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二战时德军在肉搏战时为什么用的近身武器是工兵铲而不是刺刀呢刺刀不是比工兵铲更有杀伤力吗
不得不说,二战时的德军给(现代)人留下这样的印象,或许多多少少都跟战后经过艺术化处理的文艺作品有关。而当时真实的情况是:德军确实也是配发刺刀的。而且在作战过程中,必要的时候也拼过刺刀。比如下图:
但二战中,德军拼刺刀的机会很小,这也是事实。
一方面,军事科技的进步决定了德军在二战中,极少会去打白刃战。再加上德军当时主要是使用装甲部队大纵深穿插,因此阵地攻防战相对较少。
另一方面是德军装备和理念上的革新。德军当时已经大规模使用冲锋枪和轻机枪,甚至后期还出现了突击步枪。你可以相信一个准备着冲锋枪和轻机枪的连队遇上了一群装备着刺刀、步枪的连队,前者会去和后者打白刃战么?
至于说德军使用工兵铲来与敌军进行近身肉搏,一是因为当时这种主要用于修筑战备工事的工具在德军中配发的数量也比较多,且使用也很频繁。所以,当遇到必须要进行贴身战,拿起来用也很正常。二是工兵铲论尺寸被刺刀要长,“作战半径”更大(正所谓“一寸长,一寸强”~~)。且其前可刺,(两)侧可劈。甚至还能砸(拍)!这在进行肉搏战时,效果应该不次于刺刀了吧?~~
‘贰’ 刺刀有哪几种
刺刀
刺刀
bayonet
刺刀又称枪刺,是装于单兵长管枪械(如步枪、冲锋枪)前端的刺杀冷兵器,用于白刃格斗。也可作为战斗作业的辅助工具。刺刀由刀体和刀柄两部分构成。按形状分为片形(刀形或剑形)和棱形(三棱或四棱)两种。按与步枪连接方式又分为能从枪上取下装入刀鞘携行的分离式和铰接于枪侧的折叠式两种。分离式刺刀多呈片形,有的刀背刻有锯齿,并能与金属刀鞘连接构成剪刀,具有多种功能。现代刺刀一般刀长20~30厘米,它在近战、夜战中仍有一定作用。
13世纪中叶,中国首先发明了火枪,并逐渐传入欧洲,此后,军队出现的大批火枪手。当时使用的前装式火 枪,装填和发射一发弹药通常需要一分钟,所以火枪手往往需要旁边有长矛手提供保护,以防适度兵袭击。火枪手自己也需在火枪之外,再配备一把刀剑或一支长矛。
据史书记载,中国明朝时(1451年)首次出现在铁铳上安装矛头用于刺杀。从将火枪与长矛的性能融于一身这一点来说中,刺刀的最早起源在中国。直到100多年后的16世纪中叶,欧洲才出现了在猎枪上安装矛头用于刺杀猎物的发明。
关于真正的刺刀的诞生,欧洲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由一不知名的法国人于1610年发明的;另一说法是由法国军官马拉谢·戴·皮塞居于1640年发明的。但这两种说法都认为世界上第一把刺刀的诞生是法国小城巴荣纳(Bayonne),所以欧美把刺刀叫作 “Bayone”。这种最早的刺刀为双刃直刀,长约1英尺,锥形木质刀柄也长约1英尺,可插入滑膛枪枪口。
不论皮塞居是不是第一把刺刀的发明人,他确是最早将这种插塞式刺刀装备部队的人。1642年,已成为元帅的皮塞居在率军进攻比利时的伊普尔时。为手下的火枪手配备了刺刀,这样就无须再用长矛手枪来保护火枪手了。
但是,插塞式刺刀存在连接不牢,妨碍射击等缺点。法国军事工程师、陆军元帅德·沃邦于1688年又发明了用专门套管将刺刀固定在枪管外部的套管式刺刀。1703年11月 15日,在德国西部的斯拜尔巴赫河会战中,法国步兵首次上刺刀冲锋,战胜了普鲁士军队。这以后,刺刀广泛装备了欧洲各主要国家的军队,长矛从兵装备中被淘汰。
后来,各国军队对刺刀进行了许多改进和完善。20世纪50后,随着步枪的自动化和战场上各种火力密度的增加,刺刀的作用和地位日趋下降,但它仍是步兵进行面对面格斗所不可缺少利器。
‘叁’ 日军的刺刀和德军的工兵铲哪一个威力大
刺刀是专门用来刺杀的武器,功能性基本仅限于刺杀,不利于劈砍;工兵铲是战事紧急时临时客串战斗武器的专业工具,其形状特点限定了只能用于劈砍杀伤,而不利于刺击;如果在空间宽阔处日军与德军肉搏,不考虑双方身高、体重差异,仅就武器本身而言,日方处于优势,三八式步枪配合刺刀的长度,可保证德方很难近身;反之如果在战壕、隐蔽部等逼仄空间内进行肉搏,德方工兵铲会处于优势,而日方原来的武器长度优势将转化为劣势。
‘肆’ 一战,二战中所经常见到的刺刀到底是什么样的
刺刀又称枪刺,日本人称为铳剑,是装于单兵长管枪械(如步枪、冲锋枪)前端的刺杀冷兵器,用于白刃格斗。也可作为战斗作业的辅助工具。刺刀由刀体和刀柄两部分构成。按形状分为片形(刀形或剑形)和棱形(三棱或四棱)两种。按与步枪连接方式又分为能从枪上取下装入刀鞘携行的分离式和铰接于枪侧的折叠式两种。分离式刺刀多呈片形,有的刀背刻有锯齿,并能与金属刀鞘连接构成剪刀,具有多种功能。现代刺刀一般刀长20?30厘米,它在近战、夜战中仍有一定作用。
13世纪中叶,中国首先发明了火枪,并逐渐传入欧洲。金属管状火器在欧洲的出现,最迟不晚于1330年。在正式文献中最早的记载是在1364年,意大利佩鲁贾城兵器库的清单:“500门炮,约8英寸长,可以持在手中,非常漂亮,能够射穿任何铠甲”。而最早的实物,是1849年在德国坦能堡发掘出来的、毁于1399年的的铜制手炮(Hand gun)。当时使用的前装式火枪,装填和发射一发弹药通常需要一分钟,所以火枪手往往需要旁边有长矛手提供保护,以防适度兵袭击。火枪手自己也需在火枪之外,再配备一把刀剑或一支长矛。
关于真正的刺刀的诞生,欧洲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由一不知名的法国人于1610年发明的;另一说法是由法国军官马拉谢?戴?皮塞居于1640年发明的。但这两种说法都认为世界上第一把刺刀的诞生是法国小城巴荣纳(Bayonne),所以欧美把刺刀叫作“Bayone”。这种最早的刺刀为双刃直刀,长约1英尺,锥形木质刀柄也长约1英尺,可插入滑膛枪枪口。
不论皮塞居是不是第一把刺刀的发明人,他确是最早将这种插塞式刺刀装备部队的人。1642年,已成为元帅的皮塞居在率军进攻比利时的伊普尔时。为手下的火枪手配备了刺刀,这样就无须再用长矛手来保护火枪手了。
我们现在平常看到的步枪一般都没装刺刀、主要是因为武器的发展、刺刀已经下降到了次要的位置了!当然不是全部的步枪都不要这个“伙伴”!一些步枪上还会留有刺刀的卡槽、就像游戏中很多武器都可以加刺刀的。
其次,刺刀的作用已经不像二战那时候、没子弹拆拼刺刀,如果人人子弹充足、都是冲锋枪,很少人愿意拼刺刀了,目前军内是把刺刀突刺的训练作为锻炼意志品质和敢于战斗的突刺精神来保留的。并不指望拼刺刀在实战中的意义。所以自然也不会因为拼刺刀是否好用来设计步枪。
‘伍’ 一战时期的德国屠夫刺刀和二战期间的K98枪刺哪个质量更好一些,哪个更时用一些
从质量角度而言,大家没有明显差异
从实用角度而言,装备锯齿的屠夫刺刀可以充当锯子,功能略多
‘陆’ 揭秘刺刀的发展史:刺刀真有这么凶残吗
环首刀堪称是汉代兵器的代表之作,一直被沿用到唐代。刀的出现与骑兵在战场上地位的提升紧密相连。早期骑兵缺乏合适马具,在使用兵器刺击时,很可能被反作用力推下战马。
另外,环首刀的开刃角度大约25度弱,这个开刃角度在刀具里面算是比较锋利的。随着冶金与锻造技术的发展,环首刀的劈砍能力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建安时期着名才子,堪称文武双全的曹植在其赋中,不由得盛赞环首刀:这也是生产技术的发展对军事水平提高最鲜明的例子。
本文经指纹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作者原廓。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柒’ 二战刺刀问题
首先应看一下其为片状还是锥状,德式与日式刺刀都是片状,苏式为锥状,其次应看一下刀刃的走向与位置,德式为顺向刃,主要用于劈刺,日式为逆向刃,主要用于挑扎。最次看一下长度,日式的长度一般比德式的长一些,且日式刺刀上大多有日文汉字标注型号。
至于德国在日本生产刺刀几乎不可能,但国民党金陵兵工厂与汉阳兵工厂出产的仿毛瑟1898k(中正式)步枪用的是全套德式生产线,除比原版略短以外几乎没有不同。金陵兵工厂的标志也是个万字,不过是正万字,纳粹的标志是斜万字。从你的描述看应是国军配发的中正式步枪刺刀,你可以和网上的图片对比一下之后再做定论。
‘捌’ 中正式步骑枪的结构和性能
中正式步骑枪操作简单,结实耐用,火力强大。具备了毛瑟步枪的特长,枪闩前双闭锁榫、后有第三道安全榫、枪闩上有引导肋(Guide Rib)、节套有导气槽等。装填使用毛瑟特有的5发桥夹(Stripper Clip),由上方一次压装,装入后桥夹弃之不用。在节套上有导槽,左侧有供压装的凹槽。
在节套下有后座力阻榫(Recoil Lug),木托中有横销以供补强,这两样装置,使节套及枪管的组合,固定在木托中,提高了射击的精确度,今日手动步枪的设计,仍然沿用。
射击时,将扳手上推,旋转90度开膛,此时撞针即大部份受压缩,准备进入待击(Cock)状态。这一点是毛瑟受人批评之处,因为开膛、待击两个动作同时发生,在持续射击时,节套与枪闩因受热膨胀,原就较难开启,再加上须要压缩撞针,有时根本无法开膛。因此英国的李-英菲尔步枪(Lee-Enfield)采用后闭锁榫及闭膛时才进入待击的设计,以操作快速有名。
在拉枪闩时,如果枪膛内有子弹或已经发射的弹壳,枪闩头的退壳钩会裹住弹底缘,将其拉出,此时尚不能退壳,要拉到尽头,在节套左侧枪闩固定模块中的抛弹片,会通过左枪闩榫的凹槽,撞击到弹壳底部左部,才将弹壳弹出。所以,如果在拉开枪闩时力量不够,或抛弹片损坏,都可能造成退壳失败。尤其是抛弹片损坏时,再怎么推拉,那弹壳还是牢牢的套在退壳钩上。
制刀座是毛瑟式的,刺刀座装于木托上,由头箍固定,这与美式的枪管上附装刺刀座不同。同时,毛瑟式刺刀座的另一个特点是在上刺刀时,通枪条插入刺刀柄中,因此用于毛瑟的刺刀,在刀柄底座都有一个长槽,是与其他刺刀显着的不同点。德国刺刀无枪管套环,因此刺刀不与枪管接触;中国采购及自制的刺刀多带套环。
保险在枪闩后部,顺时针旋转90度,即进入保险状态,此时可以将枪闩退出节套,遂行分解。此时,保险片也挡住了瞄准线,因此射手知道枪是在保险状态。置于180度时,枪闩不能取出,处于锁定状态。
毛瑟的枪管是独特的节段式(Stepped Contour),这是在1890年即已定型的设计。毛瑟在研发的过程中发现,急火射击时,枪管会受热而作直线膨胀,如果枪管只是作成渐减的圆筒形(Tapered),枪管延长时会压迫木托,导致变形,影响密合度。因此,设计成节段式,木托在每段之前预留空间以供枪管伸缩,如此一来,既可保持木托与枪的密合,又可以不受膨胀的影响。由此以后,绝大多数的毛瑟步枪都采用节段式的枪管。
标准型的直线形照门,是由98式的孤形照门改良而来,而且其底部是用螺丝锁在基座上。如此一来,如果改用不同的弹药,因弹道改变,可以很容易的更换有不同刻度的照门。
7.92x57mm的弹道和30-06非常类似,都属于长型全装药子弹。有效射程可达1,000公尺以上,与之相比,日本的6.5x50mm就差了一级,因之日军在吸取了在中国作战的教训之后,在设计99式时,改用了7.7x54mm的子弹,但在弹道、杀伤力上仍然无法与7.92x57mm相比。
中国在生产中正式的历程中,曾因核桃木来源困难,设计出钢条式的枪托;为了简化生产,制出过翻板式的300/600公尺照门;并曾试制过有防尘盖的样品;但是这些改进设计,都只停留在样枪的阶段,并没有正式投入生产。 中正式步骑枪最初主要装备国民党中央军的调整师,也就是许多媒体所称的“德械师”。其实,所谓“德械师”仅仅是戴着进口的德国M35钢盔、接受德国军事顾问训练的部队,这些部队的武器装备则以国产仿制品为主,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将其称为“德式师”更为贴切。
抗战全面爆发时,全部装备中正式步骑枪的中国部队只有属于调整师的第36师、第87师、第88师以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而同属调整师的第3师、第6师、第9师、第14师则是以中正式步期枪为主,另有少量汉阳造步枪。
中正式步骑枪首次参战是在1937年淞沪会战中,由于该枪使用的7.92毫米尖头弹初速高,弹道特性好,因此有效射程可达1000米,而且尖头弹存速高,杀伤威力大,打到人体重要部位上非死即重伤。相比之下,日军三八式步枪在常见的200-600米距离上的杀伤威力逊于中正式甚多。
经过战场的实际检验,中正式步骑枪显示出操作简单、结实耐用、火力强大、战术机动性好等诸多优点。日本人也领教了中正式步骑枪的厉害,随即研制出九九式步枪,改用7.7毫米口径的尖头弹,但这种弹药无论弹道性能还是杀伤威力仍然比不上中正式步枪使用的子弹。不过,中正式步骑枪并非完美无缺。首先,中正式步骑枪的枪机拉动起来较为费力,加上持续射击后,枪匣与枪机因受热膨胀而紧贴在一起,枪机就更难拉动。其次,该枪射击精度不如日军三八式。最后,中正式步骑枪枪身较短,即使装上很长的刺刀(长约575毫米),但仍然比加装刺刀的三八式短一截,因此中国士兵在白刃格斗时容易吃亏。
‘玖’ 拼刺刀有哪几要素
二战里面,日军在白刃战前先把子弹退掉然后拼刺刀,是一个怪异而引人注目的战术。这确实是其步兵操典的规定,这一规定因为看起来迂腐而令人困惑,然而,它决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也不全是捍卫武士道的尊严,而是日本军队根据实战检验做出的结论,这和日军的兵器,作战特点是相吻合的。
日军在白刃战前退出子弹,是指双方开始班以上规模近距离格斗的时候,而不是只要一准备肉搏,冲锋的时候就退掉子弹,那纯粹是自杀行为。当时各国军队都一样,在冲锋的时候不但不能退出子弹,而且整个过程中要全力射击,尽量压制对方火力,战争是残酷的,日军对这一点的认识和其他国家军队并无区别,事实上太平洋战争中,无论是塞班还是冲绳,日军发动步兵冲击的时候,都是一边射击一边前进,并且把轻机枪手放在一线,以增强压制火力(因为一线日军一直没有装备冲锋枪)。
这倒不太用担心误伤自己人,二战中,步兵冲击的散兵线即便以所谓“密集队形”发动攻击,其队形也远比冷兵器时代松散,士兵前后重叠的概率不高。真正采用那种传统意义的密集队形,冲击的效果往往很糟,比如瓜达尔卡纳尔日军对“血岭”的密集队形冲击,中国军队在忻口会战中对1002高地的强袭,过于密集的队形,造成己方后方人员的武器无^_^使用,而对方的武器命中率则大大提高,徒然增加自己的伤亡。
根据日军自己的统计,在白刃战开始以后,保留步枪子弹造成的损失比收获更大,明令白刃战开始后子弹退膛,正是依据这个判断。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两个:
第一,日军使用的步兵轻武器性能限制
日军的制式轻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八式步枪,它继承了其前辈村田式步枪的特点,那就是弹丸初速高,瞄准基线长,枪身长。这样的特点使三八式步枪射程远,打得准,也适合白刃战,不但日军喜欢用,中国军队缴获后也喜欢用,战前还从日本进口过一批。但是它也有缺点,因为弹丸初速高,质量好,因此命中后往往易于贯通,创口光滑,一打两个眼,对周边组织破坏不大,在杀伤力上不如中国的中正式步枪。白刃战中,这个缺点更为突出,因为白刃战中双方人员往往互相重叠,使用三八式步枪,贯通后经常杀伤自己人,而且,由于贯通后弹丸速度降低,二次击中后弹丸会形成翻滚、变形,造成的创伤更为严重,而被贯通伤的对手未必当场失去战斗力,仍然能够反击!在二战中国战场,因为装备和训练的优势,日军人员损失与中国军队相比,达到1:4甚至1:6的水平,而且日军处于人员劣势,因此,使用三八式步枪在肉搏战中开枪射击,因为误伤造成己方大量减员,显然是赔本的事情。
第二,日军对白刃战的战术认识
白刃战中,日军标准的刺杀准备姿势为一手握前护木,一手握枪托前段弯曲部,枪托稍下垂在支撑腿侧面,半斜向面对对手,刺刀尖略与眉平,这样,枪从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护住颈、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问题是如果您摆一下这个姿势,就会发现原来这样一比划,枪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对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因此,格斗起来射击的机会很难比突刺的机会更多。而且如果作射击准备,手指必须放在扳机上,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问题,一,只要双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会走火,二,手指不能全力握枪,影响了持枪姿态,拼杀中使不上全力。另外,三八式步枪太长,转动枪口瞄准对方的力距也长,如果对方不是出现在正前方,转动枪口的时间太长,可能枪口还未到位,自己已经被刺倒,这时候使用枪托进行打击无疑是更为方便的作战方^_^。可见,白刃战中能够有效射击的机会很少,保留枪膛中的子弹,取得战果的机会微乎其微,反而影响了肉搏动作的质量。
中国军队
无独有偶,发现在白刃战中射击得不偿失的并不是日本一家,中国军队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中国军队没有白刃战必须退掉子弹的条令,但是西北军部队广泛在白刃战中使用砍刀,实际上也是主动放弃了射击的战术,因为不可能一手挥刀,一手拿一支步枪射击。当然这也是因为西北军出身的部队刀^_^独到,是当时唯一在白刃战中可以占到日军上风的中国部队,其他部队,包括八路军,刺杀技术与训练在二战前期都远不如日军,因此即便容易误伤自己人,也要保留格斗中开枪的战术,以达到“几条命换他一条命也够本”的目的,这里面,中国军队的枪支质量差,弹丸初速低,击中后往往留在对方体内,也是一个原因。顺便说一下,西北军的刀^_^脱胎自军阀混战时期的李景林部,独成一家,专破日式白刃战拼刺术,具体的刀^_^其实只一招,出刀的时候刀身下垂刀口朝自己,一刀撩起来,刀背磕开步枪,同时刀锋向前画弧,正好砍人家脑袋,其威力在于挥刀的同时荡开对方武器,因为和劈砍是一个动作,对手来不及回防就中招了。日本人怕大刀队,并不是一般的宣传,而是确有其事。
美军
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也发现同样问题。美军的冲锋枪枪身较短,白刃战拼刺刀吃亏,最初近战中往往用长点射弥补其不足。日军实施夜袭等行动时,多为奇袭,使美军来不及用密集弹幕将日军切断于战线之前,一旦进入混战,没有经验的士兵用冲锋枪扫射造成的己方伤亡往往比敌人造成的还大,在贝蒂欧,美军指挥官肖普上校曾经威胁如果有士兵再乱开枪,就把他的枪扔到海里,而且从此再不发一颗子弹。
美军通过总结,认为白刃战中最好的方^_^是用手枪对抗日军的刺刀
美军在实战中证明手枪在白刃战中作用最好,它的长度短,可以轻易转向任何一方射击,射击姿势也可以五花八门,装药少,即便近距离击中第一个对手后也不易贯穿击伤后面的自己人,而威力范围远超过刺刀,至于装弹,如果弹仓子弹都打光,还有刺刀逼过来,那就只能认命了,不过,美军制式手枪填弹七发,等于有连发七刀的能力,而一次白刃战中很少有人能有机会连发七刀,这个概率太低了。
有趣的是美军认为最好的白刃战用手枪,是日军的南部十四年式“王八盒子”,这种枪的优点是不用瞄准,手指指向哪里,就会打向哪里,打急了很方便,唯一缺点是故障率高了点儿。
德军
大概唯一不重视白刃战问题的就是德国人了,后来一看不是不重视,也和它的战术运用和装备有关,德军进攻特别重视装甲部队,近战的机会不多,防御重视工事和装甲部队的配合,近战的机会不是没有,却多发生在狭窄的工事,建筑里,比如斯大林格勒会战,这时,德军多用爆破,扫射来清除敌人,比用刺刀的机会多得多,这样,就被德国人总结出了“冲锋枪加手榴弹打近战金不换”的真理,其实,德国人不是不能白刃战,他们更擅长在狭小空间用匕首解决问题,《拯救大兵瑞恩》里面好像就有这样一个镜头。
乌拉圭“毛瑟”步枪的M1908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长413毫米
德国98步枪的M1908阅兵型刺刀,刺刀长430毫米
德国1908/34刺刀
英国“恩菲尔德”No.1 MKⅢ步枪的P1907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长577毫米
苏联“莫辛-纳甘”1891/30步枪的刺刀,刺刀长510毫米
西班牙98/43卡宾枪的砍刀型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长380毫米
瑞士工兵用的96/11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长605毫米,可配装在1911步枪上
瑞士K31匕首型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长440毫米
英国“恩菲尔德”No.4 MKⅡ步枪的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长250毫米
英国“恩菲尔德”No.9步枪的刺刀,刺刀长255毫米
德国“德马哥”匕首及其刀鞘
http://jfjyy.com/bbs/dispbbs.asp?boardID=62&ID=4237
‘拾’ 二战各国都有哪些拼刺刀高招
二战并不是每个国家都喜欢拼刺刀,工业发达的国家尽量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拼刺刀。比如英国,美国,近战喜欢用冲锋枪,散弹枪,手雷,手榴弹。甚至给士兵配手枪。来尽量回避拼刺刀,德国也是如此,但德国有自己的特色,如果非要白刃战,德国人不喜欢用刺刀,而喜欢用匕首。而这是德国一绝,对付刺刀,匕首并不见得就落下风,关键在于闪避,和抓住对方的枪,然后就是致命一击。
二战喜欢拼刺刀的是,苏联,日本,和中国。
苏联特色是人高马大,身大力不亏,一力降十会。喜欢一个动作,就是磕开对方的刺刀,然后单刀直入。
日本人的技巧比较高,没有套路,就是带上防具护具,用木枪包石灰头,对练实践出真知。不得不承认日本人的方式,训练是最有效的。八路军和国军都先后学习。
中国人,对于日本白刃战,一开始并不适应,先是搞了大刀队,后来发现还是刺刀方便好用,又研究了战阵配合,还有单兵格斗技巧。这些可见于建国后我国的士兵训练教材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