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学诞生于哪一年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1750年。
18世纪以后,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和文艺学等近代学科进入了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与美学密切相关的哲学,自近代以来发生了认识论转向,为美学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鲍姆嘉登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把美学和逻辑学区分开来。在严格规定了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形成概念和进行推理的抽象思维的同时,也给美学规定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并写出了美学专着,初步形成了美学学科的基本框架、以及探讨了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美学学科由此而诞生;鲍姆嘉登,也因此成为美学之父。
在美学史上,鲍姆加登第一次赋予审美这一概念以范畴的地位,认为审美是感性认识的能力,这种感性理解和创造美,并在艺术中达到完美。他认为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从此,"美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
B. 德国美学的起源,产生的背景
起源:德国古典美学,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由康德为始, 到黑格尔之间形成的一股强大的唯心主义美学。德国古典美学全面总结以往的美学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以前规模最大、最有严谨科学形态的美学思想体系。
背景:将辩证法和历史观全面引进,以抽象的哲学思辩尤其是黑格尔的美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思想来源。 当时德国政经落后, 社会上依然是上升的资产阶级和没落的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 德国古典美学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他们主要目标是要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寻求自由。
C. 什么和什么推动了德国艺术的发展促成了后来十六世纪德国艺术的高峰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7-13
D. 德国文学的美学思想方面
狂飚突进作家不再认为道德教育是艺术的目的,他们要求艺术作品反映生活真实,特别是作家本身的真实感情。他们认为,艺术作品应象民间文学那样自然、朴实,反映普通人民的要求。他们大力推崇莎士比亚,十分注重民间文学。民歌成为许多诗人学习的榜样,在这时期产生了一批德国文学中最优美的诗篇。
由于18世纪的德国并不具备进行政治革命的客观社会条件,更不存在实际的革命运动,因而狂飚突进始终是一场文学运动,它的范围仅限于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进入18世纪80年代,这场热闹一时的运动就渐渐衰退,德国文学随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与1789年法国大革命同时,德国文学开始向古典文学时期过渡。古典文学把启蒙运动和70年代的文学革命提高到新的阶段。海涅说,这是德国诗人和思想家在思想上进行的一场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初期,德国几乎所有作家,甚至包括后来浪漫派的首领施莱格尔兄弟,都为之欢欣鼓舞。但是,等到雅各宾党人执政,用革命暴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即革命由不流血的阶段进入流血阶段的时候,德国作家的政治态度就出现了明显的分野。福尔斯特、索伊默等少数作家完全支持雅各宾党人的革命专政,并希望在德国也进行一场法国式的革命;相反,以施莱格尔兄弟为代表的浪漫派作家则完全否定法国大革命,走上了怀古复旧的道路。 上所说的“古典文学时期”,严格地说,时间只有10年,即1794年歌德与席勒合作到1805年席勒逝世。参加的人也只有歌德和席勒两人。这个时期另外两位作家荷尔德林和让.保尔虽然都对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但他们与歌德、席勒并无多少直接关系。因此,所谓“古典文学”既不是一个规模宏大的文学运动,也称不上是一个文学流派。但是,就在这10年当中,歌德和席勒完成了奠定德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占重要地位的光辉作品。如席勒的剧本《华伦斯坦》(1800)、《奥尔良的姑娘》(1801)、《威廉.退尔》(1804)和美学着作《论素朴的与感伤的诗》(1796),歌德的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1795~1796),长篇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和诗剧《浮士德》(第一部,1808)。此外,他们还写了大量的诗歌,特别是叙事谣曲。席勒逝世以后,歌德在生命的最后20余年又写了包括《浮士德》(第二部)在内的一批光辉巨着。
歌德的诗剧《浮士德》手稿 从戈特舍德到歌德,德国文学是沿着启蒙运动开辟的道路向前发展的。但到18世纪末德国文学中出现了反启蒙运动思想的潮流,这就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这一运动不是在古典文学之后出现,而是与它并行发展。1796年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来到耶拿,1798年与他的弟弟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一起在柏林出版了《雅典娜神殿》,并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一个文学中心,文学史上称为“早期浪漫派”或“耶拿浪漫派”。除了施莱格尔兄弟,重要的作家有蒂克、诺瓦利斯、瓦肯罗德等。他们的基本倾向是怀古遁世,重视童话和传奇。
1802年以后,早期浪漫派逐渐解体。拿破仑对德国的军事占领,使大部分知识分子热心于政治。象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亚当.米勒等早期浪漫派作家在政治上公开走向反动;一批青年浪漫派作家出于对民族前途的关注,想起了人民和民族传统,他们在海得尔堡形成了新的中心,文学史上称为“晚期浪漫派”,或“海得尔堡浪漫派”。他们采集民歌,发掘久已被人忽视的文化遗产。布伦坦诺和阿尔尼姆收集加工整理出民歌《男童的神奇号角》(1806~1808),格勒斯编辑了《德国民间故事书》(1807)。在这方面贡献最大的当推格林兄弟,他们不仅发现了许多德国文学中的重要文献(如《希尔德布兰特之歌》),而且整理加工了闻名世界的童话集《儿童与家庭童话集》(1812~1815)。在创作方面,成就最大的是艾兴多尔夫。 的另一个分支是“施瓦本诗派”,乌兰德和豪夫是这一流派的重要代表。不过,乌兰德与其他人不同,他是一个民主主义者。
霍夫曼、克莱斯特、沙米索一般也算作浪漫派作家,但他们与上述各个派别都无直接联系。霍夫曼是一位重要的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有《小查克斯》(1819)、《跳蚤师傅》(1822)、《堂兄弟的屋隅之窗》(1822)等。他的作品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对神话世界的向往,他把现实与离奇荒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还发展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轻快的讽刺,对19世纪德语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克莱斯特的喜剧《破瓮记》(1808)、中篇小说《米夏埃尔.科尔哈斯》(1810)以及轶事作品都是德国文学中的佳作,但他的思想充满了矛盾,说明德国文学已处于转折的前夕。以莱辛、歌德为代表的广义上的启蒙运动作为一个历史发展阶段行将结束,即将到来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在这种形势下,要想真正把握社会矛盾,就得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从这个角度看,沙米索是浪漫派向1830年以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文学过渡的一个代表,而海涅则是完成了这一个过渡并达到新高度的伟大作家。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文学 1832年歌德逝世,海涅认为这是“艺术时期”的结束。海涅这一观点既说明了将近一百年德国文学大发展的特征,又正确划分了历史发展的阶段。德国文学在1830年左右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个转折的直接原因是法国的七月革命。在七月革命影响下,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开始进行实际的准备,资产阶级反对派空前积极,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尤为活跃。他们把文学创作直接用于政治鼓动。伯尔纳是当时最为激进、声望最高的一位作家。
除了伯尔纳,30年代初还出现一个名为“青年德意志”的松散的进步作家团体。它的文学纲领是由温巴尔格宣布,他认为文学艺术依存于社会政治生活,因而必须对后者产生积极影响。“青年德意志”作家努力创造一种具有鼓动力的社会批判文学。可是,由于他们对社会的理解是抽象的,对艺术的理解是片面的,因而他们只能把自己所宣传的主张同他们所描写的人和事生硬地凑合在一起。文学史上称这种文学为“倾向文学”。
古茨科、劳伯、蒙特等是“青年德意志”的重要作家。不过,不论是他们,还是伯尔纳,在创作方面都无多大成就。30年代有贡献的作家是在“青年德意志”之外的伊默尔曼、德罗斯特-许尔斯霍夫和默里克。 下半叶的文学 1848年革命失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受到严重的挫折。这个时期的文学中反民主和反理性的倾向明显增强,回避重大现实问题、热衷于描写身边琐事和田园风光等非政治倾向盛极一时。到了60年代以后,社会批判的文学才逐渐发展起来,但总的来说并没有达到海涅的高度。
德国文学的这种变化,首先见于叔本华影响的变化。叔本华的主要着作是在1848年以前出版的,那时并无多少人问津。而1848年革命失败后,叔本华一下子成了一位时髦哲学家,他的反理性的神秘主义思想成为居统治地位的思想潮流。在叔本华思想的影响下,象瓦格纳这样一位本来是反封建的民主主义作家和音乐家,在1848年以后也否定生活,反对进步。黑贝尔在1848年以前就不是一个革命者,而1848年以后他的作品中悲观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倾向更为明显,甚至发展为维护封建阶级的国家政权。到了70年代德国统一以后,德国文学中这种反民主倾向更发展成为公开为普鲁士辩护的卫道文学和宣扬日耳曼精神的沙文主义文学。盖贝尔的诗颂扬普鲁士统一德国的“业绩”,达恩的《罗马大战》(1876)则宣扬日耳曼人是优等种族的反动理论。
这个时期的德国文学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当时公认的所谓“伟大”作家,在艺术上并无多大成就。盖贝尔被誉为“伟大”诗人,但他的诗纯属摹仿古典诗歌的拙劣之作;海泽的中篇小说拥有大量的读者,写的都是一些投合小市民趣昧的故事;弗赖塔格的长篇小说据说是“杰作”,写的不外是老实人如何发财致富之类的故事。在这些所谓“名作”的带动下,形形色色庸俗无聊的作品就大量出现。
上面这些倾向,在坚持人道主义理想的民主主义作家的作品中也有反映。他们回避时代的重大问题,幻想在狭小的范围内维护自己的理想;他们没有面向整个民族,而是着眼于故乡的风土人情;他们不是描写急风暴雨式的社会冲突,而是欣赏幽静和谐的田园生活;他们不是象海涅那样用剑和火去同丑恶的现实斗争,而是以轻松的幽默来表现自己在这丑恶的现实之中所保持的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他们也触及社会问题,但是在70年代以前他们对社会的批判十分无力。拉贝的作品表现了他对德国社会中的阴暗、落后、腐败和残暴的愤慨,但是就在他的着名的三部曲里也看不到有任何斗争。施托姆的诗歌和小说中有许多优美的篇章,也提出了一些社会问题,但给人的印象是寂寞孤独和无能为力。
到了70年代和80年代,社会批判文学才有了较大的发展。冯塔纳的出现就是这一发展的具体表现。这位作家在短期内完成了许多部长篇小说,他的小说有较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人物形像生动典型,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力量还不能与瑞士作家凯勒相比。瑞士富有民主传统,而凯勒又与这一民主传统保持密切联系,因而凯勒在以瑞士为背景的作品中就避免了德国作家(包括冯塔纳)的局限。他的中篇小说是德语文学中的名篇,他的长篇小说《绿衣亨利》完全有理由列入世界名着。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文学 19世纪80年代,德国工人运动空前高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社会民主党威信剧增,德国成了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革命形势的高涨使老一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进一步看清了各种社会矛盾,从而增强了作品中社会批判的因素。冯塔纳的大部分作品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但是革命高潮对文学更为直接的影响是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的兴起。象在德国历史上常见到的那样,革命高潮来到时小资产阶级青年知识分子显得最为革命。他们提出要同一切传统(不管是进步的,还是反动的)决裂。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的参加者大多是青年学生,他们坚决反对资本主义制度,自认为站在工人一边,拥护社会主义。他们要改造世界,革新文学,创造全新的“现代文学”。1884年出版的诗集《现代诗人的性格》是自然主义的第一部重要作品。1885年康拉德在慕尼黑创办的杂志《社会──关于文学、艺术和公众生活的现实主义周刊》和1887年贝尔格和哈尔特兄弟在柏林创办的《突破》杂志是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的两个中心。自然主义的理论代表是霍尔茨。豪普特曼的《日出之前》(1889)是自然主义的代表作,而他的《织工》(1892)和《獭皮》(1893)则已离开自然主义的原则,成为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品。到90年代中期,自然主义的文学运动就渐渐销声匿迹。当年显得十分革命的作家随着革命高潮的过去都离开了革命立场,有的甚至走向反动。在艺术上,他们不仅抛弃了“革新”整个文学的宏愿,而且加入了世纪末形形色色的文学流派。 德国进入了帝国主义时期,文学上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各种主义,如印象主义,新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等等。它们的代表作家有戴默尔、李利恩克龙、恩斯特、格奥尔格、胡赫、闵希豪森、里尔克等。
这些新的文学流派(有的文学史家统称为“颓废派”)与尼采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有密切的关系。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使它固有的矛盾充分暴露,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这样纷纭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感到困惑不解,因而尼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所谓“批判”就成了他们的精神指南。另外,资本主义的发展还造成了艺术与生活、艺术家与群众的隔绝,那些不愿把作品当作商品来推销的艺术家就躲入“象牙之塔”,觉得自己是不能被人了解的“人类的精华”,而尼采的“超人”哲学就为这种思想情绪提供了理论根据。20世纪初期的作家程度不同地都受到尼采思想的影响。
格奥尔格是这种“为艺术而艺术”文学潮流的重要作家。他反对自然主义,也反对现实主义;他提倡“新艺术”,即“纯艺术”。他通过所创办的《艺术之页》杂志吸引了大批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家,人们统称他们为“格奥尔格派”。奥地利诗人霍夫曼斯塔尔曾一度是“格奥尔格派”的一位着名作家。
里尔克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他与“格奥尔格派”有一定联系,但又有所区别。他在现实中感到孤独痛苦,希望现实能有所改变,因而他并没有象格奥尔格那样完全逃向远离现实的纯艺术的虚幻世界中去。
与“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潮流并行发展的是现实主义文学,主要代表是亨利希.曼、托马斯.曼和海塞。另外,凯勒曼、弗兰克等也属于此列。亨利希.曼对丑恶的现实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他的《臣仆》(1914)对威廉帝国统治者们的感情和思想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描写了宗法市民阶级在资本主义大发展形势下没落的命运,但他对此并不是惋惜哀叹,而是努力探求复兴人道主义和争取人类进步的可能。海塞的主人公虽然在生活中受挫后大多逃向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原来的理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1945年的文学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随后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战后时局动荡,德国共产党在斗争中壮大发展。1933年希特勒取得政权,接着是法西斯统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系列重大的事件把一部分资产阶级作家推出了“象牙之塔”,在现实的阶级斗争中逐步分化。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就出现了名为“表现主义”的文学运动。一批青年作家(海姆、特拉克尔、韦尔弗、贝希尔、沃尔夫、托勒尔、贝恩等)预感到即将来临的灾祸,想通过精神和意志的力量避免灾祸,并进而“改造”整个世界。在战后群众革命的风暴中,表现主义作家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贝希尔、沃尔夫等逐渐发展成为无产阶级作家,以戈特弗里德.贝恩为代表的右翼后来成为无政府主义者。另外象托勒尔、哈岑克莱弗,甚至凯泽都程度不同地倾向革命。其他的资产阶级作家,如亨利希.曼、托马斯.曼、阿诺尔德.茨韦格、法拉达、福伊希特万格、弗兰克、米萨姆、楚克迈耶、凯斯特纳、德布林、雷马克、凯勒曼等,也有的拥护革命或同情革命,有的至少不反对革命。但是,由于世界观的原因,他们对社会的理解是抽象的。他们常常把个人与集体、人道与暴力、理想与现实形而上学地对立起来,他们对革命的同情或者支持,往往是抽象的或只是暂时的。
在这些作家中,政治上最进步的是亨利希.曼,在艺术上成就最大的是托马斯.曼。托马斯.曼的作品内容深刻,形式讲究,他可说是资产阶级进步文学从莱辛到海涅再经过近百年的曲折发展之后又一个伟大的代表人物。
这个时期德国文学更为重要的成就,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壮大发展。早在19世纪40年代,无产阶级文学已经萌发,并产生了韦尔特这样的诗人。到了19世纪后期,无产阶级文学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奥多尔夫、瓦尔特.哈岑克莱弗、明娜.考茨基以及施韦策等一批作家,但他们在艺术上的成就还不足以与资产阶级作家相抗衡,他们的活动和影响还极为有限,因而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文学运动。20世纪20年代以后,情形就大不相同。第一,它拥有数目众多的作家。1928年成立的“德国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到1932年拥有 500名会员,全国有23个地方组织。第二,它的作家队伍中拥有一批优秀作家,如贝希尔、西格斯、魏纳特、基施、沃尔夫、雷恩、布雷德尔、马尔希维查、沙勒、格伦贝格以及布莱希特等。他们的作品不仅在现实的阶级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在艺术上也是成功的。象沃尔夫的戏剧,魏纳特的政治讽刺诗,布雷德尔的小说和基施的报告文学,都是有相当水平的作品;而贝希尔的诗歌和西格斯的小说可以当之无愧地归于世界名着之列,布莱希特的剧作和他独创的“叙事剧”理论使他成为公认的20世纪最有影响的戏剧家之一。
1933年希特勒取得政权,大部分无产阶级作家和进步的资产阶级作家被迫流亡国外。面对共同的敌人,这两部分作家结成联盟,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反法西斯文学,又称“流亡文学”。反法西斯文学不仅是以格林和容格尔为代表的沙文主义法西斯文学的对立物,而且代表了德意志民族的希望。不论是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还是布莱希特、西格斯和贝希尔,正是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创作出他们的优秀作品。如亨利希.曼的历史小说《亨利四世》(1935~1938),托马斯.曼的四部曲《约瑟和他的兄弟们》(1933~1943)、《洛蒂在魏玛》(1939)和《浮士德博士》(1947),布莱希特的剧本《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1939)和《伽利略传》(1947),西格斯的小说《第七个十字架》(1942)以及贝希尔最优秀的诗歌都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因此,如果说法西斯统治时期是德国历史上黑暗野蛮的时代,那么这个时期的德国“流亡文学”则是光辉灿烂,硕果累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尽管由于法西斯统治和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的曲折,它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并没有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德国文学流派纷繁,风格各异,但就其本质来说仍是世纪转折以来的各种文艺倾向的继续和发展。
E. 美学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美学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是一个美学问题,或者说是一个人文学科的问题。它并没有确定的标准的答案,有着是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和反思。所以,一般我们说研究人文学科的方法,并不是像自然科学那样的实验和推理,而是要通过体验和讨论,反思。
美学的历史之始,这个问题本身就充满着很多问题,是说美学思想的开始,还是说美学学科的开始,西方美学学科是始于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还是大陆理性主义哲学,美学的创始人是鲍姆加登还是康德,鲍姆加登的1750的《美学》还是1735年的《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是美学学科的诞生的标志。西方美学思想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还是从毕达哥拉斯开始的,西方美学是直接由西方传入中国还是经由日本传入中国,中国美学的起点是孔子还是老子,等等。都是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没有什么确定的答案。我们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据的传统、习惯,而不一定就是什么确定了的事实本身。
比如,一般认为,美学学科诞生的标志是1750年鲍姆加登的《美学》第一版的出版,因为它提出来一门新的研究感性认识、研究美的艺术,研究类理性的学说的构想,即我们今天说的美学的构想。但其实这鲍姆加登在1735的着作《默想录》中就做到了。认为1750只是惯用的说法而已,又如认为鲍姆加登的是美学之父,这也是惯用的说法,其实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很多人都认为是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才是真正的美学学科的奠基之作。其实认为德国的18世纪的美学是美学学科的开始,这其实就是打上了大陆哲学学术传统的烙印。我们中国和日本的美学深受德国美学的影响,至今如此,这可能是我们习惯于大陆哲学的传统之一。其实在西方关于美学学科的诞生,英美的美学是特别强调1711以来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和美学,认为美学其实是在休谟、哈奇生和博客等手中诞生的,美学的核心概念也不是什么感性认识,审美判断力,而应是趣味和想象。又比如尽管我们都不否认是毕达哥拉斯早于柏拉图有了美学思想。但柏拉图还是凭借着他的哲学的伟大的影响和从哲学角度对美的探索被认为是西方美学思想的创始人。又比如,老子其实没有多少美学思想,他谈真的关于美学的东西很少,但他对中国美学的影响,却是很大很大,他提出的很多概念和范畴,比如,道、象、有、无、味、妙等有的在后来转化为了美学范畴,有的则是影响了美学,所以他的思想被我们认为是中国美学的开端。
望采纳。
F. 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从美学思考所依托的知识形态来看,西方美学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即: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以下是详细介绍:
1、本质论美学:是古希腊形成的以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思考传统。本质(essence)是古希腊思想家提出的一种主体设定,认为事物总存在着它之所以如此的核心原因,这就是本质。它有两个特征: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
2、神学美学:是盛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以基督教神学为主宰美学。它把本质论美学与基督教神学“嫁接”起来,认为世界的美来源于万能的上帝的创造,神学美学是西方美学被神学主宰的产物。
3、认识论美学:是欧洲17世纪发生“认识论转向”以来到19世纪的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认识论转向”是指17世纪欧洲哲学中出现的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神学统治的潮流,它不再相信人的知识是来源于上帝,而是来源于人凭借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分析。
它又分为几个流派:经验主义美学,这是17-18世纪英国的美学学派,认为审美来自人的感性经验,由此对审美感官、审美感情和审美趣味等作了探讨;
理性主义美学:这是17-18世纪在欧洲大陆德、法等国盛行的美学流派,认为审美来自人凭借理性而对于直接的感性经验的整理过程,主张为审美和艺术制定必要的理性秩序和规范;
德国古典美学:这是活跃于18-19世纪德国的美学流派科学美学,这是指19世纪后期出现的运用心理学手段研究美学问题的美学新潮,认为科学的实验方法是研究美学问题的可靠手段;
主张“自下而上”地研究审美问题生命美学,主要指19世纪后期兴起的从生命角度解释美和艺术的德国美学流派,生命美学可以视为从感性生命角度挑战认识论美学原有的理性至上偏向的产物,在伸张被理性压抑的感性生命方面有一定积极意义。
4、语言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19世纪末期发生“语言论转向”以来盛行于20世纪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心理分析美学、分析美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美学流派。其主要特征有三个:第一,语言取代理性成为美学的中心问题;第二,放弃的美的本质及其他本质问题,注重语言学模型区分析审美现象;第三,放弃美学的系统化和体系化的追求,认可具体问题的文本阐释。
5、文化论美学:当美学与文化的内涵升华到一定得程度的时候就会产生一定的联系。真正的美学是建立在文化修养的基础上的,文化基础薄弱,无法领悟真正的美学。
G. 关于快与不快的学说是19世纪德国美学家谁提出来的
费希纳。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美学在德国得到蓬勃发展。从康德开始,经过歌德、席勒、费希特、谢林,直到黑格尔,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唯心主义的美学流派,美学史上一般称之为德国古典美学。
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他在这里强调了美感的社会性。审美活动在他那里虽然是主观的,却并不是狭隘的个人私事,而是一种社会交往,是有社会意义的事。这个思想在美学上无疑是极重要的。
H. 美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关于美学的教学课件。
一、美学是一门年轻有古老的学科
1、 美学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程
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先有审美意识,后产生美学思想,到了近代美学才作为一门学科得以建立起来。
审美意识指的是人通过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尚不成熟、不自觉或不清晰的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主要包括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美学思想比审美意识更进一步,是思想主体较自觉地对艺术、美或相关问题进行的自觉的、有一定普遍性、理论性的思考,并通过语言加以表述而产生的理论性成果。人对于美的事物之所以美在观念上进行概括和辨析,标志着人类对美进行理论研究的开始,标志着人类美学思想的形成。
美学则是有意识地对审美现象作整体性、系统性思考所获得的系统理论
原始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审美实践
原始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审美实践:从大量出土的原始工具中,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到人类的审美创造从无到有,从不自觉地自觉的演变过程。
我国旧石器时代的石器还相当粗糙,器型很不规整,多为一器多用;
旧石器中期的石器在形体上明显趋向光洁、规则,并富有秩序和韵律感,功能上开始分化;
旧石器晚期和新石器时代,人类所制作的石器不仅在功能上高度分化,在选材和制作工艺上也表现出相当高的技巧和水平,而且根据用途定型化。
这种从拙到精,从粗到细的不断追求过程,不仅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而且隐藏了人们追求非功利的视觉形式快感的审美意识和动机,已包含着原始的审美内涵。
原始人的装饰
在漫长的劳动实践过程中,人类创造了最初的精神产品—装饰品。利用兽的牙、骨,以及贝壳等进行雕磨、钻孔,以期创造并美化生活。
原始艺术—— 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人类远古时代就已经产生了诸如绘画、雕刻、歌谣、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
阿尔塔米拉山洞壁画
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益稷》)
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周礼·春官》)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吕氏春秋·古乐》)
伏羲作琴,伏羲作瑟,神农作琴,神农作瑟,女娲作笙簧。(《吕氏春秋·世本》)
古代人对美的思考
无论中外,神话传说中都有关于美学思考的记载。古希腊有“金苹果的传说”、中国有“女娲补天”记载。
从文献的记载来看,西方最早关于美的思考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论述:“美是数的和谐。”中国古代最早关于美学思考的是《国语》中的“伍举论美”的记载。
2、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确立是近代发生的
“美学”这个名称以及“美学”的第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是18世纪德国的哲学家鲍姆嘉通提出的,因此他被称为美学之父,也被公认为美学学科的创立者。他第一次提出这个词是1735年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后来他在1750年出版了讲义《Aesthetic》(我们译为《美学》),这标志着美学的正式确立。
二、西方美学思想发展概述
从美学思考所依托的知识形态来看,西方美学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并且在各个阶段分别出现过占主导地位的美学形态,即: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
1、本质论美学是古希腊形成的以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思考传统。本质(essence)是古希腊思想家提出的一种主体设定,认为事物总存在着它之所以如此的核心原因,这就是本质。它有两个特征: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如:柏拉图认为在美的现象背后存在着一个终极的美的本质——“美本身”,即“美的理念”。“美的理念”是各种存在的美的现象得以发生存在的终极根源。
2、神学美学是盛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以基督教神学为主宰美学。它把本质论美学与基督教神学“嫁接”起来,认为世界的美来源于万能的上帝的创造。神学美学是西方美学被神学主宰的产物。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
3、认识论美学是欧洲17世纪发生“认识论转向”以来到19世纪的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认识论转向”是指17世纪欧洲哲学中出现的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神学统治的潮流,它不再相信人的知识是来源于上帝,而是来源于人凭借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分析。它又分为几个流派:
经验主义美学:这是17-18世纪英国的美学学派,认为审美来自人的感性经验,由此对审美感官、审美感情和审美趣味等作了探讨。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洛克、休谟、博克和法国的夏夫兹博里。
理性主义美学:这是17-18世纪在欧洲大陆德、法等国盛行的美学流派,认为审美来自人凭借理性而对于直接的感性经验的整理过程,主张为审美和艺术制定必要的理性秩序和规范。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来布尼茨、鲍姆加登等。
德国古典美学:这是活跃于18-19世纪德国的美学流派以康德、席勒、黑格尔为代表。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系统分析了审美与无功利、形式、目的、想象、天才、自由等的联系,为美和艺术确立了独立的领域,并对崇高范畴做了开创性的论述。
席勒的《美育书简》从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融汇出发,提出了“游戏冲动”的新构想,注重通过审美“游戏”去建构一个特殊的“审美王国”,并第一次从人性的完善角度论述了“美育”,将其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黑格尔的《美学》把“美”视为“理念”的辩证运动的产物,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并对古希腊至19世纪的西方艺术类型及其演变做了辩证研究,标志着西方美学的系统化和体系化达到一个极致。
科学美学:这是指19世纪后期出现的运用心理学手段研究美学问题的美学新潮,认为科学的实验方法是研究美学问题的可靠手段,主张“自下而上”地研究审美问题,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费希纳。
生命美学:主要指19世纪后期兴起的从生命角度解释美和艺术的德国美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叔本华和尼采。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认为,不是理性而是感性的“生命意志”才是世界的本源,同时也是悲剧艺术的来源。而尼采泽强调“权力意志”构成审美和艺术的源头,强调悲剧艺术能够使人沉醉于对生命的占有和享受之中。生命美学可以视为从感性生命角度挑战认识论美学原有的理性至上偏向的产物,在伸张被理性压抑的感性生命方面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也导致了拒绝理性而片面崇尚生命,导致了美学的非理性放纵。
美学课件有很多,得根据你自己所需要的来查找!
I. 《美学》: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
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两个层次。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从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他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