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战中,德国是怎么失败的
一战德国战败原因:
A. 首先,从大的方面讲,德国、奥匈帝国等同盟国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失道寡助。
B. 其次,一战后期德国尽管在军事上取得了一些战术胜利,但没有达到速胜的目的,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最终变成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这对资源有限的德国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C. 美国的参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事件,它最终改变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力量对比和战略形势。尽管美国对参战所作的准备很不充分。美军对于1917 年的战局还不能立即产生明显的影响,但美国深厚的经济实力和众多的人力,使美国成了协约国集团的兵源基地和兵工厂。到1918年,协约国不论是在兵力上还是在经济实力上都占了绝对的优势。
下面回顾一下1918年的一战进程:
19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经过3年多的战争,交战各国的战争资源已经到了枯竭的边缘。但是,双方都不愿意在于己不利的情况下停止战争,于是加紧准备,企图给对方以最后的致命打击。
1918年初,德国利用暂时的有利形势在西线发动了最后的攻势。德军第一次进攻是3月21日开始的,到7月17日为止,德军一共在西线连续发动了5次进攻,但都未能完成1918年战局计划。尽管德军的进攻使英法军队遭到很大损失,数度在宽大正面上突破英法军队的战术防御地幅,但战术的胜利反而拉长了德军战线,使德军态势进一步恶化。5次进攻并使德军损失了100万人,德军的力量又遭到了削弱,其兵源已近于枯竭。
到1918年夏季,英、法军队与源源开到的美军一起,发起了对德军的反攻。协约国的总攻给了德军以最后的致命打击。9月29日,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向德皇表示:必须立即签订停战协定。10月3日,德国组成新内阁,向美国请求停战。11月3日,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签订停战协定,并随即陷入崩溃,从而又使德国失去了最主要的盟国。在此之前,保加利亚、土耳其也已经向协约国投降。德军本身已经无法再打下去,11月3日基尔海军起义,11月7日巴伐利亚爆发革命。11月8日,德国停战委员会首次同协约国军总司令福煦接触。11月11日,德国正式与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
停战协定规定:
德国从所有侵占领土撤出军队、交出大量战争物资,包括5000门火炮、2.5万挺机枪;交出公海舰队的全部舰艇和全部潜艇等。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是怎样败的
一战德国战败原因:
A.
首先,从大的方面讲,德国、奥匈帝国等同盟国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失道寡助.
B.
其次,一战后期德国尽管在军事上取得了一些战术胜利,但没有达到速胜的目的,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最终变成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这对资源有限的德国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C.
美国的参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事件,它最终改变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力量对比和战略形势.尽管美国对参战所作的准备很不充分.美军对于1917
年的战局还不能立即产生明显的影响,但美国深厚的经济实力和众多的人力,使美国成了协约国集团的兵源基地和兵工厂.到1918年,协约国不论是在兵力上还是在经济实力上都占了绝对的优势.
C.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失败原因
1、马恩河战役,德国没有取胜,没有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将战争拖入了长时间的消耗战。德国国内资源有限,无法支撑长时间的战斗。
2、凡尔登战役德法双方投入了近两百万兵力,伤亡人数共计达七十多万,德军并没有攻下凡尔登,失去占领巴黎的机会,在这一战役中耗尽了元气并节节败退。凡尔登战役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和转折点。
3、. 美国的参战,最终改变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力量对比和战略形势。美国深厚的经济实力和众多的人力,直接导致协约国的兵力和经济实力上占了绝对的优势。
4、意大利的摇摆不定。意大利人于1915年5月22日对奥匈帝国开战,到了1916年8月28日,意大利落井下石,对德宣战,同盟国瓦解。
总之,德国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它想通过武力进行崛起,从而达到重新瓜分世界的目的,严重损害了英、法、俄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战争无法避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性质的掠夺战争,除塞尔维亚等少数国家具有民族解放和自卫的正义性质外,其他都是非正义的。德国想通过武力崛起,悍然挑起战争,首先在道义上就输掉了,成为最终的失败者也是不可逆转的。
D. 一战德国战败原因分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下面是我分享的一战德国战败原因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一战德国战败原因
持续了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以德国的战败而告终。那么一战德国战败原因是什么呢?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德国战败主要是有3个原因。首先,一战本身就是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发起的一场非正义性的战争。
德国在战争中是具有侵略性,因此没有什么人愿意站在同盟国的一方,德国缺少助力。一开始的盟友奥匈帝国, 军事 实力实在是太弱,被英、法、俄的人一打,基本上就没什么用了。另外意大利,那就更厉害了,直接打到一半,退出同盟国加入协约国,来攻打奥匈帝国。而协约国的数量还在不断上升,德国孤军奋战,注定是要失败的。
第二点,德国一开始是想要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的,这确实是对德国最有利的方式。但是德国的目的并没有实现,战争进入了胶着的状态,最终演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协约国人多势众,资源丰富,物资储备什么的比德国好上很多。因此德国最基本的物资都无法保证,这场战争肯定是要失败的。
最后一点,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美国加入了一战。美国的参战对整个一战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的加入彻底改变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力量对比和战略形势。美国自身深厚的经济实力和丰富人力资源,让美国变成了协约国的兵源基地和兵工厂。美国的存在让协约国不管是在军事上还是经济上都占了绝对的优势。因此德国才会彻底失败。
一战结束时间
一战起始时间是1914年7月28日,一战结束时间是1918年11月11日。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在塞尔维亚被当地青年刺杀,于是在7月28日的时候,奥匈帝国以这个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紧接着德国、英国、法国等趁机加入了战争,一战正式爆发。
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想要趁机吞并塞尔维亚。俄国和法国则公开表示支持塞尔维亚,英国也在暗中支持俄、法。随着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开战,整个欧洲大陆都陷入了战争之中。德国在8月份率先发动进攻,占领了比利时、卢森堡,还对法国发起了进攻。于是9月初,德军与法军就发生了马恩河战役。
随后,俄国在东线发动战争,于是德国只能抽调一部分兵力去东线。日本看到战争爆发后,趁机强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也对德宣战,占领了属于同盟国的太平洋岛屿。10月,土耳其加入同盟国,与俄军在高加索附近进行激战,俄军战败。同时英军在阿拉伯人的配合下, 成功 夺取了叙利亚的土耳其领地。
奥匈帝国被塞尔维亚击败后,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帮助奥匈攻打塞尔维亚。塞尔维亚不敌奥保联军,被同盟国占领。1915年5月,意大利开始对奥匈帝国宣战,但是全部被击败。1917年,俄国爆发革命,退出一战。同年,罗马尼亚、希腊、美国等加入协约国参战。终于在1918年,德国全线溃退,奥匈帝国解体,战争结束。
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一战是第一次全世界型的大规模战争,那么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要了解根本原因,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当时战争的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斗争越来越严重。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帝国主义经济 政治 发展不平衡。这个原因同时也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当时英国和法国的 资本主义 发展已经成熟,因此主宰世界格局的就是英法两国。但是不久之后,德国的实力渐渐强大,于是想要打破英法统治的格局,这就加深了德国与英法两国之间的矛盾。我们都知道一战前夕世界主要有三大矛盾,分别是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
但其实除了这三大矛盾之外,当时还存在着德日、德俄等多种矛盾,一战的爆发只是这些矛盾发展的结果。随着这些矛盾的加深,各个帝国主义国家都在为战争做着准备,或是扩大军队,或是增加军需,一步步走上战争的道路。
帝国主义国家的本身国家性质也是一战爆发的原因之一。帝国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之后,他们追求的最大利润就是瓜分殖民地,于是引起了各国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的压榨和剥削,让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了转移国内这些运动的视线,帝国主义国家发动了这一场战争,因此这也可以说是原因之一。最后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就是萨拉热窝事件了。
一战死亡人数
一战是欧洲 历史 上破坏力极强的一场战争,死亡率也是非常高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一战死亡人数。一战共有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参战,军事行动涉及的土地面积达到了400万平方公里,战线长度达到2500-4000公里。
1914年,也就是一战开始的那一年,那个时候英、法、俄 三国 本土加上各个殖民地的总人口大概是7.045亿。到一战爆发前夕,这三国共动员总兵力达到977.7万人。德奥两国本土加上德国的殖民地总人口是1.3亿,战争前集结到了兵力为634万人。从1914年到1918年这四年的战争期间,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动员了军队4218万人左右,最后伤亡2210万人左右,其中死亡515万人左右。而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共出动军队2285万人,损失1540万人左右,其中死亡338万人左右。
然而,这只是战争双方士兵的死亡数量,还有将近700万的平民,也因战争而惨死。因此一战的总死亡人数达到了1600万左右,死亡率是非常高的,甚至一战的死亡人数超越了持续了六年的二战。曾经有这样的一句话:“少数人的疯狂,数不清的死亡。”这一句话用来形容一战是最合适不过了。
一战本来就是因为帝国主义之间分赃不均引起的,几个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加深,从而爆发了这一场战争,但是最后被战火侵袭的却是全世界的人民。这场由少数几个帝国主义疯子挑起的战事,却将全世界的人拖入了一场疼痛的幻觉里。
猜你感 兴趣 :
1. 一战德国战败的原因
2. 一战德国为什么会战败
3. 德国反思纳粹历史的前后变迁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是如何赔款的
5. 德国为什么会卷入一战漩涡
6. 德意志的意识形态
E. 德国为何在一战中战败
德国一战的失败原因也算是老生常谈了,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历史话题,以下就从制度层面来分析一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声中,德意志第二帝国宣告崩溃。
从第二帝国到魏玛共和国,德国始终不能建立起有效的制度性权力,更糟糕的是大萧条把德国中产阶级变成了激进分子,上层非常小的、精英化的军官团难以稳定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和他的最极端团体才有机会上台。
F. 德国怎样解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打击。
德国 是危机的主要发源地,也是危机的主要受害者。从1929 年到1932年,德国工业设备利用率下降到36%,全部工业生产下降了40%,对外贸易额下降60%,物价下跌30%,农业生产下降了30%大批小农破产,佃农人数迅速增加。其中,主要工业产量下降幅度更大, 铁产量减少70%,造船业产值下跌80%。工业危机反过来又导致了金融危机。1931年7月,德国达姆斯达特银行倒闭,引发银行挤兑风潮,国家黄金储备由 23.9亿马克减少到13.6亿马克,柏林九大银行减为四个,连德国最重要的银行之一达姆实达特国名银行于1931年7月倒闭。失业率急剧上升,1932年高达43.8%,加上半失业者22.6%,则1932年德国全失 业和半失业人数高达工人总数的三分之二,造成了空前严重的社会问题。空前深刻和空前剧烈的经济危机给德国以致命的打击,危机高峰期时的1932年一年中,德国工业产量比1929年下降近一半,危机时期,德国失业者使用废旧物品搭成住房,而统治阶级实行征收新税,削减工资,削减救济金和养老金等政策,力图把危机转嫁到劳动人民的肩上,致使社会矛盾激化。
希特勒上台后推行:
1.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税收、扩大国债和实行通货膨幷胀
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国家税收收入由65.6亿马克骤增到177亿马克,六年中实收税款共增幷加了600亿马克以上。1932-1939年9月,德国国债由115亿马克上升到371亿马克。帝国银行和几家最大的私人银行是国债的主要持有者。劳动者的小额储蓄存款也被强迫投入公债。帝幷国银行以国债为担保大量增发银行券,1933-1939年9月,流通中的银行券由26亿马克骤增为110亿马克。这些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德国国家有能力进行有规模的投资和军事订货。
2.大规模的军事采购和订货
1932年,德国的军费支出为6.7亿马克,约占当年国家总支出的十分之一或国民收入的1.5%。1933年-1939年秋的六年备战期间,德国全部备战支出在400亿马克以上,约占同一时期国家预算总支出的五分之二或国民收入的10.6%。巨额的军事订货使德国垄断资本集团获得了高额利润。以军火工业康采恩克虏伯公司为例,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公司从国家接受的军事订货总值由930万马克猛升到1.45亿马克,即提高了近15倍。在同一时期,公司的纯利润额则由650万马克上升到1.22亿马克,即提高了近18倍。
3.剥夺犹太幷人资本
希特勒等人登台以后,大量开展“排犹运动”,帮助“雅利安”财团剥夺犹幷太幷人的财产。由于这一“运动”,共计约60-80亿马克的德国犹太资本,通过强力没收或被迫易主的方式,全都转到了“雅利安”财阀和纳粹党魁手中。
4.强制卡特尔化
强制卡特尔化是希特勒政府扩大垄断组织统治及加速生产与资本集中的重要措施,并且比历届德国政府实施得更彻底。1933年7月,希特勒政府颁布所谓的“卡特尔条例”,规定帝国经济部有权建立新卡特尔,而一切卡特尔则有权限令局外企业合并起来。任何反对这种规定的局外企业,有关的卡特尔可以拒绝承认它们,从而剥夺它们得到原料和商品供应等权利。这实际上是在经济上宣布了它们的死刑。在这种威胁下,大量中小局外被迫合并如垄断组织,受垄断资本的直接统幷治。卡特尔的数目迅速增幷加,1930-1936年,德国已登记的卡特尔总数,由2100个增幷加到2500个。
5. 淘汰中小企业,扩大垄断组织
1937年,希特勒颁布了“股份公司改幷革法”,规定凡是资本不组10万马克的小股份公司应予淘汰;而新设立的股份公司,资本不得少于50万马克。结果,据德国官方统计材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资本不足10万马克的公司绝大部分遭到淘汰,资本为10-50万马克的公司减少一半,而资本在500万马克以上的大公司,在股份公司资本总额中的比重由1931年的74.5%上升到1939年的78.8%。中等资产阶幷级被大大削弱了。此外,希特勒政府还强迫封闭大量手工企业和小型零售商号。从1937年起,由于局势工业的劳动力供应问题日益尖锐,希特勒政府以“清理”手工企业和小商号为由,连续颁布了若干法幷令,勒令所谓“负担过剩”及“经济上不合算”的大批手工企业和小商号停业,把数十万手工业者及小商人骗入军事工厂服苦役。据统计,到战争爆发时止,被迫停业的手工企业近20万家,小商店约10万家。 通过这种方式,德国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大大加速了,垄断资本的势力空前加强起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各部门生产的垄断化达到惊人的程度。垄断组织控制生产的比重在钾盐、炼铁、金属加工、人造氮、水泥、制糖、化学及**、电力等部门为95-100%,在机器及运输工具制造、人造丝、麻织业、制纸业等部门为80-95%,在优等钢生产中为60-70%资本进一步集中于各康采恩手中,到30年代末,他们已经控制了了全国股份资本总额的85%,为数众多的小业主沦于破产。
6.政府全面干预国民经济,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希特勒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化经济调节机关,1933-1936年秋,帝国经济部是最高中央调节机关。它下面设有各种专业管理局,分管各工业部门、农业、时常、对外贸易、物价等等。同时,根据1934年的“德国经济有机结构条例”,在原有企业主联合会及各垄断组织基础上,新设立了按部门和按地区的两类经济调节机构,交由垄断寡头及其亲信直接掌握。部门调节机构的组织形式是经济集团,共有四级。最上级为工业、商业、银行、保险业、动力和手工业等6个最高集团;下属44个经济集团;它们下面又分350个部门集团;最下一级则为640个专业集团。地区调节机构采取了省经济厅(下属市、区分支机幷构)的形式,全德共有18个。这两类调节机关都具有政府机构的权力,它们统一归帝国经济部下设的全德经济院管辖,同时,两者的地方基层组织有是同一的东西。通过各级经济集团和省经济厅系统,在有关中央专业管理局的协同之下,垄断资本和希特勒政府企图自上而下地实现对国民经济的双重交叉控制。另外,1933年7月,在帝国经济部下面还设立了“德国经济总委幷员会”,它是由垄断寡头直接把持的备战经济总参谋部,拥有很大权力,负责指导国家经济政策和法幷令的制订工作。 至此,希特勒政府的经济调节机构已形成为一个自中央到地方的庞大体系,按军事化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1936年秋,“四年计划全权督办”戈林又设立了一个调节机构“四年计划全权机关”,引起了两大机关职能的重复。 有计划的经济使德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超过了英、法、美。1932-1938年,生铁产量由390万吨上升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上升到2320万吨。1933年-1939年,德国军火生产增长11.5倍。但同时,德国的部门经济却出现了不平衡。在军火工厂加紧制造武器的同时,德国的纺织及制鞋工业的半数设备被闲置起来。在农业方面,帝国粮食局及其下属的数万个基层机构,是希特勒政府干预农业活动的基本工具。不过全部的农业事务,包括播种面积及作物类别、农业就业人数、化肥的分配、饲料的购买、农产品义务上缴数量、农产品价格、经营农产品贸易的利用额、农户的收入,甚至农民自己留用的脂肪量及运送给城市亲友的蛋品数量等,都受到国家的控制。 希特勒政府时期的德国粮食产量基本停滞在30年代初期的水平上,1937-1938年,年均粮食进口量与20幷年代差不多,约在400万吨上下。
7.一方面加强和扩大国家所有制,另一方面将国有财产转到私人垄断资本手中
希特勒政府时期,德国国家所掌握的股份资本绝对和相对额都增长。1932-1939年,“国有的”股份资本额,由29亿马克提高到36亿马克,它在全国股份资本总额中的比重,由13.2%上升到17%。1939年,德国国家垄断资本共计248亿马克,占全国总资本的五分之一。 在扩大国有化的同时,希特勒政府还执行了国有财产重新私有化的政策。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当时的德国政府为挽救一系列垄断资本集团,以优惠价格收购了柏林各大银行的大部分股票和一系列大工业公司的部分股票。随着这些企业的扭亏为盈,希幷特勒政府把国家持有的巨额股票廉价卖给有关的私人垄断资本集团。在德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垄断企业同政府的结合也加强了。企业主职能与国家官僚职能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8.扩大对外贸易
1932-1938年,德国在保加利亚、希腊、匈牙利、罗马尼亚及南斯拉夫等国的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分别提高了三分之一至三倍不等。1929-1938年,德国对外投资急剧上升,由12亿美元增加到40亿美元。1933年5月,德、法、比、卢等国钢铁垄断组幷织又联合成立国际粗钢输出协会,从而恢复了国际钢铁卡特尔。在国际钢铁卡特尔和国际铝卡特尔中,德国垄断组织也分别拥有近五分之一的出口份额或股份额。
9.兴办公共工程
希特勒政府头两年(1933-1934年)用于兴办公共工程的开支共约50亿马克。其中最大的是建筑公路,主要是高速公路,16.1亿马克,其次是修建公共建筑物与住宅(后来不少成为兵营)约7亿马克,开垦荒地与改良土壤等约7亿马克,整治河道、开凿运河和架设桥梁等3.5 亿马克,修复和更新铁路设备约5亿马克;对参加公共工程的私人发放补助金和减免税金约6-7亿马克。
二、货币新经济政策
1.拒绝接受国外借款,以生产为德国货币的基础,而不以黄金为本位。
2.用直接易货的方式来进行进出口贸易。
3.停止所谓“外汇自由”,即准许在货币方面实行赌博并按照政治情况,把私有的财产由国移到彼国。
4.当有了可以工作的人力和物资时,就制造货币,而不向外国借债。
三、社幷会福利政策
1.大力推行社会保险制幷度,增幷加和提高国幷民的社会福利。
2.扩大职工的有薪休假制幷度,修建了一批疗养院和旅馆,使工人享有过去只有资产阶级才能享受的休假旅游。
3.通过劳动美化活动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
G.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为什么会战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经横扫整个欧洲的纳粹德国最终成为了战败的一方。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领导人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决策失误。
作为一个军事爱好者,怀着对这个问题的浓厚兴趣,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与书籍,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思考,总结出了希特勒(或者纳粹德国)在二战中的十多个方面的失误,然后在二战专业论坛帝国师论坛,向众多志同道合的专家或二战军事爱好者进行了请教或共同的探讨。本文是根据最终的得票数统计,总结出来了二战中纳粹德国的十大错误:
一、德国因为巴尔干战役耽误了五周左右的宝贵的进攻俄国的时间。被绝大多数参与讨论者认为是德国在二战中的一个最致命的错误。
二、希特勒顽固奉行不放弃一寸土地的作战方法,也被认为是一个致命错误,虽然这一招曾在莫斯科会战挽救了德国几乎崩溃的东部战线,但是它在整个战争期间给德国军队带来的灭顶的灾难远更比它的积极意义要深重得多。
三、希特勒在敦克尔克让装甲部队停止前进,事实上放走了30万英国远征军,使英国有力量继续战斗从而改变了整个二战的进程,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四、保密与间谍工作的严重失误,德国人的密码被盟国破译,却长期浑然不知,导致德国在战场处处挨打,节节败退。譬如苏联间谍佐尔格等给德国带来的灾难是难以估量的。
五、西线一直到1944年6月才开辟,而希特勒却长期为一条根本不存在的西线保留了过多的兵力,尤其是早在1941年就在西线保留着50万人,如果能够把这些军队调到苏联前线,在1941年12月,德国人应该已经占领了莫斯科。
六、第三帝国有一点变态的犹太政策,使德国在欧洲大陆、甚至全世界失去了人心,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敌人。
七、如果德国不发动对苏联的战争,也许它不会失去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俄国是一个永远不要去进攻的国家!”
八、假如德国是和美国结盟,而不是与经济、军事、科技都不发达的日本、意大利结盟,二战会是个什么样子呢?和日本、意大利结盟绝对是个错误。
九、1942年,德国发动南线攻势后已经重新夺取了苏德战争的主动权,但是在斯大林格勒,为一个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一个废墟的,军事上,经济上价值不大的城市反复争夺,为了很虚无的政治利益,用他们并不熟悉的战法流干了身上的血。并且在失败后,拒不接受事实,导致33万人的覆灭。
斯大林格勒的错误其中还包括在战役初期的同时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个方向进攻这样的战略上的错误。
十、在第三帝国完全处于下风,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错误地发动“堡垒”战役加速自己的死亡与很麻木、很愚蠢地判断盟国登陆地点选在加莱,而错过了在诺曼底将盟军赶下大海,避免两线作战的最后机会两项并列被人们认为是二战中德国的第十项错误。
H. 一战中,德军是怎样发动西线强大攻势的,战况如何呢
胡蒂尔战术,又叫做“突击群战术”或者“渗透战术”,是德军在1918年春季攻势中使用的一种突破战术 ,取得了很大的战术胜利。而胡蒂尔是一位德国将军,他指挥的德军集团军在东线和西线都成功的使用了这种渗透突击战术,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因此人们经常称这种战术为“胡蒂尔战术”。他并非这种战术的发明者,但却是最擅长使用这种战术的人。总的来说,“胡蒂尔战术 ”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步炮协同进攻战术,它有效的克服了当时盛行了堑壕防御体系,这种战术即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不过时,因此本文将从炮兵和步兵角度来详细解析这一突破战术。
胡蒂尔将军
德军炮兵的徐进弹幕射击战术
以往的战役中,炮兵的主要作战任务就是摧毁敌军的堑壕防御体系和炮兵阵地,为步兵进攻扫清障碍,然后事实证明,炮兵不能胜任上述任务,即便投入大量火炮集中轰击数周也难以达成,而且随着炮击时间的延长,对方也有时间修复受损的支撑点并投入新的炮兵力量,等到步兵发起进攻时将再次遭到火炮和机枪的屠戮。
由于战场地形各异,进攻步兵不可能完全按照计划的速度前进,这样为了保证严密的协同,步兵将使用信号弹来指引炮兵,加快或者放慢弹幕的移动速度。
I. 德国在一战初期是采取什么战略
施里芬计划-初期的闪电战
施里芬计划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德国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担任总参谋长期间(1891年至1906年)提出,德国总参谋部所制定的一套作战方法。其主要目标为应付来自德国东西两面的两个敌国—俄国与法国的夹攻。
施里芬计划就是日后的闪电战的雏形,也可以说,施里芬元帅也就是闪电战计划的初步提出者,他认为,在战场上用炮火掩护装甲部队和步兵冲锋的做法可以迅速打击敌人,这种施里芬计划的提出使得德军在一战初期迅速攻入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