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国历史,有时间划分的
1、日耳曼时期(约70万年前-476年)
公元前58年,古罗马军队与日耳曼人在莱茵河以西数十公里处厮杀,那场战斗以日耳曼人的失败告终。公元9年,日耳曼人与罗马帝国的下层人民联合,推翻了显赫的罗马帝国。
2、法兰克人时期(477年-813年)
从509年开始,法兰克人分为3个部族:萨利安人、里普利安人和卡蒂人。公元800年罗马教皇利奥三世为日耳曼头领查理曼加冕,建立了法兰克王国。
3、德意志立国(814年-919年)
公元814年,查理曼去世后其三个儿子把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成为后来德国、法国、意大利的雏形。其中东法兰克相当于现在的德国西部,地理上称德意志,因为这里的人讲德意志语。
公元919年,东法兰克王权落入了萨克森公爵亨利手中,他把东法兰克王国改成了德意志王国,这就是德意志历史的开端。
4、神圣罗马帝国(910年-1806年)
公元962年,亨利之子奥托一世加冕教皇授予罗马皇帝称号,德意志王国便被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史称德意志第一帝国,1806年,拿破仑的军队占领柏林之后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
5、普鲁士时期(1807年-1870年)
1815年欧洲各国联军打败了拿破仑,德意志各邦组成了松散的德意志邦联,由38个帮联成。1870年7月14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欧洲各国保持中立,普鲁士获胜。
6、德意志帝国(1871年-1932年)
1871年1月18日,德皇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举行加冕典礼,宣布了统一德意志民族国家的诞生,史称德意志第二帝国。1919年6月签订的《凡尔赛合约》,迫使德国割地赔款。
7、纳粹德国时期(1933年-1945年)
1933年1月30号,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开始了纳粹专制统治,史称德意志第三帝国。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德国投降,二战结束。
8、战后德国(1946年-)
战争结束后,美、苏分区占领德国,分别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后,关于德国统一的条约达成于1990年2月13日。
(1)德国封国时间是多少周扩展阅读:
从l990年5月5日开始,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美国、苏联、英国、法国6国展开了多轮谈判,最终于1990年9月12日签署《最后解决德国问题的国际条约》。
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四国对德国的占领状态彻底结束、放弃所有特权,德国统一的所有政治、外交障碍被扫除。
统一之后德国政府以庞大的财政支持包揽了整个东部地区的经济改革,从1991到1999年,西部向东部“输血”高达7740亿马克,为东部建立起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前东德公民的个人存款可以按1:1的比率兑换成西德使用的马克,仅用了五年时间就全面实现了经济转型。
‘贰’ 1940年德国用多长时间占领法国
六周左右
德国“闪击”波兰得手后,更助长了希特勒称霸世界的勃勃野心。于是,他一手举着“尊重中立国家”的招牌,一手签发了进攻西欧的第6号指令,制定了代号为“黄色方案”的计划,将重兵压在北海至瑞士一线,张开了吞并西欧的血盆大口。
德国为实现入侵西欧之目的,保障其翼侧安全,决定首先进攻北欧诸国。在占领丹麦并在挪威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后,认为实施“黄色方案”的时机已经成熟。到 1940年 5月初,德军已在北海至瑞士一线集结和展开了 136个师(内有 10个装甲师、 6个摩步师),坦克 3000多辆,飞机 4500架,企图以“A”、“B”、“C”三个集团军群,一举吞并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继而攻占法国。其部署如下:
“A”集团军群(由龙德施泰特上将指挥,辖第4、第 12和第 16集团军,共 44个师,内有7个装甲师、3个摩步师)担任主攻,由第 3航空队支援,配置在亚琛至摩泽尔河一线,其任务是由卢森堡和比利时的阿登地区,向圣康坦、阿布维尔和英吉利海峡沿岸总方向实施突击,割裂部署在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境内的英、法军队。
“B”集团军群(由博克上将指挥,辖第6和第18集团军,共28个师,内有3个装甲师、 1个摩步师)由第2航空队支援,集结在荷、比国境线至亚琛地区,其任务是突破德、荷边境防线,占领荷兰全境和比利时北部,尔后,作为德军的右翼向法国推进。
“C”集团军群(由莱布上将指挥,辖第1和第7集团军,共 17个师,内有1个摩步师)配置在马奇诺防线正面,其任务是实施佯动,牵制马奇诺防线上的法军。
德军的预备队共 47个师,配置在莱茵河地区,在德国的魔爪准备伸向西欧之时,法国仍执迷不悟,认为德国打败波兰后,将东侵苏联,即使进攻法国,也需 4—5年以后。荷、比、卢三国却天真地认为,只要严守中立,就可免遭战祸。因此,直到 1940年3月,盟军才嗅出战争的气味,在法军总参谋长和英、法盟军总司令甘末林主持下,仓促制定了代号为“D”的作战计划,并调集135个师、3000辆坦克和 1300多架飞机(必要时,还可利用驻英伦三岛的 1000架飞机支援战斗),准备抗击入侵之敌。
其兵力部署是:荷兰 10个师、比利时 22个师分别配置在本国东部国境线上;法国和英国共有 103个师,编为 3个集团军群,第 1集团军群共 51个师,由比约特将军指挥,配置在法、比边境和法国北方各省;第2集团军群共 25个师,由普雷特将军指挥,配置在从瑞士至卢森堡的马奇诺防线上;第 3集团军群共 18个师,由贝松将军指挥,配置在瑞士边境的马奇诺防线之后。法军战略预备队为 9个师。另外,法第10集团军配置在法国与意大利接壤的边境上。
正当荷、比、卢三国仍做保持中立之梦时,德军于5月10日清晨,在荷兰海岸至马奇诺防线这一地区展开了全线进攻。德军 3000架飞机如同乌云遮日般袭击了荷、比、卢、法四国的 72个机场,一举推毁了数百架飞机。随后,德军“B”集团军群向荷兰和比利时北部展开了进攻。
空降兵紧密配合,在对方纵深地域着陆,并夺占了机场、桥梁、渡口和防御支撑点。 10日零时 30分,在荷兰境内,德军实施了大规模轰炸。海牙兵营因来不及发出空袭警报,而使大部分士兵被炸死在床上。此时,德军以 1个装甲师向荷兰东部快速推进,并以空降兵配合作战,对荷兰前后方进行袭击,使其陷入一片混乱和惊恐之中。德军装甲部队大显神威,乘隙而入,于 12日与在鹿特丹着陆的空降兵会合。法第7集团军前往支援时,荷军已开始全线溃逃。荷女王威廉明娜及其大臣见势不妙,便乘驱逐舰逃往英国。 14日德军攻占了鹿特丹。 15日荷兰投降。在比利时,德军“B”集团军的地面部队在空降兵的配合下,攻占了埃本·埃马尔要塞,强渡了马斯河,粉碎了英、法军队的抵抗,于 17日占领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德军“A”集团军群,于 5月 10日向卢森堡和比利时的阿登地区实施主要突击。只有 30万人口的卢森堡不战而降。 14日,德军的装甲师和摩步师编成第一梯队快速通过阿登地区,强渡马斯河,重创了盟军,占领了法国的色当。(16日,英国首相丘吉尔急忙飞往巴黎商讨对策。当他询问甘末林战略预备队在哪里时,这位盟军总司令耸了耸肩回答:“没有。”)随后,德军以每昼夜 20—40km的速度向西挺进, 20日,占领阿布维尔,其装甲部队的基本兵力回师北上,从后方突击防守比利时的盟军。 21日,德军快速部队到达英吉利海峡,分割了英、法盟军正面,封锁了海峡,阻止了英军的增援,从而将英、法盟军 40个师包围在法国敦刻尔克地区。 23日,布伦沦陷, 27日加来被占, 28日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看盟军无力支援,便下令比军投降。
被包围在敦刻尔克地区的盟军,三面受敌,一面临海,处境极为危急,唯一出路是从海上撤逃。正当盟军危在旦夕时,希特勒(为保存装甲部队的实力,迅速南下击败法国,进而迫使英国言和,)于 24日突然下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结果这一命令给了盟军一个喘息的机会。
26日,英国海军开始执行撤退的“发电机计划”,大小船只一齐涌向敦刻尔克海岸。盟军在英国空军掩护下向英国境内撤退。6月4日,德军占领敦刻尔克,俘虏法军4万余人。虽然盟军遭受重大损失.但撤出了33.8万余人,保存了有生力量。
正当德军席卷法国北部时,法国雷诺内阁改组,魏刚接替甘末林当上了总司令。魏刚上任伊始,即令第10、第7、第6集团军在法国北部松姆河和埃纳河一带仓促构筑一条“魏刚防线”,企图阻止德军南下。
德军攻占法国北部后,为不使退至松姆河、瓦兹河及埃纳河一线的法军设防固守,,便趁其立足未稳之际,向法国腹地发起了攻击。其计划是:“A”、“B”两集团军群,强行突破“魏刚防线”,占领法国首都巴黎,前出至马奇诺防线的后方,再配合从正面攻击的“C”集团军群占领马奇诺防线,围歼法军,结束战争。
6月3日,德军数百架飞机开始空袭法国机场及重要目标,法国失去了制空权, 900余架飞机被摧毁。 5日拂晓,德军兵分两路在180km的正面上实施进攻。“B”集团军群由于遭法军顽强抵抗,每昼夜仅前进5-7km。为了增强突击力量,德军投入预备队 22个师,于13日突破法军防线;“A”集团军群在瓦兹河和埃纳河之间实施突破,于 12日到达巴黎东北的马恩河后继续向纵深发展。“A”、“B”两集团军群实施钳形攻击,迂回巴黎,前出到马奇诺防线后方。 14日,德军“C”集团军群按计划在 50km宽的正面上向马奇诺防线发起进攻,法军腹背受敌,其防线很快被突破。同时,德军未经战斗便进入巴黎,埃菲尔铁塔上挂起了德国的“+”字旗。 17日德军攻占斯特拉斯堡,近 50万法军被歼。 22日法国全权代表查理·享茨格将军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战事遂告结束。战争中法军亡 6万余人,伤 30万人,被俘 200万人;德军共伤亡 14.6万余人。
本次战役,德军仅用 44天即将荷、比、卢、法四国击败,迫使英军退守本岛。同盟国失败的主要原因:一是战备不足;二是军事思想落后,三是对德军主要突击方向判断错误。而德军进一步总结了“闪击”波兰的经验,充分发挥装甲和机械化部队的快速突击力,在空降兵配合下又一次达成了“闪击”的目的。
‘叁’ 请举出6个周出分封的诸侯国
姬姓是黄帝部落的后代,周天子便姓姬。史料记载周灭商后,周天子分封天下,是诸侯国林立之时,《吕氏春秋·观世》谓“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荀子·儒效》谓“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谓西周分封“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以下是姬姓诸侯国
吴国
吴国系周太王长子泰伯之后。武王克商,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虞仲。当时周章已经做了吴地君主,武王便把吴地封给了他。其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后扩张到除徽州地区以外的苏皖两省全境。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今天的苏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孙武攻破楚国都城。阖闾的儿子夫差与齐国和晋国争霸成功后,却忽视了边界上的越国,被越王勾践趁虚而入。前473年,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虞国
虞国系周太王长子泰伯之后。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虞仲。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今山西平陆县西南),列为诸侯。前655年,虞公贪图晋献公的宝马和珍玉、借道给南下讨伐虢国的晋国军队,晋军灭虢国回师途中,顺手牵羊又灭亡了虞国。
鲁国
鲁国系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的封国。周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大勋劳于天下。后成王命为大宰,食邑扶风雍县东北之周城,号宰周公,留相天子,主自陕以东之诸侯。乃封其长子伯禽于曲阜,地方七百里,分以宝玉、大弓,而俾侯于鲁,以辅周室。首都在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小部分。前249年,鲁灭于楚。
邢国
邢国是周公旦第四子的封国。周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大勋劳于天下,后成王命为大宰,号宰周公,留相天子,主自陕以东之诸侯。成王分封周公六子为诸侯国,其中封其第四子姬苴(靖渊)于邢国,地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姬姓,侯爵。《左传》云:“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周初邢地是戎狄频繁活动的地区,邢国肩负着阻止戎人东出太行,骚扰周疆的重任,是太行山以东有得专征伐权的元侯,先后传二十世,历五百余年,国都邢台。疆域主要在太行山以东,滹沱河以南,漳河以北,故黄河以西的地域,在当时我国北方占有重要地位。
管国
管国系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鲜的封国。周武王以监武庚将其封于管,即今河南信阳县。管国为当时周朝之东方重镇。周公旦摄政后,管叔鲜因勾结蔡叔度、霍叔处、武庚叛乱被诛,管城由此而废。
蔡国
蔡国系周文王第五子蔡叔度的封国。周武王以监武庚将其封于蔡,辖地为现在的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一带王死后,周公帅军平叛,杀死武庚,处死管叔,并将蔡叔放逐。蔡叔度的儿子蔡胡能改行向善,周公荐于成王,仍封于蔡,史称蔡仲。前493年在楚国的逼迫下,蔡昭侯迁都于吴国边境重地州来(安徽凤台县),史称下蔡。经五世,于前447年为楚国所灭。
曹国
曹国系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的封国。建都陶丘,辖地为现在的山东定陶附近。东周时,曹国发生内乱。前487年,曹国被宋国灭亡。
郕国
郕国系周文王第七子郕叔武的封国。郕,史书又作成、盛,互通。史不载其世系与国君谥号。1975年陕西岐山县董家村发现成伯孙父鬲,或疑郕国本封于西周畿内,春秋时改封于山东。位置在今宁阳县东北(一说在河南范县)。鲁庄公八年(前686年)鲁、齐围攻郕,郕降于齐。前408年,齐国再度攻陷郕,郕君失国。
霍国
霍国系周文王第八子霍叔处的封国。武王死后,周成王年纪太小,周公旦临朝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都嫉妒周公摄政,便联合殷纣王的儿子武庚造反,周公帅军平叛,霍叔被废为平民,但霍国仍被保留下来由霍叔之子继位,一直到春秋时代,前661年被晋国所灭。
卫国
卫国系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封的封国。康叔获武王封畿内之康国,故称康叔。成王即位,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徙封康叔于卫(今天河南淇县朝歌),建立卫国。卫君角三十三年(前209年),秦二世诏废君角爵位,卫国灭亡。
‘肆’ 请问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具体有哪些国家呢
晋国,先秦姬姓封国。西周初,成王封其弟虞于唐(今山系翼城西)叔虞子曼改称晋。后迁都曲沃(今山西闻喜),绛(山西翼城) 新田(山西侯马)。 鲁国,先秦姬姓封国。周公东征打败伙同武庚叛乱的商旧属国,成王封其长子伯禽于其中的奄国故土上建立鲁国,都曲阜。赐许多文物典籍及主管官员,使鲁国成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重要据点。 卫国,先秦姬姓封国。西周初,周公平定东方叛乱,任命其弟康叔封镇河,淇间以控制东方。 郑国,………………。西周末年,宣王封其弟桓公友于郑(陕西华县东),幽王时,桓公为王室司徒,见西周将亡,东迁到今河南新郑一带。西周末年,桓公死难。其子武公拥戴平王有功,在掳,郑之间建立郑国,都新郑。 燕国,………………。本作郾,又称北燕,区别始姓的南燕(河南延津东北)。周公东征后,周太保召公爽被封与燕。他自己留辅王室,使其子就封。成为第一带燕侯。 宋国,先秦子姓封国。周公平定武庚之乱后,另立顺从周王朝的纣王兄薇子启建立宋国。都商丘。统治原商都附近的遗民。宋保留商的文化传统最多,被看作古代礼制的典范。 齐国,西周姜姓封国。周初重臣太公望之后所立。周公平定武庚之乱,吕望被封回营丘(山东淄博东北)战有蒲箍旧地。齐始立于此。 楚国,先秦举姓封国。华姓是所谓的祝融八姓之一。始祖为季连。季连的后世子孙x熊为周文王师。古书记载x熊以下的楚君皆以熊为氏。但出土的战国晚期楚国的铜器铭文,楚君名号皆以禽为氏。x熊曾孙熊泽事周成王。被封以自男田,剧丹阳(湖北姊归)从此为国。 秦国,先秦郢姓封国。秦是古代嬴姓部落的一支。嬴姓祖先大费,传说为女情吞玄鸟蛋而生。佐禹治水。商末,嬴姓有叫中鹬的一支住在西戎,其子蜚廉,恶来均事纣王。西周中期中鹬的后人大骆居于西犬丘(甘肃天水西南)生子成与非子。成为嫡子,继承西犬丘。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公,被封与秦。从此非子这一支以秦为氏。厉王十,西戎攻灭西犬丘大骆之族。宣王时以非子曾孙秦仲为大夫伐戎不胜。死于戎。其子在(应该是庄吧)公始破西戎,收复西犬丘。在公子襄公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封为诸侯。秦立国始于此。
‘伍’ 擅长历史的来 问个周时的封国的情况 盛国
盛氏始祖―――召公
盛姓起源有三:一为以祖名为氏,其始祖为周朝燕国的召公奭。奭因被封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所以又被称为召公或召伯。召公帮助周武王灭商有功,又被封于燕。召公奭的后代就以祖上的名为姓,成为奭姓。到了西汉元帝时,因避元帝讳(元帝名刘奭),就改奭氏为盛氏。二为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周武王灭商之后,分封地许多同姓诸侯国,其中就有盛国。盛国在今山东泰安南部一带。春秋时,盛国被齐国所灭,其后世遂以国名为姓,称为盛氏。三为少数民族改姓。清代满州八旗姓盛佳氏者,改汉姓为盛氏。
盛氏的郡望为汝南、梁国、广陵等。汝南郡,汉高帝时所置,其地相当于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河以北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梁国郡,汉有梁国,后改称梁郡,其地在今河南商丘南。广陵郡,汉有广陵国,后改称郡,治广陵,故城在今江苏江都东北。晋初徙治淮阴,在今江苏淮阴东南。
盛氏族人在全国各地均有居住,如北京,河北之景县、尚义,山东之平邑、东平,湖北之监利,安徽之泾县,江西之崇仁,四川之合江,云南之陇川等地。盛姓在山西省按照姓氏人口多少排序中,居第二百七十位。
‘陆’ 德国建国时间是在哪一年
日耳曼人(German)是欧洲的古代民族之一,公元前5世纪起,以部落集团的形式分布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地区,古罗马人称之为日耳曼人。大约在公元前半个世纪,大部分日耳曼人开始定居在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间的广大地区,该地区称为“日耳曼尼亚”。
“德意志”一词来源于古德语“diot”一词,意为“人民”,最早史见于公元8世纪,是指生活在法兰克王国东部的日尔曼部落所讲的方言。公元800年,法兰克王国在查理大帝统治时期达到鼎盛,成为法兰克大帝国。大帝国中有许多讲德语的日尔曼部落,这些日尔曼部落人所讲的方言被称为“德意志”。公元814年查理大帝去世,法兰克帝国随即分崩离析,在瓜分各种遗产的过程中,形成了东、西两个王国。这两个王国的政治分界线大致就与德语和法语之间的语言界限相当。讲法语的西法兰克王国后来演变成今天的法国,而讲德语的东法兰克王国的居民在此后的长期生活中也逐渐产生了一种“同属一国”的感觉,这时,“德意志”一词也就从一种语言的代名词发展为代指讲这一语言的人。当这些讲“德意志”语的部落后来建立了自己的王国时,他们不但用“德意志”来称呼自己的语言和人民,还用它来命名自己的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在德国1000多年的历史上曾经历过三个帝国,这期间也有一个共和国。德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是指公元962-1806年的神圣罗马帝国。人们习惯上以公元911年作为东法兰克帝国向得意志帝国转变的开始,在这一年,法兰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选为国王,他算是第一位德意志国王。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称为“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这便是古德意志帝国,或称为第一帝国。1806年,帝国被拿破仑一世推翻。
第二帝国是指1871年-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它是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起来的。1870年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击败法国,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
第二帝国的寿命很短,仅存在了47年。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失败和第二帝国的瓦解而告终。战争也导致德国第一次建立了联邦共和国。由于共和国宪法是在魏玛城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的,一般称之为《魏玛宪法》,因此这个共和国又称为魏玛共和国。1933年1月30日,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上台执政,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宣告了魏玛共和国的终结。
第三帝国是指1933-1945年的法西斯德国,希特勒自称第三帝国。于1939年9月1日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在投降书上签字,第三帝国宣告完结。德国为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
1949年5月,在美、英、法合并的西占区通过《基本法》,宣布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西德),9月建立政府。同年1O月,苏联占领区内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
到了2O世纪8O年代中后期,在东西方关系逐渐缓和的氛围中,东西德国日益走向统一,1990年7月实行了货币统一,1990年10月3日实现了政治统一。
‘柒’ 封周71个封国叫什么
据记载,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国,姬姓之国共有五十三个,占了其中的绝大部分。而在姬姓之国中,属于文王诸子的有十六国;属于武王之子的有四国;属于周公后裔的有六国。这些封国大小不等,有的是畿内的采邑。它们广泛地分布在中原地区内,与众多的旧国错杂在一起,这就直接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西周主要诸侯国
周武王姬发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为列国诸侯,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为附庸。其中姬姓子孙的封国最多,有53个,这就是中国封诸侯建同姓的“封建”的由来。
分封的列国诸侯中着名的有:
鲁国---姬姓,侯爵。系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功,乃封其长子伯禽于曲阜,以辅周室。
齐国---姜姓,侯爵。系炎帝裔孙伯益封地,今山东青州府。
燕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君奭。封国地为今幽州蓟县。
魏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毕公高。封国地为今河南开封府高密县。
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鲜。封国地为今河南信阳县。
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度。封国地为今河南汝宁府上蔡县。
曹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振铎。封国地为今济阳定陶县。
成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武。封国地为今山东兖州府汶上县。
霍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处。封国地为今山西平阳府。
卫国---姬姓,侯爵。系王同母少弟,为康叔。封国地为今北京冀州。
滕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绣。封国地为今山东章丘县。
晋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少子,曰姬唐叔虞。封于唐,后改为晋。封国地为今山西平阳府绛县东翼城。
吴国---姬姓,子爵。系周太王长子姬泰伯之后。封国地为今吴郡。
虞国---姬姓,公爵。系周太王次子姬仲雍之后。曰姬章已,为吴君,别封其为虞。封国地为今河东太阳县。
虢国---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之弟。封国地为今陕县东南之虢城。
楚国---芈姓,子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丹阳南郡枝江。
许国---姜姓,男爵。系伯夷之后,曰文叔。封国地为今许州。
秦国---嬴姓,伯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陕西西安。
莒国---嬴姓,子爵。系少昊之后。封国地为今莒县。
纪国---姜姓,侯爵。系太公次子。封国地为今寿光市。
邾国---曹姓,子爵。系陆终第五子晏安之后。封国地为今山东邹县。
宋国---子姓,公爵。系商王帝乙之长庶子,曰微子启。封国地为今睢阳县。
杞国---姒姓,伯爵。系夏禹王之后。封国地为今开封府雍丘县。
陈国---妫姓,侯爵。系帝舜之后。封国地为今陈县。
蓟国---姬姓,侯爵。系帝尧之后裔。封国地为今北京顺天府。
‘捌’ 德国延长并收紧新冠防疫措施,都有哪些措施
目前德国给出的措施有三条。首先就是封城,对疫情区进行重点隔离。其次是禁止人数过多的聚会。最后就是敦促所有人出门戴口罩。虽然这些措施来的比较晚,但是来的晚总比没有来强得多。而且德国封国封城不仅影响了德国的经济,还连带着影响了整个欧盟的经济。毕竟德国是欧盟经济的发动机,当德国倒下的时候,波兰和捷克等国都会受到影响。
最后就是督促所有人戴口罩。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和研究,对抗新冠肺炎最简单的隔离办法就是戴口罩。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在欧洲一般只有病人和医生才会戴口罩。所以很多人从来就没有戴口罩的习惯。不过这次情况特殊,即便是老牌欧洲国家的德国也开始强调戴口罩的重要性了。
‘玖’ 西周时期封了多少个国家
《荀子·儒效》谓“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据荀子说,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国,姬姓之国共有五十三个,占了其中的绝大部分。而在姬姓之国中,属于文王诸子的有十六国;属于武王之子的有四国;属于周公后裔的有六国。这些封国大小不等,有的是畿内的采邑。
西周所分封的诸侯国:
属于文王子辈的有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鄷、郇等。
属于武王、周公子辈的有邗、晋、应、韩、凡、蒋、邢、茅、胙、祭等。
以上这些封国地望多在今关中地区和今黄河中下游一带,是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此外的姬姓诸侯国还有芮、息、随、贾、沈、密、郑、虢、滑、樊等。
除了同姓诸侯国之外,西周时期还分封了不少异姓国,如姜姓的厉、吕、申、向、许;妫姓的陈;嬴姓的江、黄;偃姓的蓼、轸;姒姓的蓼;子姓的宋;曹姓的邾、邹;曼姓的邓等。异姓国里最强大的是齐国,有很大影响的是楚国。诸侯国的分封延续了很长时间,并不都在周初,例如郑国之封就晚至周宣王二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