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螺栓拧紧后再退回半圈有科学道理吗
有一定的道理的,不过实际上这个方式并没有操作性。
刷下读这篇回答大部分的读者的三观吧。
一把螺丝刀的价格——可以买到20000多,没错,四个零。
看上面的图片,通常螺栓紧固到A点就可以了,这是材料受力则已经够用了,继续紧固到B点的时候螺栓的应力就已经足以引起较大的形变了,到C点是螺栓形变的峰值,如果超过了峰值,这个螺栓的螺扣就已经开始变型了。到了D点,螺扣就已经彻底滑脱了。后面材料还可以受力,但是这个受力就是夹持产生的力量了。再往后的E点就是螺栓整个形变的峰值,到F点的时候螺栓就已经拉断了。
不仅仅螺栓会有不同的受力点,被紧固的材料也会因为紧固产生形变。这样一来之前的结构就被破坏了,所谓的拧到头再回半圈,就是拧到了B点再回到A点。
但这个操作全靠工人的“手感”,并不精确并没有太多的可操作性。所以在有力度要求的地方现在都是用前面说到的那种螺丝刀。用这种设置好的螺丝刀一次性拧到A点就ok了。
⑵ 螺丝上紧后为什么要松半圈
那叫镙丝复位,当镙丝拧紧时丝杆和丝帽的牙距上下方会出现很小的牙距,这小牙距是拧紧时最后一两道丝牙产生的。
因为它受力最大被硬挤出来的牙距,如果不复位镙丝反而会从这小牙距的间格松动,松半丝也就是把镙丝松到没被强烈挤压的部位,那里的丝牙都很正常,因此松动可能性就小。
英制螺丝和美制的区别用目测很难分出,英、美制螺丝的区别在于英制螺丝的搓牙角度是55度,而美制螺丝的搓牙角度为60度,但1/2规格的螺丝不可,因为英制1/2的标准螺纹为1/2-12牙,而美制是1/2-13牙。
(2)德国人拧螺栓为什么要回半圈扩展阅读:
公差带代号由数字加字母表示(内螺纹用大写字母,外螺纹用小写字母),如 7H、6g等,应特别指出,7H,6g等代表螺纹公差,而H7,g6代表圆柱体公差代号。
旋合长度规定为短(用S表示)、中(用N表示)、长(用L表示)三种。一般情况下,不标注螺纹旋合长度,其螺纹公差带按中等旋合长度(N)确定。必要时,可加注旋合长度代号S或L,如“ M20-5g6g-L”。特殊需要时,可注明旋合长度的数值,如“M20-5g6g-30”。
⑶ 为什么德国人拧螺丝拧三圈半后再松半圈
螺丝在拧紧后,为了防止松动,应该施加一个预紧力,因此松半圈后预紧力将消除,因此不应该是为了防松,况且要防松应该加装弹性垫圈或是止动垫圈或是其他方法,用这种方法似乎不妥。
⑷ 十多年前看过一个电视剧,拧螺丝的时候,为什么要多拧半圈再拧回来
也许那是特殊需要,一般拧螺丝是不能“再往回拧半圈”因为螺丝下面是要加弹簧垫圈的,弹簧垫圈本身具有止倒功能,如果“再往回拧半圈”,弹簧垫圈和螺丝都会受到损坏。
⑸ 为什么说螺栓拧紧后需要再退半圈,背后有什么科学依据
螺栓是个人人都要拧的东西,无论你是不是一个专业的机械工程师,居家日常,拧个螺栓总是免不了的,那么螺栓到底应该怎么拧呢?
对于一个有强迫症的人而言,拧螺栓是个极费体力的事,因为拧来拧去,总觉得螺栓还能够拧得更紧,生怕没有拧到位,东西不够坚固。所以短螺丝刀拧完了,用长螺丝刀拧,长螺丝刀拧不动了,加个扳手还能拧。
那么螺栓真要拧到拧不动为止才好吗?其实一直以来都有一种说法,那就是螺栓不能够完全拧紧,当把螺栓拧紧之后,还要再退回来半圈,这样才能够更坚固。有很多人都是这种说法的信奉者。那么这种说法是对的吗?螺栓拧紧后再退回来半圈真的能够使东西更坚固吗?其中的科学依据又在哪里呢?
当垫片所承受的压力过大,以至于超过极限的时候,其弹簧作用就会消失,那么这个垫片的存在也就是多余的了。
而为了能够保持垫片的弹性作用,让整个组件更加坚固,在拧紧螺栓之后,我们可以退回半圈,以便于保持垫片的弹性,这更有利于整个组件的坚固。不过前提是必须要确保螺栓并没有因为过紧而变形。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够确保螺栓不会拧得太紧呢?在进行精密仪器制造的时候,我们要使用可以测量力道的扭力扳手,而在日常生活中,这样做就有些多此一举了。在日常生活中,拧螺栓主要还是靠经验手感,另外不要被强迫症左右,不要一直拧、一直拧。不管有没有垫片,螺栓并不是拧得越紧就越好。对于没有垫片的螺栓而言,拧紧后再退半圈的操作是错误的。
⑹ 还没到谈格局的层次,就请先做好细节
1
上周从日本休假回来,有一件事让我印象颇深。
最后一天我在成田机场准备登机,过安检的时候工作人员给我拿来一个装物品的塑料盒子,我特意拍了一张照片:
你有没有发现有什么特别?对比在国内机场过安检的时候,放物品的盒子大概都是下面这个样子:
发现区别了吧?
日本机场的安检盒子会在盒底画出不同物品的放置区域,并且还在不同区域之间设计了“分界线”。
以下图中的这个盒子为例,最上面放电脑的区域和中间放瓶瓶罐罐的区域间竖起了一道阻拦线,而中间的区域和最下面放零钱钥匙的区域被设计成上下分层的形态。
这样设计的好处显而易见。
首先,避免了物品的杂乱摆放,节省了安检人员不必要的整理时间。
过安检的时候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身上带了钱包、钥匙、电脑、充电宝等一系列东西,到了安检口一股脑全拿出来丢在盒子里,也不管放得整不整齐。
这时,安检人员通常都会把它们一个个挑出来,整理摆放好,避免有什么东西被遮挡住了。这个动作实际上是耽误了你的过安检时间。
其次,这样设计能给乘客一个清晰的提示,提醒他们带了哪些东西,不要忘记拿出来。
最明显的就是在背包里带了瓶瓶罐罐的情况。我不止一次见到有人在过安检的时候忘记拿出包里的小瓶子,结果背包送进检查机器的时候又被退出来,最后被要求开包检查。这同样耽误的是自己的时间。
我并不是崇洋媚外,我只是觉得,细节就是魔鬼这句话,在这么小的一件事情上就体现地淋漓尽致。
既然说到了细节,不妨再多聊几句。
上次我写了一篇文章,叫《为什么有人能从前台做到CEO,而你不行?》 。 文章根据我一次买咖啡的真实经历,引申出一段由点及面的深度思考。
没想到文章发出后,在后台引来了大量争议。很多人说一个咖啡收银员怎么可能通过一次排队,就想到那么多细节?这样实在太累了。而且就算想到了,也会被领导压下来,觉得你想冒头,得不偿失。
这些观点,我不同意。
想不到,可以通过合理的方法与练习(本文最后会讲),培养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而不是简单地重复连机器都能做的事情。
不敢冒头,那是胆量不够。可职场上所有的向上攀登,起点都是冒头。区别只在于,你是莽撞的冒头还是聪明的冒头。这不是智商问题,而是情商问题。
中国有句话说得好, 见微知着 。我的理解是:
通过一件很小的事情,能够洞察到背后宏大的运行规律,最后再落脚到眼前的小事上,做出切实的行动。
所谓格局,是由无数个细节堆砌起来的,它们共同组成一幅大图景。能够看明白大格局的人,一定也能看清楚细微之处的小变化。
当一个人还没有到能够看格局的层次,就务必先做好手上的细节。这个顺序绝不会错。
2
再讲一个亲身经历。
有一次我受邀去一家德国汽车品牌公司做参观培训。期间德方的汽车工程师和我们讲解他们组装汽车的流程,这时一位同事提出一个问题。
他说,听说你们德国人拧螺丝的时候都是拧三圈后再退回半圈,请问这是真的吗?
这个事情我也听说过,所以以为这位德国工程师只会简单地回答Yes 或No.
可没想到,他接下来花了差不多十分钟来给我们解释, 为什么德国人在拧螺丝的时候最后都要退回半圈。
我凭着有限的英语听力,大概理解到的意思是,螺丝退回半圈是因为要让螺丝处于一个弹性状态中,这样当遇到高温或震动的情况时才不会因为螺丝变形而丧失强度。而且一定要拧紧了再退,直接拧两圈半是达不到这样效果的。
你觉得,一个简单的拧螺丝动作能造成什么影响呢?
一位德国汽车的品牌高管曾讲过这样一个事。在中国,汽车有国外原装进口和国内组装之分。比如宝马就有原装进口的宝马和华晨宝马,后者是由中外合资企业在国内进行组装生产。
而德国原装进口的汽车,工人会严格遵循回半圈的“拧螺丝守则”。尽管在中国也是这样要求,但最后国内的工人回半圈偷懒的比较多。
经过春夏秋冬的交替,这个微小差异导致汽车质量上的差别就体现出来了。
此时,你还会觉得拧螺丝是一件小事吗?
3
这几年大家都喜欢谈工匠精神。实际上,工匠精神就是对细节的极度专注。只有把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做好了,才能成就一件近乎完美的作品。
工作如此,生活亦如此。
很多人信奉“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但这里说的是不拘小节,并非不拘细节,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小节是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细节是起关键作用的微小因素。
细节一旦积累多了,就会变成鸿篇巨制,从而影响到全局。
可惜很多人不是这样,他们是“只见着,不知微”。
这些人从没有做过甚至了解细节上的小事情,面对大图景却总是夸夸而谈,满嘴跑火车,动不动就是格局,趋势,变化。可一旦仔细追问,又答不上一个所以然。于是开始偷换概念,混淆视听,顾左右而言他。
这种人,务必要离他远一点。
4
大局观好的人,一定是趟过了无数细节才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就像一个没有当过士兵的人,很难成为一名好将军。同理,一个做不好细节的人,也没有资格去谈格局。
而对细节的把控,说白了依然是一种深度思考的能力。如何去锻炼这种能力呢?最后分享三个小方法,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1. 记录生活中的“不爽时刻”
不爽时刻,顾名思义就是让你感到不爽的瞬间。为什么要去记录它们呢?因为这能帮我们发现被忽略的细节。
细节感知和情绪是相通的。很多时候我们关注到一个细节,正是因为它让我们产生了正面或负面的情绪(通常负面情绪更容易引起我们重视),而 情绪是促使我们开始深度思考的催化剂。
在生活中拥有丰富情绪的人,对细节的敏锐程度也会高一些。
比如文章开头那个安检盒的例子,我为什么会注意到这个盒子呢?因为每次我在国内过安检的时候都很郁闷。盒子尺寸小不说,每次我都要把一大堆东西放在盒子里,有时候自己都分不清包里的东西有没有都拿出来。所以当我看到这样一个画有清晰指示的大盒子时,自然就注意到了。它唤起了我的情绪。
再举个例子。
前段时间日本有位高中生为了让自己的妹妹免受蚊虫叮咬,开始研制防蚊攻略。这同样是一件生活中的细节小事。
他是怎么做的呢?他去搜集各种蚊子来做研究。先是拿家中的衣物来做气味测试,发现蚊子对袜子的反应最大。接着他发现蚊子更喜欢叮咬人类的脚部,于是推断这是因为脚上的细菌较多,容易让蚊子产生兴奋。
最后他得出结论,只要在脚部涂上酒精消毒,就能大幅降低蚊虫叮咬的概率。
促使他关注到这些生活细节,从而去进行研究的,正是因为一开始他不忍看到妹妹总被蚊虫叮咬。他也产生了情绪。
你看,这就是诀窍。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一旦产生了情绪,我们就可以去反推产生情绪的原因,从而发现被忽视的细节。
养成一个记录自己“不爽时刻”的习惯,你就养成了记录细节的习惯。
2.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当你发现一个细节问题亟待解决的时候,不要慌着去想如何解决,先停一停,去看看有哪些已经存在的解决方法。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因为这样能让你更好地去理解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比如前人做过哪些尝试,哪些方法被证明是有效的,哪些被证明是失败的,哪些是有局限性的等等。这样能够避免再走一遍老路,提高思考效率。
这点是我从一次培训营上学来的。那次我听到一个分享特别有启发,它的核心观点是:
你不需要做第一个发现问题的人,但你可以做提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人。
大家知道,苹果并不是第一个使用触摸屏技术的科技公司。在此之前摩托罗拉等大厂商早已研发出电阻式触屏。可这种触屏只支持单点触摸,操作起来非常不方便。后来苹果率先采用了电容式触屏,也就是今天我们使用的多点式触摸屏。在往后的时间里,苹果对它不断改进,最终让触屏设计成为智能手机的潮流。
这就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看现有的方法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有哪些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而不是重复去制造轮子。
3. 善用穷举法,列出你的解决方向
注意,这里说的是解决方向,而不是解决方案。一字之差,天地之别。
什么是解决方向呢?就是你的思路总结,即 我们可以做什么,而不是如何去做。 它可以用三言两语就表述清楚,并不用长篇累牍写成方案。
比如本文开头那个安检盒的例子,假设现在你是一个设计师,想要改进整个安检体验和操作流程,可以怎么去做呢?
加上已经实现的,就有几个方向可供参考:
1. 增大安检盒的体积,从而容纳更多物品;
2. 在盒底画上不同物品的摆放区域,方便乘客摆放;
3. 制作一个立式盒架,当人靠近时能够自动抽取出来;
4. 设计一个环形履带,让安检盒使用完毕后能自动归回原位,而不需要工作人员送回;
......
以上这些并不一定全都正确,但起码开拓了思路。只要你有心,就尽可能绞尽脑汁将所有能想到的方向都写出来。最后你会发现,原来一个微小的细节竟能产生这么多思考。
等到你评估完所有的解决方向后,再去挑选几个最可行的进行细化,就能完成一份完整的解决方案了。
这就是刻意练习。
在工作中,这样的例子就更多了。小到一份PPT怎么排版,怎么写标题,大到一个项目如何去安排进程,如何去和客户谈判,这些都蕴含了无数的细节供你去学习、研究、思考。等积累到一定程度,量变就会引起质变,你看问题的角度才会上升到新的层次。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写得有点多,最后总结一下:
所有的大格局,都是由小细节组成。能够把细节做到极致的人,才能对格局了然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