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如何客观评价苏联与德国

如何客观评价苏联与德国

发布时间:2022-01-30 11:45:07

1. 争霸斗争中苏联对于德国的谈判是怎样的态度

苏联担心德国与苏联谈判的目的只是想以此来干扰和破坏苏联同英法的谈判,所以态度非常克制和谨慎,避免一切有碍于三国谈判的东西发生。尽管同英法的谈判进行得很不顺利,没有什么令人鼓舞的东西。

2. 德国为什么在跟苏联战争中失败请说说自己的想法别整

  1. 两线作战。西有英美东有苏俄,同时作战;

  2. 对敌估计不足。对英国、苏俄的战斗决心和毅力、潜力等等评估不确切;

  3. 盟友不给力。意大利是废材,小倭国没按计划从东西伯利亚夹击苏俄,而是南下侵华、东南亚,甚至袭击美国,导致美国参战;

  4. 严重缺乏资源。石油、钢材和其他战争物资不足,导致闪击苏俄功亏一篑。

3. 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苏联模式”

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的兴衰

苏共解散,苏联解体,存在了70多年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发生了如此重大的历史性的衰变,是出乎人们预料的。于是,国内外非议“苏联模式”的声音不绝于耳。不仅对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甚至对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亦颇多不逊之辞。特别是那些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兴高采烈地叫嚣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遭到了“大失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选择是“历史的误会”。可见,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苏联模式”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社会向何处去,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社会主义有没有前途的带根本性的原则问题。本文试图就此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苏联模式”产生的历史条件
所谓“苏联模式”,是指十月革命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战争与革命时代,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下,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而采取的一种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模式的形成可以说是始于列宁,成于斯大林。
列宁是苏联的缔造者,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创始人。是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一国胜利”的学说,并领导俄国无产阶级突破了“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的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权刚一成立,不仅国内有白匪叛乱,国外还有帝国主义策动的14个国家的武装干涉,想把年轻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列宁领导俄国的党和人民虽然挫败了敌人的这一阴谋,但是由于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的重重包围之中,处境仍然是十分严峻的。列宁在十月革命后短短的7年里,以其超人的智慧和毅力, 非凡的勇气,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苏维埃政权的内在规律,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俄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在政治上实现了由全体人民管理国家到由无产阶级先锋队管理国家的转变,在经济上实现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危机和困难,终于稳定了苏联的政局,促进了工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建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基础。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为捍卫列宁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做了大量的工作。由于当时苏联正处在帝国主义的严重威胁下,他根据列宁的思想,认为迅速发展工业,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已成为苏联能否生存的重要保证。因此,他特别强调,要利用短暂的喘息机会,加快经济发展。他曾经指出:“我们不能知道帝国主义究竟会在哪一天进攻苏联,打断我国的建设。他随时都可以利用我国技术上经济上的弱点来进攻我们,这一点却是不容置疑的。所以,党不得不鞭策国家前进,以免错过时机,而能尽量利用喘息时机,赶快在苏联建立工业化的基础,即苏联富强的基础。党不可能等待和应付,它应当实行最高速度的政策。”(《列宁主义问题》第454 页)但是苏联从沙俄继承下来的经济遗产是十分落后的,经过战争的破坏,财力、物力都非常匮乏,如何完成这一任务?斯大林曾经分析过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道路,指出英国、德国、美国的重工业或者是靠巨额借款,或者是靠掠夺其他国家,或者是靠同时采用这两种办法建成的。他说:“这些道路,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行不通的。”社会主义苏联只能靠自己的力量,靠苏维埃政权和以土地、工业、运输业、银行和商业的国有化为依据,通过厉行节约以积累恢复和发展重工业所必需的充足的资金。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形成的。在这种体制下,在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才有可能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最重要的重工业部门,解决这个工业化中带有战略意义的问题。
为了配合加快实现工业化战略,斯大林根据列宁《论合作社》的思想,抓了农业集体化。他认为:“苏维埃政权不能长久地建立在两个对立的基础上,建立在消灭资本主义分子的社会主义大工业上和产生资本主义分子的个体小农经济上”。(《列宁主义问题》,第447 页)苏联从1929年4月开始集体农庄运动,到1932年就基本上实现了农业集体化。现在来看虽然搞得有点过快,集体农庄也不是完善的、唯一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它对以后带来的副作用也比较大,但是它在当时对于保证国家掌握足够的商品粮,支援工业化的胜利实现,是起过重要作用的。
所以斯大林执政以后,就逐步停止了新经济政策,着重抓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的推动下,不仅很短时间就实现了农业集体化,而且仅用两个五年计划就完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用50年到100年才完成的工业化任务。 创造了连资产阶级政治家都不得不叹服的“工业化奇迹”。1936年在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新宪法,并宣布苏联已经基本上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这就形成了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在经济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带有平均主义色彩的按劳分配,单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商品和市场经济;在政治上强调阶级斗争,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权力高度集中于共产党一党领导,党政不分;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强调高度集中统一。这种在战争和革命时代,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起来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必然带有苏联初创阶段和俄国历史文化传统的痕迹。但这种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适应当时历史需要的产物,它在与资本主义竞赛中赢得了第一个回合的胜利,使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终于站稳了脚跟。

二、“苏联模式”在二战中经受了严峻考验,并为战后恢复经济起过巨大作用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适应战争与革命时代需要的产物,它不仅巩固和发展了处于帝国主义重重包围的苏维埃政权,实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受了德国法西斯的突然袭击的历史考验,并在战后恢复苏联的国民经济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背信弃义, 不顾苏德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在横扫欧洲之后,集中优势兵力对苏联发动了闪电式的袭击,很快占领了苏联乌拉尔以西的全部领土,并向首都莫斯科逼进。这迫使苏联不得不停止和平建设,开始了伟大的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卫国战争所以能取得胜利,除了国际的和其它方面的因素外,从苏联本身来讲,主要得益于这样两个条件:一个是战前苏联顺利地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三个五年计划,它为卫国战争准备了“绝对必要的物质条件”;二个是政治上经济上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使苏联在卫国战争中,战时动员之快,规模之大,全党全国人民的团结统一,一致对敌,几乎没有叛变卖国行为,为举世所罕见。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苏联人民在斯大林和苏联共产党领导下赢得了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战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促进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方面起了较大的作用,很快使苏联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世界强国。二战给苏联造成的损失是极其惨重的,但它仅用两年时间,工业生产就达到了战前水平,到1950年其工业总产值比战前增长了73%,平均年增长率高达20-30%,农业总产值也达到了战前水平。50年代初,从苏联的工农业总产值来说,不仅在欧洲数第一,在世界上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在这样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苏联经济能获得如此高速度的恢复和发展,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望尘莫及的。当时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尽管得到了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和扶持,但他们战后经济的恢复却花费了比苏联多几倍的时间。苏联随着经济上的飞速发展,科技文化方面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49年9 月苏联就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后来又在人类历史上首先开创了宇航事业;同时在国内逐步消除文盲,加快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大地提高了苏联国民的文化素质。
总之,在战争与革命时代,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处于资本主义重重包围之中,因而逐步形成的政治上、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是适应战时和战后以对抗为主要特征的国内外环境产生的,因而显示出了资本主义所无法比拟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且使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在欧洲出现了一系列以“苏联模式”为榜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社会主义阵营。
三、“苏联模式”衰败的原因

始于列宁而成于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虽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建立和巩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并且在二战中经受了严峻考验,并为战后恢复经济起过巨大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时代条件的变化,以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高度集中并排斥市场调节作用为特征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便日益失去了其时代的根据,暴露出日益增多的弊病,必须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对其加以改革,通过改革实现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向适应新时代条件和本国实际的现代社会主义模式转变。然而,即使如此,我们也要看到,“苏联模式”既然是作为“社会主义”模式存在的,是社会主义共性与苏联个性二者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同苏联当时具体历史条件相结合的产物,我们所要改革的只应当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的影响社会主义发展的弊病,而决不能在抛弃苏联模式的笼统口号下,把存在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之中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也加以否定,也就是说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在于:当历史把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通过对原“苏联模式”的改革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新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使命交给斯大林的后继者时,他们或者未能对原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病进行有成效的改革,以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或者在改革的旗号下把存在于苏联模式中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也完全否定和抛弃了。
赫鲁晓夫等人,一方面从政治上全盘否定斯大林,另一方面却把深深打着斯大林时代烙印的以政治上经济上高度集中和单一的计划经济为核心的苏联模式的具体体制沿袭了下来,未能作根本性的变革,而是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加以肯定。他们看不到苏联潜在的经济危机,甚至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盲目乐观情绪,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赫鲁晓夫认为苏联已进入“全面开展共产主义社会建设阶段”,将在80年代“基本建成共产主义”。勃列日涅夫也曾宣称:“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在“逐步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这些不切实际的判断,不仅使他们在制定具体政策时作茧自缚,而且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就把“苏联模式”中的具体体制进一步固定了下来,使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变得僵化而使社会主义丧失了生机和活力。
二战后,苏联已经开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包围,主要对手美国也因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而有所削弱,世界大战的危险日趋缩小,整个国际形势在向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转变。苏联领导人没有利用这种相对缓和的时机,大力发展本国经济,适当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和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却依然沿袭过去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老路。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进一步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过去是,现在仍然是苏共不可动摇的总路线”。对外采取扩张战略,推行霸权主义,加紧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争夺势力范围。所以到80年代,苏联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到国民生产的40%,而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只占固定基金的10%左右,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不仅如此,由于长期采取靠人力、物力的高投入来取得低效益的粗放式的经营,产品基本上是数十年一贯制,不重视新科技的开发,也没有及时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因而,在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在50年代以前苏联在国民收入绝对数值和人均国民收入方面追赶美国的势头非常迅猛,从60年代以后,由于生产速度下降,追赶美国的劲头就趋于缓慢,70年代几乎停滞,80年代更加不行了。据统计,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大体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社会主义的苏联在与资本主义的较量中,已经处于劣势,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越来越高,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已经走入了沼泽地。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一开始就批评苏联经济长期停滞的状态,提出要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和加速发展战略。但他低估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苏联经济体制运转失灵,经济结构严重失调的情况下,他的加速发展战略不过是幻想。在苏联经济每况愈下的困难形势下,他没有检讨改革计划的不切实际和改革目标选择失当,而是归咎于改革的政治阻力太大,于是反过来提出要从****着手。****的目标是要反斯大林主义,提出要“粉碎斯大林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有关的一切东西”,并形象地说:“过去的一切都应当炸毁,从过去那种专制集中的社会模式向人道的民主的,以服务于人为社会方向的社会过渡。”这样一来,戈尔巴乔夫便不加分析地走上了全盘否定斯大林及“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道路,把寓于苏联模式中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也抛弃了,这只能使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形象受到严重的损害和歪曲,为敌对势力提供了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口实和良机,同时也把自己引到了背叛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邪路。
总之“苏联模式”中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是科学的,而它的具体体制由于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种体制必须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形势的变化而加以改革,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既不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式的全盘固守而只作一些枝节的修修补补,使苏联社会主义丧失生机和活力,也不是戈尔巴乔夫式的全盘否定,结果完全葬送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成果,而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的特征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历史得出的基本结论。

4. 苏联与德国的谈判如何

1939年春夏以来,虽然苏联在与英法进行结盟谈判的同时,也在同德国谈判,但一直以前者为主,而且为与英法结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苏联在与德国的谈判中则一直采取拖延策略。但此时希特勒已全盘答应了苏联提出的全部要求,再要拖延就意味着拒绝,就意味着谈判的破裂。这时苏联同英法的谈判虽然仍在进行,但头三天的谈判给人的印象是:谈判不会取得积极的成果。在东方,苏联与日本激战正酣。苏德谈判一旦破裂,苏联势必会陷入孤立无援,两面受敌的绝望境地。权衡利弊得失,苏联决定调整对德政策。

8月17日,苏联政府就舒伦堡于8月15日转交的德国政府的声明答复说,现在不仅有了改善苏德关系的现实基础,而且也具备了采取认真而实际的步骤的前提,建议首先缔结一项贸易与贷款协定,不久以后缔结一项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对派里宾特洛甫来莫斯科非常满意,认为这突出表明了德国的诚意。但鉴于英法苏谈判仍在进行,仍主张一步步走。

8月19日,苏德经济协定在柏林签字。同日,莫洛托夫将一份互不侵犯条约草案交给了舒伦堡,表示同意在经济协定签字一周后在莫斯科接待德国外长。

但是,希特勒绝不能再等待一周的时间,否则,他的侵略计划就必须改变。8月20日,希特勒亲自致信斯大林,要求后者立即同意其外长在8月22日,至迟在8月23日去莫斯科签订条约。

8月21日,斯大林复电希特勒,同意里宾特洛甫8月23日访苏。

8月23日,德国与苏联在莫斯科签订了有效期为10年的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任何一方不得向对方采取敌对行动;如果其中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动的对象,另一方将不能予该第三国以支持;双方决不参加直接或间接针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

双方还在东欧划定了势力范围,这些都写入了条约的秘密附属议定书。(1)在波罗的海诸国所属地区发生领土的或政治的变动时,立陶宛的北部边界应成为德苏两国势力范围的边界;(2)在波兰所属的地区内发生领土的或政治的变动时,德苏两国的势力范围大致以纳雷夫河、维斯瓦河和桑河一线为界;(3)在东南欧,苏联强调它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国则声明它对这一地区不感兴趣。双方讨论了保存一个独立的波兰国家是否符合双方利益的问题。同时还商定,“本议定书将由双方严守秘密”。上述作法显然违背了国际法准则,从苏联来说,更是背离了马列主义外交原则。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在英法苏谈判成功无望,德国侵波决心已下,而苏联又无力阻止德国侵略的情况下,苏联出于自身安全的需要而采取的一项非常措施。这一行动打破了英法“祸水东引”的绥靖阴谋,摆脱了德日两面夹击的危险,使自己暂时置身于战争之外。但是,条约的签订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国人民中间引起了混乱,不利于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运动的开展。同时,多年来苏联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世界和平维护者和反法西斯斗士的形象受到了损害,在道义上苏联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严重的是,条约的签订使希特勒获得了避免两线作战的条件。至此,战争再也不能制止了。

5. 各国政要是如何评价苏联卫国战争的

2005年5月8日,美国布什总统在拉脱维亚发表讲话,对二战结束前夕美国的决策作出了沉痛反省,这是二战后的历任美国总统第一次公开对六十年前美国决策的反省。布什总统表示:“雅尔塔协议”继承了“慕尼黑协议”和“莫洛托夫—里宾特洛夫条约”(苏德友好条约)的非正义传统,是用大国强权协议来牺牲小国的自由。所以,美国要为当年签署《雅尔塔协议》导致欧洲的战后分裂承担部份责任。布什说:“这是历史上最大的错误之一,我们不会重犯这样的错误,为追求假稳定而姑息暴政、强权和牺牲自由。我们已经上了一课,任何人的自由都不能牺牲。我们长远的安全和真正的稳定取决于其它人的自由。”

布什的反省代表了美国式基督教政治的伟大谦卑:并不因美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而自视为一贯正确,而是把美国的二战决策放在更宏观背景之下,即放在自由与奴役的世纪之战的大视角中来检讨美国所犯的绥靖错误。

与此同时,在如何评价1945年5月9日这一苏联卫国战争胜利日的问题上,现任俄罗斯总统普京与波罗的海国家以及格鲁吉亚、波兰、保加利亚等国产生巨大分歧。普京的二战观和前苏联领导人如出一辙,他认为:在抗击法西斯的的过程中,俄国付出了比任何欧洲国家更惨烈的代价,也作出了更伟大的“解放者”贡献。正是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最终把欧洲人从纳粹铁蹄下解放出来,不但解放了整个东欧,而且解放了中国东北。

然而,波罗的海国家和东欧国家却有另一番解读:1945年5月9日的胜利,只不过意味着一种奴役代替另一种奴役,这些被苏联“解放”的国家却从此陷入了共产暴政之下。他们认为,现在的俄罗斯不应该用胜利日来掩饰斯大林政权的侵略行动,而应该在庆祝卫国战争胜利的同时反省前苏联的罪错,向曾经被前苏联吞并和奴役的国家道歉。

其实,对斯大林领导的卫国战争的反省,不仅是被强行纳入前苏联帝国的那些国家,更是俄罗斯人民本身。在民主化之后的俄罗斯国内,早就开始了这种反思,俄国着名历史学家鲍里斯·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所着的《二战秘密档案》一书(中文译本于2005年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张凤和夏梁豫合译,王铭玉审译),就是此类反省中的重量级着作。

作者通过查阅大量解密档案得出结论说:斯大林及其继任者一直在隐瞒和歪曲二战真相,包括苏德的幕后交易和军力对比,美英援助和死伤人数,编造战争英雄和迫害说出真相的人。

一、斯大林曾想先发制人地打击德国

作者介绍说,在苏德战争开始之前1941年6月,部署在苏德边境的苏联军事力量的规模和质量都远远超过德国:军队数量,苏军是德军的1.6倍;军事装备的对比:坦克,苏联是德国4倍,其中有一半坦克的质量与德国最先进的坦克相当;大炮,苏联6万门,德国4.3万门;战机,苏联1.9万架,其中起码有将近4千架战斗机的性能与当时德国空军最先进的战机M-109不相上下,而德国用于进攻苏联的战机只有1830架,其中先进战机M-109只有500架,其他的战机则大都落伍,包括征用芬兰的300架和罗马尼亚的400架老式战机。

斯大林的野心丝毫不次于希特勒,他之所以调集重兵于苏德边境,决不是因为他预见到希特勒随时可能东进,否则的话,他绝不会在德国不宣而战时显得手足无措,而是因为他另有趁火打劫的盘算。他觉得希特勒在西线与法英开战将为苏联提供机会。谁都知道,两线作战乃兵家之大忌,何况法国、英国绝非东欧弱国,而是实力不俗的大国。按照斯大林的原来估计,希特勒不可能在西线速胜,更大的可能陷于西线泥潭而无力自拔。所以,斯大林一面与希特勒签订合谋瓜分波兰的友好条约,一面积极备战、囤重兵于苏德边境,为的是,一旦希特勒陷入西线泥潭,苏联就可以借机大举出兵,将希特勒的东欧变成斯大林的东欧,然后再寻找机会占领西欧。

基于这样的判断和目的,即便在希特勒迅速拿下法国并开始进攻英国后,斯大林仍然不相信希特勒会在没有打败英国之前就挥师东进。为此,1941年3月,苏联最高统率部制定了“西线扩张战略计划”,明确决定“6月12日开始进攻”德国,但由于准备不够,只得推迟;5月15日,通过了7月开始进攻的计划——红军主力在克拉科夫卡托维兹方向发动进攻,切断德国与巴尔干半岛的联系,之后扑向波罗的海沿岸,包围驻扎在波兰的德军。在主攻方向上,苏联准备投入绝对优势的兵力,用152个师对抗德国的100个师。甚至,斯大林在6月4日还决定组建红军波兰师,以备占领华沙后供阅兵之用。

6. 如何评价苏联知乎

俄罗斯人对苏联的看法是矛盾的,俄罗斯总统普京有一句名言: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这是俄罗斯人对苏联看法最好的总结!
俄罗斯总统普京
1、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
苏联时期是整个俄罗斯历史上最辉煌的事情,二战以后,苏联与美国并驾齐驱,是世界上两大超级强国。巅峰时期的苏联,甚至在美苏争霸中占据了上风,一度让美国采取守势。苏联有15个加盟国,巅峰时期总人口超过2.8亿,领土面积高达22400平方公里:在军事上,拥有正规军超过370万,作战飞机超过8500架,坦克50000辆,火炮47000门,核弹数量超过10000枚;在政治上,苏联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是华约的核心,东欧的民主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家,唯苏联马首是瞻;在经济上,钢产量14800万吨,是美国的1.4倍,水泥产量12500万吨,是美国的1.6倍!除此以外,苏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立下汗马功劳,正是苏联付出2800万人牺牲的代价,从东部战场打败了德国法西斯!如果强大的苏联,给俄罗斯人民曾经带来巨大的民族自豪感,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的俄罗斯人,岂不是没有良心?
苏联的坦克洪流
2、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尽管苏联空前强大,但也弊端重重。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并没有让俄罗斯人充分享受到苏联强大的成果。在经济上,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在政治和军事上,苏联重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将GDP大部分用于发展军事,忽视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到了勃列日涅夫后期,苏联政治日益腐化,特权横行,经济发展也陷入停顿,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俄罗斯人普遍认为,苏联时期很强大,但是人民分享的发展成果有限。所以才有了普京的后半句,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7. 大家怎么看待20世纪法西斯主义德国和共产主义苏联的战争 是意识形态之争吗

并不是,这场战争就是获得生存空间。
德国企图,打到乌拉尔山,在俄国轰到乌拉尔山以东。
就是要俄国的石油和工业力量,未开发的地区还留给俄国。

8. 二战后期苏联是如何对待德国人民的

对于俄国人,或者说苏联人,我们有很多印象,比如说战斗民族,英勇善战;比如说极为抗冻;比如说粗鲁残暴;比如说不守信用、言而无信;比如极度贪婪。无论是好的印象或坏的印象,苏联从未给人“以德报怨”的概念,他们也从未这么做过。

苏联士兵抢夺自行车

被苏联有掠夺的德国苏占区,在1946年的生产力比之前下降了3/4。东德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因此急剧下降。苏联对德国的掠夺,不仅仅是因为战争的赔偿,还有镌刻在其基因上的贪婪。

例如,苏联红军进军东北后,面对东北的大批工厂,虽然这些工厂设备对苏联完全无用,但苏联人毫不犹豫的将其运往西伯利亚,宁愿看着其生锈腐烂,也不愿意留给中国。在东北,苏联更是将奸淫掳掠的事儿做了个遍。

9. 如何评价苏联

俄罗斯人对苏联的看法是矛盾的,俄罗斯总统普京有一句名言: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这是俄罗斯人对苏联看法最好的总结!

俄罗斯总统普京
1、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
苏联时期是整个俄罗斯历史上最辉煌的事情,二战以后,苏联与美国并驾齐驱,是世界上两大超级强国。巅峰时期的苏联,甚至在美苏争霸中占据了上风,一度让美国采取守势。苏联有15个加盟国,巅峰时期总人口超过2.8亿,领土面积高达22400平方公里:在军事上,拥有正规军超过370万,作战飞机超过8500架,坦克50000辆,火炮47000门,核弹数量超过10000枚;在政治上,苏联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是华约的核心,东欧的民主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家,唯苏联马首是瞻;在经济上,钢产量14800万吨,是美国的1.4倍,水泥产量12500万吨,是美国的1.6倍!除此以外,苏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立下汗马功劳,正是苏联付出2800万人牺牲的代价,从东部战场打败了德国法西斯!如果强大的苏联,给俄罗斯人民曾经带来巨大的民族自豪感,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的俄罗斯人,岂不是没有良心?

苏联的坦克洪流
2、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尽管苏联空前强大,但也弊端重重。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并没有让俄罗斯人充分享受到苏联强大的成果。在经济上,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在政治和军事上,苏联重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将GDP大部分用于发展军事,忽视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到了勃列日涅夫后期,苏联政治日益腐化,特权横行,经济发展也陷入停顿,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俄罗斯人普遍认为,苏联时期很强大,但是人民分享的发展成果有限。所以才有了普京的后半句,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10. 如何评价当初的苏联算发达国家吗

一直到1988年苏联仍然保持GDP世界第二,欧洲第一,还有个误区,我们过去认为苏联人民物质生活很差用很匮乏,告诉你真相,60~80年代的德国和日本汽车,电子商品在苏联价格其实比美国更便宜!

阅读全文

与如何客观评价苏联与德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56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32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15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56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87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67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62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2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28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4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5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6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7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0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72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95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2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53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