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近代德国为什么一直分裂,统一的那么晚
1、大贵族的势力相对较为平衡,彼此妥协的结果是形成了坑爹的选帝侯制度,反统一势力空前强大.
2、处于与教廷势力斗争的最前沿,与教廷的斗争和对意大利的多次远征大大消耗了皇室的力量.
3、没有巩固的长子继承制度,封建领地越分越小,难以形成统一核心.
4、新教诞生后与北部诸侯迅速结合,借助反对天主教腐败的旗帜反对统一,维护自身政治与宗教的独立地位.
5、外国势力主要是法国的干涉.
30年战争中,主张统一的德意志南部天主教诸侯被法国、瑞典与北部新教诸侯击败,德意志统一彻底成为泡影,分裂成了大约360个邦国与1500个骑士领地.
② 东德和西德统一前地图,揭秘德国为什么要分裂
二战结束以后,有三个国家分裂了,第一个是的德国,第二个是朝鲜,第三个是中国。前面两个是因为盟军(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集团要准备战后迎接新的敌人苏联而有意分区占领的,盟军占领了柏林以西,苏联军队占领柏林以东。分别成立了亲西方和亲苏联的政权,所以分裂了。而朝鲜也一样。中国则是因为内战,外加美国对中国未来崛起的遏制。
③ 德国在历史上曾经分成东德和西德是怎么回事
东、西德是二战时根据盟军和苏联各自的占领区分的,定为美、法、英、苏四方各占一份。因为二战结束是英、法元气大伤,而美国实力大增,所以实际上等于是美苏双方占领德国的。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无条件投降。按照《克里米亚声明》和《波茨坦协定》的规定,战败的德国将暂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首都柏林也由四国分区管制。
1949 年5 月12 日,西占区同意德国议会委员会通过的基本法即“波恩宪法”。9月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正式成立,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
同年10月7日,在苏占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3)德国统一前为什么分裂扩展阅读:
上个世纪90年代,西德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而东德就要落后的多。以1988年为例,东德人均GDP仅为西德的1/4,平均月工资只及西德的三分之一,科技水平落后于西德20年。
战后东欧各国开始采用苏联模式:忽视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模式,工人工资得不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到了80年代末期,每年都有数十万的东德人员逃亡西德。
苏东剧变的浪潮席卷东欧各国,各国开始进行改革,摆脱苏联模式的限制,东德作为苏联模式的受害者,也想尽快摆脱这种经济局面,而加入西德或与西德合并无疑是不错的选择。
1990年夏季,在专家们的激烈争论下,东德引进西德马克,从而导致双方的经济及货币大联盟。1990年8月,东德人民议院决议东德并入西德,并于不久后签署了厚达1100页的统一合约。
④ “二战”后,德国为什么会被分裂为东德和西德两个国家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当时国际两大阵营的老大——美国和前苏联接管,从中修起一面柏林墙,把德国分成了东德和西德,美国控制的是西德。不过90年以后柏林墙被推倒,东德西德又合并,于是成为现在的德国。 虽然合并,但是东西德经济差距还是不小,每年前西德要补助给前东德500亿欧元左右的资金。德国的分裂是因为2大当时的巨头的权益分配。
⑤ 德国统一前的德意志分裂为1789个封建邦国和自由市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我来帮您回答吧,本人精通德国史
德意志的长期分裂要追溯到查理曼帝国时代的分裂以及教权和世俗权利的斗争
查理曼帝国分裂后,法兰克这个名称就此留给西法兰克人专用,以后叫成法兰西。东法兰克王国大致包括今天的西德、荷兰、瑞士和奥地利,这些地区当时地理上称日耳曼,中文将其译为德意志,故德意志王国就是日耳曼王国。
911 年,德意志的加洛林王朝统治告终。 919 年萨克森公爵被选为王,开始了德国的萨克森王朝( 919 ~ 1024 年)。奥托一世( 936 ~ 973 年)时,德意志强盛起来,由于他帮助教皇平定内乱, 962 年被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被认为是查理曼的“罗马皇帝”的合法继承人。从此德国在中世纪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其地域也包括到了意大利北部。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时名义上也是西欧国家所有封建主的最高君主,其他封建主至大也不过是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看起来确实崇高伟大,然而它为帝国及其皇帝带来的不是荣耀,而是麻烦。麻烦来自同教会和教皇的争执,来自同意大利和罗马的争执,也来自同帝国内外王公诸侯的争执。
八、九世纪以来,教会逐渐形成了一种“世界帝国与世界宗教”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基督教和罗马帝国都具有世界性,两者是重和的。罗马教皇作为上帝的代理人,管理世人的灵魂,罗马皇帝作为上帝的代理人,管理尘世事务,而其主要职责是保卫教会。皇帝对这一理论自然不能接受。于是伴随着理论之争的便是一系列政治军事冲突。
11 世纪的形势有利于教会而不利于皇帝。德意志封建化的完成增强了离心主义的势力。教会则因克吕尼运动而得到加强。教皇哥里格利七世提出了皇帝之于教皇犹如月光之于日光的理论,指出皇帝必须依赖于教皇。 70 年代发生的主教授职权之争是教皇与皇帝之间的第一次尖锐冲突。教皇利用诸侯反皇帝势力的强大,并凭借自己手中的绝罚权力,迫使亨利四世接受卡诺沙的屈辱。这场斗争一直延续到下一个世纪初,到 1122 年双方的继承者缔结了沃姆斯宗教协定才告结束。皇帝不但把从来属于自己的主教授职权丢掉一半,在其他方面损失也甚多。在此期间发生的十字军东征的领导权,本来应当属于作为基督教世界捍卫者的皇帝所有,但却被教皇拔了头筹。皇帝的臣属,包括德意志的封建主和意大利的城市,都从教皇身上看到了抵制皇帝的力量。到 13 世纪初教皇英诺森三世在位时,教会和教皇的势力极盛,皇帝只能甘拜下风了。
另一方面,皇帝自认为其承袭罗马帝国传统,坚持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举行加冕礼。他还垂涎意大利城市的富庶,更希望把持罗马借以控制教皇。因此罗马成为许多皇帝登位以后首先要前往的目标,同时也就成为他们丧师铩羽的陷阱。
从奥托一世起的三个世纪中,几乎每一位皇帝都亲自统兵直趋罗马。其中,霍亨斯陶芬王朝( 1138 ~ 1254 年)的红胡子腓特烈一世( 1152 ~ 1190 年)曾六次攻侵意大利,前后达 30 年。他虽然获得加冕,但却是得不偿失:皇帝因干预教皇选举而与后者结下仇恨;军队的暴行激起意大利城市的敌视,他们不再依附于皇帝;皇帝长期出征域外,无暇顾及国内,诸侯乘机扩充实力,日益坐大。例如在十字军东征过程中,德国一些封建诸侯就组建了德意志骑士团,向易北河以东和维斯瓦河下游的西斯拉夫人地区扩张, 1158 年在波罗的海沿岸建立了第一个德意志城市吕贝克,以后又相继侵占了勃兰登堡、西里西亚等地,建麦克伦堡、勃兰登堡侯国( 1244 年建柏林城)。从 13 世纪初到 80 年代,骑士团又侵占了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立沃尼亚和普鲁士。这样,由于历任皇帝都把帝国政策的重点放在意大利,而把对东方的政策交给东部边区的伯爵负责,其结果,是皇帝分散了统治德国的力量,最终受制于德国各大诸侯。
到了红胡子腓特烈的孙子腓特烈二世( 1212 ~ 1250 年)时期,德国的分裂割据状态就基本确立了。腓特烈二世一生大部分时间住在意大利南部,连德国话都不会说。他对德国大封建诸侯做了许多至关紧要的让步,把关税权、开办集市权、铸币权都划入大封建主的权力之内,使大封建主变成了各邦诸侯,形成合法的独立国家。
1254 ~ 1273 年,德国历史上出现了没有皇帝的大空位时期。此后,德国诸侯在每次选举皇帝时,总是力图选举势力较小而不损害他们独立的君主来作皇帝,所以在以后一段时间皇位总是由不同王朝的诸侯前后接替。这些出身“可怜家族”的皇帝上台后都致力于夺地、联姻,以扩大家业,而每一家族上台都要对大诸侯让步。当然,皇位又成为在位家族扩张领土的手段,后来逐渐形成三个家族对皇位的争夺: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四次上台),波希米亚的卢森堡家族(二次上台),巴伐利亚的魏特尔斯巴赫家族(一次上台)。这些争夺一直延续到 14 世纪上半期。
在这一时期,常常同时有两个皇帝,两帝争斗时,教皇也来参与操纵。为排除教皇干预, 1338 年在伦塞召开选侯会,共有七大选侯,包括三个主教选侯,四个世俗选侯。会议决定,选侯选出的德皇,无须取得教皇同意。 1356 年查理四世( 1347 ~ 1378 年)颁布“黄金诏书”,明确规定皇帝由七大选侯选举产生,大诸侯在各自领地内有独立的法律、税收权和军队,而选侯则有绝对君主权力。在这种情况下,帝国的瓦解过程开始。 15 世纪中期,在普鲁士的德国骑士团国家归入波兰统治,还有一部分地区归入丹麦,瑞士则成为帝国之外的独立国家。 1452 年,腓特烈三世( 1452 ~ 1493 年)皇帝最后一次在罗马加冕,国号也改称“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表明帝国疆域日缩,只限于德意志一地了。
所以到 16 世纪的德国宗教改革前夕,德国有七大选侯,十几个大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上千个独立的骑士领地。所以 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神圣罗马帝国:既非神圣,又非罗马,更非帝国。
而16世纪以后,法国,瑞典,以及俄国先后逐渐完成了中央集权的建立,开始扩大势力,而德意志处在中央地带,所以就成为了缓冲地带.各个大国都不希望德意志统一
所以华伦斯坦试图统一德国的努力遭到了大国的极力阻止,最终被贵族所害
而七年战争中普鲁士甚至遭到围攻
只到拿破仑搅乱欧洲,建立莱因联邦后,德意志的版图才被大幅度简化,剩下39个邦国,而随后俾斯麦利用克里木战争后,奥地利和俄国关系恶化的良机,在确保大国不介入的情况下,先后打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终于在1871年统一德国
回答真累的说-----我的空间里有一篇关于德意志帝国的原创文章,有兴趣可以看看
本人建了 以史为镜 这一历史知道团,希望您以后能多多支持我团,有历史方面的疑问可以来咨询(我团虽新建,高人却不少)
另外,有数学,物理,天文学的问题均可向在下咨询,谢谢
⑥ 德国为什么会长期处于分裂
摘要 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⑦ 德国为什么会长期处于分裂
德意志分裂,主要是因为:地理位置和国际环境、民族构成、历史上的迁移和战争、众多邦国之间的矛盾、以及欧洲封建制度。
一、从地理及国际环境说起。1、地理上德意志王国处于欧洲中部,位于波德平原上,其东西南边都没有天然的分界线,没有明显的标志,如某条大河,某座山。国际惯例是,国家之间分界多以河流,山脉,湖泊,海洋为标志。又以我国为例,东到大海;东北是鸭绿江,黑龙江,厄尔古纳河;西北是阿尔泰山脉,帕米尔高原;西南是喜马拉雅山脉,这样,在一个几乎封闭的环境中,再加上民族没有强烈的扩张性,中华的主体基本上就定住了。德国没有这样的地理条件,疆域想要固定是不容易的。
2、再说国际环境上。德意志具有很大的扩张性,总是试图殖民。最开始已经说过了,德意志周围的国家很多。德意志要扩张,主要是向东方扩张,必然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反对,东边的斯拉夫国家,西边的法国。德意志没统一时各个公国都要扩张,而且如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实力都很强,如果统一之后再扩张,对欧洲其他国家是严重的打击,因而,欧洲各国都强烈反对德意志统一,一开始就从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阻止德意志统一的进程,造成德意志各邦国之间的矛盾,最明显的是普奥矛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德国中没有奥地利在,也知道希特勒在大战之前要吞并奥地利的原因了。
二、民族构成。德国从来是说自己是纯粹的德意志民族。实际上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是纯粹的。德意志民族的祖先是古代日耳曼民族,日耳曼人在公元前1世纪已经遍布多瑙河以北和莱茵河以东的广大地区。分布在这里的日耳曼人大致有五支:
a,温底尔人,居住在现在德国的西北部,说哥特语。包括哥特人,斯基台人,勃艮人,鲁吉人,汪达尔人,巴斯泰尔人。
b,印盖窝内人,他们是最早进入大日耳曼尼亚德日耳曼支。居住在今德国北部日德兰半岛和北海沿岸,包括弗里斯人(包括着名条顿人和基姆布利人),乔克人,萨克森人,盎格鲁人,米特人和舍鲁斯奇人。
c,伊斯泰窝内人,居住在莱茵河下游右岸到威悉河。包括巴达维人,布鲁克泰人,哈马维人,卡腾人,哈图阿里人,马西佩特人,马昔人,邓克泰人,苏刚布利人以及 后来起巨大作用的法兰克人。
d,厄尔米诺内人,居住在易北河畔。包括苏维汇人,马克曼尼人,夸地人,赫蒙杜利人,塞姆诺人,以及伦巴德人。这是德意志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e,佩夫金人,居住在易北河地区东面,现已绝迹。
不是所有的日耳曼种族都成了德意志人,构成早期德意志人的主要是法兰克人,阿勒曼尼人,弗里森人,萨克森人,士瓦本人,图林根人,阿尔卑斯山北的巴伐利亚人,后来才融入了普鲁士人,和奥地利人。德意志的统一是由普鲁士完成的,普鲁士不是纯粹的日耳曼人。德意志根本就不是单一民族。德意志人同其他欧洲民族一样,是不同种族的混合体。就算是希特勒正吹嘘纯粹的“德意志人”的同时,德国国内也有犹太人以及其他民族的后裔。德意志民族的形成是很复杂的,民族思维也不是完全统一的。尼采说:“德意志人的灵魂首先是多重性的,多源头的,混合重叠的,而不是实实在在建立起来的,这是由于它的起源:德意志民族是多种族民的最特殊混合体……”在中世纪,直到俾斯麦统一之前,德意志民族实际上也是不完全统一的,民族之中的各种族都有自己的邦国,种族邦国之间也仅仅是邦联关系,松散,各邦国与欧洲其他国家有着不同的关系,国际地位也不尽相同。民族成分的复杂,是德意志统一的一个重要阻碍。
三、历史上的迁移和战争。1、迁移。在现在的德国(大日耳曼尼亚)这片土地上,最早迁入的是雅利安人,先是希腊人和拉丁人;然后是以绝种的斯基台人;再后是凯尔特人;接着是日耳曼人;最后是斯拉夫人。这些先后进入波德平原的种族不断的战争和融合。在战争中有的种族迁出,有的灭亡,有的壮大了,更多的是融合了。迁移,融合的结果,是造成了更多的民族,这是第二条“民族构成”的原因。多民族,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时代,就是意味着分裂。在罗马帝国崩溃之后, 在日耳曼尼亚这片土地上,随着易北河以东的日耳曼部落西迁,阿兰人(属伊朗高加索语族)和斯拉夫人跟进。其次在莱茵河美茵河和多瑙河之间的这片土地上,此时是阿勒曼尼人诸部落在活动,并于西边的法兰克人争夺。阿勒曼尼人中许多部落是条顿人的后代,他们没有在祖先的土地之外建立自己的王国,而是被当地同化。逐渐形成诸如阿尔萨斯人、士瓦本人、巴伐利亚人等,构成后来南德的居民;最后,在日耳曼人最原始的定居点,美茵河以北,莱茵河与易北河之间的这片土地上,外迁的是少数。这里的部族的融合化和地方语言化进程相当快,逐步形成弗里斯人、萨克森人、法兰克尼亚人、图林根人等构成的中德和北德的居民。可以说,民族大迁移,使日耳曼民人改变,部分与凯尔特-罗马居民和斯拉夫人融合,构成了以后的德意志人。这是德意志人大致的形成。有关民族迁徙的具体内容,可以参看12-13世纪的德文伟大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
2、战争。说到德国,我们想到的可能是一战,二战。德意志民族似乎是有军国主义传统的。德意志人和德意志国家的出现,同古代日耳曼人有着直接的渊源。战争,是古代日耳曼民族的生存方式之一。小的掠夺战不说,单说最早的大型战争,即日耳曼与罗马的战争。这一部分内容在恺萨的《高卢战记》提过。
公元前一世纪,日耳曼人跨过莱茵河入侵高卢人的地域,后来被罗马帝国征服;
公元前113年左右,条顿人(属于弗里斯人)攻入罗马行省诺里库姆(今天奥地利一带);
公元前103年,基姆布利人(也是属于弗里斯人)和条顿人联合,想进入意大利。但公元前102年,马略的统帅下的罗马军队,在高卢的普罗旺斯的埃克斯歼灭了条顿人,一年后,在意大利北部的维切利歼灭了基姆布利人。
半世纪后,恺萨又击败了日耳曼的苏维汇人、乌西佩特人和邓克泰人,这引起了西欧地区的罗马化。
罗马对日耳曼的征服一直到公元6年,才将大日耳曼尼亚归属罗马帝国,实际上这种归附是松散的。日耳曼人从开始就激烈的反对罗马的统治。
公元9年,罗马征服日耳曼人仅仅3年,发生了条顿堡森林的会战。日耳曼部落在赫尔曼(罗马名是阿米尼乌斯)的统帅下,将罗马军队引入条顿堡森林,予以袭击。四天的激战后,日耳曼人大胜,三个罗马军团,几个辅助大队的15000官兵被全歼!罗马统治者奥古斯都震惊之极,为此几月不理发不刮须。这使得日耳曼尼亚永远的独立于罗马帝国之外,也是德意志国家/民族形成的开始。仅仅是100年左右的时间,我们看日耳曼对罗马的战争极多,极惨烈。这样的战争,最后虽然使日耳曼没有被罗马化,保持了独立性,可是战争带来的是国破家亡。德意志德开始就是如此的惨烈和充满血液。
⑧ 德国分裂为什么啊
众所周知,二战后联邦德国(指1949—1989年间的西德与1990年后的统一德国)对纳粹德国的罪恶历史作出了彻底的反省,与日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970年联邦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认罪的镜头,已成为德国悔过自新的经典象征。但是,除此以外,国内对德国反思历史的情况的了解就很少了。在勃兰特下跪一幕的影响下,人们普遍倾向于过于简单化的结论:二战后,德国人彻底反省了。这一结论虽然没错,但不可忽视的是,二战后联邦德国对纳粹历史的反思还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的。
一、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沉默与回避阶段
与我们今天的德国形象形成最大反差的要数起联邦建国后15年里的历史态度。在这个阶段的西德,反思与清算纳粹历史只是点滴现象,没有形成规模。相反,我们所看到的更多的是对纳粹历史的无视、沉默与回避。
这里我们应该从1945开始讲起。二战后的德国,满目疮痍、哀鸿遍地。普通的德国人丢魂失魄,流离失所,每日都在为最基本的生存而奔波。对纳粹历史的清算,是西方占领当局的事情。恶贯满盈的纳粹头目在纽伦堡得到了举世瞩目的审判。纳粹官员被驱逐出政府机关。对普通德国人,美军在美占区以表格登记审查的方式进行了的“非纳粹化”措施。但是,因与纳粹政权有关的人数太多,德国民众的抵触情绪强烈,不得不交由德国地方政府设立的特别法院处理。而地方法院也敷衍了事,让无数的纳粹分子过关,“非纳粹化”运动因此半途而废。
1949年联邦德国成立后,也没有积极进行对纳粹历史的清算。相反,1949年12月联邦众议院便通过了赦免纳粹分子一般犯罪行为的法案(1954年,众议院再一次赦免了一批纳粹罪犯)。1951年,又通过了恢复1945年被撤职的原纳粹官员的职位的法律。随着冷战的加剧,西方占领国也失去了彻底清洗纳粹分子的兴趣,他们更关心的是迅速扶持西德成为西方阵营的实力成员。朝鲜战争爆发后,北约鼓励西德总理阿登纳重建军队。为了借助原纳粹高级军官的专业能力,同盟国与西德政府提前释放了曼斯泰因等纳粹高级将领。阿登纳又亲自前往监狱探望其余纳粹将领,而且还邀请曼斯泰因到总理府座谈。阿登纳本人属于保守派,自己也受过纳粹政权的迫害。他主张与西方交战国,特别是与法国和解,也支持与以色列建立友好关系,对犹太人作出赔偿。但他最关心的是如何重建德国,尽快从西方战胜国手里获得西德的国家主权。为此他需要许多专业人才,这些人的纳粹历史对他来说无关紧要。在阿登纳时期,大批的原纳粹高级文武官员因此得以重返政府机关。没有一个纳粹时期的法官受到起诉或丢掉职位。阿登纳总理府国务秘书戈罗布克就是当年纳粹迫害犹太人的《纽伦堡法》的起草者与评论者。因此,人们称这种现象为“戈罗布克现象”。东德因此攻击纳粹主义在西德复辟了。纳粹主义在西德虽然没有复辟,但因冷战的掩护与阿登纳本人的保守倾向,许多罪恶累累的纳粹分子幸运地逃脱了应有的惩罚。
二、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转折与突破阶段
在50与60年代初期的联邦德国,对纳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清算无从谈起。到60年代中期,情况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此时,西方国家与西德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他们的共同反对目标是美国的侵越战争以及本国的保守势力。在西德,纳粹德国的历史及其在西德残余势力是西德学生运动攻击的独特目标。当时离二战结束只有二十余年,在政府、军队与教育机构占有要位的保守分子大都有一段不光彩的纳粹历史。这些人相对安稳地度过了50年代。学生运动爆发后,他们的纳粹历史遭到了年轻一代的无情清算。西德对纳粹历史的反思与清算由此正式拉开帷幕。
1968年11月 7日,在大庭广众之下,女记者克拉斯菲尔德给了原纳粹党员与高级官员、西德总理基辛格(非原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一记响亮的耳光。她说,她是以年轻一代的名义打这个耳光的。在她看来,二战结束后仅20年,一位原纳粹党员与高官竟然能当上联邦总理,这是德国的耻辱。1969年初,联邦总统吕布克因其在纳粹时期在一个曾设计过集中营的建筑公司的工作经历受到舆论的攻击,只得匆匆下台。
1969年秋天,在学生运动的大力推动下,社会民主党联合自由民主党上台执政。社会民主党主席、当年的反法西斯战士勃兰特任联邦总理。勃兰特上任后,对内实行民主自由改革,对外谋求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和解(“东方政策”)。1970年12月7日,勃兰特在华沙代表联邦德国与波兰政府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就在当天,他吊唁了华沙的犹太人起义纪念碑。就在那里,他作出了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举世闻名的谢罪举动。在西德国内,他因此受到了右翼的攻击与非议。但是他伟大的举措感动了世界舆论。1971年底,诺贝尔委员会授予了勃兰特诺贝尔和平奖。他赢得的不仅是个人的荣誉,他也为联邦德国赢得了世界的尊敬。从此以后,世界舆论对德国的态度有了根本的改变。
应该提及的是,西德学生运动对纳粹历史的反思也出现了极左潮流。少数大学生深信“资本主义导致法西斯主义”,组成了所谓的“红军团”,试图以暴力的方式推翻西德的社会制度,因此走上了恐怖主义的歧途。1977年秋天,极左的恐怖主义达到了高峰。在施密特政府的强硬打击下,“红军团”失败并走入低谷。
但是,学生运动引发的对纳粹历史的反思与对原纳粹分子的清洗却在继续进行。1978年,原纳粹海军法官、时任巴登——符登堡州州长的汉斯?费宾格在舆论的压力下被迫下台。他在二战结束的最后日子里还继续判决士兵死刑。而且在战后坚持认为,“如果当年是合法的话,那么现在不可能是非法的”。
1979年,西德各州地方电视台在四个晚上连续转播了美国电视系列片《大屠杀》。电视片中一个受纳粹迫害的犹太人家庭的悲惨命运深深地震撼了观众的心灵。据统计,当时共有仅两千万人收看了该节目。对于只有六千万人口的西德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该节目的成功使得新纳粹分子恼羞成怒,他们试图通过迫害电视设备来进行干扰,但也未成功。
三、80年代:反复与争论阶段
进入80年代以后,联邦德国对纳粹历史的态度又出现了波动。这与在1982年底以科尔为首的保守派的再次上台很有关系。保守派对60年代中期以来左派对纳粹历史以及德国保守传统的批判一直耿耿于怀。科尔上台之后,宣布要实现“政治与道德上的转折”。科尔本人并不想给纳粹历史翻案,但其他保守分子却认为重新评论德国历史的时候来到了。
1983年,西德出现了所谓的“希特勒日记丑闻”。着名的《明星》杂志推出了所谓的“被发现的”“希特勒日记”。德国舆论一片震撼。保守势力欣喜若狂,叫嚣 “应该改写纳粹德国历史了”。但是,“希特勒日记”很快被证实是伪造的。“日记”虽然是假的,但是保守派因此暴露出来的篡改历史的心愿却是真实的。
198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5月8日是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40周年纪念日。随着这一历史日子的逼近,欧美各国都在准备隆重的纪念活动。联邦德国也因此再次兴起了反思纳粹历史的高潮。但这次反思却变了调。有人认为,5月8日对于战胜国来说是一个“胜利与解放的日子”,而对于德国人来说,这一天却意味着战败与灾难。难道德国人还能与战胜国一起把它作为“胜利与解放的日子”来庆祝吗?5月初,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来到西德,要与西德总理科尔一起在纪念二战结束的同时,表示德美两国人民的和解。科尔为此安排了到比特堡二战德国阵亡士兵墓地吊唁。但媒体很快披露,该墓地还埋葬着几十个纳粹党核心组织“武装党卫队”成员。犹太人组织因此呼吁里根与科尔放弃该吊唁计划。但科尔还是坚持与里根一起去了比特堡。联邦德国与纳粹历史一刀两断的光辉形象被抹上了一层阴影。
5月8日,联邦德国在众议院举行庄严的二战结束40周年的纪念活动。面对西德舆论中对这一历史日子的性质的疑惑,联邦总统魏茨泽克在演讲中旗帜鲜明地指出,“5月8日”,对于德国人来说首先是一个值得纪念的“解放之日”,因为它把所有德国人都从纳粹的暴力统治中解放出来了。德国人不应该把战争结束时自己承受的灾难与这个日子,而应该与1933年1月30日,即希特勒上台的日子联系在一起。德国人不应该记恨于当年的战胜国,而应该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归结于罪恶的纳粹统治。魏茨泽克的精彩演讲不仅赢得了德国众议院的热烈掌声,澄清了德国公众的历史疑惑,而且受到了西方舆论的一片赞赏,除去了德国国际形象上的阴影。
但是,西德对纳粹历史的争论并没有因此终结。1986年又出现了所谓的“历史学家争论”。这场争论源于右翼历史学家诺尔特。他在一篇报刊文章中抱怨,纳粹德国已经灭亡40年了,但这段历史却仍然不能“过去”。他认为,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在世界历史上不是独一无二的,其他国家也发生过的类似的大屠杀事件。而且,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很有可能是对斯大林“大清洗”以及一种“亚洲式的酷刑”的回应,犹如一种正当防卫。对诺尔特的进攻,着名社会学家哈贝马斯与左翼历史学家一起作出了及时而有力的回击。他们认为,之所以说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是因为纳粹国家利用现代工厂化的方式对一个种族不分男女老少地进行了整体性灭绝性大屠杀,而且这种罪行又发生在属于欧洲文明国家的德国。如果有意寻找,总能找到一个与其他国家的大屠杀的“可比性”。但这种“可比性”并不能自然而然地成为德国人降低自我道德标准的理由。关键要看德国人是否因此沾沾自喜、如释重负,是否愿意把自己与落后国家一样看待,逃避良心的谴责。至于诺尔特的第二个观点,则完全属于无稽之谈,是挖空心思为希特勒开脱罪责。
四、90年代以来:深入与多面化阶段。
1990年10月,分裂40年之久的东西德国统一了。统一德国沿袭了原西德的国名,也继承了其反思纳粹历史的优良传统。统一后,对纳粹历史的反思与清算更加深入了。在以前,清算纳粹历史的矛头主要对准前纳粹政权的重要人物与机构组织或者联邦德国政界的重要人物的纳粹历史。而现在,进入批判视野的是纳粹时期的普通人物与组织。
90年代初期,美国历史学家格德哈根出版了其题为《希特勒心甘情愿的侩子手——大屠杀中的普通德国人》的博士论文。在此书中,格德哈根通过对纳粹时期参加大屠杀的德国协助警察的研究,得出了纳粹时期普通德国人都是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自愿帮凶的结论。该书翻译成德文后,在德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所谓的“格德哈根辩论”。在这次辩论中,年轻一代大多支持格德哈根的观点,而他们的父亲一代,即那些已经成为大学教授的60年代的大学生却显得有些落后了,因为他们过于挑剔格德哈根着作的专业缺陷。
随着辩论的深入,纳粹德国军队在二战与大屠杀中的角色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在此以前,德国流传着“国防军是干净的” 的粉饰性说法,认为他们只是“服从了命令”,参加了“正常的”战役,没有参加纳粹大屠杀等罪恶行为。对此,属于左翼自由派的德国烟草商富豪林茨玛及其社会研究所组织了一个题为《灭绝战争——国防军的罪行1941—1945》的历史摄影展览,展出了成百上千幅戳穿“国防军是干净的”的谎言。展览在德国各大城市巡回展出,引起巨大震撼。不过,它也引起了极右翼的攻击。他们在其中找出了一些技术错误,试图推翻整个展览的结论,但未能得逞。
进入90年代以后,联邦德国对纳粹历史的反思形式也逐渐多样化了,影视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大。如前所述,早在70年代末,美国电视系列剧《大屠杀》就为西德社会反思纳粹历史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90年代,美国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也在德国引起很大反响,德国中小学都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并举行讨论。在这方面,德国影视界也作出了十分引人瞩目的工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德国影片都是以纳粹历史及其影响为主题的。早在1980年,以着名作家格拉斯的长篇小说《铁皮鼓》为脚本的德国同名故事片在好莱坞获得了奥斯卡最佳非英语故事片奖。2002年,一部叙述一个在纳粹时期流亡非洲的犹太家庭的故事片《情陷非洲》又一次获得了这一殊荣。在90年代中期,讽刺1983年的“希特勒日记丑闻”的德国故事片《施东克》曾获得该奖项的提名奖。去年,德国电影界又推出了反映希特勒末日的故事片《灭亡》,在德国引起轰动,又于今年在好莱坞获得了提名奖。另外,德国国家电视二台自90年代中期开始,推出了一系列有关纳粹历史的纪实性电视片,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与正面的历史教育不同,影视作品能够使战后出生的年轻人更为直觉地接触纳粹历史。以犹太人命运为主题的影片更能使他们对受害者产生同情心,以希特勒为主角的影片则能使他们通过“一场与魔鬼的约会”对其幽灵产生更大的免疫力,后一种影片的成功不仅表现了德国电影界的艺术水平,也反映出了他们在政治上的成熟。
到新旧世纪之交,联邦德国反思纳粹历史的历程又取得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经过二三十年的反复讨论,联邦众议院于1999年6月25日通过在柏林建造纪念六百万纳粹大屠杀犹太人受害者的大规模纪念碑的决议。众议院采用了美国建筑师埃森曼的碑林设计。碑林建造在处于柏林统一后中心位置的波茨坦广场,面积约为150米见方,包括2711个从30厘米至4-5米高低不等的石碑碑林。纪念碑林将告诫世世代代的德国人牢记纳粹时期的罪恶,永远不让黑暗的历史重复。今年5月10日,大屠杀纪念碑林正式揭幕。
五、结语
但是,即便进入新世纪后,德国反思纳粹历史的过程仍然充满了波折,2002年,德国历史学家约格·弗里德里希推出了《大火》一书。该书详细叙述了二战期间战胜国对德国城市的空袭以及德国民众遭受的灾难。作者把战胜国对德国的狂轰滥炸与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相提并论,又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议。新纳粹分子又借机挑拨德国与战胜国的关系,他们称战争国1945年2月13日对德雷斯顿的大轰炸为“炸弹大屠杀”,并且扬言要在今年5月8日到柏林的象征建筑勃兰登堡门示威游行。
那天,全世界人民通过电视看到了来自德国首都的动人一幕:成千上万的德国人手持火烛默立在勃兰登堡门周围的街道上。他们在为永久的和平祈祷,同时他们也以此行动阻挡在周边街道上挑衅的新纳粹分子前往勃兰登堡大门,不让他们玷污德国的国际形象。
这一幅画面可以作为二战后联邦德国反思纳粹历史的过程与现状的象征。德国的反思是彻底的,但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已经深入人心,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它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进行。让我们为它祝福吧!
⑨ 德国分裂怎么回事简略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期间德国分裂为两个德国的事件。1945 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由于四国尤其是美、苏之间对德方针分歧严重,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形同虚设,各占领区实际上形成独立的政治实体,实行不同的占领政策。苏占区逐步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西占区着重于重建资本主义。随着美、苏关系的恶化和冷战的爆发,美国为了称霸欧洲并利用德国遏制苏联,采取扶植和分裂德国的政策。1947 年1 月,美、英合并两国占领区。 1948 年2 月至6月,美、英、法、荷、比、卢六国召开伦敦会议,提出西方三个占领区合并并协调经济政策,参加马歇尔计划,进行货币改革,召开制宪会议,尽早成立西德政府。6 月21 日西占区单方面实行货币改革。苏联采取措施对美国进行反击,1947 年6 月在苏占区成立管理经济事务的德国经济委员会(后具有准政府职能),12 月召开第一届德国人民代表大会。1948 年6 月22 日,苏联亦在苏占区发行新币,从6 月24 日起“封锁柏林”。柏林危机爆发。同年11—12 月,东西柏林分别成立市政机构首先分裂。美国利用柏林危机的紧张局势,加快分裂德国的步伐。1949 年5 月12 日,西方占领当局批准西占区德国议会委员会通过的基本法即“波恩宪法”,公布占领法规。9 月20 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正式成立。同年10 月7 日,在苏占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两个德国形成。
⑩ 德国为什么会分裂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纳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分成四区占领。原纳粹德国首都柏林被分割为东柏林与西柏林。
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1961年民主德国修建了柏林墙阻止东德居民向西流动。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翌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德国统一:
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55公里。最初是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的边防围墙,后期加固为由了望塔、混凝土墙、开放地带以及反车辆壕沟组成的边防设施。
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政府宣布允许公民申请访问联邦德国以及西柏林,当晚柏林墙在民主德国居民的压力下被迫开放。
1990年6月,民主德国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最终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