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国学前教育的特点
(1)以游戏为主的课程设置
德国以高度自治而闻名,学前教育的课程也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课程设置不仅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甚至州一级也没有统一标准,而是以地方或幼儿园为单位,由幼儿园举办者自行决定。德国的幼儿园课程内容多以游戏为主,多自由活动少集体活动。
幼儿园阶段没有读、写、算等基础知识的教育。幼儿园的课程有八大方面分别是:体验教育、生活教育、动作教育、语言教育、实际生活与家政教育、图像与劳作性教育、事实与环境教育、韵律与音乐教育。德国强调生活体验,让幼儿自主活动和学习,注重儿童独立意识的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2)混龄编班
不按照年龄而强调异质分组,强调尊重不同年龄儿童的相似性和相异性。混龄编班具备按龄分班所不具备的优势,一方面在儿童互动交往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年龄大的儿童的领导力,以及交流沟通能力,既锻炼思维,也可以增强自信心。
另一方面,年龄较小儿童一般都喜欢跟年龄大的儿童玩耍,混龄编班不仅可以满足对玩伴的需要,同时可以向年长儿童学习更多的东西,而且如何与年长儿童交流、怎么融入都是年幼儿童需要克服的问题。混龄教育体现了自由发展和自我教育的特点,有助于引起3—6岁儿童对未来小学生活的憧憬,幼小衔接自然发生。
(3)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主要是为身心障碍儿童提供的教育。旨在普通班中进行特殊教育,使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生活和学习,让特殊儿童享有和正常儿童同样的权利,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特点,也是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每个儿童都有发展的潜力。
我们应该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的能力,让残障儿童也像正常儿童一样,得到社会的关注与关爱,可以正常生活,而不是将他们隔离开来,这就是融合教育的教育理念。融合教育可以使残障儿童接触到不同的人,使他们学习用不同的方式与人交往,提高交际能力,充分体验世界的多样性。
(1)德国幼儿教育怎么样扩展阅读
德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机构名目繁多,形式各异,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种。
(1)传统幼儿园:它们有的叫儿童活动场所,有的叫儿童之家。这类幼儿园相对独立,也最为普及,是为3—6岁幼儿提供保育和教育的主要机构。幼儿园又分为三种:公立幼儿园,接受政府补助;私立幼儿园,接受政府补助,但其教育理念及师资聘任不接受政府监控;独立幼儿园,不接受政府补助,主要依靠家长缴费。
(2)幼儿俱乐部或游戏所、儿童店:幼儿俱乐部主要由教会和福利机构开办,而儿童店则是20世纪60年代学生运动的产物,重视从小培养儿童的集体和社会观念。这类幼儿教育机构的开办者主要是大学生中做父母的人。
(3)学校附设的幼儿园和学前班:主要招收那些已经达到6周岁或将达到6周岁但未达到入学标准的儿童,为顺利进入小学做好准备。学校也有附设的学前班,大多都与小学连在一起。
(4)特殊幼儿园:招收对象主要为各种有残障的幼儿,根据幼儿不同的情况分类,接受与之适应的教育,使幼儿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使之更好地融入社会。
(5)托儿所:这是对双职工子女开办的全日制保教机构,主要是对3—6岁的幼儿实行保育。幼儿教师或保育员须经过培训。
(6)白天的母亲:主要是一些年轻妇女在照顾自己小孩的同时也帮忙照顾临近的其他小孩,为那些工作忙而无暇照顾孩子的父母提供便利,不过政府提供的经费占比较少。
㈡ 德国人性化的幼儿教育,具体是怎样的
我研究少儿心智教育多年了,我认为孩子在七岁以前智力被过度的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应该给孩子的大脑留下一些想象的空间!过早的灌输过多的死背硬记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像计算机的硬盘储存器,强硬灌输过度后,孩子就不会主动思考了,那样的后果我想不是母亲们想要的吧?后果是可怕的!我曾经还专门请教过德国教育界的朋友,与他们沟通交流!在中国,如果说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我认为,仅仅三个方面的教育引导就足够了。
㈢ 德国幼儿教育的受伤率
受伤率极低。
在德国,幼儿园并不属于国家的学校体制,德国的学前教育长期以来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学前托管模式,主要是由教会,附录社,乡镇来举办幼儿园。所以受伤率是很低的。
㈣ 老人眼中的德国幼儿园:又脏又乱还危险中德两国教育之间的差距
下面这则故事则是真实发生的,一个来自中国孩子的家庭在国外上学的经历:
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国外的更开放式的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不甜甜(化名)的爸妈就是这样认为的,可是这种开放式的想法,却和家里的老人产生了相悖的意见。
因为甜甜的爸妈工作最近比较忙,便让甜甜的奶奶接送孩子上学,在奶奶接送甜甜上学的过程中,她总会向老师询问甜甜的情况,在日复一日的接送孩子中,奶奶发现德国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完全是和中国不一样的。
那么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沙坑是德国幼儿园的标配,只要不是下雨天,老师们一般都会带着孩子玩沙子。
德国的教育理念认为:孩子们玩沙子可以开拓孩子们的想象力,提高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提升孩子们的创造力,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思想从小接触孩子们。
可孩子的奶奶则认为:老师带领孩子们玩沙子有点不务正业,每天让孩子们都脏兮兮的回家,真的很不好。
——在一次探访中发现,老师们竟然让孩子们爬树,而她们也并没有在树下看护着孩子,只是站在较为勉强能看见孩子的地方。
奶奶认为老师的心太大,一点也不顾孩子们的安全,真是一点责任心也没有。
当家长询问老师的时候,他却告诉家长:
每一个孩子其实都应该学会爬树。
每当孩子爬上一棵树时,他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中的一个崭新的视角,是之前他们不曾触及的视角,是不一样的视角。
当孩子们在树上俯视这个世界的时,他会发现这种感觉和在地面上看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孩子通过不断达到新的高度,来发现自己未知的潜力,来试探自己的身体的能力界限的领域,从而建立属于自己的自信。
况且老师在幼儿园也会提前给孩子上爬树课,告诉孩子: 你只能爬带有特殊标记的树,你应该一只脚先踩哪里在踩哪里,手应该如何放等,并且老师会一直都在你的视线范围内……
从奶奶的经历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中国的教育方式,和德国的教育方式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或许大家都会认为,中国式的教育方式才更适合中国孩子,可是,从德国的教育方式中也可以看出,有些 游戏 只要加以利用,对孩子们的影响十分有利,让孩子们在玩耍的过程中就可以学到许多知识。
对于中国式教育的孩子们,还是会更感兴趣较为开放式的教育,如果将中国教育和德国教育加以结合的话,将会更加引起孩子们的学习欲望,对于教育孩子非常有利。
㈤ 德国在幼儿教育方面远远出色,那么这些德国家长又是如何做的呢
在中国,只要孩子进入学校,面对的就是整整齐齐的课桌、成摞的厚重书本,和排得满满当当的课程表。可即便如此,大多数家长还会在课余及校外时间为孩子安排大量课程。这挤压了孩子的放松时间,也抑制了孩子的天性。
相较而言,作为全世界产生最多科学家和科创人才,包揽了一半诺贝尔奖的国家,德国在幼儿教育方面远远出色。
那么这些德国家长又是如何做的呢?
自然教育法则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点:在孩子的探索中给予充分的自由度,找到孩子的敏感之地,让他自己在舒适区找到感兴趣的科学探索的方向与方式,这比大人生硬的将知识灌进孩子大脑中强得多。
㈥ 德国人性化的学前教育,你知道是怎样的吗
自身网上调研了一下,德国人的学前教育教育是十分个性化的,并且能确保每一个孩子在读书期内所进行的教育全是公平的。当孩子要逐渐触碰教育的情况下,国家和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都是会对孩子开展备案,摸透孩子智商及学习工作能力,随后给每一个孩子制订不一样的教育计划方案,根据多元化教育,让孩子以最少的难度系数去开展学习,让孩子充足掌握学习的开心,那样不但可以协助孩子学习到专业知识,还能协助孩子创建长久的学习兴趣爱好。
汇总:教育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去经验的一场考试,仅有真实的教育才可以使我们学习人生观获得大量的专业知识,进而更改大家的人生价值观,确立大家的人生观。人一生之中自始至终要不停勤奋学习,与此同时也需要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仅有如此能够帮助自身更强处理眼下艰难,假定一个人不学习没去勤奋提高自己,我觉得必定会被时代所取代。
㈦ 德国施行“森林幼儿园”,野外教育锻炼孩子,值得中国父母学习
“文/萌主妈咪 育儿 经(原创,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远方的山脉,脚下的泥土,清澈的河流都是大自然的模样,一草一木都充满着蓬勃的朝气。
生活在充满钢筋水泥的城市,人们渐渐远离了森林、河流却被繁重的学业、无尽的作业和上不完的辅导班所替代。
所有的时间都被占用,孩子们缺少了大自然的抚慰,缺失了激发才能和创造力的机会,成为了读书的机器。
反观德国,有着世界领先的 科技 ,8393万人的国家却承包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这来源于德国先进的教育,尤其是先进的幼儿园教育理念。一个国家的兴衰与他的教育密不可分,一个拥有创造力的国家才能走得更加长远。
充斥德国1500所的“森林幼儿园”并不是在森林建造的幼儿园,而是他们的教学全部依附我们的森林宝库。
众所周知,森林是大自然的象征,从小培养孩子们热爱森林敬畏自然能够让孩子充满灵性。
在森林幼儿园中,爬树是孩子们最爱的运动,老师不会给孩子提供任何辅助,但会帮助他们下来,孩子们从中能够学到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
把幼儿园搬进森林,森林中的动物便成为了孩子们的伙伴,松鼠、蜘蛛、飞鸟都会提起孩子的好奇心,老师也会在这是给孩子们提出问题:“为什么松鼠可以在树上不掉下来”?让孩子们享受 探索 的乐趣。
除了大自然的花鸟鱼虫,三到六岁的孩子们还会自己创造一些“玩具”,他们用大大小小的树枝以及石头,很快就能建起一个简易帐篷,许多人难以相信但森林幼儿园中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做到。
收集各种树叶做手工,根据羽毛识别鸟的种类,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可学之处。一棵树,一朵花甚至是微风,白云,都在给大人和孩子们启示。
他们在小小的年纪便能够开发创造力以及动手能力,接触大自然也能拥有更高的专注度。
在我国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很少有人能想到还可以这样教学,也很少有人能领略到:大自然才是最好的学习场所。
德国幼儿教育非常注重孩子个性的培养,同时还会根据孩子一身的特点进行引导,让他们超擅长的领域自由发展,除此之外,德国教育还有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借鉴的地方:
第一点:走进自然开展教育
蚂蚁搬家,松鼠觅食,在大自然中,孩子们可以尽情发挥天性。其中趣闻轶事还能够开发孩子的想象力。
和小伙伴一起活动,应付困难不仅能够锻炼孩子的交际能力和动手能力,更能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第二点:从小培养阅读习惯
在德国,幼儿园中非常注重孩子的阅读兴趣,经常带领孩子们一起进入书的海洋。
父母不能够只要求孩子读书,应当同孩子一起读书和探讨,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让他们爱上读书,受到良好氛围的熏陶。
第三点:户外玩耍注重减负
在我国各类辅导班“横行”,父母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孩子们从起床到睡觉学个不停,天性受到束缚,除了读书不会别的。
正确的教育方式并非如此,父母何不适当给孩子减减负,让他们多到户外玩耍,不仅能够更加活泼还能够开发自己的创造力。
最后,德国的教育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和反省,我们太过重视成绩,让孩子们生活在了压抑与矛盾中,无法释放天性激发创造力。希望越来越多的父母能够注意到,想要教育出更加优秀的孩子,万不能忽略了孩子个性和兴趣爱好的培养,能够给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
ps: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㈧ 德国的幼儿园怎么样
德国的幼儿园与我们国内大不相同,德国的幼儿园更注重孩子们的实际教育,他们并不过多的去教孩子书本知识,而是花更多的精力带孩子去相应的实际环境进行教学,这种教育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他们也很关注,他们会教孩子如何与小伙伴们相处,怎样对待老师与父母,培养孩子们拥有正确的三观。对于德国的孩子来说,幼儿园并不是学校,而是交朋友,做游戏,接触新鲜事物的地方。在那里,他们每天都是开心的,他们喜欢待在幼儿园里,因为那里既轻松又有趣,还有小伙伴陪伴。
这些对我们今后的教育启发是非常大的,我们应该把幼儿园变成孩子们都喜欢的地方,而不是想要逃离的地方,那里是孩子们的童年,是他们快乐玩耍的天地。
㈨ 日本德国的幼儿园教育的特点
以游戏为主的课程设置 以高度自治而闻名
德国,世界上唯一一个把教养儿童写进宪法的国家。不是我们崇洋媚外,而是德国的教育确实值得推崇。我们查阅一下历年的诺贝尔获奖记录,就会发现德国人得奖超过诺奖总数的三分之一,而这,正凸显了德国教育质量之高。
德国教育的特点应该就是比较自由,独立也比较尊重孩子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㈩ 考察德国幼儿教育后的反刍
非常有幸参加了由南京市教育局组织的首批赴德培训团的考察和学习。走进德国,不仅让我近距离地了解了它的历史、文化、宗教、政治等,更让我感受到德国人对教育的理解。我发现德国的幼儿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崇尚自然
(一)利用自然环境开展教育
德国很多幼儿园都比较小,外观看上去并不像一个幼儿园,没有气派的大门,也没有豪华的设施。但当你走进去。就会被它优美的自然环境所吸引。我们去的时候,正是深秋,放眼望去,满是金黄的树木、绿色的草坪。在这样的氛围中,身心充分放松。教室里没有华丽的装饰,却随处可见秋天的自然景物。老师们把这些景物如一片秋叶、一个松果、一团蒲草。或布置在孩子的桌上,或悬挂在教室的一角,或随意摆放在窗台边,使整个教室充满了生机。孩子们自然地亲近大自然,拥抱大自然。户外场地上,原生态的运动器具,绿茸茸的草地,激发着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沙、土、木、石等材料,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尽情地与它们接触、相互作用,每个孩子都玩得非常投入和兴奋。德国幼儿园园长的两句也让我印象深刻:“没有不好的天气。只有穿着不合适的孩子。”“我们思考的是如何让每一棵树能让孩子爬上去。”这些理念与行为,切实体现了福禄贝尔对幼儿园的解读:幼儿园就是孩子的花园、乐园。
(二)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教育
德国的幼儿园一般不根据幼儿的年龄分班,而是将各个年龄段的幼儿混编在一起。就像一个大家庭,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自由组合做游戏,相互玩闹。充满了和谐和快乐。仔细想来混龄教育确实有它的优势,大孩子照顾小孩子。既可以减少教师过多指令的情况,又能在自然状态下,更好地促进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发展。对于中国幼儿园的实际状况来说,混龄编班可能不太实际,但是多组织一些混龄活动对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还是非常有益的。同时我也注意到在很多德国幼儿园的教室里,都有独立的区域,他们称为安静角。安静角是半开放的,里面有柔软的垫子和抱枕,还有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孩子们可以在里面抱娃娃、翻跟头,做任何不危害自身安全的事情,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如果哪个孩子想独处,可以自行进入这个区域。教师不会干涉他,但会格外关注他。这种设计能够起到帮助孩子独自面对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作用,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可观察的外部行为,为进一步的支持性帮助提供了可能。其实独处是让精神放飞,安静角让幼儿有独处的可能,把幼儿独处的需求合理化。
二、彰显人性化的'幼儿教育
(一)尊重孩子的特点和生长规律
对于德国的幼儿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玩,通过玩来学,教师只是一个观察者、帮助者。幼儿园的活动基本都以小组和个别活动为主,教师十分尊重孩子们的天性,幼儿可以自己选择、决定参与哪一个活动。从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安排中。也能充分感受到对孩子天性的尊重,除了小组活动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孩子的户外自由活动。在无拘无束的玩耍中,孩子们学会了坚强、勇敢、互相帮助。对于午餐和午睡,教师也很尊重幼儿的意愿,由幼儿自己决定何时用餐,怎么用餐。午睡是想睡的幼儿自行去睡觉。不想睡的幼儿可以在一定的区域内安静游戏,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权。反观我们的一日活动,更多的是在教师组织和控制下的集体行动,幼儿只能做教师允许的事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我们的教师还是没有真正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平等的个体,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德国同行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二)关注孩子心理和情感需求
通过参观的几所华德福幼儿园,我了解到他们教育思想的精髓:每个人从出生到成为稳定思想的人要经历不同的阶段,每7年为一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特殊的教育手段。0岁~7岁不能过早地智力开发,因为他们还处在生命动力的发展时期,日常活动更应关注情绪、心理、意志的成长。所以在幼儿园里,教师为孩子创设了充满爱的环境,让孩子快乐健康地生活、游戏,把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落到实处。同时,他们安排固定的生活节奏,不断地重复再重复,这样一方面让孩子自己知道每天到幼儿园做什么,同时也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感。他们强调各种活动的交替要一张一弛,这与我们提出的动静交替原则看起来很相似,却有着本质区别,它不是指内容和形式的交替,而是从孩子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出发的交替,真正做到了以幼儿为本。
在德国,非常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孩子,也设有一些专门机构专门安置这些孩子,比如SOS村。一些不能在父母身边正常成长的孩子被送到这里,工作人员模拟爸爸妈妈,与孩子组成不同的家庭。他们以爸爸妈妈的身份与孩子共同生活、进行适宜的心理疏导,让孩子经过几年的生活。能正常离开。开始新的生活。这不仅是开展心理教育的有效措施,也是教育人性化的体现。
三、注重内在质量的幼儿教育
(一)科学完善的评估体系
仔细审视德国的幼儿教育,看似散淡。却值得品味和推敲。尤其是由大学教授和一线教师历经10年共同制定的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有400多个指标,这些指标具体、明确,操作性强。这些评估指标不是理念要求,而是行为指标,教师在实施活动过程中,可以根据指标明确自己该如何去做。在这些指标中,印象较深的有很多。比如安静睡觉时间,幼儿自己铺床单、寻找床位,这是对孩子自主能力提升的要求。教师观察每个孩子的生物钟,了解他们吵闹和安静的节奏,为他们量身定制睡觉的时间和方式,体现教师对孩子生命的呵护。在语言能力发展领域具体列举了三种幼儿绘画后教师的语言沟通方式,语言用于指令、语言用于表述信息和语言用于激发幼儿想象的不同情境效果,让教师明确面对不同情境应该如何去做。这样的指标能更切实地指导教师的实践行为,真正地提升每一个活动的质量。
(二)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
玩具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在德国幼儿园中,教师们充分发挥玩具的作用,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幼儿园多提供组合式和模块式的玩具,让孩子自己拼装、组合,调动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园提供的娃娃是没有五官或是可活动的小五官,让幼儿自己根据情节和场景来想象它的表情。甚至有的幼儿园两个月内不提供任何成品玩具,只提供各种材料,调动孩子内在驱动力,让孩子自己询问和发明创造,与同伴在一起交流、想办法。所以在很多幼儿园的玩具柜中,随处可见孩子自制的作品,体现出较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动手实践能力。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将会起重要的作用。这些举措让我们惊叹,也很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此次学习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它留给我的收获和思考却是长久的。与德国教育相比,很多理念我们都只是知晓,而实实在在地把这些先进理念注入到我们的实践行为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应该真正以孩子的需求作为教育基础,让幼儿园成为孩子尽情玩耍和健康成长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