‘壹’ 二战时德国进攻各国的出兵顺序
以下是攻陷全境的的时间。
1、捷克斯洛伐克,分两部分
①1938年10月1日,慕尼黑协议签订,德国凯对苏德台地区实施军事占领。
②1939年3月15,16日,德军完全侵占捷克斯洛伐克。
2、波兰
1939年9月1日-9月27日
注:与苏联瓜分。
3、丹麦
1940年4月9日,大约4小时
4、挪威
1940年4月9日-6月10日
5、卢森堡
1940年5月10日
6、荷兰
1940年5月10日-5月14日
7、比利时
1940年5月10日-5月28日
8、法国
1940年5月10日(曼施坦因计划开始实施)-6月14日(首都巴黎被攻占)
注:占领法国约3/5的领土。
9、希腊
1941年4月6日-6月1日(克里特岛战役结束
10、总结,到1940年德国占领了捷克、波兰西部、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到1942 年末,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获得了军事上的巨大胜利,不仅控制了几乎整个东南欧,还占领了大片苏联西部领土,第三帝国的势力范围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1)二战德国如何招兵扩展阅读:
法国被快速占领的原因:
二战时,德军成功地突袭波兰后准备进攻法国,并制订了严密的作战计划———“黄色”计划。然而情报泄密,但就是这份泄密的绝密情报成为德国牵着英法鼻子走的“辔绳”,因为德国就势成功地设置了一次情报战骗局。西欧的战败,把残余英法联军推向了死亡之角——敦刻尔克。
二战时,就在法国及其盟国的情报人员千方百计窥取德国作战计划而苦无结果时,1939年12月底,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英法当局获得了一份德军第二航空队司令官弗尔米发给各兵团指挥官和司令部的第五号训令。
训令中说明了“黄色”计划第一方案的作战企图,其中包括德军通过比利时向法国及其盟军实施主要突击的方向,对英法盟军来说,真是喜从天降。然而,就是这份绝密情报成为德国牵着英法鼻子走的“辔绳”,因为德国就势成功地设置了一次情报战骗局。
“黄色”计划(第一方案)落到英法联军手中后,德军总参谋部认为再实施这一计划已不可能取得“闪击”的效果,必须改变西线初期战役的企图。
原“黄色”计划在战线右翼通过比利时中部,尔后转向西南,直指巴黎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后来决定改为由阿登地区经卢森堡向色当,继而向西北,然后转向加莱地区实施纵深分割突击,割裂英法联军的北方集团,并把他们逼到海边。
“黄色”计划修改后,隐蔽真正的主要突击方向对德军来说意义重大,成为德军关键性的战略任务,它关系到整个战局的成败。为此,德军开始实施一系列的反情报措施,使英法联军确信他们所获得的“黄色”计划没有改变,主要突击方向仍是经比利时中部地区。
1940年5月10日,德军从荷兰至法国全线发起攻击,首先出动3000余架次飞机空袭了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的72个主要机场,在地面上一举消灭同盟国数百架飞机,接着德军B集团军群所属的空降兵在荷兰、比利时后方战略要点着陆。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占重要桥梁、渡口、机场和防御支撑点,尤其是德军空降部队于11日攻占了被誉为欧洲最坚固的工事——埃本·埃马尔要塞,使德军主力得以迅速通过马斯河,突破列日防线。 5月13日,德军装甲部队充分利用空军猛烈轰炸陷敌于极度混乱和惊慌之机,突破荷军防线。
与在首都鹿特丹空降的伞兵会合,14日德军攻占鹿特丹,荷兰女王搭乘英军驱逐舰逃往英国。5月15日荷军总司令温克尔曼将军宣布投降。
‘贰’ 征兵制度的关于德国征兵
德国在二战历史上创造很多堪称奇迹的事例,用地不大物不博之力搅动了整个世界,包括战术、科技、工业、精神、耐力、以及承受的打击等等,都是一般的民族所无法理解的。
而人口数量并不多的德国,在战争初期竟然打败了人口几十倍于它的众多对手,并在整个战争期间挤出了1000万军队,真是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说这也是一个动员上的奇迹。
到拿破仑时代为止,欧洲各国均以佣兵为常备兵来执行作战。然而法国大革命之后基于民主国家的原则,法国军队不再是“国王的军队”而成为“国民的军队”,也因此产生国民必须强制服兵役的“征兵制”,这个制度使得法国的兵力大幅增加,因而欧洲其它各国也纷纷开始采用征兵制。
其中德意志帝国的前身普鲁士王国相对于法国人口本来就比较少,即使采用征兵制能集结的兵力仍然少于法国。为了弥补这个先天的缺陷,普鲁士王国另外又把退伍军人集合起来成立了“乡土防卫队(Landwehr)”,以作为正规军的辅助部队。这项制度后来就成为世界各国“战时动员令”的原型。
所谓的“战时动员”亦即把服完兵役的士兵列为“预备役”,必要时可以重新征召;而相对于这些预备役,正在服兵役者当然就是“常备兵”了。有了这个制度,平承时期只要维持一小只常备部队,国家有必要时即可在短时间内组成大规模的兵力,当然这个制度也立刻被欧洲其它各国模仿,到一次大战时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一般制度了。
然而这个制度最大的缺点在于:预备役军人在被召集之前早已适应一般平民的生活,更何况他们已经尝过当兵的“苦头”,也比较知道怎么在军中打混,所以即使招集了这种由后备军人所组成之部队,其战力一定不如现役部队。法国因此只把这类部队放在第二线从事一般勤务,根本没考虑过要把后备军人投入第一线。只是一次大战由于第一线正规部队的损耗过于惊人,才不得不把后备军人送到前线去。至于德国由于一开始就以法国俄国为假想敌,先天上即使采征兵制所能集结的兵力就居于劣势,加上普鲁士有“乡土防卫队”的传统,所以并没有把后备军人放在第二线,而是视同现役部队一样投入最前线去!!然而后备军人战力不如现役军人的缺点仍然存在。
为了弥补这个缺点,德国并没有如法国单独成立后备军人部队,而是采用普鲁士时代以来的做法:将后备军人与现役军人混合编组!!也就是说平承时期一个师并没有满编,战时征召后备军人添补缺员后才达到一个师应有的兵力。这样的部队虽然无法达到100%由现役军人所组成的战力,但好处是每一支部队都可视同一线部队调动!!! 一次大战后,为了防止德国再度走向军事大国,凡尔赛公约不只解散了德国的参谋本部,并且在重型机枪、战车、战机等军事细节都加以详细的限制。其中最釜底抽薪的一项是,限制德国只能保有10万现役部队,而且现役军人役期必须长达12年。
兵役役期如果是两年的话,德国在两年后就可以有10万后备军人,并且从此每隔两年就可增加10万;但是役期是12年的话,要等到12年后才有10万后备军人,想要凑到20万后备军人则要花24年。因此德国在1935年重新武装时,国内只有10万现役军人及10万后备军人,除此之外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或军事经历的只剩那些曾参加过一次大战上了年纪的老兵了!!那么纳粹?德国陆军是如何在这么严格的限制中解套的呢?
首先是成立“希特勒青少年团(Hitler-Jugend)”,以教育青少年野外求生技能为名实际上施与军事训练;另外于1935年成立“国家劳动奉献团”,规定一般青少年在受完教育进入社会就职前均有一年以上的参加义务,名义上是为了解决经济不景气所成立的公路建设组织,实际上则施予军事管理,同时相当重视体能训练,几乎可以说是用铲子取代步枪来进行新兵训练,青年们有了这样的经历,将来即使突然征招入伍也很快就能进入状况。靠着以上两个组织,德国青年可亦以说在正式入伍时其实已经完成了新兵基础训练,让军方新训单位能在新兵入伍后短时间内就授与更高度的军事训练。
德国陆军的征兵制及防卫区之角色
1935年3月,德国开始实施征兵制。规定年满20岁的男子在那年秋天必须接受征兵体检,只要无重大身心障碍者立刻入伍服兵役。军方更为了要达到在短期内即可培养大量预备役(即后备军人)的目的,一开始宣布役期为一年,但是旋即延长成两年。主要是因为当时新兵训练时间为期半年,若是只有一年兵役,隔年11月起将有半年没有受完训的现役军人在部队里面了!!在服役期满退伍之后即列入预备役,到45岁为止国家若有征招就有义务再度入营。即使国家下达召集令,一时之间正规部队没缺的话则会编入“乡土防卫队”(不过东普鲁士另外有由45到55岁退役军人所组成的“乡土突击队(Landsturm)”)。
有了这个制度,军方就拥有20到22岁的现役士兵,及23到45岁的后备军人。理论上这些年龄层的人口被征召到枯竭为止,德军都会有源源不绝的补充兵力。
另外后备军人里凡是有在一次大战干过部队主官者,或是因凡尔赛条约被迫退伍的旧军人均被列为预备军官,征召时以军官任用。
德国这个征兵制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以“防卫区(Wehrkreis)”为单位负责召集。军方将德国分成15个防卫区,并赋予罗马数字1到13,17,18(I~XⅢ,XⅦ,XⅧ),其中最后两个地区其实是兼并的奥地利。
二次大战前由各防卫区所编成之师级部队在部队番号之后都会加上防卫区代号,而各防卫区司令部则设在各地大都市里,战时动员令下达后这些防卫区司令部则直接变成防卫司令部下辖所属师级部队。
举个例子,以柏林为防卫区司令部所在地的第III防卫区战争期间编成了第1师,第13师,第23师,而第III防卫区司令部则直接变成第三军团司令部,下辖三个步兵师。另外,跳号的第14,15,16(XⅣ,XV,XⅥ)三个防卫区则是留给即将成立的机械化部队,战时则计画编为陆军总司令部的直属军团司令部。
每个防卫区下面又分两到三个征兵区,每个征兵区下辖数个分区负责该征兵分区内的征兵及新训任务。德国在1938年并吞捷克后将波希米亚(Bohemia)新成立模拉瓦(Morava)防卫区,之后在并吞波兰之后又在波兰但泽Danzig(波兰名格但斯克Gdansk)及Posen(波兰名Poznan)两地成立另一个防卫区,之后被赋予20,21(XX,XXI)两个防卫区番号。波兰其它地区则合并成立一个“政府直辖防卫区”,于是整个德国管辖地里防卫区总数因而达到19个。
当然,由这些防卫区所征召的士兵并不是只拨给陆军,德国国防军陆海空三军的兵源均来自这里,只是配属陆军的占了三分之二。
除了义务役之外当然还有志愿役,志愿役则须年满17岁,入伍后和一般士兵受一样的训练下部队,但是表现优秀者会被提报升为士官,或是直接保送波次坦(Potsdam),慕尼黑(Muenchen),汉诺瓦(Hannover,或译成汉诺威),德勒斯登(Dresden)等四所军官学校,毕业后以军官任用。 上述制度所组成的部队,在作战中对于兵员折损也有一套递补作战人员的系统。直接担任征兵、召集、训练任务的是由一直留在防卫区各驻地的“新训营”在负责,也就是说防卫区并没有把所有征召来的士兵都送往前线部队,而是会留下一些士兵在此负责训练新兵,这些“新训营”和前线部队拥有相同的部队番号,只负责训练送往自己联队的士兵。举个简单易懂的例子,在前线作战的步兵第一团下面有个“新训营”一直待在国内原本的驻地负责本团所要补充的士兵,而德军所有连队均有这样一对一的补兵单位留在家乡!!这主要是也是因为德军非常重视乡土意识,认为由来自同乡士兵所组成的部队对于士气有相当帮助而设计的补充兵制度。
当然这个“新训营”底下再依任务不同而分成数个连级单位,有专门负责征兵召集的“征召中队”和专门负责训练的“训练中队”,另外结训的士兵则集中到“转送待命中队”待命等着下部队到前线。
然而从“新训营”的“转送中队”送往野战部队时并不是直接到所属野战部队报到,而是先到野战联队的“衔接训练中队”,最前线的野战部队在需要补充兵员时是由“衔接训练大队”抽调,而非直接由“新训营”。这就是德军的两阶段式新兵补充系统。
这个“衔接训练大队(营级单位)”除了接受由“新训营”送来的新兵之外,由野战医院出院的伤兵及休完假的士兵也都被送到这里衔接待命。这个“衔接训练大队”编制和最前线的战?部队拥有完全相同的编制,由三个步兵连和一个兵器连构成,在这里新兵老兵混合编组接受训练,好处是可以让新兵在此先适应野战部队的实际状况,同时在实际下部队时已经能有认识的老兵,这对新兵的心理有很大的帮助,也可以增加部队的向心力。
另外,“衔接训练大队”的编制和一般野战步兵营相同,基本上就等于是野战部队的预备队,在兵力调度上必要时可直接当成一般部队使用。以上是以步兵单位做例子,其它炮兵工兵通信部队也都有类似的补充兵系统。 靠着上述的动员方式,德国陆军从废除凡尔赛条约前7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的10万兵力迅速扩编到36个步兵师,4个机械化步兵师,1个骑兵师,5个重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的规模。|{1939年8月,为了入侵波兰做准备,陆军紧急在这一个月里面发动4梯次动员令,第一梯次先让废约后扩编的35个师满编(第1师到第46师,中间有跳号),第二梯次16个师(部队番号50到60左右的步兵师),第3第4梯次则分别扩编了21及14个师(部队番号200开头者)。
其实德军每波扩编的部队其编装都会因人员素质,武器装备生产速度及更新,战术变化而有所变更,所以每梯次步兵师的差异性很大。另外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成立新部队时通常会由现有野战师拨调三分之一的兵力成为新编部队的主干,也就是说把其中一个步兵旅或步兵团分出来升格为师,再依师级编制补充兵力。这一点也和德军喜欢采用老兵新兵混合编组的传统有关。
开战后陆军仍持续发出动员令,伴随着英法正式对德国宣战,对波兰战役还没结束时德军又发动了第五梯次(1939年9月15到18日),12月第六第七梯次,隔年1940年2月第八梯次,3月第九梯次,入侵法国时第十梯次入营,到第十梯次时所扩编的步兵师其部队番号已经用到90,另外100,200,300开头的步兵师也开始出现。当然这些百位数字开头的一般步兵师和专门负责国境警备的500开头,国内补兵营管理的400开头的步兵师又不同,500,400字头的部队是不会调动换防的(又400字头的部队只是行政司令部组织)。
1941年对苏开战前夕,德军的装甲部队加倍计画也是采用和歩兵师一样的扩编方式,又因为装甲师的步兵兵力只要步兵师的三分之二即可,所以也有步兵师被拨三分之一出去成立新的步兵师之后剩下的三分之二兵员就直接改编成装甲师的。
第12装甲师由第2步兵师,第13装甲师由第13步兵师,第14装甲师由第4步兵师,第15装甲师由第33步兵师,第16装甲师由第16步兵师,第17装甲师由第27步兵师,第19装甲师由第19步兵师在这个时期由上述方式改编而来。另外第18装甲师是由第4,第14步兵师,第20装甲师是由第19,59步兵师各拨出三分之一兵力而成立的。当然这些装甲师的战车也是以同样的方式从原有的装甲部队调拨而来。
然而,后方的“新训营”已经无法像野战师一样的扩编,开战前前线部队和后方补兵营那种一对一的关系已经无法维持,这时便成数个步兵师共享一个“新训营”了。
其实一开战,真正在第一线作战的野战部队根本不可能抽调三分之一的兵力出来让军方拿来作为扩编新部队的基干,所以波兰之役结束后真正抽调的是各野战师的“衔接训练部队”,这些野战部队在对苏开战前夕才又自行新编出“衔接训练部队”。也就是说对法国开战时在法国战线的德军其实都只是临时由“衔接训练部队”所扩编出来的单位在打的。 到1940年为止的前线作战,德军就靠着上述的动员方式不断扩编,补充兵源,横扫欧洲。将在1941年执行的对苏作战计画扺定,为了再扩大军备,军方又发动了第11~14梯次动员令,而在1940中又扩编了37个步兵师。
然而进入1941年真正展开对苏作战,由于短时间里过度扩编,加上前线兵员损耗的增加,德国国内开始出现装备及兵力不足的问题。以至于在第15梯次所扩编的700字头步兵师,其下只有两个步兵旅,只能拿来做法国及比利时占领地的驻防部队。不过至少这样就可以把原本屯驻的正规部队抽调出来去支持最前线了。
第16梯次动员,扩编的部队开始变成“警备师”,因为底下只有一个步兵旅,一个炮兵营,战力约为正规步兵师的三分之一,只好驻守德国本土,负责后方保安的任务。
偏偏对苏作战失利,靠着上述方式所扩编的部队几乎在东线战场损耗殆尽。从1941年到1942年冬天为止,苏联战线的兵力损耗已经超过100万名。其间虽然又发动第17到20梯次的动员令,但是就在斯大林格勒之役,德军第三军全军覆没,又丧失了三个装甲师,两个机械化步兵师及13个步兵师约20万人。此时现有的征兵制已经无法维持补充丧失的兵力了。
这个时候德国军方开始把由希姆莱所指挥的SS武装亲卫队及占领地的外国人全部纳入征兵动员系统里。 从这个时期开始,位于各地区的“新训营”每6个编成一个“新训旅”,之后每6个“新训旅”再编成一个“新训师”,每训练完一批,整个师不打散直接送到前线野战部队,野战军在前线进行衔接教育后直接升格为正规野战师,由于是在前线驻地训练,所以训练完之后对战场环境的适应力较高,也因此,德军开始把新训单位调往国外以利新兵提早适应环境。
由于德国本来就是个人口密集的国家,军用演习场地本来就有限,所以渐渐变成国内召集,然后直接在德国占领地国家的演习场进行新兵训练,结训后直接驻守该地,好处就如上述对环境适应较快。不过这项措施在1944年盟军诺曼底登陆后产生了一个重大的缺陷。
由于盟军节节进军,常常是德军在国内召集到新兵后整批送往法国占领地新训营区受训时才发现该营区已经成为第一线战场,加上占领地逐渐缩小,德军只好再度把新训改回在德国国内进行。
就在这个战况中,希特勒又开始要求陆军扩编新的部队了。前线部队及军方高层均认为应该优先补充现有部队的缺员,那至少可以让身经百战的老兵带着新兵适应战场。但是希特勒却认为这些战损过度的单位已无剩余价值。军方于是只好将这些残败了的单位解散,再同样的人员为主干成立新部队。也因此1943年之后有些部队虽然和过去被解编的部队有着相同的部队番号(被解散过),但是实际上却是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且这个时期新成立的部队编装已经变得很小了。原本三个步兵营所组成的步兵旅现在只由两个步兵营构成,一个步兵师也从17000人变成10000人。表面上看起来部队数量还可以,但是实际上每支部队的战力只有以前的一半以下了。
1943年德军在库尔斯克作战失利,希特勒于是为了提高士气,把步兵师改称为“国民掷弹兵师”。1944年第30梯次以后所动员成立的新部队,或是由老部队重新改编的都冠上“国民掷弹兵师”。当然还有原本是500字头的部队也冠上被解散的部队番号再在后面加上“国民掷弹兵师”的也有。
此时,军方开始扩大征兵年龄,由原本的20到45岁扩大成17到61岁,这次扩大的范围已经包括那些曾经参加过一次大战的老兵年龄层了,也可见德国已经渐渐把所有的人力资源都用尽了。
除此之外,到目前为止因体检被淘汰的人员也都列入征兵范围,例如由患有胃溃疡士兵所组成的部队,以部队单位进行饮食疗法执行作战任务。还有由耳聋者所组成之部队,所有命令完全靠手语的。
另外,苏联军的俘虏,东普鲁士的乡土突击队,还有在征兵范围以外的老人小孩所组成的“国民突击队”等,虽然在数量上看起来还有不少可用的部队,但是实际上这些部队根本不能作战,国民突击队不仅没有制服,步枪,训练都根本不足。
大战末期德国就靠着这个动员制度一直把兵源送上战场,随着连续的败仗,1943年所保有的200万后备军人到1944年下半已经降到100万人以下了。1944年一年之中德国陆军丧失了75个步兵师约230个步兵旅,虽然同一时期又增编了60个步兵师约200个步兵旅,姑且不论其素质,至少这个动员令仍然维持有效的运作。相对的苏联虽然在德苏开战初期丧失的部队比德军还多,但是到1943年后期苏联部队的战力反而比开战时还强。
1945年,希特勒竟然又发出一道命令:“禁止以训练,补充,后备为名扩编或调度部队!!”。于是所有的德军部队全被送到第一线战场去,同时再也没有可以训练新兵的现役军人了。
德国本来就没有和全欧洲连打六年的国力,终于在1945年5月用尽所有兵力之后以战败收场。
一句话,历史是由人创造的,战争的决定性因素是人
‘叁’ 二战德国是怎么动员出这么多军队的
日本侵华时期有一种军队叫皇协军
‘肆’ 二战人口仅有8000万的德国,如何能征召到1700万精锐部队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爆发后,德军的铁蹄很快就席卷了中欧、西欧大陆、北欧和巴尔干半岛。闪击波兰的德军共集中了62个师88.6万人,组成了南路和北路两个集团军群。1941年6月22日的“巴巴罗萨”,德国又集结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包括其仆从国在内的190个师共计550万人,即使是希特勒自杀后,德军仍号称残余700万兵力。
‘伍’ 二战时期德国招募U型潜艇艇员的征兵标准是什么能否具体讲一下
大战爆发之前,海军征兵标准对新兵的年龄限制是17到23岁。应征者们必须在登记表上详细填写个人情况,如:身高、体重、年龄、种族、政治信仰以及一些包括教育背景、技术能力、外语能力、运动素质在内的其他情况。除了递交填写好的登记表以外,还必须提供两张登记照片以及志愿证明,后者必须由警方提供以证明此人无犯罪前科,而且所提交资料完全属实。此后不久,德国海军的征兵标准还加上了必须是纯正雅利安血统和德国国籍的限制。如果上述审查得到通过,应征者们还必须填写一份问卷并接受当地医疗机构的身体检查,尤其是确保合格的新兵具有健康的牙齿,因为在今后的海军生涯里是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牙医的。
即便这一切都得以顺利通过,审查也远未结束,新兵们还必须到当地的军事管理区登记处进行更严格的身体检查和书面审查。这种严格的征兵制度直到1941年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放宽,许多并不具备一定技术背景的应征者也得以批准入伍。在顺利通过资格审查后,训练才正式开始。
在NZ执政的德国,完成基本教育的适龄年轻人都将在德国劳工局接受为期6个月的工程建设科目实习,这个机构在实质上已是一个准军事化组织。完成实习的人就可以随时准备被应征入伍了。接到入伍通知的新兵将会得到一个印有个人编号的军事通行证以证明德国军人的身份,这将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有效,除非其所有者战死或退伍。
德国人向来懂得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取得作战成功的潜艇及其指挥官都被大肆宣扬报道,潜艇作战王牌们的照片甚至被制成了明信片。战争初期海上力量战局绝对优势的英国皇家海军在德国潜艇面前丢尽颜面,这也使得德国百姓们深受潜艇部队官兵的鼓舞。德国最有影响力的军事杂志《信号》和《德国海军》经常将潜艇官兵的照片刊登出来,电影电视里也常有报道。直到战争临近结束,还有人愿意加入潜艇部队,其号召力可见一斑。
通常人们会认为,德国海军的兵源多半来自德国北部沿海城市或大型海港城市,如汉堡和基尔。但实际上多半新兵来自德国中部,如萨克森地区。一个典型的新兵来自工人阶级,接受过基本教育。很多潜艇部队官兵甚至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少数来自军人家庭。
被征召进海军服役者,得到的最高军阶是高级军士长,为此必须签定最少12年的服役合同,这比较适合那些志愿长期效力德国海军并希望有所作为的新兵们。随着战斗经历的不断增长,军阶可能得以不断提高,这也取决于士兵们在服役期间的表现和能力。
在NZ执政的德国,完成基本教育的适龄年轻人都将在德国劳工局接受为期6个月的工程建设科目实习,这个机构在实质上已是一个准军事化组织。完成实习的人就可以随时准备被应征入伍了。接到入伍通知的新兵将会得到一个印有个人编号的军事通行证以证明德国军人的身份,这将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有效,除非其所有者战死或退伍。
德国人向来懂得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取得作战成功的潜艇及其指挥官都被大肆宣扬报道,潜艇作战王牌们的照片甚至被制成了明信片。战争初期海上力量战局绝对优势的英国皇家海军在德国潜艇面前丢尽颜面,这也使得德国百姓们深受潜艇部队官兵的鼓舞。德国最有影响力的军事杂志《信号》和《德国海军》经常将潜艇官兵的照片刊登出来,电影电视里也常有报道。直到战争临近结束,还有人愿意加入潜艇部队,其号召力可见一斑。
通常人们会认为,德国海军的兵源多半来自德国北部沿海城市或大型海港城市,如汉堡和基尔。但实际上多半新兵来自德国中部,如萨克森地区。一个典型的新兵来自工人阶级,接受过基本教育。很多潜艇部队官兵甚至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少数来自军人家庭。
被征召进海军服役者,得到的最高军阶是高级军士长,为此必须签定最少12年的服役合同,这比较适合那些志愿长期效力德国海军并希望有所作为的新兵们。随着战斗经历的不断增长,军阶可能得以不断提高,这也取决于士兵们在服役期间的表现和能力。
在NZ执政的德国,完成基本教育的适龄年轻人都将在德国劳工局接受为期6个月的工程建设科目实习,这个机构在实质上已是一个准军事化组织。完成实习的人就可以随时准备被应征入伍了。接到入伍通知的新兵将会得到一个印有个人编号的军事通行证以证明德国军人的身份,这将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有效,除非其所有者战死或退伍。
德国人向来懂得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取得作战成功的潜艇及其指挥官都被大肆宣扬报道,潜艇作战王牌们的照片甚至被制成了明信片。战争初期海上力量战局绝对优势的英国皇家海军在德国潜艇面前丢尽颜面,这也使得德国百姓们深受潜艇部队官兵的鼓舞。德国最有影响力的军事杂志《信号》和《德国海军》经常将潜艇官兵的照片刊登出来,电影电视里也常有报道。直到战争临近结束,还有人愿意加入潜艇部队,其号召力可见一斑。
通常人们会认为,德国海军的兵源多半来自德国北部沿海城市或大型海港城市,如汉堡和基尔。但实际上多半新兵来自德国中部,如萨克森地区。一个典型的新兵来自工人阶级,接受过基本教育。很多潜艇部队官兵甚至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少数来自军人家庭。
被征召进海军服役者,得到的最高军阶是高级军士长,为此必须签定最少12年的服役合同,这比较适合那些志愿长期效力德国海军并希望有所作为的新兵们。随着战斗经历的不断增长,军阶可能得以不断提高,这也取决于士兵们在服役期间的表现和能力。
那些希望晋升军官的人必须面临更严格的训练,服役合同将长达25年,所需具备的身体素质、智力和心理素质也是要求最严格的。基本军事训练结束后,候补军官们将陆续接受3个半月的初级航海训练、14个月的巡洋舰航海训练、1年的海军学院学习、6个月的专业技能训练以及最后一年的艇上实战训练以获取必要的作战经验和能力。未来的艇长要学习鱼雷射击课程,而对技术军官则按照对潜艇机电长的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在军官训练结束后,己服役的那些潜艇还得进行一次彻底的试验性训练。在实际训练中,都是以狼群战术打击假设的尽可能近似真实的有强大兵力护航的敌运输队,作为训练的高潮而结束的。 军官训练相当艰苦,尤其是大量的体能训练。这也使得德国海军潜艇部队军官的年龄结构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在大战爆发初期,德国海军潜艇军官的平均年龄是27岁,并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不断降低,到了大战后半段,其平均年龄甚至降到了24岁。
战前,德国海军每年征召13000人入伍,其中只有33%的人能够通过潜艇部队的资格审查,这其中又只有60%的人最终被潜艇部队接收。到了1942年,海军每年征召42000人,大量的人员用来弥补东线战场的损失,邓尼茨的人员空缺却一直得不到真正补充所以到了战争中期,真正的潜艇义务兵越来越少了。不过,尽管盟军反潜能力得到逐步提高,潜艇作战损失巨大,部队减员严重,但潜艇部队官兵的素质却并没有因此下降。1944年底,潜艇部队对新兵的审核通过率仍只有37%,证明潜艇部队一直坚持人员素质要求的高标准。
德国海军对潜艇部队的建设和训练工作始于1933年,当时的训练机构是位于基尔的反潜技术学院。表面上来看,这个机构象是为培养反潜防御专业人才而设,但实际上这就是德国最早的潜艇学院。学员在这里将接受一系列潜艇的设计与建造、潜艇作战专业理论、潜艇武器系统、柴/电推进系统理论以及逃生训练等科目的学习。1935年,第一潜艇舰队成立,舰队中拥有U-7到U-12号潜艇(U-1到U-6号则作为训练艇隶属于位于诺伊斯市的潜艇学院),这些潜艇全部是II型近岸潜艇,人称“独木舟”。这样,潜艇学员们拥有了更多机会来对潜艇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实践。1935到1937年间,潜艇学院的规模几乎扩大了一倍。到了1939年大战爆发时则干脆单独成立了德国海军潜艇训练舰队。1940年4月,德国海军潜艇训练舰队改编为第一潜艇训练舰队并在波罗的海建立了基地。7个月以后又成立了第二潜艇训练舰队。到大战结束时,德国海军共拥有4支潜艇训练舰队。在训练中,对潜艇尽量进行类似实战的下潜训练,以及各种干扰试验,如深水炸弹和航空炸弹的攻击,直到主机和升降舵在水下航行中完全失去作用为止。
在战争初期,潜艇部队的艇员都接受过长达6个月的潜艇作战训练,这比一般海军士兵基本训练要长的多。但由于此后作战部队迫切的需要快速补充人员的损失,训练时间被大大缩短了,有时甚至减至两个月。但需要指出的是,这只是平均数。有时因为紧急需要,有的新兵甚至未经必要训练就被临时抽调到一艘艇上,而有的新兵却需要时间更长的训练,直到战争结束前夕也是如此。艇员的训练时间往往是由实际需要决定的。
‘陆’ 二战德国后期征兵条件!
二战后期德军兵员严重短缺,三线作战已经无兵可用,只要是能扛枪打炮的,都会被强行征用。
当然,德国政府也会考虑传宗接代问题,不足十六岁的男人并不会被征召。
‘柒’ 特种部队招兵是怎么招的
特种部队招兵一般都从各个部队中选拔上去的。而且人数也不多。
‘捌’ 关于德国二战时兵源的问题~~
不是非常了解..随便说些好了
印象中..1936年.德国重新武装的时候..大概是把全国划分了13个军区..
德奥合并之后又增加了2个...吞并波兰的时候又增加了2-3个的样子..
德国所有的武装部队...基本都是在各个军区里征募..训练..组建...
战争的初期..尤其是苏德战争开始之后...
虽然...德国...军官的指挥能力...士兵的战斗素质都很高...战斗力很强
但是.与苏联这样国土辽阔..工业潜力巨大..人力资源丰富..征兵效率极强的国家对抗的话
即使胜仗连连...士兵们也是不断地..大量地被消耗着的...
到战争的后期..德国的人力资源已经接近红线..士兵的补充速度远远跟不上消耗的速度
而且因为训练时间也被大大缩短...导致新兵死亡率升高...由此进入恶性循环...
再加上..希特勒因为不肯放弃“伟大的理想”..拒绝大量征召妇女进入工业领域
更是雪上加霜...(同期的苏联和英国的工厂里.都拥有数量庞大的妇女.用来解放人力)
直接导致战争末期..德国征兵年龄一降再降..
最后组建的那些国民冲锋队(国民掷弹兵师,营等)
很多由不到15岁的孩子和60岁以上的老人组成的..
战斗力可想而知...
另外..由于“国家社会主义”在那时很多人的眼里..还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社会制度
很多仰慕的人志愿支持第三帝国政权...当然也有支援加入军队的...
好象有法国人..瓦隆人(比利时的一个民族)..挪威人..乌克兰人..俄罗斯人等等..
基本上..除了在集中营里的犹太人和吉普塞人..欧洲大部分民族都有志愿者..
好象...因为国防军拒绝让非日尔曼人加入军队...
所以..这些外国人..基本都加入了党卫队...
以此组建了像SS第13师“克罗地亚第一”SS第14师“乌克兰第一”等部队
不过这些外国部队的战斗力..大部分都很弱..有些甚至是不堪一击..还不及意大利人
印象中..貌似也就乌克兰和俄罗斯的一些部队....战斗力还算不错.
在战争的后期....有些营连级部队甚至比德军还要顽强(因为怕苏联报复...)
乱七八糟的说了一堆...也没什么思路...而且有些看法比较主观...
楼主做个参考就可以了..
‘玖’ 二战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怎么招募
每个国家的国防军,指的是国家的正规部队,由国防部负责,在全国性招募。
党卫军则不同,隶属于中央直属部队。招募对象为执政党的党员,执政者的故乡人。如同古代的御林军,禁军,现在由于国家制度不同,叫法也不同。中国叫卫戌部队,英国叫皇家卫队,伊朗叫共和国卫队,日本叫天王卫队。
中国为什么把正规部队叫解放军呢?原因很简单,国家尚统一,台湾没有回归。
‘拾’ 二战德国军人入伍条件!比如身高要求是多高!只说二战前期的德国!
国防军174cm
大德意志178cm
党卫军180cm
拥有特殊技能和专业(如军医)可以适当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