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和德国的文化有什么差异
不少外国人去中国溜达一圈之后跑回自己的国家出书介绍他们在中国经历的文化休克。我觉得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入乡随俗,即便不随俗他也能很快就做到见怪不怪,所以很少有中国人写外国的文化休克。但是,仔细想想,中西毕竟还是有差别的。
2. 德国与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别有哪些
在中国人看来,论及中国的饮食文化,它差不多和中医、武术一样,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且独步天下的。而德国人的饮食,差不多是另一种极端。以两国最爱吃的猪肉为例,虽然德国人在香肠上搞出了大约三千个品种,但除了香肠,最流行的差不多只剩下肘子一种吃法。在中国,猪身上可食的每一部分都会在各地搞出不同花样,或许可以这么说,德国有多少种香肠,中国就有多少种猪的不同吃法。
有不少人谈到,对肉类食材的利用,西方人远不及中国,比如不吃内脏、不吃血,更别提吸骨髓了——一句话,中国人对食物的利用程度是最高的。不过,相比德国人对猪身上可食部分的利用,中国人很难说做得更彻底。所谓只有中国人才不浪费每一点儿肉食,恐怕是种误会。中国人认为只有自己才会吃的部分,比如猪血、猪内脏、猪脑髓、骨髓等等,德国人同样绝不浪费,只是,他们将之统统打碎,做成各种香肠——德国的香肠种类之多,就是这么来的。
两种利用方式从饮食烹饪水平上就不做比较了——因为这是个没有结论的话题,我个人挺喜欢德国饮食。但两种方式的效率似乎少有人谈。
德国人对猪肉的利用,显然是一种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利用方式,猪的不同部分全部被加工成标准化的香肠,你想吃什么,就去切什么样的香肠。而中国人对猪肉的利用,则完全相反,猪的每一个部分背后都对应着无数不同加工和烹饪方式。从对猪肉不同方式的物尽其用来看,无论从消耗的人力还是加工所需能耗,中国的利用方式都要远远高于德国。从这一点来说,中国人食用猪肉的综合成本要远远高于德国。
中国和德国完全不同的猪肉利用方式,恐怕来自历史上人均肉食量的差别。如果一个社会肉食机会很少,其加工烹饪方式必然是不怕浪费时间、燃料的;如果一个社会肉食机会相对较多,那么其烹饪方式必然是朝着尽可能减少时间和燃料消耗的方向发展。比如,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经放弃自己买个猪头回来,沥青、火钳轮番上阵烫毛拔毛,或卤或煮,忙上一整天才能吃到猪脸、猪耳朵的方式了。无论是食材还是烹饪方式,都朝着越来越简化的方式发展。
历史上,中国人的肉食机会实在是少之又少,而德国又是另外一种情形,古罗马时代,德国人的祖先就是多肉食,有资料称,十六世纪初巴伐利亚地区的一些城市,人均年肉食量已达80公斤,此数字与今天德国的肉食水准相当,比今天肉食已经极大丰富的中国还要高出一截。这个水准的肉食消费量,如果按中国加工和烹饪方式,恐怕一家老小全年都在忙活着加工烹饪猪肉。
3. 德国有那边有什么文化习俗是和中国大不一样
德国人的特点是勤奋、自信。严于律己的德国人很讲究形式和准时,公私事宜必须事先约定时间并准时赴约。
未经预先约定想与德国人会面,是办不到的事,如果因故需要推迟约会或取消约会的话,一定要打电话通知对
方。否则,不仅失礼,也被认为是对其的莫大侮辱。 德国人工作中讲求效率,注重纪律,一丝不苟。
首次接触性的作客,一刻钟或半小时已经够了。客人不带什么礼品,花束也不带,主人也不招待什么。作客的最佳时间是晚
上6点到6点半,或者是中午将近12点钟。最好,事先通知一下被访者。
在德国,用餐有很多规矩,像样的用餐总要先喝点开胃酒。不管是在饭店里还是在家里掌勺,德国人总爱来点苦味的开胃酒,所有客人认识后,大家先围在一起站着聊聊天,讲些无关紧要的和轻松愉快的事情,因为美酒佳肴需要有良好的气氛。入席时,在女主人和其他女客人就坐前,男的不能先坐下,男的要帮助女的移动座椅。要将身子挺直、放松、双脚踏在地上,不要多动。等女主人拿起餐具时,方可用餐。
首先,如果你有问题要象德国人请教,尽管相信他们都是肤色不同的洋雷锋吧。涉及法律方面问深了可能会不妥,因为他们的回答可能会要付法律责任的。不过一般问题无论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可以请教,并且不要觉得问的多了好象过于麻烦。如果你问了一个开头,听了他的解释还是不太明白,又不好意思问下去,要是让他觉察了,反倒会觉得你对他的解释不重视。不要随便送德国人很重的礼物,他对贵重礼物的第一个反应是戒心,小礼物比如一小合中国茶叶,几张剪纸等等都会很受欢迎。如果有机会到德国人的家里做客,要比约定的时间晚十到十五分钟,要是邀请你吃饭的话,你可以带上一瓶酒,一小束花,或者你自己做的一份菜都可以。和德国人交往最有特征的就是Termin。干什么都要事先约定好。没有约定的上门,无论是私事还是公事都不会受欢迎的。诚实,也是打交道的一个原则。小到吃饭上,到了德国人家里,如果主人给你添菜的时候你客气一下说够了,那么不会象国内那样有人再给你加。德国人到你家里来吃饭,如果他说够了,你也不要象国内那样没完没了地来让。了解德国人,就要了解他们的思维习惯。直接而简单的想法可能会是和中国几千年的谦让温和的习俗不太适应。呆久了,慢慢也会接受。和德国人的谈话,可以海阔天空,该争论的时候就争论。经常会为了台湾,人权等问题和他们争的面红耳赤,可过后他们忘的比你要快好几倍。并且不要以为你能够说服他。
和德国人打交道,我想每个人都希望留给他们一个好印象。我的体会是,诚实,会是最基本也是最好的一个好印象。而这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剩下的就看你的努力了。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经验里,德国人是很愿意和中国人交朋友的。并且对中国的各种饭菜也是赞不绝口的。如果你想在刚开始的时候练练口语,那就讲几个中国的小故事吧。告诉你一个秘密,每个德国人都对塞翁失马这个寓言有极大的兴趣,我发现这是对他们的思维里的一个很有诱惑力的亮点。试试吧。同时让他们陶醉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的时候,顺便帮你纠正一下表达上的语法错误。
4. 中国和德国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有哪些共同点追加100
第一:德国人非常注重准时 医生 教授 公交车是绝不能迟到的
2.喜欢都方面发展,注重动手能力
3.喜欢挑战 要有求知欲
4.比较实际 说白了就是精打细算,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
5.做错事情 没关系 但一定要诚实 勇于承担责任
6.做事非常严谨.讲究效率
7.待人礼貌,特别是上小学后(7岁左右)的小孩子 真的特别礼貌 跟中国小孩有很大区别
8.德国不能乱丢垃圾 垃圾都分类处理的
9.德国也禁止打小孩
10.德国人素质很高.像开车就很少超车或犯规的 而且他们很少打喇叭 不箱在中国 稍微堵了下车就使命地按喇叭
补加1点:当你看见身边有人在做事情或在修东西 最好还是不要站在那里看,否则他们会不高兴的.有次我就看KERN(一个德国男人)修插座,我就看了1下下,他就很不高兴的说,在德国这样是很不好的,我在做,你在旁边看,那只要一种人可以,就是老板.要么你一起帮忙~~~囧~~~
5. 德国文化和中国好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啊
文化教育: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德国的18世纪文学走向顶峰。歌德、海涅、席勒、莱辛和格林兄弟都是杰出的代表。20世纪最着名的作家有托马斯·曼、海因利希·曼和贝托尔特·布莱希特。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和贡特·格拉斯分别于1972年和199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德国有3000多座博物馆,收藏内容十分丰富。此外,每年都举行各种艺术节、博览会和影展等。法兰克福和莱比锡是德国图书出版业中心。德国图书出版量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占第二位。音乐是德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德国造就了各个不同时期的音乐大师,如贝多芬、巴赫、门德尔松、瓦格纳等。柏林爱乐乐团更是享誉世界。教堂、宫殿和古堡德国重要的文化遗产。着名大学有科隆大学、慕尼黑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海德堡大学等。德国人时间观念比较强,无论是在商务上还是在私人交往上,德国人注重准时。德国人重视商业信誉,一般不轻易更换合作伙伴。德国的教育和文化艺术事业由联邦和各州共同负责,联邦政府主要负责教育规划和职业教育,并通过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协调全国的教育工作,在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和进修方面,主要立法和行政管理权归属于各州。全国性的文化艺术活动由联邦政府予以资助。对外文化交流由外交部负责协调。大、中、小学和职业教育发达,实行12年制的义务教育,公立学校学费全免,教科书等学习用品部分减免。小学学制4-6年,中学学制5-9年。高等学校享有一定自主权,原则上实行自由入学,对部分学科采取名额限制。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即职业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中的实践相结合,成人教育和业余教育普及。教师为终身公职人员,必须受过高等教育。
德国的文化、德国人的心态,都是由历史造成的。德国人的工作态度、德国人的守时观念、德国人的服从意识,都是历史的产物,所以是属于文化的范畴而非自然的范畴,是后天的而不是生物性的,不是与生俱来的,这就是本书写作的主要目的之一。由德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德国文化注定无法相对独立地发展其文化,而是处在各种文化相互冲击、相互交流的漩涡中。德国腐化中包含了许多外来文化的因素,而且某些时代,始17世纪的巴洛克时代,外来文化在德国大行其道,甚至支配着德国的文化,德国民族主义分子所说的纯粹的“德意志文化”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只是相似,但是没有特别一样的地方,因为地理环境,历史因素都不一样。
6. 中国和德国哪个好——读《中国兔子德国草》有感
今年从柬埔寨、越南旅游回来,家里亲戚看到我总会不约而同地说:越南、柬埔寨没有我们国家好吧!每当进行不同国家比较时,我们往往会简单地以“哪个好”为判断标准和结果。《中国兔子德国草》中的小主人公爱尔安的中国亲人也是这么问的:中国和德国哪个好?而爱尔安在德国遇到的老师和朋友们会问:中国和德国的差别在哪里? 从《中国兔子德国草》这本小说中,我们能够从很多地方明显地感受到中西方文化、观念的不同。就拿马上要到来的中秋来说,在中国,人们认为圆圆的月亮象征着团圆,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吃月饼赏月,而关于月亮的诗词就更多了。但是在德国,他们会认为满月不好,容易引起情绪波动,许多人会失眠,精神病人也常在这个时侯发病。关于月亮的诗词没有,电影倒是有部恐怖片,叫《月满变狼人》。由此可见,月亮只有一个,可它同样照射的东方和西方却有不同的反光。 《中国兔子德国草》是一本让大人看了也忍不住发笑,很轻松的儿童小说。在和同事聊到这本书时,我第一个问题就是:书中写的是真的吗?德国的校园生活真是这样的吗?因为作为教师而言,我太清楚现在很多家长通过媒体、报刊得到的都是片面认识:国外的孩子学习没压力,非常非常轻松。而我们往往会和家长说,国外的基础教育远远比不上国内,不要盲目认同。但是随着这本小说的阅读,我已经不止一次地和家里人说:以后我一定要把儿子送到国外去上学。我知道,这种矛盾的想法源自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不了解。 这本小说,是一个中国孩子在德国生活的记录,如果他的描述一切属实的话,那么我觉得,中国和德国在教育上最大的差异还是在于观念的不同。我们的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宗旨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乖学生。而德国的小学、和家庭教育更侧重于把孩子培养成具有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的一个人。所以,当我们还在苦思冥想“五一”那几天假要给孩子布置哪些作业时,德国的学校可以为了让孩子知道吸烟和毒品的危害而停课两天,让孩子们去校外参加主题活动。 小说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教育方法。比如:妈妈发现爱尔安的零花钱中有因为上车没及时打票而被罚款,他自己偷偷去交了60马克。还有一次,爱尔安出去比赛手球,把备用眼镜丢了,结果自己拿钱去重配。如果我的孩子发生了这样的事,虽说事不大,但我想,我一定会唠叨几句,但是爱尔安的妈妈忍住了。是啊,这样做是对的,当孩子自己能找到教训的时候,就别再给他们教训了。做父母的要这样,做老师的也应该这样。 就是这样一本《中国兔子德国草》,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想了很多,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给所有孩子和家长共同阅读的书。
7. 究竟是中国好,还是德国好。那个国家好发展
肯定是中国好了,中国是一个大国家,发展中的国家有很大的发展。
8. 需要中国和德国的习俗对比,各方面的都行。
中国与德国日常习俗比较
德国人习惯早上洗澡,中国人习惯晚上洗澡
德国人很守时,中国人有的不太守时
德国人早餐和晚餐不动烟火,中国人顿顿都要吃热饭
德国人旅游喜欢用眼睛看风景,有些中国人喜欢拍照片
德国人排队很有序,中国人排队挤成一团
德国人对中餐感兴趣,中国人吃西餐是时尚
德国女性以晒黑为美,中国女性则觉得白皮肤更漂亮
德国老人独自生活,中国老人喜欢儿孙满堂
德国人提意见直来直去,中国人提意见喜欢拐弯抹角
有些共同点:
1 不轻易相信一件事情
2 每天都吃三顿饭
3 喜欢郊外清新的环境
4 喜欢经济腾飞发展
5 勤劳朴实
6 不拘言笑
7 工作之余会放松
8 注重科学发展与教育
9 喜爱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