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德国农村有多好为何能被评为中国农村标杆
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真的很快,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也不觉得突兀和夸张。我们生活在一个很美好的时代,没有纷争,也没有枪火,只需要面对的,就是如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在这样的进程中,中国逐渐迈向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排于全球前列,诸如此类的成绩还有很多,但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也还有很多。就现在而言,如何振兴农村经济是重中之重,富裕要扩散到全中国,才是真正的成功,而如今我们也为此正在奋斗中。
但其实我们也不用灰心,两者之间的人口差距摆明了中国实施的困难,但终究有一天,中国的农村也会发展得十分亮眼,成为别人的榜样。我们也希冀这一天能够早些到来。
⑵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着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整理的《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从《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中,我聆听到了一位慈父娓娓道来的育儿故事,找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卡尔威特的父亲有一个基本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学前抓起。
这位父亲采取的教育方法其实也很简单,所有的父母都能够完全做到。作为德国乡村的一位普通牧师,老威特一生都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但是,这位乡村牧师却与别人有着不一样的思维方式。看到周围的许多人都在虚耗自己的生命,看到周围的男男女女都沉溺在酒色之中,他既感到悲哀也感到惊讶。他想,“这些人都没有运用上帝赋予给他们的智慧。如果他们有着智慧的头脑,他们的生活就会是另外一种景象。问题的根源在于,他们都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从小时侯起,就没有人教他们如何去思考,他们也就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对此,学校是应该受到责备的,但是更应该受到责备的是他们的父母亲。假如他们的父母亲很早就把真善美的东西教给他们,从小就培养他们对于知识的热爱,他们今天就不至于过着这样可怜的生活。”正是抱着这样的家庭教育思想,老威特在儿子卡尔出生的时候就制定了一个早期家庭教育计划。老威特有一个基本的教育主张:孩子从小就是一个会思考的动物。对于他所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东西,他都要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如果孩子从小不能形成正确的判断,因而养成一些不良的爱好和习惯,成年后就很难改掉了。老威特的目标是在孩子还处于可塑阶段的时候,去引导和开发孩子的理智思维――“让孩子从小会正确思考”。
当儿子还在哑哑学语的时候,老威特就开始教他辨认身体器官和家中的各种用具并说出他们的名称。随着儿子逐渐长大,他可以磕磕绊绊地上下楼梯和走路之后,老威特就让他走出家门,让他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新奇事物。
老威特总是鼓励儿子不断地提出问题。在回答儿子问题的时候,他又尽可能用一种讨论的方式解释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对于儿子提出的所有问题,他从来不会敷衍了事。他注意从小培养儿子对所有事物的分析鉴别能力。在平常同儿子的散步和谈话中,老威特从来不像许多父母那样,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口气对儿子说话,也不会对儿子信口瞎扯。
语言是我们思想的工具。老威特提出,要尽早地教会孩子使用母语,能够正确地发音和流利地表达。所有与孩子说话的大人,无论是父母还是家里的亲戚朋友,都应该注意自己的发音和用语,以便给孩子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在这样一种家庭教育的熏陶下,与同年龄的孩子相比较,卡尔不仅表现出一种超凡的理解力,而且还表现出一种少有的知识兴趣。卡尔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具有非常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他对许多事物都有着精确的理解和完整的把握,在使用语言方面也达到了十分熟练的程度。
卡尔的早期教育当然没有仅仅局限在语言和文学方面。为了使卡尔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老威特也非常注意培养儿子在艺术和科学方面的.爱好。尽管他自己不是艺术家也不是科学家,但是他总是想法激起儿子对于与艺术和科学的热情。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经常带着儿子游览许多地方,去参观各地的艺术画廊、自然历史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等。通过这种体验方式,老威特让儿子从中学到了活生生的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等知识。他让儿子学会如何去发现各种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如何去找到各种事物的最基本的原则,如何去认清各种事物的真相。
除了这些外出的参观活动外,老威特还利用身边的一些生活常识,对儿子进行系统的科学教育。他特别注意调动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养成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习惯。同时他也设计出一些小小的游戏,让孩子可以从中了解和熟悉不同学科的知识。当然,他十分清楚自己所追求的教育目的是什么,他说“如果一开始我就告诉孩子去学习地理和物理等学科,孩子就会产生反感的心理。我尽量避免使用这一类的学科名词,是为了不要吓唬住孩子,也是为了增进他的自信心。”
正因为有了老威特对儿子的早期教育,卡尔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许多知识。由于他的智力水平已经远远超出同龄的孩子,在还没有满14周岁就已经获得了哲学博士称号。16岁他就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同时被柏林大学聘为大学教员。
然而,我们传统的教育理论是把孩子的正式教育推迟到“上学的年龄”。等到孩子上学之后,我们又急于把许多的东西灌输给孩子,于是,过多的学习不仅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而且还给孩子造成了身心上的伤害。
在传统的教育学观念中,孩子智力的早期开发被忽略。由于不重视学前的家庭教育,使得孩子上学之后不堪重负。最新的科学研究证明了这样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即孩子早期的学前教育将决定他今后一生的道路,因为孩子早期得到的印象是最持久的。如果家长忽视了孩子早期智力的培养和开发,将会给自己的孩子造成一生的智力缺陷。科学的教育观念应该是,孩子的家庭教育开始得愈早,孩子的身心方面今后就发展得愈好。
美国着名的医学心理专家史迪思博士提出,孩子的早期教育最好从两岁或三岁开始。“两岁或三岁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应该抓住这个关键的时期进行孩子的智力教育开发。如果耽误了幼儿的早期教育,将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父母应该做的是尽早唤醒孩子的知识兴趣,因为这种兴趣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让孩子在知识的游戏中获取健康成长的养分,而不是让孩子在那些毫无意义的游戏中浪费时间。”
我们总是强调不要过早地对孩子的心灵施加压力,不要过早地限制孩子智力的发育。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孩子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需要尽早的智力开发。只要我们从两岁或三岁开始就注意培养孩子的知识兴趣,让他们的大脑得到不断的锻炼,就像他们的其他身体器官在平时得到锻炼一样,他们就会从早期的知识活动中得到一种快乐。当身心都得到了同步的发展之后,这样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得非常快乐和健康。事实上,卡尔?威特的父亲早就在推行这样的科学新发现了。在传统教育学理论统治着整个学校教育活动的时候,这位谦恭的德国乡村牧师就对自己的儿子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早期教育。在我们今天逐渐认识到家庭教育必须先于学校教育,而且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的前提下,老威特的教育实验自然就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这本书为所有的父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家庭早期教育的范本。
当然,我们不能放弃工作,把时间全部花在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方面。不过我们做父母的只要让家庭生活愉快和睦,注意引导孩子的兴趣和行为,就可以使孩子在智力上和道德上健康成长。做父母的只需牢记老威特所说过的一句话:“尽早教育你的孩子,但是需要你去身体力行。”
⑶ 德国超一半的人居住在农村,这是为什么
这主要是因为德国它的农村发展其实是非常出色的,一点都不亚于城市的发展,当然比不上一些超级城市的发展水平,但是相比一些普通的城市,农村就会显得非常的安静,而且非常适合人类的居住。所以很多的德国人选择在农村居住,因为这样也可以对于交流感情起到很深的作用,所以也会使得德国人对于感情方面看得非常的重。
当然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国情德国由于发展比较均衡,并不会出现很多人选择去城市发展,而很多人都会选择在农村,因为这样会使得对于自己周围人的感情变得越来越好。所以有很多人舍不得自己的家乡,就不会选择去城市里发展。
⑷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看过《卡尔威特的教育》这篇文章,我又重新翻了一下这本书,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使我这个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在实际教学中我也体会到这点,什么样的老师,其性格和作风也会影响到所教班级的学生。
尽管这本书重点讲的是卡尔威特的父亲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但是,对我们教师来说是一样的,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学校里度过的,我们应该担负起做父母的责任,因为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有责任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好多父母对孩子可能很了解,也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有所作为,但是有的是方法不得当,有的则是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适得其反,更有的家长用暴力促使孩子的成长,按自己的意愿来教化孩子,这些现状的出现,都和家长们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作为我们,有责任来帮助家长教育好我们的孩子。
爱尔维修曾经说过:如果所有孩子都受到一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决定与其禀赋的多少。可是今天的孩子大都受的是非常不完全的教育,所以他们的禀赋连一半也没发挥出来。比如说禀赋为8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40;禀赋为6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30。爱尔威特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孩子生下来的时候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雏形。威廉曾教导我们:儿童是成人之母。此言确实千真万确,我们谁都无法否认,成人的基础是在小时候形成的。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尽早开始,取得的效果就越显着,孩子越有可能成长为接近完美的人。
老卡尔威特在早期看待卡尔威特智力方面,抓住了儿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根据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是由某种智力发展最佳时期组成的。这个最佳时期非常关键,它对人一生的智力发展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千万不要错过。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最佳期。在书中,老卡尔威特从几方面阐述了自己是怎样对待孩子的关键期的。比如孩子爱吃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食物,保持孩子的健康心情。愉快是健康的关键。为了尽早开发儿子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卡尔的父亲做了很多的事情,这些事情很琐碎,小到一个词汇的记忆,大到和大人一起交朋友,还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作为孩子成长的伴侣陪伴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更重要的是,他从不轻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认为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和培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老卡尔威特教育儿子的真正目的,就是要为他打开智慧的天窗,使他能够敏锐的观察到社会上的坏事,洞察出社会上的矛盾和缺陷。我们人类的理想,决不应当像亚当和夏娃那样,仅仅满足于在不知自己是裸露着身体的情况下过快乐的天堂生活。孩子应该从这些小事中学会独立的能力,应该让孩子明白,他永远不能依靠父母,要靠自己。
老卡尔威特品德高尚、知识渊博,本身就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他的家庭气氛也快乐而安宁。作为牧师,他有不少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把教育孩子当作一项课题来研究,为此制定了严密的教育方案,发明了很多具体的游戏式教育方法。老卡尔威特是主体性很强的人,他教育孩子不依赖他人,他甚至不信任学校,因为学校“只是给你知识的积累,而不能赋予你精神的活力和创造性”,“对于孩子来讲,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有那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这些话虽然有些片面,但他以教育孩子为己任的责任感、勇气和自信还是非常可贵的。事实上,那些依赖学校、给老师当“尾巴”或甘当“助教”的家长,确实常常把孩子的教育弄糟。老卡尔威特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在他的脑子里完全没有考试和分数,所以他不会犯“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也不会忽视非智力因素。他不必逼迫孩子学习,不必把孩子的脑袋分学科切成一块一块,不必做那些为了获得高分而必须做的枯燥的重复性练习。这样,他就保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节约了孩子的大量精力。小卡尔威特的学习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体系为本的,他的学习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师的指标,他的学习是网络性的而不是线性的,他的学习是允许失败的而不是“差0.5分得100也要挨批评”的,他的学习是没有上限的而不是控制在什么教学大纲的范围之内的。这是最高效率的学习。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更加明确了在教学和教育应该使用的方法,我想以后在我的工作中我将运用正确的方法更加高效的工作。
在暑期中,我细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这一书,看过之后,不仅对我作为母亲这个角色受益匪浅,也对我作为教师这另一个角色有着很大的启示。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着名的天才。他八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
卡尔·威特取得的这些惊人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小卡尔威特是一名早产儿,因为先天的不足,被定位于智力低下的痴呆儿。不过全靠他的父亲教育有方,因为他不觉得孩子的禀赋是天生的,反而认为通过后天有效合理地教育与培养,就算智商是一般的孩子也可以成才。他坚信: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最终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也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而是取决于他从出生到5岁的教育。在老卡尔威特的精心培育下,一个低智儿终于成了闻名全德意志的奇才。
看完《卡尔。威特的教育》后,使我明白了后天的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是多么重要,他起着决定性的因素。虽然,这本书重点讲的是卡尔威特的父亲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但是,对我们小学教师来说也是有启迪的,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学校里度过的。作为老师,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是不容置疑的。
其一,最关键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一向认为良好的习惯比成绩重要得多,更何况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成败。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资本。习惯的资本由于使用就不断的增大着,而且使人能够像经济界的物质资本一样,有成效地利用自己最宝贵的力量————有意识的意志的力量。把自己生活中的道德大厦建筑得越来越高。”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这说明习惯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当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他所学习的一些具体
知识可能忘记了,但他已经形成的良好习惯会令他受益终生。老卡尔对孩子的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中。吃饭、玩耍,睡觉前、甚至每次饭后的散步都成了孩子学习自然知识的好时光。这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式,从而也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觉得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老师的重视。我们教师也应采纳老卡尔的教育方式:不一定非得局限在课堂的知识学习上,在任何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中都应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使用礼貌用语,尊重他人,爱护公物,讲究卫生,诚实守信
其二,就是耐心加爱心。
我们从老卡尔夫妇养育和教育小卡尔的过程中,不难看出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爱心和耐心——孕育时的谨小慎微,幼时的精心喂养等等,都是常人所不能比拟的,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孩子的爱是多么的'炙热与执着,尤其是发现小卡尔是个低智商的孩子时,他们没有放弃,让他任由其发展,而是尊重他并给予更细微全面的关爱。
细想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是否因为学生的反应迟钝、兴趣的贫乏看不起他,甚至产生厌恶之情呢?从本质上讲,教师对待学生缺乏耐心,其实就是缺乏爱心。只有投入了爱,才能和学生建立感情,才能更好地与之沟通,才能进行成功的教育。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孩子没有好与坏之分,只要给与孩子充分的信心、耐心、爱心,他必然会有他的闪光点。一个人的童年其实是很短暂的,人的发展和超越都是在这短短的童年时期奠定下了基础。作为小学教师,愿我们能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学生付出耐心和爱心,让他们能够像小卡尔一样健康成长。
其实这本书我刚看到25页,内容很有意思,很丰富。那么先写下第一期感受吧。
第一, 作为孩子的早期教育者,小卡尔的父亲很了不起。分析:小卡尔的教育成果取决于父亲对他的教育指导,试想如果不是这样的一个父亲呢?小卡尔的父亲不光有耐心,而且有智慧,超出一般人的教育智慧。他能够观察到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而且思考孩子由此走向的未来。小卡尔5岁就会多国语言,这首先取决于他的父亲自己不光会多国语言,而且他有这个意识从小就培养小卡尔,而不是等他到了大学再去让他学。我们的生活中恐怕还有孩子5岁的时候母语也说不清呢,进一步想,又有多少学第二外语的大学生还不能用二外交流沟通呢?结论:小卡尔的父亲是小卡尔的早期教育者,那么作为一名少儿英语教师,我们接受了家长送过来的孩子,同时,我们就承担了这个早期教育者的任务,这份任务不压身,但是很重!现代中国社会的少儿英语教师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观察力,在自己优秀的专业知识技能下,大量补充自己,完善自己,包括先进教育思想的吸收理解和先进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学习。以一个培养天才孩子的家长自居的老师应该可以成为一个好老师。
第二,不要低估孩子的年龄与其相对应的学习能力。分析:小卡尔对数和颜色的学习在几个月大已经开始了,并且其中包括韵律节奏的控制。这是我们一般父母根本想不到的,或者一些家长想到了去这么做,但是不会期望有什么结果。而事实是小卡尔做到了,一个出生时大家都说是低智力的孩子做到了,这不仅让小卡尔周围的人吃惊,而且让现在的家长也吃惊。结论:瑞思最小的孩子是3岁左右,有的孩子刚来的时候根本离不开家长,哭得嗓子都快哑了,老师虽然能把孩子的情绪缓和下来,但是在上课过程中却可能会产生心理遮蔽,觉得孩子可能太小了学不了,或者教学内容会不会太复杂了,其实不然,给予孩子足够的信心与支持,孩子肯定可以做到!第三,探究孩子的内心,给予孩子快乐的学习环境。分析:小卡尔的童年丰富多彩,因为父亲给了他快乐的心境,带他畅游大自然,抓住了小卡尔的兴趣点,总是让小卡尔在自主的寻求和自由的探索中去感知、去认知。孩子的童年是珍贵的,在快乐中去领悟这个世界是孩子成长过程的重要开始。结论:我们瑞思的小朋友也是如此,尤其是瑞思玛特的宝贝儿们,他们每个人都是小天才。
他们来到了瑞思,我们老师便有义务有责任让孩子在快乐中寻找他们的兴趣点,开发他们的各项潜能与智能,让宝贝儿们在瑞思度过他们快乐的童年,让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去体会,去探索,去发现世界的精彩!
卡尔威特的父亲是德国哈雷近郊洛赫村的教师,对教育富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孩子的教育必须和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并用自己的理论实践于自己的儿子,使之成为传奇般的天才。于1818年写成《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该书是世界上论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献,老威特的教育理念被后人誉为早期教育的楷模。
一开始卡尔威特只不过是痴呆的智障婴儿,其父亲通过不懈的教育训练,让他成为了一个天才:8岁学会6种语言;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3岁发表数学论文,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6岁,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被柏林大学聘为法学教授。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成长,在1883年安然逝世,享年83岁。
一切的奇迹都来自卡尔威特父亲独创的天才教育法。
《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自出版两百年以来,不知培养出了多少个天才儿童。近年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就是其中的一位幸运者。
《卡尔威特的教育》一开头就沉痛地讲述了老威特的不幸遭遇:第一个孩子刚出生几天就不幸地夭折了,直到老威特52岁才有了第二个孩子。显而易见,这有可能是个先天不足的脑瘫儿童:一生下来就四肢抽搐,呼吸急促,其反应相当迟钝,极为痴呆。
老威特面对第二个孩子,悲痛不已,还在写给弟弟的信上发誓:“我必将他培养成非凡的人”,在培养卡尔威特的过程中曾经遭受过诸多信奉天赋论的保守教育家屡次围攻,愤然地声明道:“我要说的观点只有一个:对于孩子来说,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由那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在第一章《愿上帝保佑我的孩子》,老威特在书中十分感谢妻子的贡献,讲述了自己和妻子的一些经历,并真诚地写出了:“从我有限的知识来看,历史上的伟人往往有一个善于教育孩子的母亲。”柏仔认为老威特作为一位普通的乡村牧师能认识到这一点,在19世纪初期的德国确实是可贵难得的!
老威特自从妻子怀孕后,就改掉了熬夜看书的习惯:“因为我知道怀孕的女人特别需要丈夫的体贴。何况,我在深夜看书,一定会影响妻子的休息……在关心妻子上,我自认为是合格的丈夫,为了让她保持愉快的心境,我可以说想尽了一切办法。不管是在她的饮食或其他方面,我都力求尽善尽美。”
尽管最后还是出了一些疏忽,导致卡尔威特不幸地沦为脑瘫儿童,柏仔认为老威特确实是妻子怀孕期丈夫的典范,值得每一位准爸爸学习!这就是卡尔威特能够成为天才的先天基础!老威特针对贵妇人雇人教育孩子的做法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我认为,母亲的工作不能由旁人代替,孩子的教育必须由母亲承担。把自己的孩子托给他人,恐怕只有人类才这样做,这种做法有失天性。
柏仔认为老威特的这一说法值得探讨。现代社会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职场女性没有多少时间养育孩子,选择把孩子交给家里老人或托儿所幼儿园老师照顾。这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有一些影响。
如果可以的话,职业女性还是需要尽量抽时间来教育孩子,这样会更好的。不过我们也不能强求现在的职场女性一定要做到这些的。而且在大自然环境中,也有一些生物的后代也不是由母亲养育的,也算是符合生态规律的。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父亲或爸爸也是要承担更多的教育孩子责任!
在第一章的中间部分,老威特郑重地写道:“他们不知道孩子一出生,教育就开始了。他们错误的观念让他们最终尝到了苦果,以至于终生后悔”。老威特认为多数父母都是在孩子长到两三岁时才注意到这一问题,往往为时已晚了。
这说明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尽早开始,开始越早,取得的效果就越显着,孩子越有可能成为接近完美的人。这让柏仔想到中国古谚语:3岁看大,7岁看老。
这些简单明了地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从3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
因为即使是天生聪明的孩子,在出生时有很好的起点,但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培养也不可能充分发挥其潜能,那么他终究也不会成材。反之,即使天赋不好,但是后天得到合理的教育,他也能够成为优秀的人才。
读完这本书后感觉其中一些教育方法是科学可取的。比如教育孩子敏锐观察,不比如培养孩子的善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尊重孩子。卡尔的父亲认为对孩子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所以他从孩子出生那天就开始教育。从孩子15天大就开始向他灌输词汇,从卡尔两岁就教他认字。卡尔五、六岁已能记住3万多词汇。还在两三年内带卡尔周游全国,参观无数的古堡、宫殿、园林等。每次参观前让卡尔阅读大量相关的书籍,参观后将所看到的一切写出来。其中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年轻的父母学习借鉴。就是卡尔的父亲在培养他绘画、钢琴、小提琴、音乐等方面的兴趣不是为了想在人前炫耀,他只是想让儿子能够成为接近完美的人,只是想让他的一生充满情趣和幸福中度过,仅此而已。
但对书中的部分观点,还是持保留意见。书中彻底否定了儿童时孩子小伙伴的作用。作者认为没有其他的童年伙伴,并不意味失去了童趣,认为孩子不同别的孩子玩就没有乐趣,是非常错误的想法。他认为让孩子们在一起玩,即使对方是好孩子也有弊害,如果是坏孩子弊害就更大了。如果这已理论成立,那不是对我们幼儿教育、学校教育的否定吗?
读完这本书,我获得最大的启示是: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成人提问。作为父母我们不是网络全书,也无需变成网络全书,只有把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展现在孩子面前,明确告诉孩子你不懂或不清楚,但可以一切查书、上网或请教专家。在引导孩子查书找资料、向别人请教的过程中,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时培养了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方法问题的恒心、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卡尔的父亲认为一个人的潜能必须在5、6岁前通过早期教育开发出来,等6岁后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就已错过了受教育的最好机会。
最近有幸拜读了这本书,感受颇深。这虽然是一本关于孩子早期教育的书籍,但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我来说从中获益匪浅,现将自己阅读后的所感所悟总结如下几点,与大家交流分享。
一、育人的前提是自己的“富有”
卡尔威特是19世纪一位世界着名的神童,在德国的大学里授课十年,一生成就卓着,他能取得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恰恰相反,他刚出生时就被认为是低智商婴儿,是父亲老卡尔威特有效的教育,才使他成为一个有特殊成就的人。他父亲本身就是一个知识储备很丰富的人,通晓物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化学,能运用多国语言,并且能在日后教育小卡尔威特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在各个方面的知识都“富有”。
这对于从事教育工作者的我来说,启发很大。想要教出优秀的学生,老师首先要足够优秀。自己的知识面也要广,不仅要掌握好本专业的知识,还应该多涉猎其他方面的知识,尽可能成为一个在知识上“富有”的老师。同时要不断地学习知识,更新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二、理念引领成功,思想决定高度
本书中作者的教育理念是: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学前抓起,孩子从小就是一个会思考的动物。他设计很多场景让孩子进行思考,在回答孩子提出问题时,尽可能地用讨论的方式解释问题的来龙去脉,并认真对待孩子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最终,经过长期训练的孩子与同龄孩子相比,表现出超人的理解力和对知识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他对孩子始终充满信心和鼓励,当别人嘲讽和讥笑孩子时,他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天才。
这让我想到了在课堂上,面对一个问题,我总担心学生回答不好,而帮助他们回答,面对学生的思考,我缺乏足够的耐心,以至于学生的思考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对学困生我尝试补救一段时间后,看到效果不明显时,信心有所减弱,从思想上对学生失去了信心,这些都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习惯的培养是教育的重点
本书中强调孩子习惯的养成是多么重要,比如孩子的读书习惯,习题训练的习惯等都有明确的训练和坚持。我联想到了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在考试中总容易出现粗心导致的丢分,学习也很努力就是不出成绩等现象,其实就是做题的良好习惯没有养成,如果在平时学习中帮助他们丢弃掉审题不清,急于下手,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注重正确学习习惯的培养,他们在考试中肯定会受益,同时学习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教育肩负着一个民族未来发展的重任,需要我们用细心、爱心和耐心关注每一位孩子的成长。我们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中,超越自我,提升自我,才会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同时向书中卡尔威特的父亲学习,学习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态度,做到教育无小事,事事为教育,把教育当做一生的事业,只有这样才不愧对于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⑸ 德国的乡村生活
德国的乡村生活和城市相比,虽然文化生活没有那么热闹丰富,但是从基本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平,一点不比城市差,甚至在环境和住房面积等各方面,都比城里还优越。
我比较喜欢到德国小村庄里面看看,随便在这样的小村落里住一段时间,体会一下德国乡村的生活,了解一下当地人的具体日子,感觉很好。
这样的乡下,周围风景秀丽,小村里的房子,都是当地农民自己盖的。房子很大,有很多空闲的房间,当地人会作为客房接待来此地度假的游客。
德国法律很健全,即使在很小的乡村,如果家里有客房,收入也需要缴税。申报客房以后,他们会在房门口放一块小牌子,上面会告诉路过的游人:我家有房间,条件是什么,可以随时进来。
德国乡村的房子都宽敞,这样的大房子里面,一般的格局都很舒服实用。顶层用于客房,客厅,分开的几个卧室,卫生间,厨房,阳台楼梯都是独立的。
上面这个大房子,我们和朋友君格丽和先生恒一起,在这里住过两周度假。这个房东是一对老年夫妇。我们住在楼下,他们住在楼上,真是一段非常愉快的度假时光啊。
这个地区的周围也很美,就在阿尔皮斯山脉中。去山里徒步,有很好的路线,周边有美丽的湖泊和牧场,其实这里去世界着名景点天鹅堡也没有多远。
我们到这边度假不需要预约,早晨从家里早一点开车出来,到这里一般是下午。看着自己喜欢的地方停下来,围着小村转几圈,哪里舒服,就进门看看住下来。
这样的家庭住宿(Feier Wohoung)比起大酒店不差,也舒服,价格也很合理。周围也有小超市,如果不想让房东做早餐,可以自己做。厨房和家里一样方便。
一般来度假,我们习惯早餐自己在家里吃,很方便。房间大,空气新鲜,氧气也足,反正是休假也不赶时间,好好睡觉很重要,在鸟语花香中自然醒来,先到花园里伸个大大的懒腰。
轻轻松松地坐在大阳台上,喝咖啡,慢悠悠地享受幸福的早餐。看着周围的绿色大山,闻着花香,放松心情,享受美好的假期。
我喜欢拍照,而且最喜欢在小村里溜达,看到什么就拍什么。有时候,我醒来得很早,天刚刚放亮,我就悄悄起来穿衣出门,这些照片没有人影的,都是我清晨出来拍的。
当然我们也会开车去周边转,但我就喜欢走路,从一个小村去另一个小村,遇到小的教堂,进去安静呆一会,再到村庄周边的墓地啊,牧场啊,到处看看。
今天我先写这些,我会进一步放一些我自己拍的照片,写几句,和大家分享美好。盼望疫情尽快结束,我们又可以自由地出门多好啊!
2022.2.18 maomao
⑹ 德国牧师是干什么的
很多信徒不晓得牧师具体做什么,很多牧师也不清楚自己的职份与职责。
圣经对牧师有不同的称呼,这与牧师的各种职责有关。
1、牧师有照看基督群羊的责任,所以被称为“监督”(徒20:28);
2、牧师用灵粮喂养会众,所以称之为“牧师”(弗4:11);
3、牧师在教会服侍基督,称为“上帝的仆人”(多1:1)、“基督耶稣的仆人”(西4:12);
4、牧师是上帝的使者,所以又被称为“教会的使者”(启2:1)。
牧师在英文中的主要表达是pastor,直译就是“牧师”。
⑺ 德国的农场怎么样呢
我知道这里的很多人(德国北部乡村)离开是因为嗯,总结一下,生活中没有机会成功。
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你的命运就很明确了。
如果你出生在贵族家庭,作为长子,你可以继承所有财产并进行分类。弟弟们被派去做牧师或僧侣——这也是分院。女儿们要么嫁给其他贵族,要么被送去修道院。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你会继承农场。
如果幸运的话,第二个儿子已经可以成为另一个农场的“骑士”了(骑士这个词的原形)——基本上就是经营农场的人,他可以在农舍里得到一个房间,免费的食物和一些零用钱。有一张真正的床,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是一种巨大的奢侈,因为你不需要睡在动物上面的干草仓库里来保暖。
我知道在德国南部他们把农场分给儿子们直到他们变得很小,几乎不能养活一家人。
对这里的许多农家男孩来说,有机会得到土地就像一个美好得难以实现的梦想。
⑻ 二战时德国当时的牧师和信徒在纳粹底下什么态度
德国人被希特勒和希姆莱忽悠来忽悠去,都以为自己的国家在进行一项“神圣的事业”“拯救地球”之类的屁话,牧师和信徒在消息被封锁的情况下啥都不知道,肯定是相信纳粹的那些“人道事业”的宣传啦。
⑼ 重视早期教育,每一位普通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可能
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教育故事,作者把一个低智儿培养成了闻名全德意志的奇才。在作者的指导下,他的儿子很小的时候就通晓法语、意大利语,9岁开始阅读《荷马史诗》,10岁便进入大学,14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23岁在哈雷任专职教授。 这一引起世界轰动的惊人成就,向人们证明早期教育对儿童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的作者卡尔·H.G.威特是儿童早期教育鼻祖,第一次用实证方法证明了早期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开创了影响东西方几个世纪的教育方法——全能教育法,造就无数天才。
卡尔·H.G.威特是19世纪初德国的一位乡村牧师,特别热衷于探讨儿童的教育问题,针对当时流行的“天赋决定论”,他赞同法国思想家爱尔维修“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当,也将成为不平凡的人”的论断,并且认为孩子的教育必须与孩子智力曙光的出现同时开始。
下面为您详细讲述书中的三个重点内容。
1.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早期教育的潜能开发比天赋更重要
2.尽可能早、尽可能多、尽可能正确地开发孩子的智力,这样孩子就能成为天才
3.父母在游戏中陪伴孩子慢慢成长,更能培养孩子的良好的品质和开发孩子的智慧和潜力
1.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早期教育的潜能开发比天赋更重要
作者的儿子小卡尔·威特1800年7月出生于哈勒洛赫小村,出生后曾被医生确诊为痴呆。
面对这样一个婴儿,相信绝大多数人肯定会感到失望、悲伤和不幸。对于孩子的未来相信没有人会看好,觉得让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度过一生就算了,狠心的父母甚至会遗弃孩子。
作者刚开始的时候也感受到一种沉重的压力,但是这种苦恼和忧伤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他相信:后天教育是孩子成才的决定性因素。
所以短暂的悲伤之后,他和妻子便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对儿子的培养之中。
作者认为,孩子的天赋千差万别,有的孩子天赋高一点,有的孩子低一点。但是每个孩子内心都潜藏着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并不是只有少数人才具有的天赋,而是人人都拥有的。
但是,儿童的教育必须与儿童智力曙光的出现同时开始。
如果说一个儿童出生时的潜在能力为100,他一出生就让他接受理想的教育的话,那他就可能成为有100能力的成人。
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儿童的潜能已经减少到80,所以即便是出生时非常出色的孩子,那也只能成为有80能力的成人。
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儿童的潜能就会减少到60,教育得再好,也只能成为只有60能力的成人。
也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的潜能发挥挥的也就越少,因为儿童的潜在能力往往遵循递减法则。
所以为了不让孩子的潜能递减,我们就要在孩子潜能还是100的时候对孩子进行教育。也就是说,教育必须从出生那天起就开始进行,这样才能将孩子的潜能发挥到极点。
比如说,两个孩子,一个孩子出生时潜能是100,另一个孩子出生时潜能是60。
潜能100的孩子6岁后才开始接受教育,此时他的潜能已经递减到70了,加上接受的是不完全的教育,这样他只能成为30、40的成人。
潜能60的孩子从出生就开始接受正确的全面教育,他的潜能就可以发挥到60的极致,这样他也可以成为60的成人。
所以说,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是由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潜能开发决定,而不是天赋和遗传决定的。
2.尽可能早、尽可能多、尽可能正确地开发孩子的智力,这样孩子就能成为天才
为什么作者坚信能够改变小卡尔智商低这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呢?因为他坚信后天教育的力量特别强大。
作者认为:即使是天生聪明的孩子,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培养,也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但是像小卡尔这样起点很低的孩子,如果接受了合理的教育,他也能充分发挥他的潜能,并且超过其他的孩子,成为最优秀的人才。
因为,从新生儿生下后到3岁之前,是最为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孩子的大脑接受事物的方法和以后截然不同。
3岁以前的婴儿具备一种超过我们成人想象的模式识别的能力。在这段时期,婴儿是依靠动物的直觉,有在一瞬间可掌握整体的模式识别能力,这是一种不需要理解或者领会的吸收能力。
比如说,刚出生的婴儿是无法分辨人的面孔的,但到了三四个月或者五六个月的时候就能分辨出母亲和别人的面孔了。
但他并不是因为对人的面孔进行了细致的特征分析后才记住的,而是在反复的观察中,把对人的整个面孔的印象原封不动地做了一个“模式”,刻进了大脑中。
所以我们应该在儿童3岁以前的模式时期,用正确的模式与方法,经常地、生动地、反复地将好的东西灌入幼儿的大脑中。
那么我们应该给孩子哪些正确的模式和方法呢?大致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反复灌输语言、音乐、文字和图形等,这些都是奠定智力的大脑活动基础的模式,另一方面是输入人生的基本准则和态度。
根据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抓住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期,尽可能早、尽可能多、尽可能正确地开发孩子的智力,这样孩子就能成为天才。
3.父母在游戏中陪伴孩子慢慢成长,更能培养孩子的良好的品质和开发孩子的智慧和潜力
作者认为,父母通过游戏的方式多陪伴孩子慢慢成长,比把孩子的大部分时间交给玩具或者玩伴,更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和开发孩子的智慧和潜力。
因为只有父母才能在陪伴孩子的过程当中,注意培养孩子的好品质以及抓住孩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注意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开发孩子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比如让孩子们一起玩,即使对方是好孩子也有弊害,因为孩子都有好胜心,在一起玩的时候,为了争强好胜很可能就沾染上说谎、逞强等等恶习。如果是坏孩子,弊害就更大了。
而且很多孩子在一起都是很盲目地玩,为了玩而玩,并不能在玩耍中开发智慧和潜能。
但是父母陪着孩子一起玩的话,得到父母的指导,就能够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和帮助开发孩子的潜力,特别是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在玩耍中培养出来的,这是其他手段难以匹敌的。
在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能力的时候,作者非常反对进行机械的训练和培养,认为那样不会有任何的效果。最好的方法是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方法。
比如如何培养孩子的记忆力?我们在陪孩子读一本有趣的书的时候,刚开始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教,后面把它编成一种游戏,用游戏的方式教。这样孩子不仅能够一直保持兴趣盎然,而且对发展孩子的记忆力有非常大的好处。
再比如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孩子在聚精会神地玩某样东西的时候,我们就要及时夸奖他,并且和他一起玩或者启发他尽情地玩。如果孩子玩出了出人意料的花样,就鼓励孩子多想出几种玩法来。
作者激发孩子的兴趣用的方式也非常简单,就是鼓励孩子多问问题,不论孩子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都会耐心地进行解答。
他认为,让孩子提问并且父母永远有耐心地解答,是一个超强的教育秘诀。因为我们教育孩子的真正目的就是帮助孩子打开智慧的天窗。
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后,再根据孩子的兴趣进行恰到好处地教育。只要孩子对某一种事物感兴趣,他就会教给他相应的知识。这样,当孩子真正开始阅读相应的书籍时,他对书上的内容就已经了然于胸,并且更容易理解了。
比如教5岁的孩子画地图,孩子一开始没有地理方面的知识,很难理解地图的概念。如果一开始就让5岁的孩子去学地理课本上的东西,他是不会感兴趣的。
但是如果我们让孩子身临其境地接受地理教育,就可以让孩子对地理概念有一个直观生动的认识。
我们在平时和孩子散步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注意观察周围环境不同的建筑,地形,道路,标志等,然后再让孩子把所见所闻一一讲述出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勘察,等孩子对周围情况有了基本了解之后,再让孩子把他走过的地方一一画出来,然后再逐步进行完善。
孩子对这种边玩边学的方式一定特别感兴趣,也能更好地学习地理。
所以,父母在孩子的早期教育方面,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我们在育儿的同时更要育己,努力学习和掌握更多正确的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品质和开发各方面的智慧和潜能。
以上就是本书的三个重要内容,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0到6岁是孩子智力开发的关键期,早期教育比天赋更重要;尽可能早、尽可能多、尽可能正确地教育孩子,才有可能让孩子的潜能发挥到极致;父母在游戏中陪伴孩子一起成长,无论在培养孩子的品质和开发孩子的智慧方面,会比其他任何方式都更加有利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
每一位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可能,所以请重视早期教育,特别是抓住关键期对孩子进行教育。
已经有无数教育家受本书早期教育思想的影响,无数父母按照本书的方法成功培养出享誉世界的天才。
所以如果你觉得你的孩子没有太高的天赋也别失望,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积极正确地开发孩子的潜能,你的孩子仍然有成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