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8世纪70年代在德国发生了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即什么运动
应该是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发生于德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也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德规模的文学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运动的名称源出自德国作家克林格的剧本《狂飙突进》。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它的主要参加者大多是属于市民阶级的青年作家。文学史家也称这一时期为"天才时期"或"天才时代"。旧的德国文学史大多把狂飙突进看作启蒙运动的反动,说它要使德国人的生活与艺术摆脱启蒙运动的理性枷锁。关于狂飙突进运动新的研究成果,则认为它不是启蒙运动的反动,而是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启蒙运动的主要倾向,在狂飙突进中得到提高与加强。
B. 18世纪70年代,在德国发生了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是什么运动
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发生一次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文学运动,即狂飙突进运动,是由于当时的作家克令格尔(1752-1831)的同名剧本而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它在反封建和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方面比启蒙时期更向前跨进一大步,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民族意识有了进一步的觉醒。这一派作家从本民族历史中汲取题材,发扬民族风格。为了摆脱封建束缚,他们崇尚感情,要求自由和个性解放,但是带有狂热的、傲慢的、脱离人民的个人主义倾向。它们拥护卢梭“回到自然”的口号,歌颂理想化的自然秩序,赞扬他们心目中的所谓淳朴的儿童和劳动人民。卢梭的《新爱洛绮斯》对他们有很大影响。 狂飙突进运动大都是年轻人,富有狂热的幻想和奔放的激情,作品中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并掺杂着感伤主义成分。 狂飙突进运动时期产生了许多诗人和作家。着名的有赫尔德尔、歌德、瓦格纳、棱茨、克令格尔等人。
C. 狂飙突进运动的介绍
狂飙突进运动(德语:Sturm und Drang)是指1760年代晚期到1780年代早期在德国文学和音乐创作领域的变革。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名称来源于剧作家克林格的戏剧“狂飙突进”,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这次运动是由一批市民阶级出身的青年德国作家发起的,他们受到启蒙时代影响,推崇天才,创造性的力量,并把其作为其美学观点的核心。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受到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了卢梭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们歌颂“天才”,主张“自由”、“个性解放”,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号。但另一方面这些年轻作家反对启蒙运动时期的社会关系,驳斥了过分强调理性的观点。这个运动持续了将近二十多年,从1765年到1795年,然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所取代。
D. 狂飙突进运动名词解释是什么
狂飙突进运动名词解释如下:
名词解释:18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发生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全国范围的文学运动,这一名称源于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飙突进》,是反封建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领袖是赫尔德尔。这次的运动就称之为狂飙突进运动。
由于运动的参加者们在政治方面并没有明确的主张和寄托,因此,这一运动并没有催生出成熟的政治革命。他们所提出的一些改革社会的要求,也没有在根底处起到改造现实的效果。
狂飙突进运动的评价:
进步性
狂飙突进的领袖、文艺理论家海尔德尔提出的“天才不须规律”的口号,成了他们共同的信条。这场运动,实质上乃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对腐朽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一次有力冲击。狂飙突进运动反封建的旗帜是鲜明的,激情是高涨的,在推动德国新文学发展方面的历史功绩也是应该肯定的。
局限性
虽然它来势凶猛,但不深入持久,犹如昙花一现,瞬即消逝。因为狂飙突进运动的参加者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他们的反抗往往流于无政府的暴乱情绪。由于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得这个运动没有能够发展成为政治革命。他们提出的一些改革社会的要求,都未能改变当时的客观现实,而只限于呼唤反抗封建意识的范畴。
E. 狂飙突进运动是什么
德国的狂飙突进(Sturm und Drang)运动抓住了18世纪后期文学界的叛逆心理,它们反对科学方法所要求的训练,反对理性思维,把它看做是启蒙运动理想的“狂热崇拜”对象,是僵化乏味的东西。随着浪漫主义的先驱开始成形,文学灵感被认为得益于自然界、直觉、个人才智、幻想、激情和冲动的哺育。那正是一场精神状态自发转向的开端,最终它席卷欧洲大部分国家。情况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钟摆,开始摆向相反的方向。在德国,诗人和戏剧家席勒(Friederich yon Schiller,1759—1805)和歌德都以积极参加狂飙突进运动而开始他们的生涯。
歌德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16岁在莱比锡开始大学的学习,在这里他写出了第一篇诗文和第一批戏剧。后来他到斯特拉斯堡学习,在那里遇到了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1744—1803),赫尔德为歌德早期参加狂飙突进运动铺垫了基础。赫尔德引导他领略哥特式建筑的优美、德国民间音乐的旋律,还使他接触了莎士比亚(w.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那范围广阔、非经典的戏剧作品。歌德吸取了这一丰富的文化教育内容,他的多才多艺在他的第一部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此书于1774年出版。这部小说对个人主义的赞美和文字的风格让人回忆起卢梭的伤感小说,而主角少年维特成了理想化的浪漫英雄。然而,对于歌德来说,狂飙突进运动只是少年的一段时光。他还要继续写他的史诗《浮士德》(Faust),还要对生物学和科学史有所贡献。评论家通常都把歌德和席勒看成是经典学者,而不是浪漫主义者。
对有些人来说,狂飙突进运动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桥梁,这是一个浪漫主义的世界,其间涌动着一股来自深处的波涛,不以那种强有力的哲学面目出现,它就针对启蒙运动,甚至走向它的反面。如果说启蒙运动赞美了科学及其过程与方法,浪漫主义则是在逃避科学。如果说启蒙运动是世界性的,浪漫主义则是在赞美我们可以称之为“根”的东西,诸如民间音乐和民间故事。
运动的进展各个国家不尽相同。在英国,它是法国革命的回应,是早期浪漫诗人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华兹华斯(Wordsworth,1770—1850)和柯勒律治(Coleridge,1772—1834)对大革命后法国恐怖时期的回应。这三位浪漫主义者的抒情诗成为那场运动的标记。
歌德是科学家、诗人、戏剧家、小说家和浪漫主义运动的早期领导人。在德国,赫尔德信奉浪漫主义,把它看成是对法国智力模式的拒绝和对德国家园的拥护。
法国既是瑞士出生的卢梭的活动家园,又是推动浪漫主义发展的政治事件的所在地,但法国启蒙运动的力量还是拖了法国浪漫主义的后腿,直至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才迎来浪漫主义。
美国则几乎完全错过了浪漫主义运动,因为美国是“启蒙运动政府”的样板,整个就是按照启蒙运动的设想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制衡体系,具有合乎理性的结构。
尽管民族的骄傲和个人主义都是有益的东西,但因此而抛弃科学和理性则是不合逻辑的。可能除了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以外,那些技术、科学和理性的反对者中,谁会愿意放弃这些已经进入他们生活之中的各项便利技术呢?即使梭罗,据说当他想品尝家庭美食时,他也要穿上徒步旅行鞋,走到慷慨的邻居家里,利用那里设备齐全的厨房进行烹调。
人这种动物有许多侧面,因而一定要给人性的多样化留有尽可能多的空间,人性发展的最大潜力就蕴藏于其中。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成为科学家。敏感、天性和个人权利的差别,对于人类的努力至关重要。但是刻板地看待科学,忘记科学提供的诸多思想并且抛弃理性思维,就等于文化自杀。
在浪漫主义的时代里,科学的命运及其对自然背后奥秘的不断揭示,似乎预示着前面的海面将是风大浪急。但是19世纪的科学仍然大有希望,这是一个伟大的变化和激动人心的发现不断涌现的时代。正是在这个时代,由于有了对人类的重新发现,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看待自己的方式。对地质学的发现,将改变我们对地球的理解。对物理学、化学和天文学的认识,将改变我们看待宇宙及其运作机制的方式。未来的日子也许会带给我们认识上的大彻大悟,但同时还有旧观念与新事实的令人困惑的冲突,这一不断变革、自我纠错的人类奇观,我们称之为科学。
F. “狂飙运动”指的是什么
狂飙突进运动(德语:Sturm und Drang)是18世纪德国文学界的运动,提倡自然、感情和个人主义,主张民族统一和创作具有民族风格的文学。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名称来源于音乐家克林格的歌剧"狂飙突进",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这次运动是由一批市民阶级出身的青年德国作家发起的,他们的作品往往取材于本民族历史,倡导表现上的民族风格,他们推崇天才,创造性的力量,并把其作为其美学观点的核心。这个运动持续了将近二十多年,从1767年到1785/90年,然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所取代。
G. 名词解释 “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又称“狂飙运动”,发生在十八世纪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叶的德国,历时十五年。它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名称来源于音乐家克林格的歌剧“狂飙突进”,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这个运动持续了将近二十多年,从1765年到1795年,然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所取代。
它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全国性的一次文学运动,也是启蒙运动在德国的延长与继续。启蒙运动的主要倾向,都在狂飘突进运动中得到发展与加强。
“狂飙突进”这个名称,象征着一种力量,含有摧枯拉朽之意。它得名于德国剧作家克林格尔在一七七六年出版的一部同名悲剧《狂飙突进》。此剧宣扬反抗精神,剧中的青年主人公维尔德这样说:“让我们发狂大闹,使感情冲动,好像狂风中屋顶上的风标”。
当时的德国,有一批初登文坛具有反抗封建专制斗争精神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受到启蒙思潮的影响与鼓动,想在落后的德国掀起一场风暴,要求自己象狂飘一样冲破社会的黑暗,因而组织一个同名的社团。他们以“天才、精力、自由、创造"为中心口号,要求摆脱封建传统偏见的束缚,主张个性解放,呼喊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并与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倡导的”返归自然"的观点相呼应。
狂飙突进的领袖、文艺理论家海尔德尔提出的“天才不须规律”的口号,成了他们共同的信条。这场运动,实质上乃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对腐朽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一次有力冲击。虽然它来势凶猛,但不深入持久,犹如昙花一现,瞬即消逝。因为狂飘突进运动的参加者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他们的反抗往往流于无政府的暴乱情绪。由于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得这个运动没有能够发展成为政治革命。他们提出的一些改革社会的要求,都未能改变当时的客观现实,而只限于呼唤反抗封建意识的范畴。而且狂飘突进的参加者也含有远离人民群众,好高骛远,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等不良因素。尽管这样,他们反封建的旗帜是鲜明的,激情是高涨的,在推动德回新文学发展方面的历史功绩也是应该暂定的.
青年时期的歌德和席勒都从参加"狂飙突进"的狂热反抗开始,登上文坛,以自己卓越的艺术创作,把德国文学从狭隘的范围引入欧洲文学的广阔领域。 狂飙突进的作家运用得最多的文学体裁是戏剧。歌德的《铁手骑士葛兹·封·柏里欣根》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就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
狂飙突进运动在小说方面影响最大的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讲的是一个十八世纪QC国式的感伤的爱情故事。歌德的这部小说发表后,不仅在德国,而且在全欧广为流传欧洲的各国青年一时形成“维特热”,歌德名闻全欧。歌德花了六十年时间,直到一八三一年完成的诗剧《浮士德》,使歌德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名作家。《浮士德》是德国启蒙文学成就的最高标志,同时,也为德国文学在全世界范围内争得了巨大的声誉。
狂飙运动对当时和以后的音乐和美术创作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音乐受到了狂飙运动的影响,开始出现追求解放和自由的风潮。在18世纪七八十年代,涌现了大量此类作品,如海顿的《第101》,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K331等。狂飙运动的音乐作品的特色是用非理性创造崇高,旋律看似混乱,实际塑造了一种非理性的崇高感。
H. 名词解释:"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是指1760年代晚期到1780年代早期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城市青年所发动的一次文学解放运动,也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第一次高潮。这个时期,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
其名称来源于剧作家克林格的戏剧“狂飙突进”,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
(8)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是什么扩展阅读
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多数都出身于市民家庭,是新兴的市民阶层的代表。这些市民阶层的年轻知识分子用奔放的热情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他们反对社会等级偏见,反对封建社会“不自然”的生活方式,他们反抗社会、道德和美学的束缚,而反抗的方式就是通过抒发个人情感来对社会进行揭露,以此来引发读者的共鸣。
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的表达多是从感性认识出发,所以言辞激烈,富有感染力并且以感性体验为主。他们反对启蒙运动的作家把道德观念抽象化,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无用的负担(nutzloser Zwang)。这种抽象化的道德观念通过大众教育得以实现,而这种教育破坏了个体的独特性。
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的发展,都应该像生物的生长一样,所有的等级都是价值相等的,这才是一种理想的自然状况。
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都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他们反抗当局,反抗贵族和神权的权力滥用,要求人权和社会自由平等。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描述市民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的冲突,以及年轻人真挚的爱情。在风格上,他们的作品大都感情真挚、热烈,但其中也夹杂着浓厚的感伤色彩。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狂飙突进运动
I. 什么是狂飙突进运动有哪些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家
狂飙突进运动(德语:Sturm und Drang)是指1760年代晚期到1780年代早期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城市青年所发动的一次文学解放运动,也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
J. 发生在十八世纪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是一项什么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是70年代初开始的资产阶级文学运动,是以莱辛为代表的启蒙文学的继续和发展。它气势汹汹,如暴雨,如狂风,又像一股波涛汹涌的激流,直冲向顽固的封建堡垒。它在抨击封建制度的同时,热情讴歌自然,赞美人类的自然状态,如儿童的天真和原始人类的纯朴;推崇天才,要求施展个人的才能;主张在创作上打破古典作品的僵死格律;提倡民族风格,尤其重视学习民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