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如何培训技工

德国如何培训技工

发布时间:2022-09-13 23:06:16

‘壹’ 德国的技术工人需要具备什么

需要有专业技能,有职业培训证书最好

‘贰’ 就是去德国技工学校,怎么申请,通过哪些机构,不是留学。就是技工学校

德国的技工学校就是大学和大学是一个性质的,申请材料每个学校不一样,你要去想去的的学校官网查找。而且你要去德国必须要通过APS审核才能走,申请学校的时候要用的,而且你要看你是去读预科还是直接读本科,这个和你现在的学历有关。读预科的话就要有德语800学时的证明,这个你必须去读出来的。
还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我

‘叁’ 德国工人为什么技术高

德国工人技术高,是由多方面原因决定的。

(1).钱的确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德国贫富差距较小,工人收入很高,这使许多人得以静下心来钻研技术。工人收入高,一方面是德国公会长期与资方斗争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因为德国处于产业链的高端,他们的产品定价权在他们自己手里。

(2).德国的职业教育系统十分完善。工人可以很方便的进修。

首先,德国的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业联系较紧密。这有利于学生获得学以致用的机会。

其次,企业中有很多都是实行学徒制,这使很多有益的经验得以有效保留,也使职业意识和敬业精神得以传承

再次,德国三类高校Uni,Fachhochschule和Fachschule,除了Uni是要Abitur(中学毕业考试)证书之外,其他两者均不用参加Abitur。这就是说,只要你愿意,就可在工作数年后再进修,录取考试也非常贴近实际,不会有故意设置的障碍。

再有一点,除了以上的高校,德国还有众多的Volkshochschule(群众大学),提供廉价的单一课程,供工人进修。比如说,像Excel的使用,汽车某一特定问题的处理等等。

(3)德国企业鼓励员工进修。员工进修与工作相关课程,有很多企业会提供数额不等的补助。

德国对技术工人的培养,实际上是体现了德国工业的工人的要求。一般工业国家发展到这个阶段,都会这样。

‘肆’ 形势与政策论文 学习德国的职业教育,谈谈如何成为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

[摘要]通过对德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中取得成功经验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情况,提出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方面应加强的措施。
[关键词]德国 高技能人才经验启示

一、高技能人才的概念
高技能人才是指“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即具有明确的高层次性;其职业特征是操作群体中的管理者——“高级蓝领”,或是管理群体中的运行者——“应用型白领”,亦称为“灰领人才”或“银领人才”;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而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简单地劳动,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性行为。因此,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是: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
二、德国在培养开发高技能人才方面的成功经验
1.德国的传统文化重视职业技能培养,人才评价不唯学历
战后德国第一位总理阿登纳曾说过:“职业教育应该是全民族的事业。”在德国,职业技能教育非常受重视,能工巧匠颇受尊崇。包括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内的许多成功的政治家和大企业家都是出身于手工业者,他们的职业生涯也大都是从技工开始,因此,技工职业在德国享有很好的声誉。德国的人才评价体系并不盲目追求高学历而鄙薄职业技能教育。德国除了27%左右的青年上大学外,绝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进入遍布全国的近万所职业学校。通过职业教育来获得基础知识,培养实际操作应用能力,考核合格后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这样才能有资格进入某个行业从业,就业后还有机会接受继续职业教育。目前,德国有25%的19至65岁社会成员参与继续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成了每个职工的终身教育,从而实现了培训→就业→再培训→再就业的循环往复。此外,德国许多大学也开设了职业课程,从而使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也能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
2.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
德国对教育的管理、监督、组织实施,主要采用立法的形式来保证。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互相衔接、便于操作的法律体系,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遵照德国联邦《基本法》中对教育的条规,1969年,德联邦政府颁发了《职业教育法》、《职业培训条例》和《劳动促进法》,规定了职业教育的组织条件和经费,明确了要为职业进修提供帮助及学习期间的收入、待遇等问题。1981年,又颁布了《职业培训促进法》,对职业教育的目标、年度职业教育报告、统计做出了具体规定。各州根据《基本法》制定具体法律法规,而且执法严格,力度大。国家规定,18岁以下的青年必须接受高中或职业教育,原则是未参加职业培训就不允许就业,这样保证了劳动力水平的提高。正是在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和强有力的执行保障下,德国实现了职业教育培训的法制化,使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有法可依。
3.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培养费用,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物质保障
德国政府将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规定了职业学校的一切经费由各州政府负担,德国企业也将拥有训练有素的员工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都乐于投资职业教育并承担学生在工厂培训期间的一切费用。因此,德国职业培训的费用是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的。政府利用国家财政资助职业教育发展,各职业学校全是公立性质,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校舍及学校的各种其他设施,包括电脑教学设备、实验场地等也由国家出资建设。德国企业很重视人才培训,除了成年人上岗前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外,对口学校的高中毕业生毕业后也要进行三年的学徒期培训。由企业提供实习场所,支付辅导实习教师的工资,并发给学生每月500到800欧元不等的生活费。对在职人员的培训通常采用带职到高等学校学习、企业内部进修、有劳动总署组织并付费进行专项职业技能培训等。德国每年为职业培训花费约200亿欧元,相当于国民经济中工资薪金数额的3%。这笔费用基本上由企业负担,与此同时,国家公共资金为职业学校筹资约80亿欧元。目前,德国在重新考虑改善职业教育经费的筹措措施,包括通过增加财政预算强制措施、向终身教育政策倾斜等。国家对接受职业培训的企业在税收上给予各种优惠。2002年,国家共拿出8000万欧元专款补贴小企业的培训项目。凡是企业因职业教育投入的一切费用,都可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计入成本;企业由于为社会提供一定数额的学徒岗位,还可向政府申请一定数额的补助。
4.坚持供需双方紧密结合、理论实践密切联系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推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中一项十分成功的制度。德国法律规定“凡初中毕业不再升学的学生,就业前必须接受二年半至三年的双元制职业培训。”企业不得接收未经培训的员工,未经培训的员工不能上岗,已成为雇主、雇员的共识和行为规范。目前,全德2/3以上的就业人员接受过双元制职业培训。“双元制”教育密切结合了供需双方要求,在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供需结合是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咨询、合同签约等手段来实施的。需要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早在毕业前就向各有关部门及企业咨询。咨询是双向的,既指导学生选择企业,又帮助企业选择学生,这种双向选择的结果在学生参加双元制教育前以合同的形式加以确定,保证了供需双方的紧密结合。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学员的教学培训计划,企业会根据市场发展需要来决定培训内容,使学员培训从一开始就同市场需求密切结合起来。“双元制”教育强调的是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接受培训的学员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学员每周1~2天到学校上课,其他时间在企业实习。其中,学校着重教授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等理论教育,企业着重实际操作训练,两地都设有演示车间、实训车间,学校甚至部分接受实际生产订单,利用培训车间承担实际工程项目,使学员从入学起就开始直接接触今后工作的环境,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渗透。
5.德国企业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动力
德国的企业非常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他们普遍认为,人力资源的规划和培训是企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对人才培养,培训的投资就是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投资。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在德国的技能人才培养中,企业培训起着主导的作用,职业学校只起着配合和服务的作用。而他们的企业培训,则又分为企业内培训和跨企业培训。企业内培训可分为五大类,一是工业教学车间培训,这是企业内培训中质量最高的培训,多数在主要或大型企业中进行,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分离。二是非系统的工业培训,主要在中小型企业中进行。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联系密切,大都在生产车间中进行。三是传统的手工艺培训,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联系最密切,教学全在生产现场进行。四是办公室和服务业的系统培训,通常由大企业或行政机关负责,其主要特征是把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或行政机关的实践培训联系起来;增加与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比重。五是办公室和服务业的非系统培训,主要在中小型企业和办公室进行,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实地操作来学习。跨企业培训是由若干个企业联合起来进行培训,也有一些地方当局参加的,一些职业学校的教学车间也用于跨企业的培训。跨企业培训在各职业领域中的分布很广,而且占有一定的比重。在具体的培训方式上,各企业都结合自身的实际作出选择,决定采用何种方式。

高技能人才在德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德国工人眼里,所有的产品都是艺术品”,他们精湛的技艺和优秀的职业操守为德国企业在世界上开具了一张“信誉”保证书,同时也在德国经济高速发展史上创造了不可忽略的功绩。工业是德国经济最重要的支柱,有800万人在工业企业中工作。德国最重要的工业行业是汽车制造业和电子工业。其中汽车制造业包括了77.7万职工,创造了2270亿欧元的营业额;电子工业包括88.6万职工,创造了1520亿欧元的营业额。因此,可以说技能型人才在德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在大量既具有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精湛的实际操作经验的高技能人才的支持下,德国企业产品成为了高品质、高水准的代名词,为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德国经验对于推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带来的启示
相比德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工作,目前我国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乃至整体社会观念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全球制造业向中国大规模转移,许多企业发现,专业技术人员好找,但高技能人才难觅。一些企业花大量外汇从国外引进了先进设备,由于缺乏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生产出来的产品严重“走样”。高技能人才拥有量是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目前,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据统计,截止到2005年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3685人,约占技能劳动者的8.3%,高于全国5%的水平,但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现代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德国,高级技工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则占到40%。高技能人才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这种缺失很大程度上源于“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以及学历至上的人才评价体系,使技能型人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们的劳动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在制造业发达的德国,技能型工人不仅从社会地位到薪酬收入都体现出社会对他们的充分尊重,不仅许多在设计生产一线的硕士、博士都通称为工人。同时,在德国,技工的月平均收入略超过德国人的平均收入水平,大约为2500欧元,而且有很多晋升机会。而在中国,“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依然存在。此外,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依然保留了计划经济的特质,与德国系统化、规模化和制度化的科学培养体系相比,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跟不上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现代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成为高技能人才匮乏的重要原因。
借鉴德国经验,为开发区今后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工作带来如下启示:
1.要充分认识到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技成果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应用就需要有大批高技能人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首都面向国际市场的高端产业园区,集中了电子信息通信、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汽车、装备制造等现代产业,对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就更加迫切了。可以说,培养开发大量能满足企业需要、适应市场变化的高技能人才是北京开发区实现长远发展的必须条件。
2应根据企业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确定和调整技能型人才培训内容
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要重视企业和学校的信息沟通,人才培训内容方面要充分考虑企业生产需要,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完善培训培训内容,根据生产工艺需要增加新工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内容。在培训结束后,也应及时了解培训后在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便于学校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
3.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有力的激励机制
企业在进行人才评价时不应“唯学历,轻技能”,要不断提升高技能人才的价值地位,提高他们的工薪待遇,建立完善鼓励技能型人才钻研技术业务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聪明才智,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4.要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成长环境
在开发区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的开展过程中,为技能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成长环境,以企业为主体,开辟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多种途径,力争使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得到逐步改善,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技能型人才,为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证。
5.积极促进集理论、技能、师范于一体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
逐步改变目前职业教育教师理论强于实操技能的状况,发现和培养既懂理论又有技能、既懂专业又有知识面、既会管理又善于协调的新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来从事职业教育。同时可以调动企业资源,通过客坐教师等形式聘请在工作中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士来为学生授课,使人才培训更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伍’ 为何德国人甘愿做技工而不愿拼文凭

德国人注重技术不介意文凭主要是因为以下两点:

一:因为德国教育体制就偏向于专科,所以对于本科以及高等教育文凭不是很在意

德国的教育是比较规范的,他的义务教育一共有12年,从6岁到18岁。在6岁以前的学前教育在德国不属于国家的教育体系,而是德国青少年福利救济事业,主要是一些教会和福利会在管,上不上幼儿园还是属于自愿的。但是德国人的分流非常早,早到什么程度呢?

10岁就开始分流,看你是要上专科还是要上本科。学生可以考虑升入普通中学,也可以考虑升入实科中学或者综合中学,还有文理中学。

除此之外,德国的工业足够发达,名牌一堆,比如说慕尼黑就有宝马汽车总部,汉堡作为空客公司的三个客机总装中心之一,斯图加特更是奔驰和保时捷总部所在地,而沃尔夫斯堡则有大众汽车,单单是汽车行业就可以挣到足够多的钱,这样一来使得德国工人也能挣到不少的工资。

一对比,可见我国的工业之路还有很漫长的一段路要走。

‘陆’ 德国企业精神的培训方法

(一)德国企业文化与德国社会文化的一致性。

企业文化是亚文化,一个国家的企业文化必然与该国的传统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德国的企业文化受欧洲文化价值观影响很深。首先,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带来的民主、自由等价值观,对德国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次,德国强调依法治国、注重法制教育、强调法制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形成的完备的法律体系,为建立注重诚信、遵守法律的企业文化奠定了基础。再次,宗教主张的博爱、平等、勤俭、节制等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德国企业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还有,德国人长期形成的讲究信用、严谨、追求完美的行为习惯,使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无不渗透着一种严谨细致的作风,体现着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去处理问题,对企业形成独特的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这几方面的结合,形成了德国企业冷静、理智和近乎保守的认真、刻板、规则的文化传统。德国企业文化明显区别于美国的以自由、个性、追求多样性、勇于冒险为特征的企业文化,也区别于日本企业强调团队精神在市场中取胜的企业文化。

(二)德国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提高员工素质,开发人力资源。

德国企业文化十分强调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素质,这主要体现在注重员工教育,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上。

德国企业普遍十分重视员工的培训。大众公司在世界各地建立起许多培训点,他们主要进行两方面的培训:一是使新进公司的人员成为熟练技工;二是使在岗熟练技工紧跟世界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知识技能。西门子公司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更为细致,他们一贯奉行的是“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和不断培训而提高的”,因此他们坚持“自己培养和造就人才”。

德国企业在管理人才选拔与培养方面也颇具特色。大众汽车公司除了最高决策层之外,拥有各方面的优异的管理人才。他们以高薪吸纳了大批优秀管理人才和科研专家,并为其发挥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使他们产生一种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西门子公司也特别重视对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录用。他们聘用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特别是冲破障碍的能力。二是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三是具有老练的性格,能使部下信赖,富有人情味。四是具有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认为“财富=人才+知识”,“人才就是资本,知识就是财富。知识是人才的内涵,是企业的无形财富;人才则是知识的载体,是企业无法估量的资本”。所以,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有一种好的传统,即选拔人才并不注重其社会地位的高低,而是注重本人的实际能力。

在尊重人格、强调民主的价值观指导下,德国企业普遍重视职工参与企业决策。在培训、考察中我们所到的企业,不论是大众、戴姆勒-克莱斯勒、西门子还是高依托夫、路特等中小企业,职工参与企业决策是一种普遍现象。

(三)德国企业文化强调加强员工的责任感,注重创造和谐、合作的文化氛围。

德国企业文化体现出企业员工具有很强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包括家庭责任、工作责任和社会责任,他们就是带着这样责任感去对待自己周围的事物。企业对员工强调的主要是工作责任,尤其是每一个人对所处的工作岗位或生产环节的责任。

德国企业十分注重人际关系,努力创造和谐、合作的文化氛围。例如,1994年受世界石油危机影响,大众公司在德国本土的公司经济面临困难,需要解雇2万多名员工。然而,公司的员工在参与企业决策时却表示:宁愿减少自己收入的20%,把每周工作5天改为 4天,也不要让那些人失业。同类的事情,当大众公司在巴西的分公司也试图这样做时,却被巴西员工拒绝了。

德国企业十分重视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的文化整合。为解决企业兼并重组中的文化冲突,保持和谐的文化氛围,保证企业兼并重组目标的实现,他们在公司并购、重组时,十分注重企业文化的融合。如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与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合并后,为解决两国企业在文化上的差异和冲突,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制定了3年的工作计划,通过加强员工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进行文化整合。

(四)德国企业普遍具有精益求精的意识和注重诚信为本,追求产品质量完美、提供一流服务已成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行动。

德国企业非常重视产品质量,强烈的质量意识已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深深植根于广大员工心目之中。大众公司在职工中树立了严格的质量意识,强调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熏陶,在企业中树立精益求精的质量理念。西门子公司以“以新取胜,以质取胜”为理念,使西门子立于不败之地。就注重产品质量而言,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非常有代表性。首先,他们认为高质量意识与员工的高素质是分不开的,十分注意培养具有专门技能和知识的职工队伍,千方百计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第二,具有精工细作、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这种态度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第三,是把好质量关,严格检查制度,做到层层把关,严格检查。

通过培训、考察发现,重视产品质量,追求技术上的完美是德国企业一种普遍的自觉意识。德国人爱好技术、钻研技术、崇尚技术的价值观已深入人心,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德国企业重视客户,注重诚信合作,树立创一流服务的企业精神,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如高依托夫公司提出,“对于客户提出的要求,我们没有‘不行’两个字”。

(五)德国企业文化注重实效,融入管理,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德国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注重围绕企业的具体实际进行。德国企业非常注重实际,他们以精湛的技术、务实的态度和忠诚的敬业精神进行经营。他们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企业管理,注重实际内容,不拘泥于具体形式,说的少而做得多。除此之外,德国企业还特别重视有效的形象宣传,那些在德国乃至世界各地树起的“奔驰”、“大众”、“西门子”等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时代气息的德国跨国集团的品牌标识,已经成为企业实力的象征。

总之,德国企业文化是规范、和谐、负责的文化。所说规范就是依法治理,从培训中树立遵纪守法意识和对法律条文的掌握,从一点一滴做起,杜绝随意性和灵活性。和谐,就是管理体制的顺畅,人际关系的和谐。负责,就是一种企业与职工双方互有的责任心,即职工对企业负责任,企业对职工也要负责任,企业与员工共同对社会负责。

‘柒’ 德国人的教育制度如何培养工人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国古代将职业划分为四类——“士农工商”,工人阶级被排在了末流之中。但相较于商业,因为商人始终在物质财富上高于其他职业,所以工业称得上是实质上的垫底。这种情况放到现在,似乎也并没有真正好转起来,工人依然还是一个看起来不那么“吸引人”的职业,或者说不受人“待见”的职业。

但是事实上,工业并不比其他任何行业低一等,工人也不比任何职业低一级。工业是基础行业,是立国之本,高楼大厦、坚船利炮,哪一个不需要工人去完成。所以工业和工人理应得到更多人的尊重。

而如何让人们对工业改观,个人认为教育是极为关键的一环。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大家不重视工业,不重视工人的极大因素。试想现在学校的老师对差学生都说:“不好好学习就去当工人。”连小孩子都不能给予他教育上正确的观念,何谈其他人呢?

要知道,一个好的教育制度可以让人们对工业改观,甚至是极大地促进工业的发展。我们来看看德国的教育制度,德国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看看他们是怎么培养工人的,看看是如何发展工业的。

德国近代的教育制度始于1806年(普鲁士战败于拿破仑),开创了服务全体公民的义务教育。

封建的等级传统加上德国人的务实精神导致封建教育制度结束,分轨制诞生。分规制下一种是与大学衔接的文科中学,另一种是训练平民子弟的国民学校和职业学校。

1920年颁布的法律规定:所有儿童接受四年基础教育,四年以后开始分轨。覆盖全民与分轨制两大特征使德国教育效果显着。其义务教育使得德国成为文盲率最低的国家,职业教育则培训出的优秀工人托举起它的制造业。

德国小学四年只有四年。四年后学生们分到三种不同类型的中学: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文科中学。

主体中学,(也就是职业学校),其学制5年,即5—9年级。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接受职业培训,没拿到主体中学的毕业证书很难找到职业培训岗位,而在德国没有经过职业培训不能上岗。

实科中学,其功能也正是中间性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学生毕业后可以接受职业教育,进入专业学校和专业学院,另一方面成绩很好可以转入文科中学。实科中学学制6年,即5—10年级,比主体中学多一年,可使主体中学中有能力的学生转入实科中学,获取这里的毕业文凭。

文科中学,按照巴伐利亚州的规定:“文科中学学生读完10年级后进行考试,合格者才有资格进入文科中学高年级就读,不合格者转入其他类型学校学习。”

这样的分流制度,学生更早进入了职业学校,使得职业教育在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吸引力,而不仅仅是依附于高考、中考等考试的陪衬。职业学校拥有跟其他文理科学校公平发展的机会。

并且,因为职业学校被重视,使得职业学校拥有更多的资源,培训方向众多,培训专业细致。这意味学生拥有更多的种类职业学校可以选择,有更多的专业可以选择。学生拥有更强的职业能力,更好职业专业选择,更多的可以转向高级技术人员、高级技师。而在德国社会中,给予优秀的技工和蓝领更高的薪水和声望。

可以说,德国工业今天如此发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育体制造成的,因为对于工业来说,不仅需要优秀的技术人才,而且需要优秀的操作人才。一个好的工人是多么难得,一个好的技师是多么可贵,我相信不需要我赘述。而拥有这么多优秀工业人才的德国,很难在工业上不成功。

最后,虽然我国目前教育上对工业算不上友好,但我始终对他抱有信心。因为我们的国家在不断发展,也在不断重视工业,重视工人。我相信终有一天,工人也会像其他行业一样受大家的热爱和追捧。

‘捌’ 德国的“二元制”教育是怎样的

“二元制”在德国普遍被称为“双元制”。“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青少年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这是一种企业与学校配合,实践与理论密切联系的职业教育制度,目的是培训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业技术工人。它最主要的特点是企业承担了其中大部分的经费和主要责任。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要双倍甚至更多于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时间。企业是实施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场所,学生们在企业里的身份是学徒。

职业学校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另一元。在德国,由于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所以德国联邦政府规定,自6岁起,已经接受了9年义务教育的青少年,如不继续上高一级的中学, 则必须在年满18岁之前接受3年左右职业义务教育,即上职业学校。职业学校的数量在全德国各州职业类学校中列第一位。
职业学校在企业培训的同时传授给年青人从事职业活动的理论知识,并且帮助他们继续进入全面发展。“双元制”职业教育也可以说是纯粹意义上学徒教育和职业生涯之间的一个重要的联系环节,它避免了毫无经验走上就业岗位所产生的问题,对年青人和企业来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多年来,接受学徒培训的企业一直占全德国企业总数的20%左右,1990年的统计数据是513000家企业。企业培训的资格认定由行业协会负责,行业协会专设有企业培训咨询部,当企业提出进行职业培训申请后,咨询部的企业培训咨询人员需要对企业进行面访,就有关问题与企业负责人进行讨论。如企业完全符合规定,则由行业协会发给培训准许通知,经审定不符合规定的企业,不得擅自招收学徒。在众多的培训企业中,由于生产规模不同,培训方面有较大差异。像奥迪公司这样的大型工业企业一般有培训中心,实训车间。在企业培训中开设与培训职业相关的理论课,是对在实训车间通过实际操作所学的知识技能的补充和提高,同实践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培训企业不仅有向学徒们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义务,还负有教育义务和照料义务,即关怀学徒的身心健康,培养学徒诚实、勤奋、守纪律以及主动性、责任感和创造性等等。支付学徒培训津贴,并定期让年青人接受健康检查。

‘玖’ 就是去德国技工学校,怎么申请,通过哪些机构,不是留学。就是技工学校

德国的技工学校就是大学和大学是一个性质的,申请材料每个学校不一样,你要去想去的的学校官网查找。而且你要去德国必须要通过APS审核才能走,申请学校的时候要用的,而且你要看你是去读预科还是直接读本科,这个和你现在的学历有关。读预科的话就要有德语800学时的证明,这个你必须去读出来的。
还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我

阅读全文

与德国如何培训技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67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4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26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5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02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3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2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3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37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39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3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7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77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85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17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2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6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4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4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