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看书为什么是德国的象征

看书为什么是德国的象征

发布时间:2022-09-27 11:48:17

㈠ 德国已经做到了全民阅读,为什么文化大国中国却不可以

因为大环境不同,在德国,随处可以看到正在阅读的人,车站、咖啡馆和草坪,这不仅局限于校园,而是任何场所,似乎每个人的背包里都有一两本书,只要一有时间,他们就拿出来读读。但德国人更喜欢纸质图书,有两点原因:一是喜欢纸质图书拿在手上的感觉,更为传统和真实;二是电子图书价格并不比纸质图书价格便宜很多。他们还认为真正的阅读源自于书,而非实时消息,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而不是阅读那些无用的、八卦的、没有任何营养的花边消息。

德国的小学生每天上课时间并不多,通常中午或下午2点左右就放学了,而图书馆会在课余时间为他们举办各种朗读活动。中学时代老师会布置主题性作业,需要学生大量阅读材料书籍以便完成作业。几乎每一个德国家庭,都有书架,或设在书房,或摆放于客厅,似乎成为了家里的一件装饰,但很多德国人的书架上的书,他们几乎全部都阅读过。德国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一百多册。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㈡ 德国孩子为什么爱读书

德国是个极度无聊的国家,你看不到10点还有人在饭店里吃的热火朝天的,你也很难每天见到人们兴高采烈的满大街狂欢,年轻人也并不经常聚拢在一起玩耍撒欢,整个德国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安静的氛围,在这里人们无聊的只能看书了。

所以这个无聊的国家出了很多的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诗人。也因为读书才变得民富国强,这一切都与德式阅读息息有关。

德国有将近7700家的书店,书店工作人员则约为31000名,到处都可以见到书店,无论是市中心的大型图书商店,还是车站的小型图书店或报刊亭,如果留意观察,就会在很多社区附近找到一个像电话亭一样的小亭子,里面放满了二手图书,这就是公益免费借书亭,可以免责在这里借到自己想要阅读的图书,或是可以把家里看过的图书放进来供他人阅读,全凭自觉。

通常书店内部的环境都十分安静、幽雅,很多大型书店内,或小型书店门口都有可以喝咖啡阅读的地方,或是提供免费阅读区,即便没钱购买,但只要愿意阅读,就完全可以坐在这里看上一整天,不会有人因为只看不买而被驱赶。

大型书店也经常会举办一些读书会或朗诵会,来提倡人们阅读,并喜欢上阅读。这里不会因为利润原因只出售大量的畅销书,也是会照顾到各个阅读人群的需要。如果对读书感兴趣,同时喜欢淘一些已经不再发行的图书,可以到当地的跳蚤市场或是一些二手书店淘到一些不再发行或特别意义的图书。

除了民众的读书设施外,每年德国法兰克福和莱比锡都会举办书展,作为一种图书文化和商业的交流平台,每年都会吸引来自全世界各大图书出版商到这里参展。

德国有1.4万多个图书馆,藏书约1.29亿册。每个城市都有市立图书馆,区里也有各自的图书馆,而且一定是建设在当地最繁华的地段。许多图书馆通过组织作家演讲会、举办文化活动等,使自己更具吸引力。

小镇里往往也有图书馆。没有固定图书馆的乡村则会定期有流动图书馆,方便居民借阅图书。只要花约10欧元办一张年卡,就可到图书馆自由借阅图书。在公立图书馆看书完全免费。

德国可以算是民富国强,背后一定是一种文化力量在推动着,那就是阅读的力量;中国人发明了造书的纸,但喜欢阅读的人越来越少。

中国人在不断感叹德国制造、感叹德国强势维持欧元区的同时,却没有注意到,德国的大学和图书馆一定是当地最经典的建筑并建在交通最方便的地段,也没有注意到德国是世界人均比例最大的普通阅读者群,更没有注意到德国人对知识的尊重和阅读的态度。

今天,整个社会都表现的浮躁不安,在地铁上,大家忙着刷微博,刷消息,看八卦,浏览论坛,因为无法理性的筛选,接受了太多的垃圾新闻和消息,阅读了太多的不良和过激的图片,自然的在一个浮躁不安的环境,心灵和精神世界又多了一份敏感和惶恐。

就是因为信息爆炸,中国人养成了一种叫做“浅阅读”的快餐式阅读方式和习惯,阅读量可能是在增加,但阅读质量却不一定能得到保证。所以,中国人应该真正的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放在一本能够净化心灵,提升精神生活的书。而不再以所谓的“浅阅读”为荣。

因为阅读,德国人生活习惯也跟中国不同。德国成为一个比较讲究礼节的国家,成为一个讲究秩序的民族。每人都的有自己的“归属”,甚至连每一样东西也都有其“合适”的位置。外国人在德国旅游第一个感觉是那里的一切都是井井有条。维持秩序的标志牌和禁令牌随处可见。

因为阅读,德国人出现在公开场合以及与人交往时,讲究举止端庄,对人敬并且很守时。严于律己的德国人很讲究形式和准时,公私事宜必须事先约定时间并准时赴约。未经预先约定想与德国人会面,是办不到的事,如果因故需要推迟约会或取消约会的话,一定要打电话通知对方。否则,不仅失礼,也被认为是对其的莫大侮辱。德国人工作中讲求效率,注重纪律,一丝不苟。

因为阅读,对德国人的第一印象大都会给你一种很友善的感觉。无论你有什么问题求助于同学或者刚认识的德国人甚至在街上邂逅的人,都会耐心的给你指点。

德国人送礼比较实惠,送东西都有所缘由,如生日、订婚、结婚等。客人只带点小东西,像一束花、一瓶酒,或自己制作的东西。被喻为“小小礼物,滋吞友谊”的美号。不要随便送德国人很重的礼物,他对贵重礼物的第一个反应是戒心,小礼物比如一小合中国茶叶,几张剪纸等等都会很受欢迎。

因为阅读,诚实成为与德国人打交道的一个原则。不要试图欺骗德国人,除非你想失去你的德国朋友,或者失去你在这里做人的尊严……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在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万多人的小镇,有几十个麻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中老年人参与到麻将,青年人上网,少年儿童看电视。

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几乎就浓缩为麻将、上网和看电视。不管是在网吧,还是在大学的电脑室,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都在玩游戏,少部分在聊天。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读书的学生少之又少。读书已经变成了学者的专利,这确实让人担忧。

中国人不爱读书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是“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

三是好书越来越少。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着作《低智商社会》意外地触动了中国人的敏感神经。他在书中说

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记得有一位学者说过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

要知道: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㈢ 德国人为什么喜欢看书

德国人更喜欢纸质图书,有两点原因:
一是喜欢纸质图书拿在手上的感觉,更为传统和真实;
二是电子图书价格并不比纸质图书价格便宜很多。
德国人认为,阅读关乎国家未来,经常性大量的阅读,能够使青少年更好地掌握读书技巧,迅速提高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所以除了家长和学校的督促,政府也把阅读视为一项儿童启蒙的社会工程。5年级的学生可以获得一张赠券,免费在图书馆领取一本书。

㈣ 德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哲学家

有四种原因分析:

一、1、德国在没有统一之前,一直都是动乱,三百多个诸侯国打来打去,而在战乱时期人们最容易思考。延续千余年的思考是多么深厚的思想沉淀;2、善思考,严谨;3、在德国人的思维里,有更多的文化色彩,而不是英美的经验主义,在德国的音乐、哲学、文学里略见一斑。德国艺术家不屑于创造绘画这样看得见的具象化的作品,而更愿意创作音乐这样流动的抽象化的作品,德国执着于文化,英法则更创造文明;4、古代的哲学思想用语主要是拉丁语、古希腊语,到了十八世纪为了传播哲学思想,渐渐开始采用通俗语言,德语的严谨程度最接近古希腊语,发展较完善。

二、这和德国人的严谨、尚学以及尊重权威是分不开的。
要成为思想家,就要做学问,而且是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做学问靠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智慧,而是必须有一个“巨人的肩膀”——成熟的教育体制,尚学的社会风气,对学术权威的尊重及信赖,以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任何伟人的成功都有历史的必然性,德国能孕育出众多伟大的思想家,绝对不是偶然的。而现在中国缺乏的,正是那些滋养百花盛开的土壤。从汉代的尊崇儒学开始,中国学术就一直处在一种霸权的阴影下,当然很难孕育出伟大的思想家。

三、地理的因素。德国位于中欧,天气寒冷,有效的减少了户外活动,导致德国人喜欢呆在家里。德国人天性沉默、严肃,所以在家就靠看书和思考打发时间。这些有益的脑力活动,促进了德国人思辨能力的发展,寒冷的天气有助于思维的活跃,这为哲学奠定了基础。

经济的因素。德国的主体是普鲁士,而普鲁士的经济在中欧是非常发达的(最后统一德国的就是普鲁士)。哲学是一种闲暇的享受,只有有闲暇时间的人才有精力去思考哲学。多数德国哲学家家境殷实,衣食无忧,所以能够有大量的时间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为了生存去学一门技术(德国的学徒制很完善,终身性的)。这也是一个基础。
当然,上述因素只是表,而非体。钱学森先生在临终前曾有一问:“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因为大师不会孤零的出现,大师的出现是有背景的。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又是德国人)说过一个世界历史的轴心期,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人类的文明集中大爆炸,发出耀眼的光芒。其实,这可以用“国家不幸诗家幸”来概之。在哲学蓬勃发展的时候,多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这才是根本原因。
德国一直处在四分五裂之中,直到1871年才实现国家的统一。在分裂期时期,总有势力想成就伟业,统一国家,这必然需要招延人才(所谓礼贤下士),所以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社会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也就会增强。这就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沃土和营养。中国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魏晋的玄学等等,都是绝好的例子。
经济学讲求供需,哲学亦是如此。只有社会有需要,才会有供给。德国社会的分裂,使得国家遭受不少的耻辱,所以他们需要一些理论来为自己指明道路,看到国家的希望(这就是为什么纳粹哲学在一战后横行德国的原因)。所以为了解答人们的疑惑,为了国家的统一和改造,哲学理论不断出现。
任何事物的发生,都不是单个因素所能决定的。当这所有的因素(我举的因素可能不完整)汇集在一起时,事情的发生也就成了必然。这或许就是答案。

四、总的来说是因为日耳曼民族不够统一所致,因此即使有许多的较小的专制地区,但一直到“铁血宰相”(德语:Eiserner Kanzler;“铁”指武器,“血”指战争)、“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俾斯麦(十九世纪德国最卓越的政治家)统一德国以前,德国一直是四分五裂的。这种情况便造就了德国人忧国忧民,同时可以在较宽松的国情下自由想象,要知道,一个比较小的地区,就算专制,也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束缚人民的。

㈤ 德国是非常适合读书的国家之一,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教育环境吗

大家都知道,德国以出产思想家出名,像康德、尼采、叔本华、黑格尔等。她们都为哲学史里的猿巨人,为推动人们文明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从他们身上,我们能体会出德意志中华民族思维模式的严格和价值观的领跑的地方,其实就是对明辨和智慧美的追求。

德国期待吸引住上进心高的外国人才来德国学习培训,并希望她们毕业之后留到德国工作发展。吸引住外国人才便是对老外也不收取学费的缘故,德国是吃小亏赚大便宜。大家都知道,德国要以车辆、机械设备、电子器件、仪器仪表、化工厂等实业公司加工制造业为经济发展关键。

这种产业链均离不了把握相关技术的人才和匠人,急切需要年青人。即便是金融理财产品层面,也是要对应的优秀人才去提供服务的。

㈥ 爱读书的德国人讲了哪四件事

德国是个盛产哲学家、思想家和诗人的国度,德国人酷爱读书、而且推广全民读书。德国社会没有应酬文化,读书是休闲、打发时间最好的方式之一,公交里、地铁上、聚会、度假甚至洗澡时,德国人都会充分利用时间来读书,逐渐养成了全民读书的习惯和读书的氛围,呈现出一种德国特有的读书文化,这种读书文化也是国富民强的德国具备的软实力之一。

每天晚上,试着在睡觉前一个小时把所有噪音、视觉的刺激都隔绝,静静地捧起一本书读起来,得到的不仅仅是身心上的休息、也会尽快地入睡、得到好的睡眠,这是一天里最好的放松仪式,会让人第二天早上神清气爽。

㈦ 德国的文化象征是什么

非常注重规则和纪律,干什么都十分认真。凡是有明文规定的,德国人都会自觉遵守;凡是明确禁止的,德国人绝不会去碰它。

㈧ 疫情封锁下的德国:餐馆可以歇,书店不能关,德国人为何爱看书

疫情封锁下的德国,除了超市、加油站、药店、图书馆等生活必须场所营业外,绝大多数商店、娱乐休闲场所等禁止营业。书店之所以并未关门,是因为书籍已经成为德国人生活的必需品,他们将读书视作每天都要坚持的“任务”,因此书店也就会继续营业。

“全面封锁”的德国

疫情愈发严重,德国启动“全面封锁”,封锁令已经施行半年光景,书店仍在营业。不过与之前不同的地方在于,店内广播不断提醒大家要做好疫情的防护工作,提倡人们少在图书室逗留,建议人们将书带回家中阅读。

德国人为何爱读书

绝大多数德国人都是喜欢读书的,因此德国有着浓厚的阅读氛围。平时在乘坐交通工具时,也会捧书阅读;在大型书业博览会上,淘书的读者络绎不绝,人山人海。民众爱读书虽然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 一定难度,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国人已经把读书看做成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同于吃饭、睡觉,所以德国人喜欢看书就不足为奇了。

㈨ 德国的科技在世界的地位如何

德国的科技在世界属于一流水平。
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其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国民具有极高的生活水平。德国在基础科学与应用研究方面十分发达,以理学、工程技术而闻名的科研机构和发达的职业教育支撑了德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以汽车和精密机床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也是德国的重要象征。
德国是世界第四经济大国。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汽车品牌奔驰、宝马、奥迪、大众、保时捷都位于德国,着名汽车品牌欧宝也诞生在德国(现属于美国通用汽车集团)。汽车生产量仅次于中国、美国和日本,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之一。
德国的主要工业部门有电子、航天、汽车、精密机械、装备制造、军工等。德国产品以品质精良着称,技术领先,做工细腻,但成本较高。德国的工业品在世界享有盛誉,而德国也是西欧最大汽车生产国。

㈩ 读书像什么

,我们不但要多读新书,也不要忽略原来读过的书,要经常翻翻。就像交朋友一样——结交了新朋友,千万别冷落了老朋友哦。 读书像攀登一座名山——“过名山如读异书,倦则数行,健则千里,言不论程途,以洞心快目而止”。累的时候,就少读几行;心情愉快的时候,就多读一些。 读书像农民捡拾柴草——“积学如拾薪,见一芥焉,则掇之”。读书就像农民伯伯拣柴草一样,见到了,就马上拾起来。 读书像治病——“子弟诸病皆可医,惟俗不可医”;“医俗独有书耳”;“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所以,善于读书,读好书,可以去掉人身上的俗气,使人变的高雅。 读书像吃饭——“蚕食桑,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蜂采花,所酿者,蜜也,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疾瘤”。我们在吃饭的时候,要挑有营养的东西吃,如果乱吃一气,身体会出毛病的。读书也一样,不能抓过一本就读,要有选择地读,要读那些能增长智慧,见识和知识的书籍。 读书像喝水——“读书者,如饮河海,小渴则小饮,大渴则大饮”。 “天下名山僧占多,世间好语书说尽。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子孙夜读书”,古人都舍不得用油烧菜,而是把它当作灯油来读书,可见,从古至今,读书是多么地重要。 “胸中无三万卷书,眼中无天下奇山川,未必能文,纵能,亦无豪杰语耳”——我们必须多读书,多游历,才能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才能写出好文章。 “唯书不问贵贱贫富老少,观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语言亦无味矣”。所以,我们每天都要抽出时间坚持读书。 “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读书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要向别人请教,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弄个明白。我们对金钱不要贪婪,但是,在买书的时候,就让我们做个贪婪的人吧,见到自己喜欢的书,就毫不犹豫地把它买下来。 亲爱的朋友,你能否跟我一起,“闲暇时,取古人书,朗朗读之,顿觉神清气爽,须眉开张”? 读书就像玩核桃 有几本薄书,一直装在包里,坐地铁,坐出租,或朋友聚会早到,或晚上睡觉前,都要翻上几页。感觉读书就像玩核桃一样。这种感觉不是玩钢蛋玩铁蛋玩石头,那样太沉。沉重的厚重的阅读会使人心里发怵,我不是不需要,而是阅读它们需要大段的时间和良好的心境。就像一个人潜水一样,必须先要深深地吸上一口气,否则,读和不读是一样的。核桃不一样,轻松。我这几本书很薄,所以和玩核桃的感觉更接近一些。 这几本薄书虽然很薄,但是绝对不可以轻薄地读。就像一个庄重的美女和品行很正的美女不可以轻薄地对待一样。它们我不是第一次读,而是一读再读。每一次读,都会有所得,所悟,会让我的思绪飘得很远。我的好奇心一再被诱发,新生的想法像大山里的梯田一样层层叠叠。一个个问号摇头晃脑地从我的思绪里走过,傲然地要我加以关注,加以沉思,加以解答。《梁遇春散文选》,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一个是我大学老师推荐阅读的,在大学的时代就仔细地读过,另一个是大学同学推荐的,那个时候也如饥似渴地读了。当人生的阅历和文学的阅读经验增加以后,重读这些作品的时候,突然会有些心理和情感上的转变。从前,是很崇拜的;而现在,是很敬重的。 从词语的意义上说,好像浓淡不一样,但表达的主题却是一样的。从前只能说是热烈的崇拜(就像还没有见过美女第一次见一见倾心一样),而现在的敬重却是更深沉更有选择的爱了。它们都很薄,薄的放在书架里就找不到了。但它们绝对是读不快的,读上一篇,就要合上书页想一想。看自己的理解是否和作者所表述的意思高度一致,以及潜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是否被我发现了。梁遇春英年早逝,像俄罗斯的曼德尔斯塔姆一样,他们的散文——如果我们给他们一个批评家——我觉得他们各自在自己国家的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一样的。只是,我们对梁遇春的散文关注度远远不够。 梁遇春是个才子,字里行间才气逼人,灵气四溢,妙语连珠。这些作品,很受欧美的小品大家们的影响。他本来就是大学英文系的高材生。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和梁遇春的作品大体一样,他也受欧美派的小品的影响。睿智,才学,博闻强记,人生洞见,无不在书中有淋漓尽致的体现。我猜想钱钟书先生之所以不愿意出版这本薄书,和这个原因有关,不管怎么说,这些作品有受影响之嫌。这个心理和安徒生不愿意领受孩子们过多的爱的心理是一样的。像他这样的大学问家,自然是苛责地对待自己的作品的。至少,这些东西让钱钟书先生读了感到有一些脸红。其实,这是大可不必的。世界上所有的作家的作品都不是空穴来风,都不是无中生有,它必然会受世界上大师们的影响。受影响和模仿是两回事。不过,中国的作家和外国作家有一个鲜明的区别,外国作家会很坦率地说自己的作品受什么人的影响,而中国的作家总是羞于承认这个事实,似乎所有的粮食都是自家产的。和阳光无关,和空气无关,全是自个儿流血流汗勤劳得来的。 梁遇春的散文和钱钟书的散文,读起来总不那么舒服。因为他们的冷嘲热讽像刀子一样锋利。但,又隐隐地带着一些苦闷和苦闷里的挣扎。这是时代造成的。两个人的作品,都会对社会对人生提出尖锐但又很艺术的批判。看来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时代的作家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不管是鲁迅,还是郁达夫作品的主题,都是钱钟书和梁遇春散文中的主题是一样的。它们都是玉,是火,是针。所以说,这些作品是读不快的,读上一篇无异于进行了一场剧烈的运动,必须喘口气才行。和钱钟书相比,梁遇春的气质更敏感一些,更多了一些天然的东西。 还有魏列萨耶夫的《果戈里是怎样写作的》,看起来很薄,字数却七万多字差不多算一个小长篇了。果戈理的称号是天才和白痴。在我看来这样的评价恰如其分。世界上凡是能被称得上是伟大的作家的,几乎都是天才和白痴的混合物。但它也是作家们的典范,尤其是职业性的典范。这个人对自己的作品从来都不满意,能虚心接受各种意见——哪怕是尖锐的刻薄的——这一点会让所有把自己作品当作自己宠物一样的作家们相形见绌。阅读果戈理的写作过程以及他如何虚心接受别人批评的故事的时候,我骄傲的心无论如何也骄傲不起来的,而当写出一篇满意的作品时生出的愉快心情也会荡然无存。这个人的名字就像悬在我们头顶上的一口钟,时时会警告我们。 读书就像玩核桃,但这核桃一点也不轻松。消遣的时候翻翻经典,或者把经典当作消遣,如此读书之法,当是一种别致的读书方式。 读书就像“老牛吃草” 我最喜欢的读书人是陶渊明。许多人说他是读书的反面教材,因为他“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书万不能像他那样马马虎虎。其实这是人们的断章取义。他们只理解了陶渊明读书观“好读书,不求甚解”前半部分的意思,却忽略了“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妙处。读书的境界是什么,是“会意”,就是心有所会,是一种悠然心会,就是那种无言之妙,可以读到忘了吃饭的那种欢心。他还说读书之后常自娱自乐写文章,读到最后是为了让自己快乐。其实这也应和了另一句古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许多人曾问我读书有什么秘密,其实只有一个秘密,就是我有反刍的功夫。我把自己读书的过程,称为“老牛吃草”。年轻或有空的时候,我把自己懂的、不懂的书全部吞进去。当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坎坷、真正想到用的时候,就调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咀嚼之后,一部分营养可以融入我的生命。 读书就像“纸上旅行” 阅读正是求知的过程:“没事的时候翻一翻,能多了解一些常识。”也许看某本书并不能得到什么实际用处。读书之道要讲究,一,要有相关的背景知识;第二,要有自己的选择标准;第三,要知晓中国的出版状况;第四,以上三条要不断拓展,不断更新;第五,读书还要得法。“有人读书为了印证自己,凡适合我者即为好,反之则坏;有人读书旨在了解别人,并不固守一己立场,总要试图明白作家干吗如此写法,努力追随他当初的一点思绪。”阅读就像一次旅游或造访,“今天可以去拜访曹雪芹,明天可以拜访简·奥斯汀,后天说不定又去拜访鲁迅或张爱玲了。阅读就应该像这样,是读者走向作者的过程。”读者应该广泛阅读,应该多去拜访作者。“有的书可能我们读不懂,那么就当作造访作者的时候,旅途过于遥远,或者敲不开门。但是至少需要有拜访的努力和想法。” 在不同的旅行和造访中继续着自己的阅读生活,读书是件最有乐趣的事情,并不一定把读书看得有多么了不起。弗吉尼亚·伍尔夫《普通读者》里的一句话:“他读书是为了消遣,而不是为了传授知识或纠正他人的看法”说出了读书的真谛。 读书就像匠人切磨钻石 人读书,就像匠人切磨钻石,每一本书都是一具切割轮,要磨除晦暗的表层,让智慧穿进内心,折射出美丽的光芒。 这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圣人与俗人,区别在哪里?康熙皇帝在《庭训格言》里说:“圣人一生,只在‘志学’一言,又实能学而不厌,此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千古圣贤与我同类,人何为甘于自弃而不学?苟志于学,希贤希圣,孰能御之?”就是说,贤人、圣人与凡人、俗人的区别,就是一个学字。孔子、孟子起初也是普通人,孟母为了给他创造一个有利的学习环境,3次搬家。康熙皇帝的格言、民间百姓的体验,都说明一个道理:立志学习,学而不厌,凡人可以成为贤人,俗人可以成为圣人。 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 从小的方面来说,我们为了自身的修养,也要多读书。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闲适性阅读是奢侈品,工作的繁忙和身心的疲惫,使自由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可鲁迅先生也说过“时间就如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有一个教师朋友叙述他所见到的威海读书现状:“孩子们说:作业还来不及做完,哪有时间读书?中年人说:上班忙工作挣钱,下班忙应酬交际,实在没时间也不习惯读书。老年人说:书这么贵,哪有钱买书,也没有地方可以借书呀!不过,在人人喊忙的时候,游戏厅里、麻将桌旁、餐厅里酒吧里,总是人潮涌动,甚至达旦通宵,是从不担心缺人、缺钱、缺时间的人。” 上下班的途中,手拿一本书在阅读的朋友曾被车厢里的人看成是“怪物”。可在国外人们都很自觉自然地手拿报纸杂志和大部头在阅读,这也成了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公交车、地铁里美丽的风景线。 如果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做一个读书的种子,都拿起书,我想我们浮躁的社会空气会沉静许多。 不管是功利性阅读还是闲适性阅读,只要我们拿起书,一定会开卷有益。在有了这份文化积淀之后,如果能“取法乎上”地阅读更高层次之书,就会有一种俯瞰生活的大智慧。现在阅读的途径有很多,纸质文本,网上下载……“乱花渐欲迷人眼。”可我们的时间有限,最好读什么书呢?着名哲学散文家周国平说“常常有人问我,学习哲学有什么捷径,我的回答永远是:有的,就是直接去读大哲学家的原着。”不妨照抄一句,我们普通人读书有捷径吗?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有的,那就是直接去读文学的原着,历史的原着、思想的原着和教育学的原着。”“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读着,品着,潜移默化中我们的修养就会提高,盐在汤中嘛! 英国小说家斯蒂文森说:“要是写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写第一页。”现在套用他的话,我想对自己和朋友们发出一个倡议:拿起书吧,朋友!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读第一页!就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让它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吧。我们每个人都争做一颗读书的种子,为我们美丽的威海再添一抹人文的绿色,进而蔓延成一片绿洲吧。 德国人读书像喝啤酒一样平常 “假如不是通过一种光辉的民族文化均衡地流灌到全国各地,德国如何能伟大呢?遍布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和剧院,作为支持和促进民族文化教养提高的力量,是绝不应被忽视的。”———歌德 德国着名作家歌德曾说过:读好书就是同高尚的人谈话。德国人对这种“谈话”有着巨大热情,即使是在电视、因特网等媒体十分发达的当今时代,他们依旧保持着爱读书的传统,而社会提供的服务又使他们读书十分便利。 在地铁列车里,在公园草坪上,甚至在医院的候诊室内,手捧书本埋头阅读的人都很常见。民意调查显示,70%的德国人喜爱读书,一半以上的人定期买书,三分之一的人几乎每天读书。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读书热情最高。可见,书已经融入到了德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对于德国老百姓而言,读书简直就像喝啤酒一样平常。 在德国,买书很方便。无论城市乡村,书店都非常容易找到,一座1万多人的小城镇起码会有一两家规模较大的书店。在拥有8200多万人口的德国,各类书店就有5000多家。在书店内,如果购书者不能在书架上找到自己想要的书籍,书店一定会积极帮助顾客从出版社订购,购买者很快就可以拿到自己需要的书了。 除书店外,一些综合性超市和加油站也卖书。在某些大型仓储超市,人们会看到最新畅销书、减价书以及报刊杂志等摆放在货架上。在顾客们满载牛奶、面包等日常食品的超市手推车里,也常常放着一两本书。此外,德国人还通过出版社直销、邮购、网上订购等多种途径买书。网上购书越来越受到欢迎,购书者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递增。 德国大小书店内部的环境都十分安静、幽雅。一些大书店还设有播放音乐的咖啡厅,人们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浏览书籍。一些书店还有专供人们读书的区间,里面放着很多沙发和椅子。在书店里,书往往按照不同领域分类摆放,非常便于读者查找。 大量的图书馆也满足了德国人对书的爱好。德国有1.4万多个图书馆,藏书1.29亿册。许多图书馆通过组织作家演讲会、举办文化活动等使自己更具吸引力。小镇里往往也有图书馆,而没有固定图书馆的乡村则常常会得到流动图书馆的眷顾,这方便了农村人借书。 德国有关书的组织有很多,他们的活动提高了人们读书的热情。德国书商协会、读书基金会等常举办丰富多采的促进阅读活动,最近成立的“德国朗读协会”组织知名人士到图书馆或书店为青少年朗读好文章,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 德国人之所以整体素质较高,这与他们喜爱博览群书的优良传统是密切相关的。歌德就曾注意到书和文化的力量对德国的重要意义。他说:“假如不是通过一种光辉的民族文化均衡地流灌到全国各地,德国如何能伟大呢?遍布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和剧院,作为支持和促进民族文化教养提高的力量,是绝不应被忽视的。” 读书像找矿一样 读史书不是读事件,而是事件背后的道理,但是要有解答需要哲学、宗教,所以这两类书也必然要读”,开始读史书时,比如威尔·杜兰的《世界文明史》,他就非常佩服,因为“文字特漂亮”。要理解历史,必然要有哲学支撑,所以进一步阅读哲学和宗教方面的书籍。“读书就像找矿一样,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 对于人文学者来说,阅读要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就研究的领域,要深入,这点不难。在中国学术体制下,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在狭小的领域内重复阅读,研究,这比较普遍。因此他认为重要的反倒是跨学科的阅读的广度。 读书像交友 我喜欢读质量信得过的书,或者说,喜欢读“老牌”的书。我认为,读书就像交友,还是越老越好。《西方正典》让我发现,这是一位老朋友,书中很多观点,都让我深受鼓舞。原因在于,他的观点始终站定在文学立场上。而且,那些反文学的观点,在书中都受到了公正而严厉地奚落,读来痛快。 读书就像品咖啡 读书就像品一杯咖啡:初时,书是苦的,无聊的,那是幼时不懂得品味。 几年之后,渐渐懂得喝咖啡是一种享受,那种先苦再甜的味道,慢慢熟悉。 读书就是慢慢品味生活,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用心去品味。书是咖啡,心是蜜糖,用心看书,就是咖啡中加蜜,甜甜的,苦苦的,滋味太浓了,让人回味无穷。 读书就像谈恋爱一样 读书就像谈恋爱一样,需要环境。我从来不在电脑中读任何书籍,在电脑中读书,就好像和机器人谈恋爱。读书一定要有书的香味,书的形状,书的个性。根据书的内容的不同,你还需要选择不同的地点和时间来读。古代人读书要焚香洗手,有时候甚至还要有美女相伴,这种境界我们现在是没办法达到了。但我们依然可以创造一些小环境。比如读古文的时候要在深夜,点上一根蜡烛,沏上一杯清茶,一字一句地慢慢读、慢慢品味;读诗歌的时候最好是在下雨天,听着窗外的雨声,轻轻把诗歌读出来融入雨中,想着诗人跌宕起伏的命运,读着诗歌中梦牵魂绕的语言,不禁悲从中来,嚎啕大哭;读小说的时候最好在野外,或湖边或山脚,把自己沉浸在小说的情节中,大悲大喜都有山川河流相呼应,不亦快哉;读哲学书籍应该去闹市,在人声鼎沸之处思考存在的意义和出世的意义,即使思考不出所以然也不会出问题,因为你一抬头就看到了热闹的人间。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干脆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是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所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的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您如果生在和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又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种种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只要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及早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杨绛 读书就像吃苹果 读书和吃苹果是一样的,孩子看到那儿有个苹果,很漂亮,咬一口,也很好吃,他就吃了。而我们家长关心的往往是,这个苹果有没有农药残留?饭前饭后哪个时间吃更好些?先从哪里咬会更合理?一次性吃半个好还是吃两个好?吃苹果能不能迅速提高身体内的维生素C的含量?……如果有一天,孩子因此再也不想吃苹果了,所有的正面假设都随之为零。 当孩子读一本好书、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时,很快就会被书中所描绘的东西吸引,这样天长日久,孩子自然就会爱上书。我们家中,可以不买肉,可以不买衣服,但孩子的书是必须买的。因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坚决不能把进步的梯子拆掉! 读书就像登山 读书像登山,山脚、山腰、山顶看到的风景各有不同,有美丽的、也有丑陋的。但是只要读书,才学习到知识的渊博,才学习到人生的哲理。 读书就像吃东西 读书跟吃东西差不多。 有的人读书只读当前的杂志或者正在流行畅销(而不会长销)的时髦书,它们往往是那样一些作品:也许包裹着一层小说散文诗歌的美丽外衣,内里却跟文学以及真正的生命无关,里面充斥着乖巧处世的俗人哲学或者貌似浪漫实则安全平庸的小情小调。总读这些东西就相当于天天吃零食,而不好好吃饭。想想看,一个人要是一日三餐只吃巧克力豆、膨化虾条、冰激凌、果脯和瓜子,那他的身体会长成什么样子? 身体要想正常发育,就得好好吃饭,重视正餐,吃好一日三餐必须应该吃的那些东西,吃五谷杂粮,吃山珍海味,吃水果蔬菜,摄取身体所需的足够数量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各种微量元素。说到读书上来,精神跟身体一样,要想正常发育以及健康茁壮,那就需要多读经典,读那些经过时间检验过的一切东西方文学之父之母以及各个民族首席作家、诗人的作品。只有这样,一个人的精神才有长成参天乔木的可能,而不是长成低矮的灌木或者草本植物,甚至空心菜。 只读经典也许太累,那也不妨翻阅一下时下的一些文字,就像餐后又吃了点零食,那是为了消遣和补充,而不是为了果腹之用。 读书也可以像吃东西那样有个人的口味和兴趣,但无论口味和兴趣怎样偏执,上面说的意思大约是不会错的。 读书就像吃胡萝卜 大家一定经常吃胡萝卜吧?胡萝卜含有多种人需营养素,味道香甜,质色红润,营养丰富,人们习惯地把它称为“人参”。我们都知道,人参是一种野生罕见并有极具营养的植物,用于滋补身体,增长抗生力,使人们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知识是人类成功进步的阶梯。读书就像吃“人参”一样,书里有无穷尽的智慧和财富。知识源于书籍,只有不断地坚持读书,从中吸取精华,才能不断地满足知识增长的需要。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是一种乐趣,通过博览群书,从中获得了很多很多的知识。比如:什么是宇宙?宇宙是怎样产生、形成的?它包括哪些天体物质?太空是怎么一回事?什么是天体?什么是银河系?什么是太阳系?它们是怎样运动的?什么是大、小熊星座、天琴星座、天鹰星座、人马星座?什么是恒星?什么是行星?它们为什么会发光?会运动?以及什么是有机物?什么是无机物?生命是怎样起源、发展、变化、灭亡的等等,熟知了古今中外的一些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史学家、革命家、社会活动家等等,掌握了部分大事史记,如:三黄五帝、陈胜吴广、太平天国、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抗美援朝等。知识是无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想我一定会学到更多、更多的、有用的知识。 读书破万倦,下笔如有神。只有读的书多了,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通晓天文地理,才能懂得更多的道理,了解更多的事物,解开更多的疑惑,发现更多的规律,探索科学的奥秘。开卷有益,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只有多读书才能掌握更多更多的知识,我们说话、写文章才能胸有成竹,运用自如,出口成章,妙笔生花。让我们从现在起,从我做起,从零开始,立说立行,发奋读书吧。只有立志成才多读书,才能面壁十年图破壁。

阅读全文

与看书为什么是德国的象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65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2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3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00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0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9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3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3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5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5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7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8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14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0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4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0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2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