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巴顿将军的社会背景
背景:《巴顿将军》是美国导演福兰克林·沙夫纳1970年以真人真事为依据的军事传记片,根据迪斯拉斯·法拉戈所着的《巴顿:磨难与胜利》和奥马尔·N·布莱德雷所着的《一个士兵的故事》两书内容所创作。
人物与情节基本上忠实于历史。巴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毁誉参半的经历,包括殴打士兵、发表不慎重的政治言论等都得到了如实的反映。它把巴顿将军塑造成一个既高大雄伟、又具体实在的艺术形象,不仅有血有肉,而且有“污点”;不仅功勋垂世,而且“劣迹”昭彰。
虽然用意是“军方宣传片”,不过这部战争片要从归类来说却还是属于传记体,以二战为背景,传神地描绘出了美国历史上着名乔治·巴顿将军在二战期间的经历。影片有意把巴顿描绘成“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悲剧式的英雄”。
(1)德国科波拉怎么样扩展阅读:
巴顿(1885年-1945年)
美国陆军四星上将,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先后指挥美国陆军第7集团军和第3集团军而闻名。
巴顿毕业于西点军校。曾参加1912年夏季奥运会现代五项比赛,也是M1913型军刀(又称“巴顿军刀”)的设计者。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42年,巴顿带领美军在北非登陆,迫使驻摩洛哥的德军投降。1943年7月9日,盟军发起西西里岛登陆战役。
巴顿率美第7集团军攻取巴勒莫。1944年诺曼底战役巴顿指挥第3集团军横扫西欧大陆,率先带领自己的部队进入德国本土,9个月间,歼敌140万。1945年12月21日,巴顿在欧洲遭遇一场车祸后逝世,享年60岁。
❷ 奥逊·威尔斯的个人经历
奥森·威尔斯是一个富裕之家的次子,他父亲RichardHeadWelles是有所成就的发明家,母亲BeatriceIves是钢琴师。威尔斯在这个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家庭长大,十八个月的时候,就有心理学家宣称这是个天才,母亲教他读莎士比亚作品,从小又练习绘画、钢琴和小提琴。他还从父亲的公司里学会了魔术杂耍的本领。
威尔斯6岁那年,父母离婚,他随母亲迁往芝加哥,1924年,母亲去世。威尔斯的父亲后来成为一个酒鬼,带着他周游列国,所到之地包括中国的上海。父亲于1930年去世,那年威尔斯15岁,他对父亲始终怀有一份愧疚感,认为自己无视他的存在,背叛了他,这一直伴随着他一生。之后,MauriceBernstein成为威尔斯的监护人。
中学时代的威尔斯受到校长RogerHill的器重和影响,是在那段时期,他开始创作、执导舞台剧。
不过威尔斯叛逆的个性使他拒绝了监护人送他入大学深造的计划,他带着父亲留下的小笔遗产,只身前往爱尔兰,立志想做流浪画家。在爱尔兰他结识了一个女子,他们曾商量给将来的孩子取名“Rosebud”,不过这段恋情很快无疾而终。威尔斯去往都柏林,1931年,威尔斯找到都柏林GateTheatre的负责人,吹嘘自己是百老汇明星,虽然没人相信他,但剧场经理颇为欣赏他的功底,让他留在了剧团中。他在那里成为一名成功的舞台剧演员。在经历了和剧院两个女老板争风吃醋的绯闻后,他转赴西班牙,这次想做一个惊悚小说作家,可却阴差阳错成了斗牛士。显然,他的身体并没有头脑那么灵敏。西班牙的惨痛经历是一个信号,我们可以看出贯穿威尔斯一生的悲剧就是——他拥有无与伦比的才华,却又有严重的自我毁灭倾向。这种斗争无时无刻不在他体内上演,在他将来的电影创作历程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种冲突。
应该注意的是,威尔斯这段传奇的经历,全部发生在他几乎年未满二十的青少年时期。 结束了欧洲游历,威尔斯回到美国,他很快就真的打入了百老汇,他甚至参加了KatherineCornell公司的全国巡演,他的快速窜红吸引了制作人约翰·豪斯曼的注意。1934年,威尔斯又涉足了广播剧,结识了一大帮后来水星剧团(MercuryTheater)的伙伴。这一年,威尔斯与社交名媛、女演员VirginiaNicholson结婚,后育有一女。也在这年,威尔斯和妻子一起拍了部8分钟的短片TheHeartsofAge,虽然微不足道,但从这部短片中不难发现威尔斯此后电影生涯中的美学趣味,包括倾斜、不稳定的构图,带有压迫感的人物特写。
1936年,作为罗斯福新政的一部分,联邦剧场计划让一些失业已久的剧场工作者找到了工作,威尔斯受雇于约翰·豪斯曼,最早的一出戏是个扶助黑人的计划,威尔斯面对几乎全套的黑人阵容,于是排了一出《麦克白》。这出戏大获成功并进行了全国巡回上演。这个事件后来被认为是美国黑人舞台剧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0岁的威尔斯被戏剧圈内捧为天才。《麦克白》的大获成功之后,威尔斯陆续排演了《浮士德》和讽刺剧HorseEatsHat。
1937年,威尔斯导演了另一出非常成功的戏,MarcBlitzstein的工人题材戏TheCradleWillRock,出于对左派势力的担忧,政府百般阻挠这部戏的上演,但威尔斯和豪斯曼克服重重困难,再一次获得轰动。
1937年的夏天,22岁的威尔斯和35岁的约翰·豪斯曼在纽约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水星剧团。他们的身边很快聚集了一些杰出的人才,包括阿涅丝·穆尔黑德、约瑟夫·科顿、乔治·库勒里斯、RayCollins、FrankReadick、EverettSloane、EustaceWyatt、ErskineSanford、伯纳德·赫曼等,其中许多人,后来为威尔斯工作多年,成为他可靠的班底。
水星剧团的第一部戏是莎士比亚作品《裘力斯·凯撒》,威尔斯加入了对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讽刺和影射,上演后大获成功。
同时,威尔斯在电台也十分活跃,起先是广播剧演员,后来陆续担任制作人和导演。他在CBS的广播剧中扮演过哈姆雷特。他的广播剧作品还有《悲惨世界》。
真正让他扬名立万的,是那部自《世界大战:火星人进攻地球》的着名广播剧。1938年10月30日晚8点,广播员以新闻记者的方式,使用戏剧纪录片(docu·drama)的手法,模仿现场报道的口吻向听众播报火星人正在入侵地球,大肆屠杀人类,国民警卫队统统被火星人部队歼灭,总统已经宣布美国进入紧急状态。无数听众都对此信以为真,纷纷出逃,尤其在美国东岸一带,人们哭天抢地,乱作一团。
这起事件,是美国广播史上最着名的一次天才之作,据统计,当时有上百万人对此节目深信不疑,产生全国性严重恐慌,经济损失难以计数。威尔斯却由此一夜成名,第二天登上所有报纸的头版头条。 广播剧《世界大战》为威尔斯打开了好莱坞的大门。雷电华(RKO)给了他一纸无比优厚的合约,甚至包括影片的最终剪辑权——在大制片厂时代的好莱坞,极少有导演能够拥有这一权力!1964年接受《电影手册》记者的访问时,威尔斯承认,那是一个导演在好莱坞体系下前所未有的“绝对权力”。他把雷电华当作自己的仙纳都(Xana),仿佛可以自由支配一切。
威尔斯打算改编约瑟夫·康拉德(JosephConrad)的小说《黑暗之心》作为开端,他甚至设计好了主人公的主观视点贯穿整个冒险之旅,但在预算做出来后,雷电华公司开始冷静下来,拒绝了威尔斯这个必然耗资巨大的要求。然后威尔斯提议拍NicholasBlake的反法西斯小说TheSmilerwiththeKnife,同样没有通过,据威尔斯说,是因为公司高层对他选定的女一号LucilleBall没有信心。
由于一直无法找到能令各方满意的题材,威尔斯很担心雷电华会对他信心动摇,他抓紧时间,和编剧曼凯维支(此前为威尔斯写过广播剧TheCampbellPlayhouse)酝酿出一个故事,开始命名为《约翰·Q》(JohnQ),后来改叫《美国人》(American),雷电华的老板乔治·沙弗拍板改成《公民凯恩》。
曼凯维支的创意来自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的生平,他的情妇玛丽恩·戴维斯和赫斯特是好朋友,当然主角也有部分RobertMcCormick和JosephPulitzer的影子。威尔斯的主意是从多个人的角度,来分别展现主角的不同侧面,他驱使曼凯维支按照自己的想法写下剧本,豪斯曼在剧本完成过程中也有一定功劳。威尔斯在曼凯维支剧本基础上至少加了三场戏,又大改一通,主角凯恩的童年部分是来自威尔斯的自身经历。
影片的摄影师则是当时业内首屈一指的格·托兰,担任剪辑师的是日后成为大导演的罗伯特·怀斯。演员中有部分是水星剧团的老班底。消息走漏到赫斯特处,他指使旗下八卦作者LouellaParsons展开调查,最后确认影片确实是根据赫斯特生平展开,令他对这部电影的拍摄十分不满。在奥斯卡奖上,尽管《公民凯恩》一举获得九项提名,不过最终仅揽下最佳原创剧本奖。
1944年,威尔斯执导了一出新的广播剧。1945年,他和ClaudetteColbert出演悲情片TomorrowIsForever。尽管不愿有人请他做导演,但他作为一个优秀演员的名声却在好莱坞得到了认可。期间,除了继续广播剧的工作,他还为《纽约邮报》撰写谈政治与好莱坞的专栏。
威尔斯在二战结束后执导了一部有关追捕纳粹战犯的黑色惊悚片《陌生人》(TheStranger)。按照他的原意,是让老搭档阿涅丝·穆尔黑德出演FBI特工的角色,而制片方断然拒绝,他们找来华纳兄弟公司专演黑帮片的老牌奸角EdwardG.Robinson取而代之。
1947年威尔斯为哥伦比亚公司拍摄《上海小姐》(TheLadyfromShanghai)。这部电影由威尔斯和他当时的妻子丽塔·海华丝联合主演。威尔斯剪短海华丝的头发并漂成白色,这引起各方很大的争论。哥伦比亚公司的老板哈里·科恩在创作上向威尔斯下了许多命令,因为丽塔·海华丝在之前拍的影片中唱歌反响不错,所以勒令插入一段唱歌的场景,又为了让女明星光彩照人,所以一定要加上若干特写镜头。不止如此,公司硬性指定的作曲家令威尔斯极为不满,而影片结尾装满镜子的房间那场戏原本是不打算配乐的,但片厂根本对威尔斯这一意图置若罔闻。影片完成后的导演版本约为155分钟,对发行来说显然太长,所以被剪成87分钟就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了。就这样,《上海小姐》总算拍成,而哈里·科恩又担心这部片子会毁掉他的明星,决定将其暂时冷藏,最后推迟发行一年。
1948年,威尔斯终于说服RepublicPictures让他执导低成本电影《麦克白》(Macbeth),这次他应制片厂要求剪掉了20分钟,但票房依然失败。 1947年,灰心失意的威尔斯离开美国,表面的说法是他为了选择自由,但根据后来确凿无疑的证据显示,在赫斯特阵营的长年鼓噪渲染下,FBI相信他是共产主义者,于是对他展开调查,威尔斯已被列入好莱坞的黑名单,这或许是他离开美国的主要原因。
到意大利拍摄《奥塞罗》(TheTragedyofOthello:TheMoorofVenice),相比前作,首先此片由威尔斯的水星公司独家制作,无疑导演将自主权牢牢抓在手里;另外,《奥塞罗》拍摄周期足足达到三年,显然是呕心沥血之作。这一时期,威尔斯的电影生涯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为了不受大制片厂的制约,他不停地接拍其它导演的影片,赚取片酬以供拍摄自己的电影。此后三十年,都始终无法摆脱这种处境。在《奥塞罗》拍摄期间,他演了四部电影,最杰出的是卡罗尔·里德执导的《第三人》(TheThirdMan,1949年)被英国电影学院(BFI)评为英国影史百大佳片第一。威尔斯在片中亮相不多,但极为惊艳,尤其是那段亲自编写的关于博尔吉亚家族与布谷鸟钟的台词脍炙人口。
《奥塞罗》明显比《麦克白》更加成功,在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受欢迎,获得最高奖,但直到1955年才在美国上映。本片在表演上可圈可点,但过于浓厚的舞台剧形式,削弱了电影本身的力量,部分大场面由于技术条件所限也略显业余,所以《奥塞罗》仍非威尔斯最成功的文学经典改编之作。在之后的电影生涯里,威尔斯未停止将经典文学作品搬上银幕,他从五十年代就开始筹划改编他最喜爱的小说《唐吉诃德》,直到七十年代才动工拍摄,但一直没有真正完成。
1950年,威尔斯在英国找工作,在《第三人》催生的HarryLime广播剧大获成功后,他陆续制作了几个系列的广播剧。1953年威尔斯短暂回到美国主持CBS的电视节目,期间国税局专员对他进行寸步不离的监视,威尔斯在节目结束后再赴英国。
下一次导演的机会于1955年来到,影片Mr.Arkadin的制片人是威尔斯在政治上的导师LouisDolivet。此片拍摄的足迹遍及法国、西班牙、德国和意大利。这部影片后来被公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同年,威尔斯为BBC电视台导演了两套电视剧集。 1956年,威尔斯回到好莱坞,主持了一些电视和广播节目。这次他在美国呆了三年。
在威尔斯重回美国的三年间,他最重要的作品是《历劫佳人》(TouchofEvil)。
1957年,威尔斯刚好为环球公司拍好一部名为《影中人》(ManintheShadow)的惊悚片,他重写了剧本中关于自己角色的场景,令公司大感满意,决定与他继续合作,但谁也不会认为他还适合坐到导演的椅子上,因为此前一次次惨重的票房失败早已给好莱坞留下了恶劣的印象。
新片暂定名为《邪恶勋章》,男一号是大明星查尔顿·赫斯顿,令赫斯顿愉快地接下这个角色的原因是出于一个误会,他以为威尔斯会执导这部新片,孰料并非如此,于是他建议,干脆让威尔斯来导演算了。此时环球公司高层中赏识威尔斯的人起了作用,威尔斯顺利得到了这个机会,虽然预算少得可怜,但想想若能借此证明自己在好莱坞体系中真有挣钱的能力,那也值得一试。环球公司在制造出自己这份时长为93分钟的《历劫佳人》后,也不知接下来如何是好,搁置数月,然后草草发行,甚至没有为影评人举行试映,影片的失败结局可想而知。
但随着时光推移,许多电视台、电影团体经年累月一次又一次的放映此片,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历劫佳人》超越时代的杰出。重新恢复《历劫佳人》的原貌,成为许多忠实影迷和部分业内人士的梦想。首先是在70年代,UCLA的罗伯特·爱泼斯坦(RobertEpstein)向环球公司索要一份拷贝用作学院内部放映,却意外发现这个版本长达108分钟,他欣喜地认为找到了失落的威尔斯原版。不过经考证得知,这只是当年制片厂的内部试映版,其中相当多镜头并非奥森·威尔斯本人拍摄。环球在八十年代发行该片录影带的时候,也无意请回当时尚在世的威尔斯纠正多年前的错误,还经典以原貌。所以,市面上始终没有能准确反应导演原始意图的版本存在,失望之情又延续了十多年。
真正的突破出现在1992年,《芝加哥读者》的着名影评人JonathanRosenbaum在《电影季刊》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文中大幅引用了威尔斯那份备忘录中的文字;因主持修复冯·施特劳亨的《贪婪》(Greed)而在业内声望卓着的制片人Schmidlin偶然读到了这片文章,就动了重剪《历劫佳人》的念头,于是他请来好莱坞的头牌音效师与剪辑师,多次奥斯卡奖得主WalterMurch,以及录音师BillVarney、PeterReale和环球公司的画面修复专家BobO'Neil,在JonathanRosenbaum的协助下,着手《历劫佳人》的修复与重剪,他们尽可能忠实于威尔斯的备忘录手稿,首先去除开场长镜头上干扰观众注意力的字幕和音乐,再按威尔斯所阐述的,着力刻画昆兰这个混合着高傲与粗野,果断与哀伤的腐败警长形象悲剧性的灭亡——将之还原成威尔斯一贯所执迷的典型“浮士德”故事,讲述灵魂的出卖与堕落。全新版《历劫佳人》在1998年面世,长度为111分钟,也被称为“导演剪辑版”。但威尔斯亲手完成的版本已经无人可以知道是什么模样。
《历劫佳人》之后,威尔斯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出演了几部影片,有TheLong,HotSummer(1958)、Compulsion(1959年),他显然对回到好莱坞的生活并不满意,于是决意重回欧洲。 回到欧洲后,威尔斯断断续续在继续《唐吉诃德》的拍摄工作。1959年,他在意大利和香港演了两部电影。
1960年,他在法国和南斯拉夫又演了两部电影,同时他回到当初呆过的都柏林GateTheatre,排了一出舞台剧。这部舞台剧将莎士比亚的五部历史剧融为一体,为的是将焦点对准本来的配角,现在的主角——福斯塔夫,这并不是威尔斯第一次想这么做。1939年,威尔斯已经写好了《五个国王》的剧本,将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三世》冶为一炉。但当时失败了,所以这个计划一直搁置,成了他的心结。此次重新命名为《午夜钟声》(ChimesatMidnight)在爱尔兰登台上演。
同时,他终于完成了《唐吉诃德》的前期拍摄,但后期却一做几十年,到他去世也没有真正完成。1992年,西班牙导演JessFranco根据威尔斯留下的部分底片剪出了一个版本上映,并没得到好评。
1961年,威尔斯为意大利电视台导演了一部电视剧。1962年,威尔斯改编了卡夫卡的《审判》(TheTrial),此片辗转拍摄于欧洲各国,由安东尼·珀金斯主演。那段时期,他认识了女演员OjaKodar。1965年,威尔斯终于把《午夜钟声》搬上银幕,他亲自饰演的福斯塔夫极为成功。当年50岁的他,尚未中年发福,须得将衣服垫厚并化老妆才能接近福斯塔夫的形象。二十多年后,威尔斯无须任何乔装便活脱脱一个福斯塔夫。
1966年,威尔斯为法国电视台导演了电视片TheImmortalStory,后来在法国的电影院也上映过,颇受欢迎。时隔四年,威尔斯与OjaKodar重逢,两人在生活上和电影上就再也没有分开。
在电影生涯的后期,威尔斯的成功总是转瞬即逝,他的大部分时间消磨在各种各样的好片、烂片里,无休止地充当配角、龙套、旁白。多数时候,威尔斯往返于欧美两地,这期间也曾和一些较为重要的欧洲导演合作,例如AbelGance、HerbertWilcox、JulienDuvivier、SergeiBondarchuk、ReneClement、ClaudeChabrol;较重要的美国导演,像JohnHuston、FredZinnemannNicholasRay、RichardFleischer、JackArnold等等。
威尔斯并非没有遇到令事业起死回生的机会,科波拉和派拉蒙在替《教父》(TheGodfather)中的维托选角时,也曾考虑过威尔斯。他的年龄、体态、嗓音、演技无疑是上上之选,但科波拉经过反复权衡之后,仍选择了马龙·白兰度,结果起死回生的人就成了白兰度。
几年后,威尔斯又获邀为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StarWars)中的黑武士配音,这次,却是他主动拒绝了。还有次机会,科波拉筹拍《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Now),本来库尔兹上校角色非他莫属。科波拉起初属意威尔斯饰演库尔兹上校,但最后又一次选定曾合作过的马龙·白兰度,令威尔斯再度与黑暗魔王的角色失之交臂。
在威尔斯潦倒的晚年里,新好莱坞的后起之秀们仍对前辈给予极高尊重。他在迈克·尼科尔斯《第22条军规》(Catch·22)中出演准将,并结识了新锐导演彼得·博格丹诺维奇,两人一见如故,从此结为忘年之交,博格丹诺维奇此后更成为威尔斯的代言人。威尔斯终身未写自传,但他和彼得·博格丹诺维奇曾进行长时间的对谈,后来出版的《我是奥森·威尔斯》(ThisisOrsonWelles)是了解威尔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1969年威尔斯授权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使用自己的名字建立一座电影院——奥逊·威尔斯电影院,直到1986年。 因为一直收到美国电视台和制片厂的邀约,加上欧洲的小报不放过他和OjaKodar的私人关系,威尔斯毅然放弃了《唐吉诃德》的剪辑,于1970年回到美国。
他不再为大制片厂工作,只是参与一些小投资的电影和电视拍摄,他还发现自己成了脱口秀的红人,这段时期他的主要经历集中在完成TheOtherSideoftheWind的摄制,一共花了六年,但最终也未完成。许多曾帮助过他的前辈、晚辈一起出现在其中,影片讲述年老失势的导演拍片所遇到的重重困难,不过是威尔斯自身经历的再现。为这部影片,威尔斯自己掏了1百万美元,又从一家巴黎的伊朗公司筹到1百万美元,这家公司的老板是当时伊朗国王的妻弟MedhiBoushehri,在拍摄过程中,一个西班牙投资人卷走了约25万美元并消失。伊朗公司答应补上资金缺口,但也因此得到了影片80%的版权,他们最终拒绝威尔斯剪辑影片。与此同时,伊朗国内爆发了革命,国王下台,影片的拷贝落入新政府手中,这部电影从此离开了威尔斯。时至今日,还有许多人在为这部影片的命运而努力,威尔斯晚年的挚友PeterBogdanovich为此奔走了20多年,2006年10月初,PeterBogdanovich称“事情现在进行得比较顺利,两三个月内会有确切的消息发布。”1971年,他导演了一个较短的版本的MobyDick,最后没有完成。同年,AMPAS授予他荣誉奖。威尔斯假装不在洛杉矶,请JohnHuston代领。JohnHuston批评了AMPAS这个假惺惺的奖项。
1973年,威尔斯完成FforFake。
1975年,刚成立几年的AFI授予威尔斯终身成就奖,他在典礼上放映了两段即将完成的TheOtherSideoftheWind。
1979年,威尔斯拍了关于摄制Othello一片的谈话纪录片FilmingOthello。这是为西德的电视台拍的,后来也在影院上映过。
70年代末,威尔斯出现在一些电视商业广告中,比如一个酒的广告就十分有名。
晚年的威尔斯除了在电视节目中露面外,他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开拍手中写好的大量剧本。此外,他也在洛杉矶的几所电影学校讲课。
1985年10月10日,威尔斯死于心脏病。虽然他生前曾表示不愿火化,但在妻女的主持下,遗体还是被火化,骨灰最终埋葬在西班牙一位朋友家中的枯井里。
❸ 史上评价最高的100部电影
1、 《教父》The Godfather 1972年 8.9 科波拉黑帮经典《教父》的首部,派拉蒙公司最成功的影片之一,坐稳IMDB头把交椅应属众望所归。虽然评论界一致对《教父》系列的第2集推崇有佳,但大多数影迷似乎还是对《教父》情有独钟,这可能与马龙·白兰度极具个人魅力的表演有关,直到今天他那种含糊沙哑的声音与神秘莫测的表情都依然叫人着迷。
2、 《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年 8.9 这部被称为《刺激1995》的影片在中国影迷间也有极好的口碑,可见电影超越国界的神奇之处。
3《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 1993年 8.8 斯皮尔伯格在《大白鲨》、《夺宝奇兵》、《外星人》、《紫色》四次与奥斯卡失之交臂后,终于在辛德勒和无数犹太难民的帮助下捧得金像。
4、 《公民凯恩》Citizen Kane 1941年 8.8 无需多言的电影里程碑,神童奥逊·威尔斯可一不可再的惊世之作。
5《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 1942年 8.7 永远的《北非谍影》,永远的英格丽·褒曼
6、 《教父续集》The Godfather: Part II 1974年 8.7 教父续集》中科里昂尼家族兴起的历史与麦克血腥的奋斗形成了完美的对仗,这种平行蒙太奇的运用深得评论界的赏识,此片的成功也巩固了艾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两位意裔影帝的地位。
7、 《七武士》Shichinin no samurai 1954年 8.7 这可能不是大师黑泽明最出色的作品,但确实是他最好看的作品,它对世界电影的影响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东方武侠故事。
8、 《星球大战》Star Wars 1977年 8.7 对每个出生于50到70年代的美国人而言,他们几乎都喜欢被人被称作"Star Wars Generation"(《星球大战》的一代),星战系列应该是拥有影迷人数最多的系列电影了,还记得99年推出《星战前传》时掀起的狂潮么?
9、 《美国美人》American Beauty 1999年 8.6 这部电影能入选到TOP10有点叫人惊讶,美国特有的中产阶级影片。
10、 《飞跃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年 8.6 米洛斯·福尔曼和杰克·尼克尔森两人共同的颠峰,一堂影视表演的必修课。
11《奇爱博士》r.Strangelove 1964年 8.6 库布里克讽刺冷战的黑色幽默经典,"未来三部曲"的首部,对一个没有那段历史经历的中国观众而言,此片未必会得到这样的高分。
12、 《卧虎藏龙》Wo hu zang long 2000年 8.6 李安真的拍了部了不起的电影。
13、 《后窗》Rear Window 1954年 8.6 希区柯克的经典,詹姆斯·斯图尔特和格蕾丝·凯莉的搭配就如同现今布拉德·彼特和朱丽娅·罗伯茨合作一样抢眼。
14、 《夺宝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 1981年 8.6 在英国《完全电影》(Total Film)杂志评选的最伟大的50个银幕英雄(又是个TOP一族)中,哈里森·福特饰演的印第安纳·琼斯雄居榜首,斯皮尔伯格还是拍这样的东西比较划算。
15、 《非常嫌疑犯》The Usual Suspects 1995年 8.5 到最后才叫观众恍然大悟的影片总是那么迷人,更有意思的是它还隐藏着两位日后的奥斯卡影帝凯文·斯派西与贝尼裘·狄托洛
16、 《精神病患者》Psycho 1960年 8.5 观众至今还为兇手的屠刀而恐惧,这可能就是希区柯克最大的魅力。
17、 《星球大战之帝国反击战》he Empire Strikes Back 1980 8.5 Star Wars fans的第二《圣经》。
18、 《低级小说》Pulp Fiction 1994年 8.5 可能是我自己看次数最多的影片,两年里看了12遍,塔伦蒂诺的鬼才短暂却叫人刻骨铭心。
19、 《记忆碎片》Memento 2000年 8.5 今年热门的悬念片,现在还在排行榜上停留。
20、 《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 1959年 8.5 又一部希区柯克影片,加里·格兰特被小飞机追杀逃入玉米地的的镜头堪称电影史上的经典,在南斯拉夫浪子库斯图里卡、搞笑白头翁拉塞尔·尼尔森等人的不同影片中都得到了致敬性的再现
21、 《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991年 8.5 当"野牛比尔"从黑暗中走来,你听到的是羔羊的哭泣,还是自己的心跳?
22、 《风云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 1946年 8.4 弗兰克·卡普拉导演,詹姆斯·史都华主演,曾获该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5项提名,但在另一部出色影片《黄金时代》面前败下阵来。入选美国电影协会评出的世纪百部佳片。
23、 《好家伙》Goodfellas 1990年 8.4 马丁·斯科西斯的意大利黑帮纪实文学,片中最抢眼的演员是小个子乔·佩西,本片绝对可与科波拉《教父》系列相媲美
24、 《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 1998年 8.4 斯皮尔伯格动用巨资拍摄的二战影片,在奥斯卡角逐中竟输给了名不见经传的《莎瓮情史》。
25、 《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 1962年 8.4 那是一个阿拉伯的故事,那是一个大卫·里恩的时代.....
. 26、 《十二怒汉》12 Angry Men 1957年 8.4 由亨利·方达领衔主演,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整个故事发生在一间屋子之中,12个性格各异的人演出了一场智慧、理智与偏见之间的斗争。其中不乏精彩的台词和精妙的构思。
27、 《光荣之路》Paths of Glory 1957年 8.4 库布里克早期经典,柯克·道格拉斯主演。
28、 《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bird 1962年 8.3 格里高利·派克主演的经典影片,他扮演一名南方小镇律师,为黑人强奸犯辩护,精彩的演技为他赢得当年奥斯卡影帝头衔。
29、 《可诅咒的人》M 1931年 8.3 德国电影大师弗立茨·朗格三十年代的经典,有声电影的第一个美学参照,西方电影俱乐部的保留片目,电影史学研究的必修课。
30、 《眩晕》Vertigo 1958年 8.3 如果失去希区柯克,电影将会怎样......
31、 《出租汽车司机》Taxi Driver 1976年 8.3 斯科西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德尼罗刻画的司机特拉维斯成为电影史上的一个典型人物,童星朱迪·福斯特在片中崭露头角。
32、 《第三个人》The Third Man 1949年 8.3 着名的英国黑色电影,对斯科西斯等新好莱坞导演有较大影响。
33、 《洛城机密》L.A. Confidential 1997年 8.3 出色的好莱坞影片,黑色的风格把观众来到五十年代的洛杉矶,一把出色的男影星加上金发花瓶贝辛格。
34、 《美丽人生》La Vita è bella 1997年 8.3 意大利人罗伯特·贝尼尼扬名天下的灰色喜剧,使汤姆·汉克斯三夺金像影帝的梦想再次受挫。
35、 《日落大道》Sunset Blvd. 1950年 8.3 导演比利·怀尔德是五十年代好莱坞最重要的人物,他的作品二十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并六次获奖。这位来自欧洲的犹太人曾任美国陆军心理战争的电影部部长,他始终认为电影就是娱乐,并持此信念从事电影工作长达历数十年。
36、 《玩具总动员2》Toy Story 2 1999年 8.3 榜单中出现的第一部卡通片,可能是先入为主的缘由,我倒觉得《玩具总动员1》更精彩些。
37、 《马耳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 1941年 8.3 早期黑色影片的基石。
38、 《灵异第六感》The Sixth Sense 1999年 8.3 本片至少改变了三个人的命运:第一个是年轻的印度裔导演奈特·莎马兰,第二个是正愁转型不利的动作明星布鲁斯·威利斯,第三个就是现在大红大紫的童星奥斯蒙特。
39、 《搏击会》Fight Club 1999年 8.3 将无政府主义、暴力倾向融和进一部布满悬念、条理分明的情节剧,大卫·芬奇再次以事实证明了自己是九十年代最出色的好莱坞导演之一,爱德华·诺顿的上乘表现绝对压倒了帅哥布拉德·彼特。
40、 《骇客帝国》The Matrix 1999年 8.3 沃卓斯基兄弟的奇思妙想加上袁和平的武术执导让全球影迷在99年得到了最强的视觉冲击,基努·里维斯躲避子弹的镜头已成经典。
41、 《潜艇风暴》Das Boot 1981年 8.3 着名的德国战争影片,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虽与德国新电影同代,却始终专注于商业影片,后去好莱坞发展,执导的作品有《空军一号》、《完美风暴》等。
42、 《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 1950年 8.3 美国舞台剧风格的影片,以叫"哓舌"式的对话着称,由好莱坞着名演技女星蓓蒂·戴维斯领衔主演,导演曼基维茨最着名的作品应该是《埃及艳后》。
43、 《愤怒的公牛》Ragging Bull 1980年 8.3 第三部位列榜单50大的斯科西斯影片,足以看出这位电影社会学家在影迷中的叫好程度。扮演拳王拉莫塔的德尼罗不但为学拳击而伤痕累累,还为贴近形象迅速增肥五十多磅,他的敬业精神至今成为众多演员的楷模。
44、 《善、恶、丑》Il Buono, il brutto, il cattivo 1966年 8.3 一生只有不到10部作品的意大利导演塞尔乔·莱翁内却是意大利西部片的开山鼻祖,他以黑泽明武士影片、美国西部片为基础开创出独特的意大利西部片风格。这位低产导演对意大利电影以及美国独立电影都产生过不小影响,中国影迷所熟悉的《美国往事》便是他的收山之作。
45、 《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 1952年 8.3 可能是很多影迷对"歌舞片"的第一印象,金·凯利在雨中漫舞的镜头不知会唤起多少人浪漫的回忆,但这段经典的歌舞移植到库布里克的《发条橘子》中却变成了恐怖与戏谑。
46、 《唐人街》Chinatown 1974年 8.3 传奇导演波兰斯基最着名的影片之一,杰克·尼科尔森主演。
47、 《超级无敌掌门狗之剃刀边缘》Wallace & Gromit: The Wrong Trousers 1993年 8.2 《小鸡快跑》导演早期作品,也是黏土动画。
48、 《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 1939年 8.2 好象只看过动画片,此片去年出过DVD,可对这类的好莱坞老电影实在没有耐心去看。
49、 《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 1979年 8.2 这部为科波拉赢得赞誉和金棕榈的影片也因恶劣的票房让他被上了十年才清偿的高额债务,里面戏份极少的白兰度依然人们关注的焦点。
50、 《热情似火》Some Like It Hot 1959年 8.2 比利·怀尔德导演、玛丽莲·梦露、托尼·柯蒂斯和杰克·莱蒙三人联袂主演的喜剧,当选美国电影协会评出的世纪最佳喜剧第一名。
51、 《桂河大桥》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年 8.2 大卫·里恩拍摄的战俘题材影片,影片的背景与大岛渚的《战场上的圣诞快乐》有相似之处。
52、 《毒品网络》Traffic 2000年 8.2 刚刚问鼎奥斯卡最佳导演斯蒂文·索德伯格的第十部作品,看来这个十年前以《性,谎言,录象带》扬名戛纳的独立制片旗手已经完全过度为好莱坞的主流。
53、 《格林奇偷走圣诞节》How the Grinch Stole Christmas!(电视版) 1966年 8.2 动画片,这就是金·凯瑞新片《格林奇》的原作。
54、 《罗生门》Rashomon 1950年 8.2 遥想半个世纪前身材高大的"黑泽天皇"在洛杉矶音乐中心举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情景,大有"亚洲电影站起来了!"的意味。遗憾的是,黑泽明未能亲眼目睹亚洲电影"零的突破"——当年的威尼斯电影节,《罗生门》获金狮奖的消息他是从报纸上知道的,奖杯也是从意大利邮寄到日本的。
55、 《双重保险》Double Indemnity 1944年 8.2 又一部比利·怀尔德的影片,看来美国有一大批怀旧的观众。
56、 《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年 8.2 库布里克"未来三部曲"的第二部,这部科幻影片经典,今天依然魅力无穷。
57、 《邪恶的接触》Touch Of Evil 1958年 8.2 奥逊·威尔斯晚年作品。
58、 《将军号》The General 1927年 8.2 好象只看过动画片,此片去年出过DVD,可对这类的好莱坞老电影实在没有耐心去看。
59、 《成名在望》Almost Famous 2000年 8.2 导演卡梅伦·克劳根据自己经历改编的影片,唤起人们有关七十年代摇滚与青春的回忆,当然对中国庞大的打口一族来说,看这部影片也很有滋味。
60、 《美国X历史》American History X 1998年 8.2 影片最大的亮点当然是爱德华·诺顿,那些打算终身移民的同胞应该看看美国种族歧视的侧面。
61、 《满州候选人》The Manchurian Candidate 1962年 8.2 比较有名的政治惊悚片,讲的是朝鲜战争中被洗脑的美军士兵回国后按苏联指使准备暗杀要员的故事。
62、 《碧血金沙》The Treasure of the Sierra Madre 1948年 8.2 导演兼编剧约翰·赫斯顿制作了多部此类型的影片,不过这部描写发生在墨西哥内贪婪、恐惧和谋杀的电影,无疑是当中最成功的,男主角亨佛莱·鲍嘉的精湛演出也是重要因素。
63、 《乱》Ran 1985年 8.1 黑泽明晚年力作,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影片过于追求宏大场面和画面精美,为了拍得真实可信,黑泽明下令烧毁了高额搭建的三座实景城堡。
64、 《发条橘子》A Clockwork Orange 1971年 8.1 库布里克"未来三部曲"的压轴戏,对人暴力天性的揭露淋漓尽致。因暴力、色情场面过多以及发生类似案件,《发条橘子》在公映后不久即被禁放,直到库布里克去世后不久影片才重见天日,在剧场中与欧洲观众见面。
65、 《巨蟒与圣杯》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 1975年 8.1 《12只猴子》导演泰瑞·吉连姆早期推出的喜剧片,讲述亚瑟王和手下的圆桌武士们在寻找圣杯途中遇到的种种趣事。
66、 《傀儡人生》Being John Malkovich 1999年 8.1 近年比较有意思的一部美国影片。
67、 《城市之光》City Light 1931年 8.1 卓别林代表作之一。
68、 《疾走罗拉》Lola rennt 1998年 8.1 红发,尖叫,奔跑,可能这就是大家都在谈论的后现代主义。
69、 《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 1939年 8.1 好莱坞早期政治影片。 70、 《异形》Alien 1979年 8.1 一段噩梦的开始,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末路狂花》、《角斗士》)成名作品 。
71、 《落水狗》Reservoir Dogs 1992年 8.1 塔伦蒂诺的处女作,黑色、暴力、血腥,一个男性关系寓言,一部出类拔萃的独立影片,仿佛塔伦蒂诺的才华都已在最初的两部作品中用尽。
72、 《勇敢的心》Braveheart 1995年 8.1 随着梅尔·吉布森大呼一声"Freedom",他不但征服了奥斯卡的评委,也征服了十之八九的影迷。
73、 《冰血暴》Fargo 1996年 8.1 科恩兄弟代表作,导演乔尔的老婆麦克多蒙德在片中有上佳表现,土得掉渣的方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74、 《梦之安魂曲》Requiem for a Dream 2000年 8.1 好莱坞新锐达伦·阿罗诺夫斯基2000年力作,他的第一部作品是《π》。
75、 《摩登时代》Modern Times 1936年 8.1 这可是部上过初中政治课本的影片!
76、 《西部往事》C'era una volta il West 1969年 8.1 塞尔乔·莱翁内六十年代作品。
77、 《绿色奇迹》The Green Mile 1999年 8.1 《肖申克的救赎》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99年推出的新作,由汤姆·汉克斯主演,但显然未能超越前作。
78、 《莫扎特传》Amadeus 1984年 8.1 米洛斯·福尔曼可能是美国最成功的移民导演,他的作品有一种明显的向社会挑战的意识,但也只能在好莱坞容许的范围之内。
79、 《银翼杀手》Blade Runner 1982年 8.1 雷德利·斯科特作品,特有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出色的美工特技使《银翼杀手》成为一部不易被人忘记的科幻影片。
80、 《偷自行车的人》Ladri di biciclette 1948年 8.1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名词。
81、 《骗中骗》The Sting 1973年 8.1 保罗·纽曼与罗伯特·雷德福主演的一部骗术影片,几年前在国内的电视台放映。
82、 《大白鲨》Jaws 1975年 8.1 大卫·芬奇这样形容这部电影:自从我看完《大白鲨》,就再也不敢到海里游泳了,尽管我知道那只是一部电影。
83、 《鸭汤》Duck Soup 1933年 8.1 由着名的喜剧之家马克斯兄弟联袂主演。
84、 《岸上风云》On The Waterfront 1954年 8.1 马龙·白兰度塑造的又一段经典。
85、 《杀手莱昂》Léon 1994年 8.1 吕克·贝松奠定国际声誉之作。这好象是名单中第一位法国导演的作品,片子还是在美国拍的,看来美国观众确实只关心国产影片。
86、 《七宗罪》Se7en 1995年 8.1 大卫·芬奇初露峥嵘,几乎是部人见人爱的电影。
87、 《那一个晚上》Festen 1998年 8.0 原名《庆典》,Dogme95一号作品,极至的影象方式给人震撼,叙事的紧凑拉住了那些对手持镜头不适应的观众,Dogme95正式作品中影响最广的一部。
88、 《木兰》Magnolia 1999年 8.0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继《不羁夜》之后再次尝试的多瓣式结构的佳作,2000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89、 《安妮·霍尔》Annie Hall 1977年 8.0 伍迪·艾伦半自传色彩的代表作,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影片中那些喋喋不休的对话,如果GRE考听力的话,肯定是这个样子。
90、 《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 1995年 8.0 英国BBC电视台拍摄的热门电视短剧,英国演员科林·费尔斯因扮演男主人公达西而拥有大批的影迷。
91、 《斯特莱特的故事》The Straight Story 1999年 8.0 美国前卫导演大卫·林奇回归朴素的作品。
92、 《内幕新闻》The Insider 1999年 8.0 拉塞尔·克劳在此片的表现明显优于他获奖的《角斗士》。
93、 《用心棒》Yojimbo 又名保镖 1961年 8.0 黑泽明作品。
94、 《大逃亡》The Great Escape 1963年 8.0 战俘逃亡影片中的代表,斯蒂夫·麦克奎因代表作之一。
95、 《角斗士》Gladiator 2000年 8.0 尽管叫座又得奖,雷德利·斯科特原有的才情还是被好莱坞所吞噬。
96、 《异形II》Aliens 1986年 8.0 詹姆斯·卡梅伦续拍的恐怖科幻片,使女演员西尔古内·薇弗成为动作片中的孤胆女英雄。
97、 《非洲皇后》The Africa Queen 1951年 8.0 亨弗莱·鲍嘉与凯瑟琳·赫本大斗演技的精彩之作。
98、 《幽灵公主》Mononoke Hime 1997年 8.0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作品,这部关注人与自然的影片充满一种温厚的人文关怀。
99、 《火车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 1951年 8.0 希区柯克。
100、 《第七封印》Det Sjunde inseglet 1957年 8.0
就这些
❹ 罗伯特·德尼罗资料
罗伯特·德尼罗出生在一个艺术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位画家,父亲是一位画家、雕塑家兼诗人。德尼罗的童年生活相当自由,但也比较孤独,他更多地沉迷于书本。只到10岁那年有了第一次舞台演出的经验后,他才开始变得不那么腼腆。青少年时期,他的许多时间是跟一群哥们儿在街巷里度过的。16岁那年,他由于参加了查克霍夫的《熊》一剧的巡回演出而获得了他的第一份收入,并从此开始了长达15年的巡回演出生涯,其间,他曾与演技表演学派的代表人物斯戴拉.阿德勒和李·斯特拉斯伯格一同切磋表演技艺。2000年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获终身成就奖。
中文名: 罗伯特·德尼罗
外文名: Robert De Niro
国籍: 美国
出生地: 纽约
出生日期: 1943年8月17日
职业: 演员,制片人,导演
代表作品: 《捉迷藏》 (HideandSeek)等
目录
个人档案
影人介绍
步入影坛
星路历程
演员作品
1968-2005年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获奖纪录
人物轶事个人档案
影人介绍
步入影坛
星路历程
演员作品
1968-2005年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获奖纪录
人物轶事展开 编辑本段个人档案
【英文名】Robert De Niro 【出生名(原名)】Robert Mario De Niro Jr 【中文名】罗伯特·德尼罗/港译:罗拔迪尼路 【性别】男 【星座】狮子座 【身高】5尺9英寸(约175厘米) 【绰号】Bobby Milk(牛奶鲍比,据说是因为生性害羞再加上肤色苍白)Kid Monroe (Robert Mitchum 这样称呼)Bob 【宗教信仰】罗马天主教徒 【出生地】纽约,有意大利血统 【教育】Stella Adler Conservatory、American Workshop 【婚姻状况】已婚 【父亲】Robert De Niro,因癌症于1993年5月3日去世(71岁) 【母亲】Virginia Admiral,于2000年7月27日去世 【其它】他只有1/4的意大利血统,另有1/4 的爱尔兰血统, 1/4 的德国血统, 1/8 的荷兰血统以及1/8的法兰西-不列颠血统,不久前被查出患有前列腺癌。目前已基本康复,无大碍,希望影迷们不要担心。
编辑本段影人介绍
趣闻 罗伯特·德尼罗
他永远不重复自己担任过的角色,但永远是一个表情:皱着眉,一脸无奈相。 德尼罗一出现,总有一股暴戾的力量,不知什么时候爆发,令观众看得心惊肉跳。所以有时他演的太过软弱的角色,并不成功,他拍过一部演官方罪犯摄影师的戏,为了爱一个女人,一直被标·莫利欺负。标为喜剧演员。偶尔,德尼罗也当监制,因为他对黑种女子情有独钟。 黑人女友一个换过又一个,从不见他和白人拍拖,所以他出钱拍了一部捧新人的片子。捧的当然是黑人,故事笑那些对电影一窍不通的暴发户,为女友出钱拍电影,看起来特别亲切好玩。 德尼罗演戏非常专业,但不大出声,埋头研究角色,初入行的演员和他演对手戏,怕得要死,不是因为怕自己初入行吃NG影响对方,而是怕给德尼罗忽然跳起来,打他一拳。 认识他的好莱坞朋友说,他是一个善良的人,要发的脾气,早在戏里发光了。 演技大师 “你在跟我说话吗?你在跟我说话?”看过《出租汽车司机》的朋友都对其中那个一心想出人头地的出租车司机——特拉维斯·毕科对着镜子说话的镜头记忆犹新。《出租汽车司机》的确精彩,大明星德尼罗把特拉维斯·毕科演得入木三分。为此,德尼罗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同时也反映出他对艺术一贯的认真和执着。 罗伯特·德尼罗出生在一个艺术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位画家,父亲是一位画家、雕塑家兼诗人。德尼罗的童年生活相当自由,但也比较孤独,他更多地沉迷于书本。只到10岁那年有了第一次舞台演出的经验后,他才开始变得不那么腼腆。青少年时期,他的许多时间是跟一群哥们儿在街巷里度过的。16岁那年,他由于参加了查克霍夫的《熊》一剧的巡回演出而获得了他的第一份收入,并从此开始了长达15年的巡回演出生涯,其间,他曾与演技表演学派的代表人物斯戴拉·阿德勒和李·斯特拉斯伯格一同切磋表演技艺。 德尼罗首次走上银幕是1963年参与拍摄布莱恩.德帕尔马执导的影片《婚礼聚会》。他在好莱坞崭露头角是在1973年,他凭着在影片《鼓声轻擂》中对垂死的棒球手布鲁斯.迫尔森的精彩演绎而夺得当年纽约影评人奖的最佳男主角奖。1974年,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教父II》使德尼罗一举成为超级巨星,由于对青年维托.科里昂的成功塑造,德尼罗不仅为自己赢得了“马龙·白兰度接班人”的美誉,而且还荣获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之后,他又在《愤怒的公牛》一片中再度展示其超凡演技,他饰演的老拳击手雅凯.拉莫塔为他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殊荣。 德尼罗1976年与迪安.阿伯特成婚,生有一子,数年后两人分道扬镳。1997年,德尼罗与其多年女友,前空中小姐格蕾斯.海陶尔举行了秘密婚礼,共有三个儿子,并于近日,一家人游览世博会,以意大利馆结束,因为他拥有意大利血统。和别人交谈,和蔼可亲,大家纷纷让他签名,照相留念,均如愿以偿。 从90年代中期起,德尼罗开始尝试着拓宽自己的戏路。但开始的时候,他在影片《我们不是天使》和《福兰肯斯坦》当中的演出却招致一些影评人的批评,后来推出的《爱好者》一片也引发了无数的倒彩。近几年,他的几部新片颇受好评,使人们得以重睹德尼罗的风采:1995年推出的《热力》和《赌场风云》中德尼罗对反派角色复杂而又细致的刻画简直炉火纯青;而1996年推出的《沉睡者》和《马文的房间》则显示出他在塑造善良、平实人物时所具备的天赋;1997年的《杰克.布朗》和《摇尾狗》则展示出更加全面的表演才能。虽然1998年的名着大片《远大前程》似乎没瞄准目标,而恐怖片《浪人》好像也是言过其实,但不管怎么说,1999年,德尼罗还是有好戏唱的,哈洛德·拉密斯的喜剧《分析》对于德尼洛来说,肯定又是一个好的开端。 罗伯特是当今美国影坛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演员之一,被公认为美国演员中演技派的代表人物,称之为:戏王之王。
编辑本段步入影坛
罗伯特·德尼罗早在10岁的时候,他已经有机会参演舞台剧《绿野仙踪》,不过是演那只害羞的狮子。在通过StellaAdlerConservatory和AmericanWorkshop的学习后,他在美国导演BrianDePalma的影片中得到了一个角色,从此开始了他的水银灯之旅。 1973年罗伯特·德尼罗在影片《战鼓轻敲》中饰演了一个头脑不灵光的棒球手开始得到了美国观众的关注。同年,着名大导演马丁西科塞斯的《残酷大街》一片,德尼罗在其中扮演一个纽约意大利街区中混食的小流氓,为了出人头地而不择手段地打劫杀人,片中的他脸色苍白,不修边幅,干坏事时一副自得其乐的表情。由于演得细腻传神,好莱坞对这位新星是一片赞扬之声,他也由此片获得两项演员大奖。 1974年,德尼罗出演科波拉的名作《教父》第二集,扮演年轻时代的教父,再次出色发挥了他的天才演技,结果此片使他获得了第四十七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男配角奖,甚至有媒体当时感叹“《教父II》最幸运的就是以德尼罗代替了马龙白兰度”。 1976年,罗伯特·德尼罗主演了美国影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影片之一《出租汽车司机》。德尼罗饰演的一位刚退伍的美国大兵为了拯救一个雏妓大开杀戒。影片大受欢迎,德尼罗在其中的朋克发式也引得当时的美国年轻人纷纷仿效,同时正是因为此片日后引出了着名的“刺杀里根”事件。但更为重要的则是德尼罗出演的这一司机形象被后人看作是70年代“迷惘的一代”的代表形象,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德尼罗也凭借此片最终问鼎了第四十九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男主角。 从90年代中期起,德尼罗开始尝试着拓宽自己的戏路。但开始的时候,他在影片《我们不是天使》和《福兰肯斯坦》当中的演出却招致一些影评人的批评,后来推出的《爱好者》一片也引发了无数的倒彩。 1995年推出的《盗火线》和《赌场风云》中德尼罗对反派角色复杂而又细致的刻画简直炉火纯青。 1996年推出的《沉睡者》和《马文的房间》则显示出他在塑造善良、平实人物时所具备的天赋;1997年的《杰克.布朗》和《摇尾狗》则展示出更加全面的表演才能。
编辑本段星路历程
罗伯特·德尼罗是美国影坛一位杰出的表演大师。美国社会的芸芸众生在他酣畅淋漓的表演中无不维妙维肖,如见如闻。 1943年8月17日,德尼罗出生于纽约的一个意大利血统家庭。德尼罗的父母都是画家,他因此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早在10岁的时候,他已经有机会参演舞台剧《绿野仙踪》,不过是演那只害羞的狮子。在通过StellaAdlerConservatory和AmericanWorkshop的学习后,罗伯特·德尼罗在美国导演BrianDePalma的影片中得到了一个角色,从此开始了他的水银灯之旅。 1965年,德尼罗到巴黎参加了一家英语剧团的演出,之后,在法国着名电影大师马赛尔内的帮助下初步取得了拍电影的经验。回到美国后,正逢揭露社会弊病的新浪潮电影开始问世,新的人物形象需要新的演员,德尼罗的好运很快便来了。他开始在《Greetings》(1968)、《婚礼舞会》(《TheWeddingParty》1969)、《嗨,妈妈!》(《Hi,Mom!》1970)及《TheGangThatCouldn'tShootStraight》(1971)等影片中饰演配角。 代表作:《教父II》
1973年,德尼罗主演了着名大导演马丁西科塞斯的表现纽约意大利移民生活的影片《小街陋巷》(《MeanStreets》)一片,在其中扮演一个纽约意大利街区中混食的小流氓,为了出人头地而不择手段地打劫杀人,片中的他脸色苍白,不修边幅,干坏事时一副自得其乐的表情。由于演得细腻传神,好莱坞对这位新星是一片赞扬之声,他也由此片而一炮走红并荣获了纽约影评家协会的最佳男主角奖。 1974年是德尼罗演艺生涯中辉煌的一年。在科波拉执导的巨片《教父》续集(《TheGodfather Part2》)中,他饰演了性格复杂的青年时代的教父唐·科莱昂。为了塑造好这一角色,他远涉重洋,到意大利黑手党的故乡西西岛去精心观察揣摩了好几个月。拍摄该片时,力求真实的德尼罗甚至把手拿到烈火上焚烧。终于,德尼罗以令人叹服的演技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甚至有媒体当时感叹“《教父II》最幸运的就是以德尼罗代替了马龙白兰度”。 1976年,罗伯特德尼罗主演了美国影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影片之一《出租汽车司机》(《Taxi Driver》1976)。德尼罗饰演了一个历经周折的平民加英雄式的出租车司机,为了拯救一个雏妓(朱迪·福斯特)大开杀戒。他深入生活,表演得相当精彩。影片大受欢迎,德尼罗在其中的朋克发式也引得当时的美国年轻人纷纷仿效,同时正是因为此片日后引出了着名的“刺杀里根”事件。但更为重要的则是德尼罗出演的这一司机形象被后人看作是70年代“迷惘的一代”的代表形象,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德尼罗也凭借此片获得了第四十九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男主角提名。该片更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金棕榈大奖。 1977年和1978年,德尼罗又马不停蹄地拍了两部力作。在《纽约》(《NewYork,NewYork》1977)中,他成功扮演了一个萨克斯吹奏手。而在《猎鹿人》(《Deer Hunter》1978)一片中,他又细腻地刻划了一个从越战中生还,但心灵恶梦不断的迈克尔形象。这些成功的表演令德尼罗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交口赞誉。 1980年、德尼罗又在影片《愤怒的公牛》(《Bag-ingBull》)中成功地扮演了一个历经坎坷的拳击手形象。为了演好昔日的拳击冠军,他与影片的取材人物共同生活了好几个月并不顾高血压增加了50磅体重来适应角色的需要。最终,德尼罗的勤奋与富有实感的演技使他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此后,德尼罗又在《真正的忏悔》(《True Con-Fessions》1981)、《喜剧之王》(《The King of Comedy》1983)、《 代表作:《美国往事》
美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1984)、《堕入情网》(《Falling in Love》1984)、《天使心》(《Angel Heart》1987)及《午夜狂奔》(《MidnightRun》1988)等诸多影片中大显身手。在《美国往事》这部光辉灿烂的影片中,德尼罗重温了他的美国少年梦。在《堕入情网》中,他又把一位有妇之夫另燃爱火的热情与无奈刻划得入木三分。而由他主演的《午夜狂奔》更是在美国引起了轰动。 85年,一部叫《巴西》的疯狂喜剧,德尼罗客串一个大盗,不讲是他,谁也不相信他连这种小成本的戏都接。不过这部戏节奏鲜明,导演非常有才华,德尼罗是为了欣赏他,什么都肯干。 进入90年代,德尼罗探索不懈。1991年的《恐怖角》(《Cape Fear》)中,德尼罗深刻挖掘了一个流氓的卑鄙、邪恶内涵,饰演了他首个反派角色。另外,德尼罗还出演了《黑夜与都市》(《Night and the City》1992)、《疯狗与荣誉》(《MadDogand Glory》1993)、《这个孩子的生活》(《ThisBoy'sLife》1993)、《Mary Shelley's Frankenstein》(1994)诸片,都有不凡表现。 近年,德尼罗又出演了《赌场风云》(《Casino》1995)、《盗火线》(《Heat》1995)、《狂迷》(《The Fan》1996)和《沉睡者》(《Sleeper》1996)等影片。在《赌场风云》中,他把一个60年代拉斯维加斯的恶棍形象演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看来,知命之年的德尼罗大有宝刀未老、再创辉煌之势。 步入二十一世纪,仍是孜孜不倦地演,转战喜剧,在不少戏中担任配角。零八年和AL拍《正义杀戮》,比《盗火线》差上许多,剧本本身就有问题。
编辑本段演员作品
拜见岳父大人3 Meet the Little Fockers (2010) 弯刀(2010) 天伦之旅(2009) 爱格尼斯的海滩Plages d'Agnès, Les (2008) 即时发生(2008) 正义杀戮/正当杀人 Righteous Kill (2008) 星尘 Starst(2007) 特务风云 The Good Shepherd (2005) 罗伯特·德尼罗 夫妇
捉迷藏 Hide and Seek (2005) 鲨鱼故事 Shark Tale (2004) 配音 拜见岳父大人2 Meet the Fockers (2004) 圣路伊斯大桥 Bridge of San Luis Rey, The (2004) 天赐 Godsend (2004) Chaos (2004) 疑云重重(夜海追兇) City by the Sea (2002) 好戏上场 (爆Show特警组)Showtime (2002) 老大靠边闪II :歪打正着 Analyze That (2002) 纽约:9/11 9/11 (2002) 大买卖 Score, The(极盗爆破/鬼计神偷)(2001) 15分钟(死亡直播/千钧一刻) 15 Minutes (2001) 拜见岳父大人 Meet the Parents (2000) 飞鼠洛基冒险记(波波鹿与飞天鼠) Adventures of Rocky & Bullwinkle, The (2000) 怒海潜将 Men of Honor (2000) 完美无瑕 Flawless (1999) 老大靠边闪 Analyze This (1999) 远大前程 Great Expectations (1998) Lenny Bruce: Swear to Tell the Truth (1998) 浪人 Ronin (1998) 警察帝国 Cop Land (1997) 代表作《愤怒的公牛》
作大英雄 Wag the Dog (1997) 危险关系 Jackie Brown (1997) 沉睡者(豪情四兄弟)Sleepers (1996) 狂迷(烈火终结令) Fan, The (1996) 马文的房间 Marvin's Room (1996) 一切从心开始(亲亲坏姊妹)Marvin's Room(1996) 赌城风云 Casino (1995) 盗火线 (烈火悍将)HEAT (1995) 科学怪人之再生情缘 Frankenstein (1994) 代表作:《盗火线》
不如重新开始 This Boy's Life (1993) 布朗克斯的故事 A Bronx Tale (1993) 疯狗马子(暂借的情人) Mad Dog and Glory (1993) 四海本色(罗拔迪尼路之梦) Night and the City (1992) 幕后情人(疯狂银色梦) Mistress (1992) 教父三部曲(录像带发行,三集剪到一起,第二集成了开头,看得观众一头雾水):1901-1980 Godfather Trilogy: 1901-1980, The (1992) Godfather Family: A Look Inside (1991) 午夜风暴Guilty by Suspicion(1991) 恐怖角 Cape Fear (1991) 嫌疑犯 Guilty by Suspicion (1991) 浴火赤子情 Backdraft (1991) 好家伙/盗亦有道 Goodfellas (1990) 史丹利与爱莉丝 Stanley & Iris (1990) 无语问苍天 Awakenings (1990) 战役余情 Jacknife(1989) 我们不是天使 We're No Angels (1989) 水手刀 Jacknife (1989) 午夜狂奔 Midnight Run (1988) Dear America: Letters Home from Vietnam (1987) 天使心 Angel Heart (1987) 铁面无私 The Untouchables (1987) 教会(战火浮生) The Mission (1986) 巴西/妙想天开 Brazil (1985) 坠入情网 Falling in Love (1984) 美国往事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1984) 代表作:《出租车司机》
喜剧之王 King of Comedy, The (1983) True Confessions (1981) 打不开的锁 True Confessions (1981) Sam's Song (1980) 愤怒的公牛 Raging Bull (1980) 猎鹿人 Deer Hunter, The (1978) 纽约,纽约 New York, New York (1977) 最后大亨 Last Tycoon, The (1976) 一九零零 1900 (1976) 出租车司机 Taxi Driver (1976) 德尼罗和帕西诺
Bertolucci secondo il cinema (1975) 教父续集 The Godfather: Part II (1974) 穷街陋巷 Mean Streets (1973) 战鼓轻悄 Bang the Drum Slowly (1973) Born to Win ( 1971) Gang That Couldn't Shoot Straight (1971) Jennifer on My Mind (1971) 血腥妈妈 Bloody Mama (1970) 嗨,妈妈! Hi, Mom! (1970) Wedding Party(1969) 帅气逃兵 Greetings (1968) Trois chambres a Manhattan(1965)
编辑本段1968-2005年主要作品
2005《捉迷藏》 (HideandSeek) 2005 《TheGoodShepherd》 2004 《Chaos》 2004 《华氏911》 (Fahrenheit9/11) 2004 《复制儿魂》 (Godsend) 2004 《拜见岳父大人2》 (MeettheFockers) 2004 《鲨鱼传说》 (SharkTale)(voice) 2004 《圣路伊斯大桥》 (TheBridgeofSanLuisRey) 2002《9/11纽约:9月11日》(Himself/HostinTVBroadcast)(TV) 2002《老大靠边闪2》(AnalyzeThat) 2002《疑云重重》(CitybytheSea) 2002《好戏上场》(Showtime) 2001《TheScore》 2001《千钧一刻》(FifteenMinutes) 2000 《门当父不对》 (MeettheParents) 2000《怒海潜将》(MenofHonor) 2000 《波波鹿与飞天鼠》 (TheAdventuresofRocky&Bullwinkle) 1999《老大靠边闪》(AnalyzeThis) 1999 《老大慢半拍》 (Flawless) 1998 《冷血悍将》 (Ronin)1998《烈爱风云》(GreatExpectations) 1997《桃色风云:摇摆狗》(WagtheDog) 1997《黑色终结令》(JackieBrown) 1997《警察帝国》(CopLand) 1996 《马文的房间》 (Marvin'sRoom) 1996《豪情四兄弟》(Sleepers) 1996《烈火终结令》(TheFan) 1995《烈火悍将》(Heat) 1995《赌国风云》(Casino) 1994《玛莉雪莱之科学怪人》(MaryShelley'sFrandenstein) 1993《男孩的生活》(ThisBoy'sLife) 1993《四海情深》(ABronxTale) 1993《疯狗马子》(MadDogandGlory) 1992 《四海本色》 (NightandtheCity) 1992《Mistress》 1991《恐怖角》(CapeFear) 1991《真实一瞬间》(GuiltyBySuspicion) 1991《Backdraft》 1990《睡人》(Awakenings) 1990《好家伙》(Goodfellas) 1989《史丹利与爱莉丝》(Stanley&Iris) 1989 《我们不是天使》 (We'reNoAngels) 1989《Jacknife》 1988《午夜狂奔》(MidnightRun)1987《天使心》(AngelHeart) 1987《铁面无私》(TheUntouchables) 1986《教会》(TheMission) 1985《巴西》(Brazil) 1984《坠入情网》(FallinginLove) 1984《四海兄弟》(OnceUponatimeinAmerca) 1983 《喜剧之王》 (TheKingofComedy) 1981《TrueConfessions》 1980《愤怒的公牛》(RagingBull) 1978《越战猎鹿人》(TheDeerHunter) 1977《NewYork,NewYork》 1976《TheLastTycoon》(TheKingofComedy) 1976《计程车司机》(TaxiDriver) 1974《教父续集》(TheGodfatherpartII) 1973《残酷大街》(MeanStreet) 1973 《战鼓轻敲》 (BangtheDrumSlowly) 1971《BorntoWin》 1971《TheGangThatCouldn'tShootStraight》 1971《JenniferonMyMind》 1970 《BloodyMama》 1970《Hi,Mom!》 1969《Sam'sSong》 1969《婚礼》(TheWeddingParty) 1968 《祝福》 (Greetings)
编辑本段导演作品
特务风云 The Good Shepherd (2005) 大买卖 Score, The (2001) 布朗克斯的故事 A Bronx Tale (1993)
编辑本段获奖纪录
1981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愤怒的公牛》Raging Bull (1980) 1975年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教父2》The Godfather: Part II (1974) 2003年美国电影学院终身成就奖 2000年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德尼罗获奥斯卡影帝
1993年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2009年美国好莱坞电影节,《天伦之旅》获男演员奖 2010年美国金球奖终身成就奖 《教父续集》 (1974)罗伯特·德尼罗获第四十七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 《出租司机》(1976)罗伯特·德尼罗获得第四十九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猎鹿人》 (1978)罗伯特·德尼罗获得第五十一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愤怒的拳击手》 (1980)罗伯特·德尼罗获得第五十三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苏醒》 (1990)罗伯特·德尼罗获得第六十二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好家伙》 (1991)罗伯特·德尼罗获得第六十三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2010年11月 获得2011年金球奖的终身成就奖--塞西尔·B·德米尔奖(Cecil B. DeMille Award)。
编辑本段人物轶事
中国电影市场容量猛增,让好莱坞电影人越发关注东方这块巨大的蛋糕。2010年8月,奥斯卡影帝罗伯特·德尼罗带着家人来中国考察市场兼旅游,而他在中国拜访的第一个电影人就是姜文。
❺ 怎么描述一部电影的深刻意义
不知道是否对你有帮助就发了。
六大男人必看电影
一《美国往事》 课程:人生
《美国往事》包含了一个男人在这个世界上所能遇到的一切。友情、爱情、想、
责任、冲突。它更像是一场让人不愿醒来的梦,当面条躺在床上,在温暖的灯光和的迷离的电话铃声中回到那些逝去了的岁月,这场梦便开始了,直到最后的面条终于露出笑容,我们才回到自己的人生,去继续那些不尽的故事。什么帮派,什么仇杀,原来都不重要,印象中只有一个毛躁的少年,偷看一个美丽女孩儿跳舞;只有一个负罪的兄弟,每天早早地上床睡觉;只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面对背叛了的友谊,语调平和,不动声色。《美国往事》带着你作了一个三小时四十五分钟的梦。人生如梦,这也许是惟一的感受。
这是莱翁内“美国三部曲”之一,是意大利人眼中的20-60年代的美国形象。导演一改好莱坞传统西片的格局,以独特的视角塑造了美国黑社会人出生入死的人物形象。
二十年代的美国,绰号“面条”的纽约少年和几个同龄朋友一起认识了聪明狡黠的
麦克斯。他们开始从事走私活动。不久,面条在一场械斗中杀伤人命,被关进监牢。
若干年后面条被释放出狱,当年的小伙伴们已经变成了成熟健壮的青年。在麦克斯的带领下,他们重操旧业,开始了一系列的抢劫、盗窃、敲诈活动。随着犯罪活动的不断深入,麦克斯似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竟然把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也列入了行动目标。
有过铁窗经验的的面条不忍眼看好友走向毁灭,偷偷打电话报警,想逼迫麦克斯手。警察与面条的朋友展开激烈枪战,麦克斯等人全部被杀。面条在极端的悔恨与痛苦之下,离开了自己生长的地方,离开了心爱的姑娘,远走他乡。
几十年后,几近垂暮的面条潦倒回乡,意外发现原来当年的一切都是麦克斯的精心策划。他借面条和警察之手除去伙伴,自己则金蝉脱壳,吞没了团伙的巨款,改头换面之后跻身政界,成为上层社会的名流。麦克斯恳求面条杀死自己,幻想以此赎回自己的罪孽,,被面条所拒绝。麦克斯走投无路之下跳进垃圾粉碎机自杀。
本片获1984年美国影艺学院最佳陪乐、最佳服饰设计两项奥斯卡金像奖,1985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导演提名。
二《辛德勒的名单》 课程:责任
所谓责任,就是未必做得成却必须去做的事。对于辛德勒来说,救助落难的犹太人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责任。而把那段历史搬上银幕,则是斯皮尔伯格作为一个犹太艺术家的责任。《辛德勒的名单》包含着对受难者的祭奠,对拯救者的敬意,和对光明一定到来的信念。在影片放映后的一片赞誉声中,斯皮尔伯格平静地把影片的全部收益捐给了美国的纳粹大屠杀纪念馆。
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是个国社党(即纳粹党)党员。他好女色,会享受,是地方上有名的纳粹中坚分子。他善于利用与关系攫取最大的利润。在被占领的波兰,犹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工。因此,辛德勒的工厂只使用犹太人。然而这些人得到这份工作也就得到了暂时的安全,作为战争产品的生产者而免受屠杀。辛德勒的工厂成了犹太人的避难所。
然而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使辛德勒越来越不满。1943年,纳粹对克拉科夫犹太人的残酷血洗使辛德勒对纳粹的最后一点幻想也破灭了,他清楚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可怖。从那时起,辛德勒只有一个想法,尽可能多的保护犹太人,使其免
受奥斯威辛的死亡。他制定了一份声称工厂正常运转所“必须”的工人名单,通过贿赂
纳粹官员,使他们得以幸存下来。他越来越受到违反种族法的怀疑,但他每次都很机智地躲过了迫害,一如既往地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营救犹太人。当运输他的女工的一列火车错开到奥斯威辛时,他还破费了一大笔财产把这些女工又追回了他的工厂。
不久,苏联红军来到了克拉科夫市,向在辛德勒工厂里干活的幸存的犹太人宣布:战争结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1000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
他们把一份自动发起签名的证词交给了辛德勒,以证明他并非战犯。同时,有人还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子,赠送给辛德勒,在戒子上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于救全人类。辛德勒泪流满面,他为未能救出更多的犹太人而感到痛苦。辛德勒为他的救赎行动,已竭尽所能。他的全部财产都已用于挽救犹太人的生命。大雪之中,犹太人目送辛德勒离开了城市。他的义举将永远被犹太人们铭记在心。
评析:
影片《辛德勒名单》是大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于1993年拍摄的一部轰动世界的宏篇巨制。影片深刻地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并以其极高的艺术性成为94年全球最为瞩目的一部影片。其思想的严肃性现非凡的艺术表现力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影片于1993年12月15日在美国上映,当即引起了轰动,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并获得了美国导演工会奖。在94年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中,
《辛德勒名单》一片毫无争议地夺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以及最佳电影剪辑等6项金像奖。对于影片的成就来说,这是当之无愧的。 而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也以此片第一次夺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对于他的才华来说,这是一份迟到的肯定。
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热情,实际上,影片的
改编权和制片权早在1982年就已买下。但直到10年后,影片的拍摄计划才真正得以实行。为了拍摄这部影片,斯皮尔伯格首次放弃了惯用的电影特技,也拒绝请好莱坞影星主演,而是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请来了当年集中营的幸存者作副导演,并请被辛德勒拯救的犹太人作影片的顾问。斯皮尔伯格耗费了 2300万美元就完成了这部长达3小时15分钟的影片,并谢绝了片酬而将全部个人赢利捐献给美国大屠杀博物馆。
作为一个犹太人,拍摄这样的一部影片也是斯皮尔伯格长期以来的心愿。《辛德勒名单》一片虽然是以黑白摄影为主调,但其制作规模却不亚于任何一部彩色大制作的影片。
影片共有126个角色,动用了3万名临时演员参与演出。影片情节感人,气势悲壮,而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的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更使影片具有了一种极其真实的效果,感人肺腑,发人深思。影片中电影语言的运用十分出色,在表现犹太人的悲惨遭遇时,有一个镜头中出现了红色,在冲锋队屠杀犹太人的场景中,穿红衣的小女孩与画面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产生了极具艺术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而当小女孩再次出现时,她已经是运尸车上的一具尸体。这一处理手法堪称经典。同时也点明了主人公思想上所受的冲击。对于辛德勒来说,这一小女孩代表了他所有看见的犹太人的不幸,代表了他心理中发生的变化。这一镜头具有的深层内蕴和艺术价值都是足以载入史册的。它的艺术性达到了经典的地位。
当影片进行到犹太人走出集中营,获得自由时,银幕上骤然间大放光明,出现了灿烂的彩色。这一明显的电影语言技巧的运用,起到了极好的效果。由压抑阴沉的黑白两色到丰富的自然色彩,极其形象地尽显了人们解除死亡危险,重获自由后的开朗心情。此时此刻,几乎每个观众都会不由得鼓起掌来。这既是对犹太人获得自由后的欣慰,也是对导演斯皮尔伯格秘作的最高赞赏。影片的结尾同样具有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它体现出了犹太人对辛德勒的无限敬意,同时也使影片具有了回顾历史、发人沉思的艺术效果,极大地拓展了影片的表现空间。
《辛德勒名单》一片将作为电影史上永恒的光辉而存在,它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作品。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名字也将与这部影片联系在一起而永远流传下去。
三《肖申克的救赎》 课程:信念
“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一
个人能够在十五年痛苦的牢狱生活里,不放弃对自由的向往,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力量?所以他成功了,成功夺回了自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话:体制化是这样一种东西,一开始你排斥它,后来你习惯它,直到最后你离不开它。想想看,我们的身体已经有多大一部分被体制化了?
行业者安迪,被误判杀妻服刑。在恶棍横行的鲨鱼骨监狱,安迪凭智慧求生存,渐渐赢得监狱长官的倚重和身边监趸的爱戴。可是,他在处理税务报表上的能力换来的是监狱长官要把他永远囚禁的决心。
20年的铁窗冤狱,安迪的唯一希望,就在牢房墙壁的大海报后面!
肖申克的监狱的铁门打开。一个身着别扭的旧式西装的老年黑人囚犯走了出来,站在门口他下意识地四处看了看;在明媚的阳光的照耀下,一切是那么地似曾相识,一切又是那么的新鲜。他迟疑了一下,扶了扶头上的帽子,擒起破皮箱向陌生的自由走去。
这是个被关押了40年的囚犯,对自由他早已失望,在监狱中他生活得游刃有余,有很多人需要他。而从这里出去却是一件需要极大勇气的事,因为在真正的现实生活中已没了他的位置,他是个局外人,因为已经被监狱“制度化”了。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囚犯形象,是摩根·佛里曼创造的表演境界。
四《现代启示录》 课程:痛苦
战争是一种秩序的破坏,世界上最可悲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战争,最痛苦的战争电影莫过于《现代启示录》。《现代启示录》讲的是人性的倒退,秩序的破坏。但文明的进程却没有人能够阻挡。
越战期间,美军情报官员威尔德上尉奉命“毫不留情”地除掉库尔兹上校,一个叛逃美国军人。接到命令后,威尔德率领小分队,乘小艇逆河而上,冒险深入柬埔寨。
在一处偏僻的热带丛林内,精神失常的库尔兹上校以其嗜血成性的残暴统治着当地土着居民,成为他们盲目崇拜、迷信的图腾。随着小艇驶入柬埔寨,威尔德一行人似乎卷入一个超乎现实、彻底疯狂的世界,淹没在人类灵魂最黑暗、卑劣的阴影里……
《现代启示录》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1979年拍摄的经典名作。当时,受政治环境的影响以及为了迎合主流观众的胃口,该片曾删掉长达49分钟的内容。 20年后,科波拉在电视上收看这部旧作时,深感当时的“顺从”给它带来的缺憾。也许,经过这二十年的风云变幻,如今的观众已趋向成熟,可以承受当初大刀阔斧剪去的那些个性独特和带明显政治意味的情节。于是,在科波拉的策划下,这部惊世之作终于恢复其本来面目。
果然,科波拉此举令观众大开眼界:新版《现代启示录》显得更为丰满、成熟。不仅主题表达更加中肯、深切,其节奏、气氛也更加富于变幻,196分钟的放映时间于不知不觉中一晃而过,毫无臃肿拖沓之嫌。
该片情节框架大体取自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小说《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只是对时代、背景和人物作了一番调换而已。影片追随美军情报官员威拉德(马丁·西恩)上尉逆河而上深入柬埔寨国境——他此行的任务是除掉库尔兹上校(马龙·白兰度),一个精明强干又狂妄自大的职业军人。库尔兹在深山密林内纠集一些土着居民组成军队,占山为王,独霸一方,成为不可一世的独裁者。影片真实、生动地描述了千奇百怪因战争而引发的疯狂:高视阔步、目空一切的基尔戈上校(罗伯特·杜瓦尔)率领直升机打击目标时竟疯狂地陶醉在瓦格纳歌剧的乐声中;前来慰问的“花花公子”俱乐部联欢会一开场便陷入不可收拾的混乱;在一个被越军围困的营队里,官兵嗜毒成性,指挥部门形同虚设,士兵一派散沙。所有这一切不过是威拉德上尉丛林之旅的序曲而已。在库尔兹的据点周围,展现在眼前的更是一幅可怖的画面:挂在树枝上的尸体在烈日下东摇西晃;叛逆者的头颅被割下示众。
诚然,79年版的《现代启示录》仍不失为一部传世之作,但它所表现的无情和残忍确实叫人有点透不过气来。而新版本不时让观众紧绷的情绪从威尔德上校充满杀机的冒险之旅缓和过来。影片开始不久,威尔德和他的部下一道窃走基尔戈上校视如珍宝的冲浪板,在这里,我们第一次看到威尔德上校开心的笑脸。另外,“花花公子”俱乐部成员再次抛头露面。在航行途中,威尔德一行与她们邂逅。由于她们乘坐的直升机燃油耗尽,只得向威尔德求助。威尔德则提出一笔交易,要求姑娘们陪他们每人半小时以换取燃料。这一充满猥亵、滑稽的场面让人体味到一种难以忘怀的天真和酸楚。
不过,最重要的添加内容当属那段在法国种植园内颇富传奇色彩的情节。威拉德的队伍在逆河而上的途中偶然遇到法国种植园主赫伯特·马莱斯(克里斯汀·马昆德扮)和他的庞大家族。家族内的种植园主们长期恪守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尽管死亡的阴影无时不刻笼罩着他们。这段情节主要包括:在一次喧嚣的晚宴上,客人们慷慨激昂地争论着政治问题,以及威拉德同一位迷人的法国寡妇之间的风流韵事。看过这段情节后,我们会觉得,它仿佛那种超现实主义的梦境,有如西方殖民主义可望不可及的蜃楼幻景。不过,请听马莱斯在晚宴上意味深长的话语:“我们为守住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战,而你们美国人总是为那些毫无意义的东西拼命厮杀。”
由于新版本采用了先进的染印着色技术并以杜比数字技术重新灌录了音带,因此,时隔22年,无论在音响和画质方面,该片依然堪称一流。
此外,新版《现代启示录》并不是简单地掺进原先剪掉的情节,导演对影片作了一番整体修改,使之更为丰满、细腻,对主题的思索也更加深入、透彻。可以这么说,经历一番脱胎换骨,这部作品终将成为世界电影史上当之无愧的永恒经典。
五 第七封印 课程:哲思
不敢说能懂《第七封印》,但如果要在临死之前看一部电影,一定选择《第七封印》。
影片透过理想主义的骑士布罗克以及他的同伴在蔓延瘟疫的欧洲大陆上的漂泊生涯,向观众展示了不同的人在面对死亡时不同的表现方式,同时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对信仰的根源以及上帝的存在性提出了针锋相对的疑问,同时又通过演员约瑟夫一家的生活来肯定信仰本身的力量。影片本身充满了晦涩的隐喻和象征主义的构图,可以说是最能代表伯格曼风格的一部影片。
骑士布罗克和他的随从可以说是影片中最重要的人物,布罗克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在参加了十字军东征归来后,发现自己的祖国被瘟疫吞噬,而东征的行动也是一次十足的虚妄之举。在他最痛苦的时候,他遇到了迎接他的死神,但他不甘于在空虚中死去,他与死神展开了一场战斗--以棋对弈,布罗克一直在思索的痛苦中,他感觉到生命的虚空和上帝的飘渺,感觉到自己的生命似乎毫无价值,于是他说"我要利用这个缓期,做一件最有意义的事"。他在向神父(其实是死神假扮的)的忏悔中,对上帝提出了根本的质疑"空虚像一面镜子,在里面映出空虚的自己,真是令人可怕、恐惧。难道人真的无法看到上帝本来的面目么?他为什么总是隐藏在那些不切实际的神迹之中?连自己都无法相信自己,我又怎么去相信其他的人,那些愿意信上帝却无法真正做到的人以及那些既不愿意相信也无法做到的人,他们的命运会怎么样呢?我要的不是假设,是智慧,我要上帝亲手来显示他自己......"布罗克是一个痛苦的追求真理的理想主义者,他的生命充满了重负,同时他是唯一与死神能够彼此沟通的人,也因此而被自己折磨着。而布罗克的随从却是一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者,他对一切事物抱着平静而习以为常的态度,同时也时常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提醒着周遭的人保持自我的清醒。对于死亡和命运的荒谬他从不报以任何的不满和疑问,他明白一切,也接受一切。他是一个顺应着生活并学会在其中嘲谑的人。
假冒伪善的人便是那个神学院毕业的拉法,他徒然地有着上帝的学问和道德却行使着不义的事,他盗窃死人的财物转手倒卖,他也挑拨人与人的关系自己做看客。当年正是他欺骗了布罗克加入十字军,而如今他的欺骗手段越来越卑劣,最终他的生命被瘟疫吞没。在混沌中生活的人或许代表了很大多数人的形象--铁匠、铁匠的妻子、剧团里的斯卡。而这样的人恰恰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最多的,他们*一些生活的本能维持着,没有明确的信念和道德观,也没有对自我的反省意识,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满足物质和身体的需要。斯卡曾说自己最适合扮演死神的角色,而且还念了一段台词,可惜这一切对他的生命毫无触动,当死神真正找上他的时候,就表现出卑微的奴性和残缺的人格。
六 《阿甘正传》 课程:执着
每次想起阿甘在美国东西海岸之间的奔跑,心里都会止不住的伤感,还有振奋。你相信一个智障儿的成功吗?你相信这世上得到最多的人正是那些不计得失的人吗?阿甘不懂得他不能总跟着一个女人帮她打架,也不懂得一个成年人不该总把他*的话挂在嘴边。阿甘什么都不知道,他只知道凭着直觉在路上不停地跑,并且最终他跑到了终。
妈妈总说,生命就象一盒巧克力,你从不知盒里会有什么东西。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Who is Forrest Gump?
影片讲述了一个残疾人的非凡一生。50年代的美国,在阿拉巴马州的格林堡镇发生的故事……
他名叫福雷斯特.甘,家在阿拉巴马州的格林堡镇。40年代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着母亲独自抚养,他愚笨,臂上必须佩戴一个表示低能的臂章,但他觉得能理解母亲的每一句话。要上学了,可是当地的公立学校不能接受他,因为他的智商只有75。经过他的亲爱的母亲再三恳求,他才上了学校的车。那位唯一愿意让他坐在身旁的女孩子珍妮成了他唯一的朋友。别的孩子则欺负他、捉弄他。这时候,珍妮只好对他说:“快跑,福雷斯特,快1但是他跑不快,他拼命的跑啊,跑,奇迹发生了;他腿上的钢架散落开来,他像出笼的鸟一样飞快地跑了起来……跑啊,跑啊,就这样向前跑。一直到他是个中学生的时候,他也是这样跑着躲避一伙无赖的捉弄,他就这样跑进了一所大学的橄榄球场,从而跑进了大学。橄榄球教练发现了他奔跑的天才,他被破格录龋甘成了橄榄球奇才,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
甘经历了世界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体验过种种新奇的时尚,但无论他在何处,同谁在一起,他都依然如故。
在隐居生活中他时常思念着珍妮。而这时的珍妮已误入歧途,陷于绝望。终于有一天,珍妮回来了,他们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最后一晚,珍妮投入了甘的怀抱,然后在黎明时悄悄离去。甘一觉醒来,发现人去楼空,木然坐在走廊里的长椅上,然后,突然,他大步跑到草坪,一直向前跑去。他跑出了镇子,跑出了阿拉巴马州,跑啊,跑啊,跑向路的尽头。他跑出了镇子,跑出了阿拉巴马州,跑向路的尽头,跑到了海边,然后返过身,跑到了另一面的海边。一群的狂热的崇拜者追随着他。一向留短发的甘渐渐地须发满面。他数次横穿美国,又一次成了名人。回格林堡镇的途中,他收到了珍妮的来信,在对路人讲述自己的故事。路人告诉他,信上的地址就在附近,走过一两个街区就到了。他二话不说,一把抓起行李,迈开大步向前跑去。珍妮,他又见到了珍妮,而且,见到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小男孩。珍妮说,孩子的名字叫福雷斯特。珍妮又对说他,这是你的孩子,甘愣了一下,然后向正在看电视的小福雷斯特跑去。这时的珍妮染上了一种病毒,这是一种不治之症。甘平静地说,跟我回去,我照顾你。三人一同回到了格林堡镇,一起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之后,珍妮终于永远地离开了甘,而小福雷斯特也到了上学的年龄。甘坐在母亲曾经送他上校车的同一块石头上,看着儿子上了校车,默默地想着什么。一片柔软的羽毛从他脚前飘起,飘向蓝天白云之间。
阿甘:我答应过布巴,我一直尽量信守诺言。
阿甘:妈说蠢人就做蠢事。我不是蠢人,我是阿甘。
《阿甘正传》评析 :
在1995 年的第六十七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角逐中,影片《阿甘正传》一举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和最佳视觉效果等六项大奖。影片通过对一个智障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对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作了展现。影片改编自温斯顿· 格鲁姆的同名小说。只不过原着是一本充满了讽刺意味的荒诞小说,而影片则对故事进行了修饰和美化。摒弃了原着的荒诞和揭露讽刺意味,为影片增添了一种温情。这无疑使影片更合观众和评委的口味,但却牺牲了原着的叛逆斗争精神,使影片成为了一种理想化道德的象征。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在影片中,阿甘是十分纯洁的形象,而珍妮则成了堕落的象征。这与原着有着极大的出入。对于所叙述的一切,影片自始自终都是以一种温情和善意的态度来表现的,甚至还加入了诗意化的成分,这使得影片显得柔和而无伤害性。影片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宣扬和体现。使影片变得易为人们所接受,导演高超的编排技巧和电影语言的运用也使影片十分吸引人。影片的内容为影片商业上的成功提供了保证,而导演艺术上的处理也使得影片更加精彩,这就是影片成功的原因所在。《阿甘正传》成了美国当年最为卖座的电影之一。
汤姆·汉克斯在影片中的表演十分朴实自然。他以在此片中的表现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桂冠。这已是他连续获得的第二个影帝金像。《阿甘正传》的成功,也使汤姆·汉克斯成了好莱坞最受欢迎的影星之一。对汤姆·汉克斯来说,那两年是他演艺生涯中最为幸运的一段日子。
赏析:
1995 年的影坛几乎完全被《勇敢的心》所占领。梅尔·吉卜森成为该年度的最大赢家。《勇敢的心》一举夺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
❻ 简述哥特式艺术特点和成就
最初哥特是做为德国古民族的一支的称谓而被世人所记住的,他们曾经打败并入侵过罗马帝国,并最终使其分裂崩溃。而15世纪在意大利掀起的文艺复兴运动中的艺术家们将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结束至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这其中由基督教会势力统治的漫长岁月称之为“黑暗的中世纪”(Dark Middle Age),并将这段时期中所产生的艺术形式统统归为哥特艺术。自然,从当时那些文艺复兴艺术家们的本意看来,哥特这个词最初绝不是什么赞扬或崇敬(因为意大利人记恨哥特族毁掉了他们的罗马帝国)。它意味着粗野、不开化。事实上,从现代角度来看,中世纪艺术并不象当初他们所形容的那样一无是处。相反,很多相当有造诣的作品保留了下来并影响着后世。例如哥特式建筑、雕刻、玻璃器皿、灯式、装饰画等等。在这些哥特艺术当中,宗教题材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开始的浪漫主义文化运动使得哥特和中世纪再一次被当时的文化界所关注,浪漫主义崇尚个性解放,情感,自由。是对西方近代唯理主义、物质主义思潮的一次反动。是人性对工业文明的反抗。具有反传统和非理性色彩,其中审“丑”第一次做为美学概念出现在大众面前。他们用各种手段创造着自己的艺术,其中宗教、超自然、中世纪题材频频出现,而哥特做为一种形而上的醒目、黑暗、奇异符号被浪漫主义艺术赋予了新的内涵。其中颓废派作家Byron(拜伦)、Shelley(雪莱)、Baudelaire和 Verlaine对人类的阴暗面都非常感兴趣。性困扰则成为了浪漫主义文学所关注的另一个重要主题,背德的欲望和罪孽,付之行动后的苦恼与喜悦每每被作者和读者玩味不休。在视觉艺术领域,诸多浪漫派画家(如Caspar David Friedrich)非常偏爱哥特题材,那些荒芜、萧瑟、黑暗的景象被浮现于画布当中。建筑领域新哥特风格的教堂再一次成为了时尚。在这些艺术领域艺术作品中,哥特小说应该被着重介绍给大家。此类通俗小说在18世纪相当时髦,书中描绘了大量荒诞不经的奇谈怪论和黑暗历险故事,融合恐怖、神秘、情色元素。艾伦坡的“乌鸦” Bram Stoker的“吸血伯爵Dracula”,玛莉雪莱的“佛兰肯斯坦”都是其中的名着,特别是Stoker开创的吸血鬼文化可谓历久不衰,在当今时代都能吸引到无数的追随者和爱好者。例如创作出“夜访吸血鬼”等新哥特小说的当代作家安妮 莱斯。这些作品大大超出了当时社会所能容忍的限度,因此被官方文化界所不齿。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创导了后来的歌特小说。这时期的英国戏剧深受古罗马剧作家塞内加(Lucius Annaeus Seneca)的影响,充满复仇、阴谋、暴力和凶杀,甚至还有鬼魂出没,因此情节惊险刺激。特别是莎士比亚的剧作和詹姆斯一世时期的悲剧(Jacobean Tragedies),对哥特小说的出现与发展更是产生了巨大影响。
浪漫主义:离阴暗恐怖只有一步之遥
在1800年左右的浪漫主义运动中(ROMANTIC MOVEMENT),中世纪文化逐渐极其相关事物在某些人眼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浪漫主义成为这场文 化运动的中心。浪漫主义者希望跳出历史的限定,有些人希望回到中世纪时代,有些人从宗教或神秘注意中寻求理想,还有写人试图从自然中 得到答案。他们用自己不同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在整个浪漫主义运动中歌特开始被认为和黑暗,奇异,鬼魅等相关连,浪漫主义和歌特 作家象Byron, Shelley, Baudelaire还有 Verlaine沉迷于对人类阴暗面的表现。歌特情绪在视觉艺术上也有明显的体现,画家象Caspar David Friedrich 对黑暗和荒凉的展现。而在建筑上新歌特式逐渐成为时尚。这一时期许多歌特式小说家不断涌现,不仅歌特文学是对人类自身黑色 阴暗面的展示,也是对当时社会正统思维模式的一种挑战,是一种恐怖,神秘色彩的混合体。歌特小说中比较典型的角色是吸血鬼,例如玛利.雪 莱的Frankenstein,布来恩.斯托克的Dracula,还有Edgar Allan 诗集中的描写.斯托克笔下对吸血鬼化身的描述同以往比较走入了对立的角度.(当 代作家Anne Rice 的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和Poppy Z. Brite的Lost Souls等作品也是斯托克式的延续.)
中世纪的艺术曾被认为是一种怪诞的艺术,是外国人和蛮族人的产物。后来人们试图用这个定义表示与哥特人毫无关系的、十七世纪中叶兴起源于法国的艺术。
到了18世纪后期,哥特一词又成了一种新的小说体裁的名称。这种小说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者荒野为背景,故事往往发生在过去,特别是中世纪;故事情节恐怖刺激,充斥着凶杀、暴力、复仇、强奸、乱伦,甚至常有鬼怪精灵或其它超自然现象出现;小说气氛阴森、神秘、恐怖,充满悬念。作为一种小说体裁,哥特小说产生于1764年。那一年,贺拉斯•瓦尔浦尔(Horace Wapole)出版了着名小说《奥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小说出人意料地成功,不到4个月就出第二版,在这一版上,瓦尔浦尔为书名加上副标题“一个哥特故事”(A Gothic Story)。这种小说因此而被命名为哥特小说。
二百多年来,在英美,不仅通俗作家热中于哥特作品的创作,而且许多第一流的诗人和作家,比如英国的司各脱、柯勒律治、拜伦、雪莱、济慈、狄更斯、勃朗蒂姐妹、康纳德、福斯特、戈尔丁和美国的布朗、华盛顿•尔文、爱伦•坡、霍桑、马克•吐温、詹姆斯、福克纳、奥康纳、莫里森等人都要么直接创作过脍炙人口的哥特故事,要么把哥特小说的手法大量运用于创作之中,使哥特小说从通俗小说这一文学领域的“边缘地位”得以进入文学的中心和文学发展的主流,从而在英美文学中逐渐形成了十分突出的哥特传统。
在18世纪到19世纪的建筑文化与书写层面,所谓的“歌特复兴”(gothic revival),将中古世纪的阴暗情调从历史脉络的墓窖挖掘出来。同时,从18世纪末以来的一些文本,因为共同的基调与文体被归类于“歌特小说”例如华尔普(Walpole)的<奥蓝托城堡> (The Castle of Otranto)、安.拉得克里孚(Ann Radcliff)的《奥多芙的神秘》(The Mysteries of Udolpho)、路易斯(Lewis)的《僧侣》(The Monk),当然还有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
这些作品戮力于处理残酷的激情与超自然的恐怖主题,而小说的背景通常建构于荒凉的古堡或者幽深的修道院,主角(通常是稚嫩的少女/男)身陷于无以摆脱的魔性爱欲,和(通常是阳性的)施虐者展开一段以死亡为终结的际遇......在这些小说,个中包含的情欲/性别(sexual/gender)关系,古怪地纠缠于神圣与魔鬼的角力;极度的情色高潮来自于破灭(也就是仪式的“完成”)的那一刻。
象征父权的宗教系统与企图越的的黑暗(阴性)力量,在某种不可明说的层面,其实隐讳而酷异地分享着“爱欲交配死亡”的快感模式。在当代的恐怖小说阵营,如安.莱丝(Anne Rice)的《吸血鬼纪事》(The Vampire Chronicles)就流露出男同性恋情欲与父性机制的复杂互动。
以上大部分资料摘自暗夜妖娆http://www.nkelnacht.com/bid/index.htm
~~~~~~~~~~~~~~~~~~~~~~~~~~~~~~~~~~~~~~~~~~~~~~~~~~~~~~~~~~~~~~~~~~~~~~~
以下仅为个人看法:在基督教统治的欧洲,哥特显然是被当做了异教徒的产物,受到其的镇压,导致哥特族的四处流亡,流离漂泊的命运(尤其他们攻占了罗马,教廷所在地),而在这种流离失所中所透出的绝望的悲哀美感更是哥特的动人之处。其实或许就像《达芬奇密码》中说的那样,现在的《圣经》是罗马信仰异教的君士坦丁大帝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和统治,将异教与基督教混合而编写的,他将耶稣神化,禁止并烧毁关于耶稣为人和他与抹大拉的玛利亚婚姻以及玛利亚王室血统的福音,从而创立了新的基督教。而阅读被禁止福音的却尊重历史真实的教徒就成了所谓的异教。当时的罗马天主教会毁坏一切异教及其文化,贬低女性可生育的神圣能力,贬低这美丽的文化,贬低女神,利用耶稣的伟大来迷惑教徒。其实哥特中也有很多与古老宗教文化的相似之处。例如,哥特族喜欢五芒星,也就是五角星,它的比例自动符合黄金分割率,代表金星,代表女人性爱和没得女神维纳斯,在基督教产生以前是有关自然崇拜和女神崇拜的符号,而现在却被误解为恶魔的符号,都是君士坦丁创造的基督教打压异教的结果。还有对女性,女神的赞美,在很多哥特美术作品,音乐中都可以看出,例如MV中仙音,暗潮中的女主唱形象的塑造。很多哥特图片中运用的五瓣玫瑰也是赞美女性的特质得象征。还有上面哥特小说中提到的灵与肉交融的神圣婚礼“神婚”仪式,古人认为男人只有与女人肉体上的结合,才能成就精神上的完善,并因此获得认知感知神性,性的仪式被认为是男人与女人借以感知上帝存在的行为。
这些都让我们觉得可能哥特和其他早期古老宗教一样神秘神圣。说这些是想说明哥特文化随着基督教与异教混合流传下来,并深入宗教,就像欧洲各大教堂,所以你用心体会都不难发现。
个人认为现在的恐怖电影都或多或少加入哥特元素,与宗教,黑暗有关,例如这些我看过的《剪刀手爱德华》《理发师陶德》《夜访吸血鬼》《吸血鬼女王》《黑夜传说》《寂静岭》《德古拉》《范海辛》《指环王》《加勒比海盗》(海妖)《哈利波特》(伏地魔),前面几部大多都和吸血鬼有关,因为吸血鬼与哥特族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面色苍白,黑衣,讨厌阳光,喜欢黑暗,躺棺材里睡觉,邪恶妖娆血腥的美,高贵优雅不可一世。后面的大多是现代大片,其中的哥特元素都被用在反面人物身上,毕竟一般人还是喜欢正义和常人所能接受的美。
~~~~~~~~~~~~~~~~~~~~~~~~~~~~~~~~~~~~~~~~~~~~~~~~~~~~~~~~~~~~~~~~~~~~~~
下面的资料出自网络哥特小说吧http://tieba..com/f?kz=440178575
早在1921年,一位名叫克里斯滕森的瑞典人就拍出了一部名为《历代的巫术》的影片。众所周知,当时的电影刚刚诞生不久,还处在幼稚期,完整的有故事情节的影片还是凤毛麟角,电影特技也是简单粗糙,所以克里斯滕森采用了纪录片的形式,为我们在银幕上复现了一些有关“巫术”的影像资料。说是纪录片,但其中的镜头基本上是摆拍的,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倒更像是一部专题片。但不管怎么说,这是哥特文化第一次融入到电影艺术的表达领域里,异教、死亡、巫术等阴暗面元素第一次成为了电影的表现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哥特电影。由于影片的主题过于超前,《历代的巫术》遭禁映达数十年之久,到二战以后才被解禁。值得玩味的是,历史上的哥特民族可能也正是来自于瑞典所在的斯堪地纳维亚地区,相隔千年之后,也正是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人类第一部哥特电影。
不过第一部有影响的哥特电影却是来自德国,在《历代的巫术》诞生一年之后,德国导演茂瑙拍摄了电影《吸血鬼诺斯费拉杜》,自此,大名鼎鼎的吸血鬼正式出现在了大银幕上。事实上,影片中的主人公正是那位爱尔兰作家斯托克笔下的臭名昭着的德古拉伯爵,只是为了避免版权纠纷,茂瑙才给它改了个名字,不过此举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影片上映后,版权方面就一直麻烦不断,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尘埃落定的说法。不过,影片本身确实是非常成功,甫一上映就立刻引起了轰动,茂瑙也凭借此片奠定了自己大师级导演的地位。《吸血鬼诺斯费拉杜》也成为了人类电影史上第一部里程碑式的哥特电影。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德国影坛,正是表现主义电影处于统治地位的阶段,而除了《吸血鬼诺斯费拉杜》以外,另一部表现主义电影《泥人哥连》,也是一部很出色的哥特电影。只不过由于《吸血鬼诺斯费拉杜》的光芒过于耀眼,以致于《泥人哥连》几乎都被人遗忘了。
《吸血鬼诺斯费拉杜》的巨大影响力很快波及到了大洋彼岸,此时正处于上升时期的好莱坞对有票房号召力的题材自然是来者不拒,1931年,美国导演勃朗宁便依照斯托克的原着小说原原本本的将吸血鬼德库拉伯爵的故事搬上了大银幕,这便是影片《吸血狂魔》。该片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哥特电影,上映后同样是好评如潮,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尤其是本片的主演贝拉·卢戈西,他所刻画的吸血鬼形象是如此的深入人心,以致于在他死后多年,还有人坚信他本人就是一个真正的吸血鬼。
方兴未艾的哥特电影浪潮很快被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所打破,现实世界中的恐怖显然比银幕上的恐怖来得要可怕得多,在战争年代,人们在电影里需要的是心灵的慰藉、灵魂的抚慰,而不再是宣扬死亡、痛苦的哥特电影。
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复苏,电影产业也逐渐回暖,而哥特电影也再一次被纳入到了电影创作的轨道上。1958年,在德库拉小说诞生的地方——英国,这位大名鼎鼎的吸血鬼伯爵又一次出现在了大银幕上,这便是特雷西·菲舍尔所拍摄的影片《德古拉的噩梦》。该片塑造了一个崭新的吸血鬼形象,从这部影片开始,吸血鬼开始拥有又长又尖的獠牙,只要一张开嘴就会露出来。而主演克里斯托弗·李出色的表演更是出神入化:他五十来岁、高大英俊、两鬓花白、举止威严,神情兼具贵族的优雅和兽性,成为后来者模仿的样板。可以说,《德库拉的噩梦》奠定了至今为止哥特电影中吸血鬼形象的标准模式。
1959年,法国导演乔治斯·弗郎吉所拍摄的《无颜之眼》成为第一部没有吸血鬼形象的经典哥特电影。这部采用了黑白影像的电影,摄影术运用精湛、画面效果精致、情节离奇恐怖,让人过目难忘。特别是影片的诗意氛围,赋予了哥特电影另一种全新的气质,极大的丰富了哥特电影的表现手法。不过总的来说,从战后一直到80年代,哥特电影还处于发展期,势头较弱,数量也不多,有影响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除了上面所提及的那几部以外,就得算1979年赫尔佐格所翻拍的他的前辈茂瑙的那部成名作了。赫尔佐格号称“德国四大导演”之一,辅之以克劳斯·金斯基的出色演绎,赫尔佐格版的《吸血鬼诺斯费拉杜》在50年后取得了不亚于茂瑙版的成功。
在整个80年代,值得一提的哥特电影得算1983年好莱坞出品的《欲望》。这部由托尼·斯科特导演、凯瑟琳·德纳芙和苏珊·萨兰登主演的影片同样以吸血鬼为题材,但在这部影片中,吸血鬼角色不再是男性的专利,而是把女性吸血鬼作为了主角。当然在此前的影片中,也出现过女性吸血鬼,但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而这部影片则彻底突破了吸血鬼的既有形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优雅、迷人而又危险的女性吸血鬼的标准形象,也成为后来者模仿的标版,在此后的影片中所出现的女性吸血鬼角色,大多离不开《欲望》中所塑造的那个模式。
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哥特电影才真正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哥特电影不仅在欧美,更在全世界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高潮。1990年,一个名叫蒂姆·波顿的导演找到了一个名叫强尼·戴普的演员,联袂为我们贡献了一部名为《剪刀手爱德华》的影片——自此,哥特电影复兴的大幕在好莱坞被彻底掀开了。作为一部当代里程碑式的哥特电影,《剪刀手爱德华》的意义是怎么评价也不为过的。这部影片没有吸血鬼,没有巫术,也没有宗教背景,但同样编织出了一个黑色的、讲述孤独、死亡和痛苦的精彩的哥特画卷……天才的蒂姆·波顿把古老的哥特文化和当下的时代背景天衣无缝的融合在了一起,给哥特题材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从而在根本上拓展了哥特电影的题材范围。蒂姆·波顿也借此逐渐成为当代最伟大的哥特电影大师,他和强尼·戴普这一对黄金搭档也配合得天衣无缝。1999年的《断头谷》就是二人再次合作的结晶,这一次波顿开始出人意料的直接以巫术为题材,为我们描述出世纪末一曲凄婉、仇怨、令人回味无穷的哥特哀歌。
《剪刀手爱德华》的成功坚定了好莱坞制片人们投资哥特电影的决心。1992年,大名鼎鼎的德库拉伯爵终于再一次粉墨登场了。这一回,掌镜的是好莱坞“教父”级导演科波拉。科波拉网罗了一大批好莱坞明星,大手笔的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横亘数世纪的爱情故事,这就是电影《惊情四百年》。《惊情四百年》以好莱坞的方法彻底重构了德库拉伯爵的故事,从而给流传了几百年的德库拉传说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影片大气恢弘,特技眼花缭乱,加上好莱坞的宣传攻势,很快席卷了全球的电影市场。
90年代初的哥特电影浪潮并不仅止于此,越来越多的电影人都开始对哥特题材感兴趣。1994年,爱尔兰导演尼尔·乔丹振臂一呼,好莱坞三大帅哥便齐集麾下,为我们集体奉献了另一部堪称史诗的伟大哥特电影——《夜访吸血鬼》。对一般影迷来说,《夜访吸血鬼》最大的看点恐怕在于汤姆·克鲁斯、布拉德·皮特和安东尼奥·班德拉斯的联袂演出了,但影片本身并不逊色,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吸血鬼题材的集大成者了。影片的时间跨度达数百年之久,而且地域也横跨欧美两大洲,向我们全景式的展现了一个与人类社会并存的吸血鬼世界,并别出心裁的以吸血鬼的视角描述出了它们自己的心路历程。《夜访吸血鬼》是如此的成功,以致于我们甚至可以断言,吸血鬼的故事就此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在此后20、3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也不会有超过他们的同类型电影了。
在吸血鬼电影大获成功的同时,另一部名为《乌鸦》的电影闯入了哥特影迷们的视野。相对于好莱坞主流大制作而言, 《乌鸦》显得更独力、更 另 类、也更cult一些。
时光进入21世纪,哥特电影已在全世界遍地开花。一向以艺术气息浓厚着称的法国人也没有放过哥特电影的创作。2001年,一部名为《狼族盟约》的法国电影让全世界的哥特影迷都惊喜不已。该片以法国乡间关于吃人巨兽的真实传说为蓝本,糅合了悬疑、巫术、惊悚、异域等多重色彩,精致而又细腻的在银幕上为我们还原了一个以哥特文化为背景的引人入胜的精彩故事。两年之后的2003年,法国人则给哥特影迷们带来了更大的惊喜。这一年,法国人制作出了一部出色的3D动画片《盖娜》。《盖娜》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广泛影响力的哥特动画长片,全片既吸收了好莱坞常用的科幻元素,又保留了法国人对哥特文化的理解。特别是影片中邪恶外星生命体的形象,妖魅、高贵、危险、黑暗,符合哥特文化中一贯的典型形象的特征。在该片中,邪恶的外星生命以植物汁液为食,强迫人们冒着生命危险为其采集,实际上这里的植物汁液正应对着传统哥特文化中的人类鲜血。此外,外星人的统治是通过巫师、祭祀对人们的精神控制来实现的,可以理解为是该片的创作者依托科幻背景对宗教内容的一次全新演绎,反映了创作者们对宗教传统的独特反思,而这种反思,正是承袭了哥特文化中的异教传统。
时至今日,史诗性的哥特电影浪潮已经过去,但哥特电影的题材越来越广泛,同时,哥特电影也开始向传统的类型片靠拢,逐渐融合了其它传统类型片的特点,使得观众们接受起来更加容易。2003年的美国影片《吸血鬼女王》就是个中代表。这是一部以经典吸血鬼题材为主题的电影,但在这部影片中,融合进了街头文化、黑人文化的特色,吸血鬼也摆脱了以往白人男性贵族的身份设置,而是以黑人女性的面貌示人。全片节奏明快,音乐强劲,可以说,这是一个黑人街头版的吸血鬼故事。此外,2003年的《黑夜传说》和2004年的《范·海辛》则反映了哥特电影的最新发展趋势。这两部影片都结合了好莱坞惯用的动作片特点,极尽动作、打斗之能事,如果去掉其中的哥特背景,则是不折不扣的动作片。而且,两部影片都以哥特文化中最经典的两大传统形象——吸血鬼和人狼为主角,在银幕上让二者大打出手。《黑夜传说》讲述了人狼和吸血鬼相爱的哥特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范·海辛》则以传统的德库拉故事为母题,把其中的吸血鬼克星范·海辛博士直接变成了人狼,倒也别有一番趣味。
❼ 德古拉的历史
德古拉伯爵
昼伏夜出,长生不老,他阴险的面色永远苍白,美丽的嘴角永远藏着獠牙和牺牲者的鲜血;可是他又衣着考究,彬彬有礼,散发出女人无法抗拒的魅力。
这个世界上最着名的吸血鬼,在银幕上也是最走红的恐怖明星,以他为主角的电影不胜枚举,但是每部片子里的德古拉伯爵又都不尽相同。所以还是先走出电影,看看他的来龙去脉吧。
按照西方传说,吸血鬼是个背离上帝的特殊种族。有人甚至考证出,《圣经?旧约》记载的该隐杀亚伯事件,是吸血鬼的起源——杀了亲生弟弟的该隐被上帝放逐,他的后代便逐渐繁衍成为不老不死,靠人血为生的吸血鬼。不过,德古拉伯爵其实确有其人。据记载,在他生活在公元15世纪的中欧罗马尼亚,是位骁勇的战士,但脾气暴戾,其领地上的百姓不堪其苦。此人死后留下很多传说,而19世纪爱尔兰作家布拉姆?斯托克以此为题材,在整理大量故事的基础上,终于创造出德古拉伯爵这一经典形象。
早在电影刚刚诞生的年月里,就已经有人把德古拉伯爵搬上银幕,其中最着名的要属德国表现主义大师F·W·茂瑙拍摄于1922年的《诺思费拉图》。影片特殊的摄影风格与主演的k的传神表演使它毫无疑问地成为历史上最具开创性的电影之一,饰演吸血鬼的MaxSchrec平时生活中也模仿吸血鬼,甚至在棺材中接受记者采访,一度有人怀疑他本人就是一只吸血鬼。9年后陶德·布朗宁以《诺思费拉图》的原作斯托克的小说改编成《吸血鬼》,主角Bela Lugosi所营造的恶魔气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也使他成为历史上最着名的吸血鬼。德国着名导演赫尔措格于1979年拍摄了《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为茂瑙的原作赋予了新的内涵,而伊列斯.梅里格(Elias Merhige)也于2000年以茂瑙拍摄此片的过程为基础拍摄了《吸血惊情》。此外深入人心的便是1992年科波拉拍摄的《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与F?W?茂瑙的不同在于,F?W?茂瑙对于德古拉伯爵的形象是颠覆性的,形象阴森且委琐,形容枯槁狰狞,眼神邪恶狠毒,身体伛偻却带有侵犯性,科波拉的主旨却在于还原小说原作中的德古拉伯爵的形象。
特征:嗜血,不是一般的嗜血。他的怕光已经不是秘密了,他可能还怕大蒜和十字架,但他决不同于一般的吸血鬼,他的爱情坚持了几百年,但就这一点,和《神话》中的玉漱公主有得一拼。
恐怖指数:8 千万别在他面前流血,哪怕只是一个小伤口。你会把他的小宇宙点燃的,其实,在搞清楚他是否已经用过餐以前,你最好不要出现在他的面前。他家里的那张大床你千万别睡,尽管里面躺着若干莫妮卡.贝鲁奇般的女子。
电影集:《诺思费拉图》(德国,1922年)《吸血鬼》(美国,1931年)《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德国,1979年)《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美国,1992年)《吸血惊情》(美国,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