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号坦克的发展历程
1919年签订的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设计、生产、和使用坦克。尽管德国国防军人力和技术上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数名国防军军官设立了一个秘密总参谋部办公室,用来研究未来的战略。虽然提出坦克作为新式武器得到上级冷漠的回应,德国企业却被鼓励研究坦克设计。 1933年,德国军械署要求亨舍尔、曼、莱茵麦塔、克虏伯、戴姆勒-奔驰五家公司分别制造三辆样车,官方设计书所列出的名称为“Kleintraktor”(轻型拖拉机),以掩盖本次研制的真正目标。其中克虏伯公司秘密制造了一辆只有6吨重的LK A1 样车,它可称得上是一号坦克的鼻祖:在小型车体上每侧有4个平衡悬挂式大直径负重轮和2个托带轮、诱导轮后置,炮塔上装有2挺机枪。
随后LK A1发展成为LK B1样车,也称为LaS-Krupp(克虏伯农业拖拉机),诱导轮后置而且接地,托带轮增至3个,单人炮塔上装有2挺MG34型7. 92毫米机枪。采用克虏伯生产的风冷式柴油机。LK B1 实际上就是一号A型坦克的原型车。
同时以“指挥车”的名义制造了一辆LK B2 样车,它的车体较长每侧装有5个负重轮,但诱导轮是前置式。这个设计最初没有被采用,后来在生产一号B型坦克时部分参考了LK B2 的构造。
克虏伯还以“运兵车”的名义制造了LK B3 样车,基本上是没有炮塔LK B1 底盘。它同样只是一种参考结构而已。
A型(德文名称:Panzerkampfwagen Ausf A)
德国军械署接受了LK B1样车并给予Sd.Kfz. 101的制式编号批准量产。第一批量产型被称为一号坦克A型,它是在LK B1 基础上改进而成:每侧4个大直径负重轮中的后3个装在平衡架上而第1负重轮为独立悬挂,而车体尾部比LK B1 更低矮,炮塔移至车体中轴线靠右。全车只有2名成员:驾驶员兼机电员、车长兼机枪手。从1934年7月至1936年6月共生产了818辆一号A型坦克。
具体参数:
生产商:克虏伯、亨舍尔、曼、戴姆勒-奔驰、克虏伯-格鲁松(Krupp-Gruson) 底盘编号:9001-10477 武备:两挺7.92mm MG13机枪(备弹2250发) 乘员:2人 引擎:Krupp M305 重量:5.4吨 变速箱:6档(5进1退) 长度:4.02米 速度:37km/h 宽度:2.06米 行程:145km 高度:1.72米 电台:FuG 2 装甲: 正面(毫米/角度) 侧面 后部 顶部 炮塔 13/10° 13/22° 13/10° 8/82°-90° 车体 13/22° 13/22° 13/17° 8/82°-90° 车身 13/27° 13/0° 13/15° 8/90° 武器面板 13/圆弧状 战斗历程:
第一辆量产的A型坦克于1934年9月装备部队,至1935年7月装备数量已经达到了475辆。最初,这些坦克被用于组成规模较小的装甲教导部队,以培训坦克手熟悉机械化的战争方式。战争爆发后,A型参加了波兰、法国战役。自1940年末至1941年,A型开始逐步从一线部队撤装,他们最后的战斗完成在1941年的芬兰和北非。
B型(德文名称:Panzerkampfwagen Ausf B)
由于一号A型的风冷式柴油机存在严重的缺陷,因此1935年德国武器局命令使用LK B2 样车
和一号A型的部件开发新的型号,在换装了迈巴赫液冷式汽油机后,定型为一号坦克B型。B型的车体加长,发动机盖改为纵置式,每侧有5个负重轮(后4个装在平衡架上)和4个托带轮。从1935年8月至1937年6月共生产了675辆B型。其中部分车辆改装了向上排气装置并加上了空气滤清器,适合于热带气候,它被称为一号Tp坦克并配属非洲军团。
具体参数:
生产商:魏格曼、亨舍尔、曼、戴姆勒-奔驰、克虏伯-格松森 底盘编号:10478-16500 武备:两挺7.92mm MG13机枪(备弹2250发) 乘员:2人 引擎:迈巴赫 NL38TR 重量:5.8吨 变速箱:6档(5进1退) 长度:4.42米 速度:40km/h 宽度:2.06米 行程:170km 高度:1.72米 电台:FuG 2 装甲: 正面 侧面 后部 顶部 炮塔 13/10° 13/22° 13/22° 8/82°-90° 车体 13/22° 13/22° 13/0° 6/83°-90° 车身 13/27° 13/0° 13/19° 6/90° 武器面板 13/圆弧状 C型(德文名称:Panzerkampfwagen Ausf C)
作为装甲部队问路石的一号坦克A、B型在参加过波兰战役后就已过时,它被改造成各种变型车。未经改造的车辆在1943年完全退出现役成为训练车。
但德国军械署仍希望对一号坦克进行全面强化而使其成为全新的侦察坦克。基于这一宗旨,1939年在一号B型基础上开发出重8吨的VK601样车,它最后定型为一号C型坦克。
C型与A、B型在外形上完全不同,它的短粗车体上装有平衡式交错重叠负重轮并使用现代化的扭杆式悬挂。搭载改进的早期二号坦克炮塔,装有EW141机关炮一门和MG34机枪1挺,EW 141并没有使用20mm弹药也没有使用13mm弹药,而是采用了来自Pzb38/39反坦克步枪上的7.92×94 mm弹药(看起来和二号坦克布局相似所以用大部分人误解EW141为20mm)
EW 141的开火模式为半自动,虽然有人称它为机枪,但是它无法进行全自动模式的射击。所以射速约100发每分钟左右。穿深:100m距离大约可以打穿24~25mm厚的均质钢装甲,30度夹角
从1942年7月至12月共有40辆C型出厂,其中2辆在1943年被送往苏联配属于第一装甲师,其余38辆被送往西线,盟军1944年在诺曼底登陆后全部损失。
具体参数:
生产商:克劳斯-玛菲 底盘编号:150101-150140 武备:一挺EW141 MG机枪;一挺7.92mm MG34机枪 乘员:2人 引擎:迈巴赫 HL45P 重量:8吨 变速箱:10档(8进2退) 长度:4.19米 速度:79km/h 宽度:1.92米 行程:300km 高度:1.94米 电台:FuG Spr Ger‘a’ 装甲: 正面(毫米/角度) 侧面 后部 顶部 炮塔 30/13° 20/24° 20/61° 10/80°-90° 车体 30/10° 20/0° 20/15° 10/82°-90° 车身 30/20° 20/0° 20/30° 10/90° 武器面板 30/圆弧状 德国军械署还计划试验性地发展一种一号“重装甲步兵突破坦克”,顾名思义就是牺牲部分机动性,带有厚重装甲用来掩护步兵冲击敌军要塞的支援坦克。
1940年在一号A型坦克和VK601的混合基础上开发出VK1801样车,它也称为一号D型,由于拥有重装甲而达到20吨的重量。
F型(德文名称:Panzerkampfwagen Ausf F)
VK1801的量产型称为一号F型,它采用交错负重轮和极宽的履带,出入口设在车体两侧。虽然只有2挺机枪,但炮塔曲面防盾和车体前部装甲厚达80毫米,当时盟国方面还没有能击穿如此厚度的反坦克炮。1942年4月至12月共生产出30辆F型,其中八部于1943年夏天被送往库尔斯克投入实战。苏联对一号F型产生了浓厚兴趣,其后苏联轻型坦克中最重要的T-60系列也开始向重装甲化发展,并以大战后期的“T-80突破坦克”达到极致。现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市保存了一辆完整的一号F型,但战时当地德军编制里并没有它的记录。
具体参数:
生产商:克劳斯-玛菲 底盘编号:150301-150330 武备:两挺7.92mm MG34机枪 乘员:2人 引擎:迈巴赫 HL45P 重量:21吨 变速箱:5档(4进1退) 长度:4.38米 速度:25km/h 宽度:2.64米 行程:150km 高度:2.05米 电台:FuG 5 装甲: 正面(毫米/角度) 侧面 后部 顶部及底部 炮塔 80/0° 50/10° 50/10° 25/90° 车体 80/10° 50/0° 50/10° 25/90° 车身 80/20° 50/0° 50/14° 25/90° 武器面板 80/圆弧状
Ⅱ 二战中德国总共使用了多少种型号的坦克
1933年德军重整军备时,急需一种结构简单, 造价低廉且适合训练用的坦克以供新成利的装甲部队进行训练并从中吸取经验。 德国埃森( Essen) 和克虏伯 (Krupp) 兵工厂便及时提供了一种符合要求的LK-B1的原型车。此车受英国维克斯 (Vickers)六顿坦克影响甚大, 故外型上有多处象似。1934年2月三日完成第一次试车后,德国陆军即定购150辆,定其型号为 Pzkpfw I Model A。改进后的Model B型推出后, 德国陆军部再次大批定购(2000)辆。 7qc-g a
1939年3月15日,德军侵入布拉格,占领了捷克全境。这样,捷克在二战期间便成为德国的“保护国”。二战期间,捷克共生产了 LT-38坦克 (德国人称为38(t)战车)A型一G型1414辆(含原型车3辆),各型号之间仅有微小差别。 在1939年5月一11月间共生产A型150辆。其特点是由原型车的3名乘员改为4名乘员,换装了德国制造的电台和瞄准镜。 1940年1月一5月间共生产了B型110辆,C型110辆。A型-C型参加了德国入侵法国的战斗,装备了德国的第7、第8坦克师。 D型共生产105辆。E型共生产了275辆。E型在车体和炮塔的正面均装有附加装甲,车体侧面的装甲厚度也增加到30mm(原为15mm)。 F型共生产了250辆。 S型共生产了90辆,这是因为它是由瑞典特许生产再归德军使用的,因此得名。 G型共生产了321辆。 ],\g7m=YQu
早在1933年,希特勒就下令德国各军工公司研制一种重15t,装备有37mm或者50mm火炮的装甲指挥坦克。古德里安打算让这种坦克成为德国新组建的装甲师的主力装备。1936年,苯兹公司在柏林制造出第一辆原型车,其他公司也制造出他们的样车。1937年5月,苯兹公司制造出第一辆PzKpfw III.A战斗坦克。其后又有3种改进型:B,C,D型。不过PzKpfw III.A,B,C,D这4种型号都属于试验型,生产量很小。1939年德国开始生产E型,这种型号是正式装备部队的初生产型,后期的E型开始装备一门50mm短身管火炮,这个型号是德军入侵波兰的主力坦克。到1941年,德国又开发了F,G,H这3种型号的PzKpfw III战斗坦克。它们统一的编号为Sd.Kfz.141,这几种型号的III型坦克和以后J型早期型都装备短身管50mm或者37mm火炮。1941年到1943年之间PzKpfw III战斗坦克又增加了4种型号:J,L,M,N型。除了N型和J早期型,都安装一门长身管50mm火炮。J,L,M统一编号为Sd.Kfz.141/1。而在1942年至1943年间生产的N型则是装备一门短身管的75mm火炮,它的编号为Sd.Kfz.141/2。在它的12种型号中J型是生产量最大的,分两批一共生产了3OOO余辆。到1945年,各种型号的PzKpfw III战斗坦克大约生产了6000辆(有些资料上说有12000辆之多)。 t7eK@24
Ⅲ 二战时德军的主战坦克分别是什么
1、PzKpfw VI/六号坦克/虎式/
2、E系列坦克
E-10型: 10~15t的轻型装甲战车.
E-25型: 三、四号坦克及其驱逐战车的后继车种。
E-50型: 黑豹中型坦克的后继车种。
E-75型: 虎王重型坦克的后继车种。
E-100型: 比鼠式性能更加出色的140t超重坦克。
3、E-50标准战斗坦克
本系列主要有E3、E5、E-10、E-25、E-50、 E-75、E-100等型号。其中,E3和E5主要作为轻型辅助战车,E10-E75是主力战车,E100则是能取代鼠式超重型坦克的新型号。
4、E-25驱逐战车
5、PzKpfw II/二号坦克
二号坦克(德语:Panzer II)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的坦克,这型坦克是用来填补其他设计中坦克的空隙,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波兰战役与法国战役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到1942年底前绝大多数二号坦克已经离开第一线单位,生产线到1943年终止,然而车体继续被改良回其他种类装甲车辆。
6、一号C型坦克
7、一号D型坦克
8、PzKpfw VII/八号坦克/鼠式(未批量投产)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设计的最重型坦克,也是全世界到目前为止最重型坦克纪录保持者。鼠式坦克不仅仅是完成设计,并且到达产制完成的阶段,一共有两辆原型车问世。
Ⅳ 德国最早的坦克是什么型号
由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而被强加上了凡尔赛不平等条约,原本是不能拥有装甲部队的。但西方亦希望借助德国来压制东方的苏联,所以1922年德意志魏玛共和国将计就计和刚成立的苏联签定秘密和约,将坦克试验场设在苏联境内卡玛河沿岸。因此德国装甲部队的胚胎一直在孕育之中。1933年纳粹掌握德国之后,从“胚胎”中孵化出可称得上德国一战后第一种制式坦克——一号坦克。
坦克系列
[编辑本段]
样车阶段:
1933年克虏伯公司秘密制造了一辆只有6吨重的LK A1 样车,它可称得上是一号坦克的鼻祖:在小型车体上每侧有4个平衡悬挂式大直径负重轮和2个托带轮、诱导轮后置,炮塔上装有2挺机枪。
随后LK A1发展成为LK B1样车,也称为LaS-Krupp(克虏伯农业拖拉机),诱导轮后置而且接地,托带轮增至3个,单人炮塔上装有2挺MG34型7. 92毫米机枪。采用克虏伯生产的风冷式柴油机。LK B1 实际上就是一号A型坦克的原型车。
同时以“指挥车”的名义制造了一辆LK B2 样车,它的车体较长每侧装有5个负重轮,但诱导轮是前置式。这个设计最初没有被采用,后来在生产一号B型坦克时部分参考了LK B2 的构造。
克虏伯还以“运兵车”的名义制造了LK B3 样车,基本上是没有炮塔LK B1 底盘。它同样只是一种参考结构而已。
A型:
德国武器局接受了LK B1样车并给予Sd.Kfz. 101的制式编号批准量产。第一批量产型被称为一号坦克A型,它是在LK B1 基础上改进而成:每侧4个大直径负重轮中的后3个装在平衡架上而第1负重轮为独立悬挂,而车体尾部比LK B1 更低矮,炮塔移至车体中轴线靠右。全车只有2名成员:驾驶员兼机电员、车长兼机枪手。从1934年7月至1936年6月共生产了818辆一号A型坦克。
B型:
一号A型的风冷式柴油机存在严重的缺陷,因此1935年德国武器局命令使用LK B2 样车和一号A型的部件开发新的型号,在换装了马巴赫液冷式汽油机后,定型为一号坦克B型。B型的车体加长,发动机盖改为纵置式,每侧有5个负重轮(后4个装在平衡架上)和4个托带轮。从1935年8月至1937年6月共生产了675辆B型。其中部分车辆改装了向上排气装置并加上了空气滤清器,适合于热带气候,它被称为一号Tp坦克并配属非洲装甲军。
C型:
作为装甲部队问路石的一号坦克A、B型在参加过波兰战役后就已过时,它被改造成各种变型车。未经改造的车辆在1943年完全退出现役成为训练车。
但德国武器局仍希望对一号坦克进行全面强化而使其成为全新的侦察坦克。基于这一宗旨,1939年在一号B型基础上开发出重8吨的VK601样车,它最后定型为一号C型坦克。
C型与A、B型在外形上完全不同,它的短粗车体上装有平衡式交错重叠负重轮,没有托带轮。搭载改进的早期二号坦克炮塔,装有MG34和EW141机枪各1挺,EW141虽然口径和MG34一样是7. 92毫米,但它是专门设计的高初速反坦克机枪。
从1942年7月至12月共有40辆C型出厂并在东西部战线作战。
VK1801/D型:
德国武器局还计划试验性地发展一种一号“重装甲步兵突破坦克”,顾名思义就是牺牲部分机动性,带有厚重装甲用来掩护步兵冲击敌军要塞的支援坦克。
1940年在一号A型坦克和VK601的混合基础上开发出VK1801样车,它也称为一号D型,由于拥有重装甲而达到20吨的重量。
F型:
VK1801的量产型称为一号F型,它采用交错负重轮和极宽的履带,出入口设在车体两侧。虽然只有2挺机枪,但炮塔曲面防盾和车体前部装甲厚达80毫米,当时盟国方面还没有能击穿如此厚度的反坦克炮。1942年4月至12月共生产出30辆F型并于1943年夏季投入实战。苏联对一号F型产生了浓厚兴趣,其后苏联轻型坦克中最重要的T-60系列也开始向重装甲化发展,并以大战后期的“T-80突破坦克”达到极致。
现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市保存了一辆完整的一号F型,但战时当地德军编制里并没有它的记录。不知现在它的情况怎样,希望这件珍贵文物没有毁于北约的野蛮轰炸。
Ⅳ 02-24一战时期德国最着名的坦克叫什么
A7V战斗坦克,德国在一战中的第一种坦克。A7V坦克的战斗全重为30吨,车长7.35米,车宽3.06米,车高3.35米,履带宽度2.115米。公路速度9-15公里/小时,越野4-8公里/小时。武器:比利时的马克沁57毫米Nordenfeld火炮,6挺马克沁7.92毫米08/15机枪或俄罗斯57毫米 L/26 sokol火炮,6挺马克沁7.92毫米08/15机枪。
一战期间,德国人还研制了一种K式超重型坦克。重150吨,乘员22人,装有4门77毫米加农炮,分别布置在车体两侧突出的炮座上,另有7挺7.92毫米重机枪。车长12.98米,车宽6.1米,车高3.0米,堪称巨无霸。最大速度7.5公里/小时。不过只制成了两辆样车。
德国人还研制出LKⅡ骑兵(轻型)坦克。战斗全重为8.5,乘员3人,装1门57毫米火炮或2挺7.92毫米机枪。坦克的最大速度为16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65千米。
Ⅵ 一战时期德国最着名的坦克叫什么图
一战只有英国有坦克
Ⅶ 二战德国的I型坦克
1931年,德军中的一些将领如海因里希.古得里安等,意识到建立装甲部队的重要性,以及需要一种轻型坦克来培训将来的装甲师作战人员。因此,在1932年德军向主要的公司提供了一种轻型坦克(5吨)的规格说明。设计者的主要经验来源于早期的一些“秘密”项目和与瑞典Lansverk公司的合作计划。
1933年,开始发展一种4——7吨的装甲车辆,为了不违反凡尔塞和约,计划被伪装为一种农用拖拉机的设计。通过竞争,Krupp公司的设计(LKA1)被选中。该设计源于英国的MK.IV小型坦克底盘,德国在1932年从苏联秘密的得到了两辆该型坦克。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德国与苏联在苏联的卡马河附近密切的合作发展装甲车辆。苏联在1929年从英国购买了两辆MK.IV坦克,并以其为基础发展了T-27坦克。Krupp的设计又做了适当的修改,在1933年夏,生产了五辆LaS底盘用于测试。随后,为其安装了炮塔。
1933年德军重整军备时,急需一种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且适合训练用的坦克以供新成利的装甲部队进行训练并从中吸取经验。德国埃森(Essen)和克虏伯(Krupp)兵工厂便及时提供了一种符合要求的LK-B1的原型车。此车受英国维克斯(Vickers)六顿坦克影响甚大,故外型上有多处象似。1934年2月三日完成第一次试车后,德国陆军即定购150辆,定其型号为PzkpfwIModelA。改进后的ModelB型推出后,德国陆军部再次大批定购(2000)辆。至1935年10月,三个装备I号坦克的德军装甲师组建完毕。一号坦克是一种小型的双人坦克,即使以当时的观点去评价,它也无法符合最基本的坦克设计原则。车身装甲极薄,且有许多开口,缝隙和接合处,使得这种坦克很不经打。引擎的马力也不足且又采用连杆式减震系统,这又使得该型坦克的机动型不甚了了。由于车身尺寸被尽可能地缩小,使得乘员待在里面很不舒服。驾驶员由车旁边的舱门爬进去,而车长则从炮塔上方进入。由于在舱盖合上的情况下,车长的视野非常糟,故车长通常都要将半个身体完全暴露在外面,这是极其危险的。不过,大多数的一号B型坦克已用无线电联络,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当时许多国家的坦克之间都靠手势和旗语联络,甚至连在卫国战争初期的很多T-34/76坦克分队都是如此)。
在1934年2月的进一步测试中,改进了LKA1(LaS)的设计,命名为PzKpfwIAusfA,在4月投入了生产,并生产了15辆,古德里安向希特勒展示了这些坦克。1934年,一辆PzKpfwIAusfA的样车卖给了匈牙利。1942年,匈牙利可能又购买了几辆用于训练。也有少量出口到芬兰。该坦克也装备了克罗地亚军队。
I号坦克首次在实战中登场是在1936——38年的西班牙内战期间。大约100辆(AusfA/B)型坦克随“秃鹰军团”和佛朗戈的军队作战。但实战中发现它远非T-26和BT-5的对手。部分坦克被缴获,并改装了法国25mm火炮。在西班牙内战期间,I号坦克都装备的20mmBreda火炮,德军最高统帅部利用西班牙内战的机会测试它们的新武器和闪电战术。I号坦克经实战证明,它的装甲太薄,仅能防护一些轻武器,它装备的双管火炮也威力不足,无法与步兵部队对抗,在战斗中它几乎没有什么作用。
I号坦克的两种主要型号AusfA(1934)和B(1936)在悬挂系统和发动机上有区别。在1935/36年,实验了在AusfA上安装KruupM601柴油发动机,但它提供的马力太小,最终没有能采用柴油发动机的计划。
从1938年末起,认识到I号坦克作为主战坦克以没有多少发展的潜力,开始改变发展方向为一种快速的侦察坦克和轻型步兵坦克。新发展的AusfC和AusfF几乎是全新的设计除了采用了少量的AusfB的部件外。AusfC(nAVK601)从1942年末到1943年初仅生产了40(46)辆。AusfD(nAVK602)是AusfC的改进型,生产数量也很有限。AusfF(nAVK1801)从1942年4月到1943年2月仅生产了30辆。1943年中,少量的AusfC和AusfF随第1和第2装甲师在东部前线进行了实战测试,后来在南斯拉夫服役。1944年,在诺曼底,大部分I号坦克损失已尽。AusfC/D/F没有大规模生产。
在1939/40年,100辆AusfA/B型的I号坦克被改装为载弹车。它们主要装备工程兵部队,参加了西线的闪击战,部分也参加了在苏联的战斗。基于I号坦克的变形车有装备了20mm高炮的FlakpanzerI(Sd.Kfz.101),生产了24辆,装备第614高炮营的三个炮兵连,每连8辆,在1943年1月的斯大林格勒全部损失了。同FlakpanzerI一样,还有装备了15mmMG151/15重机枪的变形车,在1943年的东线曾缴获到该型车。
I号坦克广泛的在波兰、西欧和非洲使用。在非洲的型号增加了过滤器,装备了改进的通风系统。非洲军团的第5轻装甲师把少量的I号坦克改装为了喷火坦克,装备便携式步兵火焰喷射器和机枪。
I号坦克是作为装甲师的轻型训练坦克并没有打算运用于实战,但实际上它一直被用于一些小规模战斗直到1942年。在1942年初,I号坦克退出一线部队,转入警察部队和反游击部队。没有炮塔的I号坦克被用于NSKK部队的训练,I号坦克的炮塔用于了大西洋防线等的防御工事。I号坦克为德国设计人员提供了大量的经验以设计以后的更具威力的各型坦克。尽管I号坦克不是一个有效的战斗坦克,但它是一种优秀的训练坦克,到战争结束时大量的装甲兵都是通过它训练的,不少装甲兵都是驾驶它第一次参加战斗。
由于该型坦克的多种缺点,它很快在战争中被淘汰。大多被用去训练和改装成其他车型。较为成功的改装车型是一种I式指挥车。曾经有约200辆I号坦克被装上一门47mm反坦克炮,成为型自行反坦克炮。还有机少数的被装上了一们150mm的大口径榴弹炮。剩下的不是被改装成装甲指挥车就随机当弹药搬运车使用。事实证明,用I号坦克改装成的车辆大部分都不是很成功。
由Krupp用PanzerIAusfB(仅有6辆AusfA)改装了一种轻型指挥坦克。从1935年到1937年,共生产了190辆。基于AusfB有两种型号。在1939年的波兰战役后,一些被改装为战场救护车(Sd.Kfz.265),它们在1940年的法国战役中服役。这种指挥坦克一直服役到1941/42年,之后被其他的指挥坦克取代,少量出口到匈牙利。
I号坦克还有一种装备150mmslG33L/11.4重型火炮的变形车(SturmpanzerIBison),采用AusfB的底盘。乘员仅由前部一个大的护盾保护,上方和后面都没有装甲。仅在1940年2月由Alkett改装了38辆,参加过法国、巴尔干和苏联战场的战斗。这是当时第一种自行火炮。
I号还有改装为装备47mm火炮的变形车(PanzerjagerI),乘员三人,基于AusfB底盘,仅有一个前护盾。从1940年3月到1941年2月,改装了202辆。有两种版本,由护盾的块数区别,Skoda生产的有7块护盾,而由Alkett生产的只有五块。少量是装备的37mm炮。事实证明这种变形车效果差,由于火力不行很快被淘汰。曾在法国、北非和苏联服役。它是当时第一种自行反坦克火炮。
型号:AusfuhrungAAusfuhrungB
车重:5300kg5900kg
乘员:2人2人
发动机:KruppM305/4-cylinder/57hpMaybachNL38TR/6-cylinder/100hp
时速:37km/h40km/h
行程:公路:145km
越野:100km公路:170km
越野:115km
车长:4.02m4.42m
车宽:2.06m2.06m
车高:1.72m1.72m
武器:2XMG13(7.92mm)2XMG13(7.92mm)
装甲:6-13mm6-13mm
弹药:2250发2250发
Ⅷ 二战德国虎式坦克(Pzkpfw VI) 车体内部是什么颜色的呢
看过资料应该是浅白色。因为坦克内部光线不好,浅白色可以更好为士兵提供反光照明。但是后来随着德国的没落,坦克损耗严重,制造者不能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成本进行内饰,原钢色就代替了白漆,好在磨擦使得原钢色也反光,帝 国就允许了这种做法。但是,又有好多连原色都没有磨去就成废铁了。也有部分坦克使用红色内饰,是因为红色能刺激人,就像军旗一般采用红色是一个道理。希望采纳
Ⅸ 德国的主战坦克是什么
1977年,由德国独立开发的120毫米滑膛炮配用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弹,使用数字式弹道计算机带激光测距仪,热像仪火控系统,间隔式复合装甲,单位功率每吨相当于20多马力的第三代主战坦克——“豹”2式问世。
“豹”2式的设计与生产不是出于一家公司,而是多家公司携手合作而成,充分体现了大协作精神。例如:克劳斯——玛菲公司负责总体设计与计划实施;车身,炮塔由克鲁普•马克公司负责;主炮、机枪由莱因金属公司制造;发动机由MTU公司承担;火控系统则由AEG德律风根和克鲁普•亚特拉斯公司制造。
虽说是多家公司各自承包,但生产出的“豹”2式在现有坦克中,确被公认为最具均衡性,性能最为优秀的现代坦克,可见德国各公司技术的精湛与配合的默契。
着名莱因金属公司研制的120毫米滑膛炮,装有立楔式炮门和液压半自动装弹机,配用半可燃药筒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采用能自动计入内外弹道影响数据的综合电子火控装置,单独稳定的车长周视潜望镜,炮长用体视激光测距瞄准镜和夜视瞄准镜。这种先进的火控系统使“豹”2式在加拿大“银杯”射击大赛上技压群芳,一举夺魁。
MTU公司MB873Ka501大功率柴油机,加速性能好,燃油比耗量低,单位功率可达21千瓦/吨,因此,豹2型主战坦克反应敏捷、快速灵活,机动性能高超。
“豹”2式的车体和炮塔均采用有良好防弹性能的复合装甲,由两层金属板夹一层陶瓷构成,防弹能力强。车体两侧设有裙板,对行动部分及侧装甲进行保护,车体内采用隔舱化结构。并设有三防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