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国为什么要迫使斯大林攻打德国
到了1941年,战场上的形势发生变化。德国在攻打英国不利的情况下,转手作好了进攻苏联的准备。英国首相丘吉尔本来一直进行着挑拨德国人和苏联人之间的活动,他总是散布假消息,说德国想进攻苏联,同时又说苏联想进攻德国。这一次,丘吉尔发现德国人是真的要对苏联动手了。于是,丘吉尔向斯大林作了通报,但斯大林像从前一样并没有理睬丘吉尔。苏联境内没有丝毫战备的迹象。英国人认为,斯大林宁可屈从于希特勒,也不会选择与德国军队兵刃相对。为此,英国作好了用轰炸油田相要挟,迫使斯大林抵抗德国纳粹的准备。
6月22日,德国开始大举进攻苏联。苏联前线部队很快就被势如破竹的德军打垮,全线崩溃。德国军队迅速地推进到了列宁格勒和莫斯科附近。此时的丘吉尔害怕了。他知道,一旦苏联的高加索地区落入德国人的手里,必将更加提高德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同时也意味着下一步德国将全力以赴对付英国。
㈡ 二战时,丘吉尔是如何愚弄了希特勒,并给他带来了毁灭性的后果的
1941年春天,希特勒派鲁道夫•赫斯访问英国。赫斯是从自己驾驶的飞机上跳伞后被英国当局抓获的,英国政府代表与赫斯举行了秘密谈判,赫斯建议英德签订和约,共同对付苏联,并建议丘吉尔离职,由亲法西斯分子组织新政府。
丘吉尔没有接受赫斯的这些建议,但他却没有明确拒绝,而是保持了沉默。这种态度使舆论界开始怀疑政府对德国的立场,而丘吉尔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打消这种疑虑。丘吉尔是在暗示德国人,他在进攻苏联时可以得到英国的某种支援,从而推动希特勒去冒险攻打苏联。
1941年6月22日凌晨4点,外交部接到德国进攻苏联的消息。丘吉尔曾严令身边的工作人员,除非是德国进攻英国,不能在8点之前叫醒他。8点钟,工作人员才叫醒了丘吉尔并向他报告了德国进攻苏联的消息。丘吉尔感到非常兴奋,因为这是他任首相以来得到的最好消息。英国广播公司9点钟广播了丘吉尔的演讲,丘吉尔说:“我们要给予俄国和俄国人一切可能的援助。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
在这个时刻,丘吉尔表现出了一个大政治家的风度。在英国,没有哪一个人比丘吉尔更坚决地敌视苏联,但也是丘吉尔最充满热情地要和苏联结盟,要支援苏联。
7月12日,英苏签订了在对德战争中采取共同行动的协议,英国准备向苏联提供军事援助。8月,丘吉尔和罗斯福在大西洋的一艘军舰上会晤,这是他们第一次会晤。结果,双方拟定了大西洋宪章,决定共同援助苏联,向它提供武器和战略物资。并声明英美两国在战胜德国和它的附庸国之后致力于建立公正和民主的世界。
丘吉尔希望美国尽快参战。在远东,日美关系日益紧张。日本已经同德国结盟,日美冲突终将导致美德开战。因此,丘吉尔尽一切可能怂恿美国政府对日本表现强硬。
由于成功地领导了英国人民抗击法西斯德国的斗争,丘吉尔此时在全国军民心目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㈢ 丘吉尔偏要与德国开战是傻是奸为啥有人说是他坑垮了大英帝国呢
众所周知,二战期间是丘吉尔主导着主要参战国英国。在整个二战中,丘吉尔可算为倾其所有、不遗余力、浴血奋战,使大英帝国经历了激烈的不列颠空战,动员了一千万多万军队,并始终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所以丘吉尔的英国在二战中表现算得上竭尽全力。
大家知道,英法德三国的贵族有数个世纪互相通婚史,他们之间剪不断理还乱,他们之间的争斗基本是利益上,而没有亡国灭种的恩怨,但在美国、苏联的怂恿下,丘吉尔倾其所有与德国大战一场是失策失算的最傻行动,也许出于试图维系大陆均衡和殖民地的统治,但结果适得其反。
通过二战,美苏崛起为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国强国,德国崩溃,英法衰落成为二流国家,欧洲再也没有主导世界的能力,在美苏的主导下,英国的殖民地体系彻底崩溃,几乎丧失了所有殖民地。所以有很多人认为,正是丘吉尔让英国衰落如此迅速,是丘吉尔坑垮了大英帝国。
㈣ 丘吉尔的简介
【丘吉尔简介】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爵士(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政治家、演说家及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被公认为世界上掌握单词词汇量最多的人(5万多)。
丘吉尔1874年11月30日出生在英格兰牛津郡的一个贵族世家,1965年1月24日卒于伦敦。1894年毕业于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939年以前的主要政治活动 1895年从军,曾参加英国在印度、苏丹和南非的殖民战争。1906年进入下院。主张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的关税政策。后历任殖民部次官、商务大臣、内政大臣、海军大臣和军需大臣、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殖民大臣等要职。在任海军大臣期间,大力加强海军实力,以回击德国对英国海上霸权的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5年,英军在黑海海峡的盖利博卢战役中失利,同年11月丘吉尔引咎辞职。1919年1月丘吉尔出任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积极参与策划武装干涉苏俄。1922年,因不满自由党的政策而脱离该党。1924年任S.鲍德温内阁的财政大臣。1925年在英国恢复金本位制,企图恢复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1931年1月,因对保守党领袖的政策不满退出鲍德温的影子内阁。此后他被排斥在政府公职之外 ,专心从事写作。在此期间,他同保守党右翼一起,反对向印度独立的要求作任何让步。丘吉尔对来自德国的威胁不断发出警告,主张重整军备,反对A.N.张伯伦姑息德国侵略的绥靖政策,主张联合法国和苏联,依靠国际联盟来阻止德国的侵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活动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后,丘吉尔任张伯伦政府的海军大臣,积极组织援助挪威的战役。1940年5月10日继张伯伦任首相,并兼国防大臣,立即把全国经济纳入战时轨道。丘吉尔政府拒绝德国的诱和,坚持对德作战,同时争取美、苏作为同盟者参战。为了保卫不列颠群岛,亲自视察海防、空防设施。他支持沦陷国家开展抵抗运动,支持沦陷国家的流亡政府。苏德战争爆发当天,丘吉尔庄严声明:“俄国人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就是美国的危难。”1941年7月12日签订《英 、苏在对德战争中联合行动的协定》。8月9日,丘吉尔和F.D.罗斯福签署《大西洋宪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丘吉尔与美国缔结一系列条约,其中包括联合使用两国的军事和经济资源、成立联合参谋部等内容。1942年以时机尚未成熟为借口,推迟开辟第二战场。丘吉尔先后参加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在处置战败的德国、波兰的疆界变动和政府组成等问题上,极力维护英帝国的利益。
战后的政治生涯 1945 年7月大选中,保守党在选举中失败,丘吉尔辞去首相职务。1946年3月5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这次演说揭开战后冷战时期的序幕。1948年10月9日 ,丘吉尔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正式提出一个把英美联盟、联合的欧洲、英联邦和英帝国连接在一起的三环外交的总方针。但由于战后英国的衰落未能实现。1951~1955年,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在执政期间签订1954年《巴黎军事协定》,并缔结《东南亚防务条约》,继续对苏采取强硬态度。1953年,丘吉尔被封为爵士,获嘉德勋章,同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55年4月5日正式退休,但直到1964年7月一直任下院议员。
㈤ 丘吉尔生平详细
丘吉尔, W.L.S. (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1965)英国政治家、首相(1940~1945,1951~1955)。1874年11月30日出生在英格兰牛津郡的一个贵族世家。1894年毕业于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
1939年以前的主要政治活动1895年从军,曾参加英国在印度、苏丹和南非的殖民战争。1906年作为自由党议员进入下院。主张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的关税政策。后历任殖民部次官、商务大臣、内政大臣、海军大臣和军需大臣、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殖民大臣等要职。在任海军大臣期间,大力加强海军实力,以回击德国对英国海上霸权的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5年,英军在黑海海峡的盖利博卢战役中失利,同年11月丘吉尔引咎辞职。1919年1月丘吉尔出任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攻击布尔什维主义,鼓吹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积极参与策划武装干涉苏俄(见苏俄国内战争)。1922年,因不满自由党的政策而脱离该党。同年在议会选举中落选。1924年任S. 鲍德温内阁的财政大臣。1925年在英国恢复金本位制。企图恢复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1926年,主张镇压工人大罢工。1931年1月,因对保守党领袖的政策不满退出鲍德温的影子内阁。此后他被排斥在政府公职之外,专心从事写作。在此期间,他同保守党右翼一起,反对向印度独立的要求作任何让步。丘吉尔对来自德国的威胁不断发出警告,主张重整军备,反对A.N.张伯伦姑息德国侵略的绥靖政策,主张联会法国和苏联,依靠国际联盟来阻止德国的侵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丘吉尔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后,丘吉尔任张伯伦政府的海军大臣,积极组织援助挪威的战役。1940年5月10日继张伯伦任首相,并兼国防大臣,立即把全国经济纳入战时轨道。丘吉尔政府拒绝德国的诱和,坚持对德作战,同时争取美、苏作为同盟者参战。为了保卫不列颠群岛,亲自视察海防、空防设施。他支持沦陷国家开展抵抗运动,支持沦陷国家的流亡政府。苏德战争爆发当天,丘吉尔庄严声明:“俄国人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就是美国的危难。”1941年7月12日签订《英、苏在对德战争中联合行动的协定》。8月9日,丘吉尔和F.D.罗斯福签署大西洋宪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丘吉尔与美国缔结一系列条约,其中包括联合使用两国的军事和经济资源、成立联合参谋部等内容。1942年以时机尚未成熟为借口,推迟开辟第二战场(见第二次世界大战)。丘吉尔先后参加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在处置战败的德国、波兰的疆界变动和政府组成等问题上,极力维护英帝国的利益。
战后的政治生涯 1945年7月大选中,保守党在选举中失败,丘吉尔辞去首相职务。1946年3月5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鼓吹英、美联合以对抗苏联拉下的纵贯欧洲南北的“铁幕”。这次演说揭开战后“冷战”时期的序幕。1948年10月9日,丘吉尔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正式提出一个把英美联盟、联合的欧洲、英联邦和英帝国连接在一起的“三环外交”的总方针。但由于战后英国的衰落未能实现。
1951~1955年,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在执政期间签订1954年《巴黎军事协定》,并缔结《东南亚防务条约》,继续对苏采取强硬态度。
1953年,丘吉尔被封为爵士,获“嘉德勋章”,同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55年4月5日正式退休,但直到1964年7月一直任下院者员。1965年1月24日于伦敦逝世。
丘吉尔还是一位演说家、政论家和作家。主要着作有《伦道夫·丘吉尔勋爵传》)( 1906)、《世界危机》(1923~1929)、《马尔伯勒的生平和时代》(1933~1938)、《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48~1954)和《英语民族史》(1956~1958)等。
㈥ 二战 诺曼底登陆 丘吉尔的态度及目的
丘吉尔实际上并不希望过早开辟第二战场,他希望德国人和苏联人最好打的两败俱伤,所以一直对西线战场不热心,虽然后来迫于苏联压力搞了一次失败的登陆(迪耶普奇袭战,此战一直被认为是丘吉尔事先故意将情报泄露给德国,登陆部队总兵力6100多人,仅仅只有数百人逃回英国,当然死的大多数都是加拿大等英联邦成员国军人),但此后直到1944年才和美国进行诺曼底登陆。
早在德国入侵苏联之时,斯大林就要求英国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以减轻苏联红军的压力,加速战争结束,但丘吉尔热衷于保护地中海和北非这两个英国的生命线,对斯大林提议不予理睬。
直到1941年,欧洲战场迎来了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美英两国决定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对法西斯德国的后被予以痛击。据此可知丘吉尔的态度是支持诺曼底登陆,其目的是为了击败法西斯德国,提升英国的国际地位。
(6)丘吉尔为什么要刺杀德国军官扩展阅读:
1、战争结果
美国:29,000人阵亡, 101,600人受伤或失踪;
英国:11,000人阵亡, 54,000 人受伤或失踪;
加拿大:5,000人阵亡, 13,000 人受伤或失踪;
法国:12,200平民死亡或失踪
德国:23,019人阵亡, 67,060人受伤,198,616人失踪或被俘。
2、战争影响
诺曼底登陆的胜利,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的开辟,意味着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减轻了苏军的压力,协同苏军有力地攻克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国提前无条件投降。美军从而把主力投入太平洋对日全力作战,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3、战争评价
美国史学家萨姆尔·纽兰德:“从日军偷袭珍珠港到巴黎陷落、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到攻克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任何一次战斗的意义能够诺曼底登陆相媲美。” 2004年6月6日,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布莱尔,法国总统希拉克以及俄罗斯总统普京参加了纪念诺曼底登陆胜利60周年庆祝仪式。
艾森豪威尔在诺曼底登陆后说:“毫无疑问,诺曼底战场是战争领域所曾出现过的最大屠宰场之一,那儿一带的通道、公路和田野上,到处塞满了毁弃的武器装备以及人和牲畜的尸体,甚至要通过这个地区也极为困难。我所见到的那幅景象,只有但丁能够加以描述。一口气走上几百码,而脚步全是踩在死人和腐烂的尸体上……”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诺曼底登陆
㈦ 在二次大战期间,丘吉尔与希特勒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较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许许多多的历史瞬间都是由一个个微小的选择而决定的,执政者的一个错误判断可能会将改变人类的整个历史进程和命运走向,我们不敢想象二战初期如果最初英法选择出兵反对德国进攻波兰会是什么样,不敢想象在敦刻尔克如果德军没有放弃追击数十万联军又会是什么样,所以说执政者所做的决定会深刻的影响整个历史的进程,而在战争中,德国的希特勒和英国的丘吉尔两人的博弈影响了整个二战的进程与发展。
历史总是有很多巧合,伟人的斗争和较量更是让后人好奇和期待,更多的较量应当在于意志和精神,决定历史进程的智慧。
㈧ 丘吉尔是怎么推动希特勒攻打苏联的
美国虽然提供支援,但并不急于参战。英国领导人担心,在美国还没有坚决地同英国并肩战斗之前,就出现悲惨的结局,因此,他认为利用苏联同德国之间的斗争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因此,丘吉尔,试图把苏联拉入自己一边。1940年夏天,他任命工党领袖克里普斯为驻苏大使,责令他努力改善英苏关系,并说服苏联参加对德战争。丘吉尔就像需要空气一样需要苏德开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苏联变成自己的盟友。
1941年春天,希特勒派鲁道夫·赫斯访问英国。赫斯是从自己驾驶的飞机上跳伞后被英国当局抓获的,英国政府代表与赫斯举行了秘密谈判,赫斯建议英德签订和约,共同对付苏联,并建议丘吉尔离职,由亲法西斯分子组织新政府。
丘吉尔当然不会接受赫斯的这些建议,但他却没有明确拒绝,而是保持了沉默。这种态度使舆论界开始怀疑政府对德国的立场,而丘吉尔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打消这种疑虑。丘吉尔是在暗示德国人,他在进攻苏联时可以得到英国的某种支援,从而推动希特勒去冒险攻打苏联。
希特勒一旦真去冒险,则给他以坚决的回击。赫斯是希特勒丢给丘吉尔的诱饵,而丘吉尔却要让希特勒自己吞下这个诱饵。希特勒和德国其他领袖都坚决反对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英国的态度使他们没了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