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秦国是用何方法打败六国的呢
秦灭六国的过程,概括为四句顺口溜:
秦灭六国计谋精,
远交近攻二步行,
打败削弱再灭亡,
十年统一顺民心。
战国晚期,秦国对于东边的六国,采用远交近攻的战略。分二步:
第一步,打败、削弱六国。先打败靠它最近的韩、魏两国,夺得大片地方。又打败楚国,占领楚国都城郢。公元前260年,秦对力量较强的赵国发动了战争。赵王派名将廉颇驻守长平。廉颇按兵不动,坚守阵地三年。秦军不能取胜,就派人到赵国施行反间计,贿赂赵国的大臣。还造谣说:秦军不怕廉颇,廉颇快要降秦了,秦军只怕赵括。赵括确是名将赵奢的儿子,读了不少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加上主观和骄傲,不是一个好统帅。为了对付赵括,秦国派名将白起出战。白起正面佯装后退,暗里两翼包抄断后。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不知是计,居然冒险出击,陷入秦军包围。结果赵括被秦军射死,降秦赵军40万人全被活埋。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着名的歼灭战,“纸上谈兵”的典故也源于此事。从此,赵国一蹶不振,其他诸侯国更不能抵挡秦国的进攻了。
秦灭六国。
秦王嬴政的时候,秦国从公元前230年到221年10年间发动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了全国,建立秦朝,都城在咸阳,国形势图”秦灭六国的顺序.
从春秋开始到公元前221年五百多年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终于结束,出现了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局面。这是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为什么?
.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
秦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秦国经历了漫长的一百多年的兼并战争,才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摆在秦王嬴政面前是更艰巨的巩固全国统一的任务。
㈡ 只用了十年就迅速吞灭六国,秦始皇是怎么做到的
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在中国的历史当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只用了十天时间,秦始皇吞灭了六国。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直到现在200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很多制度还在沿用秦朝的。从春秋战国到秦朝,中间有很多国家都想做到吞并六国,但只有秦始皇这一代做到了,其原因有以下这几个。
一、秦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最强大。
史记中曾经说,秦国是奋六世之余,震长策而驭宇内。其实就是说的自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一共经过了6个君主,秦国积累了百年的力量。到秦始皇的时候,秦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是各国当中最强的,已经有能力完全打败并吞并一个国家。秦国的实力已经鹤立鸡群,使得剩下的六国只能够抱团,才能抵御全国的进攻。
秦国统一中国是大势所趋,历史潮流。先天的优越条件加上励精图治,才造就了这一伟业。
㈢ 二战纳粹德国的军队打得过古代秦国的军队吗
那是肯定的。双方将领的指挥能力先不谈,单是武器装备纳粹德国完胜古代秦国,古代秦国冷兵器为主,而纳粹德国飞机坦克大炮,德方先胜一局。双方统帅PK,秦王赢政胜希特勒。中方扳回一局。将领PK,白起胜博克元帅,曼施坦因胜王剪,双方战平。战术思想,德闪电战胜秦国围歼战。综合德3:2胜中方。
㈣ 二战纳粹德国的军队能打过秦国的军队吗
绝对打不过。以秦国强弩800米射程配备三棱箭簇这一点 就不是二战时德军能抵挡的。虽然距今两千多年 按理说科技发展的更强 事实上 强弩这种武器早已失传 有些东西并不是越来越进步 。从某种角度看 古人的智慧 比现代人的智慧高太多太多了。。。
㈤ 秦国为什么能打败其他六国,都用了哪些方法
变法。秦国的强大源于商鞅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兵出函谷关,吞并魏国河西之地,建立了东进的前进阵地。
灭巴蜀,扩大秦国地盘,增加大量人口和粮食。
伐义渠。义渠是匈奴的一个分支,是当时秦国在西北部最强大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秦国乘义渠内乱时发动进攻,迫使义渠称臣,再后来消灭义渠。义渠隐患的解除,不仅消除了秦的后顾之忧,戎地骁勇的士兵众多的牲畜 ,还为秦灭六国提供了雄厚的军事资源。
连横。当时东方六国联合一起对付秦国,这就是合纵。秦则针锋相对,重用谋士张仪,用连横破坏合纵,使东方六国不能团结一致。
“远交近攻”战略的运用。
消灭东周。灭周不仅表明秦统一天下的决心和意志,更显示了秦已具备击败东方各国联合进攻的雄厚实力,这一事件会给各国造成 深刻的心理威慑,意义是深远的。灭周是一个新纪元的真正开始,东方各国的末日也真正来临
用大量钱财收买六国大臣。战国四大名将,赵国占了两个:廉颇和李牧,但他们都被一个人的谗言所害,那就是赵国大臣郭开。秦国用重金贿赂郭开,于是廉颇被解除大将的职位,代替他的是赵括,从此导致长平之战四十余万赵军被坑杀。另一位李牧也是被郭开陷害而后遭到杀害。其他国家也是差不多的情况。
强大的军事实力。这个就不用解释了。
㈥ 秦国是怎么灭掉六国的
一、秦灭六国的战略:
1、乘六国混战之际,秦王政采纳了尉缭破六国合纵的策略,“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释义:不吝惜钱财来贿赂六国高官,使六国无法组成联盟)”,从内部分化瓦解敌国。
2、继承历代远交近攻政策,确定了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具体战略步骤,李斯建议秦王政先攻韩赵,“赵举则韩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魏、拔荆,东以弱齐燕“
释义:赵国被占领,韩国就灭亡了;韩国灭亡,楚、魏就不能独自存在;楚、魏不能独自存在,就是一举而摧毁了韩国、破坏了魏国、挟制了楚国,向东面进而削弱齐、燕。
二、秦国自身优势: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由于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新兴地主的力量比较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到秦王政执政时,关东六国先后衰败下去,唯独秦国越战越强。
三、秦灭六国的过程:
1、灭韩: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韩国降将内史腾率秦军灭韩国,俘韩王安,韩亡。所得韩地置颍川郡。
2、灭赵: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将军王翦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置邯郸郡、钜鹿郡、太原郡。赵公子嘉率宗族百人逃亡到代城。
3、灭魏: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军王翦之子王贲率领10万大军攻打魏国,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3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同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攻打楚国,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以逸待劳。
4、灭楚: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渡过淮水,围攻楚国都城寿春。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军斗志涣散、粮草不足,遂从前线撤军。王翦乘机追击,消灭楚军主力,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人复立昌平君为王。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江南,置会稽郡,楚亡。
5、灭燕: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贲打下辽东,俘燕王喜;接着打下代城,俘赵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秦始皇于代地设置雁门郡。
6、灭赵: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不战而降,齐亡。
四、结果:
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按顺序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
(6)秦国是怎么打败德国的扩展阅读:
六国末代国君的最终结局:
1、韩废王韩安
公元前238年,韩王安即位,此时的韩国已成为六国中最弱小的国家,韩王安面临着随时被灭国的命运。当时的韩王安面对秦国的威胁,不顾一切的倒向赵国,试图依靠赵国合力抗秦,引得秦国派大军来攻。
公元前230年春,秦将内史腾率军攻韩,韩王安素车出城投降,随后被押往秦国国都咸阳。此后,韩王安被软禁在韩国旧地陈县。公元前226年,韩国旧贵族在故都新郑发动叛乱,被秦国镇压。最后,秦国为了彻底根除祸乱,将被软禁的韩王安处死。
2、赵幽缪王赵迁
公元前236年,赵王迁即位,此时的赵国在经历长平之战后,国力早已大不如前。后来,赵国继续被秦国打得丢城失地,赵王迁起用名将李牧抵御秦军,一度阻止秦军前进的步伐。于是,秦国采用反间计,使得赵王迁杀掉了李牧。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攻克赵国国都邯郸,俘虏了赵王迁,赵国就此灭亡。后来,秦王嬴政将其流放到房陵深山中。据说,赵王迁在被流放的深山中,因思念故国,而创作下了《山水》这首诗歌,闻着无不落泪。最后,赵王迁饿死在深山的茅屋里。
3、魏王假
公元前227年,魏王假即位。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打大梁,但是其城防坚固,久攻不下,于是引黄河之水大灌大梁城,水淹长达三个月,使得城内死伤无数。无奈之下,魏王假驾着小船向秦军投降,魏国灭亡。据《列女传》记载,魏王假最后被秦王嬴政杀害。
4、楚王负刍
公元前227年,楚王负刍即位。据记载,当时负刍的门客杀死了楚哀王,随后其自立为楚王。此后,秦国全力攻楚,占领了楚国大片土地,击败燕将项燕。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和蒙武率军攻入楚国国都寿春,楚王负刍被俘。秦王嬴政亲自前往樊口,追究楚王负刍的弑君之罪,并将其贬为庶人。
5、燕王姬喜
公元前255年,燕王喜即位。公元前227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着名的荆轲刺秦王的事件,当时秦国已经灭掉韩国和赵国,接下来的兵锋将直指燕国。燕国太子丹为了阻止秦国灭燕,派荆轲前往秦国国都咸阳,刺杀秦王嬴政。
刺杀失败后,作为报复,秦国派大将王翦攻打燕国,击败了太子丹的军队,使得燕王喜逃亡辽东。随后,燕王喜听信谗言,杀掉了太子丹,将其首级献给秦国,试图平息秦国的愤怒,使之退军。然而,秦国并没有放弃攻打燕国。公元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贲率军俘虏了燕王喜,燕国灭亡。
6、齐废王田建
公元前264年,齐王建即位。由于齐国距离秦国最远,因此秦国一直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在攻打其他国家的同时,拉拢齐国,使之不去救援。公元前221年,当时秦国已经灭掉其他五国,秦王嬴政派使者诱骗齐王建,允诺如果他投降,将会赐予他五百里的封地。
此时的齐国尚有土地方圆数千里,军队数十万,然而齐王建却选择不抵抗前去投降,秦国就此轻轻松松的占领了临淄城,齐国就此灭亡。此后,秦王将齐王建安置在边远的共地,不提供食物,使得齐王建最终活活饿死。
㈦ 秦国是怎样一统天下的
秦何以能由西陲的一个小部落,在周王迁都后才得以封为诸侯的小国成为一统天下的大国呢。
先从秦国的基础条件说起,这些在商鞅变法前就由秦朝先王们打下了基础。
1. 秦国的国力:周王东迁,秦国就主要负责应对西边的游牧民族,戎狄甚强,秦国初年一直在挣扎中生存,但是在不断的战斗中,秦国逐渐强大,到秦穆公时期,西边的戎狄大多平定,开始图谋中原,两度扶植晋国国君复位,又一度战胜晋国,获得霸主之位,虽然秦穆公之后秦国日衰,但是秦国的大国地位已经完全确立下来了,春秋末年秦哀公还帮助楚国打败吴国,在春秋时期秦国的地位虽然不及楚晋这样的霸主,但是和齐相当,比那些小国更是远远超出,即便在战国初年一度受制战国初年的霸主魏国,但是秦献公(就是变法的秦孝公之父)时期对魏的战争已经由败转胜,公元前三六//四年,石门一战大破魏军,斩首六万,公元前三六//二年,乘魏国和韩赵交战时在少梁大败魏军,俘虏公孙座。这都是变法之前的事。假如秦国没有这样的国力基础,象宋国卫国那样再怎么变法也不能成为统一天下的第一强国。
2. 秦国的民风:秦国处于西陲,常年和西边的游牧民族打交道,而和中原诸侯接触不多,民风近似西边的戎狄,和深受注重礼仪的中原文化不尽相同,所以秦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其待遇也就比南方的楚国好些。而相对中原诸国,秦国人大都淳朴,善战,注重实际,虽然这样的民风不是文化的好发源地,但是对于处于战争时期的国家来说,这样的人民是最适合的,尤其是变法,战国时期各国都或多或少变法,但是阻力都很大,这不单是贵族的反对,还有民众的反对,试想中原尚奢侈好享受的民众怎么可能接受法家严苛的法律呢?中原文化虽然百家争鸣是一大盛事,但是也是因为百家争来争去,虽然辩才都练的炉火纯青,但是却不能使国家富强,反而是不喜欢玩嘴皮子(张仪非秦国人)的秦国老老实实将国家建设强大了。
3. 秦国的地理位置,秦国立国西边,周王迁都后旧都附近的土地基本属于秦国控制,但是总体上秦国还是远离中原,尤其是春秋时期,强大的晋国阻挡着秦国东进的脚步,所以虽然秦国在秦穆公时期一度战胜晋国,但是总体上秦国一直处于弱势,不能进入中原争夺霸权。但是等到了战国时期,这一点反而成了优势。因为进入不了中原,秦国就一直专心经营西陲,战国初年灭了巴蜀后,秦国已经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一线作战,不象三晋赵韩魏那般处于四战之地,险要是险要,但是想扩张就四面受敌,战国初年魏国强盛无比,但是也挺不住齐国韩国赵国秦国轮番攻打。(就象一战的德国东线西线都吃紧。)而且秦国关中地势险要,有险可守,这又比处于东面平原的齐国好多了,齐国在战国初年强大无比,气势犹在秦国之上,但是五国联军长驱直入,齐国就险些灭国。而同样是五国联军,秦国将函谷关守住,虽然窝囊,但是不至于灭国。
以上是秦国的基础,但是这些也就是基础,要使秦国由大国成为第一强国,还需要商鞅的变法。
商鞅的变法大家只要上过学读过历史书就知道,内容就不多重复了,主要针对结果说一说。
1. 政令统一:我们都知道,立法易,执法难,这也是中国几千年的大毛病了,但是其实在二千年前的秦国,这个毛病已经被商鞅的变法解决了。商鞅的变法细致严苛,轻罪重判,将整个秦国变成了一个大机器,无论官民,都必须在这个法律机器里运转,大家都有守法和监督别人守法的义务,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假如完不成做不到就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就拿塑造武器来说,武器上有标记,假如发现问题就要逐级调查问罪,有点象现代管理制度。
商鞅颁布的法律很细,其中有一条,在马路上倒灰者获重罪。这点很可怕吧,倒灰是什么罪,不要说几千年前,就连我们现在的马路上不到处都是垃圾嘛,倒灰算什么?居然要判罪。这点确实不可思议,我看过的一本书上是如此解释的,“倒在马路的灰很容易被风吹起,吹到别人眼睛里,看不见路就很容易冲撞,而冲撞就往往发生纠纷,致伤致死。”这样看来,如此判罪确实也有道理,不过也只有还没沾染靡靡之风的秦国人才能苛守这样的严苛法律多年吧,假如是要中原诸国和懒散的楚国人看到这样的法律,那马上就会开始大批斗了。
但是,这样的严苛而有条理的法律却将秦国塑造成相当有效率的机器,(其实近代也有,刻板的德国和对面的日本不就是这样的嘛,而这样的国家才会创造国家机器)而政令公平统一使得大家不心怀侥幸,踏踏实实做事,务农,作战。
用一句话来说,法律已经为了安排好了前面的路,你所要做的就是选择走哪条路和遵守法律。
2. 奖励:假如只有法律惩罚却看不到出头之日,那只能是恐怖统治或奴隶制度,不过商鞅的变法当然考虑到这点,他用奖励这点将大家的目光集中过来,让民众有出头之日,这和日后的科举制度将读书人吸引过来是一个道理,何况,他的奖励范围要广的多。
奖励军功,战国最重要的自然就是战争,而秦国人虽然好斗,但是不受纪律,而且之前的制度对一般的士兵没有什么激励,而商鞅变法后,下达严法,整顿军纪,禁止私斗,还需要大家对战争这种公战产生兴趣。商鞅之法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而且还规定,即便宗室贵族,没有军功也不得超越标准获得田宅和臣妾,连衣着也有限制,所有的秦国人目光都集中到战争上来,如此秦军的战斗力自然大大提升。(同样,自宋之后做兵受歧视受欺压又没好处,而文人受到尊重,这样战斗力不低下才怪。)
鼓励耕作:虽然战争重要,但是作为战争的保障,后勤也是很重要的,这主要包括两种,武器装备和粮食。武器装备主要是工匠努力,有严法的控制来保证质量,至于粮食这就是关键了,古代打仗,最重要的是粮食,没有武器,可以削木为枪,但是没有粮食,那就要饿死了,没有粮食,谁也不会为你卖命,自古至今,粮食作为后勤的重中之中一直没有改变,战国时期更是如此,战争长年累月,打仗占用了生产相当多的人力,又要提供不事生产的战士食粮。没有大量的粮食保证是绝对不行的。所以商鞅鼓励耕作,耕作多的可以免除徭役,允许私田,限制商人,都是为了保证粮食生产。(尤其是抑商这条,战国商业大大发展,但是那时没有工业支撑的商业大都是各地倒卖,而奇珍这些奢侈品不利国战,反而助长国人奢侈之风,而更关键的是商人为利往往囤积粮食,所以商鞅变法限制商人。不过秦国对商人并不是一味的限制,毕竟战国时期商人极为重要,一些重要商品被商人控制,无法单纯的抑制。)不过粮食供应这要等秦国拿下巴蜀,修建都江堰后才能称为解决。
3. 中央集权:这大家都熟悉,郡县制度,统一度量衡,建立君王第一的集权统治,这秦始皇后来统一做的事其实商鞅大都做好了,这样的制度使得国内不会出现挑战君王权威的第二势力,保证国内政治的稳定,这吸取了春秋时期甚或战国有些国家大夫之强于国君甚至取而代之的经验。这样的制度保证政治的稳定性,而这种稳定对于常年战争的国家是很重要的。而且中央集权能在短时间调集最强大的力量,这在战争中是相当重要的手段。(尤其是在秦二世之前的秦王,大都非平庸之辈,能牢牢控制朝政,而秦二世连自己都保护不了,还怎么指望他维持秦国呢?)
商鞅变法在秦国相当的成功还要归于秦国一直苛守商鞅之法,即便杀了商鞅本人。但是商鞅之法一直为秦国人所遵守,这样才能保证秦国之后的强盛。
法家虽然重理性轻人性,重法残酷,但是法家对法律制度的研究,分析的细致,实在是儒家等诸子百家所不及的,秦国之法的细致,不亚于现代法律。之后中国虽然尊儒,但是法制上一直沿用秦法,当然刑罚没有那样残酷了。
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之后的王安石张居正变法之所以失败,全在于秦国一直遵守商鞅之法,而宋明很快就抛弃了新法。先不说新法是好是坏,单论法令朝令夕改这条,宋明之后的衰弱就可想而知,当然,宋明当时的情况比秦国要复杂多了。
秦国之所以能一统天下还有三点:
1. 名将:秦国变法使得战斗力提升,但是单纯的战斗力提升并不代表能战胜六国,六国之兵并不亚于秦兵,赵国胡服骑射后骑兵冠于七国,魏国吴起创立的“武卒”也是超级强兵,楚国在战国末期还打败李信二十万秦军。所以说秦军是强,但是绝不能说达到无敌的程度。(秦军的弩兵或许是一个相当强大的兵种,但是只能说对不能这种技术的游牧民族是占有优势,对于相同文明程度的六国军队就不一定了,六国应该也掌握了这种武器,否则秦军早就一统天下了。)所以,秦军需要名将。
当然,秦军在整体上还是优于各国军队,假如在数量相同,将领素质相同的情况下,一般都是秦军胜利,也正是因为如此,能战胜秦军的赵奢,李牧,信陵君,项燕,都是一等一的名将。自然,秦军也有自己的名将,司马错平巴蜀,白起伐楚,长平大胜,王剪六十万灭楚,没有这些名将,秦军是无法统一天下的。
2. 不拘一格用人才:秦国重用各国人才,不拘一格,商鞅本是卫国人,为秦国变法,张仪是魏国人,为秦国出使各国,对六国伐交伐战屡屡成功,魏国人范雎提出“远交近攻”。楚国人李斯为秦始皇拜相立秦法,这些人非秦人,都在秦国立功,而且秦国并非只重法家,墨家巨子在秦国也受到相当尊重。(当然,儒家是不适合一心争霸的秦国的)这样的不拘一格用人才才使得秦国立于诸强之上。(想想其他各国,燕国用了赵国人乐毅,立下无比大功,被猜忌,赵国名将众多,然廉颇老死于外,李牧被自己人害死,当然最冤的是魏国,白白为秦国提供了这么多人材不说,难得的兵法名家信陵君还受到自己亲族的猜疑,郁郁而终。)
3. 运气:你要说一统天下没有这个运气确实不行,战国初年,变法后的魏国强盛无比,无人不惧,大有一统三晋,再建当年晋国伟业之势,秦国虽然一度战胜,但是魏国仍强,走了吴起又来庞涓。偏偏齐国来凑热闹,孙膑妙计打败了庞涓,也毁了魏国,使得秦国前的第一块屏障消失了。
魏国倒下了,不过齐国站起来了,这个庞然大物实在强大,秦国在他身上也占不到一点便宜,齐国论各方面条件都优于秦国,位于东方,不用双线作战,又是当年霸主,文化之国,由他统一六国比秦国要顺理成章,问题就是出了个乐毅,五国联军不但把齐国险些灭了,还把齐国人的锐气打没了,自从齐国坐等秦国灭各国,就是不帮忙,直到秦军一来直接投降。
齐国弱了,楚国倒是一个大国,疆域大,势力大,上天却为秦国送了一位张仪,为楚国送去一位楚怀王,硬生生用一张嘴把楚国折腾个半死,连楚怀王都老死秦国。可怜啊可怜。
赵国自胡服骑射后,战斗力大张,赵奢战胜秦军是为各国打了一针强心针,但是命关赵秦两国国运长平一役……怎么说呢?就算秦国派出了奸细,但是赵王不一定听啊,就算听也不一定换上赵括,就算赵括带兵……也不至于四十万被包了饺子,天下大势就此决定。
好不容易出了李牧,后来的赵王居然还能上第二次当,自己解决自己的干将……
你说,秦国一统是不是有运气。
秦国经过几百年积累,日益强大,而能与之抗衡的对手一个个都衰弱了,终于在嬴政手中,短短十年秦国完成一统天下大业,秦之伟业达到顶峰,而嬴政也成为了中国的第一皇帝——秦始皇
㈧ 战国时期,秦国是怎么取胜的打败的六国
秦灭六国
1.秦统一的条件
(1)客观条件——人民渴望统一
“战国七雄”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战争,使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给人民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灾难;封建割据严重阻碍各地区间的经济交往。《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纵观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270年战国历史,可知孟老夫子的这番话并没有夸张的成分。因此,人民渴望统一,结束分裂割据。“战国七雄”中谁能承担“统一”的历史重任呢?
(2)主观条件——“战国七雄”秦国实力最强
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它是各诸侯国“变法”中比较彻底的,变法后秦国的旧制度废除了,政治、经济、军事力量都得到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因此,灭六国实现统一的重任就落在秦国的肩上了。
2.秦怎样统一——秦灭六国
秦灭六国的过程,概括为四句顺口溜:
秦灭六国计谋精,
远交近攻二步行,
打败削弱再灭亡,
十年统一顺民心。
战国晚期,秦国对于东边的六国,采用远交近攻的战略。分二步:
第一步,打败、削弱六国。先打败靠它最近的韩、魏两国,夺得大片地方。又打败楚国,占领楚国都城郢。公元前260年,秦对力量较强的赵国发动了战争。赵王派名将廉颇驻守长平。廉颇按兵不动,坚守阵地三年。秦军不能取胜,就派人到赵国施行反间计,贿赂赵国的大臣。还造谣说:秦军不怕廉颇,廉颇快要降秦了,秦军只怕赵括。赵括确是名将赵奢的儿子,读了不少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加上主观和骄傲,不是一个好统帅。为了对付赵括,秦国派名将白起出战。白起正面佯装后退,暗里两翼包抄断后。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不知是计,居然冒险出击,陷入秦军包围。结果赵括被秦军射死,降秦赵军40万人全被活埋。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着名的歼灭战,“纸上谈兵”的典故也源于此事。从此,赵国一蹶不振,其他诸侯国更不能抵挡秦国的进攻了。
第二步,秦灭六国。
秦王嬴政的时候,秦国从公元前230年到221年10年间发动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了全国,建立秦朝,都城在咸阳,国形势图”秦灭六国的顺序.
从春秋开始到公元前221年五百多年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终于结束,出现了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局面。这是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为什么?
3.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
秦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秦国经历了漫长的一百多年的兼并战争,才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摆在秦王嬴政面前是更艰巨的巩固全国统一的任务。
㈨ 秦朝打的过一战德国吗
秦朝是冷兵器时代。一战德国是热兵器时代。两者不同的时代所用的兵器也不一样,观念观点都不一样,所以没法比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