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解码二战之德国闪电战为什么开始那么牛,后来却越来越怂
lz你好。我是复旦大学附属高中的文科生。我来帮;你分析一下。当时的局势是这样的:二战初期,德国依靠闪电战迅速袭击被侵略国的交通站等重要枢纽,造成了被侵略国的交通瘫痪,从而迅速打下来一个国家,这种战术确实很厉害。但是并不是无敌的,在当初,德国之所以能够屡屡得手,最主要的原因是慕尼黑会议上绥靖政策的影响,英法等国家对于德国公然违反《凡尔赛合约》大肆扩军备战的行为采取了绥靖政策,绥靖政策其实说白了就是纵容政策,本质就是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维护他们这些大国的利益,,所以在慕尼黑会议上,英法答应了希特勒“规定在10天之内让捷克斯洛伐克把苏台德等重要地方割让给德国”的要求。这种绥靖政策助长了德国的嚣张气焰,他们的野心永远也无法得到满足,于是很快吞并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并在1939年9月1日,全民侵略波兰,英法再也不能和后退了,被迫向德国宣战。二战也就彻底爆发了。可是,虽然说英法宣战了,但还是想自保,并没有做出任何战斗措施,只不过是喊了一声宣战了而已。依然害怕自己的利益受损。而且当时波兰实在是太过于落后,荡德国的飞机大炮坦克进攻波兰的时候,波兰军队还骑着马拿着剑打呢。。当然是被很快攻下。英法依然没有什么措施。直到德国悍然发动对法国的袭击,法国毫无准备仓促作战,虽然法国被誉为是整个最强的陆战队,但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还是很难抵抗德国的闪电战,很快被攻下,英国也遭到了猛烈的空袭。这里还有太多地细节。就不一一赘述了。至于为什么德国的闪击战在后期会频频失利 那是因为他们千不该万不该进攻苏联,在苏联战场发生了两大重要战役,第一个是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带领苏联红军顽强的抵抗使得德国的闪电战第一次失败,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德国天下无敌的神话,后来在二战后期,日本偷袭珍珠港,惹恼了美国,美国参战,194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改变了法西斯力量和反法西斯力量的对比,成为消灭法西斯的有利因素,加速了法西斯的消亡。终于在1945年6月6日,英国,法国,美国,苏联发动了诺曼底登陆,直取德国首都柏林。希特勒见大势已去,在地下室里饮弹自尽。德国法西斯消亡。二战欧洲战场结束。
lz码子不易,望采纳
❷ 二战德军闪电战有多快,非常震撼
二战初期德军的闪电战还是很成功的,击败波兰仅用了不到一个月,入侵挪威仅耗时两个月,使法国投降仅消耗一个月多几天。包括在北非战场的登陆战,以及德苏战争早期横扫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基辅根本没有花上几个月。
但是德军的闪击战有缺陷,其胜利的条件就是在对方无法全部反应过来之时全力突破敌人,使敌人被分割包围,丧失支援能力而失败。面对苏联这样的人力资源极其丰富、地域纵深极大同时道路条件还不好的国家就会受到限制,这也是德国无法击败苏联的原因之一。面对严防死守的敌军通常也难以奏效,这也是德国为什么不进攻马奇诺防线的原因。
❸ 二战期间 德国闪电战的特点
闪击战——由古德里安创建的战争模式(英译Blitzkrieg或lightning war。但是是由希特勒提出的,很合古德里安的口味),也叫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首先并且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是以装甲部队为决定性力量,制空权为前提,不顾侧翼暴露的危险,向敌人后方做快速,大胆的袭击。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 古德里安
击的方式制敌取胜。它往往是先利用飞机猛烈轰炸敌方重要的战略设施——通讯中心,并把敌人的飞机炸毁在机场,取得制空权,并使敌人的指挥系统瘫痪。然后使用大规模坦克集群快速冲锋,彻底摧毁敌军由空军轰炸而混乱的阵地。闪电战就是将奇袭、快袭集中一起,像闪电一样打击敌人。可以使敌人在突如其来的威胁之下丧失士气,从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击之下就会立即崩溃。闪击战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事战略的基础。这理论要求在敌人未来得及完成动员和展开本国武装力量之前,用几个月或者几个星期的极短时间内夺取战争的胜利……[1]闪击战理论是德国帝国主义毫无限制的扩张目的同达到这些目的的现实能力之间不能相适应的表现。德国力求以闪电形式的突击逐个粉碎敌对同盟各国,竭力避免持久战。[1]闪电战理论最重要的原则是:先于敌军迅速集中和展开作战部队,保障战略的突然性。实施最强大的首次突击,以便在初期交战中即取得决定战争结局的决定性胜利,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进攻方向,以包围与合围的方法歼灭敌人武装力量(“卡恩”学说)。[1]编辑本段理论根据1、德国军事家A.von施里芬关于采取战略迂回和包围, 实施速决歼敌的观点;2、意大利军事理论家G.杜黑关于集中空军力量打击对方的重要政治、经济和军事目标而取胜的观点;3、英国军事理论家J.F.C.富勒关于组织几路强大的快速坦克纵队,在航空兵强有力的掩护下,深入敌军纵深,直捣敌军司令部,使敌陷于瘫痪的观点。编辑本段闪击理论战略层面运用包含装甲部队、机械化步兵与炮兵,以及空军优势火力,于作战层面进行高度协同攻击。扰乱敌人的部署,迫使对方改变正面武力,甚至达到使敌军在兵力组织与分配上自乱阵脚。以侧面迂回方式,隔开并切断他们的兵力。阻扰他们的后路。威胁他们的后路,使其与基地之间丧失联系与补给。讲求速度。闪电战的基础是机械化,前提是制空权,在于空,坦,步的协同配合,战术在于一点两面。找到突破点,由炮兵打开缺口,装甲集群进入缺口并发展战果,机动步兵跟进。找到突破口的两翼,空军打开缺口5-10分钟后,装甲集群随后攻击,后面紧随机动步兵。迅速破坏掉敌指挥中心,通讯枢纽,交通枢纽。陷敌于瞎子、聋子的局面,并配合正面部队迅速合围敌主力步兵集团。飞机、坦克和机动步兵速度都很快,火力也够。但前提是 要保有制空权,然而德国后期遇到了拥有空中优势的美国空军,无法使用闪击战。另外此战术对后勤依赖度非常高,一旦汽油和弹药粮食供应不上, 就会被歼灭。(例如战争后期,德军发起的“突出部战役”就遭遇了这种情况。使得德军无功而返,并没有更多的装甲部队去抵抗盟军的攻击)战术层面由于闪电战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无比的威力,因此在大战结束之后即受英美等军事学者热烈研究,在战术上勾勒出一个详细的面貌现已不是难事。关于战术上的细节,根据各家的说法,综合整理一个对闪电战的全貌概述。“闪击战”大略可略分以下几个阶段:集结意即在攻击发起前夕,将兵力彻底集中于一个狭窄的正面上。 由于该战术需“形成重点”(Schwerpunktbilng)之故,真正的攻击正面还会比集结面更窄。展开为了突破后维持必须的冲力,机械化部队将会成梯次纵深部署。突破使用形成重点后所造成的压倒性优势武力,以决定性的冲击力突穿敌人战线。 突破的任务一般交给战车部队担任,战车部队将以营或连级单位组成“宽椎型”(Breitkeil 倒三角形,德军战车部队最常使用的攻击队形)或者“椎型”(Keil正三角形)进行突破。不过若想保留装甲兵的实力以供往后作战计,亦有将突破任务交由步兵担任,待步兵突穿后装甲兵才由缺口投入,接着机动向敌后挺进以扩张战果的事例。突穿此阶段是突破之延续。在完成突破之后,装甲部队主力以及其他机械化支援单位会穿越打开的缺口,并进入敌人战线开始向敌后深入。 此时各部队指挥官会在部队先头,以其自身之观察掌握全局并随时将敌情向后回报。突进纵队中除了战车外,尚会编入战斗工兵、装甲步兵以在任何情况下对前进中的战车单位提供支援,他们通常都乘坐在半履带装甲人员车辆上,战斗工兵则携带各种器材甚至架桥装备以克服一切天然或人工障碍物。击虚与钻隙突破时期结束,开始全速向敌后方做大纵深的突进。这样的做法扬弃了传统的向两翼席卷的战法,不过这算是法国人所创的较快捷的方法。一旦通过突破口后,各纵队即成扇形展开,沿着若干向前延伸的平行道路向前分散推进,以避免交通壅塞现象发生。先头通常由侦蒐部队组成的前卫尖兵,他们在前方或侧翼上搜索前进,进行寻找开放道路、侦测敌情,并提供预警并抢占如制高点、桥梁等重要战术要点。突进纵队便会依照他们的情报,选择适当、无敌方顾虑的路线前进。面对敌人时,如无须做战斗时则尽量避免,选择绕开,尽可能采取迂回渗透的手段,只有在没有办法的情况才实施战斗。至于绕过的敌人则由后续部队赶上肃清之。由于持续不断的运动,战斗时将以机动炮兵或申请战术空军火力支援攻击。这支深入敌后的机械化大军并不顾虑逐渐延长的暴露侧翼,因为快速的机动将提供他们足够的保护。如非得已,突进部队将不会离开道路做越野运动,因为这会产生不必要的延误。在领先挺进的装甲部队后面则是机械化步兵部队,以填补装甲部队推进后产生的空隙,后面才是徒步运动的一般步兵师。机械化部队的补给车队也沿着同一条交通网以追赶战斗部队。为了要在少数可用的道路上运动上千辆的车辆以维持其攻势的高度动能,因此交通管制亦将格外重要,工作也极端复杂。席卷这是“闪电战”最后一个阶段。整个突进部队将以敌人的交通线为目标,进行分割并包围遭孤立的敌军主力。 除了1940的敦克尔克包围战是利用英伦海峡进行单翼包围外,几乎二战所有的“闪电战”皆是以两翼进行包围作战。待双钳合围后,剩下的工作就是围歼包围网内的敌人。此工作通常都交由步兵部队担任,装甲部队则从前线补给整合战力后再继续往下一个目标推进。
❹ 德国发明了闪电战,这个战术究竟多么强大
我在二战时期,曾经以闪电战雷鸣时,同时也瞬间消灭了波兰,闪电战的战术主要在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速度至上!
速度至上
闪电战之所以成为闪电,就是说它的速度极快,就像闪电速度一样,换句话说——声与光能够同时传播,但是声和光的速度谁快谁慢,我们一目了然,在下雨的时候我们都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打雷,意思就是说光速要远胜过声音的速度,因此闪电战就是利用了这个特点,在进攻他人的时候,其实枪炮的响声远远不及他们奔向敌营的速度!波兰之所以迅速覆亡,主要是在他们听到德军的枪炮之声的时候还以为有机会撤退,但是事实上德军早就已经距离很近了!
❺ 请问为什么德国二战用闪电战
这个问题几句话解决不完,首先你要明白闪电战的指导思想,是短时间(区别于持久战)集中优势兵力快速瓦解对方,可运用集群飞机坦克(不含步兵,但包括机械化部队),体现奇袭,集中,速度,是永远机动,永远进攻,永不防御的战术(当然德国后来没做好)。那么闪电战需要的是大量的进攻兵器(坦克),它的优势就体现在集群的坦克上(机动,火力和防护),因为德国是一个中欧国家,若不采取闪电战这样的快速战略,在政治格局瞬息万变的欧洲,很容易陷入曾经的持久战(一战中崩溃的进攻法国的“施利芬计划”),何况德国已经吃过一战两线作战的亏了,它必须快速彻底击败对手。
所以德国需要的是闪电战这样能快速瘫痪对手的战术,而不是持久战。但追溯到1933年小希上台搞了个国家社会主义(纳粹主义),整个国家团结了起来,在经济萧条时,美英法的就业率和德国的失业率都成了百分之二十,1935年重整军备,战争机器开动,而这正是只有德国具备发动闪电战的条件:强大的物质保证,这是闪电战必须倚仗的优势。
但在进攻苏联时,这点反而成了软肋。闪电战是倾尽过力发动的快速战略,比如28天干掉波兰,6周掠下法国(跟一战持久战是不能比的),但小希有些问题欠考虑,他忘了广阔的的苏联和丁点大的法国是有本质区别的,当闪电战陷入了苏德战争的泥潭,德国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闪电战的进攻能力和战线推进的距离是呈负相关的,进攻能力随着战线的逐渐变远而逐渐将降低,当达到一个进攻顶点时,闪电战就失去了进攻锐力,库尔斯克战役以后,就再也没能力发动闪电战了(日后的阿登反击也称不上闪电战),在德国人眼里,闪电战是一种快速瓦解敌人的利器,但估计德国人只看着它的优势,却被闪电战巨大的物资消耗拖垮了。
还有些小希个人原因,他在一战是个预备役步兵下士,深知堑壕拉锯战的持久之苦,他是一个自认为有欧洲传统骑士思想的人,他对勇敢,冲锋和突击这类的词语非常有好感,闪电战这样的快速战略很合他的进攻进攻再进攻的思想。
以后有二战,德国的闪电战方面的问题别忘了喊我哦。
❻ 从地理的角度回答,德国的闪电战为什么在前期能取得成功
地理的话,西欧地形以平原为主,有利于机械化部队快速行进,从而达到闪电战速战速决的目的
❼ 德国二战时闪电战的优势
二战初期,纳粹德国军事家打造的闪击战,攻势凌厉,似乎无往而不利,27天内征服了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闪击战确实曾辉煌一时,堪称战争史的一大经典。闪击战挟最新高技术兵器以最小的损失,突然、迅速地达成战争目的,其理论魅力至今依然不减。研究“信息+闪击战”可能演变的“信息化闪击战”,利于我们在未来战争中防范新的闪击战,并在作战中寻找更多的制胜之机。
剥开闪击战侵略的外衣,剖析一下闪击战,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理论,闪烁着跨越历史时空的启迪。以尽可能短的时间“折叠”空间
“时间就是军队”,“时间就是胜利”,争取时间和夺取空间是军事对抗的重要内容。在时间上先敌一步,可以得先机之利。在“巴巴罗萨计划”中,德军仅3个星期即在苏联境内推进纵深达400~600公里,其成功的原因是:
(1)“适时”;
(2)出人意料的主攻地点;
(3)欺骗活动;
(4)新的坦克“战术”。
德军闪击战应用军事科技的新的优势,依靠坦克集群的快速突击,以及飞机的空中火力和纵深机降、伞降的高速配合,形成威力巨大的现代“撞城锤”。由于时空关系的改变创造的新的作战理论,产生了时人难以想象的作战效能。
以尽可能快的机动获得最大限度的冲击力
《孙子兵法》进攻战的一个重要思路是——以极快的速度突袭敌军。书中写道:“进而不可御者,速也。”并对快速产生的冲击力作了至美的比喻:“激水之急,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根据战争力学理论,军队战斗力取决于兵力、机动力和冲击力,而机动力和冲击力的大小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快,冲击力也就越大。二战初的闪击战依靠装甲集团高速度、大纵深的突袭,产生的冲击力在军事史上堪称空前的。
将精神之力转化为战斗力
在闪击战理论中,精神对作战的胜利可谓是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从西方的克劳塞维茨到东方的毛泽东,许多杰出的军事家都十分关注作战突然性,指出突然和不意,可以弥补兵力的不足。其二为震慑。美军在伊拉克战争的作战计划之一名为“震慑”行动,其实在闪击战的设计中,“震慑”正是希特勒、古德里安等追求的效果。二战时德国发起闪击战时其坦克数远不如英法联军,甚至被称为“穷人的战争”,然而“穷人”打败了富人。在西线闪击战中,法军大批部队被震慑住,丧失了作战意志,被俘人员竟多达150万。
对付闪击战的钥匙
为什么闪击战在二战初期产生了巨大威力?为什么二战中的闪击战又均以失败而告终?
西方“兵圣”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顶点理论认为:“胜利常常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一个顶点”。这个“顶点”,主要指的是作战强度和作战限度。由于顶点的存在,发起进攻的强者,到达顶点后,便会逐渐由强变弱,防御的弱者,若注意积聚力量的话,将可能逐渐由弱变强。闪击战尽管有突然性和高速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但毕竟这个冲击力有个极限,终究有个顶点。战争的最终胜负并不是单单取决于冲击力,还包括许多其他方面的要素。当德军深入苏联腹地,兵临斯大林格勒时,由于战争的非正义性、自然条件的恶劣、后勤补给线的困难,特别是苏联军民高涨的爱国热情、强大的国力、正确的战略指挥、先进的军事理论和现代化军队,以及美英和中国的支持等,使得闪击苏联的侵略战争在斯大林格勒到达了“顶点”,从而开始走向失败。
二战后,虽然再没有像二战那样大规模的闪击战发生,闪击战其实在现代局部战争中处处可见其影子。特别是当现代战争插上信息技术翅膀后,突如其来的闪击战变得更加可怕。在计算机技术的武装下,空中力量的机动力、火力、防护力,已经远远超出二战时地面的装甲集团,体现出诸多的新优势:速度之快、机动能力之强,使地面防御力量几无还手之力;远程精确打击与火、力、快速机动能力的完美结合,达到了“动如雷震”、“斩首”、“震慑”的效能;空中力量在C4ISR指挥、控制、侦察等系统作用下,能量发生空前跃升,形成超视距攻、防一体的作战系统,对战争命运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
需要警惕的是,现代战争中“战争顶点”已在高技术下变得难以利用,战争的“非接触式”、“非线式”、“非对称”,让弱小的一方“以劣胜优”的余地越来越小。那么防范闪击战的出路在哪里?唯有加速新军事变革,在军事思想上断不可输给对手,在编制体制、武器装备、教育训练等上,也励精图治,形成对手不敢轻举妄动的优势,使敌无机可乘。
当闪击战插上信息的翅膀后,需要我们给军事思维插上信息的翅膀,不仅仅是贴着“信息”标签的名词的变化,必须有全新、敏锐而不保守的哲学头脑,需要居安思危而不是歌舞升平的危机意识。★
❽ 二战德军能够闪电袭击欧洲获胜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有能力抵御的国家消极怠工,大多数国家没有相对的军事能力,甚至用骑兵对付坦克。不得不说,当时单兵作战能力第一第二的英法两国的战术的确要落后于德国。在我们看来很简单的闪电突袭在当时是非常新颖的战术,英法两国并没有见识过,其实如果英国换到波兰的位置,在闪电突袭面前恐怕也无能为力!这就是战术与战略的作用,不是单纯的放纵或者不抵抗就行的。
英法当时的军官们大多太守旧了,甚至不认可装甲部队的作用,认为大炮制胜……所以德国的成果是有原因的,当时的德国在战术上装备上也的确是领先于其他欧洲国家的!
希望我的回答让您满意~谢谢
❾ 二战时,为何德军能够采用“闪电战术”,而其他国家做不到
因为闪电战依靠的是装甲部队,而其他国家并没有那么多的装甲部队,同时在二战后期,闪电战对于德国来说也没有那么大的作用了。德国在二战初期发动的闪电战,是在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出其不意的攻打对方,在经历过一战后,英法等国没想到德国会再次发动二战,同时德国在占领挪威、丹麦后,后来又突袭了法国,都是以闪电战的模式从背后奇袭,让对方在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占领了对方,令对方溃不成军。
纵使闪电战再厉害,但是因为苏联是公路国家,并没有大量的使用装甲车,所以对于德国闪电战最重要的装备装甲车来说,是不适用的。所以德国最后放弃了闪电战,选择直接进攻,虽然苏联最后保住了莫斯科,但是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❿ 希特勒的闪电战为什么那么厉害
闪电战,是一种起源于二十世纪初期,由德国创造的进攻型战术,并且在三,四十年代成为德国军队的主导战术思想。闪电战的主旨是以高机动性火力进攻为原则,是一种对装甲部队,空中火力掩护要求级高的战术,而正是由于这种战术,引导了德国军队在二战前展开大规模军备竞赛,使之后来无论是装甲部队和空军部队的装备,还是该方面的人员素质,都要优于盟军部队,从而使得在北非战场和欧洲战场上,盟军都要以数量上占优势的装甲部队来与德军抗衡。
闪电战对于后勤补给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说其严格,是因为其主旨为高机动性,在前线部队运用闪电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对方防线,袭击主要军事设施以及有生力量之时,后勤补给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将补给物资送到前线部队手中,我觉得这也要求后勤部队具备高机动性持续补给这一素质。但闪电战讲究兵贵神速,有别于持久战,对于后勤要求并不是高强度长时间补给,因此其补给要相对于其它战术思想要有一定区别。综上所述,对应闪电战的补给措施要相对特殊,是一种主要要求机动性的补给方法。
1939年,德国军队率先以闪电战侵略波兰,并在短短几周内占领了波兰全境,从而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也使闪电战真正应用到了实际。该战术思想随后被带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战役,尤其是在欧洲战场上,闪电战的身影屡见不鲜。1941年,德军集结300万部队,3000辆坦克,2000架飞机,实施了震惊世界的“巴巴罗萨”计划,在苏联境内长驱直入,使得苏联红军退而再退,损失惨重。但在这个过程中,德军犯了致命的错误,就是把战线拉得过于长,在严寒下补给物资供应不上,尤其到了斯大林格勒会战,这一场本由闪电战主导的突袭战就真正变成了持久性的消耗战,从而打破了闪电战的所有原则,使得德军部队的优势越变越小,最后荡然无存。
二战以后,闪电战这种战术思想被流传下来,并且对于现代战术思想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在近几年的局部战争中,比如美军在海湾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中运用的战术都还能隐约看到闪电战的身影,其高机动性持续火力的主旨还将被今后的战术思想吸取与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