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推到柏林围墙20年
40年前的8月13日东西柏林的边界上一夜之间建起了一座高大的城墙,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光阴荏苒,柏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柏林墙的不复存在使日耳曼人虽然团圆了,但无形的界墙在人们的心理上依然存在。
一夜之间起高墙
1961年5月民主德国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日益严重的本国居民逃往西德的问题。几年来大批东德居民越过边境跑到西德,仅1961年6月就有近10万人西逃,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这严重地威胁着民主德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最后政治局秘密做出决定,要建立一座柏林墙来阻止外逃的浪潮。建设柏林墙是当时民主德国的最高机密,如果让西方事先知道而采取什么措施,将会给民主德国带来被动。但敏感的西方间谍还是探到了一些蛛丝马迹,他们发现,在东西柏林交界的一些小建筑工地上钢筋水泥和砖瓦的堆放超出了一般工地的规模。1961年6月15日,当时的东德领导人乌普里希在回答西方记者的问题时讲道,“西方传闻,我们要在东西柏林之间建造一堵高墙,据我所知,政府没有任何人有这个打算”。乌普里希的讲话使西方国家领导人产生了错觉,以为东德人真的并无建墙打算。
1961年8月13日凌晨,与西柏林接壤的东柏林街道上所有灯光突然熄灭,无数辆军车的大灯照亮了东西柏林的边界线,2万多名东德士兵只用了6个小时,就在东西柏林间43公里的边界上筑成一道由铁网和水泥板构成的临时屏障。8月18日开始了柏林墙的全面建设。
越墙难于上青天
“柏林墙”不仅建在东西柏林之间,而且延伸于东西德边界。柏林墙全长166公里,它的外围是一道3.5米高的通电铁丝网,铁丝网与柏林墙之间有50米宽的空地,在这长160多公里、宽50米的无人地带设有300个观察炮楼、22个暗堡,数千个电子眼和250只警犬。柏林墙高4米,宽50公分,墙的上端还焊接着光滑的圆形铁筒,使人无法攀登。柏林墙的建成封死了192条街道,其中97条连接东西柏林,95条连接东西德其他地区。1961年8月22日,民主德国政治局做出决定,边防兵对越墙逃跑者可以强行禁止,包括开枪。两天后第一个越墙者被打死。
然而柏林墙的险峻并没有完全挡住西逃的势头,人们想出各种办法逃往当时的西德。在柏林墙博物馆里就记载着种种案例。有人藏在西柏林交响乐团去东柏林演出的音箱里,有人藏在小轿车的后座底下,或后背箱里,还有人在柏林墙下挖了一条地道,跑到西德。除了这些原始的冒险方法外,也有利用科技手段西逃的,有一家几口人在一个夜晚乘坐自己制造的轻气球飞过柏林墙。更有位工程师看到中国杂技“炮打飞人”的节目而受到启发,制造了一个能把人弹出去的装置,然后把自己放进这个装置中弹到墙外。当然能跑出去的人毕竟是少数。据统计,在那些年里大约5000人试图越跑,其中3200人被抓获,100多人在越墙时被打死,200多人受伤。
柏林墙残块值了钱
柏林墙的倒塌如同它的建立一样使西方领导人感到措手不及。他们匆匆忙忙拆除了柏林墙,并在这些地方建起了各种现代建筑。这时突然有人提出,柏林墙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我们应该让世人和后代记住它、了解它。但柏林墙已荡然无存,柏林市政府只好按照原来柏林墙的样子建造了一段假柏林墙,供游人参观。这段柏林墙周围有各种小摊,最为抢手的要数柏林墙的残砖瓦砾,机灵的商贩把它们依次摆放好,供旅游者选购。这些残石有的大如拳头,有的小如拇指,残迹的一面必须有艺术家当时在柏林墙上涂画的各种颜色才有价值。价格从5马克到30马克不等。
东部建设问题多
统一后的德国实力越来越强,回首走过的历程,它给人以欣慰,却也伴随不少遗憾。两德合并时德国政府提出,要用3至5年的时间拉平东西德居民的生活水平,并尽快完成东西部经济并轨。为此,政府向西部居民增收了“团结税”,以全面落实“输血式”财政援助。统一11年来西部向东部投入的净财政援助金额达1.4亿马克。对东部大量资金的注入为提高东部居民生活水平及重建东部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德国政府对东部发展前景估计过于乐观,把建筑业作为东部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并采取了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大刺激了东部的建筑业。但随着建筑业的饱和以及随之而来的箫条和萎缩,它现在又成了制约东部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目前东西部职工的工资差距是10%,而东部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西部的60%,这使东部的投资吸引力大打折扣,不仅难以争取到外资,连本国西部的企业也没有投资热情。东部地区失业人口高达18%,超出西部的一倍。严重的失业不仅增加了东部地区居民的不满,也成为一些新纳粹分子进行右翼活动的借口。
一堵无形的柏林墙
柏林墙没有了。但11年来一堵无形的墙依然顽固地驻留在许多德国人的头脑中,不论是东德人,还是西德人都没有真正接受对方。多年来对东部“输血式”的财政援助加重了西部人的经济负担,也从某种程度上加深了他们对东部人的成见,现在西部居民已不像统一之初那样心甘情愿地为东部人捐钱了。东部居民普遍还有“二等公民”的感觉,他们认为西部人看不起东部人,西部人的盛气凌人态度让人无法接受。东德人开始怀念原来的东德,不少人心中仍存在着一个情感上的东部共和国。柏林市中心的亚历山大广场,有一家专门销售德国东部地区产品的商店,广告牌子上写着“供应我们东边家乡的产品”,购物者络绎不绝。调查还显示,多数东部地区的人认为,虽然他们总体生活优于其他东欧国家,但这主要是靠西部的投入即施舍得来的,而波兰等国家,是通过经济改革取得了成就。这在东德人心理上也造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不管怎样,德国的统一还是积极的,两个地区的大部分人都支持统一。但人们认识到,横亘在东西德人之间那道思想上的柏林城墙还没有推倒,地区差异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差异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调整和磨合。
2. 柏林墙是怎么建起来的
20年前,原东德宣布开放边界后不久,柏林墙便被拆了。20年过去了,人们旧事重提,但大都只说柏林墙被拆除的那些故事。这也难怪,20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很多亲历者还在,有些还能津津乐道地挖掘一些记忆。然而,对于柏林墙是如何建起来的,人们说的并不多。最多就事论事地说说,建于何年何月,长宽高多少等等。事实上,拆墙比建墙容易。解读拆墙只需解读建墙之后的20多年历史,解读建墙则需要解读建墙之前的200多年的历史。 2000多年前,中国人建了一道长城。几百年后,1900多年前,罗马人在英国也建了一道哈德良长城。那都是青史留名的墙。那时候,建起一道墙,都有共同点:建墙者认为自己代表文明;被墙拦截在外的,都是被文明判定的野蛮人。那时候,事实也确实如此。这一规律在后来有点走样,但依然重复地出现于各种各样的建墙项目中。例如,种族隔离区的墙,美墨边界拟建的墙,以色列占领区的墙,都透露出“文明”拒绝“野蛮”的这个古典含义。事实上,柏林墙的建立,也是建立于这个古典含义的基础上。 但是,除柏林墙之外,所有其他“文明”拒绝“野蛮”的墙,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文明与野蛮体现于不同的民族。有的是真实地体现,例如中国的长城,罗马人的哈德良长城;有些是虚假的体现,例如种族隔离的墙,美墨边界拟建的墙。唯独柏林墙,把文明与野蛮的标志,在同一个民族之间强行划分。这使我们不得不问:为何在同一个民族中,会产生这样的划分?同一个民族中划分出的文明与野蛮,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还是有其他什么原因?这便是探讨柏林墙为何建立的意义,它需要解读柏林墙建立之前一段较长的历史。 欧洲宗教统治时期,欧洲人的墙大致有两个:一是贵族的城堡,拦截了低等级的老百姓;二是教堂的墙,划分了地狱与天堂。宗教统治权丧失后,欧洲换了两道墙:一是国与国之间的墙,这道墙在国家和民族之间时而重合,时而不同。它造成在墙的两边,以文明的名义,玩着野蛮的游戏。而造起这堵国与国分隔之墙的人,都认为在自己所造墙的内部,都是文明的。事实上,我们还看到在欧洲国家之墙的内部,另有一堵墙日益高大。它延续自旧贵族的等级之墙,只不过贵族换了一群人。在向大众灌了自由、民主、平等的迷魂汤之后,一道金钱筑成的阶级之墙,在欧洲每一个国家内部公然矗立。于是,在国与国的高墙两边,“文明”与“野蛮”大肆对抗;在欧洲各国内部的阶级之墙两边,文明与野蛮疯狂厮杀。 终于有一些人看不下去,他们很正确地指出:欧洲几百年来所有张扬的文明,都是被包装的野蛮;欧洲所有的文明故事,都掩盖着真正的野蛮本质。他们的观点得到了印证。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世界大战,都是被伪装成文明的野蛮露出了狰狞,都是打破或重建国家之墙的野蛮混战。这种野蛮原先只对国家之墙以外,才具有文明地行使野蛮的权利;或者只对欧洲种族之外,才具有合法地行使野蛮的文明借口。此时,整个欧洲打破了所有虚假的文明之墙,直接以野蛮对付野蛮。整个欧洲集体疯狂的野蛮,将他们的本性、本质彻底暴露。野蛮的根源就在于抢钱,这个文明建立在抢钱基础上:理论是抢钱的理论,成功是抢钱的成功,失败是抢钱的失败。个人要抢钱,国家要抢钱,民族要抢钱。没有钱,这个文明就完蛋。几百年用来包装的文明故事安在? 于是,一部分欧洲人决心摆脱野蛮,他们终于建立了柏林墙。建墙的欧洲人,依然像古典时期一样,认为自己才是文明,柏林墙之外的,是被事实证明了其野蛮的欧洲。所以,这堵墙已不完全按照国家、民族的界限而建立,而是把重点针对欧洲范围内曾经最疯狂表现野蛮的那个民族、那个国家。柏林墙的建立,事实上是一部分欧洲人试图改邪归正,摆脱野蛮、趋向文明,不要再疯狂抢钱的选择。同时,他们也准备随时消灭柏林墙之外抢钱的野蛮。然而,欧洲的文明是有缺陷的,它不得不生长于野蛮的土壤,想把野蛮剔除干净的柏林墙建造者,在欧洲文明的氛围中,依然难以摆脱其野蛮习性。柏林墙两边发生的事情,实际上只有一点差别:谁把野蛮包装得更好看?包装是一个金钱行为,因此,谁有钱,谁就能把野蛮包装得更好看、更像是真文明,这是一个必然结果。于是,曾经想拒绝野蛮的欧洲人,因为包装野蛮的简陋,不得不看着自己建起的墙被拆除,不得不看着墙另一边的人,用成功抢来的更多的钱,把野蛮包装得花里胡哨,从而再次获得文明的称号。 舒曼飞跃铁丝网的着名照片 柏林墙刚刚建起的时候,有一个名叫舒曼的东德士兵,在最后的关头,飞跃铁丝网,来到了另一边。一张照片将舒曼定格为历史的象征。柏林墙两边的人给予他不同的评价,把野蛮包装的更漂亮的西方,将其视为英雄。 柏林街头在原地的舒曼塑像 然而,在柏林墙被拆除20年后,这位英雄呢?人们发现,当年投奔西方、投奔自由的舒曼英雄,在柏林墙被拆除之后的第9年,因生活苦闷,很自由地自杀了。罗马尼亚的人民也向往把野蛮包装得更华丽的自由世界。在柏林墙拆除后不久,罗马尼亚发生了血腥的暴力变革,以野蛮的方式,投身“文明”的怀抱。然而,在柏林墙被拆除20年后,罗马尼亚有一份民意调查,询问1989年以前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哪个更好?也就是说,在那次血腥暴力变革之前的生活和流血变革之后20年的生活,哪个更好?统计数据显示,认为1989年以前生活更好的,比认为现在生活更好的罗马尼亚人,高出4个百分点。 我不得不认为,柏林墙的拆除,是包装野蛮成功者的胜利。它对于只将野蛮做简陋包装的柏林墙建造者,对于主动建墙一方的民众,产生了巨大的包装上的幻觉,以为华丽的包装就是真的文明。他们远远地只看到五颜六色的包装,看不到超豪华包装的内部。直等到他们投身那个包装的世界,才发现超豪华、超浮夸包装的里面,依然还是野蛮。未来还会有新的柏林墙建立吗?未来还需要新的柏林墙吗?不需要了。西方文明一切为抢钱的野蛮本质不改变,建不建墙都一样。没有了虚假划分文明与野蛮的人造之墙,也许能让人们更清楚、更直接地看到华丽包装之下的野蛮,而不需要隔着一堵高墙,把包装的错觉当成了天堂。 相关文章:美国社会两极化美军基地枪击案:战争正义性被怀疑美国大兵的“性福”美国双重标准又一例伊拉克战争:一场私人战争?资本、明星共招摇读懂黄纪苏的“距离” 解放思想,不分左右中国现代化的三角关系中国三角关系举例说明中国模式与欧美模式热脸贴了冷屁股独一无二的美国新书预告《中国没有榜样》战国时代的基本特征世界倒退至中国的“战国时代”用中国历史解读《英国大宪章》头等强国,一个必然的结局中国为何需要“大国策”?历史上的一次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苏美,历史轮回的启示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500年四个强国的相似历史
3. 全世界盖房子的方式都大同小异,但德国人的方式有什么突出的呢
我感觉德国人盖房子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他们盖房子一般不会使用瓦片这种东西,而是使用不锈钢流水槽,这种东西在我们这里从来都不用的东西。
三.德国人室内的天花板装修
德国室内采用天花板内嵌灯隔板照明,几乎没有集中照明的天花板灯。第一,灯光更分层,可以通过照明隔断;第二,照明效率更高,明亮的地方必须足够明亮。窗户内、床边、衣柜立面,这三个天花板肯定会安装灯具,这在中国并不是很常见的照明布局规则,这是自己认为的。这就是德国人盖房子的方式,他们与我们这里最不一样的我感觉就是那个瓦片和那个不锈钢水槽。
4. 柏林墙修筑的原因及影响,柏林墙倒塌的意义
1、柏林墙修筑的原因
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政府称此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其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德居民逃往西柏林。柏林墙的建立是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两大阵营之间冲突导致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纳粹德国首都柏林被分割为东柏林与西柏林;柏林墙修建之前,约有350万德国居民逃离苏联占领区以及之后的民主德国和东柏林地区,其中1949年到1961年间约260万人。
2、柏林墙修筑影响
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也成为了分割东西欧的铁幕的一个象征。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最后以正式开始修建柏林墙结束。美苏关系以苏联宣布冻结柏林问题而得以缓和。
3、柏林墙倒塌的意义
柏林墙的倒塌,给联邦德国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给民主德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并使民主德国的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改善。
柏林墙的倒塌,代表了一个统一的德国,作为欧洲经济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统一后德国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欧洲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德国的统一,是东欧剧变的一部分,也推动了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
(4)德国人如何建墙扩展阅读: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政府开始沿着西柏林的边界修建柏林墙。先是完全封锁西柏林的边界,民主德国军队和工人开始破坏道路使车辆无法正常通行,并安装带刺的铁丝网和围墙。柏林西侧外围共修筑156公里,其中柏林市区43公里。
铁丝网在修建时相对法定民主德国领土稍向内侧,以确保能够射杀已翻越柏林墙的东德人。8月17日后,开始放置混凝土构件,边界被修建成真正的墙。在修建期间,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和工人阶级战斗队得到授权,可以射击任何试图穿越的人。
之后又安装了围栏、雷区和其他障碍,从而清理出一个巨大的无人区来分辨逃亡者。到1961年11月20日,柏林墙基本建成。
5. 柏林墙是什么
对于德国人来说,柏林墙所代表的不是肯尼迪,冷战这样的大字眼,而是数以万计小人物的故事,这些小人物在这堵墙边,用自己的生命,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传说,这个传说的名字,叫做“自由”。
6. “东德”“西德”“柏林墙”是怎么回事
柏林墙
在欧洲土地上,尚有过一道修筑最为坚固但又最为短命的长城--这便是德国境内的“柏林墙”。柏林墙与朝鲜半岛上的“三八”水泥墙一样,均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产物,又都为水泥所筑,可称得上是欧亚大陆上的两条“姊妹墙”。
柏林墙(Berliner Mauer),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是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隔离东德(含东德的首都东柏林)和西柏林,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61年建造,1990年拆除,两德重归统一。
背景
柏林墙一段二次大战以后,德国和柏林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分成四区。1949年,苏联占领区包括东柏林在内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首都定在东柏林,而美英法占领区则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首都设在波恩。美英法苏的占领协定保证联邦德国和西柏林之间的空中走廊。西柏林在联邦德国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规定是联邦德国的领土,然而,美英法三国认为规定和现状相抵触而推迟实施,所以西柏林一直都不是西德的领土,直至冷战结束、两德统一。
最初柏林市民是能在各区之间自由活动的,但随着冷战紧张气氛的提升,1952年东西柏林的边界开始关闭。1949年到1961年大约有250万东德人逃入西柏林。
历史
柏林墙在1961年8月13日开始建造,一开始只是铁丝网,后来被大量换成真正的墙。东德称此围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但多数西方国家认为建围墙的真正目的是不让东德人逃入西柏林。
柏林墙有超过155公里长,约3~4米高,主要可分为:
第零层防线: 302座了望台
第一层防线: 约3.5米高、光滑、淡色的水泥墙,有的地方附铁丝围拦和警报器
第二层防线: 钢制拒马
第三层防线: 2米高的铁丝围拦
第四层防线: 音响警报缆
第五层防线: 铁丝网
第六层防线: 碉堡(共22个)
第七层防线: 用来引导(滑)警犬的缆线(共600只警犬)
第八层防线: 6~15米宽的无草皮空地,可以留下逃亡者的脚印,埋有地雷
第九层防线: 3~5米深的反车辆壕沟
第十层防线: 5米高的路灯
第十一层防线: 武装警卫(共14000人)
第十二层防线: 2米高的通电铁丝网,附警报器
第十三层防线: 空地
第十四层防线: 第二道水泥墙,3.5~4.2米高、15厘米厚,可以抵挡装甲车辆的撞击
第十五层防线: 有些地方需要游过施普雷河(Spree)
1987年6月12日,罗纳德·里根访问西柏林时,在勃兰登堡门的柏林墙前发表演说:“戈尔巴乔夫先生,请推倒这堵墙!”在该墙建立后,有人采用跳楼、挖地道、游泳等方式翻越柏林墙,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伤。
1987年6月12日,美国总统里根在勃兰登堡门发表演说,建议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拆掉柏林墙。
1989年11月9日,新东德政府开始计划放松对东德人民的旅游限制,但由于当时东德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君特·沙博夫斯基(Günter Schabowski)对上级命令的误解,错误地宣布柏林墙即将开放,导致数以万计的市民走上街头,拆毁围墙。此事件也成为“柏林墙倒塌”,虽然围墙不是自己结构倒塌,而是尔后被拆除。柏林墙的倒塌被历史学家认为是东西方冷战终结的开始,也是东西柏林和东西德统一的标志。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和柏林完成统一。
今天,在柏林仍保留有一小段围墙的遗迹以作为纪念和历史见证,不断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德国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即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的分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大国际事件,是雅尔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及其各自所领导的国家集团对峙的直接后果。1949年5月10日,德国西部统治机构经西方占领国当局的同意,宣布将该地区成立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波恩为首都,并于23日正式通过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
8月中旬,举行了联邦议院的选举,9月又召开了联邦议院及联邦参议院联席会议,自由民主党人西奥多-休斯当选为联邦德国首任总统。9月15日组成了以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康拉德-阿登纳为联邦总理的联邦政府。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届联邦政府宣告正式成立。次日,美英法三个占领区宣布合并。
在这一过程前后,德国的苏占区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早在1945年10月,苏联占领当局就己将其权力移交给德国东部各级地方政权机构。1946年,德国共产党与德国东部的社会民主党合并,正式组成德国统一社会党。统一社会党在德国东部政权机构中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1949年10月7月,德国人民委员会举行第9次会议,通过由统一社会党制定的《民主德国全国阵线宣言》,提出德国人民争取祖国统一的纲领,要求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同日,人民委员会还通过一项决议,决定成立“临时人民议院”,并组织“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决议委托奥托-格罗提渥组织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几天之后,威廉-皮克出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统,苏联政府发表声明,宣布德国东部全部行政权力正式移交给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自从德国分裂以后,虽然重新统一德国一直是东、西德乃至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但由于受到整个国际形势尤其是欧洲政治地理格局的制约,关于重新统一德国问题一直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80年代末,随着美、苏关系的缓和和欧洲政治形势的变化,德国统一问题再度成为各国舆论关注的焦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预言,德国将在10年内实现统一。法国总统密特朗说,德国统一将是本世纪末主要的事情之一,然而德国统一进程的发展之快则大大地超出人们的预料。
1987年,昂纳克作为东德领导人首次访问波恩,揭开了两国关系中新的一页。
1987年9月,匈牙利开放了它与奥地利边界,在此后的几个月内,先后有50多万东德人从奥地利进入西德,西德承认这些东德人是它的公民,接着民主德国接二连三地发生全国规模的游行示威,党和国家领导人发生重大改组;11月9日,东德开放柏林墙以及同西德的边界,西方人士认为,民德发生的这些事件,是德国“事实上重新统一的预兆。”
11月28日,西德总理科尔提出了两个德国统一的10点计划,在东、西方引起了不同的反响,美国国务院当天立即表示支持科尔的建议,发言人塔特怀勒说:“科尔总理反映了他的人民对德国统一的最深切的愿望……,这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争取的目标”。
东德总理莫德罗斯断然拒绝科尔的计划,但建议建立一个松散的联邦,东德政府认为:科尔的计划几乎没有注意到两个德国的主权和独立,如果采用“联邦”一词,人们就懂得是两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的存在,2月1日,即莫德罗访苏两天后提出了一项历史性的两德统一方案,根据其方案,在统一的德国保持“军事中立”的前提下,东西德首先签订条约,建立把经济、货币和运输系统统一起来的联邦。此后两国建立议会委员会等联合机构。第三步则是将两国主权交给已建立的权力机构,最后通过选举,召开统一的议会会议,制定统一的宪法和决定统一的政府,以德意志联邦形式统一德国,首都设在柏林。
莫德罗的统一方案大大促进了德国统一的进程,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响,科尔发表声明“坚决拒绝德国中文化的概念”。认为新的德国采取中立政策是危险的,统一的德国应留在西方联盟内,不能中立化,也不能非军事化。
美国则强调,必须在德国继续同北约结盟并不断加强同欧洲共同体的联系的条件下实现统一,统一的德国仍应是北约的正式成员,法国也反对德国保持中立。
英国对统一的德国深有戒心,撒切尔夫人强调:“德国的统一不能影响欧洲的边界和安全。
苏联则强调:一个统一的德国留在北约组织内是不能接受的,戈尔巴乔夫还发出警告说,统一后的德国必须尊重欧洲的边界,任何破坏军事——战略均势的行动都是苏联所不能接受的。
波兰总理马佐维耶茨基强调,西德应“最终和无条件地承认奥德——尼斯河是波兰西部边界,并强烈要求参加关于德国统一的谈判过程。
鉴于德国曾是两次大战的策源地这一事实,统一后的德国是否会对欧洲各国再次构成威胁,自然是东、西欧国家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也成了德国统一进程中的一个主要症结,但在某种意义上说,苏联对德国统一所持的态度则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德国统一问题受各种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所制约,但统一的列车已经起动,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德国将在欧洲重新出现,似乎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1990年7月1日,两德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第一个国家条约生效后,7月6日,两德又开始就实现政治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进行谈判,并于8月23日鉴署具有历史意义的两德“统一条约”,又称政治条约,或第二个国家条约,条约规定,民德于1990年10月3日正式加入西德。
由于德国统一已大势所趋,而苏联国内的政治形式却相当严峻,为了减少统一后的德国对它自身安全利益的损害,同时为得到德国的经济援助,并尽可能为自己在欧洲新格局中争取一个较为主动的地位,苏联由过去反对统一的德国归属北约转而改为采取顺水推舟的作法,1990年7月14日至16日科尔访苏时,双方就德国统一问题最终达成协议,双方宣布统一后的德国将享有“充分的主权”,“它有权独立地决定属于哪个联盟”,协议内容还包括统一后的德国的疆域,3至4年内苏军撤出民主德国地区;美、英、法军队在此期间留在西柏林,未来德军最高限额为37万人;未来德国不得制造、拥有和支配原子、化学和生物武器等。由于统一后德国联盟归属问题得到解决,消除了德国统一外部因素的最大障碍,9月20日,在莫斯科召开的“2+4”外长最后一轮会议上签订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其后两个德国在10月3日实现了统一,这一天,在整个德国,特别在被重新定为首都的柏林,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至此困绕欧洲40多年的德国问题获得最终解决,这标志着以德国分裂为特征的欧洲战后的政治地理格局的结束,而以德国统一为起点的欧洲新的政治地理格局的开始。
7. 柏林墙建立和倒塌的原因
一、建立的原因:
柏林墙的建立是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两大阵营之间冲突导致的。
柏林墙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环绕西柏林边境的边防系统,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含首都东柏林)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所属的西柏林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
二、倒塌的原因:
1990年两德统一,柏林墙被拆除。
1989年起,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发生“东欧剧变”,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向联邦德国和奥地利共和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自由开放边境,民主德国政局开始动荡。首都柏林、第二大城市莱比锡都爆发了大规模民众抗议游行活动。
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政府宣布允许公民申请访问联邦德国以及西柏林,当晚柏林墙在民主德国居民的压力下被迫开放。1990年6月,民主德国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
德国分裂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纳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分成四区占领。原纳粹德国首都柏林被分割为东柏林与西柏林。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翌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8. 柏林墙修建的历史原因说明它的象征是什么
对1949-1962年间民主德国居民外流问题的研究及新档案的启示 从1949年10月民主德国建国到1961年8月修建柏林墙,大约有270万人出于各种目的,通过各种方式离开民主德国。导致大量居民出走的原因究竟何在?面对大量居民出走,民主德国的态度和对策是什么?这些对策与民主德国5、60年代的整个内政外交政策的关系又如何?这些问题颇值得研究者加以深入探索。 由于各种原因,学术界对于这个现象的研究寥寥无几。自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之后,出现了大量解密档案和运用解密档案进行研究的着作和论文。这些论着和档案披露了大量历史细节,解释了许多原有的疑问。特别是来自前民主德国和前苏联党政外交机关的一些文献,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信息。 60-80年代对于民主德国居民外流问题的研究 在两德统一之前,民主德国官方的观点是,外流的居民是受到了西方敌对势力引诱,或者被西柏林破坏分子所“贩卖”,才离开民主德国的。当时主持修筑柏林墙的昂纳克在回忆录中所持的就是这种看法。这种观点也反映在民主德国学者的研究中。60年代,出现了不少反映德国分裂的民主德国文学作品,比如C·沃尔夫的《分裂的天空》(1963)。但是这些作品的基本取向也和官方的意见一致,歌颂人们在两大社会制度的对立中,毅然选择社会主义,舍弃了资本主义。
柏林墙是东西方冷战的象征,建于1961年
9. 想知道关于柏林围墙的历史
柏林墙
在欧洲土地上,尚有过一道修筑最为坚固但又最为短命的长城--这便是德国境内的“柏林墙”。柏林墙与朝鲜半岛上的“三八”水泥墙一样,均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产物,又都为水泥所筑,可称得上是欧亚大陆上的两条“姊妹墙”。
柏林墙(Berliner Mauer),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是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隔离东德(含东德的首都东柏林)和西柏林,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61年建造,1990年拆除,两德重归统一。
背景
柏林墙一段二次大战以后,德国和柏林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分成四区。1949年,苏联占领区包括东柏林在内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首都定在东柏林,而美英法占领区则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首都设在波恩。美英法苏的占领协定保证联邦德国和西柏林之间的空中走廊。西柏林在联邦德国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规定是联邦德国的领土,然而,美英法三国认为规定和现状相抵触而推迟实施,所以西柏林一直都不是西德的领土,直至冷战结束、两德统一。
最初柏林市民是能在各区之间自由活动的,但随着冷战紧张气氛的提升,1952年东西柏林的边界开始关闭。1949年到1961年大约有250万东德人逃入西柏林。
历史
柏林墙在1961年8月13日开始建造,一开始只是铁丝网,后来被大量换成真正的墙。东德称此围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但多数西方国家认为建围墙的真正目的是不让东德人逃入西柏林。
柏林墙有超过155公里长,约3~4米高,主要可分为:
第零层防线: 302座了望台
第一层防线: 约3.5米高、光滑、淡色的水泥墙,有的地方附铁丝围拦和警报器
第二层防线: 钢制拒马
第三层防线: 2米高的铁丝围拦
第四层防线: 音响警报缆
第五层防线: 铁丝网
第六层防线: 碉堡(共22个)
第七层防线: 用来引导(滑)警犬的缆线(共600只警犬)
第八层防线: 6~15米宽的无草皮空地,可以留下逃亡者的脚印,埋有地雷
第九层防线: 3~5米深的反车辆壕沟
第十层防线: 5米高的路灯
第十一层防线: 武装警卫(共14000人)
第十二层防线: 2米高的通电铁丝网,附警报器
第十三层防线: 空地
第十四层防线: 第二道水泥墙,3.5~4.2米高、15厘米厚,可以抵挡装甲车辆的撞击
第十五层防线: 有些地方需要游过施普雷河(Spree)
1987年6月12日,罗纳德·里根访问西柏林时,在勃兰登堡门的柏林墙前发表演说:“戈尔巴乔夫先生,请推倒这堵墙!”在该墙建立后,有人采用跳楼、挖地道、游泳等方式翻越柏林墙,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伤。
1987年6月12日,美国总统里根在勃兰登堡门发表演说,建议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拆掉柏林墙。
1989年11月9日,新东德政府开始计划放松对东德人民的旅游限制,但由于当时东德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君特·沙博夫斯基(Günter Schabowski)对上级命令的误解,错误地宣布柏林墙即将开放,导致数以万计的市民走上街头,拆毁围墙。此事件也成为“柏林墙倒塌”,虽然围墙不是自己结构倒塌,而是尔后被拆除。柏林墙的倒塌被历史学家认为是东西方冷战终结的开始,也是东西柏林和东西德统一的标志。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和柏林完成统一。
今天,在柏林仍保留有一小段围墙的遗迹以作为纪念和历史见证,不断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开放分类:
建筑、德国、冷战
贡献者:
kgdxk、a王正礼a、国际共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