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地貌学家彭克学说有哪些不足

德国地貌学家彭克学说有哪些不足

发布时间:2022-02-07 19:43:57

① 更新世的早中晚三期以及晚期的前段后段是以什么来划分的

更新世是地球上气候发生剧烈变化的时代。北半球的高、中纬度地区以及低纬度地区的一些高山,在这时期出现过大规模的冰川活动。冰川的前进和退缩,形成了寒冷的冰期和温暖的间冰期的多次交替,并导致海平面的大幅度升降、气候带的转移和动、植物的迁徙或绝灭。这些事件对早期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因此,许多学者主张采用冰期序列作为更新世分期的主要标准。
欧洲的冰川研究基础较好,19世纪已在欧洲形成多冰期的概念。1877年英国学者盖克(G.Geikie)在东英吉利(East Anglia)发现四次冰川作用。1909 年德国地貌学家彭克(A.Penck)和布吕克纳(E.Brunckner)根据阿尔卑斯山北坡冰碛地层和相应的阶地地貌,建立了以多瑙河的支流命名,在阿尔卑斯山建立了由老到新的贡兹(Günz)、民德(Mindel)、里斯(Riss)、武木(Würm)等4个冰期。1930年埃伯尔(B.Eberl)又发现了贡兹冰期之前的冰川作用遗迹,划为多瑙冰期(Donau),并将各个冰期划分成若干亚期。第四纪的四次冰期说,被广泛接受,北美相应有内布拉斯加(Nebraska)、堪萨斯(Kansas)、伊利诺(Illinios)和威斯康辛(Wisconsin)等4个冰期;苏联欧洲部分也划分了敖德萨、白俄罗斯、中俄罗斯、瓦尔代等4个冰期。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由着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开创,并以庐山冰川研究为基础,于1934年划分了鄱阳、大姑、庐山、大理等4个冰期。

② A.R.彭克的主要经历

1953年至1954年温克勒师从Juergen Boettcher学习绘画与素描。1955年至1956年在国营广告公司任绘图员学徒。1956年起他连续四次申请就学德累斯顿和东柏林的艺术学院都没有成功。温克勒认为造成拒之门外的原因是自己的政治立场,然而事实上是因为大家觉得他当时的技能还不够成熟。在结束学徒生活之后,温克勒还做过伙夫、夜班执勤、邮递员和小演员。
1966年温克勒成为造型艺术家协会候选人,并采用A.R.彭克作为笔名。此名是根据研究冰川时期的地理学家阿尔布莱希特·彭克而得来的。然而,从1969年起,彭克与原民主德国国家安全局的矛盾冲突与日俱增:他的绘画作品被当局没收,造型艺术家协会的会员资格也被剥夺。
1971年温克勒加入了吕克艺术家小组,并开始采用笔名迈克٠汉姆和T.M.(亦称作TM)。1974年温克勒结束兵役之后,尤其是在1975年西柏林艺术研究协会授予他维尔·格罗曼奖之后,国家安全部对其的控制力度越来越大。1976年彭克结识了西德画家Joerg Immendorff并合作数年,采用笔名鲁道夫·巴尔与罗伯特·哈夫曼,致力于消除东西德界限以及无党派教派的艺术创作。1977年海关查封没收了温克勒署名Y的画作。
1979年5月,政府当局闯入温克勒的工作室销毁了他的作品与创作材料。1980年8月3日温克勒移居西德并暂时居住在科隆。1981年巴塞尔歌德基金会授予彭克伦勃朗奖。1983年他迁居伦敦并于1985年获得亚琛市艺术家奖。1984温克勒作为杜塞尔多夫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代表参加了“从这里开始”展览。1988年温克勒参加科隆Made展览,并于同年被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聘为美术教授。
彭克在自己的画中运用了象形符号与表意符号,让人们回想起石窟文化、亚洲书法与壁画艺术。20世纪70年代彭克创造了Standart-Bilder美术潮流。他认为,如同一些交通指示牌或商标,这种运用简单、原始图像的艺术潮流,观赏者可以更贴切的体会到作品所表现的内容。
除此之外,20世纪80年代彭克还参与了“新怪诞派”潮流。在此期间,他以音乐人的身份加入TTT组合 – 经常与Frank Wright, Frank Lowe, Jeanne Lee, Alan Silva, Peter Kowald, Helge Leiberg 和 Louis Moholo合作。
公共收藏(部分) · 米格罗斯当代艺术博物馆 · 瓦尔特艺术博物馆 · 现代艺术博物馆 · 汉堡市立美术馆 · 法兰克福斯坦德艺术博物馆 · 阿姆斯特丹城市博物馆 · 德累斯顿城市美术馆 · 斯特拉斯堡近现代艺术博物馆

③ 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一般可以把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前期,以着名的德国科学家亚历山大·洪堡的科学活动与学术着作为界,以前为第一阶段。
在此阶段中,自然地理学还处于经验积累的时期,主要以了解地理事实、记录山川形势、游历四方奇胜、进行探险发现等活动为主。

从洪堡开始直至本世纪六十年代,为自然地理学的第二阶段。
在此阶段中,已不把某一项自然现象只看成孤立的、彼此无关的静态组合,而是力求从众多的地理现象中,采用比较的方法,追索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逐步地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间的自然要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并且从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集中的而不是分散的、深入的而不是表象的、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等观点,总结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自然地理规律,例如着名的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就发端于洪堡德,并经过俄国的道库恰也夫乃至随后许多人的深入探讨,才逐步臻于完善。同时自然地理学中的各个部门,例如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地图学等,在此一阶段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从1960 年以后到现在,可视为自然地理学发展的第三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企图进一步以定量的精确判断来取代定性的文字描述;以预测和模拟代替对现状的分析和说明;以抽象的反映本质的数学模型去反映具体的庞杂的自然地理现象;以合理的趋势推导与类推法,去代替简单的因果关系分析;以先进的技术手段去革新传统的研究方法。世界地理学领域在这一阶段所出现的“地理革命”、“计量地理”、“解释学派”(亦称“剑桥学派”)等,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这种趋势。现代自然地理学,在经历了这几个发展阶段之后,现正处于一个即将突破的边缘。近十余年来的酝酿,1976 年在莫斯科召开的第23 届国际地理学大会上所反映出来的动向,都说明了这一点。自然地理学向何处去?已经引起世界各国地理学家们的深切关注。近代地理学兴起的“故乡”之一——德国,从洪堡德、李戴尔、李希霍芬、彭克等时代起,在长达一个世纪的进程中,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统一思想。他们逐渐感到对于“基础理论的研究是不够的”。许多应用地理学家一再提出需要发展地理学基础理论,并希望把这种理论应用到预测性的工作中,以代替大量的、描述性的传统地理学。 德国的这一思想,应当认为是有普遍意义的。

以上为有关简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④ 关于城市地理学的所有理论

地理学
(一)地理学的概念

地球是人类的家,人类一直都十分关心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面的状况,从而萌生出各种地理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积累,逐步形成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简单地说,地理学就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二)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地理学是一门即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明显的形成了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三个时期。

自远古至18世纪末,是古代地理学时期,主要以描述性记载地理知识为主,而且这些记载多是片断性的,缺乏理论体系,地理学内部尚未出现学科分化,各国的地理学基本上是在本国封闭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在早期,以中国和古希腊的成果最显着。中国的《尚书·禹贡》、《管子·地员》、《山海经》、《水经注》等着作,都是世界上比较早的地理学史料。到了后期,欧洲地理大发现涌现出了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地理探险家,他们的发现极大的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

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学时期。近代地理学形成的标志是德国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尔的《地学通论》两书的问世。

近代地理学是产业革命的产物,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成熟起来的。这一时期,各种学说分起、学派林立。地理学的各部门学科几乎都在这个时期出现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门地理学蓬勃发展的时期。

洪堡德为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以后德国的李希霍芬、法国的德马东为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美国的戴维斯和德国的彭克分别创立了侵蚀轮回学说和山坡平行后退理论,标志着地貌学的建立;奥地利沃汉恩的《气候学手册》、俄国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气候及俄国气候》、德国柯本的世界气候分类,为气候学奠定了基础;英国的华莱士对世界动物区划分为动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俄国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地带学说为土壤地理学奠定了基础;李特尔和德国的拉采尔建立了人文地理学等等。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现代地理学时期。现代地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其标志是地理数量方法、理论地理学的诞生和计算机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卫星等应用的出现。现代地理学强调地理的统一性、理论化、数量化、行为化和生态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各地区经济开发和建设以及环境管理和保护的需要,地理学将成为一门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应用理论的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学科的内容和结构也将发生变化。

地理学中方法性学科和技术性学科——地理数量方法、地图学等,将率先获得较多的发展;综合性分支学科、应用性分支学科,如综合自然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医学地理学、行为地理学、资源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将有较快的发展;地理学中研究人文的趋势将会加强,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比重将会增大。

(三)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表面这个同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理环境,地理学者曾用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等术语称呼地球表面。它是地球各个层圈——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相互交接的界面,具有一定的面积和厚度。在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组成一个宏大的地表综合体,它具有以下的特征:

一方面,地球表面是由五个同心圈层组成的整体,它们分别是大气对流层、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

大气对流层主要由气态物质组成,也包括部分液态水和固体颗粒。由于对流层同地面和水面接触,因此大气中各种要素都受到下垫面的强烈影响;

岩石圈上部主要由固体物质组成,包含部分气态、液态物质和微生物,它是生物和人类所依附的场所,也是各种圈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集中的地方;

水圈主要由液态水组成,以海洋为主还有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圈在地球表面物质和能量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生物圈和人类圈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生物圈是有生命活动的圈层,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物圈同大气对流层、岩石圈上部、水圈相互交错,组成一个巨大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

人类的出现是地球表面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人类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劳动,通过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地球表面施加影响,创造了一个新世界,并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层圈——人类圈。

上述各层圈所组成的地球表面这个综合体,这是自然历史发展的结果,各层圈的形成在实践上亦有一定的顺序: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全是无机的物质,首先出现;有机的生物圈及其相关的土壤,是在无机圈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则是生物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种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太阳能。

另一方面,地球表面是一个不均一的层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分异。造成地球表面不均一和区域分异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能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地球内能分布的不均匀性。人类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因此人类的体制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比如人种的差异、生活方式的差异等等。

在有,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地球表面形成过程中,大陆与海洋的面积和位置几经变迁,气候历经了炎热与寒冷、湿润与干旱的多次交替,生物由海洋发展到陆地,有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自然地理的变化影响人文地理、人文地理也反作用于自然地理。特别是在现代工业化时期,人类的活动是地球表面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控制或减轻了某些自然灾害,另一方面诸如森林的砍伐、污染、荒漠化等等情况的出现,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资源的大量消耗,人类的影响程度还在加剧。

(四)地理学研究的特点

地理学是在研究地球表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不断完善理论、方法和手段。

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球表面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这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点。

地理学不限于研究地球表面的各个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综合地研究其组成要素及它们的空间组合。它着重于研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地理学的综合性研究分为不同的层次,层次不同,综合的复杂程度也不同。高层次的综合研究,即人地相关性的研究,是地理学所特有的。

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是一个横断学科,它与研究地球表面某一个层圈或某一个层圈中部分要素的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如研究大气的大气物理、研究岩石圈的地质学、研究人类圈的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等。地理学从这些学科中吸取有关各种要素的专门知识,反过来又为这些学科提供关于各种要素及与其它现象间联系的知识。

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研究又有区域性的特点。由于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一种要素在一个地区呈现出的变化规律在另一个地区可能完全不同,因此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包括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区域整体中的作用,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地理区域性研究的内容包括区域内部结构和区际关系两个方面。

地理学的区域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范围分为三个尺度:大尺度区域着重探讨全球或全大陆范围内的分异规律和内部结构特征,从而揭示全球或全大陆的总体特征;中尺度区域研究是分析国家或大地区范围内区域总体特征和地域分异规律,以及该地区对大尺度区域分异的作用;小尺度区域是揭示局部地区区域特征和分异规律,以及该地区对中尺度区域分异的作用。

地球表面不断变化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必须用动态的观点进行研究的特点。地理学研究及注重空间的变化,也注意时间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周期性的又有随意性的;有长周期的,也又短周期的。

用动态的观点研究地理学,就要求把现代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地理现象的规律。现在现代地理学已经有可能对于某些区域的未来发展提出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进行控制和管理,以满足人们对区域发展的要求。因此。时间和空间统一的概念,在地理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决定了地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现代地理研究主要采用野外考察与室内实验、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关于地球表面的属性和特征的资料主要来自于野外考察,随着航空遥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航天技术的成果广泛应用于地理学研究,提高了野外考察的速度和精度。地理数据的处理、各种地理现象的实验室模拟等也迅速的发展起来,这不仅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促进了地理学的快速发展。

(五)地理学学科体系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两个基本学科中的一个。其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大气对流层、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上部。所属的分支按研究特点分为两组:

一组是综合性的,包括综合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

一组是部门性的,包括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还包括新近发展起来的,同其他自然学科结合而成的一些边缘学科,如化学地理学、医药地理学,以及异特殊自然要素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冰川学、冻土学等。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变化,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学科,是地理学两个基本学科中的另一个。按研究对象可分为社会文化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

社会地理学即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人种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

经济地理学包括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以及新近形成的旅游地力学等。

政治地理学包括狭义的政治地理学和军事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层士聚落地理学的一部分,隶属于社会文化地理学,经过近20年的发展,它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已经超出了聚落和社会文化的范围,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这是地理学的一个年轻的分支学科。

区域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的形成、结构、特征和演化过程,以及区域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区域地理学强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统一,注重研究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区域综合和空间联系。

地图学是研究编制和应用地图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学科,是一门以地图的形式来综合表达某一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学科。它是地理学中的技术性学科,同地理学各分支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在促进地理学的发展和实际应用中历来起着重要的作用。

理论地理学是研究各类地理现象在统一性的基础上所遵循的总体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空间结构论、人地关系论和区位论等。

应用地理学是运用地理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解决实际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的学科。实际上,地理学的不少分支学科就是为了应用而发展起来的,如医药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由于许多重大问题,比如荒漠化、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等问题的解决与研究不是一门学科所能单独胜任的,而地理学由于是综合性的横断学科,特别适于这种应用性研究。

其它的还有数量地理学、地名学、方志学等等。

总之,21世纪的地理学将是一门在理论化和数量化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化、生态化、社会化的理论与应用并举的两栖科学。

其它地理学分支学科

地理学概述、自然地理学、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应用地貌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化学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人口地理学、人种地理学、聚落地理学、乡村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医学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地图学、地名学、理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应用地理学

与自然地理学相关的基础科学:物理学,数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
与人文地理相关的基础学科:政治,历史,

⑤ 地貌类型有哪些

自然界中地貌形态有大型、中型、小型或微型等,地貌成因类型是相当复杂的。例如,剥蚀地貌有河蚀、湖蚀、海蚀、溶蚀、冻蚀、风蚀。

堆积地貌有冲积、洪积、湖积、海积、冰碛、风积;构造地貌有褶皱的、断块的;气候地貌有湿热气候地貌、干旱气候地貌等等。

发展历程

徕人洎头筿们很早已形成地貌类型的概念,并运用诸如山、丘陵、平原等词汇,这些都是单纯按形态特征划分的。近代地貌学诞生以后,按形态特征进行分类仍是划分地貌类型的一种方法,如德国A.彭克1894年分类划分出平原、山崖、河谷、山地、凹地、洞穴等类型。

但更多的学者采用形态成因原则分类,如美国W.M.戴维斯1884和1899年提出按构造、营力和时间形成地貌的三要素进行分类;苏联K.K.马尔科夫1929年提出按地形发育的3个基本要素(形态、成因和年龄),划分出侵蚀-大地构造地形、构造地形、刻蚀或侵蚀地形和堆积地形等类型。

中国沈玉昌1958年按成因划分出构造地貌、侵蚀剥蚀的构造地貌、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火山地貌等5个类型。

⑥ 中更新世转型

[编辑本段]更新世定义
更新世亦称洪积世,开始于1806000年(±5000年)前,结束于11550年前,是构成地球历史的第四纪冰川的两个世中较长的第一个世。在此期间发生了一系列冰川期和间冰川期气候回旋。地层中所含生物化石,绝大部分属于现有种类。更新世中期是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气候周期转型,全球冰量增加,海平面下降,哺乳动物迁徙或灭绝。
更新世占第四纪的大部分,即占第四纪约200万年中除去最后1万年(全新世)外的所有部分。正是处于大冰河时期。即把从冰河期开始到终了算为更新世,但实际上确定其界限是有许多困难的。在生物界最显着和重要的事件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的繁盛。很早以来,人们就认为人类出现在这个更新世之初,旧石器时代也大体上在此世终了时结束。因为反复经历了六次冰期和五次间冰期,所以寒纪和暖纪的生物群的消长甚为明显,而现在的生物地理区的起源也被认为始于这个时代。当时生物界的大部分与现生的无大差别,但到更新世末,哺乳类中的长鼻类、贫齿类和其他大形兽类已显着地趋于绝灭。
[编辑本段]更新世年代
1932年国际第四纪会议确定将更新世划分为早、中、晚3期。其地层称更新统,下限迄今尚无一致意见。1948年国际地质学大会建议以意大利维拉弗朗层(villafronchian)作为更新统与上新统的分界。中国以泥河湾层为更新统底界。经绝对年龄测定,维拉弗朗层的年龄为160~180万年。1977年国际第四纪联合会(INQUA)又建议以意大利弗利卡(Vrica)剖面为更新统下限,其绝对年龄为250万年左右,相当于中国第四纪黄土开始堆积的年代。此外,也有参照古地磁的高斯正极性世和吉尔伯特倒转极性世的分界,将更新统下限年代定为距今330~350万年的方案。
[编辑本段]更新世气候
更新世是地球上气候发生剧烈变化的时代。北半球的高、中纬度地区以及低纬度地区的一些高山,在这时期出现过大规模的冰川活动。冰川的前进和退缩,形成了寒冷的冰期和温暖的间冰期的多次交替,并导致海平面的大幅度升降、气候带的转移和动、植物的迁徙或绝灭。这些事件对早期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因此,许多学者主张采用冰期序列作为更新世分期的主要标准。
欧洲的冰川研究基础较好,19世纪已在欧洲形成多冰期的概念。1877年英国学者盖克(G.Geikie)在东英吉利(East Anglia)发现四次冰川作用。1909年德国地貌学家彭克(A.Penck)和布吕克纳(E.Brunckner)根据阿尔卑斯山北坡冰碛地层和相应的阶地地貌,建立了以多瑙河的支流命名,在阿尔卑斯山建立了由老到新的贡兹(Günz)、民德(Mindel)、里斯(Riss)、武木(Würm)等4个冰期。1930年埃伯尔(B.Eberl)又发现了贡兹冰期之前的冰川作用遗迹,划为多瑙冰期(Donau),并将各个冰期划分成若干亚期。第四纪的四次冰期说,被广泛接受,北美相应有内布拉斯加(Nebraska)、堪萨斯(Kansas)、伊利诺(Illinios)和威斯康辛(Wisconsin)等4个冰期;苏联欧洲部分也划分了敖德萨、白俄罗斯、中俄罗斯、瓦尔代等4个冰期。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由着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开创,并以庐山冰川研究为基础,于1934年划分了鄱阳、大姑、庐山、大理等4个冰期。
▲西太平洋气候变化
来自西太平洋“暖池”的关于“更新世”气候变化的第一个高分辨率记录,为该地区的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信息,它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气候是怎样进入持续了80万年的冰期模式的将具有参考价值。该记录采用浮游生物有孔虫类体内的Mg/Ca比例作为过去175万年间海洋表面温度的一种代理指标。新的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有一个持续很长时间的稳定期,这与大气中CO2浓度逐渐减少是冰川融化的诱因的观点是不一致的。相反,通过区域环流的变化实现的太平洋表面温度的重新分布有可能影响全球气候。这个结论支持了科学家对热带地区对未来气候变化响应的担忧。
[编辑本段]更新世冰川
更新世是冰川作用活跃的时期,1846年福布斯(E.Forbes)又把更新世称为冰川世(Glacial Epoch)。在更新世几次冰期的最高峰,全球陆地面积的30%以上都有冰川覆盖着。现在,被冰川覆盖的只有10%,而且大部分都在较高的纬度上。间冰川期的情况有大致一样。
1934年,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建立了可以和阿尔卑斯冰期对比的中国东部冰期序列,依次为鄱阳、大姑、庐山、大理等4个冰期,每两个冰期之间同样为间冰期。
此时,欧洲发生过五大冰期:依次由老到新的多瑙(Donau)、贡兹(Günz)、民德(Mindel)、里斯(Riss)、武木(Würm)等5个冰期。
北美相应有内布拉斯加(Nebraska)、堪萨斯(Kansas)、伊利诺(Illinios)和威斯康辛(Wisconsin)等4个冰期;苏联欧洲部分则分为敖德萨、白俄罗斯、中俄罗斯、瓦尔代等4个冰期。
[编辑本段]更新世物种
这一时期绝大多数动、植物属种与现代相似。显着特征为气候变冷、有冰期与间冰期的明显交替。人类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更新世的植物
更新世的植物开始同现代的植物相似,被子植物特别是落叶的种类在温和的和较冷的区域中迅速繁殖。热带森林缩小,草原在酷寒的北方高纬度地区发展,繁殖出现地衣、苔藓、侏儒菅茅以及小型柳树和桦木等适应酷寒的植物群落。
更新世的动物

▲陆栖动物
寒冷的冰川气候迫使北半球的蜥蜴、蛇类和滑体两栖动物向南迁徙,并发展出多种有皮毛、更能适应寒冷气候的大型哺乳动物,其中包括新的猛犸象、巨型犀等。而新的人种也在今天的非洲、欧洲和亚洲出现,并开始影响大型动物的多样性。
那时,猛犸、骆驼、马、巨型河狸、狼和短面熊等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在整个冰期都生活在亚洲、欧洲和美洲大陆。 更新世晚期,距今约2万年前,现代人类经白令海峡进入美洲。最新理论认为,人类带到美洲大陆的疾病导致猛犸等大型哺乳动物灭亡,而人类猎手也可能使这一过程加速。
在整个更新世,化石亚种大熊猫分布相当广泛,几乎遍布中国东部和南部,北至北京周口店,南至台湾岛及缅甸、越南、泰国北部。当时的大熊猫与剑齿虎、剑齿象以及北京猿人、南方猿人一起生活,构成典型的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化石群。就在更新世中晚期,秦岭及其以南山脉出现大面积冰川等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特别是在距今约1万8千年前的第四纪冰期之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衰落,大部分动物灭绝,仅留下无数化石表明它们曾经存在。北方的大熊猫绝迹,南方的大熊猫分布区也骤然缩小,进入历史的衰退期。
▲海洋动物
更新世时,由于海平面下降,珊瑚和其它造礁动物都受到影响,并且由于全球的气温较低,寒带水鸟和海洋哺乳动物的分布范围比现在要大得多。如今这类动物仅见于极地水域。
人类
据生命演化的历史,第四纪是人类经历了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阶段,进入迅速发展的时代。在更新世晚期,大约2万年前现代人类通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
更新世的几个人属种类中,智人适应能力最高,也是进化最成功的一种。它们可能已经具有了比较复杂的语言和文化。现代人类所属的人种就是智人。
[编辑本段]更新世与旧石器
地球历史上的更新世和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相当。根据动物群的性质、堆积物的特点和其他环境变化的因素,可以把更新世再划分为早、中、晚3期。一些学者将早更新世的起迄,定在距今300万至100万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最早阶段;中更新世定在距今100万至10万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中、后阶段;晚更新世定在距今10万至1万年,包括了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在中国又以距今4万年作为晚期的起点。另外一些学者则提出,更新世大约从距今240万年开始;早、中更新世的界限为距今约73万年;中、晚更新世的界限为距今约12.8万年或晚一些。

⑦ 彭克的介绍

1.瓦尔特·彭克(Walther Penck , 1888~1923) 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生于维也纳,卒于斯图加特。2.阿尔布雷希特·彭克,德国莱比锡人,曾任君士坦丁堡大学和莱比锡大学教授。提出过地貌演化学说,山麓阶梯概念,大褶皱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及相关的沉积方法,山坡平行后退理论,着有《地貌分析》等。

⑧ 第四纪大冰期的冰川的进退

在第四纪冰期中,气候变动很大,冰川有多次进退,分为4个冰期(glacial epoch)和3个间冰期(interglacial epoch)。第四纪大冰期在国际上的划分以阿尔卑斯山为标准,根据对阿尔卑斯山第四纪的山岳冰川的研究,确定第四纪大冰期中有5个亚冰期。
1909年德国地貌学家彭克(A.Penck)和布吕克纳(E.Brunckner)在阿尔卑斯山建立了由老到新的贡兹(Günz)、民德(Mindel)、里斯(Riss)、武木(Würm)等4个冰期。1930年埃伯尔(B.Eberl)和I.谢弗发现了贡兹冰期之前的冰川作用遗迹,又补充了较老的多瑙(Donau)冰期和更老的拜伯(Biber)冰期),并将各个冰期划分成若干亚期。
在我国,这一时期也相应地出现了鄱阳亚冰期(137—150万年前)、大姑亚冰期(105—120万年前)、庐山亚冰期(20—32万年前)与大理亚冰期(1—11万年前)4个亚冰期。在亚冰期内,平均气温约比现代低8°—12℃。在距今1.8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最盛时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10℃—15℃。
而间冰期时,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大地又恢复了生机。其中在两个亚冰期之间的亚间冰期内,气温比现代高。北极等高纬度地区约比现代高10℃以上,低纬度地区约比现代高5.5℃左右。覆盖在中纬度的冰盖消失,甚至极地冰盖整个消失。在每个亚冰期之中,气温有波动,例如在大理亚冰期中就至少有5次冷期(或称副冰期),而其间为相对温暖时期(或称副间冰期)。每个相对温暖时期一般维持1万年左右。

⑨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启蒙和创立阶段

对第四纪地质和地貌进行科学研究始于 18 世纪的欧洲,但中国很早就产生了对水文、气候和地貌的启蒙研究。3000 年前我国人民就已对黄河流域的降水性质、农作物品种、被狩猎动物有所记载。在西周的 《诗经·大雅·笃公流》中,已有 “岗”(丘陵)、 “塬”(平原)、“隰”(低湿地)等 3 种地貌的分类。成书于公元前四至三世纪的 《尚书》中的 《禹贡》篇描述了我国九州内的山川大势和土壤类型。北魏的郦道元所着 《水经注》(公元六世纪)详细记载了黄河、长江和西江等大河及其沿岸的地形、气候等特征。宋朝沈括根据野外观察完成的《梦溪笔谈》,提出了清晰的海陆变迁和黄土侵蚀搬运、堆积的观点。明代着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 ~1641)对我国南方地区地貌的类型、分布、成因等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载,后人把他的观察整理成我国着名的地貌着作 《徐霞客游记》。到了清初,孙兰对地貌的形成提出了 “变盈流谦”的观点,即堆积会使地貌变高(变盈),侵蚀会使高地夷平(流谦),他还认为地貌的作用力是 “因时而变,因变而变,因人而变”的,从地貌形成的动力学角度论述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

第四纪地质学的创立始于欧洲。在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欧洲的一些地质学家对分布于基岩之上的松散沉积物进行了研究,当时称为漂积物(drift)。受 《圣经》的影响,19 世纪 20年代的巴克兰(William Buckland,1784~1856)及赛德威克(Adam Sedgwick,1785~1873)提出了这些漂积物形成的洪积理论,曼特尔(Gideon Mantell,1790~1852)还把较老的部分称为洪积层(diluvium),较新的部分称为冲积层(alluvium)。但随着 19 世纪初极地和高山探险工作的开展,人们直接观察到了冰川的搬运与堆积作用,于是提出了漂积形成的冰川理论。所以,这个时期的佩罗廷(Jean-Pierre Perraudin,1767~1858)、韦内茨(Ignaz Venetz,1788~1859)、 沙 尔 庞捷(Jean de Charpentier,1786~1855 )及 阿 加 西 斯(Louis Agassiz,1807~1873)把瑞土境内漂砾解释为冰川成因。

第四纪这个名称出自法国的一位地质学家,德努瓦耶(J. Desnoyers,1800 ~1887)在研究法国巴黎盆地的地质时,于 1829 年将该盆地覆于第三纪地层之上的松散堆积物命名为第四系(Quaternary System),将形成这套堆积物的时代称为第四纪(Quaternary Period),与当时划分出的第一纪、第二纪、第三纪并称,作为地球历史的一个时代。直到 1881 年,在第二届国际地质大会上第四纪这个名称才被正式接纳,并沿用至今。

差不多在同一个时期,英国的着名地质学家莱伊尔(Charles Lyell,1797~1875)根据含现代动物种属的多少,把松散堆积物划分为更新统和全新统。在 1839 年,进一步提出了更新世(Pleistocene)和全新世(Holocene)。这与先前由福布斯(Forbes)(1846)提出的冰川世(Glacial epoch)和 冰 后 期(Post glacial)相对 应。在 19 世 纪 后 半叶,默 奇 森(RoderickMurchisen)提出了第四纪为 “冰河期”。后来,还有些人提出了 “冰川纪”、 “人类纪”、 “灵生纪”等名称,但一直没有被广泛使用。

19 世纪 50 年代开始对冰川堆积物进行地层学研究,发现过去的冰流或冰川曾不止一次地扩展。到了 19 世纪后半期,多数学者建立了多冰期的概念。1877 年盖基(Archibald Geikie,1835~1924)在东英吉利亚(East Anglia)建 立 了 4 次 冰 期。1909 年 彭 克(Albrecht Penck,1858~1945)及布吕克纳(E. Brückner)于阿尔卑斯建立了 4 次冰期。此后在世界各地也先后建立了 4 次冰期。到这个时期,第四纪地质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一些基本理论已经确立。

20 世纪 30 年代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根据庐山冰碛物的风化程度、接触关系及地貌特征首次划分出中国的 3 次冰期。

地貌学的启蒙早于第四纪地质学,但比较系统的描述或论述开始于 18 世纪中叶。在 1749 ~1788 年,法国博物学家布丰(Georges-Louis Leclerc,Comte de Buffon,1707~1788)在他的巨着 《自然史》中对地表的地形起伏和河流侵蚀进行了科学探讨。后来,英国的地质学家赫顿(James Hutton,1726~1797)在 《地球的学说》(1788)中对河流的侵蚀进行了系统阐述。对地貌学的创立做出巨大贡献的是美国的戴维斯(William Morris Davis,1850~1934)和德国的彭克父子(Albrecht Penck,1858 ~1945; Walther Penck,1888 ~1923)。戴维斯在 1899 年提出地理(地貌)循环学说,认为地貌是构造、营力和时间(侵蚀阶段)的函数。构造运动造成的上升山地在外力作用下,主要是流水侵蚀下,经历了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 3 个阶段。在老年期,地面被夷平为 “准平原”。彭克的 《地貌分析》(1924)提出地貌是内外力同时相互作用下的产物,注意到剥蚀过程与地壳垂直运动的关系,认为山坡形态(凸形坡、凹形坡、直线坡)取决于构造(上升)运动与剥蚀作用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

经过这段时间的探索,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已经形成,一些基本理论也已经确立,但进展十分缓慢。20 世纪 40 年代以后,随着测年技术、古地磁、深海氧同位素分析等方面研究的突破,第四纪地质学才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⑩ 更新世的气候

更新世是地球上气候发生剧烈变化的时代。北半球的高、中纬度地区以及低纬度地区的一些高山,在这时期出现过大规模的冰川活动。冰川的前进和退缩,形成了寒冷的冰期和温暖的间冰期的多次交替,并导致海平面的大幅度升降、气候带的转移和动荡、植物的迁徙或绝灭。这些事件对早期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因此,许多学者主张采用冰期序列作为更新世分期的主要标准。
欧洲的冰川研究基础较好,19世纪已在欧洲形成多冰期的概念。1877年英国学者盖克(G.Geikie)在东英吉利(East Anglia)发现四次冰川作用。1909年德国地貌学家彭克(A.Penck)和布吕克纳(E.Brunckner)根据阿尔卑斯山北坡冰碛地层和相应的阶地地貌,建立了以多瑙河的支流命名,在阿尔卑斯山建立了由老到新的贡兹(Günz)、民德(Mindel)、里斯(Riss)、武木(Würm)等4个冰期。1930年埃伯尔(B.Eberl)又发现了贡兹冰期之前的冰川作用遗迹,划为多瑙冰期(Donau),并将各个冰期划分成若干亚期。第四纪的四次冰期说,被广泛接受,苏联欧洲部分也划分了敖德萨、白俄罗斯、中俄罗斯、瓦尔代等4个冰期。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由着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开创,并以庐山冰川研究为基础,于1934年划分了鄱阳、大姑、庐山、大理等4个冰期。
西太平洋
来自西太平洋“暖池”的关于“更新世”气候变化的第一个高分辨率记录,为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信息,它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气候是怎样进入持续了80万年的冰期模式的将具有参考价值。该记录采用浮游生物有孔虫类体内的Mg/Ca比例作为过去175万年间海洋表面温度的一种代理指标。新的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有一个持续很长时间的稳定期,这与大气中CO2浓度逐渐减少是冰川融化的诱因的观点是不一致的。相反,通过区域环流的变化实现的太平洋表面温度的重新分布有可能影响全球气候。这个结论支持了科学家对热带地区、对未来气候变化响应的担忧。

阅读全文

与德国地貌学家彭克学说有哪些不足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57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33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16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57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90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69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1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63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25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29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5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55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64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73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05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73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96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22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54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