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战期间德军敦克尔克大撤退是怎么回事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进行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最终英国仍得以利用各种船只撤出大量的部队。
这次大规模的撤退行动虽然成功的挽救大量的人力,可是英国派驻在法国的远征军的所有重型装备都丢弃在欧洲大陆上,造成英国本土地面防卫发生严重的问题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9月3日,英国和法国被迫对德国宣战。但实际上英法联军只是躲在马奇诺防线后,没有对波兰进行有效的军事支援。9月27日,德军占领华沙,波兰完全沦陷。在此其间,英法两国只对德国对外交上予以谴责。这一期间被德国人称为“假战”或“奇怪的战争”。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军136个师在3000多辆坦克引导下,绕过马奇诺防线以A、B两个集团军群进攻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等国。德军的主攻方向选在左翼的A集团军群,指挥强大的装甲部队,在马其诺防线的北端——曾被视为是坦克无法通过的崎岖而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区发动进攻。这让向比利时进军迎战德军右翼B集团军群的英法联军大失所料,仅十多天时间,德国装甲部队就横贯法国大陆,直插英吉利海峡岸边。北部的联军事实上已经被包围在法国北部的佛兰德地区。5月27日比利时军队投降,40万英法联军开始全部集中向敦刻尔克撤退。西面的英吉利海峡成为联军绝处逢生的惟一希望。
② 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时,德国人为什么放弃进攻
当德军把英法联军撵到敦刻尔克海滩时,德军统帅部似乎发现这是一个与英军和谈的最好机会,如果英军能与德军形成统一战线,德军下步入侵苏联就能避免东西两线作战,这种远大的理想德军前线军官自然体会不到,所以,当元首下达停止追击命令时,德军基本上都表现出了一边倒反对的局面。
占领西欧并不是最终目的,德军不想让寄予厚望的装甲部队在敦刻尔克遭到英军殊死一搏,德军中出现的好战心态正好让元首对巴巴罗萨计划从担忧变成下定决心对于进攻苏联,德军统帅部一直在做准备工作,自小胡子元首上台以后,他利用十来年的工夫就将德军训练成了一支欧洲劲旅,特别是古德里安创建的闪击战理论让元首欢喜不已,当古德里安装甲集团离英法联军只有十几英里时,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元首下达了停止追击令。
③ 二战期间,希特勒为何放走了在敦刻尔克的盟军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1939年9月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0年5月10日,德国开始进攻西欧。1940年4月9日攻占丹麦和挪威,5月10日相继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德军绕过重兵防守的马奇诺防线,直入法国。
5月21日,德军直趋英吉利海峡,把近40万英、法联军围逼在法国北部的狭小地带,只剩下敦刻尔克这个仅有万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为海上退路。由此,英、法两国军队开启了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进行的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
最终,从1940年5月26日开始进行,至同年6月4日结束,共历时9天。此次撤军共有人从敦刻尔克撤到英国。短短10天时间,这支前所未有的“敦刻尔克舰队”把34万大军从死亡陷阱中拯救出来,为盟军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创造了二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然而,在德军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多方面因素后,希特勒却命令他的装甲部队停止前进,使得已经成为囊中之物的40万盟军在10天里安然撤退,这究竟是为何呢?
对于为何放走了40万盟军,有多种观点和说法。
一种说法是空军元帅赫尔曼.戈林的抢功。戈林深受希特勒信任,一度被任命为帝国的接班人。因此。好大喜功的戈林极力向元首希特勒保证,无需动用陆军,仅凭他的空军就可以完全歼灭40万盟军。戈林获得了希特勒的信任,并出动了几乎可用的全部空军对敦刻尔克以及盟军舰船进行轰炸。然后敦刻尔克是柔软的沙滩,炸弹对盟军杀伤不大。尽管英国空军对德国空军的拦截收效甚微,德国空军也对盟军舰船造成了巨大伤害。但始终未能歼灭盟军。
其二,是出于军事角度。40万英法联军已经成为困兽之斗,很可能在无法逃脱的情况下背水一战,德军若全面进攻,势必会造成巨大损失。希特勒考虑到不久将入侵苏联,不想过多消耗自己的装甲部队。因此,选择了让陆军停止进攻。这是从军事角度的考量。在信息不对称,情况未明的时候,德军不敢贸然行动。
在敦刻尔克,当时制海权在英国手里,英国空军实力不在德国之下。德军统帅部经过判断,也许认为英国海军会持续不断的为敦刻尔克军队提供补给,攻击也许是一场硬仗。因此德军没有倾尽全力攻击敦刻尔克,很大的可能还是情报不明,信息不对称,德军不敢贸然进攻。
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原因,是希特勒出于政治角度的考量。希特勒作为一个政治家,必然会考虑到政治形势。希特勒认为,德国海军远不能和大英帝国的海军抗衡,因此,征服英国希望不大。而且德国并不想征服英国,所以,希特勒更倾向于和英国媾和,以便全力入侵苏联。
然而,历史不能假设,纵使现代人看来希特勒停止进攻敦刻尔克是一个愚蠢的错误,然而,在当时的情况来看,德国相比也做出了全面的考量。只是后来英国非但没有媾和,反而坚持反法西斯。正是希特勒的“心慈手软”,使得盟军保存了近40万富有战斗力的有生力量。为日后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