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萨尔茨堡的文化
萨尔茨堡拥有众多的剧院、音乐厅、电影院和博物馆等。萨尔茨堡音乐节自从1920年以来每年夏天举行,创始人是奥地利诗人雨果·冯·霍夫曼斯塔尔(Hugo von Hofmannsthals),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77年的萨尔茨堡国际音乐节。与之相映成趣还有着名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在1967年创办的复活节音乐节。每年1月27日左右的一周是萨尔茨堡的莫扎特周,纪以纪念1756年1月27日出生在萨尔茨堡的伟大音乐家莫扎特。
1965年,好莱坞电影《音乐之声》在萨尔茨堡与其附近的山区拍摄,故事是根据一个萨尔茨堡修女的真实经历改编的,主人公的原名为玛丽亚·冯·特拉普,她被派到一个奥地利家庭照料7个失去母亲的孩子,玛丽亚和孩子们组成了一个家庭合唱团在奥地利巡回演出,她与特拉普男爵相爱并结婚,二战爆发后中她们一家经历千辛万苦,凭借着唱歌,逃离了德国纳粹占领下的奥地利。影片获得了同年10项奥斯卡提名,最后获得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和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在内的5项,成为全世界最成功的影片之一。
Ⅱ 萨尔茨堡的历史沿革
中世纪
萨尔茨堡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公元45年萨尔茨堡获得城市自治权。公元5世纪建成了第一座修道院圣彼得修道院。699年巴伐利亚公爵将萨尔茨堡这座古罗马城市献给了萨尔茨堡的第一任主教鲁佩特主教,以便主教在这块土地上传教,并将新建的圣彼得修道院作为他的住所,鲁佩特成为圣彼得修道院的第一位院长,此后他也成为了萨尔茨堡的主保圣人。“萨尔茨堡”(德语:Salzburg,意为“盐堡”)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755年,因附近的盐矿和城堡而得名,萨尔茨堡主教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垄断盐的销售。739年萨尔茨堡成为主教的驻地,774年萨尔茨堡大教堂第一次落成。798年4月20日,应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的请求,教宗利奥三世将萨尔茨堡升格为大主教的驻地,管辖几乎整个老巴伐利亚地区,即下巴伐利亚、上巴伐利亚、上普法尔茨和如今奥地利的大部分地区。此后萨尔茨堡先后曾是属于东法兰克王国、神圣罗马帝国、15世纪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地。
萨尔茨堡着名的要塞是由大主教格布哈德从1077年开始建造的,但他并没有亲眼见到要塞的完工,由于格布哈德在1076年的继任权斗争中站在教宗的一边,1077年又曾支持对立国王施瓦本的鲁道夫,因为不忠实于亨利四世,这位大主教在斗争结束后被驱逐,而由亨利四世任命了一位对立大主教。最终是由格布哈德的继任者们完成了萨尔茨堡要塞的工程。
由于大主教巴本堡的康拉德二世[4]在没有经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同意的情况下就于1164年掌管了萨尔茨堡,腓特烈一世在1166年派兵,萨尔茨堡被腓特烈一世亲信的军队在1167年4月4日的夜晚严重摧毁。其后的1168年,由腓特烈一世的侄子波希米亚的阿达尔贝特三世[5]出任萨尔茨堡大主教,但在1174年由腓特烈一世授意雷根斯堡议会又将其免职,6月26日由贝希特斯加登的海因里希出任对立大主教,但他并没有获得教宗的认可。1177年签署威尼斯和约后,海因里希和阿达尔贝特三世同时放弃大主教的职位,由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康拉德接任,在康拉德1183年应召去美因茨做大主教后,阿达尔贝特三世重新回到萨尔茨堡大主教的座位上,直到他去世。
大主教埃贝哈德二世是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坚定支持者,他在萨尔茨堡的历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在1200年至1246年间将封建贵族的统治权、司法权和城市的管理权集合一身,大主教成为萨尔茨堡的最高统治者,而他由于出色的执政成绩被誉为“萨尔茨堡之父”。
此后萨尔茨堡的影响力越发重大,从1322年米尔多夫战役以后,萨尔茨堡开始与相邻的巴伐利亚为敌。1328年在大主教的授权下,萨尔茨堡逐渐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内的一个独立国家。1348年至1349年间遭遇黑死病侵袭,萨尔茨堡损失了约三分之一的人口。1481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三世认可萨尔茨堡享有城市议会和市长的自由选举权。1511年大主教柯茨察赫的莱昂哈德采取强制手段,逮捕萨尔茨堡的市长和议会议员,强迫他们放弃所有城市特权。1524年德国农民战争爆发并蔓延到了奥地利,期间的1525年至1526年,萨尔茨堡也爆发了持续3个月之久的农民和煤矿工人起义,起义农民围攻萨尔茨堡要塞,要求减轻负担、废除农奴制和恢复他们的基本权利。
就在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开始新教的宗教改革之后几年,萨尔茨堡的大多数市民已经对新教持宽容的态度,加之市民们对大主教韦伦堡的马特豪斯·朗格专制统治的不满,1525年的农民战争将市民对新教的同情公开化。在1590年前,萨尔茨堡几乎所有信仰新教的家庭被迫背井离乡,而这些家庭中不足15岁的孩子必须留下来,交由天主教家庭领养。1731年大主教菲尔米安的利奥波德·安东制定了所谓的“移民政策”,再次驱逐了2万萨尔茨堡的新教徒,同年的深秋季节,又有4000名女奴和农场工人被逮捕并驱逐,第二年又开始驱逐手工工人和农民,约有四分之一的被驱逐者在放逐的路上死去。直到1740年,幸存的被驱逐者才在普鲁士国王的多次交涉下获得了一部分赔偿。由于驱逐新教徒,萨尔茨堡主教教区的人口大幅减少,造成了灾难性的经济危机。
巴洛克时代
萨尔茨堡的主教府喷泉是中欧最大的巴洛克式喷泉。17世纪初,大主教赖特瑙的沃尔夫·迪特里希认为萨尔茨堡是一座理想的和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因此对其大兴土木,萨尔茨堡老城的外貌风格就是从当时留下的。他命令重建了萨尔茨堡大教堂,它在此前的1598年第8次被烧毁,他还修建了米拉贝尔宫。为了同巴伐利亚争夺着盐和关税,沃尔夫·迪特里希在1611年授意占据了巴伐利亚的贝希特斯加登,而巴伐利亚随即占据萨尔茨堡,并决定让霍亨埃姆斯的马尔库斯·西蒂库斯接替沃尔夫·迪特里希,他在1628年完成了保留至今的大教堂。马尔库斯·西蒂库斯的继任者洛德龙的帕里斯伯爵在三十年战争中采取了明智和谨慎的政治中立策略,使得萨尔茨堡免受战火之苦,与埃贝哈德二世共享“萨尔茨堡之父”(德语:Vater des Vaterlandes)的称号。
1617年萨尔茨堡建立了一所中学,它在1622年被改制成萨尔茨堡大学,设立神学和哲学系,萨尔茨堡大学的成立是大主教反宗教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也大大改善了牧师的教育程度。作曲家莫扎特1756年出生在萨尔茨堡,1769年至1781年为大主教效力。1772年至1803年大主教Hieronymus von Colloredo执政时期,萨尔茨堡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教育体系以奥地利作为模板进行了改革,萨尔茨堡吸引了不计其数的学者和艺术家。
政教分离后
萨尔茨堡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是其一个独立的大主教教区,直到1803年神圣罗马帝国通过法律,实施政教分离,萨尔茨堡大主教失去了统治地位,萨尔茨堡与弗赖辛和帕骚合并改由弗朗茨二世的兄弟托斯卡纳大公斐迪南三世管辖,并获得选帝侯资格。1805年奥地利人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失利后,奥地利的蒂罗尔州被割让给巴伐利亚,作为交换,萨尔茨堡和贝希特斯加登则划归了奥地利。1810年萨尔茨堡再次易主成为巴伐利亚的一部分,1816年维也纳会议后萨尔茨堡归还奥地利,而贝希特斯加登则继续归属巴伐利亚,这个局面一直延续到了今天。1850年萨尔茨堡脱离林茨的管辖获得自治权。1919年举行了第一次民主选举。
纳粹德国和二战时期
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下,1938年4月30日纳粹分子在萨尔茨堡焚书和逮捕犹太人和不同政见者,同年11月9日“水晶之夜”萨尔茨堡的犹太教堂被毁。1942年纳粹德国在萨尔茨堡市内建立了战犯集中营,1943年市内山丘上建起了防空洞。1944年至1945年美国空军在总共15次空袭中摧毁或损坏了萨尔茨堡46%的建筑,7600间民房被毁,14563人流离失所,有超过550人在空袭中丧生。受损最严重的是火车站附近地区和中心城区,包括萨尔茨堡大教堂的穹窿和莫扎特故居,不过除了大教堂与桥梁以外,大部分巴洛克建筑都保存完好,所以萨尔茨堡是仅存的几个保留了原始的巴洛克风格的城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
1945年5月4日美国军队攻占了萨尔茨堡,纳粹德国陆军上校汉斯·莱普尔丁格尔没有抵抗就交出了萨尔茨堡。美军任命里夏德·希尔特曼为萨尔茨堡市市长,阿道夫·舍梅尔为萨尔茨堡州州长,并成立了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奥地利人民党和奥地利共产党。萨尔茨堡解放后,无家可归的难民、犹太人和旅居国外的德国人蜂拥到萨尔茨堡,1946年12月有约13200个难民从东欧和中欧聚集到萨尔茨堡和周边,为了安置这些难民,萨尔茨堡共建造了8座难民营。1945年8月11日,市民们迎来了二战后的首次萨尔茨堡音乐节,这项创办于1920年的音乐节每年夏天举行,二战时被迫停办。
1945年9月26日萨尔茨堡成为奥地利共和国重建后第一个表示支持和承认维也纳卡尔·伦讷政府的联邦州,萨尔茨堡与上奥地利州和施蒂利亚州的一部分组成了二战后美军在奥地利的占领区,美军最高指挥部就设在萨尔茨堡,最初几周占领当局单方面查抄了萨尔茨堡的许多建筑,但随后便同州政府和市政府合作,萨尔茨堡的市民也和占领当局相安无事。借助马歇尔计划和占领当局的经济援助,萨尔茨堡很快恢复了经济。
Ⅲ 萨尔斯堡是哪个国家
萨尔茨堡又译萨尔斯堡,是位于奥利地共和国的一个城市,人口约15万(2007年),是奥地利继维也纳、格拉茨和林茨之后的第四大城市。
萨尔茨堡位于奥地利的西部,是阿尔卑斯山脉的门庭,城市的建筑风格以巴洛克为主,据史料记载,萨尔茨堡是现今奥地利管辖地域内历史最悠久的城市,萨尔茨堡是音乐天才莫扎特的出生地,莫扎特不到36年的短暂生命中超过一半的岁月是在萨尔茨堡度过的,萨尔茨堡也是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的故乡,电影《音乐之声》的拍摄地。萨尔茨堡老城在1996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
Ⅳ 萨尔茨堡州的介绍
萨尔茨堡州(德语:Salzburg),奥地利共和国的一个州,位于奥地利与德国的交界处,面积7,154平方公里。萨尔茨堡州是奥地利人口最少的州之一,首府为萨尔茨堡。
Ⅳ 转|萨尔茨堡的树枝
“他是我萨尔茨堡的树枝”,前一段,这样一句爱情的表达在微博上火了。不解其意的网友纷纷评论,没有文化都不好意思谈恋爱了,让人不禁莞尔。“萨尔茨堡的树枝”这个说法出自司汤达的着作《论爱情》,其中提到一个恋爱心理的概念——“结晶”,大概含义是人们在陷入热恋后,会不自觉给对方原本的样子上添加许多主观的美好的幻觉,就像盐在枯树枝上的结晶一样,让人看不清树枝原本的样貌。
萨尔茨堡(Salzburg),靠近德国边境,是奥地利共和国萨尔茨堡州的首府。Salzburg原为德语,意为盐堡,因附近的盐矿和城堡而得名。在萨尔茨堡临近的哈莱因盐矿,由于矿中积水处含有盐的成分,冬天掉了叶子的树枝如果掉进矿里,经过数月浸润,拿出来时就会密密地蒙上一层闪闪发光的盐结晶。“那些比山雀爪子还细的最小的枝桠,镶嵌着无数闪烁不定和灿烂夺目的小晶体。人们再也认不出原来的树枝……每当阳光明媚和空气非常干燥时,哈莱因的矿工们都要把这些钻石树枝送给准备下矿参观的旅游者。”(《论爱情》)
《论爱情》中,哈莱因盐矿一位年轻巴伐利亚轻骑兵军官被前来游玩的盖拉尔迪夫人的美貌所迷,书中“我”把军官的一见钟情用树枝上的盐结晶比喻,认为盖拉尔迪夫人在那个年轻军官身上产生的效果,就像盐结晶在那掉了树叶的灰黑色枝条上产生的效果一样,他已经忽略本原,只能看到盖拉尔迪夫人让他中意的样子。
心动的一瞬间,就像是掉入盐矿的枯枝上动人结晶的那一刻,细细小小而又璀璨耀人的晶体,让人目眩神迷。狂热的爱恋就像是世界上最梦幻的人眼滤镜,让任何一个普通的“树枝”在情人眼里与众不同,熠熠夺目。“他是我萨尔茨堡的树枝”,就像一声甜蜜而无可奈何的喟叹,发于怀春少女玫瑰色的香唇——我是如此着迷,以至于只能看到他钻石般闪光的样子了。
关于爱情使人产生的幻觉,去年流传比较多的一句话是“好像突然有了软肋,也突然有了铠甲”,有人用英文翻译其为“Love brings you Achilles’ armor and his heel.”——爱给了你阿喀琉斯的盔甲,也给了你他的脚踝。阿喀琉斯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参加特洛伊战争的一个半神英雄,母亲是海洋女神忒提斯,父亲是人类英雄珀琉斯。关于阿喀琉斯之踵(Achilles' Heel)的由来,主要的说法是他母亲为使他成就金刚不破之身,在他刚出生时就将其倒提着浸进冥河,但他被捏住的脚后跟却露出河外无法得到历练,因而留下了全身惟一的弱点。后来,阿克琉斯被帕里斯暗箭射中脚踝而死。由这个比喻可见,在人们的认识中,爱情不仅是击破人类全副武装的唯一死穴,更是生死攸关。
《金粉世家》中金燕西与白秀珠原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白秀珠对金燕西抱以少女极度纯真无暇的深爱,当她在金燕西移情冷清秋而疏远自己时,表现出了爱情最直白的悲怆——一哭二闹三上吊。与她在金燕西婚后刻意展现的宽容与贤淑不同,彼时的白秀珠在感情重创之下,做出了许多近于疯狂的举动:大吵大闹、挥刀乱砍、绝交逼迫,反而让原本在她与冷清秋之间摇摆的金燕西彻底离开了她。
也许人类最纯粹的爱情确实是如此“要死要活”的。
明代戏曲大家汤显祖在《牡丹亭》中留下名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可见爱之让人欲生欲死,亦生亦死。死也许并非肉体的消亡,更是精神的寂灭;生也亦然,用来彰显一种生命的鲜活。一个人的爱恋一旦被对方认可,就如浮游于暗夜的躯壳的突然被月光照亮,而其所爱如若得偿所愿,更有一种喜形于色的生机活力从生命的源头迸发,使这幅躯壳丰盈起来。在金燕西与冷清秋举办婚礼的那一刻,是不是有一个天真娇憨的白秀珠归于寂灭了呢?
古今中外这些关于爱情的名言轶事,难免让人唏嘘爱情的狂热带给人的淹没性影响。它如此虚幻、如此无理,如此跌宕,让我们几乎可以把爱情和危险画上等号。而现实确实是这样。英语中形容我们进入一段浪漫关系为“fall in love”,而fall正是坠落的意思。坠落是一种不受人控制的、不期然的意外,并有可能产生危险的后果。除此以外,关于爱情的形容和比喻有很大一部分都和疾病和痛苦有关。我们说爱使我们心痛、破碎、崩溃,让我们偏执、疯狂、患得患失。之前大热的李荣浩有一首歌里就唱到“互相折磨到白头,悲伤坚决不放手”,仿佛我们已经确信伴随爱情的是无法避免的痛楚。
我们可以因此得出结论说,爱情是盲目而危险的吗?一个TED演却讲告诉我们,虽然我们喜欢把爱恋的感觉想象为浪漫的、难以形容感性情绪,但实际上,吸引力是人类的大脑是在几秒内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来确定的。计算结果通过我们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共同传递信息,综合分析得出。“每种感觉都可能摧毁或者助长正处于萌芽状态的爱情”。视觉是吸引力中的第一要素,不同时代和文化对于美的定义大相径庭,而黑亮的秀发、细嫩的肌肤等象征着年轻、健康的标志却几乎一直大受欢迎,因为它们与生殖健康息息相关。我们的嗅觉可以收集对方自然的化学信号,这些称为信息素的物质传递了对方重要的物理和基因信息。比如女性的嗅觉对一种用以对抗疾病的MHC分子非常敏感,她们更加喜欢那些具有与自身不同MHC分子的男性。这与能否给后代产生更强的免疫多样性的基因息息相关……
除此以外,听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在吸引中作用也趋向与使人结合更富有繁殖优势的异性。一旦这种在进化过程中诞生的神奇计算得出了喜欢的结论,人就会心跳加速、瞳孔扩大,人体的血液中就会充满降肾上腺素,并释放更多的葡萄糖用以补充额外能量。更有趣的是,人体分泌的降肾上腺素可以创造出一种“隧道视野,”使人集中注意力在对方身上,甚至扭曲人对时间的感觉能力。
所以,产生“萨尔茨堡的树枝”现象绝非纯然感性的冲动,更受化学物质和演化生物学的强烈的影响。爱情中目眩神迷的迷恋,即司汤达所说的“结晶”,是通过一番严谨甚至冷峻的计算与筛选后产生的附加作用。或许这更有说服力地解释了那句歌词——“有些人说不出哪里好,但就是谁也替代不了”,你说不出,但你的身体和大脑知道。
我想,更加严谨科学的解释“萨尔茨堡的树枝”现象,并没有使其浪漫意味有所降低,反而增添了我们对自己感觉的信心。出于对人类建立关系和健康繁殖的一种保护,我们的整个人体都充当着丘比特的角色,它对爱情的整个作用机制,不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都趋向于引导你选择最合适的伴侣。“萨尔茨堡的树枝”正是保护这种机制从计算走向实践的主要动力。
谢尔·希尔弗斯坦最出名的绘本作品之一《失落的一角》,讲述了一个缺失了一角的圆如何跋山涉水寻找它那失落的一角的故事。它带着信念高歌,一路漂洋过海、披荆斩棘,克服着困难的同时也享受着沿途的风景、经历着奇妙的生活。它曾遇到过非常合适的一个小角,却在与之结合后发现自己再也无法歌唱。最终,它放弃了这个完美契合的小角,继续一路高歌地向前寻找……
我想,“萨尔茨堡的树枝” 或许就是我们所有人失落的一角,它虽然可以看做人类进化过程中难以克服的阿克琉斯之踵,却使我们在寻找符合进化趋势的伴侣同时,拥有了无比丰富的爱情体验,无论是接踵而来的疼痛抑或幸福。
Ⅵ “大德意志之宝”在哪里
1944年底,当德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武装力量联合攻击下即将彻底崩溃前夕,希特勒已在考虑把德国政府的财产隐藏到安全地方去。在德国战败前5个月,希特勒曾经对他的亲信们说:“我们最后将被打败。英国拒绝停战。丘吉尔将要为西方的覆灭对今后几代人负主要责任。下次战争将会使欧洲在一天之内遭到灭顶之灾。我们的民族要熬过这场大难,就必须重新举起文明的火炬,把西方的精粹聚集在自己周围。我要为未来大德志帝国的掘起准备一笔巨大的财富”。
这是欧洲历史上一个战败民族第一次隐藏自己的财富。在纳粹德国隐藏的财产中,有两笔最大的藏宝,一笔是已经得到可靠证实的藏宝:“大德意志之宝”,另一笔是带有推测成份的藏宝:“狼穴之宝”。为了寻找这两笔藏宝,已有好几十人死于非命。
1945年4月,人们发现,有近1000辆卡车在负责转移德国银行的财产。这笔财产按当时的估价相当于3500亿法朗。此外,还有一大批首饰、金条、宝石、稀世艺术珍品,以及纳粹头子们的私人财产,教会财产,从意大利、南斯拉夫、希腊和捷克等犹太人身上掠夺来的财产等等。这就是“大德意志之宝”,其总价值估计可达7000亿法郎。这是在执行希特勒于1945年大决战前夕下达的把当时还留在德国的所有财宝以“国家财产”名义隐藏起来的命令。
这批财宝有一部分已经找到和收回,其中主要有1945年5月隐藏在上奥斯一座盐井底下的财宝,价值达100亿法郎。随后又找回了秘密警察头子卡顿布伦纳隐藏在奥斯克里加别墅花园里价值10亿法郎的财产,以及1946年埋藏在萨尔茨堡的总主教府邸地窖里的赫尔穆特.冯.希梅尔子爵的财产。后来,在纽伦堡附近韦尔顿斯坦别墅的钢筋水泥地窖里还找到了戈林元帅的部分私人财产:36只大金烛台、一个银浴缸、一批大画家的名画和极其罕见的白兰地酒等等。
1946年的一天,有一个曾经参加隐藏财产行动的前中尉法朗兹.戈德利奇透露说:有一笔相当大的财宝埋藏在奥地利伦德附近。他说:“我知道此事,因为我参加了那次行动。有30只货物箱被俄国战俘们埋藏了起来。不过,活干完了之后,他们再也不会讲话了,因为他们已经命归黄泉!”
就在戈德利奇谈到这笔财宝后不久,他自己也讲不了话了,因为几天以后他也神秘地失踪了。戈德利奇的兄弟想调查戈德利奇失踪的原因,很快也收到了一封神秘的匿名信,叫他即刻放弃调查工作。
同一年,两名寻找藏宝者赫尔穆特.迈尔和路德维格.皮切尔带着精确的平面图走进了奥地利山区。可是不久,人们就发现了他们的尸体。迈尔的心、肺和胃部被割了下来,塞在他的口袋里。据说,谋杀者是要夺走并毁掉这份被迈尔吞进肚里的文件。在离两具尸体不远的地方,人们找到了几处已经空空如也的埋藏财宝的秘密点,这表明,被寻找的财宝已经被谨慎地转移到其他地方埋藏起来了。
1952年,住在拉佛莱施的法国地理学教授让.勒.索斯无疑也是由于发现了藏宝的秘密而被暗杀了。
1952年8月,两名独木舟运动的业余爱好者想去托普利兹湖上泛舟。其中一名叫格特.格伦的运动员突然在一个深坑里自杀了。负责调查此事的有关当局觉得非常奇怪,特别是因为格伦的伙伴汉斯.凯勒,一个曾经参加过当年扰乱同盟国经济活动的“伯恩哈特行动”的前纳粹德国党卫队队员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地离开这个地区,神秘失踪了。
伦德银行的一名职员伊曼纽尔.韦尔巴也曾想找到卡斯坦山区的藏宝,结果人们却找到了他已经被肢解的尸体。
也是在1952年,有一个叫约瑟夫.马泰的野营者,在里弗莱科普山区神秘地失踪了,只有他的野营帐篷被遗弃在一片空旷的山谷里。
1953年5月,在里弗莱科普山区还发现过另一具尸体和8个已经空空洞洞的藏宝处。
所有这些稀奇古怪的暗杀和失踪事件明显地表明,隐藏在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的财宝是被一些秘密的突击队严密控制和守卫着。这肯定是一笔相当巨大的财宝,因为,人们从一个当年被美国人逮住的德国嫌疑犯身上,找到了一份有纳粹德国党卫队将军弗罗利奇正式批示和签名的如下清单:66亿瑞士法郎、99亿美元、13.5亿金条、294.9颗钻石、9.345万个邮集和艺术品、54.25亿件麻醉品。
1960年,成了以色列阶下囚的曾被纽伦堡国际法庭判处死刑的阿道尔夫.埃兴曼在布拉亚.阿尔默的高山牧场区就埋藏了价值190亿法郎的财宝。
美国的武装部队和联邦调查局一直在奥地利托普利兹湖区寻找着希特勒德国的藏宝,其中有一部分已经找到。1959年7月,德国技术人员带着超声波深测器和水下摄像机,在托普利兹小湖下70~80米深处的湖底确定了16只货物箱的位置。许多货物箱已被打捞上来。人们在货物箱里发现了伪造得和真的完全一样的假英镑。其价值达100亿法郎。这批假英镑出自当年萨克森豪森集中营里被德国人关押中的伪币制造能手。当年,这批假英镑是纳粹德国用来扰乱盟国经济的“伯恩哈特行动”的主要王牌。
人们认为,海拔2000米高的托普利兹湖里至少沉没着20多只密封箱,其中除已经找到的假英镑外,还有首饰、黄金、人造宝石和样机原始图纸。因为,在1945年,那里曾有一个秘密武器研究基地。据战争期间在该地区从事抵抗运动的奥地利抗德战士奥尔布雷克特.盖斯温克雷认为,真正的金条埋藏在湖区假英镑附近的地方。人们在富斯施克城堡附近的一座小村庄费斯特诺的一个谷仓里找到了1945年纳粹党卫队头子萨瓦德埋藏的两只大箱子。在一个今天已成了屠宰场的混凝土地下发现了当年纳粹德国外交部长的一个藏有黄金、外币和珍宝的小藏物处。
也有人认为,“大德意志之宝”的主要财宝已经多次转移,其主要藏宝处分散在山区,主要是在奥地利加施泰因、萨尔茨堡、萨尔茨卡梅尔克附近地区。这些藏宝受到非常严密的监控,非熟悉内情的人看来是不大可能找到它们的。有人认为,主要藏宝点是在奥斯小城周围。该城离萨尔茨堡的直线距离约60公里,处在两个长10公里湖的西南尽头。奥斯在战争期间是纳粹德国最后顽抗的据点之一,是希特勒在1949年底拟定的一个方案中的主要战略点。在纽伦堡审讯期间,人们估计有价值2亿多马克的财产被隐藏在奥斯地区。
原联邦德国政府和奥地利政府都在竭力寻找这批财宝。法国、美国、苏联和以色列的秘密机构也在窥视这批藏宝。因为,从法律上来讲,各方几乎都可以有权要求得到这笔财产。不过,谁也无法知道,这批神秘的“大德意志之宝”最后究竟会落到谁家之手。
Ⅶ 德国在二战中狼穴,鹰穴和死穴名字怎么来的那些地方都在哪
狼穴——它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的欧洲大本营的名字。据说是一个密不透风,面积很小的密室。上方排风扇,但是噪音非常刺耳。把排风扇关掉,让人感到窒息。打开它,噪音令人感到痛苦不堪。可是对它,希特勒曾经说过这样的评价:“在欧洲这是少有的一处,我可以在这里自由自在,安泰从容地工作。”
在德国城市拉斯滕堡和波兰城市肯特申之间,有一个小城叫格罗德。从小城再行使几个小时的车程,就会看到一座森林。在二战期间,这里是绝对不许普通人进入的禁区。这座森林的名字叫做“沃尔弗尚采”。
一条单线轨道通向森林深处,当年,铁路两边是由希特勒警卫旗队的士兵守护的。因为要减少来自空中的注意,森林里没有高高的守卫塔和防空塔。铁轨在高大的树木中间伸向一个小小的车站“格尔利茨”。从那里下车,就会看见两座竖立在林间的特别的铁塔,那是通讯塔。在两座铁塔的中间,一小片空地上,可以看见一个由巨石和混凝土构成的巨大入口。从那里进去,就是狼穴。
鹰巢——在巴伐利亚的贝希斯特加登,靠近奥地利,是希特勒的疗养地加秘密大本营。45年被美军101空降师占领.。
死穴我实在不知道,根本没有吧。
望采纳
Ⅷ 萨尔茨堡红牛的球队历史
萨尔茨堡前身为成立于1933年9月13日的“SV奥地利萨尔茨堡”(SV Austria Salzburg),奥地利萨尔茨堡是由两支萨尔茨堡球队—“萨尔茨堡哈化”(FC Hertha Salzburg)及“萨尔茨堡迅速”(FC Rapid Salzburg)组成,1978年球队名称更名为“SV卡西诺萨尔茨堡”(SV Casino Salzburg),1997年由于更改赞助商而又被更名为“SV维斯滕罗特萨尔茨堡”(SV Wüstenrot Salzburg)。
1990年代仍称为“SV卡西诺萨尔茨堡”处于球队最高峰的阶段,他们于1992年获得过奥地利全国锦标赛的亚军,接着1993年、1994年及1997年成为奥地利全国冠军,1993年及1994年并同时夺得奥地利超级杯冠军。1994年首次代表奥地利出战欧洲联盟杯,他们在欧洲联盟杯先后击败两支德国球队卡尔斯鲁厄及法兰克福,爆冷杀入决赛阶段,最终只不敌意大利劲旅国际米兰获得亚军,未能成为首支夺得欧洲赛冠军的奥地利俱乐部。
2005年4月6日,俱乐部被着名饮料品牌红牛能量饮料(Red Bull)全面收购,更改名为“萨尔茨堡”,得到赞助商全力支持下,先后多名国家级名将加入球队,前德国国家足球队队长洛塔尔·马特乌斯及前意大利国家足球队主教练吉奥瓦尼·特拉帕托尼一同担任主教练一职,并且先后买入多名参与过德甲的着名球员,包括前拜仁慕尼黑球员托马斯·林克(Thomas Linke)、亚历山大·齐格勒(Alexander Zickler)、尼科·科瓦奇(Niko Kovač)以及前捷克国家足球队射手弗拉迪斯拉夫·洛克文茨(Vratislav Lokvenc),2007年再购入两名日本主将宫本恒靖及三都主加盟。
由于“SV卡西诺萨尔茨堡”的主队球衣颜色原本为紫色及白色,自从红牛收购俱乐部后将会徽及球衣改用红牛常用的红色及白色,一班不满俱乐部被全面收购以及改变穿着紫白色球衣的传统的球迷,决定于2006年另起炉灶成立另一支球队—“SV奥地利萨尔茨堡”(SV Austria Salzburg),正是萨尔茨堡前身最初成立的原名。
Ⅸ 上萨尔茨堡在哪里就是希特勒盖别墅的那个地方,在德国还是奥地利
【注释:伊恩·克肖此处说的是希特勒前往了“上萨尔茨堡”,《从乞丐到元首》说希特勒回到了“贝希特斯加登”。
《从乞丐到元首》前文曾提到说奥贝萨尔茨贝格山区的“莫里茨公寓”,综合分析,笔者认为伊恩·克肖《希特勒》那翻译的“上萨尔茨堡”就是属于贝希特斯加登的奥贝萨尔茨贝格山区。
网络的“贝希特斯加登”词条说:
“萨尔茨堡大学恩斯特·哈尼施教授曾说:“希特勒一手握着上萨尔茨堡,另一只手控制着奥斯威辛。前者是个景色秀丽而宁静的度假胜地,后者如同一座死亡工厂,诞生了无尽的恐怖。”
贝希特斯加登辖区内的上萨尔茨堡山(Obersalzberg)从1923年起是希特勒的度假住所(Feriendomizil Hitlers),1933年改建成为希特勒和纳粹高官们的官邸区(Berghof,Führer-Sperrgebiet),1937年又在上萨尔茨堡 山的山脚下设立了纳粹德国除柏林外的第二政府驻地。
1923年(注释:此处网络错了,应该是1926年)希特勒在贝希特斯加登附近的上萨尔茨堡山,完成了他的反犹太人着作《我的奋斗》第二卷,同时深深地迷恋上了贝希特斯加登的山湖景色。”
由此看来,伊恩·克肖《希特勒》那翻译的“上萨尔茨堡”的确是《从乞丐到元首》那翻译的“奥贝萨尔茨贝格山区”,是位于贝希特斯加登的一座山“上萨尔茨堡山(Obersalzberg)”,“奥贝萨尔茨贝格”是音译。】
Ⅹ 德国罗腾堡,奥地利萨尔茨堡
LZ的问题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