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制造业哪些发达

德国制造业哪些发达

发布时间:2022-10-29 00:21:48

‘壹’ 英国和德国哪个

英国位于欧洲西部,由大不列颠(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爱尔兰东北部和一些小岛组成。横跨北海、多佛海峡和英吉利海峡,面向欧洲大陆。海岸线总长11450公里。

‘贰’ 德国的支柱产业或拳头产业是什么

德国的支柱产业主要有四个,分别是化工制药业、电子电气工业、可再生能源产业、汽车和汽车配件工业。

其中,在汽车产业上,德国高档汽车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70%。说起德国汽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美观、耐用。早在2013年德国汽车制造业销售额就达到3617亿欧元,其中国外销售额2346亿欧元;轿车产量1408万辆,商用车27万辆。

(2)德国制造业哪些发达扩展阅读

德国是当今世界第四、欧洲第一经济大国。

德国经济之所以能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德国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并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走专业化、技术型道路,牢牢守住全球产业链中的高端,树立“德国制造”这块象征优质、高效和创新的金字招牌,保持产品的竞争力。

德制造业门类齐全,汽车、机械制造、化工医药和电子电气是德传统四大支柱产业。新能源和环保技术也是德国的优势产业。

‘叁’ 德国机械制造为什么那么发达

德国机械制造之所以是因为其内在的优势所决定的:

(一)高科技创新战略。去年,德国机械制造企业的研发投入达100多亿欧元。

(二)生产专业化。比如,洗涤设备制造公司“温特哈尔特”专门制造宾馆和饭店的餐具洗涤机,而不生产其它用途的洗涤设备。这样专一的结果是,该公司成为餐具洗涤设备制造行业的全球领先者。

(三)销售全球化。在美英法日等国,都有这些德国企业的分公司,具体负责所在国的生产与销售。

(四)与顾客联系紧密。比如,生产五金配件的“乌尔特”公司,除了要求员工保持与客户的良好关系外,所有高层人员每个月至少也要拜访一个客户,直接了解后者对产品的意见。

(五)德国严格、健全的质量认证和监督体系。

(六)职业技术教育是德国振兴的基石,也是德国制造崛起的秘密武器

(七)"德国制造”的高品质包括高绩效、耐用、少量维护、设计优异等特点。

‘肆’ 全球十大顶尖的制造业发达小国




一、瑞士

全球地位: 瑞士是全球公认的制造业强国。瑞士长期以来是全球最富的国家之一,许多人都知道瑞士生产的钟表、军刀、精密机床,是世界上金融服务周到的国家,全球着名的 旅游 胜地,拥有“欧洲花园”之称。


瑞士与新加坡、比利时并列为世界人均出口额最高的三大国家和地区。联合国的调查指出,瑞士贸易竞争力强源于以下因素:瑞士地处欧洲中心地带;瑞士人会讲多种语言(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英语);瑞士的职业培训在世界上是最领先的;瑞士产品质量世界公认;瑞士政局稳定,劳资关系和谐;瑞士人工时长、效率高;瑞士拥有世界最好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通讯等);瑞士的服务业水准为AAA级(银行、保险业等);瑞士善于合理利用国际分工;值得一提的是,瑞士的科研水平为世界顶级水平。


英文Know-how的音译,意思是“技术诀窍”。据调查,瑞士制造业无论大小企业均拥有“Know-how”,而且中小企业人均拥有“Know-how”远高于大企业。瑞士仅机床业拥有的“Know-how”就多达5000项。瑞士有一家专门加工手表壳体的小企业,已有90年 历史 ,拥有320项“Know-how”,人均拥有四项。



由于瑞士对教育的高标准要求,因此一个仅有700多万人口的小国,却拥有16名诺贝尔奖金得主,不仅孕育了世界水平的金融、机械、钟表、电子和仪器等、 旅游 等精品行业,更重要的是在培育精品人才上也达到了世界金字塔的尖顶。



瑞士优势制造业:



机电金属产业: 是瑞士最大的工业部门,产值占GDP比重约为9%,包括冶金、机械工程、车辆制造、电子工业和精密零件加工等。同时是瑞士雇用人数最多的行业,从业人数达33.8万。该行业约有80%的产品用于出口。主要出口产品包括医疗器械、金属加工设备以及测量和校准仪器等。



钟表制造: 钟表业是瑞士第三大出口行业。作为世界最大的钟表生产国之一,瑞士拥有众多享誉世界的钟表品牌,产品以腕表为主。瑞士每年生产的手表中有95%以上用于出口。瑞士虽是小国,却创造出了许多“世界级”的精品。瑞士生产的手表的“含金量”:平均每块手表出口创汇曾经是日本的1.5倍。瑞士手表占据了世界手表市场65%的份额,而高 科技 手表所占份额更达到77%。


精密机床: 各国瑞士机床闻名遐迩于工业界,瑞士生产的机床赫赫有名,世界上有150多个国家是瑞士数控机床产品的长期用户。长期以来,瑞士机床出口额位居世界前五位,人均机床出口创汇近30年来稳居世界。尤其是精密机床,更受各国青睐。有人计算过,如果论斤两出售机床,瑞士机床每千克的价格是日本机床的2.8倍、美国机床的3.2倍,是我们出口机床的10倍。尽管瑞士机床价格高居“世界”,但其机床却是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


瑞士莱斯豪斯机床公司是一家仅有600多人的中型企业,它生产的精密螺纹磨床售价世界高,但却一直供不应求。据一项调查,世界各国机床业的库存量中,瑞士少,因此瑞士机床业的资金流动率居“世界”。在瑞士机床业界盛行一句口号:“产品卖不出去,是设计上的失败”。因此,瑞士的机床设计独树一帜,重要特色有两个:高精度及高要求。


二、瑞典


瑞典制造业点评: 瑞典是欧盟成员国之一,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中通常名列前茅。瑞典仅拥有990万人口,却素以“小国家、大工业”着称。瑞典在全球拥有自己的航空业、核工业、 汽车 制造业、先进的军事工业,以及全球领先的电讯业和医药研究能力。尤其在软件开发、微电子、远程通讯和光子领域,瑞典也居世界领先地位。值得一提的是,瑞典还是欧洲最大的铁矿砂出口国。按人口比例计算,瑞典是世界上拥有跨国公司最多的国家。

瑞典拥有多家享誉全球的制造企业:比如着名的沃尔沃 汽车 、ABB电气、斯堪斯卡工程公司(Skanska)、伊莱克斯电器公司(Electrolux)、爱立信通讯公司(Ericsson)、宜家家居、SKF集团……这些企业大都是世界500强的常客。


瑞典的制造业十分发达,并且逐渐发展起采矿冶金、特种钢冶炼、机械设备、精密仪器和家具制造等产业,催生了一大批诸如基律纳铁矿公司(LKAB,1890年)、斯凯孚轴承公司(SKF,1907年)、沃尔沃 汽车 公司(1927年)等全球巨头。还有,瑞典与芬兰强强联合成立的斯托拉-恩索纸业集团,居全球造纸企业第二位。瑞典的爱立信公司成为瑞典新经济的领头羊。瑞典电信与电子产品出口量位列世界第四,仅次于美国、英国和日本,从事电信产业的人员占到就业总人口的15%。


瑞典的六大支柱性产业: 采矿冶金、林业造纸、机械制造、制药、电力和通讯。、


瑞典产品特点: 制作精良、质量上乘着称,被称为全球设计之乡。瑞典设计新颖别致,简约高雅,功能性强,在全世界已成为质量和品味的象征,无形中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价值。"瑞典制造2030”的关键词是创新和持续。瑞典创新局提出该国未来制造业在创新研发前提下实现再工业化的愿景:“2030年,瑞典有望成为研发与制造高级产品与服务的少数国家之一。



三、比利时

比利时制造业点评: 比利时处于欧洲的十字路口。被誉为"西欧的十字路口"。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拥有享誉世界的滑铁卢古战场,也是众多国际机构及全球总部的所在地。 布鲁塞尔也是国际政治经济中心、世界第二大的会议和展览中心。


比利时尤其纳米、化工、微电子、生物制药等技术水平居 世界前列,拥有1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比利时的劳动力素质高,劳动力生产效率曾经排在世界第五。



比利时是全球十大商品进出口国之一,按人均出口量计算排名世界第一。比利时50%以上的工业产品选择出口,尤其是金属丝线、平板玻璃、梳洗毛线、钻石等的出口量均列世界前茅。


比利时是世界 汽车 生产大国,人均 汽车 (包括轿车及商用车)产量居世界第一。 汽车 制造是比利时的重要工业门类。比利时尽管在世界上缺乏自主品牌,但却拥有享誉世界的沃尔沃、奥迪、福特、欧宝、大众等世界轿车品牌的组装厂。比如着名的沃尔沃卡车组装厂,再比如全球着名的大型客车制造企业(Van Hool和VDL Jonckeere)。值得一提的是,比利时人均 汽车 产量在欧盟居第一位。


比利时在航空航天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比如欧洲很多的飞行器和航空器,其中包括欧洲的空中客车、美国波音及F-16战斗机、阵风、猎鹰7X、阿丽亚娜4号和5号火箭发射装置,以及SPOT5地球观测卫星等,都采用了比利时的航空航天技术。


比利时在全球拥有6个航天中心、12个研究中心。比如,比利时航天大型公司瓦隆,在中远程飞机助推器方面,赛峰航空助推器(SAFRAN AERO BOOSTERS)是全球领导者。比如索纳卡(SONACA)是全球领先的航空制造公司。值得一提的是,世界每3个大型风力发电场(大于2兆瓦)就有1个采用比利时企业的技术。比利时尤其在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上处于欧洲领先地位。另外,比利时早在90年前就是欧洲最先建设全国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的国家之一。


全球许多公司巨头在比利时设立了研究中心,比如着名的阿尔卡特—朗讯贝尔实验室、着名的思科分支机构——亚特兰大科学中心。比利时的MEC是世界领先的纳米电子研究中心。


比利时被誉为世界钻石之都。比利时是着名的全球原钻集散地,比利时控制了全球80%的原钻交易、55%的加工钻、45%的工业用天然钻交易。



四、荷兰


荷兰制造业点评: 荷兰是全球经济发达国家,是世界上十个最主要发达国家之一,又是人均收入最高的前十位国家。荷兰尤其在电子、化工、水利、造船以及食品加工等行业技术先进。荷兰是欧洲大陆重要的交通枢纽;荷兰曾经连续多年成为中国在欧盟内仅次于德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荷兰又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霸主,曾被誉为“海上马车夫”。从地理特点看,荷兰位于欧洲西部,是世界有名的低地国家,荷兰有1/4的国土低于海平面。荷兰尽管面积较小、人口少,但荷兰却诞生了12家全球500强企业,比如享誉世界的壳牌石油、飞利浦、联合利华、阿克 苏·诺贝尔等全球着名跨国企业,拥有ASML、恩智浦这类决定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的重要企业,以及EXACT这样的客户遍布全球的信息软件及服务企业。


汽车 产业是荷兰的主要制造业之一,为全世界各大制造商提供系统、元件和材料的开发和生产,包括诸如宝马、戴姆勒克莱斯勒、通用 汽车 、标致雪铁龙和大众这样的大型 汽车 制造商,也有像包括玛莎拉蒂、兰博基尼、宾利和法拉利在内的顶级品牌。


荷兰航空业实力位居欧洲第六位,拥有航空制造、飞机维护、维修和大修(简称 MRO)以及太空活动等一系列大型项目。


荷兰拥有闻名遐迩的飞利浦巨头。飞利浦1891年成立于荷兰,主要生产照明、家庭电器、医疗系统方面的产品。在最新发布的2018年《世界品牌500强》中,飞利浦排名第53位。从20世纪上半叶的碳丝灯泡、收音机、X射线管、电动剃须刀到下半叶的卡式录音机、集成电路、节能灯、镭射影碟、激光唱盘、光学电讯系统、电视机、压缩光盘等,再到21世纪初的液晶显示器、平板电脑、手机等,飞利浦一直都在以创新引领时代发展。如今的飞利浦电子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品牌之一,在欧洲名列榜首。



五、爱尔兰

爱尔兰制造业点评: 爱尔兰是一个远离欧洲大陆的弹丸小国,面积仅有7万平方公里,人口480多万的传统农业国,爱尔兰却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了经济腾飞,其骄人的发展业绩至今令世界为之侧目,而异军突起的爱尔兰也因此获得了“凯尔特之虎”的美誉。

爱尔兰迅猛的发展主要归功于其特色产业,爱尔兰的重点及特色产业是信息通讯技术产业、国际金融服务、生物医药化工产业、 食品饮料产业及航空租赁业、 旅游 业等。


爱尔兰制造业业内大约有4000家企业,是爱尔兰全境第二大的行业。曾经占据GDP的36.5。爱尔兰工程行业发展强劲及充满活力。180多家外国企业每年在工业产品和服务、航空航天、 汽车 和清洁技术领域创造了42亿欧元的出口值,是爱尔兰出口行业的重要贡献者。


值得一提的是,爱尔兰在工业4.0准备成熟度方面在欧洲诸国中名列前茅;爱尔兰的整形外科植入物制造商在金属3D打印方面的投资额为全球第一。因特尔公司在爱尔兰斥资125亿美元修建了全欧技术最先进的生产厂房。美国着名的强生的卓越自动化中心总部设在爱尔兰。


再比如爱尔兰高度自动化的隐形眼镜生产商生产了世界33%的隐形眼镜,爱尔兰先进制造业创造的GDP占国家总GDP的23%,甚至比欧洲其它国家平均比例高出15%。爱尔兰每年科研投入达7.38亿欧元,约占商业企业研发的40%。爱尔兰先进制造业使得国家总产值增加18%,欧洲其它国家平均比例为15%。


爱尔兰先进制造业的优势:

人才储备: 国家技术人才数量位居世界前十,人才匮乏岗位数量也是世界最低。

投资记录: 对内投资质量与价值排名世界第一,生产力与生产效率位列世界第一、竞争力排行世界第七。

优惠政策: 企业税率为12.5%、研发免税额度达到25%、为源于知识产权的收入提供6.25%的优惠税率。

便利流程: 爱尔兰是世界上经营业务流程最轻简的国家、爱尔兰的电脑及信息服务出口位于世界领先水平。

领先的教育: 科学、数学及计算机应用学的毕业生比例为是全欧盟最高国家之一。

众多尖端企业: 在爱尔兰建立分布的顶尖企业有:全球软件企业前10家中的9家、全球网络安全企业前10中的5家。


值得一提的是,爱尔兰曾经启动了一项新的制造业五年计划——爱尔兰工业4.0战略(2020-2025),以帮助企业实现由新数字技术推动的制造业转型。其中18项战略行动包括:建立新的协调机制;提高制造企业及其供应链对工业4.0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支持激活企业主导的工业4.0集群



六、奥地利

奥地利制造业点评: 奥地利是一个欧洲发达国家,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艺术之都”,该国不仅只有艺术,居住环境、安全性、物价等等在国际上首屈一指,维也纳更是被评为世界上最适宜居住城市 No.1。

奥地利拥有的 汽车 工业:100多年来,奥地利已经成为欧洲 汽车 产业背后的驱动力来源。奥地利是一个 汽车 业大国。奥地利 汽车 行业的700个企业每年产生430亿欧元的收入,曾经创造约370,000工作岗位。因此,车辆与零部件供应行业是奥地利的主要产业,创造了整个国家九分之一的工作机会。

奥地利的电子工业:电子元器件是奥地利的出口重点行业。奥地利为圣城麦加着名的钟塔提供了照明系统,在奥地利是欧洲最专长电子和电气工程产业的国家之一。这一领域为本国第二大用工产业。英飞凌、伊顿、AKG、阿尔卡特、惠普、西门子、索尼等企业受益于奥地利的众多优势,它们在奥地利设立国际研发中心和制造车间,生产优质产品。从LED照明到发电机和电车的半导体组件,“奥地利制造”的电子元件享誉国际。奥地利的半导体行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 汽车 电子方面。

奥地利的机电行业:机电业被认为是创新的最重要驱动力之一,尤其在优化产品和流程方面。仅上奥州的机电产业集群就覆盖了314家企业,机电业也是下奥地利州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有1,700多家企业。蒂罗尔州的机电产业集群包括约800家企业和研究院所,国际经验丰富。“国际机电论坛”作为一个交流平台,针对机电系统和部件的应用型研发,集聚了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商业伙伴。

无论在医疗器械、工具、木材加工机械领域,或是 汽车 制造业领域,奥地利厂商在生产定制和专门用途的机械方面,已经具备了精湛的专业技能。

奥地利的机械工程行业:奥地利的机械和金属制品行业有1,200家企业,超过118,000名员工,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行业。在机械工程方面,奥地利与德国、丹麦、瑞典和意大利一样,同为欧洲以机械工程为专长的国家。


奥地利三分之一以上的工业产值来自机械、厂房建设以及金属制品。全国有大约7,000家企业从事机械与设备工程行业,为全球输出产品。该行业的主要成功因素在于专注高质量的缝隙产品、保持精简的产品系列以及单一制造。许多公司是隐藏的冠军,其中也有全球市场的领导者。奥地利也是一个全球出口大国。该行业78%的产品出口至世界各地。




七、新加坡

新加坡制造业的四大支柱产业:石油化工、电子业、机械制造、生物医药中,最为可圈可点的是新加坡的电子产业与石油化工。



新加坡拥抱工业4.0,致力于将自身个工业基础提升至价值链上,不断加强作为全球领先工业枢纽的地位。因此新加坡在数年里已在多个制造业的专业领域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


新加坡精密工程产业: 新加坡生产了全球约60%的微阵列。 新加坡生产了全球约35%的热循环仪和质谱仪。微阵列是一种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制,90年代成熟和推广并得到广泛应用的生物学检测技术。热循环仪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医学、食品工业、司法科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微生物学、临床诊断、遗传学、基因芯片等等。


电子产业: 新加坡约占11%全球半导体市场份额。新加坡约占20%全球半导体设备产量。新加坡在世界电子工业中的地位,相当之高,其GDP有3成之多是来自电子工业。很多欧美电子业老牌大厂,在亚洲开展研发和生产,首选新加坡。不少半导体公司,例如意法,英飞凌,安华高,大型代理商安富利等等的亚太总部都在新加坡。


航空产业: 新加坡是全球宇航价值链的关键保养、维修、翻修以及制造节点。新加坡是亚洲的宇航业中心,宇航业总产值超过80亿元,当中八成属于维护、修理和翻修(MRO)。



八、捷克


捷克制造业点评 : 据全球房地产服务公司高纬环球之前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捷克曾经在全球最适合发展制造业的国家排名中位列第四,欧洲排名第一。全球排名前三位的是中国、美国和印度。


捷克共和国是一个中欧地区的内陆国家,与德国,奥地利,波兰,斯洛伐克四国接壤,是位于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捷克于2006年被世界银行列入发达国家行列。拥有极高水平的人类发展指数,是欧盟和北约的成员国。捷克主要有机械制造,化工,冶金,纺织,制鞋,木材加工,玻璃制造和啤酒酿造等工业部门。捷克曾经于2006年被世界银行列入发达国家行列。自奥匈帝国时期起,捷克就是东欧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捷克拥有一个高度工业化的经济体。


捷克的工业: 捷克原为奥匈帝国的工业区,70%的工业集中在此。它以机械制造、各种机床、动力设备、船舶、 汽车 、电力机车、轧钢设备、军工、轻纺为主,化学、玻璃工业也较发达。纺织、制鞋、啤酒酿造均闻名于世。工业基础雄厚,二战后,改变了原来的工业结构,重点发展钢铁、重型机械工业。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曾经占40%。

捷克掌握着世界上最先进的 汽车 制造和设计技术,捷克也是全球最大的15家 汽车 生产商之一。捷克的 汽车 技术不仅在欧洲,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都发挥着关键作用。比如斯柯达 汽车 就是捷克最大的 汽车 品牌,而且斯柯达是一个有着上百年 历史 的 汽车 品牌。虽然最后被德国大众给收购了,但是它依然保留着明显的捷克烙印。

捷克强大的航空工业:捷克从飞机的基础生产到飞机的最终组装,再到尖端的航空项目研发,捷克的航空工业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大多数的捷克航空公司和机构都与世界顶尖的航空业厂商合作,并参加了多个世界顶级航空公司的研究项目。捷克能自己生产完整的飞机,包括运输的小型飞机、教练机和轻型战斗机、 体育 和农业飞机、超轻型飞机以及滑翔机。世界上售出的超轻型飞机有四分之一是由捷克生产的。


捷克能够生产用于大型运输机、军用飞机、轰炸机、和直升机的零部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零部件都涵盖了材料学,锻造学和机械工程学等学科知识。世界上有很多大国,也没有生产类似高质量零部件的能力。


机械制造业: 是捷克经济的支柱产业,捷克的机械制造业就包含了1100多家公司。这些公司涉及能源工程、运输工程、机械加工和成型工具的生产制造、冶金以及结构和金属部件的生产。


捷克的 Tram: 捷克的工程公司提供机械工业的制造设备,如涡轮机、机械加工和成型工具、农业机械和食品加工机械。捷克很小,所以它的90%的工程产品都是用来出口的。


医疗设备: 捷克的医疗设备非常先进,而且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医疗器械设备用于出口。捷克的医用纳米纤维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值得一提的是,捷克还是电子显微镜的重要生产国,目前全球能独立完整生产电子显微镜的国家屈指可数!


电子电气工程技术: 捷克的电子和电气工业占整个捷克制造业总产出的14%以上,成为捷克经济的第二大支柱。产品主要包括像:电机、发电机、变压器、变频器、电气开关设备系统和开关集料、电缆和绝缘电线等。微型计算机、日常电子、硬件和自动化电子、医疗和光学设备等精密电子元器件行业的生产位居世界前列。比如传感器,芯片等产品。



九、丹麦

丹麦制造业点评: 丹麦的制造业具有灵活、敏锐、可持续性的特点。丹麦拥有一些享誉世界的企业巨头,比如着名的嘉士伯、ECCO鞋业,乐高、诺和诺德、维斯塔斯、马士基等。丹麦面积不大,人口也只有550万左右,但是这么小的一个国土上,却能够诞生如此多世界有名的品牌。


丹麦制造业 历史 悠久,非常发达,不仅世界知名的产品种类众多,而且“丹麦制造”以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质量而闻名于世。丹麦工业联合会的一份分析报告指出,标上“丹麦制造”的产品在全球市场的价值可以提高30%。丹麦出口商品中的50%为高档商品,如乔治·延森银器、皇家哥本哈根瓷器、潘多拉珠宝和丹麦加工的琥珀、爱步皮鞋,等等。丹麦设计和制造的家具、首饰、瓷器等生活家居用品,或精致高贵,或简洁大方,或方便实用,不仅深入寻常百姓家,同时也是世界各地博物馆和游客的收藏品。此外,丹麦品牌的服装、厨具、温控阀、水泵等产品都在世界范围内大受欢迎,丹麦的生物制药、生物技术、新能源和风力发电等新兴产业这些年来更是异军突起,引领世界。


丹麦的自然资源并不丰富,但其制造业不依赖原料,而是以产品的设计和品质见称。丹麦由于地处寒冷的北欧,国家小,自然资源贫乏,造就了丹麦人注重产品设计、创新、精益求精和追求更高产品附加值的产业精神,全力寻求可用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创造最大价值是丹麦人孜孜以求的企业理想。


丹麦人讲究务实,杜绝浪费,宁要少而精,也不求大而全,力求将自己的优势产业和优良品牌发挥到淋漓尽致,不断推陈出新,做到世界最好。无疑这也正是“丹麦制造”成功的秘诀和精髓所在。“丹麦制造”之所以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并长盛不衰,“丹麦设计”功不可没。“丹麦设计”崇尚简约、实用和功能性。


丹麦众多知名品牌的产品往往在简洁、朴素、内敛的外表下,蕴含着设计者处处为使用者着想的精心考量,将材料、功能和造型融合在一起,形成有机统一,浑然天成。其匠心独运、才思缜密,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丹麦有多位享有国际盛誉的设计大师,比如汉斯·维纳的“雪茄沙发”,阿纳·雅各布森的“蛋椅”和“天鹅椅”,保尔·汉宁森的灯具等等,都享誉世界。


丹麦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全力打造和推销自己的优势产业和优势品牌。在竞争中,丹麦人采取独特的“利基(Niche)战略”,即专注于某一个小而特别的领域,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世界最好。


丹麦的制造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生产专业性强的产品。在丹麦,75%的企业为员工人数在5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这种小而专的高度分工产业体系,是丹麦制造最大竞争优势和创新活力所在。


世界着名绿色企业、丹麦温控阀生产商丹佛斯就是成功运用“利基战略”的一个例子。丹佛斯的创始人麦斯·克劳森在1933年利用业余时间发明了丹佛斯的第一个散热器恒温阀,该产品在当时只是冰箱的一个零部件,但是却对温度控制技术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于是,克劳森不断改革产品的设计和功能,将这一技术推广到了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丹佛斯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全球温控技术领域的翘楚和行业霸主。迄今,先进的温控技术仍是丹佛斯的核心竞争力,引领着世界这一产业的发展方向。目前,已有约4.8亿个丹佛斯制造的恒温阀运行在世界各地,为全球节约了巨量能源,为丹佛斯和丹麦王国创造了巨额的经济利润,丹佛斯也始终保持着世界上最大的散热器恒温阀生产商地位。


丹麦在清洁能源领域占有全球独领风骚的地位。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2012全球清洁技术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丹麦是最适合开展清洁能源研究和发展的国家。丹麦有世界上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生产商维斯塔斯,尽管风力发电机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但是维斯塔斯风力发电机仍然占领着世界风力发电机市场20%的份额。此外,全球大约20%的风力发电机都装有丹麦制造的风力发电机零部件。



十、以色列


以色列制造业点评: 以色列是一个在严峻的环境中迅速崛起,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发达的工业国。可以说无数次战争冲突刺激了军事工业发展;另外民用工业技术尖端且成熟,新兴产业发展快速。信息产业现已成为以色列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软件产业成为国际软件业的主要力量。


以色列在卫星图像、纳米技术、太阳能发电、生物技术等领域以色列均取得领先的成果。。以色列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0.2%,但拥有16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公民受教育率达95%以上,在全球仅次于瑞典。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十分注重启发式教育和课外教育,对教育的投入比重始终在全球名列前茅。


以色列工业体系非常发达。新兴产业发展非常快。以色列英语着名制造企业以及工业软件企业: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拉斐尔武器开发集团、艾尔比特系统公司、以色列军事工业集团、梯瓦制药工业有限公司、Stratasys等。以色列拥有全球领先的仪器和通信产业。

‘伍’ 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欧洲四大经济体之首吗

德国那就是资本主义国家,尽管其二战失败但是依然不受影响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其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在德国资产阶级早已持续发展的十分完善了,在所有欧洲德国都是位居前列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其是欧盟的创始国之一,在国际有关会议中大家总是能看到德国身影,可以说德国不仅仅是资本主义国家,针对世界各国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不成功之后能够迅速的崛起是令人钦佩的,他们对于工作的仔细认真值得称赞,德国生产制造已经成了一个榜样,大家在看待问题的时候要全方位的掌握,不能只看它的弊端,这样会迷惑自身的双眼,导致自己没法发展。

这次就给大家分享到此了,感谢大家的收看,记得点赞加关注。

‘陆’ 德国工业以什么为主

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属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德国是商品出口大国,工业产品的一半销往国外。德国的出口额现居世界第二位。德国近1/3的就业人员为出口行业工作。主要出口产品有汽车、机械产品、电气、运输设备、化学品和钢铁。进口产品主要有机械、电器、运输设备、汽车、石油和服装。主要贸易对象是西方工业国。政府奉行整顿国家财政、减少预算赤字、进行税制改革、刺激个人投资、进一步实行非国有化、减少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政策,使德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并调整经济结构。自然资源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之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2/3的初级能源需要进口。德国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中小企业多,工业结构布局均衡。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很高。农业用地约占德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产品可满足本国需要的80%。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德国是啤酒生产大国,其啤酒产量居世界前列。它还是最早研制成功磁悬浮铁路技术的国家。2002年2月28日24时,德国马克正式停止流通,欧元 (EURO)成为德国法定货币。德国是首批使用欧元的11个国家之一。
鲁尔区 联邦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西部。通常以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管辖范围为界,主体部分介于莱茵河及其东岸支流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作东西向延伸;还包括周围边缘地带。面积4970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2%。人口524万(1983),约占全国总人口9.2%;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174人。区内城市栉比,为欧洲着名的城市集聚区。以单一职能中小城市为主。1980年全区10万以上人口城市有19个,其中埃森、多特蒙德、杜塞尔多夫和杜伊斯堡四大城市人口在50万以上。 地理位置优越,处中、西欧和南、北欧的中心部位,水、陆交通的要道,与欧洲各国主要经济区相距不远。地形以平原为主,上覆黄土层,土地肥沃,适宜农作;南北有缓丘和高地,东部为山区,森林较茂密。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1月平均气温1℃,7月17℃,全年有235~260天气温在5℃以上,生长期较长。常年盛行偏西风,年降水量750~900毫米,雨日多,湿度大。莱茵河自南向北流经本区西部,发源于东部山区的鲁尔河、埃姆斯河和利珀河,均为东西流向,注入莱茵河,构成稠密的水网,为全区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以及航运之便。煤炭资源丰富,1200米内硬煤探明储量650多亿吨,约占全国硬煤总储量95%。煤的埋藏较深,但品种多,煤质好,其中约3/5为适于炼焦的肥煤。煤田遍及区内各地,是工业发展的动力和原料基础。 中世纪时,本区中部是朝圣要道,有“圣路”之称。13世纪末起已有原始采煤业,发展了初步的炼铁和金属加工,“圣路”沿线出现商业城镇。但早期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平原地区是当时德国的“谷仓”。1835~1861年德国第一批铁路在鲁尔区建成,1850~1870年煤炭工业兴起,加以大批外籍技术工人移入,推动了经济发展。1871年普法战争后,德国统一,并从法国获得大量战争赔款,占有盛产铁砂的洛林地区和盛产钾盐的阿尔萨斯地区(经营40多年),促进了煤钢联营和重化工业的发展。19世纪末开始兴建运河,并和不断兴建的铁路和公路组成水陆联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鲁尔区已成为德国工业的核心地区。1939年,硬煤产量达到1.3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占全国总产量65.5%;生铁和钢产量也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73.6%和66.9%。随着经济发展,一系列工业城镇应运而生,人口急剧增加。在两次世界大战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期间,鲁尔区也经历多次衰退。1920年成立的全区最高规划机构——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几十年来采取了一系列重振经济措施,如改造老企业,引进新技术,实行专业化、协作化生产,调整生产布局,发展第三产业和农业,改善经济和部门结构,以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交通运输网,注重环境保护等。鲁尔区至今仍在联邦德国经济中保持突出地位。 重化工业是鲁尔区经济的基础,形成采煤—炼焦—发电—炼铁—炼钢—钢铁加工—机器制造和采煤—炼焦—煤化学两大工业系列。煤炭和钢铁工业是主导部门,长期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现仍集中全国硬煤和焦炭产量的80%以上、钢铁产量的70%左右。铁矿石全部从巴西、利比里亚、瑞典等国进口。煤、钢产地接近,产品70%左右就地加工、消费。全国年炼钢能力 400万吨以上的大型钢铁企业中有 6个位于本区。机器制造业和化学工业也是本区重点发展的部门,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前者以重型机械为主,面向区内其他工业部门,生产采矿、冶金、化工设备、建筑机械、铁路机车等;化学工业起源于煤化学,以炼焦和合成氨为基础,生产多种基本化工产品以及化肥、染料、药品等。炼铝、炼锌和炼锡业是有色冶金工业的重要部门,矿石依赖进口。电力工业发达,以火电为主,总装机容量约占全国30%,发电量自给有余。60年代以来,新兴的工业部门有汽车、电子、电器、精密机械和仪表、炼油、石油化工等。玻璃、啤酒、纺织、服装等轻工业也有一定规模。全区工业结构日臻完善。“圣路”历来是人口稠密、工矿业集中地带,有多特蒙德(东部)、埃森(中部)和杜伊斯堡(西部)三大工业中心。随着采煤区由南向北逐渐推移,工业分布也相应北移,已在利珀河以北形成了新的采煤和化工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本区工业又明显出现由东向西,即向莱茵河沿岸集中的趋势,以便利用廉价水运以及进口的铁矿石和原油等原料。杜伊斯堡是全区最大的钢铁和重型机械制造业基地,炼油、石油化工等也主要分布在莱茵河沿岸。 农牧用地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0%左右,东部和莱茵河以西地区较为集中,其他地区多为分散的小块农田。主要种植燕麦、冬小麦和大麦等饲料及粮食作物,饲养乳牛、猪和家禽。农业生产面临工矿、交通和住宅建设占地日增的矛盾,环境污染等也是限制因素。 水陆交通发达。以莱茵河为主干的4条天然河道,与多特蒙德-埃姆斯、莱茵-黑尔讷、韦恩尔-达特尔恩、达特尔恩-哈姆4条运河,组成稠密的水运网,沟通了鲁尔区与沿海港口。河港密集,全区共计74个,其中杜伊斯堡为全国和欧洲最大的河港。由 5条铁路干线组成的铁路网,通往国内和邻国主要城市。铁路总长9850公里,年货运量1.5亿吨,分别占全国的1/3和2/5;铁路密度达每平方公里2.4公里,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17倍。公路四通八达,总长18900公里,有联邦一号公路、多特蒙德—哈根—吉森等重要干线,以客运为主。此外,还有遍及全区的油、气、化工产品的管道网。

‘柒’ 德国制造业的秘密

在很多人心里,“德国制造”就是高品质的代名词。但是,德国制造究竟是怎么实现的高品质,普通人不知道,业界关注得也不够。这么多年来,中国企业一直是忙着学美国、学日本,真正学德国的企业很少,这是有问题的。中国制造想要实现持续地产业升级,往产业链的最高层攀爬,德国制造就是一个迈不过去的坎,我们必须把它研究透了。

事实上,不但我们要学习德国制造,西方发达国家都在学习德国制造。为什么?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除德国外的主要西方国家,都不约而同地遇到了一个大麻烦——制造业空心化,或者叫“去工业化”。最典型的就是美国。二战结束后的二三十年中,“美国制造”曾经横扫天下,但是后来,制造业被逐渐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美国的工业带渐渐凋敝,成为如今着名的“锈带”。

“锈带”的工人阶层从富足的中产阶级跌落到社会底层,生活看不到希望,陷入失业、酗酒、吸毒的泥潭,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奥巴马政府千方百计想要重振美国制造,但没能成功。于是,严重不满的民众把特朗普选上了台,特朗普的主要竞选口号之一,就是要夺回失去的制造业岗位。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制造业回流美国的迹象。

在欧洲,情况也差不多。过去30年里,法国的制造业就业比例缩水一半,英国更是缩水2/3,是所有大国中去工业化最严重的。可以说,英国脱欧和法国黄马甲运动,都和去工业化引发的社会矛盾密切相关。就在主要西方国家都落入“去工业化”陷阱的时候,德国却是一个异类。

在这一波全球化过程中,德国制造不但没有受到低成本国家的冲击,反而抓住机会进一步增强了实力。比如在21世纪的头十年,德国对中国的出口就猛增了700%。高额的贸易盈余,让德国经济在欧盟中一枝独秀,可以说是欧盟经济的压舱石。那么,德国制造究竟是怎么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的?高工资、高福利的德国工人,怎么就不怕被亚洲同行抢走饭碗呢?

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来给你详细讲述,德国制造背后的秘密。

第一,德国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到底在哪里?

第二,“莱茵模式”与“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有什么不同?

第一部分

先来说第一点,德国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到底在哪里?

提起德国企业,我们最先想到的肯定是西门子、大众、奔驰这些跨国巨头。实际上,这类庞然大物只是德国企业中的特例。德国99.6%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员工不超过500人,年销售额不超过5000万欧元。可以说,德国经济的主体是中小企业,而非跨国大公司。

进一步看,同样是中小企业,德国中小企业和美国中小企业有着很大的不同。美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是初创企业,它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做大做强。如果不能做大,那么它们很快就会被淘汰。所以,美国中小企业都很“短命”:要么做大,成长为大企业;要么死亡。

相比起来,德国中小企业长寿得不可思议。在德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世代相传的家族企业,有的传了几代人,有的甚至传了十几代人。比如德国最古老的缝纫用品公司,起源于1340年,至今已传到家族的第16代。全世界存活至今的最古老的家族企业,大多都在德国。而且,这些企业都是“真正”的家族企业。什么意思呢?

在美国,家族企业的定义是很宽泛的。如果一个家族拥有公司超过5%的股权,那么这个公司就算家族企业,而不管这个家族有没有真正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但在德国,家族企业的定义要严格得多。一个家族不但要拥有企业的控股股权,而且至少要有一名家族成员参与经营。目前90%的德国企业都是这种严格定义的家族企业。

更让令人想不到的是,德国企业不但大多都是家族企业,而且是地理意义上的“乡镇企业”。也就是说,它们远离中心城市,分布在偏僻的小城镇,甚至是小山村里。企业世世代代待在这个地方,不但经营者是世袭的,有时连员工都是世袭的,上一代员工的子女长大后,继续在这家企业工作。

来总结一下前面说的几点:德国企业规模小,年龄大,家族经营,位置偏远。这样一群企业,无论怎么看都没有“冠军相”,然而,它们之中却产生了大量的 “隐形冠军”。

“隐形冠军”这个词,是由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在1986年首次提出的。它是指这样一拨企业:销售额不超过50亿欧元,在某个细分市场上品牌位于世界前三名,或者是所在洲的领先生产商,所以是“冠军”;同时,这些企业又非常低调,公众基本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所以是“隐形”的。西蒙在2014年写了一本书,叫《隐形冠军:未来全球化的先锋》。这本书里说,他在全球找到了2734家这样的“隐形冠军”企业,其中德国独占了将近一半,有1307家,其中大部分是制造企业;而美国几乎是德国的零头,只有366家。

这些德国的隐形冠军有多牛呢?首先,它们在某个细分市场占据了垄断性的市场份额。随便举两个例子。有一家胶水公司,专门生产把芯片粘在智能卡片上的胶水,它占了全球75%的份额;还有一家专门生产鱼类加工设备的企业,占据了全球80%的份额。

更重要的是,这些隐形冠军根本不靠价格战来抢市场,而是坚持走高质高价路线。比如,同等重量的机床,德国制造的价格是中国制造的20倍。吴伯凡老师在他的一期节目里说,海尔曾经想要收购一家专门生产菜刀的德国公司,后来嫌太贵了没有买。这家公司值多少钱呢?30亿欧元!一家卖菜刀的公司竟然值30亿欧元,确实了不得。

这些隐形冠军的经营策略也很有意思。它们很少申请专利,宁愿把自己的技术作为商业机密来严格保守。而且,它们刻意保持自己的“隐身”状态,只和关键客户紧密联系,极少在媒体和公众面前曝光。一般以为,所有公司都在想方设法增加自己的知名度,而隐形冠军是反其道而行之,把减小知名度当作一种商业策略。因为这样才不会引起竞争对手的注意,可以闷声发大财。

总结起来,德国制造企业的特点,是“小而美”。或者用吴伯凡老师的话来说,叫做“螺蛳壳里做道场”,在一个小的细分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了隐形冠军。这些隐形冠军企业基本都在德国本地生产,对外大量出口。一方面创造了大量贸易盈余,一方面又给德国提供了大量高薪酬的制造业岗位。

那么,它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小,意味着资源有限,那隐形冠军的竞争优势到底在哪里?在全球化浪潮下,这些隐形冠军为什么不把生产线搬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去呢?

在这儿我要问你一个问题:对制造企业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资产?是机器设备吗?是专利技术吗?都不是。是成熟的、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一家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它的产业工人的核心竞争力。日本和德国早就洞察了这个秘密,所以,它们的制造企业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终身雇佣制。

我们通常以为,终身雇佣制只是企业不得不承担的责任,但其实,这同时也是制造企业维持自身竞争优势的一种手段。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就说过:如果经济不景气时大幅裁员,那么等经济复苏时,你到哪里去找这样一批成熟的工人?“丰田模式”的开创者大野耐一说得更明白:丰田生产的不是汽车,而是“人”。丰田公司花很多年时间悉心培养它的产业工人,如果离了这批人,丰田就什么都不是。

德国制造企业也是高度依赖产业工人。吴伯凡老师讲过一个例子:德国有一家制造高级手表的老字号,叫做格拉苏蒂。二战后,这家企业被划到了东德,名字也改为东德人民手表厂。苏联人看中了这家企业,想把它搬到苏联,于是把它所有的机器设备全部打包运走。但是没过一年,机器设备又被原封不动地搬了回来。为什么?因为苏联找不到合格的工人来生产这种手表。

这是怎样的工人呢?他们绝非流水线上随时可以替代的“零件”,而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工匠”。比如,有的工人练就了非常敏感的手指,随便拿起一颗螺丝钉,就能感觉得出微米级的尺寸差异。要知道,一微米是一毫米的千分之一!在普通人看来,这绝对是一种“超能力”。如果没有这种高技能的工人,你就生产不出高精度的手表。

那么,这种高技能工人又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这就要说到德国特有的教育双轨制,也就是学徒教育和高校教育并存。你来猜一下:德国年轻人中,有多少人上过大学?目前中国高校毛入学率为48%,也就是说,中国年轻人里有将近一半上了大学。德国的比例肯定要比中国高吧?错了!德国年轻人中,只有不到30%选择进大学。其余2/3的德国年轻人,从初中毕业后,就开始接受学徒制教育,走高技术工人的道路。

具体来说,这些学徒每周在工厂实习3~4天,再花1~2天在职业学校学习工作相关的理论知识。学徒培训一般持续两年半到三年半,费用由企业和政府共同分担。学徒毕业后,一般直接进入实习的工厂工作,就业率高达95%。很多德国工人在一家企业里一待就是50年,15岁当学徒进去,一直干到65岁退休。甚至有不少德国企业的CEO都没上过大学,他们都是通过学徒制教育,从一线工人一步步提拔起来的。

说到这儿你肯定就明白了。德国“隐形冠军”的核心优势,就是学徒制培养出来的高技能工人。德国制造企业之所以不转移生产线,是因为它没办法转移,转移了就生产不出相同的产品。所以,面对亚洲制造的有力竞争时,德国企业的选择不是通过转移生产线来降低成本,而是用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高的产品质量,来覆盖工人的高成本。

反观美国产业工人,他们从普通中学毕业后,并没有机会像德国工人那样接受高质量的职业培训。美国工人的工作技能和亚洲同行差不多,成本却要高出好几倍,当然就很难保住饭碗。从这儿就可以看出,如果美国想要制造业回流,光靠打击对手是无济于事的。必须踏踏实实进行社会改革和教育改革,提升美国产业工人自身的全球竞争力。归根到底,一切还得靠实力说话。

好了,这就是为你讲述的第一个重点,德国制造的主力,是家族经营的中小企业。它们中产生了全球最多的“隐形冠军”,而它们的核心竞争力,是由学徒制培养出来的高素质的产业工人。

当然,对比德国制造与美国制造的不同表现,除了产业工人的因素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也就是,德国的“莱茵模式”和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有着本质性的不同。这也是接下来要讲述的第二个重点。

第二部分

“莱茵模式”和“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一个显着不同,就是它们对制造业的重要性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

事实上,当美国制造业从1970年代末开始萎缩时,美国精英阶层的普遍反应是高兴。为什么呢?他们认为,制造业就业人数的下降,并不能说明美国制造不行了,反而说明制造业的效率变高了。比如,原来生产一吨钢需要18人工时,现在只需要2人工时,生产效率是原来的9倍,当然就用不了这么多工人,制造业就业的萎缩就是不可避免的。你看,美国的农业部门不也经过了这个过程吗,就业人数大幅减少,而亩产量却不断提高。

而且,美国精英还认为,制造业本身并不像过去那么重要了。当时计算机浪潮席卷美国,他们认为,工业时代就要一去不复返,即将进入知识经济和创新经济时代。未来,知识和创意才是最重要的财富来源,美国人只需要专注于知识创新就好了,把低附加值的制造业转移出去才是正道。所以他们积极推动美国的去工业化进程。

应该说,这种理念没有错,后来美国的创新经济确实极为成功。但美国精英们忽略了一点:失业的农民可以成为工人,工人的收入水平比农民更高,整体的社会福利是提升的。但是,失业的工人只能进入服务业,金融、医疗等高端服务业他们进不去,只能转向低端服务业,像收银员、服务员等等。这些岗位的收入根本无法和产业工人相比,甚至很多岗位只是零工模式,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缩水。这就是造成今天美国社会矛盾的深层原因。

与美国不同,德国向来是高度重视制造业,坚持走制造强国的道路。目前美国制造业占GDP份额仅为13%,而德国制造业占GDP份额高达21%。德国政府于2019年2月发布了《工业战略2030》,明确提出到2030年时,将制造业份额扩大到25%。为什么德国人对制造业如此执着?

当我们回顾整个工业革命的进程,可以发现,无论是纺纱机、蒸汽机还是爱迪生旗下的众多发明,这些重大技术进步,都不是从纯科学或者少数天才那里来的,而是来自于广大工人日复一日的实践操作和持续改进。所以,制造企业本身就是一所最好的“创新大学”,而产业工人就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对德国企业来说,创新与制造并不是什么无可避免的对立,而更像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德国中小企业由于体量限制,在技术研发上的资金投入拼不过大企业和国际巨头。怎么办呢?由德国政府想办法来补齐这块短板。德国拥有众多大大小小的研究机构,它们就像是德国企业的“研发外挂”,专门进行新技术开发,然后把研发成果转让给企业来应用。

比如其中最有名的弗劳恩霍夫研究协会,这是德国也是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弗劳恩霍夫协会拥有2.5万名科技人员,光在德国就有69个研究分部,年度研发预算超过20亿欧元,每年研发出几千种技术应用成果。最关键的是,弗劳恩霍夫研究协会是公益性的非营利机构,它2/3的研发经费来自于德国政府。

除了弗劳恩霍夫研究协会,还有同样知名的马普学会。马普学会同样是由德国政府资助,拥有几十名诺贝尔奖得主,专门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德国政府通过大手笔投入,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领域推进创新,补齐了德国中小制造企业的研发短板,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德国制造的竞争实力。

除了对制造业的重视程度不同,“莱茵模式”和“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差异,还体现在企业治理结构上。美国公司是把股东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美国的CEO本质上只对股东负责,他的薪酬和公司股价密切相关。为什么美国公司的CEO普遍比较高调,特别喜欢在媒体上抛头露面?因为他往往通过几句话就能马上提振股价。对于股价的过度关注,导致美国CEO特别看重公司的短期利润率,而不舍得在长期项目上投入。比如,与其费时费力地培训本国产业工人,帮助他们逐渐提升劳动技能,不如直接把生产线搬到低成本地区,能马上提升利润率。

而德国企业不同。前面说了,德国企业以家族企业为主,它们大部分都拒绝上市。这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对企业的控制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企业的经营不受资本市场的干扰,才可以着眼于长期战略。德国盛产“隐形冠军”,也盛产“隐形CEO”。有一本管理畅销书《从优秀到卓越》,里面就提到,最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并不是那些叱咤风云的商界领袖,而是低调谦逊、踏实耕耘的幕后英雄。德国企业的CEO大多都是如此,就算是德国大公司,通常公众也不熟悉它们CEO的名字。德国企业CEO的任期也很长,平均任职时间是他们美国同行的4倍。

那么,如果企业不上市,缺钱了怎么办?找银行借。这也是莱茵模式的一个特点,就是企业以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所要求的利润是很低的,年利率不超过10%;而直接融资要求的利润率高得多,如果是风险投资,更是要求几十上百倍的回报率。相比起来,间接融资更利于企业的稳定经营。

德国银行主要分成三类:私人银行、储贷银行和合作银行。其中,储贷银行和合作银行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中小企业贷款约占贷款总额的2/3。这些银行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利润率不高,但很稳定,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几乎不受影响。银行和企业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形成了一种长期合作伙伴关系。银行对企业的情况非常了解,还会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决策中。比如,德意志银行的一位CEO,就曾同时担任23家公司的监事会成员。

除了银行参与企业决策,员工也会参与企业决策,这就是莱茵模式下的“劳资共治原则”。根据德国的《劳资联合委员会组成法》,每个企业都要成立职工委员会,职工委员会不仅享有对企业情况的知情权和咨询权,而且有权参与到企业的营业决策过程中,让工人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观点和诉求。

劳资共治原则意味着,企业不再是完全属于股东,而在一定程度上由股东和企业员工共同所有,双方共同行使权利。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指出,在资本市场上,德国企业的股价要明显低于美国企业,就是因为德国企业的股东权利实际上是打了折扣的。在劳资共治模式下,德国企业当然也就不能随心所欲地转移生产线。

当然,德国企业也并不反对全球化,实际上德国是最积极布局全球化的欧洲国家。只不过在全球化过程中,德国企业把技术含量不高的生产线转移走,而把技术含量最高的核心零部件生产留在国内。同时,在转移生产线的过程中,要保证本土员工利益不受损,还要让员工分享到企业红利。

你可能会有疑问:如果员工话语权太大,那他们会不会狮子大开口,不断要求涨工资,最后把企业搞垮了?其实,劳资共治恰恰是把股东和员工从对立关系,变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当员工对企业有了话语权,他对企业的忠诚度也更高。比如当生产紧张时,德国工人能够以企业利益为重,自发组织起来加班。德国中小企业员工年流动率不超过3%,平均每个员工的在职时间长达33年;而美国企业员工年流动率高达30%,平均每个员工在职时间不到4年。

总结起来,莱茵模式的企业治理,是企业股东和利益相关方的共同治理,利益相关方包括银行、员工、社区、产业上下游等等。莱茵模式又被称为“社会市场经济”,它与纯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不同的是,在进行自由竞争的同时,更注重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和持久性,还强调了企业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不但要算经济账,还要算社会账,实现双重盈余。

好了,以上就是为你讲述的第二个重点,与“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相比,“莱茵模式”极为重视制造业,由政府出资来帮助企业搞研发;企业治理不是股东利益至上,而是强调劳资共治。

总结

值得一提的是,二战以来,德国制造迅速崛起,但并不是一帆风顺。在互联网和创新经济发展得最迅猛的1990年代,德国经济明显落后了,还一度被贴上“欧洲病夫”的标签。当时的德国精英阶层怀疑,“莱茵模式”还能否走得通,是否要全盘学习“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幸好,德国坚持了自己的道路,并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大对制造企业的支持力度,为经济复苏夯实了基础。2008年金融危机后,德国率先走出困境,实现强劲反弹,很快成为欧洲各国的领头羊

‘捌’ 德国三大产业占gdp比重

占GDP的比重达到或超过70%,甚至超过80%似乎已经是主要发达国家的“标配”了——当前,日本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也已超过70%,美国第三产业占比甚至高达81%。

分析

需要看到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日本、德国并未完全放弃制造业。从总量来看,除了中国外,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制造业仍是全球领先的,仍大幅超过印度、巴西、俄罗斯、土耳其、墨西哥等其他发展中大国。

这些发达国家也只是转移了“制造环节”,与之匹配的内容仍在。以美国苹果公司为例,其仍掌握着品牌、设计、标准、专利、营销等等,只是将整个手机产业链上的“制造环节”转移到低成本国家而已。

‘玖’ 据说德国的工业能力现在世界第一,这种说法可信度到底有多高

据说德国的工业能力现在世界第一,这种说法可信度还是很高的。与其他国家相比,德国工业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德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发展并不是其他国家一朝一夕就能够追赶上的。

近年来德国的新兴工业也在迅猛发展着。南部城市慕尼黑成为新兴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长期以来依靠资源发展工业的德国,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正在向新兴工业进一步转型,正是这样,我们也可以预见德国的未来依然能在世界工业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拾’ 德国制造业强大的原因

德国的制造业在全世界都非常有知名度,归根结底还是人家发展的比较早,在二战时期,德国的制造技术就非常超前。

时至今日一直都没有丢弃,我曾经看过一篇报道,在青岛的地下自来水枢纽工程当中出现了一些故障,这个枢纽工程是由当年的德国参与建造的。

只能说德国人他们比较精细,比较看重于口碑和质量,所以德国的制造业才会这么强,这么受世界欢迎。其实我也很理解这些生产商的想法,如果说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得那么精细,自己就将面临退市。只能说市场就造就了这样的事实,都是身不由己的行为。

与德国制造业哪些发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65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2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3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9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0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9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3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3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5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7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81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1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0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4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0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2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