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什么叫德国企业走向巅峰

什么叫德国企业走向巅峰

发布时间:2022-12-19 03:52:58

① “德意志制造”是怎么炼成的

原文在这里
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德国的奔驰、宝马、奥迪、大众、西门子、莱卡、阿迪达斯、博世、克虏伯等品牌非常熟悉,世界上几乎在所有的制造业领域,都有德国品牌的一席之地。在当前,“德意志制造”不仅是质量的代名词,还是品位的化身。为了寻找“德意志制造”的成功之谜,李蕙蓁、谢统胜两人曾亲临德国,考察该国着名的制造业工厂、古典建筑,学校、博物馆,并且从公共艺术、工业设计、家具家饰、生活用品等切身观感与体验中,用感性的文字创作了《德意志制造》一书。

《德意志制造》并没有系统深入地分析德国制造的时代背景,也没有从学理层面探究德国制造业异军突起的原因,两位作者从个人的直觉入手,在具体的考察中给读者带来诸多思考。

不得不承认 “德意志制造”与德意志民族的文化传承息息相关,严谨理性的民族性格形成了“德意志制造”的核心文化:标准主义、完美主义、精准主义、守序主义、专注主义、实用主义和信用主义。这些文化特征深深地根植于德国人心里,就像是德意志民族的语言,复杂而精确,语法和词汇不能出现丝毫的模糊一样,泾渭分明,从而成就了“德意志制造”的传奇。

“德意志制造”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并在全球化时代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标准化和质量认证体系。德国长期以来实行严谨的工业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为德国制造业确立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做出了贡献。德国建立完善、统一的行业标准,最主要的制定机构为德国标准化学会,其制定的标准涉及建筑、采矿、冶金、化工、电工、安全技术、环保、卫生、消防、运输和家政等几乎所有领域。德国每年发布上千种行业标准,其中约百分之九十被欧洲及世界各国采用。此外,德国还建立了公正、客观的质量认证和监督体系,最主要的认证和监督机构为南德技术监督公司、北德技术监督公司、莱茵技术监督公司,这些公司独立于政府和行业,依照有关标准对企业产品和制造流程进行检测,并为合格者颁发认证证书。这样既有效协调了本土企业间的竞争,又确保了“德意志制造”的质量,这从整体提升了“德意志制造”的竞争力。

其次是科技创新体系。“德意志制造”的强大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领先的产品技术含量。德国历届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着力建立集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知识传播和人力资源培训为一体的科研创新体系。它的最大特色是个人、企业和政府的统一:科研人员出成果,企业出资本,国家出政策,并负责对企业和科技界进行沟通和协调。企业承担三分之二的科研经费,剩下的三分之一由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承担。为了使制造科技能够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可持续发展,德国政府确立了三大发展目标:绿色制造、信息技术和高端制造。德国人始终相信一句话:真正决定企业前途命运的是研究与开发,而不是别的不能把握的客观因素。因此,德国企业对研发投入毫不吝啬,研发经费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之三,位居世界前列。即便在欧债危机期间,尽管企业的订单有所减少,但德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不仅没有相应递减,反而逐步增加,使以先进制造业为强大支撑的德国经济并没有受到欧债危机的强烈影响,反而因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使制造业更具有活力。

最后是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德意志制造”的成功离不开富有活力和高水准的技术工人。在培养技术工人的过程中,德国注重推行双轨制职业教育,即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展开职业教育。学校负责传授理论知识,企业为学生安排到一线实习和培训。政府对数百个职业制定毕业考核标准,以确保教学和人才质量的评判水平。德国约百分之七十的青少年,在中学毕业后会接受双轨制职业教育,每周有3—4天在企业中接受实践教育,1—2天在职业学校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培训时间一般为2—3年。职业学校教育费用由国家承担,企业实践培训费用由企业承担。这种模式突出的优势就在于:培训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有效保证了制造业所需的高技能。同时,职业培训也是通往职业生涯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在德国可以参加的培训职业多达350多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技术工人的平均工资远高于英、法、美、日等国,与白领阶层相差无多。正是一大批技术娴熟的工人,把研发出来的蓝图变成精美的产品,并成功投放市场,使德国制造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始终保持强大的竞争力。

阅读《德意志制造》时,笔者不禁联想到“中国制造”。中国尽管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和制造业大国,但距离制造业强国还有不小的差距。当前,中国制造业依靠低成本、高消耗、高排放推动增长的模式基本上已经走到了尽头,人力成本上涨、产能过剩、技术含量缺乏竞争力、品牌缺乏影响力等问题,已经成为严重阻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难题。面对诸多挑战,吸取“德意志制造”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制造业摆脱困境、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现实的借鉴价值。

② 德国企业成功的因素是哪些

一、德国企业在海外成功的关键因素
调查显示,产品质量、正确的业务伙伴、良好的关系网络、服务、市场认识度、合格员工、合理的战略计划等是德国企业在海外成功的关键因素。

(一)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被各个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普遍认为是海外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以82%的得分比率遥居各因素之首,其中在电子数据处理、电工、精密机械及光学企业中的得分比率高达92%,在研发企业中达86%。因为企业研发能力直接决定了产品质量和对当地市场的适应性。为此,还必须以另一个重要因素-“合格员工”为保障。因为只有拥有合格的员工,才有可能贯彻质量目标,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二)在新的目标市场上选择正确的业务伙伴
“选择正确的业务伙伴”以64%的平均得分比率列第二。其中,在电子数据处理、电工、精密机械及光学企业中的得分比率为71%,外贸批发商和服务类企业61%。业务伙伴选择对大企业的影响相对少些,比率为51%。而在欧洲以外市场谋求发展的企业,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业务伙伴的选择。特别是在创业阶段,选择合适的业务伙伴是企业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之一。

(三)良好的关系网络
“良好的关系网络”被企业认为是仅次于产品质量和业务伙伴选择的第三大成功关键因素(59%),其中对于机械制造(63%)、电子电工(66%)、建筑(71%)、贸易和服务(均为64%)等行业的大企业尤为重要,在远离本土的海外市场(东欧、亚洲、拉美及非洲)业务开拓中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数企业认为,私人关系和关系网络对于选择正确的业务伙伴至关重要。而这种关系主要是通过亲临目标市场考察和参加交易会等活动建立的。此外,来自德国工商会和海外商会等机构的信息、经验交流和咨询建议对企业建立良好关系也很关键。

(四)服务
“服务”超过“价格”因素列第四(56%)。而机械制造(69%)和外贸批发行业(59%)对其重视程度更高。从目标市场看,在巴西(64%)和南非(67%)地区开展业务的企业更加重视“服务”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质量和技术优势是产品决定性的成功特征,而与之配套的服务则是其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而要贯彻必要的服务,同样需要合格的员工。

(五)市场认识度
“市场认识度”被认为是企业海外成功的保障性因素(53%)。其中大企业(70%),特别是从事大规模投资和在当地设有采购部门的大集团(74%)都对“市场认识度”给予了相当的关注。由于金属工业主要涉及供应过程,受市场认识度的关联影响较少(41%)。从目标市场看,“市场认识度”对于在欧盟和俄罗斯等国发展业务的企业作用相对更大(62-64%)。

(六)合格员工
“合格员工”也是企业在海外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52%)。大企业更是将人事工作视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于服务业企业(62%)、大企业子公司、合资企业及研发中心(均为68%)来说,由于其“产品质量”与员工密切相关,因而“合格员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七)产品价格
48%的企业将“产品价格”列为企业海外成功的因素之一。而其对于化工行业的小企业和外贸批发商具有决定性意义(均为55%),他们对此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市场认识度”。但价格因素对大企业(40%)和服务业(36%)的影响相对较小。

(八)技术优势
虽然只有39%的企业视 “技术优势”为其成功的因素之一,但相当一部分大企业(47%),特别是机械制造和电子数据处理、精密机械和光学(超过60%)以及研发(63%)企业非常重视通过技术革新来扩大和保证其竞争优势。由于“技术优势”与产品特性密切相关,因而“高端产品策略”对企业海外业务具有战略意义。“德国制造”至今在海外仍享有很高的声誉。(九)针对目标市场的特别方案
36%的企业认为,“针对目标市场的特别方案”是企业在海外成功的重要基础,其中服务业占45%。“业务计划”在企业的每一项海外业务中都具有重要作用。除业务设想、业务目标、市场分析和战略、市场营销、销售计划、采购计划外,“业务计划”还应包含财务计划并考虑当地的法律环境因素,确定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随时掌握各个阶段业务发展的情况,从而在国际化进程中获得成功。

(十)接近客户
“接近客户”也是企业海外成功的战略因素之一(27%)。许多大企业认为,通过在目标市场设立代表处接近客户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50%)。此外,在海外大范围投资企业(46%)以及采购部门(40%)也视“接近客户”为成功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因为与当地客户群体建立直接的联系能够使企业获得有关市场机遇和挑战的可靠信息。但该因素对小企业的影响不大。

(十一)及早进入市场
23%的企业,其中主要是大企业(36%)特别是大型商贸企业(30%)认为,及早进入目标市场有助于企业在海外成功。

(十二)有利的政策环境
出人意料的是,多数被调查企业认为海外市场“政策环境”对企业成功的影响不大。只有16%的企业,其中主要是从事海外投资的大企业(23%)认为“政策环境”很关键。从行业上看,化工和塑料工业(23%)受“政策环境”影响相对较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要在海外获得成功,除过硬的产品质量,还主要取决于业务基础准备工作、寻找合适的业务伙伴、对市场的认识度、在当地认真细致的员工招募工作以及可靠的业务计划。而这些因素,都离不开工商会和海外商会等机构的帮助与支持。
上述因素对于我企业“走出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应为我企业借鉴。同时,我驻外经商机构及商会也应加强相关的信息咨询和指导,支持企业在海外业务的开展。

二、德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评价
总的来说,欧洲国家仍是德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最主要目标市场,但同时,德国企业在亚洲的经营形式日趋多样,特别是在对外投资中,已超过其对东欧国家的投资。而中国是德国企业在亚洲最重要的目标市场之一。

(一)中国荣登“海外业务现状”榜首
在对“海外业务现状”一项的调查中,53%的企业对中国市场评价积极,得分比率列各国榜首,俄罗斯和美国(47%)并列第二。在亚洲,印度也获得了较高的评价,超过日韩等国列第二。

(二)未来2-5年在中国的业务前景最为看好
68%的企业预计,未来2-5年在中国的业务将有所扩大,中国一越成为德国企业海外业务最为看好的市场。俄罗斯(63%)、印度(59%)、美国(58%)和英国(53%)分列二至五位。此外,德国企业对法国、日本及澳大利亚等市场也较为看好。

(三)中国市场活力仍显不足
虽然中国在前两项调查中均排名第一,但在主要目标市场“市场活力”一项中却明显落后,仅列第八。第一至第七位分别是俄罗斯、印度、土耳其、巴西、南非、近中东和东欧国家。

(四)中国成为主要目标市场之一
对比目前在特定国家开展业务的企业数量与计划开拓新的目标市场的企业数量可以看出,波兰/捷克/匈牙利、俄罗斯、中国、印度、南非和巴西将是德国企业中期内的主要目标市场。

③ 德国公司的特点和日本、美国公司相比。

美国、日本、德国在企业管理是当代全球具有代表性的模式,通过比较分析其文化背景、政治经济法律环境、管理思想及管理实践,进行跨文化跨国度的系统综合研究,以探求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原理和规律,从新的角度检验一切现有的管理理论思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从而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管理方法,为中国企业管理改革提供有力的帮助,以下从文化背景、经济体制、政企关系、企业管理四个方面来比较美、日、德三国在企业管理上的异同。
一、文化背景方面:
1、美国企业文化的主要特点:在分配上贯彻能力主义,工资与贡献直接挂钩,工资分配大都采用岗位工资制和职务工资制;企业职工只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职工流动性大;利润的多少不仅是衡量企业行为的唯一尺度,也是决定经营者成败的重要砝码;企业高层管理者权利集中,决策往往只有少数人参与;有相当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各项工作都有严格的标准,将工作都有严格标准,将工作表现与标准对照,用比较结果测评工作绩效;特别重视规划、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强调使用分析技术,将决定都基于准确精细的数据资料,大多数企业都倾向于“硬”管理;总之 ,美国企业一贯崇尚个人主义、能力主义、契约主义和权威主义,是一种理性的企业文化模式。

2、日本企业文化的主要特点: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和报效国家的双重价值目标,提倡忠诚是日本企业文化的突出特点;信奉家族主义和资历主义,不断向职工灌输“以企业为家”的思想,再加上实行“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工资制”,企业与职工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负有集体主义管理思想;以“和”为魂、劳资和谐;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德国企业文化的主要特点:德国的企业文化受欧洲文化价值观影响很深。首先,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带来的民主、自由等价值观,对德国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次,德国强调依法治国、注重法制教育、强调法制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形成的完备的法律体系,为建立注重诚信、遵守法律的企业文化奠定了基础。再次,宗教主张的博爱、平等、勤俭、节制等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德国企业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还有,德国人长期形成的讲究信用、严谨、追求完美的行为习惯,使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无不渗透着一种严谨细致的作风,体现着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去处理问题,对企业形成独特的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这几方面的结合,形成了德国企业冷静、理智和近乎保守的认真、刻板、规则的文化传统。德国企业文化明显区别于美国的以自由、个性、追求多样性、勇于冒险为特征的企业文化,也区别于日本企业强调团队精神在市场中取胜的企业文化。
二、经济体制、政企关系方面
1、美国信奉的是自由企业制度,该制度的核心是私人财产所有权,私人财产受法律保护而神圣不可侵犯,人们之间的产权界限都是明确的,人们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财产,或用于消费和投资,每个公民都可以建立企业,利用自己的或有偿利用他人的生产要素,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这些企业以单人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等组织形式,独立而自由地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美国政府通过各种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社会保障与福利政策、对外经济政策等的贯彻执行,通过位社会提供一系列公共物品和服务来实现的;另外美国经济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金融市场的活跃程度。
2、日本企业与政府存在着高度的合作,通过长期经济计划及产业政策等引导企业的发展,同时对于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行业和公司给与财政资助,日本在产业结构上形成了以财团型企业集团为核心,以独立系企业集团为辅的体系。
3、德国为保护竞争、维持市场竞争秩序,国家建立健全了完整的法律体系;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国家通过间接和直接的干预手段,来保持经济持续和适度增长的同时,维持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对外经济平衡;促进劳资合作、实行社会保障,劳资双方形成了一种稳定的“社会伙伴关系”,从经济权利方面构成全社会的平衡系统,另一方面,以市场自由竞争形成的分配,其实质是按资分配,国家通过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对国民收入进行按需再分配。
三、企业管理方面
1、美国常见的组织结构方式有直线职能型、产品事业部型、矩阵性组织结构,企业组织一般标准化、程序化程度高,组织内部各部门责任、权限明确,有可能按照规范经营,企业的决策方式是个人决策,自上而下、强调个人责任、重视定量分析。
2、日本以企业最高决策机构和最高执行机构一体化为特点,这种管理体制既保证了企业的集体领导,又保证了权力的集中统一,决策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地进行U型决策,制定决策后执行速度快。
3、德国的企业组织严密、管理集中、上下级之间界限分明、各职位之间分工明确,无论是决策机构、还是其它部门下层,都是组织严密、环环相扣、有条不紊、紧张有序。在企业决策方面,“职工参与决定”制度是德国企业管理的重要特色之一。

④ 德国的小企业为什么那么出名,他们有什么诀窍

德国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国家,二战之后只有德国向波兰道歉,可以看出德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对和错的国家,在自己犯错之后他敢于面对错误,敢于承认错误,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态度值得很多人和国家去学习。秉着这样的信念,德国的小企业发展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德国小企业能发展好,都具备哪些特点!

最后一个特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企业的领导者和企业的员工互相信任的关系。有了这层关系做什么事情都好做了,大家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一切都变得非常顺风顺水啦!

⑤ 德国经济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德国西占区分别由英、美、法三国主持。三占区中,美国的实力最为雄厚,它的占领政策因而举足轻重,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影响了英法的对德政策。随着战后东西方关系的变化,美国统治集团逐渐将前苏联视为其控制欧洲和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和对手,为巩固在欧洲的地位,美国对德政策转向扶植德国。1947年1月1日,美英联合占领区(简称双占区)成立,这为整个西占区的经济恢复和经济改革开辟了道路。

同时,企业失去活力,生产无从发展,市面一片萧条,货币体系已经名存实亡,加之,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这种形势的发展和人心所向为西占区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舆论基础。1947年,占领当局任命路德维希·艾哈德为双占区的“货币与信贷特别委员会”主席,具体负责筹划货币改革的措施,这标志经济改革的时机成熟了。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即是艾哈德针对德国的病症所开的处方。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包括五大要素,即:私有制下的自由市场竞争制度。在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中,私有制是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占主体地位,国家干预调节只是一种辅助形式。必要的国家干预调节措施必须始终保持与市场一致的原则。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通过社会保险制度和救济制度来实现。共同决定制度,通过立法手段保障工人在企业中的共同决定权力,即工人参与企业管理的决策。收入再分配措施。国家通过税收等手段对市场的初级分配进行再分配,以防止社会过度的两极分化,保障社会低下阶层的基本生活需要。

1948年6月进行了货币改革,把经济活动的组织、调整交给了市场,为治理通货膨胀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成为建立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起点。

币制改革和随后的税收改革、取消配给和放开价格改革及加强国家干预与社会经济秩序的改革,在短期内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很快扭转了西占区经济混乱局面。从1948年起,德国经济进入恢复和发展阶段。

1949年,阿登纳组成联邦德国的首届政府。继续推行已初见成效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即是在灵活适应市场行情的基础上,采用一种综合性经济政策的有机手段有计划地刺激经济。

与此同时,联邦德国还实行了一整套使人民消费需求得到满足、经济生活有一定保障的措施。由于这些措施的推行,联邦德国在1951年就完成了经济的恢复,实现了国民经济从战时体制转移到“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轨道上来的过渡,为往后经济迅速、顺利的发展打下了比较牢固的基础。

⑥ 据统计德国拥有高达上千家的百年企业,它们成功的法则究竟是什么

德国的企业能够存在上百年之久,自身就是很过硬的一大招牌。而他成功的法则也值得许多企业学习。

第三,德国企业严谨的管理模式。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非常害怕员工出现跳槽的这种现象,而德国企业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这种现象的发生。而且他们对于自己的员工是非常的重视,在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的裁员。同时德国企业的管理还包括他们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推出一系列的服务来维系好与客户之间所存在的合作。将自己的眼光不仅仅放在现有的合作上更是选择将精力放在合作之后维护客户关系。可以说德国企业的这一做法非常的用心。

⑦ 德国的工业如何走向振兴的

(一)以传统工业为基础,充实、调整区域产业结构。鲁尔区是德国许多大企业总部的所在地,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大企业产业结构的性质和变动的影响。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煤、钢两大部门一直是鲁尔区发展的两大支柱,因此这两大部门陷于危机便直接导致鲁尔区经济结构的老化,并使鲁尔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国家的资助下,鲁尔区首先采取了对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过程。煤炭生产就集中在7个大煤矿中。钢铁工业也同期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关闭和合并老厂,扩建新厂,进行企业内外调整,加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和协作化。联邦、州政府及鲁尔区煤管协会都想方设法改善鲁尔区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工业迁入鲁尔区,这类企业已遍及全区,大多是技术精良的中小企业。现在,鲁尔区正朝着一个既有强大传统工业做基础,又有日渐壮大的新兴产业为增长点的多部门的综合工业区方向发展。
(二)合理谰整区内生产力布局。鲁尔区早先的产业布局都以接近原料地为原则。在20世纪60年代区域总体规划中提出了划分三个不同地带,平衡全区生产力布局的设想,并规定在布局新企业时首先考虑安排在边缘发展地带,同时控制杜伊斯堡、埃森等大城市的发展,有计划的从核心地区向外缘迁厂。同时,对传统产业依据不同的情况实行关、停、并、转。
鲁尔区区域结构的变化同样集中体现在其城市的职能演变上。鲁尔区是一个人口和城市的密集地区,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单一的煤矿城市——钢铁城市——化工城市——综合性城市的发展道路;城市规划也从早期的杂乱无章的无规划状态向全面规划的现代化城市发展。在区域更新过程中,许多城市从原先的单一职能演变成为一专多能的综合性城市,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在50万以上,构成了一个多中心的莱茵——鲁尔城市集聚区,人口超过1000万,为世界主要大城市集聚区之一。
(三)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在世界科技史上,德国的工业技术占有重要的一席,而鲁尔区就是德国许多技术发明诞生地,因此科研基础十分雄厚。面对新的形势,鲁尔区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改革创新,加强科研界与经济界的合作,把区内的经济中心和科研中心联系起来,以加快科研成果的应用。其次,改革传统教育,创立新兴学科,并把高等院校的教育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州政府试图将鲁尔区建成“欧洲高等院校区”。在发展新技术的同时,对传统工业的全面改造,如建立科学技术革新的信息中心,政府帮助企业,优化向中小企业转让技术等,大大加快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
(四)开发工业传统资源,拓展区域产业新功能。在逆工业化的过程中,鲁尔区开始对自身积淀的区域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思考,尤其重视对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借鉴英国、瑞典等一些国家的经验,鲁尔区从1989年提出“IBA”计划,经过长达10年的摸索,走过了一条从零星景点的独立开发到区域性统一开发的模式,工业旅游已成为鲁尔区的新时尚。从景点开发模式来看,大致有四种具体模式:(1)博物馆开发模式。(2)休闲、景观公园开发模式。(3)购物旅游相结合的开发模式。(4)传统的工业区转换成现代科学园区、工商发展园区、服务产业园区。1998年,区域规划机构制定了一条连接全区旅游景点的区域性旅游路线,这条被称为“工业遗产之路”的线路,几乎覆盖整个鲁尔区。
(五)完善环境管理和建议,重塑田园都市风光。长期以来。鲁尔区企业各自为政,公害严重,环境污染大于国内任何一地。为了根除公害,治理环境污染,州政府投资设立环境保护机构,颁布环境保护法令,统一规划。第一个行动就是改造河流。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统,设立微生物净水站。另外,全区的烟囱自动报警系统已经全部建起,使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区域总体规划中制定了营造“绿色空间”的计划,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现在,鲁尔区所在的北威州拥有了1600多家环保企业,成为欧洲领先的环保技术中心。
总之,经过上述调整和改造,鲁尔区远不是一个衰落的工业区,而恰恰相反,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全区GDP约占原联邦德国GDP的7%左右,相当于葡萄牙或丹麦全国的GDP。鲁尔区区域整治的经验表明,传统工业区的改造和建设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才能充满活力,走上重新振兴之路。

⑧ 德国企业为什么这样强

首先定义德国企业。这里提到的德国企业都是私有企业。德国绝大多数都是私企,占全部企业的95%以上,只有极少部分企业有政府股份,例如德国联邦铁路。为何联邦铁路有政府参股呢?原因很简单:这个企业不赚钱。为什么不赚钱呢?因为德国空运发达、公路运输及其便捷。众所周知,德国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而且不限速、不收费,以至于人们出行大都选择开车。但是,在此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坚持铁路运营呢?这就是社会公平。在一个社会里,一定有不能开车、不会开车或没有车开的人,他们远行大多依靠铁路。因此,政府必须让火车跑起来,即使赔钱,这就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我经常讲,天下国企一家亲:只要没有垄断资源,包括资金、人才、技术和市场,就一定会亏损。在德国法兰克福不远处有一家葡萄酒庄,老板去世后没有继承人,于是就由市政府接管。可惜,无论政府派去的人如何经营均无法实现盈利。在长期亏损的情况下,市政府扛不住了,只好寻找新东家。最后,这家酒庄被一个浙江老板购得,并在当年实现盈利。所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德国,只要公平竞争,私有企业就一定比国企强。德国的企业基本上都是私有企业,它们的确很强。何以见得?首先,我们来看德国的经济。自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欧洲经济就没有很好地恢复过。特别是在欧债危机的影响下,欧洲经济更为艰难。尽管如此,德国经济一直表现亮丽:2010年经济增长3.6%, 2011年3%, 即使在今年最困难的情况下,德国经济也有0.8%的增长,而明年经济预计将会回升到1.8%。别小看德国经济的增长率,表面看来数字不高,但质量不可小视。德国3%的增长率起码相当于中国经济增长的10%。 因此,如果没有德国的中流砥柱作用,欧债危机将会进一步蔓延。德国经济之所以这么好,当然是因为德国企业很强。其次,德国是全世界企业隐形冠军最多的国家之一。什么是隐形冠军?有三条标准:第一、产品市场占有率是全世界第一第二,或欧洲第一;第二、年营业额在5000万至10亿美元之间;第三、名不见经传。像这样的企业,仅2006年德国就有1130家。我们说德国企业强大,还有另外一个标准:企业寿命。在中国大陆,中小企业寿命大致在2.5-3年之间,而德国企业至少达到12年以上,因此,德国到处是百年老店。这就是差距。还有一个更为可怕的是德国企业的定价权。何谓定价权?就是我确定的价格,买家不能讨价还价。据统计,在全世界,三千多种德国产品具有说一不二的定价权,可以赚取高额利润,而且不买也得买,因为德国产品具有这样的特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德国企业如此强大,那么内在的动因是什么呢?根据我在德国的长期观察,现总结为以下几点:一、坚持高质量和高价格战略不动摇。德国产品高质量、同时也高价格,这是人人皆知的。要做到这点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即使产品质量很好,但很多买家往往对高价格望而却步,但德国企业在产品高质量和高价格的态度上从来坚定不移。仅以德国博世公司为例,这家企业生产汽车零配件和汽车维修工具。如电钻等。大家知道,如果汽车配件和维修工具质量太高,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汽车的零配件和维修工具不容易更换。例如,博世公司生产的电钻头,可能一根钻头能用很长时间,而其他公司生产的很快就坏掉。产品太经久耐用,对博世公司来说反而不是什么好事,这家公司因而在一段时期陷入经营困难的境地。出路要么是降低质量,让汽车购买者经常换零件;要么是降低价格,让人更愿意更换产品。这时候,董事会对公司战略进行讨论。讨论的结果是,所有的董事都反对降低产品质量,而多数董事则反对降低价格。怎么办?公司决定,既不降低质量,也不降低价格,而是寻找新的市场。这个市场就是美国。为何?因为美国车又粗又笨,也很容易坏。博世公司把重心放到美国,很快就起死回生,重新焕发生机。之后,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起来,博世公司就有更大的市场空间了。二、德国企业强大的根本原因是人才。在企业中,最重要的人是领导者。德国领导者的优秀素质很多,其中忧患意识是不被人注意到的。例如,德国有一个全球五百强企业,名叫辛克全球货运。该公司董事长Portatius先生在美国次贷危机刚爆发的时候就把自己的股份都卖掉,专做风险投资。目前已购买了德国最大的教育集团,该集团拥有66家职业学院、三所国家承认的大学和3所进修学院。从现在的结果来看,Portatius先生所做的事情似乎也没有什么,但仔细分析,他的决定很了不起。为何?你现在知道,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美国金融危机,随即发展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但是,当时谁能预料得到并通过逻辑推断出来呢?这种忧患意识其实也就是一种前瞻性的眼光。德国领导者的忧患意识还表现在其他方面。例如,上个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就有人担忧鲁尔区的未来,有人甚至喊:鲁尔区快死了。为什么呢?因为鲁尔区赖以生存的是煤炭和钢铁产业,而煤矿和铁矿快要被挖光了。怎么办?于是企业领导者开始思考企业转型升级。大企业如克虏伯公司就决定抛弃钢铁粗加工,转而生产钢铁高附加值产品。比如,克虏伯的无缝钢管全世界最牛,即使善于模仿的小日本也做不出这样质量的产品。大企业如此,小企业呢?同样。很多做配套的中小企业也在转型升级,它们纷纷在产品和技术上下工夫,打造全世界要么独一无二的产品,要么是最先进的工艺技术。这就是德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今天,鲁尔区不仅没有死,相反还活得很好,大量的中小企业正焕发着蓬勃生机。德国重视教育,这是德国企业保持长盛不衰的核心动因。德国高等教育免费,为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管理和市场人才,而德国独特的职业教育模式为德国的技术人才提供了最可靠的保障。因此,学习德国,就是要学习德国在人才培养上打提前量。在企业还没有入住的时候,政府就要下大力气开始培养人才,让企业随时有人才可用,这才是解决企业问题的根本所在。同时,还要在环境问题上打提前量,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先保护好环境,让企业在优美的环境中运营。祝遵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越办越好,发展势头蒸蒸日上。 #凤凰名博遵义行# 注:这是我在遵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庆典暨发展论坛即兴演讲的回忆。由于时间关系,只讲到鲁尔区的发展。

⑨ 德国有哪些企业是隐形冠军这些企业有多牛

据一些相关的数据统计,世界上有2700多家隐形冠军企业。其中德国有1000多家行业是世界前三的隐形冠军。举例一些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其一、伍尔特公司。其二、海因公司。其三、隐形冠军公司到底有多牛。


总的来说,德国的这些企业非常厉害,能被称为隐形冠军。他们的企业经营产品不低于世界上排名的前三位,企业的知名度相对低,普通消费者很难熟悉。

⑩ 德国制造业的秘密

在很多人心里,“德国制造”就是高品质的代名词。但是,德国制造究竟是怎么实现的高品质,普通人不知道,业界关注得也不够。这么多年来,中国企业一直是忙着学美国、学日本,真正学德国的企业很少,这是有问题的。中国制造想要实现持续地产业升级,往产业链的最高层攀爬,德国制造就是一个迈不过去的坎,我们必须把它研究透了。

事实上,不但我们要学习德国制造,西方发达国家都在学习德国制造。为什么?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除德国外的主要西方国家,都不约而同地遇到了一个大麻烦——制造业空心化,或者叫“去工业化”。最典型的就是美国。二战结束后的二三十年中,“美国制造”曾经横扫天下,但是后来,制造业被逐渐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美国的工业带渐渐凋敝,成为如今着名的“锈带”。

“锈带”的工人阶层从富足的中产阶级跌落到社会底层,生活看不到希望,陷入失业、酗酒、吸毒的泥潭,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奥巴马政府千方百计想要重振美国制造,但没能成功。于是,严重不满的民众把特朗普选上了台,特朗普的主要竞选口号之一,就是要夺回失去的制造业岗位。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制造业回流美国的迹象。

在欧洲,情况也差不多。过去30年里,法国的制造业就业比例缩水一半,英国更是缩水2/3,是所有大国中去工业化最严重的。可以说,英国脱欧和法国黄马甲运动,都和去工业化引发的社会矛盾密切相关。就在主要西方国家都落入“去工业化”陷阱的时候,德国却是一个异类。

在这一波全球化过程中,德国制造不但没有受到低成本国家的冲击,反而抓住机会进一步增强了实力。比如在21世纪的头十年,德国对中国的出口就猛增了700%。高额的贸易盈余,让德国经济在欧盟中一枝独秀,可以说是欧盟经济的压舱石。那么,德国制造究竟是怎么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的?高工资、高福利的德国工人,怎么就不怕被亚洲同行抢走饭碗呢?

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来给你详细讲述,德国制造背后的秘密。

第一,德国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到底在哪里?

第二,“莱茵模式”与“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有什么不同?

第一部分

先来说第一点,德国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到底在哪里?

提起德国企业,我们最先想到的肯定是西门子、大众、奔驰这些跨国巨头。实际上,这类庞然大物只是德国企业中的特例。德国99.6%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员工不超过500人,年销售额不超过5000万欧元。可以说,德国经济的主体是中小企业,而非跨国大公司。

进一步看,同样是中小企业,德国中小企业和美国中小企业有着很大的不同。美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是初创企业,它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做大做强。如果不能做大,那么它们很快就会被淘汰。所以,美国中小企业都很“短命”:要么做大,成长为大企业;要么死亡。

相比起来,德国中小企业长寿得不可思议。在德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世代相传的家族企业,有的传了几代人,有的甚至传了十几代人。比如德国最古老的缝纫用品公司,起源于1340年,至今已传到家族的第16代。全世界存活至今的最古老的家族企业,大多都在德国。而且,这些企业都是“真正”的家族企业。什么意思呢?

在美国,家族企业的定义是很宽泛的。如果一个家族拥有公司超过5%的股权,那么这个公司就算家族企业,而不管这个家族有没有真正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但在德国,家族企业的定义要严格得多。一个家族不但要拥有企业的控股股权,而且至少要有一名家族成员参与经营。目前90%的德国企业都是这种严格定义的家族企业。

更让令人想不到的是,德国企业不但大多都是家族企业,而且是地理意义上的“乡镇企业”。也就是说,它们远离中心城市,分布在偏僻的小城镇,甚至是小山村里。企业世世代代待在这个地方,不但经营者是世袭的,有时连员工都是世袭的,上一代员工的子女长大后,继续在这家企业工作。

来总结一下前面说的几点:德国企业规模小,年龄大,家族经营,位置偏远。这样一群企业,无论怎么看都没有“冠军相”,然而,它们之中却产生了大量的 “隐形冠军”。

“隐形冠军”这个词,是由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在1986年首次提出的。它是指这样一拨企业:销售额不超过50亿欧元,在某个细分市场上品牌位于世界前三名,或者是所在洲的领先生产商,所以是“冠军”;同时,这些企业又非常低调,公众基本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所以是“隐形”的。西蒙在2014年写了一本书,叫《隐形冠军:未来全球化的先锋》。这本书里说,他在全球找到了2734家这样的“隐形冠军”企业,其中德国独占了将近一半,有1307家,其中大部分是制造企业;而美国几乎是德国的零头,只有366家。

这些德国的隐形冠军有多牛呢?首先,它们在某个细分市场占据了垄断性的市场份额。随便举两个例子。有一家胶水公司,专门生产把芯片粘在智能卡片上的胶水,它占了全球75%的份额;还有一家专门生产鱼类加工设备的企业,占据了全球80%的份额。

更重要的是,这些隐形冠军根本不靠价格战来抢市场,而是坚持走高质高价路线。比如,同等重量的机床,德国制造的价格是中国制造的20倍。吴伯凡老师在他的一期节目里说,海尔曾经想要收购一家专门生产菜刀的德国公司,后来嫌太贵了没有买。这家公司值多少钱呢?30亿欧元!一家卖菜刀的公司竟然值30亿欧元,确实了不得。

这些隐形冠军的经营策略也很有意思。它们很少申请专利,宁愿把自己的技术作为商业机密来严格保守。而且,它们刻意保持自己的“隐身”状态,只和关键客户紧密联系,极少在媒体和公众面前曝光。一般以为,所有公司都在想方设法增加自己的知名度,而隐形冠军是反其道而行之,把减小知名度当作一种商业策略。因为这样才不会引起竞争对手的注意,可以闷声发大财。

总结起来,德国制造企业的特点,是“小而美”。或者用吴伯凡老师的话来说,叫做“螺蛳壳里做道场”,在一个小的细分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了隐形冠军。这些隐形冠军企业基本都在德国本地生产,对外大量出口。一方面创造了大量贸易盈余,一方面又给德国提供了大量高薪酬的制造业岗位。

那么,它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小,意味着资源有限,那隐形冠军的竞争优势到底在哪里?在全球化浪潮下,这些隐形冠军为什么不把生产线搬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去呢?

在这儿我要问你一个问题:对制造企业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资产?是机器设备吗?是专利技术吗?都不是。是成熟的、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一家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它的产业工人的核心竞争力。日本和德国早就洞察了这个秘密,所以,它们的制造企业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终身雇佣制。

我们通常以为,终身雇佣制只是企业不得不承担的责任,但其实,这同时也是制造企业维持自身竞争优势的一种手段。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就说过:如果经济不景气时大幅裁员,那么等经济复苏时,你到哪里去找这样一批成熟的工人?“丰田模式”的开创者大野耐一说得更明白:丰田生产的不是汽车,而是“人”。丰田公司花很多年时间悉心培养它的产业工人,如果离了这批人,丰田就什么都不是。

德国制造企业也是高度依赖产业工人。吴伯凡老师讲过一个例子:德国有一家制造高级手表的老字号,叫做格拉苏蒂。二战后,这家企业被划到了东德,名字也改为东德人民手表厂。苏联人看中了这家企业,想把它搬到苏联,于是把它所有的机器设备全部打包运走。但是没过一年,机器设备又被原封不动地搬了回来。为什么?因为苏联找不到合格的工人来生产这种手表。

这是怎样的工人呢?他们绝非流水线上随时可以替代的“零件”,而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工匠”。比如,有的工人练就了非常敏感的手指,随便拿起一颗螺丝钉,就能感觉得出微米级的尺寸差异。要知道,一微米是一毫米的千分之一!在普通人看来,这绝对是一种“超能力”。如果没有这种高技能的工人,你就生产不出高精度的手表。

那么,这种高技能工人又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这就要说到德国特有的教育双轨制,也就是学徒教育和高校教育并存。你来猜一下:德国年轻人中,有多少人上过大学?目前中国高校毛入学率为48%,也就是说,中国年轻人里有将近一半上了大学。德国的比例肯定要比中国高吧?错了!德国年轻人中,只有不到30%选择进大学。其余2/3的德国年轻人,从初中毕业后,就开始接受学徒制教育,走高技术工人的道路。

具体来说,这些学徒每周在工厂实习3~4天,再花1~2天在职业学校学习工作相关的理论知识。学徒培训一般持续两年半到三年半,费用由企业和政府共同分担。学徒毕业后,一般直接进入实习的工厂工作,就业率高达95%。很多德国工人在一家企业里一待就是50年,15岁当学徒进去,一直干到65岁退休。甚至有不少德国企业的CEO都没上过大学,他们都是通过学徒制教育,从一线工人一步步提拔起来的。

说到这儿你肯定就明白了。德国“隐形冠军”的核心优势,就是学徒制培养出来的高技能工人。德国制造企业之所以不转移生产线,是因为它没办法转移,转移了就生产不出相同的产品。所以,面对亚洲制造的有力竞争时,德国企业的选择不是通过转移生产线来降低成本,而是用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高的产品质量,来覆盖工人的高成本。

反观美国产业工人,他们从普通中学毕业后,并没有机会像德国工人那样接受高质量的职业培训。美国工人的工作技能和亚洲同行差不多,成本却要高出好几倍,当然就很难保住饭碗。从这儿就可以看出,如果美国想要制造业回流,光靠打击对手是无济于事的。必须踏踏实实进行社会改革和教育改革,提升美国产业工人自身的全球竞争力。归根到底,一切还得靠实力说话。

好了,这就是为你讲述的第一个重点,德国制造的主力,是家族经营的中小企业。它们中产生了全球最多的“隐形冠军”,而它们的核心竞争力,是由学徒制培养出来的高素质的产业工人。

当然,对比德国制造与美国制造的不同表现,除了产业工人的因素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也就是,德国的“莱茵模式”和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有着本质性的不同。这也是接下来要讲述的第二个重点。

第二部分

“莱茵模式”和“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一个显着不同,就是它们对制造业的重要性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

事实上,当美国制造业从1970年代末开始萎缩时,美国精英阶层的普遍反应是高兴。为什么呢?他们认为,制造业就业人数的下降,并不能说明美国制造不行了,反而说明制造业的效率变高了。比如,原来生产一吨钢需要18人工时,现在只需要2人工时,生产效率是原来的9倍,当然就用不了这么多工人,制造业就业的萎缩就是不可避免的。你看,美国的农业部门不也经过了这个过程吗,就业人数大幅减少,而亩产量却不断提高。

而且,美国精英还认为,制造业本身并不像过去那么重要了。当时计算机浪潮席卷美国,他们认为,工业时代就要一去不复返,即将进入知识经济和创新经济时代。未来,知识和创意才是最重要的财富来源,美国人只需要专注于知识创新就好了,把低附加值的制造业转移出去才是正道。所以他们积极推动美国的去工业化进程。

应该说,这种理念没有错,后来美国的创新经济确实极为成功。但美国精英们忽略了一点:失业的农民可以成为工人,工人的收入水平比农民更高,整体的社会福利是提升的。但是,失业的工人只能进入服务业,金融、医疗等高端服务业他们进不去,只能转向低端服务业,像收银员、服务员等等。这些岗位的收入根本无法和产业工人相比,甚至很多岗位只是零工模式,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缩水。这就是造成今天美国社会矛盾的深层原因。

与美国不同,德国向来是高度重视制造业,坚持走制造强国的道路。目前美国制造业占GDP份额仅为13%,而德国制造业占GDP份额高达21%。德国政府于2019年2月发布了《工业战略2030》,明确提出到2030年时,将制造业份额扩大到25%。为什么德国人对制造业如此执着?

当我们回顾整个工业革命的进程,可以发现,无论是纺纱机、蒸汽机还是爱迪生旗下的众多发明,这些重大技术进步,都不是从纯科学或者少数天才那里来的,而是来自于广大工人日复一日的实践操作和持续改进。所以,制造企业本身就是一所最好的“创新大学”,而产业工人就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对德国企业来说,创新与制造并不是什么无可避免的对立,而更像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德国中小企业由于体量限制,在技术研发上的资金投入拼不过大企业和国际巨头。怎么办呢?由德国政府想办法来补齐这块短板。德国拥有众多大大小小的研究机构,它们就像是德国企业的“研发外挂”,专门进行新技术开发,然后把研发成果转让给企业来应用。

比如其中最有名的弗劳恩霍夫研究协会,这是德国也是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弗劳恩霍夫协会拥有2.5万名科技人员,光在德国就有69个研究分部,年度研发预算超过20亿欧元,每年研发出几千种技术应用成果。最关键的是,弗劳恩霍夫研究协会是公益性的非营利机构,它2/3的研发经费来自于德国政府。

除了弗劳恩霍夫研究协会,还有同样知名的马普学会。马普学会同样是由德国政府资助,拥有几十名诺贝尔奖得主,专门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德国政府通过大手笔投入,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领域推进创新,补齐了德国中小制造企业的研发短板,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德国制造的竞争实力。

除了对制造业的重视程度不同,“莱茵模式”和“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差异,还体现在企业治理结构上。美国公司是把股东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美国的CEO本质上只对股东负责,他的薪酬和公司股价密切相关。为什么美国公司的CEO普遍比较高调,特别喜欢在媒体上抛头露面?因为他往往通过几句话就能马上提振股价。对于股价的过度关注,导致美国CEO特别看重公司的短期利润率,而不舍得在长期项目上投入。比如,与其费时费力地培训本国产业工人,帮助他们逐渐提升劳动技能,不如直接把生产线搬到低成本地区,能马上提升利润率。

而德国企业不同。前面说了,德国企业以家族企业为主,它们大部分都拒绝上市。这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对企业的控制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企业的经营不受资本市场的干扰,才可以着眼于长期战略。德国盛产“隐形冠军”,也盛产“隐形CEO”。有一本管理畅销书《从优秀到卓越》,里面就提到,最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并不是那些叱咤风云的商界领袖,而是低调谦逊、踏实耕耘的幕后英雄。德国企业的CEO大多都是如此,就算是德国大公司,通常公众也不熟悉它们CEO的名字。德国企业CEO的任期也很长,平均任职时间是他们美国同行的4倍。

那么,如果企业不上市,缺钱了怎么办?找银行借。这也是莱茵模式的一个特点,就是企业以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所要求的利润是很低的,年利率不超过10%;而直接融资要求的利润率高得多,如果是风险投资,更是要求几十上百倍的回报率。相比起来,间接融资更利于企业的稳定经营。

德国银行主要分成三类:私人银行、储贷银行和合作银行。其中,储贷银行和合作银行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中小企业贷款约占贷款总额的2/3。这些银行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利润率不高,但很稳定,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几乎不受影响。银行和企业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形成了一种长期合作伙伴关系。银行对企业的情况非常了解,还会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决策中。比如,德意志银行的一位CEO,就曾同时担任23家公司的监事会成员。

除了银行参与企业决策,员工也会参与企业决策,这就是莱茵模式下的“劳资共治原则”。根据德国的《劳资联合委员会组成法》,每个企业都要成立职工委员会,职工委员会不仅享有对企业情况的知情权和咨询权,而且有权参与到企业的营业决策过程中,让工人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观点和诉求。

劳资共治原则意味着,企业不再是完全属于股东,而在一定程度上由股东和企业员工共同所有,双方共同行使权利。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指出,在资本市场上,德国企业的股价要明显低于美国企业,就是因为德国企业的股东权利实际上是打了折扣的。在劳资共治模式下,德国企业当然也就不能随心所欲地转移生产线。

当然,德国企业也并不反对全球化,实际上德国是最积极布局全球化的欧洲国家。只不过在全球化过程中,德国企业把技术含量不高的生产线转移走,而把技术含量最高的核心零部件生产留在国内。同时,在转移生产线的过程中,要保证本土员工利益不受损,还要让员工分享到企业红利。

你可能会有疑问:如果员工话语权太大,那他们会不会狮子大开口,不断要求涨工资,最后把企业搞垮了?其实,劳资共治恰恰是把股东和员工从对立关系,变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当员工对企业有了话语权,他对企业的忠诚度也更高。比如当生产紧张时,德国工人能够以企业利益为重,自发组织起来加班。德国中小企业员工年流动率不超过3%,平均每个员工的在职时间长达33年;而美国企业员工年流动率高达30%,平均每个员工在职时间不到4年。

总结起来,莱茵模式的企业治理,是企业股东和利益相关方的共同治理,利益相关方包括银行、员工、社区、产业上下游等等。莱茵模式又被称为“社会市场经济”,它与纯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不同的是,在进行自由竞争的同时,更注重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和持久性,还强调了企业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不但要算经济账,还要算社会账,实现双重盈余。

好了,以上就是为你讲述的第二个重点,与“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相比,“莱茵模式”极为重视制造业,由政府出资来帮助企业搞研发;企业治理不是股东利益至上,而是强调劳资共治。

总结

值得一提的是,二战以来,德国制造迅速崛起,但并不是一帆风顺。在互联网和创新经济发展得最迅猛的1990年代,德国经济明显落后了,还一度被贴上“欧洲病夫”的标签。当时的德国精英阶层怀疑,“莱茵模式”还能否走得通,是否要全盘学习“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幸好,德国坚持了自己的道路,并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大对制造企业的支持力度,为经济复苏夯实了基础。2008年金融危机后,德国率先走出困境,实现强劲反弹,很快成为欧洲各国的领头羊

阅读全文

与什么叫德国企业走向巅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6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39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22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97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7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68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31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3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57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2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71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79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10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78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28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