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神舟12号成功发射,美国也不甘落后,宣布延长国际空间站使用寿命
11年的等待、11年的默默付出,中国终于等来了自己的空间站。6月17日,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搭载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以及3名宇航员,终于在每一位中国人的期待中,缓缓升空,并最终精准进入预定轨道。
这一次发射任务与以往不同,3名中国宇航员将肩负重要任务,在进入太空后会驻留长达3个月时间,负责空间站的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舱外维修、维护等一系列复杂操作,并成为“天和”空间站的首批驻扎的宇航员。而这一天的到来,中国人足足等了11年。
2021年3月9日,我国宇航局与俄罗斯联邦航天局签署了有关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空间站的谅解备忘录。这意味着俄罗斯拒绝了美国的“邀请”,在月球开发上选择与中国共进退。这是两国在战略上的选择,但又何尝不是中国的航天 科技 证明了自身的实力,这才获得了俄罗斯的认同,选择与中国结伴而行。
5月24日,俄罗斯方面又传出一个“重磅消息”。据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执行总监亚历山大·布洛申科表示,他们打算与中国展开进一步合作,而这次合作的项目,竟是打算采用中国超重型运载火箭发射俄罗斯的载人飞船。同时,也将推动俄罗斯火箭搭载中国的载人飞船。
简单地说,中俄将在火箭、载人飞船技术上,努力实现“标准化”。届时,中俄火箭均可发射对方的载人飞船,这不仅会节约成本。更重要的是,其背后蕴含的战略意义。这意味着中俄在航天航空领域的合作,将跨入全新的高度。
截至目前,共有28个国家向我国递交了中国空间站的合作申请,其中来自17个国家的9个项目被我国选中。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也递交了申请,但他们的项目被淘汰了。有分析人士表示,美国递交的项目之所以被拒绝,并不是我们“记仇”,而是美国递交的“项目”整体科研价值评估并不高,更像是一种对我国发起的“试探”,所以项目自然没办法通过。
眼见中、俄两国在航天航空 科技 领域走得越来越近,美国显然不甘心,打算继续“挖墙脚”。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6月5日报道称,美国NASA局长比尔·纳尔逊近日与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总经理德米特里·罗戈津通电话。而这次通电内容,主要表达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美国希望与俄罗斯合作,继续经营国际空间站,将空间站的废弃时间延长至2030年;第二层意思,美国希望拉上俄罗斯在空间站上加深合作。而在4月18日时,俄罗斯方面对外宣布,会在2024年国际空间站运营合约到期后退出该项目,并斥资60亿美元着手建立俄罗斯国家轨道站,并在2030年前后投入使用。但这样一来,美国若想要将国际空间站经营到2030年,无疑需要承担更多的运营成本,这对于近年来“财政赤字”严重的美国而言,着实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第三层意思,美国希望俄罗斯联邦宇航局与中国保持距离。近年来,俄罗斯联邦宇航局虽然受困于经费问题,在研发上显得“疲软”。但不可否认一点,那就是美国与俄罗斯在航天领域的合作要比中国更加深入。
如今中国追赶速度有目共睹,这让美国有了危机感。再加上中、俄的空间领域合作也在加深,令美国NASA倍感压力。为了在“太空 探索 ”上确保自身拥有足够的优势,并成为太空规则制定者和话语权掌控者,于是,NASA推出了《阿尔忒弥斯协定》。
协定一经推出,巴西、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国家纷纷加入。此外,NASA还计划在2024年正式“重返月球”。就在6月15日,NASA对外宣称,将在今年的11月22日进行绕月飞行。虽然不会搭载美国宇航员,但会携带一个身着宇航服、全身装满传感器的人体模型乘坐飞行器,在绕月飞行过程中收集相关数据,为下一步宇航员登月做准备。
如果一切顺利,NASA会在2024年将一名男性宇航员和一名女性宇航员分别送上月球。不过,这需要不菲的资金。然而,截至目前NASA都没有得到这笔33亿美元的拨款。而美国国会首次拨款的10亿美元也明文规定,只允许NASA用于建设载人飞船。可尽管如此,也能看出NASA正在谋划一场“太空大行动”。
不只如此,美国为了确保自己在太空中的利益,还拉着日本一起组建了“太空军”。而在美国的“游说”下,2021年4月1日,英国国防部对外宣布,隶属于英国的“太空司令部”正式成立。可见,美国这一次不仅打算在太空 探索 上拉着一众盟友“围堵”中俄,同时还打算在必要的时候,用“拳头”替代“道理”。不得不佩服,美国这是要将“美式霸权”延伸到太空中,让美国“霸权的恶名”响彻太空。
以上这些都在说明,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非常恶劣,此次神舟12号的成功发射,不仅激励着我们要继续发扬“不畏艰苦,攻坚克难”的精神,更是向外界发出了振聋发聩的中国声音,那就是我们不怕封锁,不管全球形势如何变化,我们对于达成自己的既定目标的决心永远不会变!
❷ 神舟十二号返航成功!三位宇航员为何需要隔离太空也有病毒吗
9月17日,三名宇航员完成为期三个月的太空任务,乘着神舟12号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神舟12号的成功,离不开各方的努力与付出。
任务开始之前,搜索技术总体组就和很多相关部门进行了深度合作,探寻最佳方案,而且进行多次演练,从各方各位确保神舟12号能够顺利着陆。搜索技术总体负责人声说“为了提高神舟12号成功的几率,我们已经进行了全面的准备,比如 搜救任务,包括待发段,上升段 等等。
但可能有人提出疑问了,为什么神舟12号在和空间分离之后,不直接原路返回地球呢?为什么神舟12号的着陆点偏偏要选择东风着陆场呢?神舟12号返航成功之后,神舟13号什么时候发射呢?除此之外,为什么航天员到达地球后还需要进行隔离呢?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欧洲航天员开始苦学中文了呢?
神舟12号作为我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迎接航天员的顺利凯旋归来。东风着陆场进行了全面精准的准备工作。除了顺利解决直升机运力不足之外,还要严抓质量,防止在飞行过程当中出现装备故障的情况。
原来呀,神舟十二号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呢。9月16日,搭载三人的神舟12号飞船即将完成为期三个月的既定任务,开启返回地球的旅程。航天员在太空的时间刷新了我国的航天纪录。
按照常理来说,三名宇航员已经离开地球那么长时间了,现在任务已经完成了,完全可以立即返回呀,但神舟12号压根没有正常返回地球,反而先跑到空间站的正前方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是因为他的任务还没有完全结束,在这次任务结束之前,神舟12号还需要完成最后一项任务,而这项任务就是“径向交会实验”。这项任务在此之前,中国航天领域完全是空白的状态。这次正好能够借助神舟12号填充我国这项领域的空白地方,来为我国的航天事业积累经验,而且方便神舟13号的发射。
这项任务如果能够顺利完成的话,将会极大地推进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而且能够让外界见识到我国太空事业发展的速度以及潜力,最后一项任务完成之后,神舟12号就能够顺利地返回祖国的“怀抱”里了。
而这三名宇航员也能够刷新我国航天史的记录,成为我国在太空当中停留时间最长的人,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创造一次又一次的辉煌。我们也有足够的信心相信,在未来航天领域当中,中国将会持续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刷新纪录,开启属于中国的太空时代,让外界真正地见识到中国的航天实力。
东风着陆场地广人稀,而且没有什么重要的建筑物,所以选择东风着陆场作为神舟12号的降落点再合适不过了。东风着陆场的面积如此之大,我们怎么样才能够更快地找到航天员呢?
万一神舟12号在降落的过程当中不小心砸到人怎么办呢?虽说这些问题发生的几率比较小,但既然问题提出来了,我们就应该想出应对的解决措施。以免发生意料之外的境况,让事情脱离我们的掌控。
首先,地面搜寻小组寻找神舟12号这件事情完全不需要担心。虽然我们没有办法精准地计算出神舟12号的降落点,但是神舟12号上面携带专业的定位仪器,当神舟12号降落地面的时候,我们可以知道飞船的具体位置和速度,神舟12号顺利着陆之后,虽说北斗的导航会受到影响,但是他仍然会断断续续的传递出一些发射信号。
而且飞船上面还有闪光灯,地面搜寻人员在晚上的时候完全可以根据飞船的这一特征进行寻找,可以大大提升寻找的几率。除此之外,所以说东方着陆场的面积比较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周密的计算,大致得出飞船的降落范围,针对这些概率比较高的区域,我们可以加大搜寻力度,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成功的几率。而且在神舟12号返回仓返回之前,地面搜寻小组已经进行了多次演练,基本上都可以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万无一失。
说完这个问题,可能还有人担心,返回舱在降落的过程当中会砸到人吗?虽说东方着陆场地广人稀,但还存在着一定的人流量。
所以这个问题也可能会存在,既然这个问题有存在的几率,那么我们就应该提前想出解决的办法。首先,当地老百姓一点也不排斥返回舱降落到自家的位置上,甚至当地还以这件事情为荣,返回舱如果能够降落到谁家的话,谁家就非常的光荣。
而且返回舱降落伞的颜色非常明艳,降落伞的面积也是足够大,人们在地面就可以估计返回舱即将要降落到哪里,提前做好预备措施。
除此之外,返回舱在返回地面的时候,着陆的速度非常慢,一点也不快,人们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返回舱,并且及时逃过。所以砸到人的这个问题完全不需要担心。
我们都知道,太空当中的环境和地球当中的环境一点也不一样,宇航员们在太空当中生活了三个月,身体机能肯定会出现一些变化,可能这些变化肉眼看不到,但身体内部的实际情况,我们谁都说不了。
所以航天员在返回地球之后,需要在专业部门的帮助下,对宇航员的身体进行一个详细检测,以便更快地恢复宇航员的身体机能。
让宇航员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正常的训练当中。一般来说,宇航员在返回地球之后,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要进行为期14天的医学隔离,其次,要进行医学疗养30天,最后,恢复疗养大概三个月左右。只有将这三个阶段全部经历完之后,宇航员才能恢复正常的训练。
医学隔离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宇航员,太空当中的环境非常地恶劣,我们也不知道太空当中是不是有生命的存在,除此之外,太空当中的紫外线非常强烈。
这样的环境很有可能会导致生物基因出现变异,而且每个人身上都会携带不同的微生物,在太空飞行的过程当中,我们谁都不知道这些微生物是否会发生变异?
如果这些微生物发生变异的话,很有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病毒,而且病理性特别强,很有可能会超出人类的掌控,这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未知的灾难,为了防止促进这种不可测的情况,所以宇航员在返回地球之前需要进行隔离,这样做既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而且还能够保护地球上的其他人。
神舟12号三名宇航员也不例外,在返回地球之前,他们也会进行相应的医学隔离,医学隔离之后进行医学疗养,最后进行恢复疗养。当这些都进行完之后,宇航员就可以投入到正常的日常训练了。
现在我国的航天事业已经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神舟12号顺利返航之后,要不了多久,神舟13号就会进行新一轮的空间发射。
神舟12号是我国空间站第一次载人飞行任务,三位宇航员能够顺利地完成所有航天任务,这足以表明中国空间站的强大。现在神舟12号载人航天飞船已经与核心舱进行了成功地分离,这意味着,神舟12号即将返回地面,长达三个月的太空飞行任务即将结束了。
这次神舟12号的飞行任务显然比以前难了很多。所以,即便是返回,我们也不能够掉以轻心,它对于我们而言,仍然是一种挑战。
说完神舟12号,我们就来谈一谈神舟13号什么时候发射。其实,神舟13号的发射日期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有了说明。神舟13号的发射日期根据神舟12号任务完成的日期具体而定。
据消息,神舟12号在发射之前,神舟13号的发射任务就已经准备好了,神舟13号相对于神舟12号显然有着更加突出的优点,它具有较高的应急救援能力。如果神舟12号在返回的过程当中遇到风险的话,就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将神舟13号发射上去,让三名航天员乘坐神舟13号返回。
所以神舟13号早已整装待发,随时都可以发射。如果神舟12号能够顺利圆满地完成返回任务的话,神舟13号发射日期也不会太远了。神舟13号飞船也是搭载三名宇航员,将这三名宇航员送入空间站。
这次的宇航员在太空当中生活的时间更久,预计飞行的时间是半年左右,当然,飞行的时间与任务紧密联系,飞行的时间越长,宇航员们需要完成的任务就越多。
我们都知道英语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只要想投入到国际 社会 当中,每一个国家无一例外都需要学习英语。这样的情况也让英语变得越来越炙手可热。
但现在局势明显发生了变化,相对于英语的炙手可热,中文也开始深受西方国家的认可,甚至现在很多西方国家都将中文纳入学习课程当中。
除此之外,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欧洲宇航员们开始苦学中文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当然是因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中国预计在2022年前后将会完成空间站的建设,到那个时候,因为中国是仅有的太空站,所以,其他国家如果想要继续钻研航天事业的话,就无一例外,需要苦学中文。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现在已经同意17个国家加入到中国空间站当中了,其中包括德国,法国等等,还有与我们关系非常友好的俄罗斯,巴基斯坦等等。
不过,美国却被中国拒绝了,这主要是由于美国达到中国空间站的进入标准,所以才会被中国拒绝了,如果想要再次申请的话,只能等后面的实验项目了。
美国被拒绝,这也算得上是一件比较正常的事情了,当然,想要加入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也需要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那就是苦学中文,要知道,中国空间站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按钮,上面刻制的都是中文,其他国家如果不懂中文的话,根本没有办法学习。
中国的空间站对于全球都是开放的,想要接入国家也必须适应中国的规则,只有这样才能够利用。随着中国空间站的建设,中国在航天事业上将会取得越来越显着的成就,到那个时候,中国将会变为全球的试验站平台,这不仅显示出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强大先进,而且也体现出了我们的和平与发展,只有大家一起进步,世界才可以变得越来越强大。
最后,小心想说: “欢迎神舟十二号回家,欢迎三位航天英雄凯旋!”
❸ 肉眼能看到中国空间站吗
能。
首先请大家放心,中国空间站可以很轻松的用肉眼看到。中国空间站以距地面300多千米的近圆轨道绕地球运行,飞行一圈大约需要1.5小时,因此经常会从我们头顶经过(这就叫“过境”)。
它的体积较大,过境时如果被阳光照亮,会十分明亮。近期的观测表明,当它以比较高的高度过境时,亮度可达-1等以上,与夜空中最亮的恒星天狼星的亮度差不多,即使在城里也是轻松可见的。将来,随着建设的进行,它会不断变大,也会越来越亮,观测起来更容易。
如果只是欣赏,我们不需要借助任何装备,只凭肉眼就足够了:它看上去就像一颗很亮的星,慢慢悠悠的划过天空,其速度和一架飞机飞过差不多,不过它不会像飞机的灯那样闪烁。
如果你想拍摄,那么也不需要太专业的器材,入门级的单反、微单相机,或者有手动功能的卡片机,或者拍照好一些的手机都是可以的。
使用广角镜头,提前按照预报的位置构好图,调好曝光参数——稍高的感光度(如ISO3200)、较大的光圈(如f/2.8)、较短的曝光时间(如4秒),提前几分钟开始连拍即可。拍完后,用叠加星轨的方法将素材叠加在一起,就能得到一张完整的中国空间站过境照片。
中国空间站(天宫空间站,英文名称:China Space Station)一般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中的一个空间站系统。预计在2022年前后建成。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公里,倾角42~43度,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总重量可达180吨,以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1992年,中国政府就制定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建成空间站是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2021年5月,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完成在轨测试验证。5月29日晚,我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
6月17日15时5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7月4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进行中国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9月16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撤离空间站组合体。
9月17日13时30分许,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反推发动机成功点火后,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9月20日15时,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搭载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
2021年10月16日6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进驻天和核心舱,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
❹ 神舟十二号返回地球要面临哪些挑战要经历哪些惊心动魄的时刻
就在今天,神舟十二号3名航天员就要回家了,至此,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已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昨天神舟十二号和空间站的组合体完成了绕飞以及径向交会的试验,然后启程回归祖国的怀抱。那么航天员从空间站撤离究竟要经过哪些流程呢?
首先从飞船与核心舱分离到最终返回地面,航天员要经历20多个小时的时间。神州十二号返回时,首先要进行离轨,其实也就是调转反向,调转方向完毕后,轨道舱和返回舱将进行分离,接着进行二次姿态调整,返回舱与推进舱再转九十度,之后开始点火,降低飞船速度,进入返回轨道。
然后第二道关是再入关,再入大气层这一关是返回路上最危险也是最严酷的一关。,返回舱与推进舱就以无动力状态自由减速飞行,当快进入大气层时,推进舱分离,飞船的返回舱在进入大气层之前要抛掉推进舱,因为推进舱后面的发动机是不能进行隔热的。脱离了推进舱的返回舱借力调整姿态,然后大概在100公里左右就开始进入大气层。飞船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是返回过程中环境最为恶劣的阶段。空气密度越来越大,返回舱与空气剧烈摩擦,使其底部温度高达上千度,周围被火焰所包围。
经过大气层的过程也是对飞船减速的一个最主要的过程。能够将飞船的速度从七点九公里每秒降到大约200米每秒。用大气层来进行减速。这是非常危险的,除了高温以外,进入大气层后返回舱将进入至暗时刻,会有将近几分钟与地面失去联系,这是航天员身体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眩晕恶心,难以呼吸。此时对航天员就是最大考验。
最后,就是万众期待的着陆阶段。离地面10公里时,返回舱将打开降落伞并抛掉防热大底,速度将下降至每秒3.5米左右。地面各级相应部门全部做好准备,包括搜救队,医疗队,辅助队等等,神舟十二号有5架专用直升机为航天员保驾护航,最后在距地面一米左右时启动反推发动机,最终使返回舱实现安全着陆。顺利返回地球后,航天员身体恢复期至少需要3个月。可以看出我们的航天员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敢于奉献,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向他们致敬!
❺ 神舟12号的意义
神舟12号的意义有,第一,从宏观角度来看,神舟12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太空格局的重大改变,第二,从微观角度来看,神舟12号代表中国综合实力增长,为后续空间站的建造和利用起到好的开头。❻ 怎么看待神舟12发射上天
您好,你的问题,我之前好像也遇到过,以下是我原来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希望能帮助到你,若有错误,还望见谅!2021年6月17日是令亿万中国人民无比兴奋的一天,因为这一天早晨9点22分,神舟12号载人飞船带着我国三名宇航员飞入太空,飞船将与天宫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胜利对接,迈入了我国裁人航天和空间站建设领域至关重要的一步,开启了新的篇章。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技术发展当中的皇冠上的明珠。原先我们将各种各样的无人飞行器送入太空,这个难度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而要将脆弱的人体送向太空,还要让宇航员长期留住在空间站里完成各种操作实验,这个难度太大了。 脆弱的人体将成为这项航天运动最大的短板,哪怕一个细微的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这次航天试验的失败。自人类于上世纪60年代进入太空以后,在中国之前只有美国、苏联(现在是俄罗斯),两个国家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神州12号的顺利升天标志着中国成为了与他们并驾齐驱的第3个完全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和建设空间站的国家。 我国的载人航天飞行工程早在1992年被启动,简称921工程。神舟1号到神舟6号已经完成了载人飞船的试验飞行,初步建成了比较完善的配套性载人飞船工程。之后我国又相继发射了神舟7号到11号、天舟1号、天宫1号、2号,逐渐攻克了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对接技术以及空间实验室的建造技术。目前我国正在集中攻克在最为艰难的课题,如何宇宙中建立长期的空间站,如何让宇航员长期停留在空间站中进行长时间的实验。 也就是我们要建立一座天上宫阙,也就是现在我们打造的天宫空间站,并让宇航员长期驻守。天宫空间站打造是由三部分构成,之前我国已经成功完成了前两部,先成功发射了天宫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然后发射货运飞船,最后神舟12号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现在神舟12号已经完成了天宫空间站打造最为关键的一步。也就标志着我国打造的天宫空间站进入了载人驻留实验阶段。神舟12号的发射使太空中常驻的地球人总数达到了双位数,10个人,中国宇航员占比不输美国和俄罗斯。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崛起已经呈现出大有超过美俄两位前辈的趋势,宇宙空间的争夺是大势所趋,中国绝不能落后!,非常感谢您的耐心观看,如有帮助请采纳,祝生活愉快!谢谢!
❼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多国与中方合作,但不包括美国
据媒体报道,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火箭成功发射。此次三名航天员分别为聂海胜、汤洪波和刘伯明,他们三人将进入“天和”核心舱,进行为期3个月的太空任务。在这前一天,中国方面表示,将与其他国家共同开展航天任务,但有媒体表示,此次与中国合作的其他国家中并没有提到美国。
在此次新闻发布会上,中方表示,中国航天目前在多个领域与俄、意、法、德等国家进行深度合作。中国现在完全有实力开展各项国际科学合作,中国也欢迎其他国家与中方在航天事业上进行合作。从16年开始,中方筛选了9个合作项目,这些项目分别来自17个国家。中国在空间站问题上,也派遣科研人员与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科研人员进行交流。
美媒在6月16日报道,目前国际空间站有着来自不同国家的二百四十多名宇航员,但其中没有中国代表的身影。媒体还表示,如果国际空间站缺少资金支持,那么到2024年国际空间站将无法继续运营,届时只有中国能够运营空间站。造成这一局面很可能是2011年美国签署的“沃尔夫条款”。在当时美国国会议员声称,一名在美国航天局工作的中国科研人员疑似窃取“相关信息”,在回国时被美国安全局逮捕。随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便签署了一项禁止与中国航天领域合作的条款,这项条款就是“沃尔夫条款”。
最近,俄罗斯方面发声,表示会与中国在航天领域继续深入合作。俄方公开宣称,未来会向中国空间站输送俄罗斯航天员。另外在中国发射神舟12号时,俄媒称中俄将继续在空间领域进行合作。对于在航天领域中俄之间的关系,季启明表示,目前,中俄两国围绕空间站以及载人航天领域一直保持密切合作。今后,两国将继续在该领域内深入合作,为全人类的 探索 太空事业做出贡献。
❽ 神舟十二号成功克服三道关:飞船翻跟头、航天员倒着坐、穿越黑障
9月17日,神舟12号航天员乘组结束在空间为期三个月的工作,开始向地球返航。那么神舟12号究竟是如何返航的?如何完成向着陆场的瞄准和滑行?又是如何完成在大气中的制动减速,最后平安落到地面的?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分离阶段。神舟12号跟空间站是一个组合体,在空间绕着地球的轨道飞行,以90分钟的速度环绕地球一圈,这样不断的循环。
如果想向地球返航,首先要完成分离,就是神舟12号飞船跟空间站完成对接机构的解锁分离。这个时候,航天员原本是在空间站的,他们首先要在空间站完成撤离前的最后检查工作,使空间站从有人值守切换到无人值守的工作状态。
然后他们会向神舟12号的轨道舱转移,从核心舱向轨道舱转移的过程中,他们必须要在转移完成之前关闭空间站气密舱的舱门,同时进入到轨道舱以后也要关闭轨道舱的气密舱门。
进入后,他们会再次通过轨道舱进入返回舱,然后关闭轨道舱跟返回舱之间的气密舱门。这时,飞船就开始分离动作,解锁机构解锁,神舟12号飞船的制动机构缓慢喷气,让飞船以非常小的速度逐渐脱离空间站,这个时候两者还是在共同的轨道上运行,当环绕到最后一圈的时候,地面会下达一个撤离的返航指令,这个时候两者就不再以共同的轨道开始进行下一轮的动作。神舟12号飞船这时距离空间站已经有一定的距离,所以要调整姿态。
首先来讲反冲系统会调整它的姿态,让它逆时针先回转90度,本来飞船是以纵轴对准轨道飞行,现在就是横侧飞行。同时,轨道舱跟返回舱之间的对接机构会解锁,两者之间就会有一个缓慢的分离速度。
横向分离的好处是让被抛弃之后的轨道舱不会停留在飞船的轨道前后位置,两者不会造成相互干扰,横向抛掉轨道舱,这时的飞船只剩下返回舱和后面的推进舱这样两个系统组成的组合体,但是还是横着的。在扔掉轨道舱之后,神舟12号飞船会继续逆时针回转90度,这个时候,它已经逆时针回转了180度,变成了头朝后,尾朝前的姿态。
推进部分的发动机是正对着轨道前方,这时就已经完成了向地面返航的最后准备。此时推进发动机会点火,但不再是为了加速,而是让飞船在轨道上减速。
飞船可以到达地球轨道,并且环绕地球不会掉下来,主要原因是它要达到第一宇宙速度——每秒7.9公里甚至更高。
如果你的速度在这个时候能够迅速衰减,它就会向地球下落。如果速度衰减到零,那就会直上直下,自由落体落向地球表面。但是如果衰减不到零,而是仍然维持一个很高的速度,它就会以不足第一宇宙速度的姿态向地球以一个抛物线的方向滑落下来,这就是神舟12号返回地面的一个基本原理。
但是,速度和姿态的控制要求相当之高,是比较的严苛的数学和物理的计算过程。制动发动机减速到一定阶段的时候,神舟12号飞船就开始接近地球的大气了。在140公里的高度 , 返回舱不能带着推进舱,两者会分离,推进舱会在大气层中烧毁,而返回舱 会向大气层进一步前进,到了100公里的高度时,返回舱就开始接触到 浓密的大气层,这个时候就是大气的摩擦减速制动的过程。
大气跟返回舱会以接近第一宇宙的速度撞击,产生相当高的热量,使得包围返回舱的大气产生电离作用。电离后的空气会屏蔽掉任何无线电信号,也就是说在100公里的高度之后,飞船会进入一个黑障的状态,飞船跟地面之间的通讯会中断一段时间,在达到40公里的时候,黑障才会消失。
所以在这个阶段对于飞船的监控主要依靠地面的雷达测控手段,通过主动雷达在监测飞船下落的轨道,在40公里摆脱黑障以后,飞船会进一步下落,在这个过程中其实非常讲究姿态,飞船必须要建立起与地球大气的一个非常合适的角度,通常是与地面这个地区的海平面的夹角维持1.5-1.7度左右。
这个小角度既有利于减速,同时又能够让飞船比较精准的沿着预定的下滑轨道向它瞄准过的着陆场前进。如果角度太大,就意味着载入的姿态角过大,摩擦会更加剧烈,导致飞行的过载可能会非常大,超过限度。严重的时候摩擦可能会让飞船由于高温而受损,甚至导致飞船重要系统的损毁。
如果姿态角过小,飞船可能会像水漂一样在大气层边缘进行弹跳,这样的情况,飞船也不能按照预定的轨道滑向预定的着陆场,所以角度过大和角度过小都是一个很糟糕的事情。
要让飞船能够精准的回到着陆场,就意味着姿态角的建立和中间不断的控制和修正尤为重要,这对航天员的生命安全的保障也尤为重要。
航天员在返回舱的时候是背对向着前进的方向,倒坐着向前进,航天员可以以背部的下侧,包括臀部、大腿部和后背的下部来承受过载的力量,对于他们身体 健康 的保障程度是最高的。
整个下滑过程中过载不会超过4个g,这也是航天员在他们的适应性训练中完全可以耐受的水准。接近地面10公里的时候,减速伞系统开始启动,飞船速度也降到了一定的水准。
减速伞是由引导伞到减速伞再到主伞依次地拉开,这是层级减速的一个原理,防止一次性张开一个过大的伞,这样在高速的大气的冲击下,有可能会让伞绳或者伞体出现断裂或者爆破的现象。
减速伞依次张开的效果可以让飞船从每秒钟200米的速度降到每秒钟六七十米,再降到每秒钟5-6米。最后,飞船还要进行一项工作,就是抛掉返回舱底部的防热大底,这个大底像一个盾牌一样,承受着高速高温的气流的不断冲击,它是一个很沉重的笨家伙,是一个死重。
这个时候飞船在距地面比较近的时候,大概在5公里左右的时候要扔掉防热大底,减轻飞船重量,同时更有利于进一步减速。防热大底扔掉以后,返回舱底部就会露出4个制动发动机的喷口,这几个喷口在最后的关头将发挥关键作用。
在主伞的拖带 下,飞船距离地面最后一米多的时候。4台制动发动机会喷出灼热的气流,帮助飞船进行最后的减速。在每秒钟5-6米的水平上一次性减到每秒1-2米的速度着陆,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所以整个的减速器系统也是非常的复杂。
飞船安稳落到地面以后,这个时候搜救的过程,实际上在这之前就已经同步展开。
飞船再入大气的时候,地面就会用雷达不断的监控飞船的姿态和轨迹。飞船脱离黑障以后,飞船上的各种频段的信标会向外发出它的定位信号,这时候空中的直升机、地面的测控站或者搜救车辆都会同步监测到飞船的位置信息,兵分多路的赶赴搜救现场。
整个东风着陆场区域已经事先安排好了多架直升机和大量的搜救车辆和保障队伍,他们会保证在第一时间迅速赶到飞船的落点,甚至有的时候赶来的直升机是看着我们的飞船,安安稳稳得在主伞的拖带下降落到地面。
搜救人员抵达,完成飞船的外观检查和局部的清理保护之后,就会做开舱的准备。主要是对舱内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查保护,该转移的转移,该防护的防护,同时对航天员要进行医学的检查和处置,查看航天员着陆的过程中是否有身体的不适,同时在舱内对他们进行一个初步的适应性训练,可能很短几分钟,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起对地球的重力的一个适应。
否则,舱内很狭小,要想通过外力把航天员转移出来也比较困难,最好他们还是能够建立起自己的体力,对重力的一个适应,这样搜救人员可以更顺利的帮他们出舱,出舱之后他们通常也不会站立,一般会在座椅上小憩一下,因为重力对于他们来讲仍然是个负担,毕竟在空间已经工作了三个月。
在三个月时间里,由于失去了对重力的适应的过程,他们的钙质可能会流失,可能会骨质疏松、肌肉的力量感下降……虽然三位航天员一直在空间进行锻炼,但是毕竟比不过地球表面给人的适应性养成更强。小憩之后,工作人员就会把航天员转移上医疗保障车,送他们回到医疗机构。
接下来第一个阶段是医疗隔离阶段,对航天员身体的指征、医学的数据进行大概两周的监测。第二个阶段是疗养和康复训练 阶段,也可以理解为建立起他们重新对地球环境的适应过程。
这个过程对航天员特别重要,因为他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恢复到平常人的水平,他们还需要恢复到发射之前航天员的水平,保证他们能够在下一个阶段继续执行航天发射的任务。
而对于这个过程而言,国内的航天医疗系统已经非常成熟,能够较好地掌握航天员的医疗隔离,包括疗养和康复,以及一些适应性的训练,有点像健身房的训练内容,只不过它更科学、更缓慢、更循序渐进。
在这个过程中还伴随着医疗监护,包括饮食起居的保障,保证航天员能够在身心舒适的一个状态下,恢复 到他们发射之前的身体状 态,这就是神舟12号飞船从天到地的一个过程。
我们期待神舟12号航天员能够迅速恢复状态,也期待神舟13的航行员能够顺利的发射升空,重启中国空间站有人驻留模式。
❾ 神舟十二号撤离空间站,航天员乘组已在空间站组合体生活 90 天,有什么重要意义
意义重大呀,这代表着,中国空间站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空间站也初步成型,并能够稳定运行,可以有效的承载航天员长期驻留,为接下来的完善结构和开展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❿ 2021年,中国首次进入自己的航天站!展现中国的强大、民族团结
2021年6月17日,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跨越400公里的漫漫征途,神州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对接成功。下午6点48分,航天员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了自己的空间站,中国又一次实现了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吹过的牛。
十多年前,在2005年左右,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自己的航天计划,并将月球探测作为发展航天事业的重点,日本方面表示,将于2025年在月球建立基地,让机器人做月球的拓荒者, 美国也相当自信,将再度登月的时间定在2015年,最迟不超过2020年,并且要在月球建设多国太空站。就连印度都嚣张地说,计划在2008年发射第一艘无人登月飞船,全世界大国都在摩拳擦掌,信誓旦旦地吹嘘着。
如今各国的计划进展如何了呢?看起来都不太顺利, 日本于2007年发射了月女神1号月 ,探测卫星之后再也没了动静,距离月球基地梦只有四年时间了,估计希望渺茫, 印度于2008年发射了月船1号 ,结果飞船上天没多久就和地面失去了联系,月船成了天上的一堆废铁,印度的探月计划宣告破产。 美国的登月计划更是因为疫情的爆发被无限延期 ,之前由美国牵头的国际空间站,目前由于设备老化,维护困难等原因,即将面临在2024年退休停用的命运,预计2025年后便会损坏瘫痪,更别说在2020年内再建一个月球空间站了。
事实证明,十几年前大家一起吹的牛,只有中国做到了,当时中国公布的计划详细得很 。2004年中国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对外宣称,中国探月计划已经进入实施阶段,分为绕 落 第三步,预计在2007年一颗属于中国的卫星,将开始绕月飞行。2010年,中国的月球车将会软着陆在月球表面,并展开巡视探测 ,2020年,中国研制的机器人将会把月球土壤采集回地球,中国实现了这份计划了吗?毫无疑问,中国成功了。
2007年10月24日,绕月卫星嫦娥一号升空,2013年12月14日,玉兔号月球车在嫦娥三号的带领下,成功登上月球,并首次从月球给地球拍了一张照片 。虽然比计划稍微迟到了一些,但总归还是做到了,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发射升空,赶在计划的最后一个月内,成功无人采样返回,将月球土壤带到人间,实现了上九天揽月的壮举。
中国航天的进步不止于此,1998年国际空间站项目发起,该项目由美国航天局NASA主导,15个国家的五个航天局参与创办,但在建立之初,由于中国国家航天局只成立了五年
其他国家单纯地认为,中国无法给整个项目带来显着贡献,便没有邀请中国参加,所以中国只能埋头苦干,自己搞太空计划。 2001年,美国国会通过“沃尔夫修正案”,彻底浇灭了美国参与国际空间站计划的希望,严禁中国航天员进入空间站,中国一直努力争取机会寻求合作,但无不遭到了美国的封锁抵制。
有国人发问道,国际空间站何时轮到中国人上去?马来西亚人、泰国人 ,甚至日本人 、韩国人都上去过了,该到中国人了吧! 有人风趣地回答鼓励道,中国人要上就上自己的国际空间站,上别人的不好玩。 2011年,中国发射了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2016年又发射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两者都已圆满完成任务。 2019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建平明确表示 ,中国将在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造并开始运营,美国人自然以为中国人又在吹牛了。
然而事实告诉我们,中国从不吹牛,中国总是说到做到 ,而且这次中国做得更好,也有信心将中国的天宫,打造成新的国际化空间站。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飞天后,中国空间站面对各国寻求合作的航天机构,承接了第一批共九个国际合作实验项目,并制定以极高的评审要求 ,美国虽然也想参与进来,却因为投报的项目未达标准被拒之门外。
周建平院士直言不讳:“我们没有排斥任何国家,也没有限定任何范围,有美国团队参与申报的项目,从科学价值和技术考量来讲,美国的项目没达到要求的标准”, 以往美国对我们藏着掖着,生怕我们学习到他们先进的航天技术。 如今话语权掌握在我们手里的时候,美国那些不入流的技术遭到我们合理拒绝,真是何其讽刺,而且在中国的空间站内,需要航天员操作的界面几乎是全中文,这更是中国自强崛起带来的自信。
自1949年新中国建国以来,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人口大国,发展成如今民富国强 繁荣稳定的模样,人民群众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背后正是一次次地说到做到 , 在基建方面,以青藏铁路为例, 建国之初,整个西藏的铁路仅有1000多米,交通极度不便,导致西藏的经济发展也严重受阻。所谓“要想富,先修路”。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党和政府决心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美国现代旅行家保罗索鲁曾说,只要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大多数来中国考察过的世界级铁路轨道工程师,都对青藏铁路的建设抱希望,即使是放在当下,青藏铁路的修建通车,看起来都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青藏高原海拔高度世界之最,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原的寒冷气候使很多土壤被牢牢封冻,冻土像铁板一般铺满高原遍地。
高原带来的高寒缺氧问题,让铁路工人的工作环境变得相当恶劣,变幻莫测的天气也令人烦恼 , 加上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为了不使过度开发导致环境破坏,铁路的修建更不能操之过急,多年冻土 高寒缺氧 环境保护,三道难关无不令世界各国望而却步。 但中国却于1958年就开始了铁路的修建,无数工人战士站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在苦寒交织的生命禁区,身冒严寒、头顶风雪 、力战缺氧、斗破冻土,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做着一件别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 经历了长达50年的艰苦奋斗,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青藏铁路起于青海省西宁市,途经昆仑山口 沱沱河畔,翻越唐古拉山,进入西藏自治区,最终抵达拉萨。全长1956千米,被誉为天路。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 它的建成通车,对于青藏两省区加快经济 社会 发展,改善各族群众生活,增进民族团结和巩固祖国边防,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青藏铁路攻克了无数世界性难题,是中国坚持数十年,洒下无数的血汗才达成的奇迹,这仅仅是中国基建的一个方面。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中国的新世纪四大工程,在千万里版图上随手一划,就能让全世界为之震惊。
1988年,中国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立志30年之内建成8.5万公里的高速公路网,2012年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9.6万公里,超过美国的9.2万公里达到世界第一, 截止2020年底。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16万公里,把其他国家远远甩在身后, 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二,港口运力 航空运力也均居世界首位,中国由一个交通大国转变成交通强国,靠的无不是中国人民自己的勤劳。
在生态治理方面,中国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 2017年,联合国提出在2030年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中国据此制订了相应的荒漠防治计划,但其实中国的沙漠防治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中国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 以陕西、内蒙交界的毛乌素沙漠为例,它曾是中国的四大沙地之一,根据 历史 记载,毛乌素沙漠形成于公元5世纪,距今已有1500年 历史 ,总面积为4.2万平方公里。毛乌素沙漠给周边地区带去无数沙灾,遮天蔽日的沙尘暴毁屋伤人,随之而来的水资源匮乏,水土流失、耕地荒废更使民不聊生。
但中国人从不屈服,他们与沙漠展开了长达四十年的斗争,无数治沙人为此耗尽半生, 牛玉琴 :带领村民种树2700万棵,殷玉珍 :32年种树治沙七万亩,石光银 :30年种下4000万棵树木,这样的名字还有千千万万个,他们用双手一个坑一个坑地固沙,一铲子一铲子地种树,搭上了半辈子的时间。
2020年4月,毛乌素沙漠被宣布从陕西版图上消失,因为它的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到百分之93, 通过治理环境改变地理课本,把沙漠变成绿洲,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档的 ,刚刚过去的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 目前中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荒漠化土地面积以年均2424平方公里速度持续缩减,联合国预计在2030年达到的土地退化零增长。中国足足领先了十年,中国人为世界生态改善所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
而在制造业领域,中国更是已经在领航世界 , 以前段时间大火的盾构机为例,盾构机是一种大型隧道挖掘机。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对盾构机等设备完全依赖进口,国际市场仗着技术优势,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甚至美国还出面抵制其他国家向我国出口此类设备。 1997年修建西康铁路的秦岭隧道时,我国花了6亿人民币才从德国引进两台机器,洋盾构价格昂贵不说,维修保养还特别麻烦 。当时为了防止技术外泄,德国维修人员不允许中方工作人员参与设备的检修都需要外国专家远渡重洋来完成,此后中国立志要做自己的盾构机,即使我们毫无相关领域的基础技术, 但中国人从不服输,更不愿意处处受外国人掣肘。
2002年10月盾构机研发项目组在中铁隧道集团成立,项目组初始成员只有18人,而且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别说是研发盾构机了,很多人甚至都没见过盾构机长啥样 ,靠着如此简陋的班底, 历经6年艰苦攻关,2008年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盾构机面世。自此打破了海外技术的垄断,并逐步冲出亚洲遍及世界 ,2012年中国盾构开始出口迅速遍及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将盾构机的整体市场价,从原来的动辄好几亿,降低到5000万以内。 中国的盾构机物美价廉,其性能均为世界顶尖水平,但定价却相当之低,为世界各国市场所欢迎,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龙、入地有盾构,正是国之重器的真实写照。
中国人是从来不会指望外国人的,没有外国的援助无所谓,被外国技术封锁也无所谓,外国做得到的,中国便也能做到,外国做不到的,中国还是能做到,两弹一星如此,核潜艇如此,光刻机如此,5G技术如此,新冠疫苗更是如此,中华民族的韧性和努力,在西方世界看来是吹牛,在我们自己看来,是仰望星空 ,并且脚踏实地。
1949年,毛主席在新中国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说:“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我们的前人从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 、极其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吧!” 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中国人一直在路上,也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对此各位看官还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