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信义会在哪里

德国信义会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09-21 12:14:34

1. 波罗的海三国的宗教

波罗的海沿岸民族在13-14世纪接受了基督教。立陶宛人和大部分拉脱加尔茨人信奉天主教;大部分爱沙尼亚人、拉脱维亚人及一部分西立陶宛人为路德派新教徒;一小部分爱沙尼亚人和拉脱维亚人信仰正教。
苏联时期,天主教在立陶宛的影响很大,有资料显示,80%的立陶宛人系天主教徒。在这个领土面积不大的国家里就有6个宗教中心领导着天主教的各个教区:维尔纽斯天主教辖区;维尔卡维什基斯主教辖区;考纳斯主教辖区;凯沙多里斯主教辖区;怕涅韦日斯主教辖区和捷利沙伊主教辖区。
在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信义会影响很大。信义会系遵奉马丁·路德“因信称义”教义的基督教新教教会,属路德宗。“因信称义”教义即主张人在上帝面前得称为义,全凭信仰耶稣,而不在于履行教会的礼仪、规条和善功。路德宗主要分布在德国北部、北欧各国和美国。
由于在波罗的海三国中,很多人信奉天主教或路德派基督教,因此,宗教问题往往成为该地区人民反对“俄罗斯化”的导火线。较为突出一例即为1972年立陶宛1.7万天主教徒向当时的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发出的备忘录和致联合国当时的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的公开信,备忘录和公开信指责并抗议苏联对立天主教徒的“迫害”。其结果,一方面是来自当局的镇压“加强”,而同时,人民反抗迫害、争取自由的呼声越来越高。宗教影响在波罗的海三国争取民族独立运动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路德教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时期产生于德国,不久传入美国和北欧各国。迄今在挪威、瑞典、丹麦和冰岛等国,路德教均为国教。波罗的海三国,尤其是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与北欧各国的宗教潇源,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三国的民族所向。

2. 德国宗教改革的过程及影响

权威回答:
15世纪初期德国的宗教改革不仅引发了德国农民战争,而且产生了新教。新教的抗议精神可以追溯至14世纪的一些宗教改革先行者,英国的威克里夫派以及罗拉德派、波希米亚的胡斯运动和义大利的萨伏那洛拉的信徒。16世纪20年代,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迅速的席卷了整个德国,在瑞士,加尔文的归正运动更进一步的加深了宗教改革的影响。
到了16世纪中叶,主要宗派都以可以与旧教抗衡。因着教权与王权的权利争夺,新教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许多民族国家或世俗政权的支持与保护。在宗教战争后,根据随之而签订的合约,如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约与1648年的威斯特法伦和约确立的教随国定原则,形成了新教在欧洲的布局,信义宗分布于德国以及北欧诸国;归正宗为德国、瑞士、荷兰以及苏格兰。
中世纪时期,德国政治分裂,教会实力庞大,每年从德国拿走许多财富,有人戏称德国为“教皇的乳牛”。1517年,教皇以修缮圣彼得大教堂为名,下令在天主教各国发售赎罪券。在德国发售赎罪券的使者声称“只要购买赎罪券的钱一敲响钱柜,罪人的灵魂立刻就可以从炼狱升上天堂”。德国人认为这种行径简直是敲诈。
10月30日,维滕堡大学教授马丁·路德在教堂门口贴出《九十五条论纲》,要求辩论赎罪票的功效,但无人向路德应战。由此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此后,马丁·路德又发表一系列文章,提出了他的宗教改革内容:
信徒皆祭司,即信徒不必通过教会,就可以和上帝直接沟通。教士不是信徒与上帝之间的中介,强调信徒可以唯因信仰称义。
唯独《圣经》才是信仰的权威,每个教徒都可以读《圣经》,并且亲自将《圣经》译成了德文。
马丁·路德的改革在很短时间内就传遍了全国。1520年6月,教皇宣布路德的学说为异端,路德则声称教皇是“
异教徒”。随后,路德的学说在瑞士等国得到响应。后来人们将路德的学说称为新教,而且地位逐渐合法化。
宗教改革为先导,在1524年-1525年又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德国农民战争

3. 德国国会大厦在哪里,游客可以参观吗

德国国会大厦 (Bundestagsgebaeude) 位于首都柏林的市中心,紧邻勃兰登堡门。德国国会大厦不仅是联邦议会的所在地,也是德国统一的象征。玻璃的圆形穹顶是国会大厦建筑的一大特点,由一个铺满玻璃镜的导致圆锥体支撑,别具一格。这个玻璃穹顶是柏林最受欢迎的游览圣地之一,游客可以在这里俯瞰柏林全貌。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国会大厦免费对全世界游客开放,参观前需要提前在网上预约。
此外,德国国家旅游局官网还有在线云游德国国会大厦的方式哦,在网站的“DiscoverGermanyFromHome”页面即可找到游览入口,在家也能360°参观国会大厦。

4. 关于德国的地理位置

德国 [Germany]
正式名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德国国旗欧洲中北部国家。面积:357,021平方千米。人口:约82,386,000(2001)。首都:柏林。人口中大多数是德国人。语言:德语(官方语言)。宗教:信义宗、天主教。货币:欧元。地形上,北部多为平原,东北部及中部多丘陵,南部为巴伐利亚高原。中部和西部地区主要属莱茵河流域,其他重要的河流还有易北河、多瑙河和奥得河。德国属发达的自由市场经济,以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出口包括汽车和钢铁制品。国家元首是总统,政府首脑为总理。联邦的权力集中于两院制的国会。日耳曼部族在公元前2世纪末进入德国,赶走了凯尔特人。罗马人征服该地区,遭失败。9世纪加洛林王朝解体,该地区仅为一政治实体。君主政权的统治软弱,权力遂落入贵族之手,于是组成了封建邦国。10世纪在撒克逊人的统治下恢复了君主政权的权威,重振神圣罗马帝国。其领土集中在德意志和意大利北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天主教教皇之间的持续矛盾削弱了皇室的权力。1517年路德对教会的批评加速了帝国的分裂,三十年战争(1618~1648)的爆发达顶点,使德意志分裂,欧洲最后分为基督教和天主教两大阵营。德意志的人口和疆域逐渐减少。德意志的众多封建诸侯取得了实际上的完全主权。1862年俾斯麦逐渐控制普鲁士,在以后的十年内统一了德意志帝国。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败,帝国被瓦解;被迫割让诸多领土和全部海外殖民地。希特勒在1933年成为德国总理,并建立独裁的第三帝国,受纳粹党控制。1939年希特勒入侵波兰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战败后,德国被同盟国分成4个占领区。由于这些占领区的重新统一问题未能与苏联取得一致,促使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的成立。德国前首都柏林仍分为两个区域。西德成为一个繁荣的议会制民主国家。东德成为在苏联控制下的一个一党专政的国家。1989年东德共产党政府以和平的方式被推翻。1990年东、西德复归统一。在庆祝统一之际,西德在政治和经济上寻求合并前东德,导致较富裕的西德人民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然而,由于德国为欧洲联盟会员之一,该国与西欧就更深一层的政治和经济持续进行结合。

5. 信义区的地理位置

北接松山区,东面为南港区,西面为大安区,南接文山区。
北界:市民大道五段(光复南路至基隆路)、市民大道六段(基隆路至中坡北路),邻接松山区。
东界:中坡北路/南路、中坡南路210巷、福德街310巷与309巷至福德国小后山,邻接南港区。
南界:拇指山脉、四兽山(福德国小后山至庄敬隧道,邻接南港区、文山区)。
西界:庄敬隧道、和平东路三段、基隆路二段、光复南路,邻接大安区。

6. 即墨市第一中学的历史沿革

萃英书院(1904—1914)清光绪三十年(1904),德国基督教信义宗柏林教会青岛公会,为宣传“福音”,培植信徒,造就传道人才,委派该会牧师邵约翰、齐明德在即墨城花园村德国教会的礼拜堂内设立萃英书院。邵约翰任院长,齐明德、卢维康和华人王守仁任教师。民国三年(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教会被日本侵略军占领。为募款挹注留青同工,邵约翰应约经烟台赴上海同济大学任教,其他德籍牧师或回国或被监视。被称为“造就传道人才之唯一学府”的萃英书院被迫停办。
私立萃英初级中学(1925—1932)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教会虽收回被占的教产,但终因经济的竭蹶,无力维持日常教务,于民国十四年(1925)将青岛公会让给其同宗美国信义会,遂更名为鲁东信义会。德籍牧师马维立受教会指派在华人刘德清协助下,在萃英书院基础上创建了私立萃英初级中学,马维立任校长。民国十五年(1926)春正式招生上课。教室仍设在德国教会礼拜堂的西厢房。民国十六年(1927)由教会出资在付家庄西侧(现磨市街24号、26号、28号院)的两座二层楼落成后,私立萃英初级中学便迁到此处。后来又陆续建起办公室2间,教室19间,厨房3间,教员预备室2间,共占地12.79亩。该校先后由马维立和华人魏永端、乔基堂出任校长。
即墨县私立信义初级中学(1932—1947)
即墨县私立信义初级中学,历艰履险,惨淡经营15年,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建阶段(1932—1937)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1938—1941)
第三阶段:停办阶段(1941—1945)
第四阶段:复校阶段(1946—1947)
私立信义初级中学(1948—1949)
民国三十七年(1948)一月,启用“私立信义初级中学钤记”校董会改为董事会。同年秋增设高中部,招收学生两个班,共80人。
即墨私立信义中学(1950—1952)
1949年5月即墨城解放,从此学校断绝了与教会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撤消了董事会和训育处,取消了圣经、公民课和童子军,归胶东区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直接领导。1950年2月,石荣光辞去校长职务,由蒋正印代理校长,私立信义初级中学更名为即墨私立信义中学。
山东省即墨第二中学(1952—1955)
1952年7月山东省人民政府胶州专员公署接管了即墨私立信义中学。接管前,成立了接管委员会,何田任主任委员,胶州专署代表孙坚奋、即墨城关镇镇长魏书平、副教导主任王文彬、教师代表刘本训任委员,移交人即墨私立信义中学校长蒋正印,接管人何田。总务主任王静波,音乐教师吴竹三清点了学校全部财产,并一一登记造册,嗣后举行了隆重的接管仪式。从此这所四十年的教会学校变成了人民的公立学校。1952年7月3日山东省人民政府胶州专员公暑函告接管委员会:“关于接管私立信义中学问题,经专区研究决定,呈请省府批示:私立信义中学接管以后,学校原名“私立信义中学”之称即行撤销,文到之日起,学校即正式改称“山东省即墨第二中学”。原校印信等即行作废,并销毁呈报专区备案,新校的印信即行颁发。其他如原校校牌、徽章应即停止使用,按规定分别更换。特此函知,希即遵行”。(设在南城阳的山东省即墨中学同时改称为山东省即墨第一中学)七月十六日收到“山东省即墨第二中学印”木质印信一颗,钤记按规定由学校刻制,报专区备案。1954年确定为山东省重点中学。
山东省即墨中学(1955—1956)
1955年4月,山东省即墨第一中学驻地南城划归青岛市,此时即墨市只有一所中学,故将山东省即墨第二中学改为山东省即墨中学。
山东省即墨第一中学(1956—1971)
1956年3月即墨、即东两县合并,7月20日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指示将山东省即墨中学更名为山东省即墨第一中学。从此学校下放到县领导。1961—1978年烟台专署和即墨县共同领导。
即墨县五七红校(1971—1972)
1971年2月21日,将山东省即墨第一中学改为“即墨县五七红校”,主要承担师资培训任务。
山东省即墨县第一中学(1972—1989)
1972年9月8日,中共即墨县委决定撤消“即墨五七红校”,设即墨县第一中学。1978年7月定为即墨县重点中学。
山东省即墨市第一中学(1989—)
1989年即墨撤县建市,遂改为即墨市第一中学。

7. 德国出现的新教是什么(宗教革命后)其领导人是

欧洲的宗教改革中,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领导了德国的宗教改革,他在德国建立了一个新的教会,路德教(也称信义宗、路德宗,基督教新教的一个重要派别),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承认诸侯有权决定臣民的宗教信仰,这标志着路德教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德国与美国共同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综合国力位居世界第二位,赶超了传统强国英、法,仅次于美国。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了自激式的直流发电机。标志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第一台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
1897年,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一种结构更加简单,燃料更加便宜的内燃机──柴油机;
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造了第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1896年,德国工程师(姓名不记得了)首次将内燃机装在飞行器上进行飞行实验。
一战中,德国处于同盟国阵营,1918年11月11日,德国战败投降;
二战中,德国处于轴心国阵营,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德国在20世纪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8. 新教的教义

新教强调因信称义、信徒人人都可为祭司和《圣经》具有最高权威三大原则。。 新教不采用天主教的修道院制度和独身制。
为了培养教会的专职教牧人员,各宗派单独或合作举办神学院或其他宗教学校。此外,还通过家庭影响和教会自己举办的主日学、查经班、学道班等,对一般信徒进行宗教教育。为了扩大宗教影响,欧美一些教会还开办学校、医院、慈善机关,以及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如基督教青年会等。 基督新教各宗派对政教的关系的立场大都不太相同,虽实行政教分离,却普遍没抗拒参与或组织政治活动。
信义宗方面,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时一直也受都德意志北部的封建诸侯支持,所以也比较偏袒他们。路德一直教导灵家教会需顺服公家掌权者,因为教会若跟世俗政权发生正面对抗,在该政权统治地区的宗教事业必然招致失败,所以教会要支持政府。可是,这却为信义宗日后的发展种下了祸根。1932年,一些支持纳粹的国家社会主义基督徒成立了称为“纳粹福音基督教”(Evangelical Nazis)的党派。后来,德国信义会在纳粹德国的压力下,组织了一个支持纳粹政权的宗教组织德国基督教。纳粹党更要求全国所有教会加入德国基督教,此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认信教会制度预做准备。二战结束后,德国信义会的行为遭到不少德国人指责,因而造成今天信义宗在德国的信徒人数不断下滑。而在纳粹德国时期,国内外的新教团体普遍没有反对战争。而个别反对纳粹德国的基督教人士,就因反对纳粹政权而遭处死。
归正宗方面,约翰·加尔文在宗教改革后一直居住在民主共和的日内瓦,自己也主张教会实行比主教制民主得多的长老制。加尔文强调神权,但又不是完全赞成民主,因为他认为这很容易沦为暴民政治,使社会失去目标和秩序。他认为任何政治制度都必须确保社会能朝向神圣目标进发。所以可以说,他不是完全赞成政教分离。加尔文宗所设计的民主和共和的教会组织形式,要实行民主选举与神权共和。在加尔文的领导下,日内瓦成为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和宗教改革的中心。
至于其他的新教宗派与教派,今天普遍也支持政教分离。提倡政教分离的主张可追溯至再洗礼派,而从归正宗分离出去的浸信会,也反对像圣公会般受政府控制的教会,主张政教分离。因着浸信会在新教的影响力极大,不少独立教会也支持政教分离。另就新教内部的信徒来说,由于政教合一曾在基督教历史上留下血腥记录,故普遍有政教分离的内在意愿。
在教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新教各派的主张也不尽相同。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虽然提出“两个国度”即政教分离的原则,但实际上他的改革活动是和世俗政权的支持分不开的。现代德国和北欧国家的路德宗仍然可以说是一种不成文的国教。加尔文在日内瓦所建立的实质上是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苏格兰教会和英国教会21世纪仍保留着国教的形式。一些从主流派分裂出来的派别,在不同程度上都主张政教分离,要求国家尊重和保障宗教自由。 新教的主要派系,为了使他们所信奉的教义和组织原则保持稳定和规范化,都先后订立认信文作为信仰和教会生活的准绳。如德国路德宗教会有《奥格斯堡信纲》(1530),瑞士归正宗各教会(茨温利派和加尔文派)有(第二赫尔维西认信文)(1566),英格兰、苏格兰归正宗各教会有《威斯敏斯特信纲》,安立甘宗有《三十九条信纲》等。

9. 中世纪欧洲的主要宗教到底是天主,还是基督

广义上说,基督教(Christianiny)包括天主教(Catholicism),东正教(Orthodoxism)和新教(Protestantism);狭义上说,基督教(Protestantism)专指新教(Protestantism)。基督教诞生以后,不断向外传播,虽然遇到犹太当局和罗马当局的多次迫害,仍然能够发展壮大,从耶路撒冷起,传遍犹太全地,乃至整个罗马帝国,并于3世纪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由于帝国分裂,帝国境内的文化民族差异和教权上追求平等,于11世纪正式形成以罗马城为中心的天主教和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正教;于16世纪以后,从德国的修士马丁·路德开始,又从天主教中分裂出新教,新教包括信义会(始于德国),归正会(始于瑞士),圣公会(始于英国)等许多教派。新教各教派组织上互相独立,信仰上大同小异。

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在教义上的差别是微小的,这种差别应该从他们发展的历史中来理解。他们共同的信仰就是使徒信经和尼西亚信经。

使徒信经
1.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 创造天地的主。
2. 我信我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
3. 因着圣灵感孕,从童贞女马利亚所生;
4. 在本丢彼拉多手下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受死,埋葬;
5. 降在阴间;第三天从死里复活;
6. 他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边;
7. 将来必从那里降临,审判活人,死人。
8. 我信圣灵;
9. 我信圣而公之教会;我信圣徒相通;
10. 我信罪得赦免,
11. 我信身体复活;
12. 我信永生。阿们!

尼西亚信经
1. 我信独一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天地和有形无形万物的主。
2. 我信独一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在万世以前为父所生, 出于神而为神,出于光而为光,出于真神而为真神,受生 而非被造,与父一体,万物都是借着他造的;
3. 为要拯救我们世人,从天降临,因着圣灵,并从童女马利 亚成肉身,而为人;
4. 在本丢彼拉多手下,为我们钉于十字架上,受难,埋葬;
5. 照圣经第三天复活;
6. 并升天,坐在父的右边;
7. 将来必有荣耀再降临,审判活人死人;他的国度永无穷尽;
8. 我信圣灵,赐生命的主,从父和子出来,与父子同受敬拜, 同受尊荣,他曾借众先知说话。
9. 我信独一神圣大公使徒的教会;
10. 我认使罪得赦的独一洗礼;
11. 我望死人复活;
12. 并来世生命。

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形成:
天主教又称为罗马公教(即罗马普世教会),她特别强调:全世界的教会应建立一个以罗马城的教会为中心,以罗马教宗(即教皇)为教会最高领导者的统一的大组织。其理论依据为:罗马城的教会是耶稣的大使徒彼得创立和领导的,彼得是罗马教会的首任主教,罗马教会以后每任主教是大使徒彼得的继承人,而其他地区的教会是其他使徒建立的,其他地区教会的主教是其他使徒的继承人,他们都应该服从坐在大使徒彼得位子上治理全世界教会的罗马主教(教宗)。主耶稣曾在彼得认耶稣是基督是上帝之子后对彼得说:“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太16:18~19) 罗马教会认为这段经文意味着主耶稣要把普世教会建立在彼得这块磐石上,并把管理普世教会的大权交给了彼得。但罗马教会只是统一了西罗马帝国的教会,一直未能统一东罗马帝国的教会。未能统一的原因与其说是因为教义上和礼仪上的分歧,倒不如说是因为政治,文化,语言,民族,教权上的原因——罗马帝国已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东罗马帝国(后来又称为拜占庭帝国)的皇帝不会赞成其境内的教会(即东正教,意为东部正统教会)屈从西罗马境内的教会(天主教),东罗马的教会出于教会平等的意识,也不愿屈从教皇(即教宗)的权威。他们认为彼得虽曾被称为大使徒,但从新约圣经所记载的教会历史来看,彼得从始至终都未取得对整个教会的统治权,所以罗马主教也不应该获得对整个普世教会的统治权。他们还认为,主耶稣所说的“这磐石”指的是彼得认耶稣为基督为上帝之子的信仰,而不是指彼得本人;主所赐的权柄不仅仅给彼得,也给认耶稣为基督为上帝之子的所有使徒们。西罗马文化为拉丁文化,讲拉丁语;东罗马文化为希腊文化,讲希腊语。

东罗马帝国境内的教会形成了4个教区,即君士坦丁堡教区,亚历山大里亚教区,安提阿教区和耶路撒冷教区。君士坦丁堡为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教区亦成为4教区之首。后来东罗马帝国被穆斯林入侵,君士坦丁堡教区主导地位式微,4教区成为自主的东正教会。东正教向其他国家(主要是东欧国家)传播和发展,并成为俄国国教,俄国东正教会逐渐形成以首都莫斯科的教会为首的局面。莫斯科东正教会在普世东正教会中的地位也十分重要。

新教的产生:
16世纪初,罗马教庭欲在梵蒂冈建圣彼得大教堂,为了筹集资金,教庭向西欧各国的教会出售赎罪券,并宣称买赎罪券的信徒的罪才能够被上帝赦免。此行动和教义在德国受到修士马丁·路德的置疑,他认为信徒只要相信耶稣,就可蒙神赦罪,因为耶稣已在十字架上担当信徒们的罪,人们只要向他祷告,认罪,相信他,就可罪得赦免,因信称义,而不是靠购买赎罪券称义。教皇得知此事后,下令叫马丁·路德认罪,并收回己见,遭到马丁·路德拒绝。教皇开除路德的教籍,路德于是脱离教廷,与他的支持者们(其中有一些德国的诸侯)一起在德国建立了一个独立于教廷的新的教会,也是新教的第一个教会(即教派或宗派),称为路德宗(或信义会,因为强调因信称义)。这一行动史称“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强调以下三点:

1)信徒因信称义,不因买赎罪券称义; 2)圣经为教会的最高权威,教皇或教会大公会议(即普世主教会议)都不是教会的最高权威; 3)一般信徒都可以向神祷告,与神沟通,通过祷告,读圣经领受神的启示和带领,通过向神认罪,获得神的赦免,不需要以神职人员为神和人之间的中介。

后来,加尔文受马丁·路德的影响,在瑞士从事宗教改革,使瑞士教会脱离教廷统治,建立了归正会(即加尔文宗)。加尔文创立了长老制的教会组织体制,由一个教会的全体信徒选举该教会的长老,再由长老选举或聘请牧师共同管理教会,牧师主要负责宗教事务。再经过地区教会和一国教会的分层选举,组成地区的教会和一国的教会。加尔文的长老制为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英国国王为了加强王权,也宣布英国教会脱离教廷而独立,建立圣公会(即安立甘宗)。实行主教制,由坎特伯雷的大主教管理全英国的圣公会。后来,从以上教会中又出现新的宗教改革,产生了许多新的教派。在英国,这类新的教派多为清教徒,常常受到英国政府和英国圣公会的迫害。清教徒为了逃避迫害,远渡大西洋,到北美大陆谋生。英国政府在北美设立了殖民政府,对殖民地人民征收大量苛捐杂税,引发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战争,最终以殖民地人民取得战争胜利而告终,美国由此诞生。

新教与天主教的差别:
组织上天主教强调统一,以教皇为最高领导人,以梵蒂冈为中心。有些新教的信徒认为天主教既然以教皇为最高领导人,那么天主教会的头或元首就是教皇而不是基督。这是一个误解,因为任何教会都会有个负责人,照他们的逻辑,可以说任何一个教会的头或元首是该教会的负责人,而不是基督。这显然是荒谬的推理。一个国家的天主教会一般是由教皇任命的红衣主教管理。新教是分散的,多元,多组织,教派之间互相独立。 教义上天主教和东正教敬重玛利亚,祷告有时求玛利亚转告耶稣。新教无此观念和传统。 礼拜仪式上天主教,东正教较为复杂。 天主教神职人员须实行独身制,新教神职人员可以结婚。

全世界不会只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语言,一种思想,一种文化。同样,基督教在世界上在历史上也不会只有一个组织。任何宗教,任何组织,任何理论都会出现多种流派。 任何人,任何教会,只要相信并传扬悔改,信耶稣得救的福音,就是走对了道路,得到了真理,接受了生命,除了耶稣以外,并没有别的道路,真理,生命。 天主教会,东正教会和新教的教会都是主耶稣身体上的肢体,他们本身都不是道路、真理、生命。地上的教会历来都不是完美和圣洁无瑕的,乃是在与罪恶争战过程中靠主救恩走向圣洁完美。在主耶稣在世的时代,教会的12使徒中,就有一个叛徒犹大。使徒时代的教会,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错误,在新约使徒的书信中,有详细的描述和记载。难道能因此说主耶稣时代的教会和使徒时代的教会都是不正统的?当今的每一个教会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也会出错,不能因此说,教会不正统。关键是教会要彼此交通,互相帮助,改正错误,连于教会的元首基督,一同长进。 使徒保罗告诫我们:“要用水借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弗5:26) 从发展 趋势上看,基督教会之间应彼此尊重,扩大交往,求同存异,迈向合一,共同为主耶稣作美好的见证,引领万人归主。

10. 新教徒的政教关系

基督新教各宗派对政教的关系的立场大都不太相同,虽实行政教分离,却普遍没抗拒参与或组织政治活动。
信义宗方面,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时一直也受都德意志北部的封建诸侯支持,所以也比较偏袒他们。 路德一直教导灵家教会需顺服公家掌权者,因为教会如与政治正面对抗,必招致失败,所以教会要支持政府。可是,这却为信义宗日后的发展种下了祸根。1932年,一些支持纳粹的国家社会主义基督徒成立了称为“纳粹福音基督教”(Evangelical Nazis)的党派。后来,德国信义会在纳粹德军的压力下,组织了一个支持纳粹政权的宗教组织德国基督教。纳粹党更要求全国所有教会加入德国基督教,此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认信教会制度预做准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信义会的行为遭到不少德国人指责,因而造成今天信义宗在德国的信徒人数不断下滑。而在纳粹德国时期,国内外的新教团体普遍没有反对战争。而个别反对纳粹德国的基督教人士,就因反对纳粹政权而遭处死。
归正宗方面,约翰·加尔文在宗教改革后一直在民主共和的日内瓦居住,自已也主张教会实行比主教制民主得多的长老制。加尔文强调神权,但又不是完全赞成民主,因为他认为这很容易沦为暴民政治,使社会失去目标和秩序。他认为任何政治制度都必须确保社会能朝向神圣目标进发。所以可以说,他不是完全赞成政教分离。加尔文宗所设计的民主和共和的教会组织形式,要实行民主选举、神权共和。在加尔文的领导下,日内瓦成为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和宗教改革的中心。
至于其他的新教宗派与教派,今天普遍也支持政教分离。提倡政教分离的主张可追溯至再洗礼派,而从归正宗分离出去的浸信会,也反对像圣公会般受政府控制的教会,主张政教分离。因着浸信会在新教的影响力极大,不少独立教会也支持政教分离。另就新教内部的信徒来说,由于政教合一曾在基督教历史上留下血腥记录,故普遍有政教分离的内在意愿。

阅读全文

与德国信义会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66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2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25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4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01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1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2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3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38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6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74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83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16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1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5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3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