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战强大的德国,为什么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就无力回天了呢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次决定性战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关系人类命远和世界前途的一次决战。这次会战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至1943年2月2日结束,历时六个半月。在战役某些阶段,双方投入兵力二百多万,坦克两千辆,飞机两千三百多架,大炮和迫击炮两万五千门,在广大地域展开激烈战斗,反复拼杀。
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空前血战,在这个被戈培尔宣传为“命远之城”的争夺过程中,其每天的胜负消息,紧系着世界亿万人民的呼吸。如问题所述,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经过二百个日日夜夜的较量,苏军大获全胜,希特勒遭到空前惨败,是对希特勒的致命打击。
1943年,法国游击队仅仅在铁路土,就对德国占领者进行了二千多次的袭击。南斯拉夫人民在铁托同志的领导下,奋起战斗,给德寇以沉重打击,到1943年夏,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已发展到三十万人,解放了大片国土。希腊人民解放军也在斗争中发展壮大,到1943年已有军队七万多人,解放国土三分之一。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迅速发展,到1943年,已解放了南部和中部的广大地区。德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也活跃起来,各种秘密团体日益发展扩大。1943年初,在慕尼黑出现了“打倒希特勒”的标语,还出现了以《白玫瑰》名义散发的反法西斯秘密传单,由南德扩大到北德。传单说:
“前次大战的兵痞……不负责任地煽惑驱使三十三万德国男儿白白地送掉了生命。”“工人大众必须通过一种合乎理性的社会主义从他们遭受的最卑下的奴隶处境下解放出来。”“我国青年和我国人民对曾经遇到过的最可憎的专制暴君实行清算的日子来到了。”传单号召:“向纳粹党开战!”“在1943年以精神威力挫败纳粹暴政。”
在这种有利形势的推动与鼓舞下,英、美盟国决定采取更加积极的军事行动。1943年2月,丘吉尔讲话说:
“当余目睹苏联之所为与苏军成就之伟大,倘余不竭尽良心与人力之所能使英美军队以最大速度与力量并以最大规模对敌作战,则余将自感落后矣。”
3月,盟军在突尼斯南部发起总攻。5月,占领突尼斯,俘获德意军队二十五万,完全控制了北非海岸。7月,攻入西西里岛,意大利发生政治危机,墨索里尼被逮捕。9月初,意大利投降。轴心鼎立,一足已折。如此,苏军的战略反攻,欧洲被占领国家人民的起义,英、美的军事打击,迫使希特勒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好向着他的墓门迅速跨进。而斯大林格勒一战,则是德国法西斯军队复灭的起点。
㈡ 为什么 一战和二战 后德国并没有从此间消失
最直接的来说就是战后分赃问题,谁也不能独吞一个主权国家,否则又会掀起战争。
㈢ 为什么二战德国战败后国家一片废墟,几乎没有男丁了还会取得飞速发展呢
事实上,德国,作为二战后的战败国,在二战期间经济、经济、工业损失惨重,但却在短时间内突然发展成为发达国家。毕竟,德国的情况和日本,一样,也是二战的战败国。战争结束后不久,日本的经济也迅速发展,他们的成就与美国,这个大国密不可分。
㈣ 德国在一战失败后还能守住本土全身而退,为何在二战时却不行呢
一战的时候美国也并没有全身而退,他损失了13%的领土。只是二战与一战相比德国更加惨。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与战胜国的利益有关系。
综上所述,德国之所以在一战中能够全身而退,而在二战中不行。主要是因为二战的战争更加的惨烈,战胜国需要的战争赔偿更多。
㈤ 揭秘:二战德国强大到敢与半个世界为敌,但却为何没有
有一组数据:1932-1938年,德国生铁产量由390万吨提高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增至2320万吨。1933-1936年,德国新建300多家兵工厂,包括55家飞机厂、40家汽车和坦克厂、70家化工厂、15家造船厂和80家火炮厂。1940年8月2日,德军总参谋长凯特尔要求战时经济与军备局制订装备180个陆军师的军备计划。到1941年2月,半年之内德国军火生产增加近60%,其中弹药增加100%,坦克增产25%,德国及其占领区的钢产量达到3180万吨,整个西欧还有4876家工厂为德国生产军火。
但隐藏在“辉煌”数字背后的却是二战时期德国工业存在的一些关键性问题:
首先,德国工业缺乏足够的原料。后面探讨战争潜力问题时我们将看到,德国拥有的自然资源十分有限,军工生产需要的很多原料德国都很紧缺,这影响到了军工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譬如德国在战争后期生产的喷气式飞机的轮胎材料是人工合成的再生橡胶(因为缺乏天然橡胶来源),但这种人工产品满足不了高速喷气式飞机的起降需要,在降落时经常发生爆胎的情况。
其次,德国严重缺乏石油等燃料来让它的军工产品充分发挥作用。在严密科学的组织和施佩尔富有创意的领导之下,德国的军工生产在1944年底以前竟然可以维持在相当高的产量上,前纳粹德国将军冯·梅林津在其所着的《坦克战》一书第二十三章中引述了纳粹德国军工部长施佩尔在向纽伦堡国际法庭作证时说的话:
“如果用数字来说,[德国的]军工生产是很可观的。就拿1944年来说,我可以装备130个步兵师和40个装甲师。就是说,可以使200万人得到新的武器装备。如果没有飞机轰炸,产量还可以提高30%。整个战争中,我们弹药生产的最高峰是在1944年8月,飞机产量的最高峰是1944年9月;火炮和新潜艇的生产是在1944年12月。”
另据《三联生活周刊》所载《苏德战争经济学》一文的数据,1944年7月德国武器生产量比1939年扩大5.3倍,飞机厂从1943年的80家增至550家,全年飞机产量39870架,其中战斗机30511架,是1941年的6.6倍,坦克产量增长33.9%,达到2.7万辆,火炮增加50.3%,达到8.7万门。
也就是说,如果单纯地考察军工生产的产量数字,那么在1944年冬季之前,德国还看不出有失败或崩溃的迹象。然而德国一直没有足够的燃料让这些可观的装备充分投入到战场上,同盟国的战略轰炸以及境外燃料来源的丧失最终使得德国的军工生产在战争后期几乎失去了意义。从军工厂生产出来的成千上万架的飞机、数千辆的坦克、为数众多的潜艇都只能如废铁一样摆在地面上或泊在港口里,因为没有燃料可供它们前往战场。
你看看这组数据吧
㈥ 战斗结束后,那时候德国经济近乎瘫痪,为何能在短短二十年内实现复兴
二战后,虽然德国变成一片废墟,但是,德国却能够浴火重生、涅槃再生迅速再次成为欧洲一大强国。这其中的原因可太多了,有来自德国内部的因素,也更有德国以外的因素,这些因素合在一起,便促进了德国的迅速恢复。
二战结束后,美国与苏联很快就开始了冷战。当时,世界上的资本主义国家几乎损伤严重,美国为了壮大自己的小队伍,便实施马歇尔计划,这给德国再一次带来了空前的恢复机会。再加上德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更是将德国的发展推到更高的层次上。
再到后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来临,德国再一次抓住了发展的大好机遇,不仅与周边打好关系,更是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国家合作。
就这样,德国在二十年内不仅恢复过来,并且成功变回欧洲一大国。
㈦ 为什么二战后德国发展那么快
两个基本点(最重要):
1,二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给西德经济打了一剂强心针,让德国活了过来。马歇尔计划性输血,是德国可以进行规划性和大规模战后重建的基本要素。要知道,德国在45年是彻底被打成白痴了,工业体系全毁。发动战争所造成的国际债务,货币体系崩溃。这种境遇下,如果给德国人单干,神都恢复不起来。。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不仅仅是对于德国的物资援助,财政借款,还有工业基础材料等等外贸的让利,以及用强大的战后美元信誉给德国的债务陪绑。并且通过“援欧”时期的统一协议,把整个欧洲重建统一起来。
2,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基础保障。这本质也是马歇尔计划在德国援助中,计划输出的一种“秩序”,而德国在这个秩序基础上,开始进行复苏。二战结束后建立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重点在于确保市场的自由竞争以及市场的有序发展,而国家也作为参与者加入其中,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框架之内发展经济。而正好马歇尔计划所引起的,欧洲趋于“统一重建”所产生的庞大市场容量,以及美元资本对于德国在外部的陪绑,此时建立社会市场经济,正好内外无缝连接,产生极大的发展动力。
两个基本保障:
1,人才储备和教育体制重建。
重新建立起技术培养为主的职业教育和技术研发为主的综合教育,加大教育投入,以“需求”导向,进行人才选拔和人才培养。
2,科技政策的倾斜,极度扩大财政支出中的科技产业投入。政府主导产业化科技,鼓励工业企业和研究部门合作,高度市场化需求,政府用税收等政策进行配合(听起来耳熟不?我朝也是这么干的),后期转向大公司主导科技产业。
四项基本原则(对外):
战后德国的外交处境很尴尬,四处被仇视,必须改善这种困境。
1,对内肃清“纳粹元素”,摒弃绝大部分纳粹时代决策方式,在内政上否定纳粹历史,并主动严打纳粹残留。摆出一个“新德国”的姿态。
2,外交上,放低姿态,将自己定格为“罪人”,用“赎罪”的态度,对待周边国家,尤其是对于欧洲大陆上的小国,尽力弥补。
3,放弃战前所有的德国利益,这个政策一直延续到两德统一,把历史结点定格在“新的德国”,外交上转为保守,紧跟美国老大哥的步伐,听从老大哥安排,保证跟随但可置身事外。。
4,积极解决“法德矛盾”,这是欧洲大陆上最需要解决的“大国矛盾”,法德关系缓和是德国无论经济还是地缘上都需求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以法德牵头,进行欧洲一体化的一些合作设想。在后期,想借此脱离“完全服从美国”的局面,有自己的话语权。。
把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产业恢复:19世纪末,德国快速的工业成长,除了有爆发性的技术革命外,在具体措施上干了两件事情:山寨和仿冒英国产品做积累和规模化发展基础工业再图其他。。
战后的德国也干的这些事情,英美在50年代已经恢复到战前水平,已经开始对周边国家进行工业品输出了,那么德国最初进行欧洲大陆外贸的工业品,依然是仿照英法产品而来,通过工艺升级和成本控制,压低产品售价,对大陆市场进行竞争。。这种仿冒在格申克龙的定义中就变成了后发优势。后发优势名义上是借助已有科技然后促进科技进步,本质上就是仿冒和抄袭已有的科技成果,然后形成产业群进而消化创新成自己的品牌
其次,规模化基础工业发展,尤其是政府牵头的几个工业区,进行规模化,质量化的基础工业品生产,不到十年就在欧洲大陆市场的基础工业品的品质上占了绝对的上风,而基础工业品的发展,和外贸的成功,也推进了德国工艺技术的改进。
2,产业升级:
在依靠基础工业品和产品的外贸,有了经济基础以后,开始谋划产业升级。
首先是,工艺技术的升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煤炭和钢铁制造业非常兴旺,到了60年代末企业就思考如何的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核心工艺”和“核心产品”,尤其是当时德国处以中小企业围绕基础工业为经济主导的环境下,这种产业升级很有性价比。例如钢铁大王克虏伯不再做钢铁的初级生产,而要做精细加工,其中无缝钢管非常厉害,后来没有哪个国家无缝钢管的质量是超过克虏伯的(当然他后来还是悲剧了,而后重组)。再有中小企业,每个企业至少有一项核心技术或产品,
其次是,应用技术的升级。联邦德国对科技的资助激增到所有公共开支的5%。在政府的巨额支持下,大量的应用技术研究机构开始繁荣,而工业界对于更高级产品的需求,也促进了工业部门在研究方面的参与。属于先由政府牵头,再有市场导向。。
㈧ 上天欲让其亡,必让其疯狂,二战的德国很疯狂,为什么没亡
㈨ 为什么二战德国战败后国家一片废墟,几乎没有男丁了还会取得飞速发展呢
事实上,作为二战后战败的国家,德国的经济和工业由于战争而遭受了沉重的损失,但不久后,德国发展成为一个发达国家。归根结底,德国的形势与二战中也是战败国的日本一样。战后不久,日本经济整体发展迅速,这些成就离不开美国这个大国。
㈩ 为什么在二战后的几次经济危机中西德所受影响一直较小
不仅是西德,就是统一后的德国也几乎没有收到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探究其原因非常重要。尝试解释如下:
1. 德国与中国一样,长期保持经常项目的顺差,本国流动性充裕,当年的马克没有遇到过贬值的压力,也就避免了由于货币贬值而产生的通货膨胀。倒是德国马克的升值压力给当初的欧洲其他国家造成了很大麻烦。
2. 德国特有的中小型企业群体,技术上占据了相应行业的顶级位置,甚至是唯一的位置,不管出现危机与否,订货很少受影响,因为不买德国产品,也许就买不到这类产品。而德国企业的市场通常是面对世界所有地区的市场,某一地区的危机,只会减少相应地区的销售,而全球的整体销售则影响不大。这类企业都有很高的储蓄,也就是说很有钱,有点危机也能撑得过去,不必大幅减员造成社会整体失业率大幅上升。这些企业通常不向资本市场融资,金融市场的动荡也很少影响到德国的这些企业。
3. 德国的人口压力小,房地产膨胀的刚性压力也很小。而德国税收水平很高,福利也很高,投机房地产去赚钱的动力小,房地产泡沫也就很小,不会受到房地产市场动荡的影响,如爱尔兰那样。
4. 两德统一后由于重建东德导致通胀压力大,所以提高了利率。但却导致英国,意大利等国发生货币贬值的危机。索罗斯阻击英镑成功而一举成名,就是在1992年这个时期发生的。应该是其它国家的危机最终缓解了德国本身的危机。
5. 欧洲货币统一后,德国在这段时期内躲过了原来马克升值所能够造成的各种潜在危机。所以,有很多人说,只有德国是欧元的最终受益者。德国的贸易顺差依然是本质原因。也就是因此,2007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德国和中国成为全世界的抱怨对象:是这两个国家导致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
但是,中国毕竟在许多方面与德国不同,我国面临的问题也许比德国要大而且多,就是因为中国太大了,对世界的影响也太大。所以,我国不能只保持贸易顺差就可以避免将来的危机。但总有一个基本的事实:通过各种方法保持本币的稳定是避免世界性经济危机的重要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