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关于德国国歌
历史上德国曾经很长时间没有国歌,通常简称为“德意志第一帝国
”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全名“HeilligesR觟mischesReichdeutscherNation”)其实只是众多诸侯国的松散联合体,没有固定的首都,也没有中央政府,自然也就谈不上国歌。德国国歌的出现,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关;而后者又直接导源于拿破仑大军横扫欧陆,使包括德意志民族在内的许多欧洲民族备受屈辱。
在欧洲民族主义发展进程中,法国大革命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那以前,代表国家的就是国王,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1638-1715)的名言“L’Etat,c’estmoi.”正是其真实写照。这句话中国通常翻译为“朕即国家”,其实严格按法语词序译作“国家即朕”也许更合适。法国大革命才使人们有了忠于“祖国”(法语“patrie”)的概念,在大革命中诞生、后来成为法国国歌的《马赛曲》,起始便唱道:“Allonsenfantsdelapatrie!”(前进,祖国的孩子们!)
在德国,稍迟一点也出现了与法国类似,不与君王相联系的“祖国”概念,而且与法语表示这一概念的词“patrie”类似,德语作“Vaterland”,二者直译成英语都是“fatherland”。值得注意的是这也与拿破仑有关。1806年7月12日由他策划并由他当“保护者”的“莱茵邦联”(Rheinbund)成立,8月1日退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同一天原来的德国皇帝弗朗茨二世(FranzII)宣布自己改称奥地利皇帝,德意志第一帝国寿终正寝。这年10月14日,普鲁士军队在德国中部的耶拿和它北边不远处的奥尔斯泰德同时被法军打败。11月,法军进入柏林,在普鲁士腓德烈大帝(FriedrichderGroβe,1712-86)作为“凯旋门”修建的勃兰登堡门下耀武扬威地举行了庆祝胜利的盛大阅兵式,这不能不让德国人感到屈辱。更让德国人痛心的是,法国军队在掳掠大量珍宝、艺术品的同时,还把腓德烈大帝的佩剑以及勃兰登堡门上的战车当作战利品运回了巴黎。
第二年6月25日,在东普鲁士麦梅尔河一条木筏上,拿破仑和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АлександрI,1777-1825)商讨了处置普鲁士的问题,作为当事人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却只能在岸边来回踱步,焦急地等待着他们决定自己的命运,接着便不得不在那个不允许他参与讨论的条约上签字。条约规定普鲁士把易北河以西的所有土地割让给法国,拿破仑用它建立了威斯特法伦王国(West鄄phalen),封他的一个兄弟热诺莫(Jérome)为国王。普鲁士还被迫退出1793年和1795年两次瓜分波兰所得到的土地,拿破仑用那些土地重建了华沙公国。重要海港城市但泽(现在叫格但斯克)则被规定为“自由市”。所有这些加在一起,普鲁士失去了将近一半领土,当然这些土地的相当一部分是它以前通过征战从“邻居”那里掠夺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人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高涨。普鲁士改革家斯泰因(H.F.K.Stein,1757-1831)聘请威廉·洪堡(K.W.Humboldt,1767-1835)来内政部主持教育司。洪堡于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担任首任校长的费希特(J.G.Fichte,1762-1814)便是那时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代表人物。在拿破仑大军占领德国期间,费希特发表了《致德意志民族》(RedenandiedeutscheNation),号召德国人民奋起反抗。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心目中的“民族”,是普鲁士人仅仅作为其中一个组成部分的德意志民族,即费希特所说的“deutscheNation”;他们所爱之“国”,是那时还只具有抽象意义的“Deutschland”(德国)。斯泰因的一段名言集中表达了这个思想:“我只有一个祖国,它的名字叫德国。只有它,而不是它的一个部分,才值得我把整个身心献出。……我希望德国强大起来,重新获得独立与自主。”
拿破仑侵俄失败后,欧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1841年,尽管统一的德国还没有形成,一位名叫法勒斯雷本(HoffmannvonFallers-leben)的大学教授却已在当时还属于英国的北海小岛赫尔果兰岛上写下了一首题为《Deutsch鄄landlied》(德国之歌)的诗。它有三段,从1922年起被选作魏玛共和国国歌的歌词。二战以后德国一分为二,联邦德国从1952年起选它作为国歌,不过只用了它的第三段,乐曲则选自奥地利作曲家海顿(JosephHaydn,1732-1809)的《皇帝四重奏》。下面是《德国之歌》第三段。我想它应该有中译文,遗憾的是我手边资料不足,没能找到,这里试译成中文,供读者参考。
为了德意志祖国的统一、主权和自由,
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手,兄弟般地去奋斗!
统一、主权和自由是幸福的保证,
在这幸福的光芒中繁荣昌盛吧,德意志祖国!
附带说说,当年民主德国有另外一首国歌,由JohannesR.Becher作词,HannsEisler作曲。不久前(5月21-23日)德国女总理默克尔首次来华访问,她是唱着那首国歌长大的,然而现在伴着她出访的却是这首《德国之歌》了。
㈡ 纳粹国歌-霍斯特威塞尔之歌 这首国歌一点都不好听。还没有德意志高于一切听起来让人感到热血沸腾
你可以看着歌词在和结合音乐 其实我就是学音乐的 只有学过音乐的人才能提出这种曲子吹的小号有多趾高气昂
㈢ 德国国歌的简介
德意志之歌(德语:Das Deutschlandlied)或德国人之歌(Das Lied der Deutschen)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现行国歌。曲谱为着名古典音乐家海顿作于1797年,后被定为奥匈帝国国歌的《帝皇颂》(即上帝保佑吾皇弗朗茨)。德国版歌词为自由主义诗人奥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冯·法勒斯雷本教授(Prof. August H. H. von Fallersleben, 1798年-1874年)作于1841年8月26日晚。1922年全部歌词曲被魏玛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弗里德里希·艾伯特首次定为德国国歌。在纳粹德国统治时期,第一段特别受重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52年,在联邦总统特奥多尔·豪斯和联邦总理阿登纳之间的一次通信中,西德政府定此曲为国歌,但除了第三段歌词统一、法制和自由(德文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以外,其余几段歌词可能引起争议,不被采用为官方版歌词。1991年8月19日,联邦总统魏茨泽克和联邦总理科尔在通信中确认了“德意志之歌”对统一的德国的传统意义。“德意志之歌”被正式确认为统一后德国的联邦国歌。这首歌也也常以首句歌词“德意志胜过一切”称呼,但事实上从未以此为正式曲名。
二战后同一时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的国歌是《从废墟中崛起》。1990年德国统一,只有第三组歌词统一、法制和自由确认为统一的共和国国歌。然而,统一、法制和自由只是西德的国家格言,并非德国。
㈣ 德国国歌的历史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歌歌词采用的是19世纪德国诗人奥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冯.法勒斯雷本所写的一首反映当时德国人民心愿的诗《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曲调采用交响乐之父弗朗茨.约瑟夫.海顿所创作的《皇帝四重奏》的旋律。 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建立的欧洲新秩序,并未使德国成为一个自由统一的国家,只是建立了一个以法兰克福邦联会议为代表的松散的邦联。德国人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下的分裂状态。人民强烈要求政治自由、民族统一。《德意志之歌》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写成的。它号召人民以国家民族为重,投身到争取民族统一和自由的斗争中去。这首诗反映了民众的心声,因而被广泛传颂。人们还用海顿所创作的脍炙人口的《皇帝四重奏》为该诗谱上了曲调,使这首庄严的诗歌在人们熟识的旋律下,具有更强的感召力。在此后的1848年革命中,这首歌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1922年在纪念魏玛共和国成立三周年之际,共和国总统弗里德利希.艾伯特正式宣布将这首采用海顿谱写曲调的《德意志之歌》作为德国的国歌。 1948年在起草《基本法》、筹建联邦德国时,以首任总理阿登纳为一派、首任总统特奥多尔.豪伊斯为另一派就国歌问题产生了重大意见分歧。阿登纳力主恢复魏玛时代的国歌,即《德意志之歌》。而总统豪伊斯认为这首歌的歌词有征服世界之嫌,在德国战败投降的历史条件下不易再用,并提出用歌词婉转温和、曲调民族性浓郁的《德意志颂歌》来取代之。但这首《德意志颂歌》又为大多数人所反对。在国歌问题上,总理与总统的意见分歧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1952年4月底,豪伊斯总统才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意见,接受了议院和阿登纳总理的建议,批准采用《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为联邦德国的国歌
㈤ 为什么苏联国歌与德国国歌音调很像
我想你听起来像可能是因为风格上都比较庄严吧。
德国国歌有明显的古典风格(海顿的曲子么),苏联国歌和社会主义国家国歌都有相似的特点,比较雄壮,像战斗风格似的颂歌。苏德两国的国歌都是典型颂歌形式,可能这点在你听来也比较相近吧。
俄德两国比较有渊源,一来地缘相近,二来历史交流密切,俄国皇室有不少德国血统。俄国音乐也受德国的影响较深。苏联建国后,学校里盛行教德语,一来可能因为俄国是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二来也是着眼于向德国学习。(苏联建国初,德国在欧洲很先进)
国歌英文叫National anthem,直译为国家的圣歌或赞美诗,是反映国家意志或者人民爱国意识的歌曲,作用都是一样,但是各国风格迥异,比如【英国国歌】,就有那么点宗教赞美诗的风格(大概因为崇拜王权,我猜的);【中国和法国的国歌】,就是典型的战斗歌曲(因为经历过轰轰烈烈的革命);而【苏联和德国的国歌】,是颂歌的风格(从歌词中也可以看出,处处体现出国家的伟大与国民的自豪感)。
因为国歌的风格有相似之处,所以使你听起来感觉两国国歌比较像吧。
㈥ 德国国歌的介绍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歌歌词采用的是19世纪德国诗人奥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冯·法勒斯雷本所写的一首反映当时德国人民心愿的诗《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曲调采用交响乐之父弗朗茨·约瑟夫·海顿所创作的《皇帝四重奏》的旋律。是一首非常好听的音乐。
㈦ 纳粹德国国歌是什么
纳粹德国国歌是德意志高于一切没错,曲调和现在德国的一样.歌词当时有3段,因为前两段太反动,战后联邦德国只保留了第3段,就是现在的 找二战时的德国歌曲,...
㈧ 如何评价德国党卫军第一装甲师进行曲
《the mass》不是纳粹军歌,the mass 是法国乐团ERA的作品,实际上这首源自17世纪一个德国诗人用拉丁文写下的一首赞歌。后来Era乐队将它改编成了现代版的The Mass.
所以一个国家的军队,
绝对不可能使用一首外语歌曲作为自己部队形象的代表!
关于德军军歌的说法的确不可信,但是从布兰诗歌流行的年代算起,有可能被当时德军部队用作军乐的确是可能,此处可能有偏错(并非指MASS,而指的是这段乐曲!)The Mass 的原曲是《布兰诗歌》--命运,世界的女王,era将脍炙人口的“Carmina Burana 布兰诗歌”与来自《EraⅡ》的经典曲目>“Divano"巧妙的熔于一炉,彼此衔接之妙,虽然终究不及Enigma的天衣无缝,但珠玉在前,能达至如此程度已经难能可贵。《The Mass》就是德国党卫军的军歌《SS闪电部队在前进》,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the mass》的曲是来自于德国,19世纪与大小斯特劳斯齐名的着名作曲家卡尔·奥尔夫的着名史诗音乐剧《布兰诗歌》中的开场大合唱《哦!命运女神》。而希特勒也非常喜欢他的音乐,所以有可能把《哦!命运女神》的曲子作为了SS装甲掷弹师军歌的曲调,歌名就是《ss闪电部队在前进》。
㈨ 当今德国国歌和第三帝国国歌有什么不同啊
由海顿谱曲的德国国歌——《德意志之歌》深受德国人民喜爱,在德国民众中具有强烈的感召力。曾在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德国革命中起了巨大作用。1922年德意志共和国正式宣布《德意志之歌》为德国国歌.
1848年筹建联邦德国时,首任总统与首任总理就《德意志之歌》和《德意志颂歌》何者定为国歌发生了重大分岐,直至1952年才批准仍由海顿谱曲的《德意志之歌》中的第三段定为联邦德国的国歌。
第三帝国时期,这首歌被那些鼓唇弄舌之辈利用。纳粹党发觉这首歌很能配合他们的政治观点——第一段的四条河成了德意志领土扩张的最低标准,尤其是在默默尔河已经成为立陶宛共和国的一条内河的情况下;第二段——内容上最平淡的一段——由于赞美了“德国的妇女”、“德国的忠诚”、“德国的美酒”、“德国的歌曲”,也能被纳粹党徒接受;第三段由于表达了自由主义的观点,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在整个第三帝国时期,这段歌词都被忽略乃至忘记。
㈩ 为什么德国国歌那么令人奋进
目前的德国国歌乐曲为《皇帝颂》,由奥地利作曲家,交响乐之父弗朗茨·约瑟夫·海顿谱写,最初是为奥地利帝国作的国歌。
至于谈到奋进,应该是因为演奏与合唱时把乐曲庄严化、神圣化了。毕竟是国歌,应该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精神和力量。但原曲实际上非常舒缓优美,与作为国歌的乐曲风格迥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