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工业怎么样

德国工业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2-02-04 02:41:44

⑴ 德国现在的工业水平如何(在世界上能排上第几)

德国是全球八大工业国之一。鲁尔区是德国的传统煤钢工业区。慕尼黑(宝马汽车总部所在地)、汉堡、斯图加特(奔驰和保时捷总部所在地)、沃尔夫斯堡(大众汽车总部所在地)也形成了强大的制造业集群。柏林、莱比锡、德累斯顿则是德国东部的工业重镇。新兴工业集中在慕尼黑一带。

德国的主要工业部门有电子、航天、汽车、精密机械、装备制造、军工等。德国产品以品质精良着称,技术领先,做工细腻,但成本较高。德国的工业品在世界享有盛誉,而德国也是西欧最大汽车生产国。
目前德国在工业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第六。

⑵ 德国工业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2008年GDP是38180亿美元,经济总量位居欧洲首位,世界第四,仅次于美国、日本和中国,且与英法的差距很大。德国作为西方七大工业国成员,对世界经济和金融形势起着重要作用。2007年德国贸易出口突破9000亿欧元大关,贸易盈余达1988亿欧元,创历史新高。德国是商品出口大国,工业产品的一半销往国外。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国。德国近1/3的就业人员为出口行业工作。主要出口产品有汽车、机械产品、电气、运输设备、化学品和钢铁。进口产品主要有机械、电器、运输设备、汽车、石油和服装。主要贸易对象是西方工业国。政府奉行整顿国家财政、减少预算赤字、进行税制改革、刺激个人投资、进一步实行非国有化、减少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政策,使德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并调整经济结构。自然资源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之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矿物原料(钢、铝土矿、锰、磷酸、钨和锡)对外国的依赖特别大。德国拥有少量铁矿和石油, 天然气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可以由国内满足,2/3的初级能源需要进口。德国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中小企业多,工业结构布局均衡。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很高。农业用地约占德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产品可满足本国需要的80%。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德国是啤酒生产大国,其啤酒产量居世界前列。它还是最早研制成功磁悬浮铁路技术的国家。2002年2月28日24时,德国马克正式停止流通,欧元 (EULO)成为德国法定货币。德国是首批使用欧元的11个国家之一。

⑶ 为什么德国的工业如此强大

现在,提起德国的工业实力,在地球上绝对是响当当的,“德国制造”更是顶级的技术和质量的代名词。德国工业并非天生牛逼,“德国制造”也并非天生高贵。德国开展工业革命的时间比英、法两国晚了30多年。由于长期分裂,德工业化进程充满坎坷。1871年统一后,德国内百废待兴,世界市场也基本被瓜分完毕。

在这样的环境下,德国工业是如何成长到今天这个样子的?今天,小编就邀请了几位网友各抒己见,分析分析德国工业强大的原因,大家若有其他观点,欢迎在文章底部留言讨论。

1

网友幸福地带2:

德国的工业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因为德国的管理就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世界新工业的起源在英国,法国紧随之。当德国发展自己落后于英法时,心理十分着急,于是发展本国新工业。由于新工业需要技术与技术研发,而德国一无所有。他们为了走捷径,派出了许多人出去偷取英法技术,这也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科技间谍。

在同时也开始学习科技研究开发,重视人才陪养,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很快就有了快速发展,并在许多管理等方面领先于世界。所以在一二次世界大战前都已经有很先进的工业了,这样的工业大国发展了上百年的,其许多方面都是世界性的,强国就再自然不过了!

2

网友YF永恒: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作为战败国,首先被赶出了资本主义市场。根据“四化”方针,即非军事化,非纳粹化,非中央集权化和非工业化方针,德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被削弱甚至被消灭的计划。根据1946年3月制定的“限制工业计划”,即所谓摩根索计划,德国工业生产能力要降低到1938年的50—55%,钢产量为1938年的1/4,即从2200万吨降到580万吨,化学工业和重型机器降到1938年的1/3,水泥降到1/2,车床降到1/10,汽车降到1/5,纺织工业降到l/2,只有家具、玻璃、自行车等民用工业不受限制。但是从1948年下半年开始,联邦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到1949年11日已接近1936年的水平,1950年就超过了1936年的水平。所有的工业生产都受到了限制。但是,西德能够在短短十几年间一跃而起,却是有着别的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原因何在?

一、西德虽经过战争的破坏,但是强大的工业基础保留下来,这是战后西德工业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

首先,在二战时期,盟军对于西德的轰炸目标主要集中在了军事工业上,对于盟军来说这是对他们的一次更新技术的机遇。削弱军事力量远比削弱工业力量对他们来得有利。而英美空军,尤其是美军为了能够拥有对抗苏军的力量,因此有意识的保护了一些企业。因此,鲁尔萨尔两大工业区虽然遭到了破坏,但是经过几个月的修复还是可以恢复生产。亨利·摩根索在《德国是我们的问题》一书中指出,科伦的福特工厂和科伦大教堂一样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鲁塞海姆汽车厂、霍斯特联合化工厂、下萨克森州萨尔茨吉克冶金联合工厂都没有遭到破坏。鲁尔和萨尔两地的化学工业虽遭到破坏,但经过几个月的修复都可以恢复生产。据美军轰炸司令部的估计,轰炸的结果全德国钢铁生产能力遭到破坏的只有6%,西德达12%。煤矿减产2%,焦炭4%,机器制造15%。金属加工机床被破坏达6.5%。1945年12月12日伯思斯坦上校在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一个小组上报告说:“德国工业75%安然无惹,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很容易恢复的。”

第二点在于英美法将西德分成了三个占领区,在各自的管制区内推行了不同的政策。法国需要萨尔地区生产的成品充当赔款运回法国。英国需要通过德国来扩张海外的市场,尤其是鲁尔区和大西洋的海港。而美国,更是需要得到西德的支持来对抗苏联在欧洲的势力扩张。东德西德就像是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的各自领地。根据“非工业化”方针,盟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制定1067号政策指令,规定要拆除德国所有军工厂以及用于赔偿的重工业工厂,规定拆除的清单涉及1600家企业及其设备。但是这项政策指令并没有认真执行。1946年6月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在斯图加特演说中公开表示:“美国不再奉行一个强大的欧洲、一个虚弱的德国的政策。”他声明,“德国是欧洲的一部分,如果有着巨大的工业的德国变成贫民窟,欧洲的重建,特别是德国邻国的重建将会是十分缓慢的。”1947年7月参谋长联席会议制定1779号政策指令,代替1067号政策指令,提出“一个有秩序的、繁荣的欧洲需要一个稳定的生产效率高的德国在经济上作出贡献。”1947年8月英美双占区修改了对西德工业的限制政策。1948年6月1日,英、美、法三国同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签订六国协定,宣市国际管制鲁尔区。德国参加欧洲重建计划。

西方国家推行扶植恢复西德工业方针的结果,使西德保留了可以很快恢复工业生产的基础。据哈姆森教授的估计,高妒、平炉、轧钢设备被拆除的占整个设条的及10—25%,精密机器和光学仪器生产能力减少20%,合成燃料生产能力减少20%,化学工业因拆迁而丧失的生产能力为6%,运输机器被拆走8%,其他工业部门损失不大。战前德国三大工业区,鲁尔和萨尔都在西德,只有西里西亚在民主德国。据1946年估计,西德占1944年全德工业产量的63%,基本材料的67%,生产资料的62%,消费资料的60%。因此,战后西德保留了强大的工业基础。

二、马歇尔计划对西德的影响

战后初期,西德经济复兴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缺乏。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启动资金,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谈。而当时,人民的生计也是一大问题。吃不饱饭,干活就不会有劲。这种情况下,想要复兴更是难上加难。而马歇尔计划对于西德来说,就是雪中送炭。当时马歇尔认为消除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扩展只有尽快的回复欧洲的经济。因此在他的努力下,130亿美元的资金以贷款和直接援助的形式流入了西德用于重建。这些资金帮助恢复了工农业的生产,稳定了金融,扩大了贸易,同时也促进了化工、工程、钢铁工业设备的更新。该计划还从美国引进了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造血重生。到了1956年,西德利用这笔基金投资大100亿马克,大大缓解了资金缺乏的状况。据估计,联邦德国由于从1949年参加马歇尔计划,人均获得了140马克的补助。据1952年华盛顿出版的《美国政府的对外援助》一书的估计,到1948年美国共花掉214亿美元,英国支出9亿美元。这笔钱主要用于购买食品,很少用于生产。这些食品出售后所得款项大部分用于军事当局的支出;一部分贷给德国工业家用于恢复生产的资金。

据统计,到1954年10月,西方盟国给西德的援助为44亿美元,其中美国17亿,英国8亿,马歇尔计划提出的援助9亿。另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字,1945年7月到1955年9月30日,美国给西德的败府补助金和信用贷款为38.68亿美元。1945—1947年英国给予的政府补助金和信用贷款为9亿美元。这些钱主要用于恢复工业生产。我们看到的另个统计数字是,1948—1954的年西德从军事占领当局和马歇尔计划得到的资金共72.98亿美元,其中38.52亿用于投资。这些钱以物资形式运到西德,所得钱款存入联邦银行,称为“等值基金”,再作为资金投入工矿企业。

在西德经济恢复的最初年代外援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当然这种作用随着西德本身经济的恢复而逐渐减少。1948和1949年外援占西德国民收入的5%。1948一1950年西德进口货物的57%是靠美国的援助。外国货款在西德长期投资中所占比例1949年为2.8%,1950华为10.3%;1951年为5%,以后逐年减少。

三、“软实力”:人力资源的使用

在二战后,西德保留下了一大批熟练的工人队伍,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没有因为战争而耗尽,这对于西德来说是一个强大的智力支持。这是战后西德保留的最珍贵的财富。

而有研究表明,1950年,西德拥有在校大学生10万人,也就是说每1万居民中就有21个大学生。到1970年大学生达到了41万人,也就是每1万居民中有68名大学生。这同样是西德复兴的“非物质资本”。为迅速恢复经济,西德政府极为重视科技投资和发展教育。而且教育为本一直都是德国的传统,没有良好的教育,就没有一个繁荣的德国。

当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从东德大量涌入的难民,数量达到了100万左右。在最初可能给西德造成了一定的不安定因素。但是,很快他们就成为西德恢复经济的劳动力。其一,这些难民都是廉价的劳动力。他们工资低。因而企业的生产成本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其二,依靠他们的知识和技术恢复生产。不久他们之中有些人重建工厂,主要生产出口产品,有利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其三,他们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有利于经济的恢复。

四、地理环境上的先天优势

西德在地理上占了相当大的优势,全德78%的矿山、84%的冶金制造产品都出产自西德。二战前德国的重工业、原材料工业大多数集中在西部。1936年西德在全国整个工业产值中占61%,原料和基础材料生产占66%,基础设施生产占61%。而东部相对寥寥无几。同时,西德拥有鲁尔和萨尔两大工业区。而他们对于西德工业来说就是左臂右膀。相对的,西德拥有的原有工业基础雄厚,是经济的重建至于高水平起点上。

五、“自由市场经济”及币制改革

在这个问题上,首先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当时担任西占区经济管理局长的路德维希-艾哈德。他是国民经济学的新自由派代表,极力推崇自由的市场经济。他认为,真正的货币只有在真正的市场上才能发挥作用,而真正的市场不应该有价格控制和配给制。取消物价规定,取消产品配给制,实行真正的市场经济。相对于整个德国的经济史而言,这是一次成功的战役。尽管在推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面临了物价上涨、失业率增加、通货膨胀等等的问题,但是很快市场经济的优势就显现出来。物价日趋稳定,甚至其增长的幅度远小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而生产力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有力的发展。

在推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同时,在美国的支持下,西德还实行了币制改革。在二战前,旧帝国马克约为170亿,二战之后却变为了700亿。因此在二战的后期,旧帝国马克一文不值,在德国市场上充当货币作用的是美国的幸福牌香烟。1948年6月20日,美国占领军当局对西德进行了货币改革。用10个旧帝国马克换一个1个新德国马克。在短短的几周之内,旧帝国马克的所有有价证券,储蓄金,银行存款,抵押金等等全部兑换完毕。这是一次非常苛刻的剥削行为,但是却挽救了德国。德国马克相对美元的兑换率逐渐上升。原本空空如也的商店中再一次充满了各种商品,人们的生活也开始走上了正轨。

由于推行自由市场经济,西德面临许多的问题。贫富差距逐渐增大,底层劳动人民怨声载道。但是,艾哈德引进了竞争的机制,谁工作的时间长,谁工作的效率高,谁就有工作,否则就是能面临下岗。这样的竞争机制就是依靠剥削广大劳动人民来积累最原始的资本。由于竞争机制,资本家们一味的压低工资,从中得到了更高的利润。然而尽管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西德的整体社会环境还是处于稳定的状态。由于战争的破坏,人民拥有最迫切的愿望去修复自己的家园,去重建一个有生机的新的德国,因此,西德人民勤勤恳恳的工作着,付出自己最大限度的力量。

当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西德为了适应世界市场的需要,发展外向型的经济。西德利用自身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出价格远低于其他国家的产品。这使得西德的外贸市场发展很快,进出口贸易增长迅速。1950年时还是贸易逆差7.21亿美元,到了1960年时已经变成了顺差。

六、朝鲜战争

此外,还需提到的就是朝鲜战争。这是对西德非常重要的一次机遇。尽管艾哈德竭力否认,但朝鲜战争确实挽救了西德经济。(艾哈德:《来自竞争的繁荣》商务1983年,第41页)。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及其盟国需要西德供应武器和弹药,也需要西德参加所谓的“欧洲防务”。因而美国不得不修改对西德工业和技术的“裁减政策”。1950年5月纽约外长会议决定,把禁止生产射击、砍杀和刺杀武器改为限制生产,取消对造船业的限制。钢产量不再受限制。1950年钢产量为1210万吨,1953年达1350万吨。1954年制定“有关监督工业的决议”,进一步放宽了限制西德工业生产的条件。以前禁止生产合成橡胶和合成燃料,限制生产轴承,现在只管制其生产能力。取消了限制重型机床、铝、合成氨、氯生产的规定,不再对化学科研进行限制。

朝鲜战争爆发后,大批船舶定货单飞往西德,要求建造的新油轮和新货轮达200万吨。汉堡港是德国最大的港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汉堡港遭到严重破坏,到1953年已有70%修复使用。到本世纪60年代,德国商胎队已有货轮2700艘,总吨数达65万吨。朝鲜战争改变了西德的贸易逆差。1950年外贸逆差为30亿美元,1951年为1亿美元,1952年则为顺差7亿美元。观察家西奥多·H.怀特说:“朝鲜战争仅仅给德国人迅速地无条件地带来了好处。”《经济学家》杂志指出;“1950年6月,朝鲜战争结整个贸易界带来了繁荣。”

综上所述,是战后西德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等。

最后还应指出,50年代西德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由于西德起点低,这是战争破坏和战后盟国推行“非工业化”政策的结果。大体到本世纪60年代中期,西德“经济奇迹”已经结束,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定向同步发展,发展速度降到5%的欧洲平均发展水平。

3

网友袁飞2:

工业化的国家很多,而德国特别强大,原因有二,一是国家层面的科技水平发达;二是国民特性自觉到刻版的程度。德国不准随意砍伐树木,二战末,德国战败,无人管理,人们仍然只会捡拾掉地的枯枝;而萨达姆死后的伊拉克,博物馆都被抢劫,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4

网友佛缘之Y佛缘:

国家如果发展的强大是和国民的道德素养有很大的关系的,并不是说你有钱了国家就强大了,德国就非常注重这些在道德修养教育的同时发展经济,让德国的整体发展进入到一个良性的循环,在这个国家你干的任何工作都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尤其是工业发展,并不是说你能设计几个数据工业就强大了,这里面包括的技术人员的工作成绩甚至是比设计者的成绩都要大,这是一个国家整体性的东西一句话两句话说不明白,大家把德国和我们的国家在各个方面对比一下尤其是在尊重人这一个问题上看看两个国家的态度就能的到一个比较。

5

网友真诚地看着你:

赶上了三次工业革命,拥有雄厚的技术积累,当年的列强工业都很强,不仅仅是德国。要说强,殖民地比德国多很多的英法依靠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资本比德国雄厚,工业也比德国强一些,而没有受到两次世界大战破坏的美国才是最强。

6

网友缥缈孤鸿影45:

问题太多,简略回答,德国是个专注力很强的民族,有很强的纪律性,这两样结合起来正适合兴办工厂,法国散,英国懒,俄罗斯比较落后,在办工业方面皆不及德国,无论技术之精,管理,钻研创新皆冠于欧洲,又是欧洲最认真做事的民族,故工业强大,缺点是过于专注于点,而失于研究面,因而缺少战略观,故才连续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导致失败。

7

网友汉阳老王:

这是相对而言的。二战前德国被制裁,?怨?宋?松?嫒?Ψ⒄埂6?战期间德国人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二战后德国人迅速取得了欧美的谅解,接助战后经济发展期发展状大了自己。当前世界范围内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十分强大。门类齐全,体系完整,这是十分难得的。德国再强,他只是一个中等国家。

8

网友赵晓路1:

一、德国的科技发达,从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德国的工业迅速崛起,超过英法,成为当时的世界第二工业强国(19世纪末~一战前)。

二、资本雄厚,负债少。

三、德国的教育发达,重视人才培养,国民素质高(这一点是关键)。

四、基础设施完善,交通运输高度发达(重工业发展的基础)。

五、欧盟整体的促进。

六、出口导向的经济政策。

9

小编:

听完以上各位网友的观点,您心目中德国工业强大的原因是什么呢?欢迎留言讨论!

尊重原创,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小编,立即处理。感谢原作者的辛勤创作与分享!

(资料来源:今日头条,知乎,机床商务网小编整理)

⑷ 德国工业为什么那么强大

我觉得鲁尔区功不可没
鲁尔的煤很优质,而且便于开采(我记得高中课本上有说鲁尔区的煤在地表直接可以挖到,甚至裸露。。印象很深应该是有这种说法,你可以再网络一下)
优质的问题不重要,关键是便于开采。在开采技术不成熟的时候,能有这么一个矿区,使得德国能更早地获得资源,其以能源为基础的工业能力自然也能更早发展。
而且德国人的性格突出一个严谨,本身这种性格对于自然科学就是比较有利的,可能也是一个小因素吧。。。

⑸ 为什么德国的工业那么强大

有一种模式叫德国模式,德国工业为什么强大?还记得看到过一篇文章叫《不怕折腾的德国人》。据说德国和中国分别制造一辆飞机,中国选了20个成年人,并且说只能看不能摸,摸坏了要赔钱,德国人选了20个调皮的孩子,说随便玩,每个人都发一把螺丝刀,我想可能是因为德国这种“随便”折腾的精神让德国的工业变得更加强大,由此可知,德国工业强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德国对自由教育真的非常重视。

在侵略苏联的时候,德国拥有法国和几乎整个欧洲大陆的工业力量,因为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教育兴国政策,让德国在短短的时间内从落后农业国演变成强大的工业国,这不得不让人反思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兴国政策具有如此显着的作用?原来,俾斯麦政府一方面不断的鼓励教育,另外一方面充分给教育以自由。

德国工业实在强大,不然也不敢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德国因为有着强大的工业技术,所以才让德国的经济有强大扎实的工业基础和实体经济作支撑,德国从国民到国家崇尚技术的理念和稳扎稳打的发展方式,不像中国全民浮躁全民功利。在这一方面上中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想起几年前和朋友一起看德国和澳洲足球比赛,有人说德国人踢球就像机器,一道精确计算的数学题。如果说巴西是艺术足球,那德国绝对就是传说中工业足球。

⑹ 德国的工业情况

污染的工业都迁移到发展国家了,但温室气体排人均放还是高于中国很高。

⑺ 德国工业的特点是什么

1、传统工业区诸如鲁尔区一带,以钢铁,煤炭工业等重工业为主,着名工业城市如多特蒙德,盖尔森基兴等,但鲁尔工业区曾经因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等原因出现衰落,近年来大力发展新兴工业,治理环境污染,采用新能源,重现鲁尔雄风!
2、新兴工业区以慕尼黑为首的南部工业区发展迅猛,以航天,微电子等工业为主。
3、北部工业区如不莱梅,汉堡,柏林等,不莱梅和汉堡临近海洋,故海洋工业发展前景远大。
4、德国汽车工业发达,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奔驰总部在西南的斯图加特,宝马总部在南部的慕尼黑,大众总部在中北部的沃尔夫斯堡。
5、德国城市以中小城市为主,分布较为分散,小型工业区分布较多,大型历史悠久的工业区就属鲁尔区最有名。
6、近年来德国的工业有往西北部迁移的趋势,原因有靠近鲁尔区能源资源丰富,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交通便利,靠近荷兰比利时市场广阔,沿海便于运输。

⑻ 关于德国工业

德国舰船工业发展:两德国统一至今
2005-04-28 01:08:08 冀忠仁

德国统一后,德国造船工业除了继续受到世界性经济不景气的困扰和来自远东等造船国的强烈竞争外,原东德造船工业的调整和私有化也带来了大量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德国海军的战略方针和使命任务

在苏联解体以前,德国乃至整个北约组织的假想敌人是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华约组织的解散,德国海军的战略方针和作战使命自然也作了新的相应变化。

1992年11月26日,联邦国防部长批准了《国防政策方针》,把海军在和平、危机和冲突时期的作战方针和作战使命归纳为"捍卫、支援和显威"三句话。

1.捍卫

所谓捍卫是指为了本国和盟国的利益,在主要海域经常部署一定的海上兵力,必要时遵照北约组织统一部署的作战方案,参加对敌的海上作战行动,其重点是保卫沿海和前沿海域,并确保海上交通线的畅通。

此外,德海军还应参与对付盟国范围内,尤其是北约集团乃至国际安全体系内出现的危机军事行动。为此,遵照北约的统一部署,德国须将其海军兵力的40%用于参与“危机反应兵力”,这支兵力须拥有护卫舰及舰载直升机、潜艇、快艇、水雷战舰艇、支援舰船、远程侦察机/反潜机和海军歼击轰炸机。

2.支援

在支援方面,德海军应为履行国际主义义务而提供技术和后勤方面的援助;为联合国和其它组织提供人道主义的支援;为维护环境保护条例实施监督,并对由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恶果进行抢救。此外,德海军还须对海上搜索和救援提供经常性的空中支援等。

3.显威

在显威方面,德海军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派遣舰艇出国访问,与友邦海军交换士兵以加强平时的训练及其它方式的合作。德海军舰队还参加北约组织在大西洋、地中海和英吉利海峡经常举行的作战编队演习,以显示盟国的实力和团结,同时也是显示德国海军参与国际危机控制能力和战备实力。

在新的形势下,为适应海军的战略方针和使命任务,德国舰船行业发展所采取的方针政策大致有以下几点:

立足本国现实,大力发展中小型舰艇

由于历史、地理和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原因,德国主要建造中小型舰艇,如护卫舰、快艇、潜艇和水雷战舰艇。它不追求舰艇吨位,而是着眼于性能的改进和装备的现代化上。它建造的中小型舰艇具有装备精良、技术先进的特点。众所周知,德国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国家,这也为本国的舰艇和舰用设备的研制奠定了雄厚的技术基础,某些领域已居世界领先的地位,例如,AIP动力系统,不久将装备新研制的212级新型潜艇。

根据海军使命,均衡发展舰艇

根据本国海军的作战任务以及北约的统一部署,德国须将40%的海军兵力投入到"危机反应兵力"中去。因此,为完成上述作战使命,德海军必须拥有携带直升机的护卫舰、潜艇、快艇、水雷战舰艇、支援舰船以及海军航空兵。近些年来,德海军正是遵循这一思想规划和发展海军装备的。

配套齐全,军民结合

德国在发展舰船工业时,重视发展有关的舰船配套工业,以形成独立完整的舰船工业体系。在舰艇及其装备的研制方面,采取军民结合的办法,军内不设专门的造舰厂设计部门,充分利用地方上的技术力量和造舰能力,舰艇的设计与建造任务全部委托给民间造船厂承担。各造船厂做到军民品兼顾,开展多种经营。

研制本国装备,同时兼顾出口

为维护和发展国内舰船工业,德国舰船工业除了为本国海军服务外,在军品出口控制较为严格的情况下,还大力发展出口型舰艇,以保持造舰能力,降低研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众所周知,209型潜艇和MEKO型护卫舰,在国际舰艇市场上极为畅销,深受引进国的欢迎。

加强国际合作,共享技术成果、降低研制费用

在舰艇研制过程中,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特别是北约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以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取长补短,既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研制成本,又提高研制水平和装备水平。例如,与荷兰、西班牙制定了“三边护卫舰合作计划”;与意大利、荷兰共同研制NH90直升机;以及与美国、挪威合作研制反潜鱼雷等。

规模布局:

1. 行业规模及企业分布

东西德统一后,经过近十年的调整和改组,德国目前船厂的数目在100家以内,且大都分布在德国北部沿海地区。其中主要舰艇建造厂仅有少数几家,包括:布洛姆·福斯公司、霍瓦兹·德意志造船厂、不来梅·富坎造船厂、蒂森公司北海造船厂、吕尔森船厂、阿伯金·拉斯姆森公司、克律格造船厂等。

2. 从业人员数量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造船成本,德国造船工业伴随着企业的重组对造船工业的职工队伍规模进行了大规模的削减。据德国造船协会报道,1997年德国造船工业的年平均职工人数由1996年的31,868人减少到26,000人,下降了18.4%。另据德国金属制造业工会的一项调查研究,1998年德国造船工业的职工人数将进一步减少。

3. 舰船生产规模

德国每年造舰工时约占整个造船工业建造工时的1/10。两德统一前,西德造船工业总营业额中有15%来自海军订货,统一后基本维持原来水平。

德国造船业在1997年基本保持了良好态势。尽管1996年不来梅·富坎造船集团破产,1997年德国几家船厂又进行了调整,但据德国造船界公布的统计数字,1997年全德造船产量81艘、122.2万载重吨、109.5总吨,产值约50亿德国马克,与1996年处于同一水平。同期承接新船较1996年明显回升,全年承接新船总值约46亿马克,年底时累计手持订单约170亿马克。德国造船业重心东移的局面在1997年中又有进一步发展。

在德国的主要造船企业中,1997年造船产量居于德首位的是霍瓦兹·德意志造船厂(HDW),交船5艘,计21万总吨(23万载重吨),排名第二的是克瓦尔纳·瓦尔诺夫造船厂,交船4艘,计11.4万总吨(14.5万载重吨),第3位是海洋技术造船厂(MTW,原东德玛梯阿斯-台资恩造船厂),交船8艘,计11万总吨(13.3万载重吨)。
不知道这个能行吗???是否是你想要的...?
希望采纳

阅读全文

与德国工业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20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090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882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14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38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27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353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1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179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593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06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15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20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3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157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33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60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978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16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