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普鲁士与德国的关系
德国和普鲁士是一个国家,德国是由普鲁士统一的,详细内容如下:
1、德国也可以称其为德意志,是法兰克帝国分出的一个国家。法兰克帝国分为法兰西,意大利,德意志三个国家,其中法兰西后来发展为法国,而意大利和德意志国家长期是分裂状态。德意志境内由许多各自独立的公国和城邦组成,它们各自有自已的国王和领地,互为独立,在形式上共同组成德意志邦联,并且选举一个共同的皇帝。
2、当然只是形式上的,皇帝对各地割据势力并没有实际的约束能力。随着德意志国家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人民要求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涨。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鲁士逐渐成为德意志中最有实力的国家,而成为有可能实现德国统一的领导者。
3、经过多次外交努力和战争,在击败了德意志中另一强国奥地利,和欧洲大陆霸主法国后,德国最终由普鲁士实现了统一。
(1)普鲁士为什么没有德国统一扩展阅读:
德国
1、德意志统一:18世纪初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领导了艰苦卓绝的军事和外交斗争,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德意志完成了以普鲁士为主体的统一。
2、位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接丹麦,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是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
3、世界大战
(1)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 德国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打击下,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
(2)德军于1939年9月1日对波兰展开入侵,后协同苏军迅速占领波兰全境,英国及法国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展开。随着战争进行,德国及其盟国迅速控制欧洲大陆及北非,但迫使英国投降或停战的计划未能成功。1941年6月22日,德国违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入侵苏联。日本发动珍珠港事件使德国向美国宣战。
⑵ 德意志的统一为什么最终要由普鲁士来完成
这个问题属于历史选择了:
自三十年战争之后,神圣罗马帝国基本就只是一个名号(尽管还是很有用),当时的奥地利既是名义上的宗主国(类似于春秋时的周王畿),而且实力也是各神圣罗马帝国分封地中最强的。
但是这个局面在腓特烈二世那里开始转变,他通过七年战争等一系列对外兼并的过程使得普鲁士后来居上,其力量与奥地利并驾齐驱。尽管在拿破仑战争中普鲁士遭遇重创,但是这段历史也让普鲁士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当时法国只是军官教育做得一流,而普鲁士直接开始全面教育,腓特烈三世对此的说法是“正是由于贫穷,所以我们要办教育.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办穷了,最后办亡国的.在我看来,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因此在半个世纪里,德国完成了全世界最早的全民普及的义务教育,现代大学制度也在此诞生。
在教育问题解决后,德国的经济实力也逐步增强——比如西门子公司的诞生。然后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等一排能人的推动下,德国最终统一。
⑶ 为什么是普鲁士统一德国而不是其他的公国或者王国
因为俾斯麦。普鲁士能统一德意志,全是俾斯麦的功劳。俾斯麦执行“铁血政治”,希望用王朝战争解决问题,他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睿智的外交,仅仅七年就统一了德意志。而其他诸侯国都没有这样做。
俾斯麦看到普鲁士想统一德意志有三个问题:1、丹麦干涉德意志内部事务。2、奥地利的影响。3、法兰西对南德意志的干涉。
所以外交上俾斯麦与英国和俄国交好,军事上拉拢奥地利打丹麦。丹麦战败,普鲁士拿回了两个省,把石勒苏益格交给奥地利管辖,为日后制造领地冲突做准备。
俾斯麦借口上述丹麦领地问题,准备着手把奥地利排挤出德意志邦联。外交上大力游说孤立奥地利,赞成英国光荣孤立,提出给予法国领地以换取法国中立,并与意大利建立同盟关系,然后奥地利不满,俾斯麦指责奥地利毁约,所以普鲁士对奥地利宣战。军事上,因为没有国家帮奥地利,奥地利对普鲁士肯定是没戏的。奥利地战败,但是俾斯麦却宽容对待奥利地,换取奥地利的好感。此时普鲁士王国已经是北德意志邦联中公认的“领袖”了。
但是,法兰西支持南德意志的邦国。所以法兰西成了最大的阻碍。外交上俾斯麦在西班牙王位问题上,以挑衅和刺激的口吻回电法皇,法皇果然大怒。军事上,俾斯麦号称团结德意志民族,使得北德意志邦联加入普鲁士阵营。法兰西率先对普宣战。英国孤立,俄国观望。法军独木难支,乃败退相持。
俾斯麦见巴伐利亚都来到凡尔赛了,便着手德意志统一。俾斯麦在伦敦召开会议,给英国以脸面,给俄国以利益,从而便没有国家干涉普法事务。普鲁士在帝国议会的投票下,统一法案以压倒式的优势获胜,德意志邦联以普鲁士为主体核心,成了德意志帝国(德语民族成为德意志第二帝国)。
一切都是因为这位铁血首相,俾斯麦的外交战略大获成功。普鲁士的军事实力大放异彩。
⑷ 为什么统一德国的是普鲁士
普鲁士在中世纪的时候就是德意志诸侯中领土最广、力量最强的邦国之一,按照马克思的分析来说的话,就是“靠着贿赂的神权、公开的购买、另行的盗窃、对遗产的猎取和分赃的叛卖性条约”,在不断地领土扩张中发展起来的。在霍亨索伦家族的带领下,普鲁士逐渐建立起了独树一帜的军事官僚制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进入近代的时候,普鲁士的德意志可以说是建立在早期工业化为内容和高度发达的国家经济的基础上的政治。
从俾斯麦担任宰相以来,普鲁士就开始通过一系列的王朝战争进行德意志的统一。1864年对丹麦的战争以及1866年普奥战争对于普鲁士的统一之路至关重要,尤其是后者。普鲁士的胜利确定了在德意志这个未来的民族国家中的领导权问题,奥地利也被成功的排挤出德意志联邦。
1870年——1871年的普法战争标志着德意志统一的完成,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史称“德意志第二帝国”。
⑸ 普鲁士只是众多德意志邦国中的一个,为什么说普鲁士统一德国,而不叫普鲁士吞并德国
因为普鲁士是德意志民族中的一员阿,当然叫统一了。
难道秦统一中国不叫统一,叫吞并?
吞并是吞并别人,统一是统一自己。
原来和自己不是一个圈子,民族的,叫吞并。比如德国吞并波兰,蒙古吞并中国。
⑹ 为什么统一德国的是普鲁士
上天曾经给过奥地利机会,但是奥地利没有珍惜,当上天再次把机会摆到普鲁士面前时,普鲁士抓住了机会,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而那个曾经很牛的奥地利却被排除在德国之外,这就是命。
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普鲁士和奥地利成为德意志邦国里面最有实力的两个邦国。不过就当时的实力来看,奥地利明显占优,因此德意志民族统一的大业的重任极有可能会落到奥地利头上,然而历史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最终普鲁士逆袭奥地利,扛起了德意志统一的大旗,并且把奥地利排除在德国以外。偏距东北地区的普鲁士为何能够逆袭实力强大的奥地利呢?铭苏先生今天就给大家简单分析一下:
普鲁士王国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在普鲁士统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人物-俾斯麦。在俾斯麦推动下,普鲁士主要靠三场军事胜利—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
而最初普奥两个邦国都有统一德意志的雄心,但两国却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方案:普鲁士提出了小德意志方案,将奥地利排除在外的德意志;奥地利提出了大德意志方案,一个包含普鲁士的德意志。对于这两种方案,显然普鲁士的小德意志方案更具有可行性。
虽然普鲁士和奥地利同为日耳曼人,并且都说德语,但是在德意志统一之前,包括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掌控了神圣罗马帝国皇位,在神圣罗马帝国被拿破仑解散以后,奥地利牵头组建了以奥地利为首的德意志联邦,也把普鲁士作为其中一员。
而作为新崛起的普鲁士明显没有得到奥地利的认可和照顾,并且这只是一个松散的联邦,各邦国还是各自为政,这显然不符合普鲁士的利益。因此,普鲁士只有另起炉灶,如果把奥地利吸纳进来,那谁做国王这就会成为难题,所以干脆将奥地利排除在德意志联邦以外。最终,普鲁士通过普奥战争打败了奥地利,成功地将奥地利排除在外,普鲁士带领周边邦国于1871年建立起没有奥地利的统一的德意志。
综上,虽然奥地利具有先天优势,但是奥地利并没有把握住机会,反而普鲁士这个后天崛起的邦国在脾斯麦的带领下,一举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希特勒时期曾经将奥地利也纳入德国的版图,但是二战德国战败,奥地利再次与德国分离。
⑺ 普鲁士:原本并非德意志民族,为什么却最终统一了德国
1866年,普鲁士击败德意志民族内部的主要竞争对手奥地利。1870年,又击败了企图阻挠德意志统一的法国。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终于在1871年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
跟英、法等老牌欧洲强国相比,德意志的统一显得姗姗来迟,可谁也没想到,此后的70年里,这个年轻的帝国连续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深刻改变人类的 历史 进程。
普奥战争前的欧洲局势,两个德意志兄弟对德国的统一都有着各自的打算
然而,主导德意志统一的普鲁士王国,其祖先却并非德意志民族,在血缘上,古代普鲁士人与立陶宛等波罗的海民族更为接近。古代普鲁士的起源地也不在如今的德国境内,而是在以波兰的格但斯克(但泽),和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为核心的地区。
普鲁士的发源地如今已经成为波兰的格但斯克市和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
既然如此,普鲁士又是如何能够统一德意志呢?从13世纪开始,由德意志贵族组成的条顿骑士团用武力征服古普鲁士人,再通过联姻方式成为德意志的一个邦国,进而统一了德意志。
条顿骑士团的徽章和团旗,最终演变为德国军队的“铁十字”徽章
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的凯撒远征高卢时,发现阿尔卑斯山以北、莱茵河以东地区居住着很多蛮族,他们处于原始的氏族 社会 ,勇猛好斗,很难征服。凯撒把这些蛮族称为“日耳曼人”。
公元前1世纪,日耳曼人的居住地区(黑色框线),红色部分为后来罗马帝国全盛时期的版图
据现代考证,日耳曼人起源于北欧的南部地区,由于天气转冷而迁入中欧。古罗马人没有能力征服日耳曼人,便雇佣他们为自己打仗,日耳曼人则趁机吸收古罗马文化,并大举向帝国境内移民。
条顿森林之战,日耳曼人顶住了罗马军团的进攻,因而没有被征服
公元476年,日耳曼雇佣军轻松灭亡了腐朽的西罗马帝国,在其废墟上建立起法兰克王国。这个王国在鼎盛时期囊括了今天法国和德国的绝大部分领土。欧洲 社会 也由此进入了中世纪。
相对于古罗马帝国,日耳曼人初始的文明发展水平较低。但通过数百年的融合和学习,日耳曼人逐渐归皈了基督教,并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军事采邑制度,取代了古罗马的行省制。
可好景不长,公元843年,法兰克王国分裂成东、中、西三个部分,其中的东法兰克王国便是德意志民族的前身。经过三百年的努力,东法兰克王国得到罗马基督教廷的认可,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在名义上继承了西罗马帝国的余晖。
法兰克王国分成三部分,东法兰克将演变成德意志
从国王开始的各级贵族领主,从上级领主获取土地的使用权,并为上级领主服兵役,从而构成整个国家的统治秩序。这套封建制度非常类似于中国周朝的诸侯分封制,一直沿用到近代。
而为了保证贵族爵位和财产能够得到完整传承,封建领主采用了长子继承制,其他儿子只能自谋生路,或给其他领主当兵、或参加各种军事团体,这就使得中世纪欧洲 社会 的军事化色彩十分浓重。
中世纪欧洲最重大的事情是十字军东征,1095年,罗马教廷号召欧洲的基督教徒发动东征,目的是从穆斯林手里夺回圣城耶路撒冷。由于基督教军队以十字徽章为自己的标志,因而被称为“十字军”。
在此后的两百年时间里,十字军先后十三次东征,总兵力超过三百万。从贵族到农民的欧洲各个阶层都深度参与其中,英国、法国、德意志等国的国王都曾亲自领兵前往中东征战。
十字军先后发动十三次东征,总兵力达300万,但只有第一次东征的战果较大
对于那些无法继承爵位和土地的贵族子弟来说,参加十字军东征是攫取财富和荣誉的好机会。德意志的贵族子弟对此也非常热衷,他们在前几次东征的十字军中,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比例。
十字军在初期取得很大的战果,一度夺取耶路撒冷,建立了若干个十字军国家,但也暴露出一个严重的问题。留守在中东的十字军太少,遭到攻击时,很难坚持到欧洲援军赶来,也无法保护前来朝圣的基督徒。于是,武装修士会应运而生。
武装修士会既是基督教修士,又是全副武装的骑士。在十字军东征期间,最有名的三个武装修士会分别是“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
1241年,条顿骑士团与波兰、德意志联军惨败于蒙古军队
12世纪末的第三次东征中,来自德意志的十字军战士们在中东遭遇到敌军和酷热的双重打击,损失惨重,很多人返回了德意志。而留在圣地的一部分人仿效其他骑士团的模式,在1198年建立起条顿骑士团。在遥远的东亚,蒙古帝国差不多与此同时开始了崛起的进程。
条顿骑士团一开始以救治前往圣地的德意志人为主要使命,随着规模的扩大,军事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变成一支强大的武装团队,其首领的名称叫“大团长”或“总团长”。他们以白底黑十字徽章为自己的标志,在中东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条顿骑士团的骁勇善战很快引起了一些欧洲国家的注意。1211年,匈牙利请他们去镇压库曼雷人的反抗,并封给他们一片土地作为报酬。当条顿骑士团完成任务后,想在封地上建立自己的国家时,却发现自己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自然不能建国。
20世纪60年代重建的马尔堡,条顿骑士团征战普鲁士之前,以此堡为总部
吸取教训后的条顿骑士团在接到下一个任务时,要求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颁布黄金诏书,将即将征服的这片土地赐给自己,并享有一切权利。这片土地的名字叫作“普鲁士”。
古代普鲁士位于波罗的海沿岸,在维斯瓦河与涅曼河之间,距离神圣罗马帝国的东部边境约三百公里远。古普鲁士人与拉脱维亚、立陶宛人同属于波罗的海民族。
古普鲁士人的早期 历史 到现在仍无法完全考证,他们没有文字,有自己的语言,处于部落 社会 时期,以原始农业为生。由于土地贫瘠、缺乏海港和海贸,生活较为艰苦,也造就了古普鲁士人的剽悍作风,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外来者的反抗。
1300年条顿骑士团在欧洲的分布,蓝色区域为普鲁士和立窝尼亚
正因为如此,波兰虽然将该地区划入自己的版图,却没有实施过有效的统治。波兰通过神圣罗马帝国请条顿骑士团来征服古普鲁士人,并答应将这片土地的所有权益送给条顿骑士团。
从1230年起的五十年前里,条顿骑士团源源不断地从德意志派来军队,镇压了古普鲁士人的三次大规模叛乱,才征服整个普鲁士地区,逼迫他们皈依基督教。
条顿骑士团一边忙着征服,一边还要排除周边强国的干扰。波兰和立陶宛虽然较为强大,但对该地区的兴趣不大。俄罗斯当时还无力向这里扩张,波罗的海对面的强国瑞典则只能以侵袭为主。
普鲁士处在多个强国之间,但这片土地不够肥沃、也没有良港,吸引力不强
1285年,条顿骑士团终于征服整个普鲁士地区,并根据神圣罗马帝国的黄金诏书,建立了自己的国家——骑士团国。波兰虽然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允许条顿骑士团建国,但此后一直与他们处于敌对状态。
条顿骑士团国由上层的骑士和被统治的古普鲁士人共同构成,据现代学者考证,古普鲁士的人口在被入侵前应该有17万左右。骑士团国鼎盛时期的疆土范围包括东普鲁士、西普鲁士(今波兰格但斯克市及附近地区)、爱窝尼亚(今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大部分地区)。
1400年波罗的海周边的局势
条顿骑士团的成员既是战士,也是修士,因此,他们建立的国家与传统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骑士团的大团长兼任国家元首,各级行政长官同样是骑士团成员。他们没有私产、不能结婚、只能从骑士团内部选择接替者。
为了帮助骑士团成员战胜人性之中的私欲,骑士团着力宣扬“勇敢、纪律、节俭”等美德,使这个与众不同的国家能够长期维系下去,这些美德日后将成为普鲁士精神的一部分。
来源于德意志的条顿骑士们积极从德意志吸收移民,占据当地的经济命脉,推行德语和德意志化。而周边的斯拉夫人、立陶宛人等等也大批涌入进来,与当地人混居在一起。
条顿骑士团的鼎盛时期,占据着波罗的海沿岸很大一片区域
在这个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古普鲁士人渐渐失去自己的语言和习俗,开始与各地移民一起形成新的普鲁士人,德语成为当地的通行语言,古普鲁士语言彻底消亡。
经过长时间的开发,普鲁士土地变得肥沃起来,加上相对宽松的统治,使得普鲁士在随后的两、三百年里,得到很快的发展,超出了周边地区。毕竟条顿骑士不能拥有私产和穷奢极欲,对民众横征暴敛等情况比其他贵族领地要少得多。
经济大发展的同时,条顿骑士团的统治却走上了下坡路,不断地与波兰发生战争。1410年的坦能堡会战中,条顿骑士团惨败于波兰。1466年,西普鲁士被割让给波兰,东普鲁士沦为波兰的采邑,骑士团国丧失了独立。
最后一任大团长阿尔布雷希特(左)和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右)
面对骑士团国江河日下的形势,第37任大团长、来自霍亨索伦家族的阿尔布雷希特拒绝承认波兰的宗主国地位。武力反抗失败后,他逃到德意志,认识了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
1525年,在马丁·路德的影响下,阿尔布雷希特宣布改信新教,辞去大团长职任,自立为普鲁士公爵,东普鲁士因而变成霍亨索伦家族名下的普鲁士公国。
深黄色区域是普鲁士公国,该时期的疆域面积最小
条顿骑士团失去了自己的国家,分崩离析。一部分不愿意改信新教的条顿骑士团成员,回到德意志继续征战了三百年。直到1809年,法国皇帝拿破仑迫使德意志臣服,条顿骑士团才被宣布解散。
拿破仑失败后,条顿骑士团得到重建,但不再具有军事职能,只是一个宗教团体,从事医院等慈善事业。1929年,条顿骑士团改名为德意志骑士团。目前,德意志骑士团仍然有约一千名成员,总部设在奥地利的维也纳,五个国家有其分部。
条顿骑士团没落了,普鲁士公国依然存在,但它臣服于波兰王国,甚至没有与德意志地区接壤。按照正常的轨迹发展下去,这个公国很有可能变成今天波兰的一部分。而这个趋势在1618年被打破了。
由于第二任普鲁士公爵死后无子,他的女婿继承了普鲁士公国。这个女婿同时又是霍亨索伦家族勃兰登堡的继承人,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
这个时代的德意志正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邦国多达上百个,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也是由七个“大选侯”选举出来的,勃兰登堡侯爵便是“大选侯”之一。
霍亨索伦城堡,位于今天的德国巴登-符腾堡州
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的成立,是普鲁士归属德意志的开始,但此时两者的联系还不是很紧密,普鲁士仍然是波兰的采邑。1660年,霍亨索伦家族通过帮波兰打仗,换取了普鲁士公国脱离波兰,完全成为德意志的属国。
1701年,霍亨索伦家族的腓特烈三世,又趁着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向法国开战,得到了普鲁士国王的称号。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加冕称王。
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的疆域,德国首都柏林就位于其领土上
15至18世纪的欧洲一直动荡不安,各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德意志各邦国纷纷卷入其中。普鲁士却因为处于德意志的边缘地带,而长时间免遭战火的侵袭。再加上他们信奉新教,使得这里成为新教徒和战争难民的避难所。
由于普鲁士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民族,对各国移民都保持着开放态度,也不强迫任何人改变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因而受到全欧洲难民的青睐,使得普鲁士人口和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
在普鲁士王国的内部,各等级领主基本上都是条顿骑士团成员的后代,不但享有自己的封地,还延续着骑士团尚武和遵守纪律的精神,年轻的贵族子弟都会上军校,成为普鲁士的军官。他们有一个特定的称谓——容克贵族。
从1230年起,普鲁士人口和领土面积的增长情况
跟传统的欧洲贵族相比,容克贵族节俭得让人感到寒酸,有一些甚至还会自己参加劳动。他们像当年的骑士团那样,信奉“勇敢、纪律、节俭”等美德,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只效忠于国王和军队本身。
普鲁士军队按照地域进行征兵,既能组建一支庞大的军队,又加速了来源于各地移民的德意志化。18世纪是普鲁士不断扩张的时代,吞并多个德意志邦国,普鲁士已经完全融入了德意志。
正是凭借由容克贵族组成的军官团,以及竭尽全国之力供养的庞大军队,小小的普鲁士王国才能在欧洲政治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到18世纪末,这个充满“铁和血”精神的普鲁士已经跻身于欧洲强国之一。
直到普鲁士王国成立时,勃兰登和普鲁士之间只有波罗的海沿岸一狭长地带相连,这种局面显然很难让人满意的。1772年,普鲁士联合俄国、奥地利瓜分了波兰,将西普鲁士重新归于治下,勃兰登和普鲁士终于连成了一体。
经过数百年持之以恒的扩张,尤其是1815年打败拿破仑后,普鲁士王国扩张到德意志的西部和北部,成为德意志地区两个最大的强国之一。另一个是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称号的奥地利。
蓝色为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后的疆域,面积远远超过现在的德国
1862年,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在普鲁士传统的“铁和血”精神下,俾斯麦和国王威廉一世拉开了统一德意志的进程。他们首先排除了与奥地利合并的可能性,选择成立一个相对较小的德意志国家。
1864年,普鲁士击败丹麦,确定了德意志的北部疆域。1866年,又击败奥地利,迫使其退出德意志。次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成立,包括有22个德意志邦国和3个自由市。
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中,普鲁士王国的领土(绿色)
1870年,法国向普鲁士宣战,企图阻挠德意志的统一进程。由条顿骑士团传袭而来的,历经无数次改革提升的高效军事体制,使普鲁士比法国更早完成动员,迸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不但一举击败法军,还俘虏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
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
1871年1月18日,也就是普鲁士王国成立的170周年纪念日,威廉二世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厅加冕成为德意志皇帝。如果上溯到条顿骑士团1230年首次进入普鲁士,这个称帝的过程花费了642年。
这个本非德意志的普鲁士,经过五个世纪的同化,完全成为德意志的一员,乃至两强之一,最后终于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德国”正式登上了 历史 舞台。
德国空军战机上的“条顿铁十字”
长期作者 霈霖
历史 资深爱好者
责任编辑 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 环球情报员主编
—(全文完)—
⑻ 普鲁士怎么统一德意志的
德意志要统一原因很多,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是政治上的原因,被占领、赔款、征集军税刺激的德意志人民是情绪上的原因,拿破仑战争期间哈布斯堡、霍亨佐伦对德意志民族主义者的号召和许诺是政策上的原因,而跟这些相比德意志的中世纪以来的政治结构:“小邦分治、关卡林立、税收、货币体系纷繁复杂、”对德国乃至中欧贸易都成了绊脚石,是德意志统一的经济上的原因。
基于上述这些原因人人都意识到德意志统一势在必行,上到各国宫廷、政府首脑、高级官僚、贵族精英、文化精英、下到资产阶级、市民、乃至于农民。都期待着德意志的统一,但是1815年合约把哈布斯堡的西部领土都剥夺了,转而授予普鲁士,这种处理是出于俄国的利己政策,原因也很简单,俄国从1812年战争中夺取的最大好处就是拿破仑建立的华沙大公国,俄国不可能还把其中最好的部分还给普鲁士,所以只能在西欧作出调整。这样一来奥地利的领土就偏处德意志一隅,而普鲁士则成了横跨北德意志的重要势力,同时也客观上被推到了德意志统一问题的风口浪尖。
在普鲁士走上德意志舞台的时候,德意志统一这个事业牵扯到很多复杂的问题
第一是列强怎么看待德意志统一,列强就是英法俄三国,因为神圣同盟五强力的普奥已经是统一问题的主角了,所以不考虑在内。在英法俄三国里,俄国其实对德意志问题是不太关心的,因为第一俄国没有跨过波兰进一步向西扩张的想法,天主教波兰已经让沙皇头疼了,如果再进一步扩张到普鲁士-勃兰登堡,难度和收益都不成比例。而且俄国的工业还很原始,俄国在德意志的经济利益也很小,英国客观上是支持德意志统一的,因为这一阶段德意志是英国工业品的重要市场,而德意志的混乱局面导致从海上运往德意志的英国工业品卖到莱比锡要过几十道关卡,缴几十次税,还要适用将近十种不同的税法,兑换十几次货币,如果德意志统一,至少是经济上统一,英国商人是乐见其成的,而英国王室又不一定,因为英国国王兼任汉诺威国王,这个问题在威廉四世死后因为英国承认女性继承权,而汉诺威不承认,导致威廉的侄女维多利亚登上英国王位,弟弟恩斯特奥古斯特登上汉诺威王位才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解决。然后就是法国,法国实际上对德意志没有过多的领土野心,但是法国追求整个欧洲的霸权,而德意志是法国推行欧洲霸权政策的交通线,所以掌握着斯特拉斯堡的法国就握着德意志的大门钥匙,俾斯麦在1866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还没有建立德意志帝国以前已经在谋求夺去斯特拉斯堡了,可见法国在德意志的利益虽然缺乏经济基础,却势必导致它被卷入。
第二势在必行的德意志统一将以怎样的形式实现,这就是历史人物起作用的地方。时势造英雄体现在德意志势必在19世纪之内趋于统一,而英雄之改边时势就体现为德意志究竟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统一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这个问题要从几个方面讨论
第一是谁来统一这也有两个方面:
1、邦国层面上的谁来统一德意志,大家都知道1848年有大德意志和小德意志之争,其实还有第三德意志,大德意志毋庸置疑就是奥地利来统一德意志,小德意志就是普鲁士把奥地利赶出去统一德意志,而第三德意志就比较暧昧,往小里说可能是排除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其它各邦统一在一起,往大里说则可以夸张成一个革命的德意志共和国,在波兰、匈牙利、斯拉夫各国独立之后,推翻各邦君主包括哈布斯堡和霍亨佐伦以后,建立一个人民的德意志。这种第三条道路根据立场不同,实际意义也不同,对维特尔斯巴赫家族来说第三德意志或者纯德意志是捍卫小邦独立的工具,对1848年的自由主义者兼德意志民族主义者来说则是普遍解放的德意志共和国。这就牵扯到第二个问题。
2、阶级或者等级意义上的谁来统一德意志,同样也有两条道路,第一是君主、贵族的德意志统一、第二是平民、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的德意志统一。这两者在极端情形下存在着完全对立的解决方式,1815年到1848年实际上是后者在推动者德意志的进步和统一,1848年革命平民、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德意志运动达到最高点,这一年哈布斯堡王朝被赶出维也纳、普鲁士军队退出柏林,德意志的国民代表在法兰克福起草德意志宪法,德意志各邦也纷纷爆发革命,人民的德意志国家几乎出现在了地平线上,但是君主和贵族的反革命也随之开始,反革命最严重的是奥地利,温迪施格雷茨在布拉格、维也纳大开杀戒,施瓦岑贝格的执政完全废除了哈布斯堡之前的所有让步,恢复了君主专制制度,而普鲁士的反革命是渐进的,腓特烈-威廉四世虽然镇压了革命,但是保留了国会和宪法,在1848年以后的反革命潮流当中普鲁士表现出了相当的进步和宽容,所以失望的自由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纷纷倒向普鲁士,小德意志之占上风也大大受惠于这种情绪。
第二是德意志怎么统一
这个问题也要从阶级和邦国两个角度上去看
首先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们希望怎么统一,对他们来说最高目标无遗是推翻各邦君主,抛弃普鲁士和奥地利领土上非德意志的部分来实现统一,建立一个德意志人的中欧共和国。德意志民族主义者中间同情波兰、匈牙利、斯拉夫人的情绪也是基于这个理想。因为这些地方的独立对德意志自由主义民族主义者来说无关紧要甚至是打击普鲁士和奥地利君主的有力工具。这些地方的起义者还能成为德意志统一运动的盟友。但这种理想太过于远大,脱离实际在德意志民族主义者中间也不是优势。
比较实际一些的民族主义者自然希望联合某个邦国和它的君主来实现德意志统一,摧毁德意志各邦的君主和宫廷,实现一种英国式的立宪民主政治,通过政治的民主实践,在统一的德意志国家之内追求民主和民族统一。1848年以后这一派大多倾向普鲁士因为普鲁士是相对最民主的邦国。
另一种激进的自由主义则是在统一与自由不可兼得的时候,捍卫承认民主权利的小邦的独立,来抵制强大的君主制大邦的统一,巴登知识分子所谓“宁要自由的不统一,不要统一的不自由”就是这种立场的代表。
然后就是君主和贵族对德意志统一的态度。这个问题其实可以跟各个邦国的对德意志统一的态度一起谈论,因为除了“自由主义的巴登”之外德意志各邦的政府几乎都把握在君主和贵族的手里,君主和贵族的态度就是邦国的态度。过于小的邦国比如萨克森-柯堡-哥达、或者奥尔登堡这种可以忽略不计,只去观察一下大邦和中等的邦国的态度就可以。
首先是奥地利,奥地利的态度从1815年到1848年几乎是一以贯之的就是拖延,德意志问题也好意大利问题也好,都要拖延维持现状,直到奥地利恢复元气有余力解决为止。在此以前如果迫不得已就作出一些调整,德意志邦联就是这种态度的体现,它有一个宏远的目标,但是毫无实现的时间表。而且可悲的是奥地利一直到它灭亡也没有能够恢复元气,没有真正在欧洲的反革命问题上充当它的旗手的角色,它有那么多的领土和人民,而且几乎天然是欧洲反动派的领袖,从教会到君主都支持维也纳期待维也纳,但是维也纳无可奈何,几次迫不得已的投入战争除了拉德茨基时代胜利了一次之外全盘皆输。
其次是普鲁士,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者执政期间希望追求德意志的经济统一,而且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在政治统一到来以前德意志各邦之间的关税已经基本上被摧毁,1832年普鲁士已经把三分之二的德意志领土都覆盖在共同关税同盟之下,到1852年普鲁士关税区已经基本上覆盖了整个德意志,共同的经济政策、共同的货币、德意志铁路的铺设和联运,都在俾斯麦上台以前很久就实现了,1848年为了联络军队镇压革命,俾斯麦忧心忡忡的第一次乘坐了火车,但到1860年代开始的时候,德意志各邦的铁路总长度已经超过了法国,远远超过了奥地利。德意志各邦在让渡自己政治主权之前三十多年已经向关税同盟大会让渡了自己的经济主权。实际上未来的自由主义德意志也是普鲁士自由主义大臣的理想。但是这种理想因为1861年的宪法危机而告结束。
普鲁士贵族和君主在1848年以后在革命半途而废而腓特烈-威廉四世也不进行坚决的反革命,真是颁布了一部满足自由派要求的宪法之后达成了妥协,之后的普鲁士维持了十几年的自由主义政治,俾斯麦上台以前的普鲁士是沿着自由主义者虽然更多的是“普鲁士的辉哥党贵族”所设想的道路前进的,但是俾斯麦的执政结束了普鲁士的自由主义时期,这时考察一下“俾斯麦的德意志理想”是很有意思的,俾斯麦的德意志理想总结起来就是“根本没有什么德意志理想”,相比俾斯麦腓特烈-威廉四世和威廉一世这两位国王反而是有德意志理想的,甚至威廉一世曾经怒喝俾斯麦“说到底你还是一个德意志人”。但是俾斯麦和他所属的保守派容克贵族阶级都没有自己是德意志人的自觉。他们的德意志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大普鲁士”。最直接的体现这一点的是1866年战争之后北德意志联邦宪法问题,按照俾斯麦的宪法草案,北德意志联邦,将和梅特涅的德意志邦联没两样,这个联邦没有力量没有政府没有价值,普鲁士王国是联邦的“非人格化”的“主席”,北德意志邦联议会将只有一个由普鲁士总理也就是俾斯麦,派遣负责传递消息并使之作用于联邦的代表。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掩盖普鲁士吞并汉诺威、法兰克福、和其它几个小邦,从而实现建立东西两部分领土之间的陆地联系,其它都无足轻重,北德意志邦联总理的设置是违背了俾斯麦意愿的,是普鲁士和德意志自由主义者以及民族主义者强加给俾斯麦的,从此俾斯麦才被迫从纯粹的普鲁士总理变成“联邦”总理。但即便如此,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的进一步发展中扮演的还是一个开倒车的角色,如果说这样是夸张,那么至少俾斯麦扮演了一个在下坡路上踩刹车的角色。1871年建立德意志帝国的时候,俾斯麦慷慨的满足了一切南德意志各邦提出来的维护自己国家独立性和主权的要求,因为所有这些慷慨的让与都同等的被授予普鲁士王国,俾斯麦不想要一个统一的德意志,为此他的德意志帝国甚至除了帝国宰相府办公厅之外没有常设官厅,后来的帝国政府各部门都是从为俾斯麦一人服务的帝国宰相办公厅和办公厅的各个专任国务秘书发展来的。甚至在帝国建立之后,俾斯麦依然不愿意推动帝国的统一,按照德意志帝国的陆海军相关法律,帝国陆军属于各邦,只在战争爆发的情况下才由皇帝统一指挥,所以俾斯麦喜欢扩充普鲁士自己的陆军,但是帝国海军法规定海军属于整个德意志帝国,所以俾斯麦对海军毫无情趣,真正推动德意志海军建设的反而是威廉二世。
然后是小邦的德意志理想,小邦的第一要务就求得生存,因此它们首选的支持对象是奥地利,因为奥地利不愿意在德意志问题上采取积极政策,但是当奥地利表现的软弱无力,而普鲁士却咄咄逼人的时候,他们不得不在经济上对普鲁士妥协,否则它们将丧失必要的贸易路线,尤其是在普鲁士与黑森-卡塞尔在1831年签署协定,把卡塞尔纳入普鲁士关税区从而把东西两部分连成一片而截断了德意志南北方向的贸易通道之后,就更是如此。但是在政治上小邦也有自己的理想,那就是争取第三条道路,摆脱普鲁士和奥地利建立一个纯德意志,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尤其是南德意志的巴登、巴伐利亚和符腾堡,对政治上的自由主义作出了让步,巴登是德意志各邦里最自由民主的邦,而巴伐利亚宫廷则对德意志民族主义运动和艺术大加扶持,路德维西二世国王之推崇瓦格纳,建造新天鹅堡都是这种德意志民族主义政策的体现。一个天主教的、正统君主统治的、但却有宪法和国会的德意志帝国,是南德意志君主在德意志统一问题上的理想。
综合所有上述各种因素之后,我们可以清楚的把德意志统一运动和俾斯麦的王朝战争区分开。
德意志统一运动是从1806年帝国解体到1871年皇帝宣言之间持续65年的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其中从1806年到1848年间,德意志统一的大部分成就已经取得,其中的功绩应该归功于冯-施泰因、冯-哈登堡、冯-洪堡、李斯特、以及其它德意志自由主义者、民族主义者、普鲁士的辉格派贵族和高级官僚,在他们不屑的努力之下德意志在关税、交通上、货币上已经统一在一起,这种统一如此牢不可破以至于1866年战争中萨克森王国作为奥地利的盟友一起对普鲁士作战,但是萨克森的税卡还在按照普鲁士税则向奥地利商品征收过境税。
德意志的统一运动与民主运动一起发展到1848年第一次出现裂隙,但是在普鲁士仍然维持着表面上的宪政,直到俾斯麦1861年抛开宪法和议会开始执行公开的反动政策,因为他抛开议会,所以他无法开征新税也无法举借新债,而解散议会选举也无济于事,所以俾斯麦除了依靠战争改变国内舆论之外别无选择,所以原本健康发展的德意志统一运动的主导权,被病急乱投医的普鲁士贵族把持到了手中,1861年到1871年之间,俾斯麦连续发动了三场王朝战争,从而把德意志统一的发展打上了君主和贵族派的烙印。德意志统一的产物没能成为一个中欧民主共和国也没能成为欧洲联邦的重要一环,反而成了之后的欧洲战争策源地,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1848年以后的德意志贵族的反革命运动,以及政府的反动政策。
如果仅就狭义的王朝战争而论,则在军事上普鲁士的军事改革和参谋体系、以及大胆使用当时在欧洲领先的普鲁士铁路运输军队是普奥、普法战争胜利的根本,这些都应该感谢普鲁士军事改革家们和威廉一世国王,在战争指挥上俾斯麦没有发挥什么特殊的影响,战争的胜利应该归功于老毛奇这样的总参谋长,和王太子这样的前线指挥官。
俾斯麦对德意志统一的最大贡献是在外交上,让普鲁士始终没有遇到一个以上的大国作为敌人,始终避免挑战两个强国,但是与这一贡献相比俾斯麦在德意志帝国宪法问题上的保守,以及在普鲁士地位上的利己主义同样给德意志的历史带来了深刻的损害。
要讨论德意志统一我觉得首先要谈谈德意志帝国是怎么瓦解的,
一、德意志帝国的瓦解
德意志帝国的瓦解是封建制普世性发展的结果。这句话看起来挺复杂其实如果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解释也不难理解,中世纪的欧洲地广人稀,道路破败,森林密布,一只鸟从莫斯科出发从这棵树飞到另一棵树可以一直飞到巴黎。而且交通工具稀少,只有少数人才骑的起马,而且马还要仔细的分成三六九等,一个体面的骑士老爷要有好几匹马,打仗的战马平时可舍不得骑、赛马的竞马更舍不得骑,驮盔甲的马是比较便宜的不过也走不快,还有一匹才是自己平时骑的马,而普通人里的富户可以骑驴,更多的人则干脆凭脚走,所以中世纪欧洲大部分人一辈子的活动半径不超过一个人步行半天的距离,因为天黑就不安全,所以如果没有可靠的落脚点,必须在天黑之前打个来回。
这样的欧洲实际上是被森林、荒野、河流、沼泽分隔开的一个一个的孤立的小天地,他们的语言虽然不同,但是他们彼此之间也没有什么需要沟通,这个人来当老爷那个人来当老爷,反正也就交那么多的租子,服那么几天的役,如果老爷不在其实更好因为可以占点老爷的便宜,比如跑到公共土地上放放自家的牲口啊,去老爷的林子里砍点木柴啊,甚至去偷猎啊。
在这些孤立的小天地之上,说着统一的语言——拉丁语、有着统一的组织基督教会,而且有统一的发型、服饰、教养的教士阶级建立起一种普世性,国家、民族、都分解为一个一个的领地,这些领地的收入和义务都是长期博弈之后平衡点,与其花心思去跟那些已经被压榨的很厉害的臣民较劲,还不如出去抢邻居或者去打邻国,所以领主们也满足于获得自己的那一份,于是爱国心什么的都淡化了,一切都是权利和义务,付出和收益,而且因为是古代社会,这种权力和义务通常还都是不对等的,于是没有人爱国,也没有人在乎什么国家,只是希望我们的老爷离我们远一点,要是他从来都不会来就更好了。
这种封建制度导致的社会的离散在德意志和波兰表现的最明显,恒定的收益实在无法支撑国家,于是君主就向各等级要求例外的效劳和奉献,但是奉献不能白给,于是特权就越赐越多,有些是为了国家有些是为了君主个人,国家的权力被越来越的特许和赦免分解,最后连帝国骑士、修道院都得到了直属帝国实际上是谁也不属于的独立地位。这就是德意志帝国的瓦解。
二、德意志各邦的重整
这种瓦解到了最严重的时候实际上已经不符合人们的需要了,因为社会分解到了最低的层次,关卡林立,每走几步都要进入一个新国家,社会生活几乎不能进行了,于是德意志出现了重整的现象,也就是封建制发展到了极致的时候,社会自发的重新整合,这就是德意志大邦国和中小邦国的内部重建。这种重建的趋势因为战争而进一步推进,所以到18世纪末也就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候,实际上德国已经开始重新凝聚,形成了一系列的小邦,和奥地利这个超级大邦还有一个虽然比奥地利小得多,但是比小邦又大的大邦就是普鲁士。
勃兰登堡-普鲁士总是被人和条顿骑士团联系在一起,实际上这种联系微乎其微,除了自吹自擂成分之外,勃兰登堡-普鲁士跟骑士团没有什么更直接关系。勃兰登堡-普鲁士在18世纪的表现和奥地利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它也是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服从于霍亨佐伦王室的领地的集合体。只不过哈布斯堡王朝集合的是一系列的王国、公国,而勃兰登堡-普鲁士集合的是一系列的公爵、伯爵领地甚至骑士领地,这个国家到18世纪才建立,1701年勃兰登堡藩侯-普鲁士公爵被皇帝承认为在普鲁士的国王,这个头衔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腓特烈您个人从公爵+边疆伯爵变成国王了,但是你的王国在哪呢?哪里是你的王国?你自己去想办法吧。君主个人成了国王不等于他所拥有的各邦就都自然的加入到他的王国里,凭什么?中世纪的所谓法理思想最爱问的就是凭什么,霍亨佐伦家族作为公爵掌握的权力,作为边区伯爵掌握的权力,作为伯爵掌握的权力都是不一样的,如今你打算凭皇帝的一句话,就用一个统一的王权代替你过去掌握的各邦的领主权,搞一刀切?对那些王权比领主权力小的领地自然是好事,对那些王权比领主权力大的地方就是要扩大领主权,霍亨佐伦家族从“在普鲁士的国王”到“普鲁士国王”,和哈布斯堡的约瑟夫二世皇帝想要用一个统一的皇权替代所属各邦的王权其实没有什么两样,所幸的是霍亨佐伦王朝的领地比较少,领土也比较小,所以他们遇到的阻力比约瑟夫皇帝要小。
三、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对德意志的影响
之后在这种重新凝聚的过程中,法国革命爆发了,德意志各邦随后先后卷入反革命战争,这种反革命战争从一开始的德意志军队入侵法国干涉革命,倒后来的德意志各邦抱团儿抵抗法国的入侵,持续了二十多年,从18世纪的最后几年一直到拿破仑最终在滑铁卢战败。
在这个过程中对德意志影响最深远的反而是马伦哥会战和吕内维尔合约,这个合约对德意志帝国的打击或者说影响是天翻地覆式的远超1648年合约,因为1648年合约是交战双方精疲力竭之后的妥协,而吕内维尔合约是拿破仑一边倒的无情宰割。合约要求帝国割让全部莱茵河左岸领土,而因此涉及到对帝国体制的根本性改革,因为莱茵河左岸的领土不是属于皇帝一个人的,还有诸侯和帝国骑士领地,主教、修道院长、自由市、帝国骑士,在这个背景下帝国等级会议在1803年通过了帝国等级会议总决议,也被叫做帝国根本法。
这个法令终结了德意志帝国持续几百年的离散化,用异常简单粗暴的方式把它扭转到邦国道路上去,或者说拿破仑在彼此竞争的两条道路即德意志社会的瓦解基础上的小共同体会和邦国化之间选择了邦国会。1800年帝国的1789个组成部分经过根本法的不流血的革命绝大部分被消灭,帝国骑士、教会诸侯和领地被一扫而空,并入大邦国,只剩下美因茨选侯和条顿骑士团幸免于难。自由市也被邦国吞并,只剩下少数幸存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拿破仑战争和帝国根本法完成了统一德意志的大业里的大头,把近两千个组成帝国的实体缩减了90%,拿破仑是德意志国父也不为过。
在这个过程中德意志人痛感国家之虚弱,中世纪的普世性现在遭到了无情的打击,皇帝1806年退位,宣布帝国解体,拿破仑扫荡了德意志帝国,把已经碎片化的老德意志地区的领地重组,还组织了莱茵联邦,作为法国的卫星国,最初德意志人是喜忧参半,因为似乎有某种新国家的趋势出现在地平线,但最后人们发现还是不能指望法国人,于是德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呼吁民族统一,这种呼吁与哈布斯堡和霍亨佐伦两个大王朝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他们先后起来号召德意志人民反抗拿破仑统一德意志,哈布斯堡先行动,结果是1809年的再次战败,1812年以后普鲁士也站出来反对拿破仑,号召德意志民族起来抗争,结果就是德意志各邦在莱比锡打败拿破仑的辉煌胜利,这场战争被叫做“德意志民族解放战争”。
四、维也纳会议和德意志邦联
在反对拿破仑的过程中哈布斯堡和霍亨佐伦都号召民族统一,还都许诺颁布宪法,但是真得结束了战争,各邦君主云集维也纳的时候,他们却退缩了。
1815年终于战胜拿破仑之后,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没有被恢复,原因是帝国如果恢复那么之前赐予的各种特权和帝国法将继续束缚统治者,拿破仑已经开始了对德意志的改造,这一改造为德意志统一铺平了道路,没有理由在这个问题上开倒车。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邦联,按照号召民族解放的君主的许诺,这个邦联将具备国家实体的地位,而且在国家机构和军队上具备国家的实际能力。
1816年11月5日德意志邦联议会在法兰克福召开,组成它的代表却不是德意志人民选举出来的而是德意志各邦君主派往法兰克福的代表,尽管如此这个机构还是开始制定德意志邦联宪法,甚至德意志邦联战争法(1821年)。1820年签署的维也纳最后议定书重申了君主们的许诺,德意志邦联应该具有国家实体,“通过政治统一而结合起来的完整政权”,但是之后的政治实践证明这一切只是一场空。德意志邦联的运作依赖于德意志大邦的协调一致、或者大邦中的奥地利或者普鲁士与中小邦的协调一致,但是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利益各不相同,中小邦和大邦之间也各不相同,德意志邦联没有在对内和对外的政策上作出什么真正的贡献,德意志民族统一问题也没有在这个庄严的许诺中得到什么实质性的进步。所以从1815年开始德意志统一就注定了必然在德意志邦联体系之外采取行动。
⑼ 普鲁士统一德意志时为什么将奥地利排除在外,而不将其一起统一
奥地利曾经名以上是德意志地区的霸主.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奥地利和现在的德国同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曾经长期占据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宝座.当然这只是明义上的统一,实际上由于神圣罗马帝国组织松散,奥地利并不能完全控制德意志地区,
大德意志地区崛起的普鲁士使得奥地利无法轻易获得整个德意志地区,普奥在拿破仑失败后长期争霸德意志的主导权.
虽然奥地利一度占据主动并且几乎将普鲁士排挤出德意志联邦,但因为奥地利最初向南扩张时吸收了太多的民族,诸如匈牙利的马扎尔人和巴尔干地区的斯拉夫人等等,使得当时奥地利叛乱四起,很难专顾于和普鲁士争霸德意志.
在俾斯麦上台后,政策之一是将整个奥地利排除在德意志联邦之外.这和俾斯麦长期以来反奥亲俄的情绪有很大关系.在这种政策的引导下奥地利最终在普奥战争中失败,不久后被迫退出德意志联邦.自然也就和日后成立的德意志帝国无缘.
当然俾斯麦在晚年开始修复同奥地利之间的关系,并取得了很大的效果.
二战前希特勒促成了德奥合并,两个日尔曼国家才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融合.
现在奥地利怎么"比较牛"了?.. 奥地利帝国自从1848年欧洲自由主义革命开始就逐渐走下坡路了..普奥战争失败以后维也纳再也没有成为欧洲政治的中心.. 柏林可以说现代无论是从政治影响力还是经济实力都远远超过维也纳..
顺便说一句,凡尔赛条约明令禁止德国和奥地利以任何形式进行合并.之后的雅尔塔体系也对德奥合并有不成文的禁止.
一个国家实力强大与否和首都没关,奥地利的衰落已经是很明显的了,德国现在贵为欧洲第一经济体,还有强大的科学技术,远远超过奥地利了..
再者说,一个国家的影响力也不完全取决于他经济实力.德国在政治,外交上都是欧洲乃至世界的大国,奥地利则在欧盟都没有什么发言权,完全不能相提并论了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36812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