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战争时期的最短的刺刀是多长
约20cm恩菲尔德步枪的刺刀。
1943年改进的4号Mk Ⅲ刺刀。
2. 一战时期的德国屠夫刺刀和二战期间的K98枪刺哪个质量更好一些,哪个更时用一些
从质量角度而言,大家没有明显差异
从实用角度而言,装备锯齿的屠夫刺刀可以充当锯子,功能略多
3. 战斗。拼刺刀!
对倭人来说拼刺刀则是他们的“特长”。 因为白刃战相当残酷惨烈,所以倭人说这是他们的“武士道精神”的一种表现,其实这种说法只有他们自己才信。 倭人在二战中用的制式步枪是三八式(俗称“三八大盖”),这种步枪是单发手动的,在近战中根本占不到便宜、只有吃亏的份。但是它枪身长,装了刺刀以后是个不错的近战武器(一寸长一寸强嘛,扯远了,呵呵),可以弥补射击方面的不足(欧美军队没有拼刺刀的习惯,可太平洋战场上的老美却被逼得个个往M1上装刺刀)。 还有一个原因:三八大盖的射程远,这就意味着它的子弹的侵彻力大、弹道稳定,这种优点在近战中就成了致命的缺点——子弹可以很容易地贯穿被击中的人体而不会使对方完全失去战斗力(《亮剑》里的一个八路军军官的小腿就被三八大盖击中过,但是只是打了个洞,很快就好了;有文章这样描写过“忻口战役国军李仙洲军长被日军一枪击中,洞穿胸部,前后透亮,还在和人聊天呢,根本没觉察到自己负伤”。小说也好、事实也罢,这些都是有依据的,决不是胡扯),之后很可能二次击中己方人员;贯穿人体后的弹头因为运行速度减慢、侵彻力也随之减弱,二次击中时会因为受到顿挫而产生翻滚,在人体内产生“空腔效应”(老美的一个狙击手用12.7mm的大口径狙击步枪击中了一个恐怖分子的腰部,结果那个短命鬼被拦腰撕成了两半,原因就是子弹翻滚造成的空腔效应。唉,又扯远了),产生极大的伤害。所以在倭人的《步兵操典》里严格规定了在刺刀格斗前必须先推掉子弹。 二战里面,日军在白刃战前先把子弹退掉然后拼刺刀,是一个怪异而引人注目的战术。这确实是其步兵操典的规定,这一规定因为看起来迂腐而令人困惑,然而,它决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也不全是捍卫武士道的尊严,而是日本军队根据实战检验做出的结论,这和日军的兵器,作战特点是相吻合的。 日军在白刃战前退出子弹,是指双方开始班以上规模近距离格斗的时候,而不是只要一准备肉搏,冲锋的时候就退掉子弹,那纯粹是自杀行为。当时各国军队都一样,在冲锋的时候不但不能退出子弹,而且整个过程中要全力射击,尽量压制对方火力,战争是残酷的,日军对这一点的认识和其他国家军队并无区别,事实上太平洋战争中,无论是塞班还是冲绳,日军发动步兵冲击的时候,都是一边射击一边前进,并且把轻机枪手放在一线,以增强压制火力(因为一线日军一直没有装备冲锋枪)。 这倒不太用担心误伤自己人,二战中,步兵冲击的散兵线即便以所谓“密集队形”发动攻击,其队形也远比冷兵器时代松散,士兵前后重叠的概率不高。真正采用那种传统意义的密集队形,冲击的效果往往很糟,比如瓜达尔卡纳尔日军对“血岭”的密集队形冲击,中国军队在忻口会战中对1002高地的强袭,过于密集的队形,造成己方后方人员的武器无^_^使用,而对方的武器命中率则大大提高,徒然增加自己的伤亡。 根据日军自己的统计,在白刃战开始以后,保留步枪子弹造成的损失比收获更大,明令白刃战开始后子弹退膛,正是依据这个判断。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两个: 第一,日军使用的步兵轻武器性能限制 日军的制式轻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八式步枪,它继承了其前辈村田式步枪的特点,那就是弹丸初速高,瞄准基线长,枪身长。这样的特点使三八式步枪射程远,打得准,也适合白刃战,不但日军喜欢用,中国军队缴获后也喜欢用,战前还从日本进口过一批。但是它也有缺点,因为弹丸初速高,质量好,因此命中后往往易于贯通,创口光滑,一打两个眼,对周边组织破坏不大,在杀伤力上不如中国的中正式步枪。白刃战中,这个缺点更为突出,因为白刃战中双方人员往往互相重叠,使用三八式步枪,贯通后经常杀伤自己人,而且,由于贯通后弹丸速度降低,二次击中后弹丸会形成翻滚、变形,造成的创伤更为严重,而被贯通伤的对手未必当场失去战斗力,仍然能够反击!在二战中国战场,因为装备和训练的优势,日军人员损失与中国军队相比,达到1:4甚至1:6的水平,而且日军处于人员劣势,因此,使用三八式步枪在肉搏战中开枪射击,因为误伤造成己方大量减员,显然是赔本的事情。 第二,日军对白刃战的战术认识 白刃战中,日军标准的刺杀准备姿势为一手握前护木,一手握枪托前段弯曲部,枪托稍下垂在支撑腿侧面,半斜向面对对手,刺刀尖略与眉平,这样,枪从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护住颈、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问题是如果您摆一下这个姿势,就会发现原来这样一比划,枪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对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因此,格斗起来射击的机会很难比突刺的机会更多。而且如果作射击准备,手指必须放在扳机上,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问题,一,只要双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会走火,二,手指不能全力握枪,影响了持枪姿态,拼杀中使不上全力。另外,三八式步枪太长,转动枪口瞄准对方的力距也长,如果对方不是出现在正前方,转动枪口的时间太长,可能枪口还未到位,自己已经被刺倒,这时候使用枪托进行打击无疑是更为方便的作战方^_^。可见,白刃战中能够有效射击的机会很少,保留枪膛中的子弹,取得战果的机会微乎其微,反而影响了肉搏动作的质量。 中国军队 无独有偶,发现在白刃战中射击得不偿失的并不是日本一家,中国军队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中国军队没有白刃战必须退掉子弹的条令,但是西北军部队广泛在白刃战中使用砍刀,实际上也是主动放弃了射击的战术,因为不可能一手挥刀,一手拿一支步枪射击。当然这也是因为西北军出身的部队刀^_^独到,是当时唯一在白刃战中可以占到日军上风的中国部队,其他部队,包括八路军,刺杀技术与训练在二战前期都远不如日军,因此即便容易误伤自己人,也要保留格斗中开枪的战术,以达到“几条命换他一条命也够本”的目的,这里面,中国军队的枪支质量差,弹丸初速低,击中后往往留在对方体内,也是一个原因。顺便说一下,西北军的刀^_^脱胎自军阀混战时期的李景林部,独成一家,专破日式白刃战拼刺术,具体的刀^_^其实只一招,出刀的时候刀身下垂刀口朝自己,一刀撩起来,刀背磕开步枪,同时刀锋向前画弧,正好砍人家脑袋,其威力在于挥刀的同时荡开对方武器,因为和劈砍是一个动作,对手来不及回防就中招了。日本人怕大刀队,并不是一般的宣传,而是确有其事。 美军 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也发现同样问题。美军的冲锋枪枪身较短,白刃战拼刺刀吃亏,最初近战中往往用长点射弥补其不足。日军实施夜袭等行动时,多为奇袭,使美军来不及用密集弹幕将日军切断于战线之前,一旦进入混战,没有经验的士兵用冲锋枪扫射造成的己方伤亡往往比敌人造成的还大,在贝蒂欧,美军指挥官肖普上校曾经威胁如果有士兵再乱开枪,就把他的枪扔到海里,而且从此再不发一颗子弹。 美军通过总结,认为白刃战中最好的方^_^是用手枪对抗日军的刺刀 美军在实战中证明手枪在白刃战中作用最好,它的长度短,可以轻易转向任何一方射击,射击姿势也可以五花八门,装药少,即便近距离击中第一个对手后也不易贯穿击伤后面的自己人,而威力范围远超过刺刀,至于装弹,如果弹仓子弹都打光,还有刺刀逼过来,那就只能认命了,不过,美军制式手枪填弹七发,等于有连发七刀的能力,而一次白刃战中很少有人能有机会连发七刀,这个概率太低了。 有趣的是美军认为最好的白刃战用手枪,是日军的南部十四年式“王八盒子”,这种枪的优点是不用瞄准,手指指向哪里,就会打向哪里,打急了很方便,唯一缺点是故障率高了点儿。 德军 大概唯一不重视白刃战问题的就是德国人了,后来一看不是不重视,也和它的战术运用和装备有关,德军进攻特别重视装甲部队,近战的机会不多,防御重视工事和装甲部队的配合,近战的机会不是没有,却多发生在狭窄的工事,建筑里,比如斯大林格勒会战,这时,德军多用爆破,扫射来清除敌人,比用刺刀的机会多得多,这样,就被德国人总结出了“冲锋枪加手榴弹打近战金不换”的真理,其实,德国人不是不能白刃战,他们更擅长在狭小空间用匕首解决问题,《拯救大兵瑞恩》里面好像就有这样一个镜头。 乌拉圭“毛瑟”步枪的M1908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长413毫米 德国98步枪的M1908阅兵型刺刀,刺刀长430毫米 德国1908/34刺刀 英国“恩菲尔德”No.1 MKⅢ步枪的P1907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长577毫米 苏联“莫辛-纳甘”1891/30步枪的刺刀,刺刀长510毫米 西班牙98/43卡宾枪的砍刀型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长380毫米 瑞士工兵用的96/11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长605毫米,可配装在1911步枪上 瑞士K31匕首型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长440毫米 英国“恩菲尔德”No.4 MKⅡ步枪的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长250毫米 英国“恩菲尔德”No.9步枪的刺刀,刺刀长255毫米 德国“德马哥”匕首及其刀鞘 节选自 http://hi..com/vcvok/blog/item/5b04a0017bae6b021c95832c.html
4. 刺刀有哪几种
刺刀
刺刀
bayonet
刺刀又称枪刺,是装于单兵长管枪械(如步枪、冲锋枪)前端的刺杀冷兵器,用于白刃格斗。也可作为战斗作业的辅助工具。刺刀由刀体和刀柄两部分构成。按形状分为片形(刀形或剑形)和棱形(三棱或四棱)两种。按与步枪连接方式又分为能从枪上取下装入刀鞘携行的分离式和铰接于枪侧的折叠式两种。分离式刺刀多呈片形,有的刀背刻有锯齿,并能与金属刀鞘连接构成剪刀,具有多种功能。现代刺刀一般刀长20~30厘米,它在近战、夜战中仍有一定作用。
13世纪中叶,中国首先发明了火枪,并逐渐传入欧洲,此后,军队出现的大批火枪手。当时使用的前装式火 枪,装填和发射一发弹药通常需要一分钟,所以火枪手往往需要旁边有长矛手提供保护,以防适度兵袭击。火枪手自己也需在火枪之外,再配备一把刀剑或一支长矛。
据史书记载,中国明朝时(1451年)首次出现在铁铳上安装矛头用于刺杀。从将火枪与长矛的性能融于一身这一点来说中,刺刀的最早起源在中国。直到100多年后的16世纪中叶,欧洲才出现了在猎枪上安装矛头用于刺杀猎物的发明。
关于真正的刺刀的诞生,欧洲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由一不知名的法国人于1610年发明的;另一说法是由法国军官马拉谢·戴·皮塞居于1640年发明的。但这两种说法都认为世界上第一把刺刀的诞生是法国小城巴荣纳(Bayonne),所以欧美把刺刀叫作 “Bayone”。这种最早的刺刀为双刃直刀,长约1英尺,锥形木质刀柄也长约1英尺,可插入滑膛枪枪口。
不论皮塞居是不是第一把刺刀的发明人,他确是最早将这种插塞式刺刀装备部队的人。1642年,已成为元帅的皮塞居在率军进攻比利时的伊普尔时。为手下的火枪手配备了刺刀,这样就无须再用长矛手枪来保护火枪手了。
但是,插塞式刺刀存在连接不牢,妨碍射击等缺点。法国军事工程师、陆军元帅德·沃邦于1688年又发明了用专门套管将刺刀固定在枪管外部的套管式刺刀。1703年11月 15日,在德国西部的斯拜尔巴赫河会战中,法国步兵首次上刺刀冲锋,战胜了普鲁士军队。这以后,刺刀广泛装备了欧洲各主要国家的军队,长矛从兵装备中被淘汰。
后来,各国军队对刺刀进行了许多改进和完善。20世纪50后,随着步枪的自动化和战场上各种火力密度的增加,刺刀的作用和地位日趋下降,但它仍是步兵进行面对面格斗所不可缺少利器。
5. 我有把索林根刺刀
大名鼎鼎的德国索林根1871军刺,产于德国索林根,索林根至今仍是国际刀具市场赫赫有名的刀具生产地,已经由600多年的冷兵器锻造历史。连名扬天下的瑞士军刀都是从这里购买原材料,因为这里的矿石经提炼直接可以锻造出优良的钢质刀具。这种军刺不光因为产地赫赫有名,更因为和一位德国历史人物有关而名扬天下。1871年普鲁士皇帝威廉统一了德意志领土,正式登基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而这把军刺正在此时诞生,所以索林根1871的名字就成了这把军刺的正式命名。
首先要称为索林根1871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军刺上必须标有产地索林根的文字标示,这只是验证了军刺的产地,索林根地盘不大,可人家全民造刀,所以说有索林根的标示只能说明产地,还不能称为索林根1871,但这是辨别这把军刺要走的第一步。第二才是军刺身份的关键:刀身上侧上有个大写的字母W,这个W代表威廉皇帝的名字的第一个字母.第三除了有威廉皇帝的名字第一个大写字母外还不行,还有两个王冠的标志,一个在字母W刀身上面,王冠标志比较小,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个什么国家的文字,.还有一个王冠标志,在护手下方与刀身侧面的结合部,有了这些标志才算一把正宗索林根1871军刺。此外索林根1871军刺上还有两处标有大写的字母R,查了资料好象R是代表出厂前的检验标记,至于数字没有统一说法,多数认为是代表部队番号的数字.
6. 一战,二战中所经常见到的刺刀到底是什么样的
刺刀又称枪刺,日本人称为铳剑,是装于单兵长管枪械(如步枪、冲锋枪)前端的刺杀冷兵器,用于白刃格斗。也可作为战斗作业的辅助工具。刺刀由刀体和刀柄两部分构成。按形状分为片形(刀形或剑形)和棱形(三棱或四棱)两种。按与步枪连接方式又分为能从枪上取下装入刀鞘携行的分离式和铰接于枪侧的折叠式两种。分离式刺刀多呈片形,有的刀背刻有锯齿,并能与金属刀鞘连接构成剪刀,具有多种功能。现代刺刀一般刀长20?30厘米,它在近战、夜战中仍有一定作用。
13世纪中叶,中国首先发明了火枪,并逐渐传入欧洲。金属管状火器在欧洲的出现,最迟不晚于1330年。在正式文献中最早的记载是在1364年,意大利佩鲁贾城兵器库的清单:“500门炮,约8英寸长,可以持在手中,非常漂亮,能够射穿任何铠甲”。而最早的实物,是1849年在德国坦能堡发掘出来的、毁于1399年的的铜制手炮(Hand gun)。当时使用的前装式火枪,装填和发射一发弹药通常需要一分钟,所以火枪手往往需要旁边有长矛手提供保护,以防适度兵袭击。火枪手自己也需在火枪之外,再配备一把刀剑或一支长矛。
关于真正的刺刀的诞生,欧洲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由一不知名的法国人于1610年发明的;另一说法是由法国军官马拉谢?戴?皮塞居于1640年发明的。但这两种说法都认为世界上第一把刺刀的诞生是法国小城巴荣纳(Bayonne),所以欧美把刺刀叫作“Bayone”。这种最早的刺刀为双刃直刀,长约1英尺,锥形木质刀柄也长约1英尺,可插入滑膛枪枪口。
不论皮塞居是不是第一把刺刀的发明人,他确是最早将这种插塞式刺刀装备部队的人。1642年,已成为元帅的皮塞居在率军进攻比利时的伊普尔时。为手下的火枪手配备了刺刀,这样就无须再用长矛手来保护火枪手了。
我们现在平常看到的步枪一般都没装刺刀、主要是因为武器的发展、刺刀已经下降到了次要的位置了!当然不是全部的步枪都不要这个“伙伴”!一些步枪上还会留有刺刀的卡槽、就像游戏中很多武器都可以加刺刀的。
其次,刺刀的作用已经不像二战那时候、没子弹拆拼刺刀,如果人人子弹充足、都是冲锋枪,很少人愿意拼刺刀了,目前军内是把刺刀突刺的训练作为锻炼意志品质和敢于战斗的突刺精神来保留的。并不指望拼刺刀在实战中的意义。所以自然也不会因为拼刺刀是否好用来设计步枪。
7. 如何拼刺刀
二战里面,日军在白刃战前先把子弹退掉然后拼刺刀,是一个怪异而引人注目的战术。这确实是其步兵操典的规定,这一规定因为看起来迂腐而令人困惑,然而,它决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也不全是捍卫武士道的尊严,而是日本军队根据实战检验做出的结论,这和日军的兵器,作战特点是相吻合的。
日军在白刃战前退出子弹,是指双方开始班以上规模近距离格斗的时候,而不是只要一准备肉搏,冲锋的时候就退掉子弹,那纯粹是自杀行为。当时各国军队都一样,在冲锋的时候不但不能退出子弹,而且整个过程中要全力射击,尽量压制对方火力,战争是残酷的,日军对这一点的认识和其他国家军队并无区别,事实上太平洋战争中,无论是塞班还是冲绳,日军发动步兵冲击的时候,都是一边射击一边前进,并且把轻机枪手放在一线,以增强压制火力(因为一线日军一直没有装备冲锋枪)。
这倒不太用担心误伤自己人,二战中,步兵冲击的散兵线即便以所谓“密集队形”发动攻击,其队形也远比冷兵器时代松散,士兵前后重叠的概率不高。真正采用那种传统意义的密集队形,冲击的效果往往很糟,比如瓜达尔卡纳尔日军对“血岭”的密集队形冲击,中国军队在忻口会战中对1002高地的强袭,过于密集的队形,造成己方后方人员的武器无^_^使用,而对方的武器命中率则大大提高,徒然增加自己的伤亡。
根据日军自己的统计,在白刃战开始以后,保留步枪子弹造成的损失比收获更大,明令白刃战开始后子弹退膛,正是依据这个判断。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两个:
第一,日军使用的步兵轻武器性能限制
日军的制式轻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八式步枪,它继承了其前辈村田式步枪的特点,那就是弹丸初速高,瞄准基线长,枪身长。这样的特点使三八式步枪射程远,打得准,也适合白刃战,不但日军喜欢用,中国军队缴获后也喜欢用,战前还从日本进口过一批。但是它也有缺点,因为弹丸初速高,质量好,因此命中后往往易于贯通,创口光滑,一打两个眼,对周边组织破坏不大,在杀伤力上不如中国的中正式步枪。白刃战中,这个缺点更为突出,因为白刃战中双方人员往往互相重叠,使用三八式步枪,贯通后经常杀伤自己人,而且,由于贯通后弹丸速度降低,二次击中后弹丸会形成翻滚、变形,造成的创伤更为严重,而被贯通伤的对手未必当场失去战斗力,仍然能够反击!在二战中国战场,因为装备和训练的优势,日军人员损失与中国军队相比,达到1:4甚至1:6的水平,而且日军处于人员劣势,因此,使用三八式步枪在肉搏战中开枪射击,因为误伤造成己方大量减员,显然是赔本的事情。
第二,日军对白刃战的战术认识
白刃战中,日军标准的刺杀准备姿势为一手握前护木,一手握枪托前段弯曲部,枪托稍下垂在支撑腿侧面,半斜向面对对手,刺刀尖略与眉平,这样,枪从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护住颈、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问题是如果您摆一下这个姿势,就会发现原来这样一比划,枪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对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因此,格斗起来射击的机会很难比突刺的机会更多。而且如果作射击准备,手指必须放在扳机上,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问题,一,只要双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会走火,二,手指不能全力握枪,影响了持枪姿态,拼杀中使不上全力。另外,三八式步枪太长,转动枪口瞄准对方的力距也长,如果对方不是出现在正前方,转动枪口的时间太长,可能枪口还未到位,自己已经被刺倒,这时候使用枪托进行打击无疑是更为方便的作战方^_^。可见,白刃战中能够有效射击的机会很少,保留枪膛中的子弹,取得战果的机会微乎其微,反而影响了肉搏动作的质量。
中国军队
无独有偶,发现在白刃战中射击得不偿失的并不是日本一家,中国军队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中国军队没有白刃战必须退掉子弹的条令,但是西北军部队广泛在白刃战中使用砍刀,实际上也是主动放弃了射击的战术,因为不可能一手挥刀,一手拿一支步枪射击。当然这也是因为西北军出身的部队刀^_^独到,是当时唯一在白刃战中可以占到日军上风的中国部队,其他部队,包括八路军,刺杀技术与训练在二战前期都远不如日军,因此即便容易误伤自己人,也要保留格斗中开枪的战术,以达到“几条命换他一条命也够本”的目的,这里面,中国军队的枪支质量差,弹丸初速低,击中后往往留在对方体内,也是一个原因。顺便说一下,西北军的刀^_^脱胎自军阀混战时期的李景林部,独成一家,专破日式白刃战拼刺术,具体的刀^_^其实只一招,出刀的时候刀身下垂刀口朝自己,一刀撩起来,刀背磕开步枪,同时刀锋向前画弧,正好砍人家脑袋,其威力在于挥刀的同时荡开对方武器,因为和劈砍是一个动作,对手来不及回防就中招了。日本人怕大刀队,并不是一般的宣传,而是确有其事。
美军
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也发现同样问题。美军的冲锋枪枪身较短,白刃战拼刺刀吃亏,最初近战中往往用长点射弥补其不足。日军实施夜袭等行动时,多为奇袭,使美军来不及用密集弹幕将日军切断于战线之前,一旦进入混战,没有经验的士兵用冲锋枪扫射造成的己方伤亡往往比敌人造成的还大,在贝蒂欧,美军指挥官肖普上校曾经威胁如果有士兵再乱开枪,就把他的枪扔到海里,而且从此再不发一颗子弹。
美军通过总结,认为白刃战中最好的方^_^是用手枪对抗日军的刺刀
美军在实战中证明手枪在白刃战中作用最好,它的长度短,可以轻易转向任何一方射击,射击姿势也可以五花八门,装药少,即便近距离击中第一个对手后也不易贯穿击伤后面的自己人,而威力范围远超过刺刀,至于装弹,如果弹仓子弹都打光,还有刺刀逼过来,那就只能认命了,不过,美军制式手枪填弹七发,等于有连发七刀的能力,而一次白刃战中很少有人能有机会连发七刀,这个概率太低了。
有趣的是美军认为最好的白刃战用手枪,是日军的南部十四年式“王八盒子”,这种枪的优点是不用瞄准,手指指向哪里,就会打向哪里,打急了很方便,唯一缺点是故障率高了点儿。
德军
大概唯一不重视白刃战问题的就是德国人了,后来一看不是不重视,也和它的战术运用和装备有关,德军进攻特别重视装甲部队,近战的机会不多,防御重视工事和装甲部队的配合,近战的机会不是没有,却多发生在狭窄的工事,建筑里,比如斯大林格勒会战,这时,德军多用爆破,扫射来清除敌人,比用刺刀的机会多得多,这样,就被德国人总结出了“冲锋枪加手榴弹打近战金不换”的真理,其实,德国人不是不能白刃战,他们更擅长在狭小空间用匕首解决问题,《拯救大兵瑞恩》里面好像就有这样一个镜头。
乌拉圭“毛瑟”步枪的M1908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长413毫米
德国98步枪的M1908阅兵型刺刀,刺刀长430毫米
德国1908/34刺刀
英国“恩菲尔德”No.1 MKⅢ步枪的P1907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长577毫米
苏联“莫辛-纳甘”1891/30步枪的刺刀,刺刀长510毫米
西班牙98/43卡宾枪的砍刀型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长380毫米
瑞士工兵用的96/11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长605毫米,可配装在1911步枪上
瑞士K31匕首型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长440毫米
英国“恩菲尔德”No.4 MKⅡ步枪的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长250毫米
英国“恩菲尔德”No.9步枪的刺刀,刺刀长255毫米
德国“德马哥”匕首及其刀鞘
引用自:http://..com/question/10794242.html?qbl=relate_question_4
8. 德国 有双立人刺刀吗是什么型号啊 市场价多少有图为证吗
有的,很少见,1884年生产的。看图的话加qq13759250,注明刺刀。很深的血槽。漂亮很。能把你的发下图片么?
9. 美国朋友的收藏,说是二战德国刺刀,大概四十厘米长。求鉴定真伪及估价,谢谢!
这东西不是仅仅看图片就能鉴定的,
10. 德国刺刀1937值多少钱
这个应该是一战时期德国的刺刀 像S1898(简称S98 索林根出品)刺刀 但我个人认为应该是M1871式刺刀 价格不好说 不过看这个品相 不会值很多 保存的也太次了
上图为S1898
以上为M1871式 主要是你这个的刀柄细节给我感觉更像1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