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沃尔夫林效果怎么样

德国沃尔夫林效果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2-11-02 16:34:26

A. 古典乐的几个重要时期是什么

没什么悬赏分啊~~~不过帮忙是应该的

我们现在把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前半期的音乐称为“巴洛克音乐”,它具有与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和古典派音乐都不同的特征。但是,我们在这儿所说的“巴洛克’是单指艺术史上某个时期的名称。就象日本的平安时代决不是自始至终都是平平安安的时代一样,巴洛克时期也决不是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所以巴洛克音乐的本质和特征,不能从词源中去探索。
那么为什么要用“巴洛克音乐”这一词呢?“巴洛克’一词原是从美术术语中借用过来的“巴洛克音乐”,是指:与巴洛克美术同时兴起的音乐。在美术史上,一开始“巴洛克”这个词却带有词源中所带有的那种贬意。人们把美术上的黄金时代一文艺复兴时代——出现老化、奇形化的阶段称作“巴洛克”,但是进入本世纪后,经过沃尔夫林(1864—1945,瑞士美术家)和里格尔(Alois Riegl 185d一1905),等学者的努力纠正,人们认识到了巴洛克时期美术的积极意义,从此人们使用“巴洛克”一词时就不再带有轻蔑的语义了。萨克斯(CurtSachs 1881—1959,音乐学家,生于德国)于1918年首次将这个概念借用到音乐史中。以后“巴洛克”这个名称 先在德国,继而在美国,以后又在世界各地普及开来,一直沿用到今天。现在仍有一些拉丁语系国家的学者,受词源的影响而不愿使用“巴洛克”这个名称。但我们还是可以将它看作一个方便的名称加以使用,因为它容易使我们想起音乐与时代思潮以及它与各门艺术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中就没有和“形状不规则的珍珠”这一概念相近的作品。巴洛克音乐追求强烈的感情、强烈的对比和不断的运动这一倾向,确会让人联想起词源的含义(当然是指褒义),这种倾向在刚冲破文艺复兴时期初期的巴洛克音乐作品中尤为突出。后期巴洛克音乐虽有同样倾向,但已有明确的条理,我们平常所说的巴洛克音乐大抵是指后期巴洛克音乐,所以人们听来就感到很柔和。

音乐史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批判地吸收前一时代所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因而,不妨把巴洛克音乐看作是文艺复兴后期所出现的各派音乐风格日臻成熟阶段。与此同时,历史上也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小小的事件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发展,成为某场重大变革的原因。巴洛克音乐就符合后者的情况。它的出现与一个被称作“佛罗伦萨同志会”的团体(Camerata,意大利语,“同志”之意)的活动是分不开的。“同志会”是指聚会在巴尔第伯爵(Giovanne Bardi 1534—1612)宫邸的一批文学家、音乐家以及学者。他们从1580年前后开始研究希腊悲剧。他们的一个目标,就是希图以古希腊悲剧为样板创造出一种崭新的音乐形式。其结果,他们否定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音乐,并力求把语言与音乐完美地结合起来。于是被称作“抒情独唱”(Monody)的音乐流派诞生了。这种流派的特点是以简单和弦伴奏形式的通奏低音为背景,进行吟诵式的独唱,其语言抑扬顿挫,情感丰富饱满。“佛罗伦萨同志会”中的一个成员佩里(JacopoPeri 1561—1633)1597年以这样的风格为音乐剧《达夫内》(Dafne)谱了曲,这就是今天歌剧的雏形。1600年,加勃里埃里(Giovanne Gabrieli 1557—1612)作曲的宗教剧《灵魂与肉体的表现》在罗马的清唱剧大会上首演,从此清唱剧得到了发展。所以,我们可以把歌剧与清唱剧看作是巴洛克时代最有代表性的音乐形式。另外,有必要一提的是,作为室内独唱曲的康塔塔也是随着“抒情独唱”的开始而出现的。
一字一句都唱得很规矩的吟唱形式虽然有着一定的感染力,但仅以这种方法来组织音乐,仍会失之于单调。于是歌剧与清唱剧后来逐渐发展,摆脱了抒情独唱风格音乐的单调的缺点,音乐的表现形式丰富起来了。以咏唱为主的叙事调和以曲调为主的咏叹调逐渐分离,这样人们既可以欣赏到华丽动听的歌曲,伴奏也因开始使用大型管弦乐队而显得丰满。被视为初期发展的里程碑的作品有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 1567—1643)的歌剧《奥菲欧》(Orfeo)和《波佩阿的加冕》,卡里西米(Carissimi 1605—1674)的清唱剧《耶夫泰》等等。不久,这类音乐从意大利传向了其他各国。

音乐史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批判地吸收前一时代所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因而,不妨把巴洛克音乐看作是文艺复兴后期所出现的各派音乐风格日臻成熟阶段。与此同时,历史上也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小小的事件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发展,成为某场重大变革的原因。巴洛克音乐就符合后者的情况。它的出现与一个被称作“佛罗伦萨同志会”的团体(Camerata,意大利语,“同志”之意)的活动是分不开的。“同志会”是指聚会在巴尔第伯爵(Giovanne Bardi 1534—1612)宫邸的一批文学家、音乐家以及学者。他们从1580年前后开始研究希腊悲剧。他们的一个目标,就是希图以古希腊悲剧为样板创造出一种崭新的音乐形式。其结果,他们否定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音乐,并力求把语言与音乐完美地结合起来。于是被称作“抒情独唱”(Monody)的音乐流派诞生了。这种流派的特点是以简单和弦伴奏形式的通奏低音为背景,进行吟诵式的独唱,其语言抑扬顿挫,情感丰富饱满。“佛罗伦萨同志会”中的一个成员佩里(JacopoPeri 1561—1633)1597年以这样的风格为音乐剧《达夫内》(Dafne)谱了曲,这就是今天歌剧的雏形。1600年,加勃里埃里(Giovanne Gabrieli 1557—1612)作曲的宗教剧《灵魂与肉体的表现》在罗马的清唱剧大会上首演,从此清唱剧得到了发展。所以,我们可以把歌剧与清唱剧看作是巴洛克时代最有代表性的音乐形式。另外,有必要一提的是,作为室内独唱曲的康塔塔也是随着“抒情独唱”的开始而出现的。
一字一句都唱得很规矩的吟唱形式虽然有着一定的感染力,但仅以这种方法来组织音乐,仍会失之于单调。于是歌剧与清唱剧后来逐渐发展,摆脱了抒情独唱风格音乐的单调的缺点,音乐的表现形式丰富起来了。以咏唱为主的叙事调和以曲调为主的咏叹调逐渐分离,这样人们既可以欣赏到华丽动听的歌曲,伴奏也因开始使用大型管弦乐队而显得丰满。被视为初期发展的里程碑的作品有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 1567—1643)的歌剧《奥菲欧》(Orfeo)和《波佩阿的加冕》,卡里西米(Carissimi 1605—1674)的清唱剧《耶夫泰》等等。不久,这类音乐从意大利传向了其他各国。

要区别巴洛克音乐和别的音乐,只要注意通奏低音就行,因为巴洛克音乐时期也称“通奏低音时期”。通奏低音的确立与消失和巴洛克音乐时期的开始与结束大致相应。在听音乐时,你注意一下音乐作品中低音部的展开是否有其自己的旋律线。除构成作品骨架的各个声部以外,是否还有象古钢琴和管风琴一类乐器演奏的辅助和音。这两点是通奏低音最明显的特征。有了经验以后,便可知那些没有明显的通奏低音的、为独奏乐器所写的音乐以及不常见的只有上声部的音乐,就是属于变化了的巴洛克音乐。
随着文艺复兴时期到巴洛克时期人们对理想音响看法的改变,音乐作品出现了通奏低音。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中,各独立声部以对等的地位构成复调,求得整体的统一。可到了巴洛克时期,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上声部与下声部这两个极端上。作曲家们都创作只有上下两个声部的作品,中声部只在下声部(即通奏低音)中用数字标出,留给演奏家作即兴处理。独唱曲形式的“抒情独唱”(Monody)使用的就是这种结构,从二重奏鸣曲及三声部奏鸣曲中都可以发现这种“离心形音响构造”的典型形式。甚至连内声部十分整齐的管弦乐曲也受其影响。据说吕里等法国作曲家创作时通常只写上下两个声部,中声部则令其学生去完成。
通奏低音一般由两组演奏者担任演奏,一组是以左手演奏低音,右手补充和弦的古钢琴,管风琴演奏者组成,另一组是由重复低音部的大提琴,低音提琴或者大。管,古提琴(Gamba)演奏者组成.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通奏低音这一系统要求和声在低音上加上和弦,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始终以各声部间的音程关系来构成乐曲的方法完全不同。而这种和弦的发展,却是巴洛克音乐的一大特征。巴洛克时期虽然非常流行复调手法,但使用复调手法时,在和弦的基础上组织音响的技法充实了原来把各独立旋律组织乐曲的对位技法,和声的发展同时带来了调性的确立。贯穿文艺复兴时期的旋律法的地位下降了,它仅被视为写作古典风格音乐的一种手段,由大调,小调所组成的调性体系确立起来了。人们常说,巴洛克音乐比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更容易听懂,那也只是指巴洛克音乐中的后期作品。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Do—Mi—Ss充满在作品中不无关系。巴洛克后期的作曲家拉摩特别是他的《论和声》,使调性体系作为一种理论得以完善。
下面我们再来谈谈巴洛克音乐的一般特征。在声部构造的两极化倾向上我们可以看出巴洛克音乐提倡极端对比,这一特征在巴洛克音乐的其他方面也有所反映。例如在节奏方面,文艺复兴时期的均一节拍已消声匿迹,强拍弱拍的交替出现,形成了鲜明的节奏感。但是,带有特定节拍的、富有动感的节奏给许多乐曲增色的同时,一些宣叙调和即兴性器乐也采用了节奏感不强的自由节奏,这两种对立的技法也应用到了“托卡塔与赋格”、“宣叙调与咏叹调”等对比性强的作曲形式中去了。此外,作曲家渐渐喜欢在一首乐曲中安排几个演奏组的作曲手法。从“威尼斯乐派”的加布里埃里到巴赫,用多声部合唱或管弦乐进行创作的实例是屡见不鲜的。大,小演奏组协同出现创作技巧,使协奏曲得以诞生。巴洛克音乐的华丽、明确、动人,都是运用这些技巧的结果。
不要忘记,巴洛克音乐的目的是为了表现感情。就是说作曲家们总是力图用音乐来表现人们的喜怒哀乐。巴洛克音乐打破中世纪时期的调和与中庸,用音乐来表现激烈奔放的感情倾向,在初期巴洛克音乐使用半音阶手法和不协和音这一点上已经明晰地反映了出来,巴洛克音乐为什么追求极端和对比的技巧,也可以用他们强调情感表现.这个根本宗旨加以说明。

--------------------------------------------------------------------

有关巴洛克时期的器乐曲,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当时各个国家都创作了风格迥异的音乐。其次巴洛克前期与后期的作品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可以概括地说,巴洛克前期到后期器乐的发展,是受下述两个条件制约的:
第一,追求各种乐器所特有的演奏效果和特定的表现内容,形成了所谓的“习惯音调”(idiom,指某一流派、作曲家、乐器等特有的音乐风格)。各种乐器都能演奏的带中立性的作品逐渐消失,出现了小提琴乐曲只能用小提琴演奏,古钢琴乐曲非古钢琴演奏不可的局面。各种习惯音调的形成,使巴洛克后期出现了转换音调的现象。所谓转换音调,是指用弦乐器模仿歌剧中宣叙调的效果,或把小提琴演奏法移植到键盘乐器中去,这样便开拓出了千个新的演奏领域。
第二,器乐曲形式的分离。器乐曲的即兴形式,并列形式逐渐被富有条理的形式所取代。例如,寻求曲被赋格取代;坎佐涅被奏鸣曲取代,在独奏奏鸣曲基础上形成的三声部奏呜曲,受到了听众的欢迎。变奏曲的主题被安排在低音部。形形色色的舞曲发展成了组曲这一形式。对演奏组音响对比的偏爱集中反映在协奏曲的创作上,继大协奏曲(Concerto Grasso)以后,独奏协奏曲((Solo Concerto)也于十八世纪问世。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在这种背景下的作曲家们的创作活动。
活跃于十七世纪初期的作曲家中,以北欧的斯维林克(Janpieterzoon Sweelinck、l562—1621)及南欧的弗莱斯克巴尔地(Girolamo Frescobaldi、l583一1643)最为重要。这两位作曲家同时也都是闻名于世的杰出的管风琴演奏家。可以说管风琴音乐和古钢琴音乐的地位是由他们两位确立的。其中斯维林克以市民文化基础雄厚的荷兰为舞台进行活动。他是一位出色的教师,有“德国管风琴演奏家之父”的美名。以沙伊特(Samual Scheidt、l587——1654)、席德曼(Heinrich Scheidemann、1596—1663)为始祖的北德管风琴学派的成员,就出自斯维林克门下。另一位弗莱斯科巴尔地,是意大利初期丰富多彩的巴洛克器乐音乐创作的代表人物。继他们两位以后,代表性的键盘音乐作曲家当数德国的弗勒伯格(Johann Jakob Froberger、 1616—1667)他在创立组曲的基本形式方面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从十七世纪初开始,意大利涌现出大批小提琴音乐作品,这些乐曲逐渐使独奏奏鸣曲、三声部奏鸣曲和协奏曲的形式固定了下来。集其大成者是科莱里(Arcangelo Corelli、—1713)。他所创作的结构端正、格调高雅的小提琴音乐,不管是奏鸣曲,还是协奏曲,都洋溢着古典风味。在他创作的众多作品中最为重要的是以小独奏曲(Concertino)与大合奏的对比作为基调的大协奏曲.它成为后期巴洛克音乐的典型器乐形式,亨德尔等许多作曲家都以这种形式创作了大量作品。不久,由托莱里(Giuseppe Tcrelli 1658—1709)首创、维瓦尔地(Antonio Vivaldi、约1675—1741)等加以完善的独奏协奏曲,并与大协奏曲并驾齐驱。独奏协奏曲这种形式在十八世纪的十年代流行于整个欧洲大陆,并被用于各种乐器.巴赫也从中受到了很大影响。
在法国,小提琴的普及晚了很多时间,柳特琴(1ute)和古提琴等古乐器在整个十七世纪始终处于有力地位。好用管乐器也是法国巴洛克音乐的特征之一。但最为重要的是古钢琴(Clarcin)音乐趋于成熟。由尚博尼埃(Jacques Champion de Chambonnieres、1602—1672)和路易斯·库普兰(Louis Couperin 1621—1661)开创的艳丽、明朗的古钢琴艺术,在进入十八世纪的时候,在弗朗索瓦·库普兰(Francois Couperln、1668—1733)和拉摩的努力下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他们所采用的形式是将几首小曲串连起来构成组曲,其中描写性音响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德国当时还是音乐艺术上的落后国家,正在努力学习两个音乐大国的音乐风格。所以在当时德国的器乐曲里,既有大量意大利风格的奏鸣曲和小提琴音乐。又有大量法国式的组曲形式,最具德国特色的形式当推管风琴音乐。沙伊德以后的德国管风琴艺术,是由布克斯特胡德(Dietrich Buxtehude、1637—1707)和帕赫尔贝尔(John Pachelbel、—1706)推向新的顶峰。十八世纪又出现了巴赫,他在管风琴音乐领域留下了巨大的成果。在管风琴音乐里结出硕果的赋格,在其他音乐形式里也同样被视作德国特有的严谨形式而受到欢迎。在其他国家里,西班牙的管风琴音乐和英国的联合音乐(Consort Music)也有它们应有的地位。

奏鸣曲Sonata

指类似组曲的器乐合奏套曲。自海顿。莫扎特以后,其指由3-4个乐章组成的器乐独奏套曲(钢琴奏鸣曲)或独奏乐器与钢琴合奏的器乐曲(小提琴奏鸣曲)

交响曲symphony

大型管弦乐套曲,通常含四个乐章。其乐章结构与独奏的奏鸣曲相同

谐谑曲scherzo

诙谐曲。节奏强烈,速度较快、轻松活泼的三拍子器乐曲或声乐曲

B. 巴洛克以及洛可可时期的工艺和艺术差异

巴洛克艺术:
解释一:
巴洛克艺术是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内涵也极为复杂。但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注重强烈情感的表现,气氛热烈紧张,具有刺人耳目、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解释二:
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它的名称由来,说法不一,一说来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语,意思是不圆的珠子;又一说它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总的来说这个名称在当时含有贬意,是18世纪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家对于上一个世纪一种艺术风格的称呼。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格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巴洛克艺术是指(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

解释三:
巴洛克艺术
一、巴洛克艺术概念
1、意义与背景
巴洛克艺术(Baroque art)是十七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初发源于17世纪教皇统治的罗马,那时意大利是欧洲艺术中心,但在巴洛克后期,欧洲艺术中心移转到法国,它并没有明确的艺术风格,只能算是一种爱好和时尚。
文艺复兴意味着平衡、适中、庄重、理性与逻辑;而巴洛克却意味着运动、追求新奇、热中于无穷、不安和对比、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胆融合。巴洛克艺术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平静和克制,而表现为戏剧性、豪华与夸张。
十七世纪欧洲强权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华享受,因此对建筑、音乐、美术也要求豪华生动、富于热情的情调。
十七世纪欧洲有新旧教的权力之争。旧教势力用暴力镇压信徒,再积极利用艺术思想形态——巴洛克,去迷惑、征服人心。
巴洛克艺术不排斥异端的感官喜悦,亦忠实于基督教的世界观,故亦是“基督教化的文艺复兴”。
2、词源与含义
巴洛克一词的来源可能有三: 意大利语的baroco,指中世纪繁缛可笑的一种神学讨论;意大利语的barocchio,指暧昧可疑的买卖活动;葡萄牙语的barocco,指畸形的珍珠。三词皆含悖礼怪奇之意,因此从十八世纪的建筑师责难十七世纪那种复杂而考就的样式,生气地称它为“荒谬的、奇怪的、巴洛克的”称呼之后,巴洛克这一词就被相沿成习了。
学术研究中,确定巴洛克艺术地位的是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H.wofflin),他的着作《文艺复兴与巴洛克》(1888)、《美术史原理》(1915),前者指出巴洛克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主要流派,并对其形式特点作了分析和历史考察。后者认为巴洛克风格可作为每一文化或文明进入后期阶段的特征,使之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
二、巴洛克艺术的表现
建筑

西方都市计画的历史是从巴洛克时期开始的,那时最醒目的建筑物是教堂与宫殿。建筑师认为建筑物是根据许多要求塑造成形的一个独立的总体,所以巴洛克建筑通常看来就像一尊大型雕塑。
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画成平面图,其共同特点是正方形、圆形和十字形;而巴洛克建筑的典型特征是椭圆形、橄榄形以及从复杂的几何图形中变化而来的更为复杂的图形。
用规则的波浪状曲线和反曲线的形式赋予建筑元素以动感的理念,是所有巴洛克艺术最重要的特征。文艺复兴建筑如同现代建筑一样,是以简单的、基本的比例和相互关系为基础;而巴洛克建筑不再崇尚那种含蓄的逻辑性,而是追求令人感到意外的、如戏剧般的效果。例如:
米开兰基罗助手维纽拉(Vignola,1507-1673)和戴拉‧伯达(G.della porta C.1537~1602)在1568~1584年间完成的罗马《耶稣教堂》,被公认为是从样式主义转向巴洛克的代表作。这座教堂内部突出了主厅和中央圆顶,加强了中央大门的作用,以其结构的严密和中心效果的强烈而显示了新的特色。因此,耶稣教堂的内部和门面,后来都成为巴洛克建筑的模式,又可称为“前巴洛克风格”。
十七世纪早期巴洛克建筑代表是马德诺(C.Maderno,1556~1629),在1607~15年完成米开兰基罗未完成的《圣彼得教堂》(1607-15,罗马梵谛冈,另有专属网站详细图片解析),他用戏剧性的方式强调正门,例如由扁平的方柱变为半圆柱,再变为四分之三圆柱,使建筑的立体塑形复杂多变,动态强烈。他所设计凸出的门面或深凹的门面,都使得教堂和前面广场上的空间能更进一步的连接起来。
十七世纪盛期巴洛克建筑最伟大的大师是贝尼尼(G.L.Bernini,1598~1680),以雕刻家而兼精建筑,在1624~33年间完成置于圣彼得大教堂内的青铜华盖,是一座高达二十九公尺的巨型幕棚,以四根螺旋形雕花大柱支撑盖顶,雄伟而又华丽(很像布景装饰)。又为圣彼得大教堂设计了门前双臂环拱形的广场和柱廊(1657),使它成为西方最的广场建筑之一。
波罗米尼(F.Borromini, 1599~1667)是盛期巴洛克另一位建筑大师,喜用凹凸多变的曲线和多种几何形体的复杂交错,从整体布局到细部安排,都能独出新裁,代表作如四泉的《圣卡罗(S.Carlo)教堂》(1665~67,罗马),被誉为巴洛克建筑的典范。
除以上罗马地区外,意大利北部的杜林(Turin)地区也有相当发展,瓜里尼(G.Guarini,1624~83)建的《圣布小教堂》(1668~94)圆顶,表现天堂的穹窿,给人一种飘渺无尽永恒的幽思。
西欧诸国的巴洛克建筑又结合各地的特点而各有所长,如英、法等国带有较严谨的色彩,例如巴黎凡尔赛宫(1669~85,鼠标点选可看到360度外观旋转图),德国南部则华丽辉煌达于极致,西班牙及其统治下的拉丁美洲也是巴洛克的沃土之一。

雕刻
巴洛克雕刻有时是建筑的一部份,艺术家表现真实人间的技法臻于成熟完美,例如根据主体的男女老幼来表现人的皮肤外观,卷发、衣饰、织物的质感都很逼真。动势的展现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人物不再被雕成静止或休息的姿态,而总是处于运动之中。
最着名的是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的名作《圣泰雷莎(St.Theresa)之幻觉》(1645~52,罗马圣马利亚教堂),是宗教性和官能性的结合,欣赏这类雕像要搭配建筑、绘画一起观看,以产生视觉上的幻觉。这种风格也影响西欧各地。其它名作如《四河喷泉》(局部图,1648-51,罗马Navona广场)、《大卫》(David,1623-24,大理石, 高170 cm,Galleria Borghese, Rome)。

洛可可艺术:
1、意义与背景

洛可可艺术(Rococo 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

十八世纪被看成是“理性的时代”或“启蒙运动”的时代,哲学家从过去假设上帝存在进而推论所有事物的工作,转换为依据实验和观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论世间的万象,几乎将神学从哲学中剔除,选择倾向世俗的路线,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艺术的风格,在音乐家莫札特、海顿,文学家蒲伯、艾狄生、福尔泰,画家华铎、康斯博罗中,贯穿着一种共同主题,它把理性与优美趣味同轻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来。

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借着繁琐的礼仪与无意义的职务折腾贵族们,再以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营造悠闲的环境,有利搞风流韵事,以便消耗贵族们的精力,使他们无暇去策划造反。因此艺术家授命编造一种理想生活的极乐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个悠闲的、实际上是懒惰的社会快乐。

洛可可是相对于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的古典主义艺术的,这种变化和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与启蒙运动的自由探索精神(几乎取代宗教信仰),及中产阶级的日渐兴盛有关。

洛可可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在庭园设计、室内设计、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如《 中国人物小陶瓷 》,麦尔,德国,1768)。由于当时法国艺术取得欧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艺术的影响也遍及欧洲各国。

洛可可艺术的繁琐风格和中国清代艺术相类似,是中西封建历史即将结束的共同征兆。

2、词源与含义

从词源来看,rococo 一词与法语rocaille(岩状饰物)相关。早在17世纪,法语rocaille 一词常用以称谓岩洞,(也有一说即文艺复兴时代传到义大利的中国假山设计),和庭园中的贝壳细工,travail de rocaille (岩状工艺)为 travail 的同意语。洛可可即由“岩状工艺”和“贝壳工艺”引伸而来,指室内装饰、建筑到绘画、雕刻以至家具、陶瓷、染织、服装等各方面的一种流行艺术风格。

洛可可的另一种解释初见于《法兰西大学院词典》,指为“路易十四至路易十五早期奇异的装饰、风格和设计”。有人将“洛可可”与义大利“巴洛克”相关连,把这种“奇异的”洛可可风格看作是巴洛克风格的晚期,即巴洛克的瓦解和颓废阶段。

3、洛可可艺术的特质

曲线趣味,常用C形、S形、漩涡形等曲线为造形的装饰效果。
构图非对称法则,而是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
色泽柔和、艳丽。
崇尚自然。
人物意匠上的谐谑性、飘逸性,表现各种不同的爱,如浪漫的爱、性爱、母爱等。

洛可可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最显着的差别
洛可可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最显着的差别就是,洛可可艺术更趋向一种精制而幽雅,具装饰性的特色。这种特色当然影响到当时的服装,使得当时的服装非常注重细节,尤其是边角的修饰(例如领口和袖口大大的花边).
巴洛克风格宣扬的是视觉上的“混乱”。就拿建筑物来说,每跟柱子间的距离是不一样的,墙上布满了装饰物,让人分不清楚哪里是墙哪里是天花板。可以说巴洛克是继承了矫饰主义的艺术。

C. 巴洛克晚期在什么时候兴起了洛可可风格

是1730年。

巴洛克设计逐渐被有着更多曲线和自然形象的较轻的元素取代洛可可风格,是继巴洛克风格后在法国盛行的艺术风格。路易十五登基。

1730年洛可可在法国高度发展,给宫廷艺术家和一般艺术时尚带来了变化。在老国王在任的晚期,这个时期也同时是路易十五统治法国的。


(3)德国沃尔夫林效果怎么样扩展阅读

主要代表人物:

巴洛克艺术大师贝尼尼,是意大利巴洛克风格中最着名的雕刻家、建筑家、画家。

学术研究中,确定巴洛克艺术地位的是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H.wofflin),他的着作《文艺复兴与巴洛克》(1888)、《美术史原理》。

前者指出巴洛克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主要流派,并对其形式特点作了分析和历史考察。后者认为巴洛克风格可作为每一文化或文明进入后期阶段的特征,使之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

D. 巴洛克艺术

欧洲巴洛克艺术的来源与发展
欧洲巴洛克艺术的来源与发展 1、意义与背景 巴洛克一词源自葡萄牙文,原意指贝壳不规则的、怪异的形状。一开始主要针对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风格而言。巴洛克艺术(Baroque art)是十七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初发源于17世纪教皇统治的罗马,那时意大利是欧洲艺术中心,但在巴洛克后期,欧洲艺术中心移转到法国,它并没有明确的艺术风格,只能算是一种爱好和时尚。文艺复兴意味着平衡、适中、庄重、理性与逻辑;而巴洛克却意味着运动、追求新奇、热中于无穷、不安和对比、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胆融合。巴洛克艺术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平静和克制,而表现为戏剧性、豪华与夸张。 十七世纪欧洲强权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华享受,因此对建筑、音乐、美术也要求豪华生动、富于热情的情调。十七世纪欧洲有新旧教的权力之争。旧教势力用暴力镇压信徒,再积极利用艺术思想形态——巴洛克,去迷惑、征服人心。巴洛克艺术不排斥异端的感官喜悦,亦忠实于基督教的世界观,故亦是“基督教化的文艺复兴”。 2、词源与含义 巴洛克一词的来源可能有三: 意大利语的baroco,指中世纪繁缛可笑的一种神学讨论;意大利语的barocchio,指暧昧可疑的买卖活动;葡萄牙语的barocco,指畸形的珍珠。三词皆含悖礼怪奇之意,因此从十八世纪的建筑师责难十七世纪那种复杂而考就的样式,生气地称它为“荒谬的、奇怪的、巴洛克的”称呼之后,巴洛克这一词就被相沿成习了。学术研究中,确定巴洛克艺术地位的是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H.wofflin),他的着作《文艺复兴与巴洛克》(1888)、《美术史原理》(1915),前者指出巴洛克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主要流派,并对其形式特点作了分析和历史考察。后者认为巴洛克风格可作为每一文化或文明进入后期阶段的特征,使之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 3、巴洛克艺术的特质 善用动势:不管是实际的,如波形的墙面或不断变化的喷射状的喷泉:还是含蓄的,如描绘成充满活力或动作显着的人物(不再如古典文艺复兴时的静态表现,而呈现歪斜配置的动感)。力图表现或暗示无穷感:例如伸向地平线的道路,展现无际天空幻觉的壁画,运用变换透视效果使其变得扑塑迷离的镜面手法。强调光线:设计一种人为光线,而非自然的光,产生一种戏剧性气氛,创造比文艺复兴更有立体感、深度感、层次感的空间。造成轮廓线模糊,构图有机化,而有整体感。追求戏剧性、夸张、透视的效果。不拘泥各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线,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
http://www.lotour.com/snapshot/bbs/20051028/135722.htm

外国美术史
http://202.113.216.14/xxyd/wgmss/fm-wg/wgms-1.htm

E. 巴洛克最早源于哪绘画雕塑建筑还是音乐啊

解释一:
巴洛克艺术是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内涵也极为复杂。但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注重强烈情感的表现,气氛热烈紧张,具有刺人耳目、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解释二:
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它的名称由来,说法不一,一说来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语,意思是不圆的珠子;又一说它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总的来说这个名称在当时含有贬意,是18世纪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家对于上一个世纪一种艺术风格的称呼。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格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巴洛克艺术是指(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

解释三:
巴洛克艺术
一、巴洛克艺术概念
1、意义与背景
巴洛克艺术(Baroque art)是十七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初发源于17世纪教皇统治的罗马,那时意大利是欧洲艺术中心,但在巴洛克后期,欧洲艺术中心移转到法国,它并没有明确的艺术风格,只能算是一种爱好和时尚。
文艺复兴意味着平衡、适中、庄重、理性与逻辑;而巴洛克却意味着运动、追求新奇、热中于无穷、不安和对比、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胆融合。巴洛克艺术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平静和克制,而表现为戏剧性、豪华与夸张。
十七世纪欧洲强权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华享受,因此对建筑、音乐、美术也要求豪华生动、富于热情的情调。
十七世纪欧洲有新旧教的权力之争。旧教势力用暴力镇压信徒,再积极利用艺术思想形态——巴洛克,去迷惑、征服人心。
巴洛克艺术不排斥异端的感官喜悦,亦忠实于基督教的世界观,故亦是“基督教化的文艺复兴”。
2、词源与含义
巴洛克一词的来源可能有三: 意大利语的baroco,指中世纪繁缛可笑的一种神学讨论;意大利语的barocchio,指暧昧可疑的买卖活动;葡萄牙语的barocco,指畸形的珍珠。三词皆含悖礼怪奇之意,因此从十八世纪的建筑师责难十七世纪那种复杂而考就的样式,生气地称它为“荒谬的、奇怪的、巴洛克的”称呼之后,巴洛克这一词就被相沿成习了。
学术研究中,确定巴洛克艺术地位的是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H.wofflin),他的着作《文艺复兴与巴洛克》(1888)、《美术史原理》(1915),前者指出巴洛克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主要流派,并对其形式特点作了分析和历史考察。后者认为巴洛克风格可作为每一文化或文明进入后期阶段的特征,使之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
二、巴洛克艺术的表现
建筑

西方都市计画的历史是从巴洛克时期开始的,那时最醒目的建筑物是教堂与宫殿。建筑师认为建筑物是根据许多要求塑造成形的一个独立的总体,所以巴洛克建筑通常看来就像一尊大型雕塑。
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画成平面图,其共同特点是正方形、圆形和十字形;而巴洛克建筑的典型特征是椭圆形、橄榄形以及从复杂的几何图形中变化而来的更为复杂的图形。
用规则的波浪状曲线和反曲线的形式赋予建筑元素以动感的理念,是所有巴洛克艺术最重要的特征。文艺复兴建筑如同现代建筑一样,是以简单的、基本的比例和相互关系为基础;而巴洛克建筑不再崇尚那种含蓄的逻辑性,而是追求令人感到意外的、如戏剧般的效果。例如:
米开兰基罗助手维纽拉(Vignola,1507-1673)和戴拉‧伯达(G.della porta C.1537~1602)在1568~1584年间完成的罗马《耶稣教堂》,被公认为是从样式主义转向巴洛克的代表作。这座教堂内部突出了主厅和中央圆顶,加强了中央大门的作用,以其结构的严密和中心效果的强烈而显示了新的特色。因此,耶稣教堂的内部和门面,后来都成为巴洛克建筑的模式,又可称为“前巴洛克风格”。
十七世纪早期巴洛克建筑代表是马德诺(C.Maderno,1556~1629),在1607~15年完成米开兰基罗未完成的《圣彼得教堂》(1607-15,罗马梵谛冈,另有专属网站详细图片解析),他用戏剧性的方式强调正门,例如由扁平的方柱变为半圆柱,再变为四分之三圆柱,使建筑的立体塑形复杂多变,动态强烈。他所设计凸出的门面或深凹的门面,都使得教堂和前面广场上的空间能更进一步的连接起来。
十七世纪盛期巴洛克建筑最伟大的大师是贝尼尼(G.L.Bernini,1598~1680),以雕刻家而兼精建筑,在1624~33年间完成置于圣彼得大教堂内的青铜华盖,是一座高达二十九公尺的巨型幕棚,以四根螺旋形雕花大柱支撑盖顶,雄伟而又华丽(很像布景装饰)。又为圣彼得大教堂设计了门前双臂环拱形的广场和柱廊(1657),使它成为西方最的广场建筑之一。
波罗米尼(F.Borromini, 1599~1667)是盛期巴洛克另一位建筑大师,喜用凹凸多变的曲线和多种几何形体的复杂交错,从整体布局到细部安排,都能独出新裁,代表作如四泉的《圣卡罗(S.Carlo)教堂》(1665~67,罗马),被誉为巴洛克建筑的典范。
除以上罗马地区外,意大利北部的杜林(Turin)地区也有相当发展,瓜里尼(G.Guarini,1624~83)建的《圣布小教堂》(1668~94)圆顶,表现天堂的穹窿,给人一种飘渺无尽永恒的幽思。
西欧诸国的巴洛克建筑又结合各地的特点而各有所长,如英、法等国带有较严谨的色彩,例如巴黎凡尔赛宫(1669~85,鼠标点选可看到360度外观旋转图),德国南部则华丽辉煌达于极致,西班牙及其统治下的拉丁美洲也是巴洛克的沃土之一。

雕刻
巴洛克雕刻有时是建筑的一部份,艺术家表现真实人间的技法臻于成熟完美,例如根据主体的男女老幼来表现人的皮肤外观,卷发、衣饰、织物的质感都很逼真。动势的展现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人物不再被雕成静止或休息的姿态,而总是处于运动之中。
最着名的是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的名作《圣泰雷莎(St.Theresa)之幻觉》(1645~52,罗马圣马利亚教堂),是宗教性和官能性的结合,欣赏这类雕像要搭配建筑、绘画一起观看,以产生视觉上的幻觉。这种风格也影响西欧各地。其它名作如《四河喷泉》(局部图,1648-51,罗马Navona广场)、《大卫》(David,1623-24,大理石, 高170 cm,Galleria Borghese, Rome)。
法国巴洛克雕刻大师有:

普杰(P.Puget,1620-94)的《克罗托那的米罗》(1671~83,巴黎罗浮宫)。

柯塞沃克(A.Coysevox,1640~1720)的《勒布兰半身像》(1676)、《路易十四半身像》(1680,凡尔赛宫)。

绘画
宏伟壮观,充满动感,精湛的透视变奏(如前缩法),戏剧性的构图,起伏波动,体现无限的空间,加以理想光的对比,使画面产生统一协调如舞台布景的效果是巴洛克绘画的特色。
意大利

卡拉瓦乔(Caravaggio,1573~1610),是巴洛克绘画的先驱,作品的特色是利用光线以获得画面戏剧性的效果,也利用明暗表现法以衬托真实的空间感,并舍弃细节的描写。他对自然的态度是直观的,以粗野或纯朴的市民为模特儿作肖像画。他更在静物画上另辟蹊径。代表作有《在以马杵斯吃晚餐》(1601,,伦敦国家画廊)、《埋葬基督》(1604,梵谛冈美术馆)、《水果篮》(静物, 1596,46×64.5cm,米兰,谙布罗西阿纳美术馆)、《酒神》(1597,佛罗伦斯乌菲兹美术馆)。个性狂野、暴躁、易怒,命短,他要脱离陈规,重新思考艺术,风格上被称为“自然主义者”。

卡拉契(Carracci,1560~1609),勤练古典美,代表作祭坛画——《圣母哀悼基督之死》(1603,92,8 x 103,2 cm,伦敦国家画廊),画中光线照耀在救主形体上,与整体引发观者情感的手法,都属巴洛克式的,构图简单和谐,有点感伤性,但避免提醒人们有关死亡的恐怖和受难的痛苦。

F. 德国沃尔夫地暖与博士地暖哪个好

沃乐夫和博世虽说都是德系锅炉,但产地不一样,卖点也有差异。

  1. 沃乐夫是目前市场上高端品牌之一,德国整机原装进口的,完全的德国工艺。它的环保节能和稳定性是顶尖的,比其他牌子的产品节能效果要好;它主打的卖点,也是结构科学、比较高效、比较省燃气。

  2. 博世民用采暖系统业务部门在全球有多个生产基地,包括德国·斯图加特·韦尔瑙、中国·上海、英国·伍斯特等地。博世的产品市场比较复杂,购买的时候需要谨慎选择。如果实在要买,建议买进口型号吧。

要是我,还是建议买沃乐夫吧,没那精力去鉴别,直接买进口的产品就对了。贵出来的钱,相信后面的使用省燃气,还是会补回来的。

锅炉

G. 你喜欢巴洛克风格吗并说明原因

欧洲巴洛克艺术的来源与发展 1、意义与背景 巴洛克一词源自葡萄牙文,原意指贝壳不规则的、怪异的形状。一开始主要针对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风格而言。巴洛克艺术(Baroque art)是十七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初发源于17世纪教皇统治的罗马,那时意大利是欧洲艺术中心,但在巴洛克后期,欧洲艺术中心移转到法国,它并没有明确的艺术风格,只能算是一种爱好和时尚。文艺复兴意味着平衡、适中、庄重、理性与逻辑;而巴洛克却意味着运动、追求新奇、热中于无穷、不安和对比、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胆融合。巴洛克艺术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平静和克制,而表现为戏剧性、豪华与夸张。 十七世纪欧洲强权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华享受,因此对建筑、音乐、美术也要求豪华生动、富于热情的情调。十七世纪欧洲有新旧教的权力之争。旧教势力用暴力镇压信徒,再积极利用艺术思想形态——巴洛克,去迷惑、征服人心。巴洛克艺术不排斥异端的感官喜悦,亦忠实于基督教的世界观,故亦是“基督教化的文艺复兴”。 2、词源与含义 巴洛克一词的来源可能有三: 意大利语的baroco,指中世纪繁缛可笑的一种神学讨论;意大利语的barocchio,指暧昧可疑的买卖活动;葡萄牙语的barocco,指畸形的珍珠。三词皆含悖礼怪奇之意,因此从十八世纪的建筑师责难十七世纪那种复杂而考就的样式,生气地称它为“荒谬的、奇怪的、巴洛克的”称呼之后,巴洛克这一词就被相沿成习了。学术研究中,确定巴洛克艺术地位的是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H.wofflin),他的着作《文艺复兴与巴洛克》(1888)、《美术史原理》(1915),前者指出巴洛克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主要流派,并对其形式特点作了分析和历史考察。后者认为巴洛克风格可作为每一文化或文明进入后期阶段的特征,使之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 3、巴洛克艺术的特质 善用动势:不管是实际的,如波形的墙面或不断变化的喷射状的喷泉:还是含蓄的,如描绘成充满活力或动作显着的人物(不再如古典文艺复兴时的静态表现,而呈现歪斜配置的动感)。力图表现或暗示无穷感:例如伸向地平线的道路,展现无际天空幻觉的壁画,运用变换透视效果使其变得扑塑迷离的镜面手法。强调光线:设计一种人为光线,而非自然的光,产生一种戏剧性气氛,创造比文艺复兴更有立体感、深度感、层次感的空间。造成轮廓线模糊,构图有机化,而有整体感。追求戏剧性、夸张、透视的效果。不拘泥各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线,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

H. 巴洛克艺术的特征和代表画家是

【巴洛克艺术的概述】

巴洛克(Baroque)一词本义巴洛克原指不规则的,怪异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但现在,人们已经公认,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
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克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仍然和生活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编辑本段]【巴洛克艺术的起源】

巴洛克一词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影响很大。意大利B.克罗齐等人认为源出于Baroco,原本是逻辑学中三段论式的一个专门术语;另一说认为源出于葡萄牙语bar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意为各种外形不规则的珍珠,引申为“不合常规”。17世纪末叶以前最初将巴洛克运用于艺术批评,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也就是离经叛道的事物,当时有许多人抱持文艺复兴时期持续不坠的乐观精神,另一方面又有许多人过着退隐山林、禁欲苦修的宗教生活,他也是随着一股退隐避世的潮流逐渐兴起的。18世纪用作贬义,一般指称违背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情况。一直到19世纪中叶都是用于贬义而非艺术风格的名称。1888年H.韦尔夫林发表《文艺复兴运动与巴洛克》一书,对巴洛克风格作了系统论述,从此确定了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概念。20世纪西方学者对巴洛克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赋予它不同的意义,但当做一种艺术风格理解仍是主流。
[编辑本段]【巴洛克艺术之建筑】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体现巴洛克的罗马耶稣会教堂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着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
巴洛特式的圣卡罗教堂
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典型实例有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波洛米尼设计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尽管设计手法纯熟,也难免有矫揉造作9之感。17世纪中叶以后,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风靡一时,其中不乏新颖独创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过分的建筑。
教皇当局为了向朝圣者炫耀教皇国的富有,在罗马城修筑宽阔的大道和宏伟的广场,这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风格开辟了新的途径。
17世纪罗马建筑师丰塔纳建造的罗马波罗广场,是三条放射形干道的汇合点,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围设有雕像,布置绿化带。在放射形干道之间建有两座对称的样式相同的教堂。这个广场开阔奔放,欧洲许多国家争相仿效。法国在凡尔赛宫前,俄国在彼得堡海军部大厦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广场。杰出的巴洛克建筑大师和雕刻大师伯尼尼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周围用罗马塔斯干柱廊环绕,整个布局豪放,富有动态,光影效果强烈。
巴洛克建筑风格也在中欧一些国家流行,尤其是德国和奥地利。17世纪下半叶,德国不少建筑师留学意大利归来后,把意大利巴洛克建筑风格同德国的民族建筑风格结合起来。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建筑史上一朵奇葩。
德国巴洛克风格教堂建筑外观简洁雅致,造型柔和装饰不多,外墙干坦,同自然环境相协调。教堂内部装饰则十分华丽,造成内外的强烈对比。着名实例是班贝格郊区的十四圣徒朝圣教堂、罗赫尔的修道院教堂。
十四圣徒朝圣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厅和圣龛做成三个连续的椭圆形,拱形天花也与此呼应,教堂内部上下布满用灰泥塑成的各种植物形状装饰图案,金碧辉煌。教堂外观比较平淡,正面有一对塔楼,装饰有柔和的曲线,富有亲切感。

巴洛特建筑的代表:西班牙圣地亚哥大教堂
罗赫尔修道院教堂也是外观简洁,内部装修精致,尤其是圣龛上部天花,布满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飞翔天使,圣龛正中是由圣母和两个天使组成的群雕;圣龛下面是一组表情各异的圣徒雕像。
奥地利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主要是从德国传入的。18世纪上半叶,奥地利许多着名建筑都是德国建筑师设计的。如维也纳的舒伯鲁恩宫,外表是严肃的古典主义建筑形式,内部大厅则具有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大厅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顶和拱顶满布浮雕装饰,是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兴起于17世纪中叶,它的风格自由奔放,造型繁复,富于变化,只是有的建筑装饰堆砌过分。西班牙圣地亚哥大教堂为这一时期建筑的典型实例。
【巴洛克艺术之文学】

巴洛克文学是西方文艺复兴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另外和古典主义文学和清教徒文学并成十七世纪三大文学。它在人文主义文学运动衰落后而兴起。
巴洛克文学代表作《痴儿西木传》

它是一种贵族形式主义文学,主张文学为少数有文化修养的人创作。有意在艺术上刻意雕琢,内容上偏向写信仰危机和悲观的思想。这类作品追求形式,内容空虚,语言雕琢浮夸。意大利的马里诺、西班牙的贡哥拉和卡尔德隆、德国的格里美尔斯豪森、英国的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法国的伏瓦蒂尔等等,都是巴洛克文学的代表。
代表作品有卡尔德隆的小说《人生如梦》、格里美尔斯豪森的流浪汉小说《痴儿西木传》等。
[编辑本段]【巴洛克艺术之服装】

二十世纪世纪九十年代的简约主义在现在已经成为历史,时下古典主义风潮渗透到时尚舞台的每个角落,饰品设计更是着重于极富装饰性的巴洛克风格。不规则缠绕的华丽钻石项链,极具浪漫情怀的心型,闪耀着晶莹透亮的光芒,独特之处在于每一颗心型都呈现出完美的切割形状,处处流露奢华与迷人的气质。
巴洛克时期是一个崇尚高度华丽的年代,那时的鞋子大多采用优质的材料,像皮革、锦缎,配以奢侈豪华的装饰,如丝绸带、大扣子、刺绣、珠宝等。如今仿照巴洛克风格的靴子着重在细节上体现复古,像鞋帮上的十字抽绳,以及不和谐花纹和混搭风尚,虽然低调,却极其简洁优雅。
古典主义韵味大行其道,使得充满
巴洛克服装风格
复古情怀的浪漫婚纱也呈现出一派奢华风格。仿巴洛克的提胸和束腰,层层叠叠的裙摆,在细节上将繁复且精细的做工体现得淋漓尽致,再融合现代流行剪裁与时尚元素,像蝴蝶结、褶皱等,创造出亦古亦今的别样风格。大朵的花形头饰是婚纱中最显眼的配件,它可以遮盖整个头顶,也可以绽放于任一侧,令人叹为观止。
以裹胸收腰作为开场白,以巴洛克时代如贵族般缀满蕾丝花边的夸张袖子作为情节发展的高潮,这部有关古典主义戏剧的“脚本”充满着华贵的气氛。短俏的波浪状衣摆使得上衣在硬朗性感中透出高雅,歌特式袖型在复古细节中渗出摩登,色彩上也采用了鲜艳明快的颜色,让人犹如置身于一场盛大的宫廷舞会中。
具有巴洛克风格的时装最看重下半身的剪裁,力求多变。略微蓬松的及膝窄裙结合精致的褶皱,加上漫不经心的花边,一齐散发着温柔甜蜜的浪漫气息。面料虽然不是典型的浮花锦缎,却采用光滑轻盈的纱绸,彰显别具一格的奢侈感。色彩上,香槟色、米白色都不再独领风骚,取而代之的是艳丽的桃红色,配以荷叶边领口的奶白色针织外套,优雅矜持又不失俏丽可爱。
束腰是巴洛克风格时装的主要特点之一,也将成为新一季时尚舞台上的最佳主角。绸缎衬衫充满怀旧气息,纷繁多样的花纹表达出新古典主义时代的艺术风格,鲜红明亮的宽版束腰成为点睛之笔,不仅在色彩上形成强烈对比,而且别致的缎带蝴蝶结更是突出了在那段逝去的岁月中曾一度疯狂流行的大红大紫的时髦风尚。黑、白、橙、红四种颜色形成视觉上强烈反差,打造高雅矜贵的淑女形象。
[编辑本段]【巴洛克艺术之家具】

巴洛克风格家具(公元17世纪-18世纪处)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之后,17世纪的意大利建筑处于复杂的矛盾之中,一批中小型教堂、城市广场和花园别墅设计追求新奇复杂的造型,以曲线、弧面为特点,如华丽的破山墙、涡卷饰、人像柱、深深的石膏线,还有扭曲的旋制件、翻转的雕塑,突出喷泉、水池等动感因素,打破了古典建筑与文艺复兴建筑的“常规”,被称之为“巴洛克”式的建筑装饰风格。
巴洛克家具

巴洛克风格家具的主要特色是强调力度、变化和动感,沙发华丽的布面与精致的雕刻互相配合,把高贵的造型与地面铺饰融为一体,气质雍容。强调建筑绘画与雕塑以及室内环境等的综合性,突出夸张、浪漫、激情和非理性、幻觉、幻想的特点。打破均衡,平面多变,强调层次和深度。使用各色大理石、宝石、青铜、金等装饰华丽、壮观,突破了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的一些程式、原则。
巴洛克风格的住宅和家具设计具有真实的生活且富有情感,更加适合生活的功能需要和精神需求。巴洛克家具的最大特色是将富于表现力的装饰细部相对集中,简化不必要的部分而强调整体结构,在家具的总体造型与装饰风格上与巴洛克建筑、室内的陈设、墙壁、门窗严格统一,创造了一种建筑与家具和谐一致的总体效果。巴洛克风格家具造型华丽 渲染奔放热烈的生活。
巴洛克式家具,以浪漫主义精神为设计出发点,赋予亲切柔和的抒情情调,追求跃动型装饰样式,以烘托宏伟、生动、热情、奔放的艺术效果。巴洛克家具利用多变的曲面,采用花样繁多的装饰,做大面积的雕刻、金箔贴面、描金涂漆处理,并在坐卧类家具上大量应用面料包覆。繁复的空间组合,与浓重的布局色调,把每一件家具的抒情色彩表达得十分强烈强烈的舒适感与细腻温馨的色调处理,把热情浪漫的艺术效果表达得十分成功。
[编辑本段]【巴洛克艺术之油画】

巴洛克画家的典型代表是比利时的鲁本斯、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盖兹、英国的凡·戴克等。他们的画作人体动势生动大胆,色彩明快,强调光影变化,比文艺复兴时代画家还要更强调人文意识。
鲁本斯的宗教画人体姿势动作激烈,色彩鲜明;伦勃朗的画作如同在舞台上,人物面部处于高光部位,与周围的阴影有强烈的对比;委拉斯开兹的“宫女”,背景中在窗外射入光线下工作的织女,曾经对后期浪漫主义画派画家产生很大的启示。

I. 西方现代设计批评的主要类型和代表人物

西方现代设计批评的主要类型:
A、形式主义批评 受到来自三个方面的影响:
A、形式主义批评受到来自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沃尔夫林对美术风格的研究;
二、克利夫·贝尔在艺术批评中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
三、美国罗斯的《纯设计理论》。
B、功能主义批评:
主要体现在1953年德国乌尔姆设计学校的成立,它主要继承包豪斯学院未竟的事业。
C、历史主义批评:设计中的历史主义批评形成于19世纪,以遵从传统为特征。代表人物欧文·琼斯。
D、折衷主义批评:折衷主义主张综合不同来源和时代的风格。

J. 巴洛克建筑的艺术特色是什么巴洛克建筑绘画与雕塑各有什么特点

巴洛克艺术特色: 首先是一种昭示君主强大权利的艺术,具有无限扩张的运动感和能量及动力的意识显现。 巴洛克是感性与激情的艺术。巴洛克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强调情感,运动,多样性的表现。 巴洛克特色着重于一时整体的协调性,绘画雕刻和建筑成一个综合体。通过壮观的视觉效果,达到既完美的和谐。 在建筑上 : 柱子特别粗大,屋顶布满雕刻。 椭圆形空间的使用和双弧线的应用,完美的波浪形曲线构成了建筑面, 透过戏剧化的光影达到富丽堂皇和生动活泼。 巴洛克艺术在建筑上着重于广大的面积及多元化角度的广场庭院规划设计,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圣彼得大教堂的拱形广场和凡尔赛的花园喷泉及宫殿。 在雕刻上: 艺术家善于从较柔软流畅的角度进行创作,经常用多种材料的组合来界定特性。 皱着阴影浓烈,姿态夸张。 青铜与着色大理石的运用, 复杂的精细的构架,强烈与执着的 情绪表现 无论从感官或情感上都强烈的吸引着观者 这时期最好的作品是 贝尼尼的《圣德列萨的狂喜》 在绘画上: 采用斜线或角线的构图,色彩华丽富于变化 明暗对比深刻, 线条极尽曲折,人物丰满健壮 有极度夸张之感。 高度运用自然主义的错觉艺术手法, 强烈的光影对比和戏剧化的明暗对比 ,制造出一种不协调的张力能量以及结构变化。 画家热衷于把视线扩大到画面之外, 通过对光的大胆运用和紧张的透视效果, 表达无限的概念。 一般来说, 巴洛克的风格特色是 喜好扭曲变化的缠绕线条, 创造出反复的装饰和堆积之美,以追求强烈的律动感。 与巴洛克有关的特质是 壮丽的 赋予感官刺激的,戏剧性的 充满活力的 运动的 情绪愉悦的 煽情的等。 给你总结不易啊 全是我一字一字打上来的........

阅读全文

与德国沃尔夫林效果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65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2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3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9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0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9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3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3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5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7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81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1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0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4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0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2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