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943年末苏德战争德军如何抵挡苏联进攻
怎么说呢和战术有关
德军
曼施坦因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对付苏军的方法,称为弹性防御战术,这种战术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采用逐次抵抗和撤退抵消苏军的兵力优势,同时不断袭扰苏军的漫长补给线。当苏军的兵力和锐气被消耗殆尽之时,再给予致命一击,同时大量杀伤苏军有生力量。
B. 二战德国为什么打不过苏联
德国充其量是只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强国。也就是和法国在一个等量级上。
剩下的英帝国,美国,苏联都是洲级别的大国。
如果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还能把没有实现工业化的,半封建而腐败的沙俄打得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的话。那么在苏联在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超过德国成为欧洲第一工业产值国家而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国家。这标志苏联这个人口众多,幅员广阔,资源丰富的大国已经完成了自主工业化。这时候的苏联除了在在钢产量上和化学工业上海落后于德国,在所有的工业产量和指标已经超过了德国。从苏联三五计划在伏尔加工业区和乌拉尔工业区铺开的军工的摊子,已经是德国望尘莫及的了。也就是三五计划因为德国入侵而没能如期完成,否则那时候再开打,德国差得更厉害。
战前,苏联的军工代表团访问德国参观德国坦克制造厂时,苏联人认为德国人在对其严格保密,因为已经研制了t-34中型坦克和kv重型坦克的苏联根本不相信德国的3号和4号坦克是德国的主力坦克。
可以说,那个时候,美国和苏联作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工业国家的排位,就已经显示出了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端倪了。
C. 德军为什么挡不住苏联反攻
943年,苏军在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北高加索、斯摩棱斯克、库尔斯克和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地区重创德军,夺取和巩固了战略主动权,战场形势发生了有利于苏军的根本变化。到1944年初,苏军已有足够的兵力实施大规模的进攻。从1944年1月中旬开始,苏军从北起巴伦支海、南至黑海大约4500公里的战线上,连续对德军及其仆从军实施了十次歼灭性打击,这就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着名的"十次突击"。 1944年1月14日至3月1日,苏军在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附近实施了第一次突击,全歼德军3个师,击溃23个师,苏军西进220至280公里,使列宁格勒从德军的长期围困中彻底解脱出来。 1月24日至4月17日,苏军在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地区实施了第二次突击,粉碎德军66个师,其中全歼10个师,解放了整个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苏军在400公里的正面上越过国境线,战争已开始转移到苏境外进行。在这次战役中,苏军在整个德军防线上打开了一个宽650公里、纵深450公里的巨大突破口,实现了卫国战争以来的第一次战略突破。 3月26日至5月12日,苏军在敖德萨地区和克里米亚半岛实施了第三次突击。在敖德萨战役中,苏军重创了德军第六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于4月10日解放了敖德萨。在克里米亚进攻战役中,德第十七集团军被歼灭,陆上损失10万多人,海上损失4万多人,并且几乎损失了所有的装备。第三次突击以克里米亚半岛全部解放而告结束。 6月10日至8月9日,苏军在卡累利阿地峡和南卡累利阿进攻芬兰军队,被称为第四次突击。这次突击的胜利进一步改变了苏德战场北翼的态势,迫使芬兰于9月初退出战争。9月19日,苏、美、英、芬兰政府代表在莫斯科签定停战协定。 6月23日至8月29日,苏军实施第五次突击,即着名的白俄罗斯战役。苏军有4个方面军参战,共140万人,德军66个师,120万人。在战役第一阶段中,苏军解放了白俄罗斯大部分领土;在第二阶段中,苏军击溃了德"中央"集团军群,解放了白俄罗斯全境和立陶宛、拉脱维亚的部分领土。 7月13日至8月29日,苏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在乌克兰西部和波兰东南部实施了第六次突击,并取得重大战:击溃德军23个师,全歼13个师,解放了西乌克兰和波兰东南部,强渡了维斯瓦河,建立了巨大的登陆场,为在华沙至柏林方向上的进攻占据了有利地位。这次突击的一个特点是,充分发挥了快速部队在进攻中的作用。 8月20日至9月底,苏军在苏、罗边境地区和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境内进行了一次进攻战役,即第七次突击。在发起进攻后不久,苏军很快切断了德第六集团军和罗第三集团军的联系,完成了对基什尼奥夫德军18个师和罗第三集团军的合围。8月24日,罗新政府声明脱离德国,退出侵略战争。从8月底至9月底一个月的时间内,苏军的主要任务是歼灭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境内的德军。8月31日,苏军进入罗首都布加勒斯特,9月5日苏联向保加利亚宣战。9月9日,保加利亚建立了新政府,并对德宣战。9月15日,苏军进入索非亚,尔后苏保军队联合行动,于9月底肃清了保境内的德军。 9月14日至10月22日,苏军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实施了第八次突击,击溃德军29个师,解放了波罗的海沿岸大部分地区,战线由1000公里缩短到250公里,从而使苏军腾出更多兵力用于东普鲁士和柏林方向上的进攻。 9月28日至1945年2月13日,苏军在南斯拉夫、匈牙利、罗马尼亚北部和捷克斯洛伐克东部地区实施了第九次突击。苏军与南斯拉夫人民军协同作战,于10月20日解放了贝尔格莱德。10月底,苏军解放了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并于10月28日进入捷克斯洛伐克。从29日开始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开始向布达佩斯进攻。12月9日攻占黑沙城,并抵达多瑙河。26日,乌克兰第二、第三方面军在埃斯泰尔戈姆会师,完成了对德、匈布达佩斯集团18.8万人的合围。这时,匈牙利各民主团体召开临时国民会议,成立了临时政府,并于12月28日对德宣战。1945年2月13日,布达佩斯解放。 1944年10月7日至11月1日,苏军在苏联的佩特萨莫和挪威的希尔克内斯北极地域实施了第十次突击,15日解放佩特萨莫,25日攻占希尔克内斯市。至10月底,苏军推进150公里,进抵挪威北部沿海地区。 苏军的十次突击,使德军遭到极其严重的损失。1944年上半年,德军损失100万人和大量武器装备。1944年夏秋,德军又损失160万人,坦克6700辆,火炮28000门,飞机12000架。苏军通过十次突击,取得了对德作战的决定性胜利。1、苏联国土广大,大大稀释了德军的兵力,使之不能像横扫西欧那样迅速打败苏联2、苏联重工业基础雄厚,生产出的武器生产简易、耗费人工少、维修便利。这样的战争机器全速开动,德国这样的较小国家是比不上的。俄罗斯的的军队并不是像西方军队靠质量取胜,按照列宁的说法,有量就有质,苏联人是靠数量将对手压死的,打消耗战,正和苏联的意图。德国人造的武器再高科技,再厉害,苏联人只需以多打少,德国人双拳难敌四手,固然打不过苏联。3、苏联的人口比德国多,较德军有更多的生力军,只要进入消耗战,预备队多,肯定是个优势。德军曾说过,俄国人是越打越多。4、除了资源优势外,我觉得苏联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有强大的炮兵。斯大林曾赞誉苏联炮兵是“战神”。在没有导弹的年代,炮兵是大反攻时很重要的角色。5、苏联军民在卫国战争期间便显出了罕见的凝聚力,全民支援对德作战,苏军作战顽强。在战争期间苏联军民表现出了俄罗斯民族的优秀品质,誓死捍卫国土。6、苏联在战争开始后便将苏联的重要工业向西迁移,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7、英美盟国对苏联的大力支援对卫国战争的胜利也功不可没。
D. 德军为什么打不下斯大林格勒
4、苏联领导人指挥有方。希特勒的指挥方式,是极为荒唐的。他不仅大权独揽,小权也不愿让给下级。其次是战术运用不当德军非常适合野外的运动突击战而不适合阵地战和巷战。
E. 德国攻打苏联失败原因
这里许多吧友都受到西方史书的影响,对德军盲目崇拜!
其实二战中表现最好的是苏军。苏军是在换装未完成之际被德国人打了个措手不及,才出现战争初期的溃败。
1939年苏军装备普遍落后,最新型战斗机的速度还赶不上德国的轰炸机,坦克装甲也步枪子弹都能够穿透。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互不侵犯条件,就是为了赢得时间,对苏军全面换装。
1939年9月—1941年6月,苏联研制出了一批新型武器,如T-34和KB坦克,雅克,拉格和米格战斗机,伊尔-2强击机和卡秋莎火箭炮等,但它们刚刚部分下发到部队,官兵还不及掌握它们,战争就爆发了!
例如,1941年6月苏德战争开始时,苏联工业已经生产出1200多辆T-34坦克,其中装备部队的约有900辆,但能够驾驶它们的官兵很少。1941年五一节时,苏联最大的基辅军区举行阅兵,本想展示最新型的T-34坦克,但由于全军区都找不到几个会开这种坦克的驾驶员,只好作罢。古德里安等许多德军将领的回忆录都证实:苏军是在莫斯科战役期间才大量使用T-34坦克,而德军恰恰就在此战中碰壁!
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失败,真正原因是其伤亡过大,而不是后来他们为了挽回面子而宣传的天气因素。大家只要去读读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博克元帅在1941年12月1日致陆军总长哈尔德的电报就知道了。博克在此电中认为部队伤亡严重,无法攻占莫斯科。他一个字也没有提天气。哈尔德在日记中同样将进攻莫斯科失利归咎于部队伤亡重大,也一个字没有提天气。零下30度的严寒是12月5-6日才降临莫斯科地区的,而在前一天即12月4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已经下达了撤退命令!
许多崇拜德国的人,将德军战败说成是苏军的兵力优势。事实上,1941年6月德国总兵力高达750万人,其中用于进攻苏联的军队有470万人(陆军350万人,空军和地勤部队120万人),加上仆从国军队80万人,一共是550万人。而苏军总兵力只有537万人。1944年光是德国动员的兵力就高达近千万(大家可以去看电影<解放>,1944年夏希特勒说:“我有950万作战部队!”)。大家知道德国人口为苏联的一半,而德国控制的欧洲部分人口则大大超过苏联。到1942年夏季德军占领了苏联广大领土,此时苏联在人口上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到1942年秋季,苏军的全面换装已经完成,随即展开大规模反攻,全歼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
1943年夏季,苏德两军在库尔斯克举行主力会战,双方都出动了最精锐的部队和最先进的兵器,结果是德军大败。苏军从此牢牢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展开了全线反攻。
1944年,苏军向德军发起了着名的“十次斯大林式打击”,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最雄伟壮丽的篇章。在乌克兰,白俄罗斯,罗马尼亚,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整个整个的德国集团军群都被苏军雷霆万钧的攻势打得落花流水。苏军取得这些胜利并不是在风雪严寒的冬季,而是在烈日炎炎的仲夏,而且苏军的前线兵力从来没有达到超过德军一倍的优势,这些充分说明了苏军战斗力远比德军强大!
1945年苏军向德军发起排山倒海的最后冲击。在中央战线,朱可夫元帅和科涅夫元帅的军队势如破竹,220万大军,4800架飞机和6500辆坦克短短一个月就长驱500—600公里,兵抵奥德河和尼斯河畔,势如摧枯拉朽。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壮观的攻势。1945年4月,苏军向德国首都发起猛攻,短短半个月就攻克柏林,把胜利的红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战胜德国后,苏联在首都莫斯科举行了盛大的胜利阅兵式,红军官兵们将几百面德军战旗抛在斯大林脚下,这是何等的威武雄壮!
战争爆发前,德国的工业实力超过苏联,并且占领了大半个欧洲,拥有的人力,资源和工业潜力远远超过苏联,就这样还抵不住苏联。可耻!
对苏联的威力领教最深的是希特勒,他在临死前大骂日耳曼民族不如斯拉夫民族,应该统统淘汰!
冷战期间,西方出于反苏需要拼命诋毁苏军,说它是不堪称一击的乌合之众,靠人多取胜。冷战结束后,西方开始能够公正评价苏军,近年西方出版的许多战史着作如《赢者之师》承认,二战期间苏军无论在战斗力和指挥艺术方面,都强于盟友美英军队,也强于对手德军。
F. 德国为什么打不过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经横扫整个欧洲的纳粹德国最终成为了战败的一方。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领导人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决策失误。根据多方面的资料和书籍的参考和多个军事爱好者的朋友的讨论,总结出纳粹德国十个方面的错误抉择 ?一。德国因为巴尔干战役耽误了五周左右的宝贵的进攻俄国的时间。被绝大多数参与讨论的和本人认为是德国在二战中的一个最致命的错误。二。希特勒顽固奉行不放弃一寸土地的作战方法,也被认为是一个致命错误,虽然这一招曾在莫斯科会战挽救了德国几乎崩溃的东部战线,但是它在整个战争期间给德国军队带来的灭顶的灾难远更比它的积极意义要深重得多。三。希特勒在敦克尔克让装甲部队停止前进,事实上放走了30万英国远征军,使英国有力量继续战斗从而改变了整个二战的进程,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四。保密与间谍工作的严重失误,德国人的密码被盟国破译,却长期浑然不知,导致德国在战场处处挨打,节节败退。譬如苏联间谍佐尔格等给德国带来的灾难是难以估量的。五。西线一直到1944年6月才开辟,而希特勒却长期为一条根本不存在的西线保留了过多的兵力,尤其是早在1941年就在西线保留着50万人,如果能够把这些军队调到苏联前线,在1941年12月,德国人应该已经占领了莫斯科。六。第三帝国有一点变态的犹太政策,使德国在欧洲大陆、甚至全世界失去了人心,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敌人。七。如果德国不发动对苏联的战争,也许它不会失去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俄国是一个永远不要去进攻的国家!”八。假如德国是和美国结盟,而不是与经济、军事、科技都不发达的日本、意大利结盟,二战会是个什么样子呢?和日本、意大利结盟绝对是个错误。九。1942年,德国发动南线攻势后已经重新夺取了苏德战争的主动权,但是在斯大林格勒,为一个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一个废墟的,军事上,经济上价值不大的城市反复争夺,为了很虚无的政治利益,用他们并不熟悉的战法流干了身上的血。并且在失败后,拒不接受事实,导致33万人的覆灭。斯大林格勒的错误其中还包括在战役初期的同时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个方向进攻这样的战略上的错误[ 转自铁血社区 ]十。在第三帝国完全处于下风,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错误地发动“堡垒”战役加速自己的死亡与很麻木、很愚蠢地判断盟国登陆地点选在加莱,而错过了在诺曼底将盟军赶下大海,避免两线作战的最后机会两项并列被人们认为是二战中德国的第十项错误。
G. 二战中德军在列宁格勒打了882天为何攻不下一座城呢
列宁格勒是苏联第二大城市,也是苏联的交通和工业中心。二战中遭到了德军的围攻,长达882天,有太多的人流血,有太多的人死去,曾在战火和死亡中摇摇欲坠。但它顶住了战火、饥饿、死亡,最后成功守住了。什么原因坚持了那么久呢?
苏军战死332059人,非战斗死亡24324人,失踪111142人;平民在战斗中死亡16470人,饿死、冻死642000万人。战役期间死亡超过110万。
列宁格勒坚守成功,一是苏军的充分准备,二是苏联军民的顽强精神,无数战斗英雄与死亡抗争,与德军拼搏,与这座城市共存亡。
H. 德国打苏联为什么失败
这里许多吧友都受到西方史书的影响,对德军盲目崇拜!
其实二战中表现最好的是苏军。苏军是在换装未完成之际被德国人打了个措手不及,才出现战争初期的溃败。
1939年苏军装备普遍落后,最新型战斗机的速度还赶不上德国的轰炸机,坦克装甲也步枪子弹都能够穿透。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互不侵犯条件,就是为了赢得时间,对苏军全面换装。
1939年9月—1941年6月,苏联研制出了一批新型武器,如T-34和KB坦克,雅克,拉格和米格战斗机,伊尔-2强击机和卡秋莎火箭炮等,但它们刚刚部分下发到部队,官兵还不及掌握它们,战争就爆发了!
例如,1941年6月苏德战争开始时,苏联工业已经生产出1200多辆T-34坦克,其中装备部队的约有900辆,但能够驾驶它们的官兵很少。1941年五一节时,苏联最大的基辅军区举行阅兵,本想展示最新型的T-34坦克,但由于全军区都找不到几个会开这种坦克的驾驶员,只好作罢。古德里安等许多德军将领的回忆录都证实:苏军是在莫斯科战役期间才大量使用T-34坦克,而德军恰恰就在此战中碰壁!
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失败,真正原因是其伤亡过大,而不是后来他们为了挽回面子而宣传的天气因素。大家只要去读读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博克元帅在1941年12月1日致陆军总长哈尔德的电报就知道了。博克在此电中认为部队伤亡严重,无法攻占莫斯科。他一个字也没有提天气。哈尔德在日记中同样将进攻莫斯科失利归咎于部队伤亡重大,也一个字没有提天气。零下30度的严寒是12月5-6日才降临莫斯科地区的,而在前一天即12月4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已经下达了撤退命令!
许多崇拜德国的人,将德军战败说成是苏军的兵力优势。事实上,1941年6月德国总兵力高达750万人,其中用于进攻苏联的军队有470万人(陆军350万人,空军和地勤部队120万人),加上仆从国军队80万人,一共是550万人。而苏军总兵力只有537万人。1944年光是德国动员的兵力就高达近千万(大家可以去看电影,1944年夏希特勒说:“我有950万作战部队!”)。大家知道德国人口为苏联的一半,而德国控制的欧洲部分人口则大大超过苏联。到1942年夏季德军占领了苏联广大领土,此时苏联在人口上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到1942年秋季,苏军的全面换装已经完成,随即展开大规模反攻,全歼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
1943年夏季,苏德两军在库尔斯克举行主力会战,双方都出动了最精锐的部队和最先进的兵器,结果是德军大败。苏军从此牢牢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展开了全线反攻。
1944年,苏军向德军发起了着名的“十次斯大林式打击”,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最雄伟壮丽的篇章。在乌克兰,白俄罗斯,罗马尼亚,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整个整个的德国集团军群都被苏军雷霆万钧的攻势打得落花流水。苏军取得这些胜利并不是在风雪严寒的冬季,而是在烈日炎炎的仲夏,而且苏军的前线兵力从来没有达到超过德军一倍的优势,这些充分说明了苏军战斗力远比德军强大!
1945年苏军向德军发起排山倒海的最后冲击。在中央战线,朱可夫元帅和科涅夫元帅的军队势如破竹,220万大军,4800架飞机和6500辆坦克短短一个月就长驱500—600公里,兵抵奥德河和尼斯河畔,势如摧枯拉朽。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壮观的攻势。1945年4月,苏军向德国首都发起猛攻,短短半个月就攻克柏林,把胜利的红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战胜德国后,苏联在首都莫斯科举行了盛大的胜利阅兵式,红军官兵们将几百面德军战旗抛在斯大林脚下,这是何等的威武雄壮!
战争爆发前,德国的工业实力超过苏联,并且占领了大半个欧洲,拥有的人力,资源和工业潜力远远超过苏联,就这样还抵不住苏联。可耻!
对苏联的威力领教最深的是希特勒,他在临死前大骂日耳曼民族不如斯拉夫民族,应该统统淘汰!
冷战期间,西方出于反苏需要拼命诋毁苏军,说它是不堪称一击的乌合之众,靠人多取胜。冷战结束后,西方开始能够公正评价苏军,近年西方出版的许多战史着作如《赢者之师》承认,二战期间苏军无论在战斗力和指挥艺术方面,都强于盟友美英军队,也强于对手德军。
I. 二战德国想要赢得苏联战争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这里谈一下战争发展的可能性吧。。毕竟我是一个决定论者,而不是非决定论者。其实,这种历史问题往往最为复杂。
首先,我们知道纳粹德国在1941年6月22日选择发动了对苏联的战争,即“苏德战争”。其结果以苏联在四年后的胜利而告终。以下是几点使战局可能变得有利于德军的措施:
改变武器生产策略。德军的武器做工精良,性能出色。但最大的缺点出在生产供应前线的问题上。德国军工的设计思路往往追求卓越的单项性能,比如机枪射速快,坦克装甲厚,火炮优良。固然,这是很好的优势,但关键在于这些优势并不能完全抵消因此带来的劣势——生产效率和前线供给问题。精良的高级武器往往伴随着不成熟的设计以及复杂的使用、维护过程以及苛刻的后勤补给要求。这一切在战争时期将难以保证,显着降低了部队的作战效率,提升了武器(尤其是重武器)的非正常战损率。(例子:各类重型坦克机动差,故障率居高不下,对作战环境要求高,适应性差)反观苏军,装备的武器并不是做工精细质量最好的,但却是结构简单、价格低廉、性能稳定可靠、便于大量生产制造,能够快速补足前线的需要,易于维修和使用。由此带来的直观优势就是苏军在进攻或防守时,拥有绝对的数量优势。也就是说,每一门德军反坦克火炮在进行防御时,必须要在苏军推进至防线这一两千米的路程中完全消灭7~8辆苏军T-34型坦克或3~4辆KV型、IS(JS)型苏联坦克。若放过其中的任何一辆,就必须依赖步兵防御。而德军步兵又要以苏军步兵为目标,就会导致防线被攻破。同时,苏军拥有巨大的步兵人数优势(过会儿会讲德国怎么办),一旦攻入阵地,德军必然惨败于近距离的战斗中。同样,德军为什么攻不下苏联防线?天气是次要原因,而数量劣势才是主要原因。一辆德军坦克在进攻时平均要对付2~3门苏军反坦克火炮和十几名反坦克步兵(不算炮手,实际上炮手没了火炮就是反坦克步兵),所以在1943年以后发起进攻的德军坦克多半有去无回。况且,战争中期苏军同样掌握这空军数量3:1的优势。一架德军战斗机在追击一架苏军战斗机时,背后还有一架苏军战斗机,空中还有一架苏军对地攻击机。德军的损失将非常惨重且不可挽回。
要改变政治对军事的过度干预。希特勒自从兵败莫斯科城下以后就亲自指挥战斗。然而,远在后方的他对于前线的局势分析判断仅仅依靠一张插满小旗子的地图和几名高级参谋军官。他很少全权交付大局给一名德国军官,因为似乎自从遇到失败过后他就觉得那并不可靠。一面代表着一个德国集团军下辖的一个师的小旗子可能在今天代表10,000名德国士兵,在明天可能只代表8,000人,亦或失去了大部分重型武器装备。不能对战局有着直观的看法,也就只能下达一连串不切实际的命令了。反观苏军,在最危急的时刻,斯大林将部队全权托付朱可夫元帅处理。甚至本人在战事激烈的时候睡觉休息去了,可见斯大林对苏军将领的信任。再来苏军将领都是大清洗过来的,对斯大林又忠诚又畏惧,自然拼命全力以赴。值得一提的是,希特勒不可容忍德军将领们犯下的过错;而斯大林允许苏军将领们犯错,但是要求他们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使得将来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朱可夫、科涅夫都曾顶撞斯大林,而斯大林的意见则是:你不服就证明给我看你是对的。而希特勒根本不会给他的将军们这个机会。与其意见相左的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都被其罢免,隆美尔更是惨遭毒手。
关于德国征兵制度:尽早大量训练更多部队,消除”超人理论“中的”少量精锐部队无敌论“。建立苏联一样的征召制度和军事训练计划。应建立庞大规模的预备役部队,并尽早进行精锐军事化训练。征召女兵进入后勤部队和医疗部队以及军工企业。二战末期,为了应对兵力不足等困难,纳粹德国紧急从占领区征召了许多补充兵和从本土征召了准军事人员。他们将组成部队接替损失惨重的精锐部队进行战斗。然而,这些部队缺乏良好的训练,甚至武器装备都无法达到标准。这注定了他们只能用“对元首的无限忠诚”和“对德意志民族的满腔热血”来抵挡排山倒海的苏军部队。然而,这还不算最糟的。德国的老少民兵组织——"人民冲锋队“和”希特勒青年团“完完全全就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武装。甚至没有统一的制服、武器和足够的训练以及后勤补给,面对苏军只有当炮灰的份。反观苏军,一个多亿的苏联人凡是身体健壮的均为士兵。苏联军事院校和后方军工企业高效率的运行使得每个月有数以万计的生力军部队被组建起来,满编的军团装备了全新改良升级换代后的武器,时时刻刻填补着前线的空缺。而德军的精锐部队和武器装备一旦遭受损失,战斗力也就直线下降了。
军工部门的觉醒:100%完全动员。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德国的工业完全就没有真正100%动员起来,前纳粹德国工业部长施佩尔心知肚明。德国的生产无时无刻地保障着人民的高水平需求。直到1944年,德国的许多家庭仍然有新鲜的肉类供应。这也是纳粹当权时所承诺的,所谓“贿赂人民”一说。德国不能以行政命令的强制性措施来提高人民对战争的积极性,所以只能靠生活供应来“收买”人民对战争的支持。而苏联则完全不同。成千上万的人民在法西斯的侵略暴行中失去了亲人朋友,斯大林和苏联高官们也失去了自己的长子。对于绝大多数士兵来说,无需内务部队的监督也能拼命地战斗。全国上下都发自内心痛恨着万恶的法西斯侵略者并愿为战争胜利奉献一切。妇女和儿童纷纷进入工厂车间和农庄田地,“一切支援前线”的口号被挂了出来,任何资源都将优先供应前线,然后才是保障人民生存。在德国,未经训练的16岁德国男孩“希特勒青年团”成员朝着远处的苏军胡乱开枪,浪费着宝贵的弹药;在苏联,技术炉火纯青的12岁苏联小女孩取代了资历丰富的老工人,一天生产了几千发机枪弹链供应前线。
最后,就我看来,德国至少要做到这四点,局势才可能扭转。论资源,德国控制着大半个欧洲:论技术,德国绝不弱于苏联。不过要我这个决定论者来说的话,这也不是那个纳粹德国了。因为有很多事情希特勒不会同意改变,他们还要去维护“人种理论”,所以他们不能完全投入战争。纳粹还要花心思“高效”屠杀犹太人,还要搞纳粹畸形的恐怖实验,还要开发一些不切实际的武器(“古斯塔夫”系列铁道炮、“复仇者”系列("V")飞弹火箭等等),为了一个爱因斯坦赌气放弃原子弹(说是“犹太人物理学”而将其作用贬低)。也就是说,他们自身的纳粹理论奠定了他们战争失败的根基。面对战争残酷的现实而不是如古日耳曼神话那样神奇的幻想般的发展,他们不得不修改其理论以自圆其说(如为了接纳日本人作为轴心盟友,赐予其“荣誉日耳曼人”称号;而先前纳粹曾宣称黄种人和黑种人与犹太人共为底层的“劣等人种”,后来为了排除日本人而改”黄种人“为中国人;并让盖世太保逮捕了几千名光明正大居住在德国柏林、汉堡等城市街头的华人进入集中营,战后生还者寥寥无几)。而他们无法也不能更多地在其理论上为现实需要让步了。因为他们过去向德国人民撒了太多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