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对德国人称呼是叫姓还是名
对德国人称呼“名”。在德语中,人们往往用人称代词“您”以及姓氏之后加“先生”或“女士”作为尊称。在亲戚、朋友和年轻人之间更多的是用“你”或直呼其名。小辈对长辈也直呼其名,这是一种亲呢的表示而非不尊敬。
德国人的姓名与大部分欧美人的姓名一样,是以名—姓为序排列的,名在前,姓在后。比如海涅•海因里希,其海涅是名,海因里希是姓。
爱旅游:德国人旅游开支世界之最。 据德国媒体报道2011年德国人以总计600多亿欧元的旅游支出,继续保持世界旅游冠军的头衔,达到了创记录的607亿欧元。
德国人最喜欢前往的国外目的地是西班牙、奥地利和瑞士。德国本身也是一个旅游目的国,在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十个旅游目的国之中,德国位于英国之后,马来西亚之前排名第八。
爱读书::德国书业协会201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60%的受访者表示,前12个月内购买过书籍,其中87%的人买书3本以上。另外,德国人2013年休闲时间最爱干的事情中,读书看报的排名高于逛街下馆子。销售最多的圣诞礼物排名第一的是图书。
爱钻研:英国北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显示,德国人平均智商107 居欧洲之首。 至2014年底,德国共89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与诺贝尔经济学奖,仅次于美国,英国位列第三。
德国还是一个非常注重教育的国家,早在1989年,教育经费就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10多年来,教育经费的增长超出经济增长速度的3~4倍。
㈡ 丁克在德国的起源
德国“丁克夫妇”为何不愿生儿育女
解放日报 (2005-03-12)
新华社北京3月11日专电“丁克夫妇”(指双收入没有孩子的夫妻)在发达国家越来越多,据联合国公布的最新研究报告,预计200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的人口数量将创下新低。
丁克夫妇比例最高的群体,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而落后地区和贫苦家庭却生了很多孩子,这种情况对全球的未来发展不利。
从社会学角度通观全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要孩子的原因,是他们对生活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并非源于物质条件。显然,主要问题出在脑子里。
丁克夫妇认为,有了孩子,二人世界从此消失,休息时间更少,谈论话题只剩下孩子,生养孩子还意味着大笔花费。他们内心一直很矛盾,是工作还是照顾孩子?享受二人世界,还是和孩子一起?这些抉择让人身心疲惫。而且还要操心——为子女教育、成长、就业甚至婚姻,有操不完的心。这让丁克们恐惧。
其实,没人真打算一辈子过那种白天逛博物馆,晚上听歌剧的日子。老年时,人们更害怕没有天伦之乐的凄凉晚景。只是丁克夫妇觉得为人父母的责任太重大。养孩子需要付出很多,但这不就是生活么?就目前的人均预期寿命而言,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只占人生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
实际上,很多丁克夫妇心底这样想:人生在世,就是为寻求快乐,生孩子对自己来说是负担。而且,让孩子来到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上,一出生就会面临压力和不幸。尽管稚嫩的孩子有陶瓷一般润泽的面庞,还是要忍受很少见到父母或天天和父母呆在一起的日子,要忍受吸烟的幼儿园阿姨,要忍受父母不幸的婚姻。但丁克夫妇忘了,管束、贫困和苦难有时反倒是孩子成长的加速器。
出生率越低,西方媒体和舆论对生孩子谈论就越多,却逐渐培养出不敢要孩子、疑虑重重的男女,只要他们还不太老,就会在要不要孩子上绞尽脑汁。以德国为例,不论是给予生育夫妇更多照顾还是高额津贴,再多的钱也很难让处在这种境遇中不打算要孩子的人改变。
在西方人印象中,生育与巨大困难和风险相伴,这种印象被不断强化。在这件事上,对那些生活在富裕福利国家并有良好社会地位的人来说,唯一普遍适用的原则就是:能够付出爱的人,就能要孩子。
㈢ 外国对爱人的称呼
1、英国(英语国家)
世界各国情人、夫妻间的称呼被最多人知晓的英语单词husband与wife为英语国家丈夫妻子间最直接的单词。 husband ,这个单词是由两字词中组成house和band 。 hus 是house的缩略形式,band就是用来束缚的条带,因此,这个单词原为起屋的意思。在古时,一个婚姻家庭中,而负责起屋的一方就是husband;而负责纺织和养育子女的妻子——wife,便由单词weaver(纺织者)演变而来。
2、德国
德国人用Sch tzchen来称呼自己爱的人/ Sch tzchen的中文意思是我的财宝,务实的德国人以此种称呼来表达对对方的重视,以及表示彼此间的重要性。
3、美国
美国夫妻间喜欢用honey、sweetie来彼此称呼,意思是蜜糖、甜心。也许是美国人特别喜欢甜食,所以爱人间的称呼总离不开甜。这样的称呼听着就让人感觉幸福。
4、立陶宛
立陶宛人(Lithuanian)则用Alus意为啤酒,来比喻自己心爱的人、爱国爱家的立陶宛人,在谈情说爱时也不忘提及自己国家的特产——啤酒,不知是真的对啤酒的迷恋可以与爱的人相提并论,这是呼唤爱人时就会想起自己最爱的饮品呢?
5、波兰
波兰人把自己的情人比喻为Herbatniki,意思为“饼干”,爱情在波兰人眼中就像清脆可口、浓香四溢的饼干,品尝之后,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6、日本
日本人则会像孩子一样称呼彼此“お父さん(爸爸)”、“お母さん(妈妈)”/ 日本人以重视家庭着称,尤其是有了小孩的家庭,夫妻间都与自己的小孩统称彼此为爸爸、妈妈,可见日本夫妻对家庭的重视。
7、泰国
泰国的恩爱夫妇则互叫对方为“Dor Eng”即我自己,能互相如此称呼一定非常恩爱,绝不会打骂对方,否则即是打自己、骂自己了。
㈣ 他从主持人改做演员,娶德国妻子恩爱20年,如今过得怎样
关于演员而言,演戏是一辈子的修行,静心锤炼本人的演技,一直怀揣一颗谦卑之心,才是一个优秀演员的必经之路。演员不只仅是一个称谓,它代表了对艺术的尊重,对职业的敬畏,对理想的坚持。可能时间的流逝,会带走我们记忆中某些演员的名字,但是时间却对经典的角色迫不得已。
胜利的定义有很多,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规范,但是只需努力终会迎来花开时。从掌管人到演员,李云霄完成了圆满的逆袭,即使他没有如日中天的名气,但角色才是对他最好的证明。关于曾经50岁的李崇霄来说,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又有一份酷爱的工作,这才是最大的胜利。
㈤ 秋迪夫妇:抗战时期的欧洲伉俪,丈夫血洒大青山,妻子潜伏上海滩
1971年,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随着中国代表团正式进驻联合国,开始行使主权国家权利,中美之间的民间互动,也逐渐开始多了起来。
不久,作为中国常驻联合国暨安理会代表的黄华同志接到了中央的一个指令,要求他务必打听并联系上一位如今身在美国的德国女士——秋迪夫人。
随后,黄华打听到了这位女士的住处,并亲自登门拜访。
黄华敲开了那户人家的门,开门的是一位六十多岁外国妇女,她看着眼前的黄华,感到有些陌生。
“先生,您找谁?”
黄华赶紧自我介绍:
“您是秋迪夫人吧,我来自中国。”
一听到 “中国” 二字,对方本来迟疑的眉头顿时舒展开来,仿佛见到了一个久别重逢的亲人。
她点点头,将黄华让进了屋内。
随后,黄华简单地叙述了此番前来的目的,这次前来,他是代表宋庆龄女士,来邀请秋迪夫人前去中国的,国家方面也希望她日后能够在华安度晚年。
秋迪夫人听到黄华的邀请之后,心情颇为激动,她眼中含泪,喃喃地轻声自语:
“汉斯,我很快就要去见你了,他们没有忘记我们。”
秋迪夫人口中的汉斯,就是她的丈夫汉斯.希伯,也是第一个为中国抗战事业,在华壮烈牺牲的欧洲人。
汉斯.希伯,波兰名为Grayb,德国共产党员,年轻时曾在德国医药卫生部门工作,后因参加反一战示威游行,被当局逮捕入狱。
在狱中,汉斯.希伯对未来进行了仔细思考,他觉得当下之时,医药只能改善国民体格,而要想唤醒人们的认知,还应该努力将 社会 事实呈现给大家。
让黑暗刺痛大家的眼睛,让光明指引人们的前程,用真相唤醒民众的觉醒。
正是因为这段报社的经历,才让他开始接触中国、并和中国结缘,自此便再也难以割舍。
二十世纪初,东方雄狮——中国开始觉醒,革命浪潮迅速席卷东方,这也使得世界各地的报纸之上,开始逐渐有了中国的一席之地。
汉斯.希伯在报社工作之时,接触了许多关于中国方面的消息,他对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 历史 积淀的国家,非常感兴趣。
他觉得,自己的确应该亲自去那里看看。不久,汉斯.希伯便借工作之机踏上了东行之旅,在这里他看到了古老中国正散发着蓬勃的生机,善良友好的中国人民勤劳而努力地生活着。
这件事便是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1925年,当时的上海,进步思潮涌动,青年学生更是激情澎湃。
为了抗议日本纱厂镇压工人大罢工、打死工人顾正红的恶行。
5月30日,上海两千多名学生走上街头,声援工人行动,这些年轻人纷纷发表演说,强烈要求政府收回租界。对此,英国巡捕旋即逮捕了一百多名学生。
消息传出之后,万余群众聚集巡捕房门口,要求释放被逮捕的进步学生。
随后,英国巡捕开枪射击,当场打死十三人,重伤十人,同时逮捕了一百五十余名示威群众。
“五卅惨案”发生之后,举国悲愤,然而一些反动报纸却刻意歪曲实事,将英国巡捕开枪的原由归结为:
“学生们要冲击巡捕房,杀死外国佬,受伤的巡捕们,最终不得已才进行自保防卫。”
这种被扭曲的假消息传到国外,让一些不明真相的外国人,反而对“五卅惨案”持以向左的看法。
这让此时的汉斯.希伯感到义愤填膺,因为当天他正好路过南京路事发地,与许多外国人一起,目击了整个事件发生的全过程。
根据汉斯.希伯的记载,当时现场围观的外国人不少,但没有任何一个外国人受到示威群众的攻击,也没有一个巡捕被杀害或者受伤。
为此,汉斯.希伯连夜写了《上海的斗争——1925年“五卅”惨案的继续》,以外文报道的形式,在国外报社发表出来。
随后,汉斯.希伯进入北伐军总政治编译处,进行编译工作。
在那里汉斯.希伯结识了很多热情的革命党人,这也让他对当时的中国,这个即将冲破黎明前黑暗的国家,充满了希望。
正当汉斯.希伯为自己能够为正义发声而感到兴奋之时,中国的大革命运动却悄然变质了。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反动派悍然举起的血腥屠刀,让昔日的革命战友纷纷倒在了血泊当中,白色恐怖开始上下弥漫。
面对这种情况,伤心的汉斯.希伯最终选择离开,暂时回到了德国国内。
回到中国去,这个强烈的念头,也一直萦绕在他的心里。
在这段颇为沉闷的日子里,汉斯.希伯遇到了同是德国共产党的秋迪.卢森堡女士,两人共同的志向,以及同样对中国充满同情、热爱的观念,使得彼此的感情迅速升华,不久两人便结为了夫妇。
1932年秋,新婚不久的汉斯.希伯和秋迪夫妇俩先后来到中国,开始在上海定居,向世界宣传中国的革命情况。
在这期间,他认识了一些居住在上海的进步人士,如史沫特莱、斯特朗、布朗以及宋庆龄女士,在宋庆龄的倡导之下,众人还成立了上海第一个国际性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
此时,汉斯.希伯和秋迪两人还结识了一些当时活动在上海的地下党人员,作为国际共产党人,他们甘愿冒着风险,帮助地下党人员。而且作为外国人,他们的身份在上海租界之内,确实也有着天然的便利条件。
在这段时期,夫妻俩便经常扮作医生、护士去采购药品,随后将之通过上海地下交通站,秘密运送到敌后部队当中。
从1938年到1941年,汉斯.希伯和秋迪夫妇两人先后来到延安、皖南泾县云岭,以及苏北的盐城。
特别是延安之行,成为了改变汉斯.希伯一生的重要转折点。
在延安,毛主席专门抽时间接见了他们,在毛主席面前,思想激进的汉斯.希伯谈了自己对斯诺所着的《西行漫记》一些看法,他认为这本书里的一些观点,非马克思主义,十分不可取。
期间,他还提到自己曾公开发表文章批评过斯诺的《西行漫记》。
而且斯诺本人并不是一个共产党,因此,我们也不能要求他的观点完全都要符合无产阶级,现在国民党和外国反对派都在骂他,我们共产党人,可不能再给他们帮大忙。
这次和毛主席的谈话,给汉斯.希伯带来了极大的震动,毛主席的胸襟和气度,让汉斯.希伯的眼界随之拓宽,给他日后的前进指明了方向。
先前自己一直都是在大城市内旁观中国现状和革命,比起斯诺的深入、近距离观察,自己确实自愧不如。
随后,汉斯.希伯便决定,自己要向斯诺学习,离开舒适的大城市,深入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根据地,获取抗战一手资料,来更好地宣传抗战,为抗战尽一份力。
1941年,汉斯.希伯同秋迪两人决定,去从来没有人去过的山东敌后抗战根据地采访,为此,新四军负责人还曾劝他们:
“日军对山东的大扫荡即将开始,北上路途艰险,还是暂勿北上。”
但汉斯.希伯拒绝了这份好意,他说:
最终,新四军方面只好安排了一支精干的小分队,护送他们前往山东,在进入敌后根据地的路上,汉斯.希伯将自己的一路见闻记录了下来:
辗转到达山东滨海区,汉斯.希伯夫妇受到了当地军民的热烈欢迎,当时的《大众日报》曾这样描述过此事:
而面对如此热情的山东老乡,汉斯.希伯夫妇也是倍感荣幸,希伯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曾这样描述道:
在鲁南地区,汉斯.希伯脱下了西服,换上了八路军的灰棉布军服、穿上了当地特制的铲鞋,采访田间农夫,乡间士绅、以及日军俘虏,而且还经常随军参加夜袭,近距离地记录战士们的战斗过程。
当时的军队首长怕他吃不惯山东当地的饭食,想尽办法给他搞来了一些咖啡,看着捧在对方手里的这些咖啡,汉斯.希伯眼红了,他知道,在如此艰苦的地方,想要弄到这种东西有多不容易。
他拿起面前的煎饼,学着山东本地人的模样,卷起一根大葱,便大口嚼了起来。
“你们不要将我当外人,我来这里就是和你们一起生活,一起战斗的,同志,我是战友,不是客人。”
汉斯.希伯的乐观也感染了周围所有的人,那段时间,这个身穿八路军军装,蓝眼睛、大鼻子的外国人,深受大家的喜爱,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洋八路。”
汉斯.希伯在这里感到很快乐,他用笔仔细地记录着在这里的平静和战火。他希望将自己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最后也能汇集成一本书,让全世界人们都能看到,中国民众抗日战争的卓绝和伟大。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日军大扫荡,最终打破了这里的宁静。
1941年11月初,敌人大扫荡前,山东分局曾建议,让汉斯.希伯夫妇离开山东,暂回上海躲避。
而汉斯.希伯对此则坚决拒绝,他表示:
最终,秋迪一个人被送回上海,临行那天,汉斯.希伯告诉她,等大扫荡过去之后,自己就会去接她再一起回来。
然而,秋迪没有想到,这次离别,竟然是两人的永别。
此去一别,生死两隔。
秋迪走后,日军的扫荡形势日益严峻起来,11月30日,汉斯.希伯所在的军队在大青山五道沟下的獾子沟附近被日军包围了。
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遭遇战,己方不过一个连的人,而且大多数是后勤文职人员,八路军方面大多数人使用的还是射程不远的步枪。
而对方则是装备精良的日军混编旅,随军还配备有重机枪、六零炮和掷弹筒。
在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情况之下,部队领导下令紧急突围。
原本,汉斯.希伯是被分在第一队的,这样有剩下的两队为他们掩护,突围成功的希望会大一些,然而汉斯.希伯却不肯先走,他表示,自己要和其他同志们一起战斗。
当第二梯队开始突围之时,他又要求坚持到底。
随后,日军慢慢围了上来,一直负责掩护的第三梯队队员们,最终失去了撤退的时机。
汉斯.希伯和几位同志边打边撤,突然,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大腿,伤口顿时血流如注。
身旁的几个八路军战士,看到汉斯.希伯受了重伤,转过身,想要将他背起撤退,却被纷纷射倒在血泊当中。
汉斯.希伯撑起身,用尽最后的力气还击,却最终倒在了敌人密集的弹雨之中……
战后,在清理战场之时,人们发现了身上弹痕累累的汉斯.希伯,这位从欧洲来华的外国人,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中国人民的热爱,对中国抗战不屈精神的支持。
后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曾这样评价过汉斯.希伯:
由于战争环境和敌人的严密封锁,抗日敌后根据地传送的消息比较慢,在上海等待丈夫的秋迪一时还不知道,自己朝思暮想的丈夫竟已壮烈牺牲。
这段时间,她接受了中共中央上海 社会 部副部长潘汉年先生的领导,负责掩护地下党在租界设立的一处秘密电台。
当时,潘汉年利用日伪高层的关系网,在租界内设立了两个秘密电台,一个在贝勒路,一个便设在辣斐德路1288弄1号的房子内,而这所房子的主人,就是秋迪女士。
每天,秋迪女士正常出行生活,谁都没有想到,这个德国女人的房子下面,竟然有一个频繁发报的中共电台。
后来,汉斯.希伯牺牲的消息传来,新四军方面给秋迪夫人带来了一大笔抚恤金,而哭红眼睛的秋迪却毅然拒绝了,她对来人说:
“汉斯希伯是共产党员,我也是共产党员,他能够为抗战流血牺牲,难道不相信我能经得住这个严峻的考验吗?”
随后,秋迪女士忍住悲痛,一直继续在上海隐蔽战线工作,直到抗战胜利。
战争结束之后,秋迪几次想要去找寻汉斯.希伯牺牲的地方,可惜都未能成行。随后国内战争爆发,秋迪夫人母亲病重,她只好选择离开中国,回到了母亲在美国的居住地。
这么多年,去见见汉斯.希伯的长眠之地,为他扫一扫墓碑上的尘叶,成为了秋迪一直难以放下的夙愿。
直到1971年,黄华的登门拜访,才让秋迪夫人再次看到了希望。
1981年,一位七十多岁的外国老太太来到了山东临沂,她用颤巍巍的手,轻拂着眼前墓碑上的尘土。
她便是秋迪女士,而眼前的这座塔型墓碑,便是中国人民为汉斯希伯所立的安息之所。
汉斯希伯的遗体最初葬在獾子沟,1944年改葬在沂南县梭庄烈士陵园,解放后,山东省人民政府将其迁葬于临沂革命烈士陵园。
一晃眼,四十年过去了,当年意气风发的汉斯.希伯已经化为了眼前的这尊汉白玉雕像,一手持笔,一手持本,一如当年风采。而此时的秋迪却已走入暮年,白发苍苍,步履蹒跚。
那一天,秋迪在汉斯.希伯墓前待了许久,诉尽了四十年的幽怨和思念,临行时,她用德语为汉斯.希伯留了句话:
“无数先烈在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中献出了他们的生命,希伯同志是个共产党员,他尽了自己的义务,我们将铭记所有的先烈。”
这句话,最后被镌刻在了汉斯.希伯的墓碑上,这是秋迪留给丈夫最后的赞美和眷恋。
1997年1月21日,秋迪女士在北京医院去世,享年92岁,随后,她的骨灰被运到山东临沂,与丈夫汉斯.希伯葬在了一起。
这一对为了中国抗战事业奔走呼号、最终奉献一生的欧洲夫妇,在生离死别五十六年之后,最终再次相聚,长眠在了他们为之奋斗终生的中华大地之上。
谨以此文纪念 汉斯.希伯、秋迪夫妇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今日的幸福来之不易,不忘先烈,砥砺前行。
㈥ 德国人乐柏和玲子是什么关系
夫妻。德国人乐柏是一名网红,在他拍摄的视频中,乐柏和玲子在德国结婚,是夫妻关系,二人生活轻松愉快。乐柏热心有活力,有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收获了一大批粉丝。
㈦ 黑塔利亚里为什么德意志和意大利被叫做花夫妇
因为他俩的国花分别是雏菊和矢车菊
㈧ 德国人姓名结构
你好,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德国人的姓名组成如下
( 1 )德国人的姓名排列次序为名在前,姓在后。例如Konrad Adenauer (康拉德· 阿登纳),第一个词为名,第二个词为姓。
( 2 )德国人的名字相同的很多,男性的名字和女性的名字有区别。例如Johannes (约翰内斯)、Peter (彼得)、Nikolaus (尼古劳斯)等为男子专用名;Elisabeth (伊丽莎白)、Margarete (玛格丽特)等为女子专用名。
( 3 )德国人的名字大多是单一的,也有少数是复名。
( 4 )德国人的姓的形成,有的是沿用古日耳曼语中的名字和《 圣经》 中的名字作姓;有的源于地区,例如Bayer(拜尔)、Schwab(施瓦布);有的来自自然环境,例如Bach(小河)、Berg (山脉);有的取自住宅前的标志,例如Adler(鹰)、Engel(天使);有的是职业或人体特征,如Winzer(种葡萄的人)、Goldschmidt(金匠)、Klein(矮子)Schwarz(黑人)等。
( 5 )东西德均有法律规定,婚后家庭的姓,就是其子女的姓。婚后家庭的姓,可以用男方原姓,也可以用女方原姓,但习惯以前者居多。有时也用夫妻两人的姓构成复姓,例如Karl SChmidt-Rottluff(卡尔· 施密特一罗特鲁夫)这个复姓系父母双方的姓合成。
㈨ 求德国一对夫妻翻唱的love you like a love song
找德国福奇翻唱的一首歌曲,就是大海捞针,因为这个歌曲的确太多了,甚至你不知道夫妻的名字。
所以建议你别纠结,听听其他的歌曲都挺好听的。
㈩ 在国外,夫妻之间怎么称呼
就我所知,英国国家夫妻间的昵称很无聊就是honey,darling, sweetheart等,或者就是叫名字。在德国就常听情人间很有趣的昵称,他们会互相以动物名称来称呼对方,如有些女孩称男朋友或者老公为Schnecker/Tiger等等的动物名称,不过一般的也就称为Sch�0�1tzchen,跟中国人说的小宝贝差不多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