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国是如何实施“德过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的这一设想的结局如何
这个论断好像是普鲁士宰相俾斯麦最早提出来的,19世纪的德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国土的沦丧,分裂的加剧,以及工业革命的拓展使得德国必须重新统一,而这一时期的欧洲列强,主要是英国和法国不愿意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德意志出现在欧洲,所以干涉德国的统一,维也纳会议中的一个要求就是维持德意志的统一,1848年革命后,德意志的分裂成为阻碍德国进步的最大羁绊。在这种背景下,俾斯麦提出了这样的口号,最终通过三次王朝战争,丹麦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后于1871年最终同意了德国,一个强劲的欧洲打过重新出现在欧洲版图上
㈡ 德国地理(2013)
德国在地区分类上属于西欧或中欧,东面与波兰和捷克接壤,南面临奥地利和瑞士,西面与法国、卢森堡相界,西北毗比利时以及荷兰,北面与丹麦相连并临北海和波罗的海,德国国土位于北纬47至55度、东经5至16度间。德国面积为357,021平方公里,其中包括349,223平方公里的陆地及7,798平方公里的水域,德国为欧洲面积第7大国家及世界面积第62大国家。德国地势南高北低,高度由南方的阿尔卑斯山向北海及波罗的海递减。德国的地理最高点为楚格峰,标高2962米;最低点为威尔士特马斯克(德语:Amt Wilstermarsch),海拔高度为海平面以下3.54米。莱茵河、多瑙河及易北河等大河穿行而过德国中部的森林高地及北部低地,在阿尔卑斯山地区仍有冰河存在,但冰河逐渐消退。德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包括铁矿、煤、草木灰、木材、褐煤、铀、铜、天然气、盐、镍、耕地及水。
德国大多数地区受潮湿的西风影响,属海洋性气候。此地区气候因墨西哥湾暖流向北延伸的北大西洋漂流而较为温和,而该暖流较温暖的海水影响北海周边区域。全年皆有降水,夏季降水较多。冬季时北部较南部温暖,而夏季时则为南部较北部温暖。
德国东部偏向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较常出现长时间的干燥。德国中部及南部地区为海洋性气候及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带,最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气温较低,德国中部的高地属山地气候,气温较低且降雨较多。
德国国土可分为两个生态区域,分别为欧洲-地中海山地混和林(英语:European-Mediterranean montane mixed forest)及东北大西洋大陆棚海洋(英语:Northeast-Atlantic shelf marine)生态系。于2008年,德国土地利用以耕地(34%)、林地(30.1%)为主,其次为永久放牧区(13.4%)及居住区、街道(10.8%)。
动植物为中欧地区常见的物种,山毛榉、橡树及其他落叶林构成森林的三分之一,松柏则因重新造林而增加,云杉及冷杉为高山地区主要林相,松及落叶松多生长于砂质土壤。另存在多种蕨类、花、真菌、苔藓类。主要野生动物包括鹿、野猪、盘羊(英语:Mouflon)、狐、獾、野兔、河狸。
德国国家公园包括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瓦登海国家公园、亚斯蒙德国家公园、西波美拉尼亚潟湖地区国家公园、米利茨国家公园、下奥得河河谷国家公园、哈尔茨国家公园、萨克森小瑞士国家公园、巴伐利亚森林国家公园等。德国境内共有超过400家动物园及动物公园,数量居世界之冠。柏林动物园为德国历史最悠久的动物园,展示物种超过1,500种,为世界上展示物种最多的动物园
。
㈢ 二战时期,德国是如何统治自己占领的苏联国土
德国占领苏联领土后也是扶植傀儡政府来进行统治。特别是占领区许多都是被苏联吞并的原独立国家。如立陶宛,乌克兰,拉脱维亚等等。他们原来就有一批争取独立组织。德国基本就利用了这些组织来搭建傀儡政府。表面上还是帮助他们独立,摆脱苏联控制。所以一开始在这些地区有很多老百姓是欢迎德军的。只是后来德军过分掠夺和强硬控制。使他们慢慢认清了德军并不真是为他们。这才也开始反抗。
㈣ 德国土地整治规划的内容有哪些
德国土地整理发展到现在,已形成有政策扶持、法律保障、规划管控、自主申请、多方参与的稳定发展格局。基层根据需求,可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土地整理项目类型,申请政府支持。开展土地整理并不急于求成,也不追求一步到位,而是按照整体规划、分期实施的方式,逐年推进,务求实效,注重长期效益和可持续利用。从发展历史来看,德国土地整理的主要特点集中在以下五方面。
1.1目标不断更新
土地整理的内容和目标随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更新,但起初的整理内容至今仍在开展并发挥着作用,土地整理的发展是继承与发展,并没有完全扬弃。德国土地整理起源于1769年,巴伐利亚州的土地整理更可追溯到1550年[5]。到19世纪初,土地整理已见诸于法律条文[6],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土地整理内容也不断增加。
总体来看,德国土地整理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①中世纪至1900年,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土地整理的目的主要是小块并大块,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②从1930年起,工业化快速推进,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土地整理主要用来储备土地,以供高速公路的修建及公共建设事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土地整理使被基础设施建设打乱的地块重新规则化;③20世纪70年代起,社会经济高水平平稳发展,回归自然成了人类关注的焦点,促使土地整理增加了自然保护和景观保护的内容,通过土地整理来改善居住条件、保护环境和景观成为主题,提高农业产量已不是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
2001年以来,德国各州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整理工作,包括为数较多的村庄革新,以及因水利、能源、交通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而进行的建设用地整理。据介绍,巴伐利亚州7×104km2余的土地中,60%的土地经过了土地整理,18%的土地正在进行整理,20%的村庄正在进行革新。通过土地整理不仅有效改善了居住条件和生态景观,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也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1.2法制全面实用
在德国与土地整理密切关联的法律有空间规划法、土地整理法和建筑法。空间规划法规定土地用途管制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规则,建筑法规定各项建设活动的行为准则,土地整理法是关于土地整理的专项法律,规定了土地整理的主体、程序、各方的责任等。1886年巴伐利亚州颁布了德国第一部土地整理法,德国联邦土地整理法主要是为了适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土地利用关系的变化于1953年颁布的[7],并于1976年和1982年进行了两次修订。德国联邦土地整理法明确规定了土地整理的目的、任务和方法、组织机构及其职能、参加者的权利与义务、土地整理费用、土地估价、权属调整及成果验收等内容。土地整理法还规定,每个州的最高行政法院要设立土地整理法庭,负责审议和处理相关的诉讼案件和纠纷。在州一级土地整理局(农村发展局)内部还设有一个独立的争议仲裁机构,专门负责解决土地整理过程中出现的争议。德国与土地整理有关的各项法律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时修订,以保证法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1.3坚持规划管控
德国土地整理是实施空间规划的重要措施,空间规划下位一般会编制控制性详规和更具体的建设规划。对土地整理来说,这种规划体系类似于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德国各级政府设有专管规划的机构,全国、各州都分区域和层次进行规划,以城市为中心划分规划区。根据中心城市的作用和影响,分成不同层次的规划区。不同层次规划有不同的内容和粗细程度,这样就形成了全联邦的规划体系。制定规划要充分考虑人民基本生活需要及保持自然景观。就一个乡镇来说,空间规划包括农地规划、林地规划、景观规划、村镇改造规划、小区建设规划等,各项规划都有其具体内容。规划经批准实施就具有法律效应,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执行。一般情况下,规划不做调整,保证了规划的严肃性和各项建设活动依规建设的延续性。
1.4注重多方参与
在规划编制阶段,主编部门就要邀请各有关部门充分研讨,吸收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各部门的发展计划,把各方的观点和计划落实到规划中,应该说空间规划是一种综合规划,充分考虑了实施性和可操作性。土地整理局(农村发展局)是德国负责土地整理的官方机构,负责制定有关土地整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则,并组织其实施,在土地整理过程中承担执行有关法律规定和有效使用土地整理经费的法律责任。但土地整理项目的申请由农民和地产主自主申请,土地所有者是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的主体,并承担一定的费用。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方案要充分征求所有地产主和利益相关方的意见,达成一致后才能组织实施。在整个项目的建设实施过程中,土地整理局扮演的更多是指导和服务的角色。这种土地整理管理机制充分调动了有关各方的积极性,也很好地保证了项目建设实施的质量。
1.5基础资料翔实
德国土地管理和土地整理的基础资料管理集中体现在地籍薄的建设和管理上。全国每一宗土地的土地类型、土地利用类型、质量状况、地上建筑物状况、权属状况、抵押情况和空间属性等在地籍薄上都有详细记录。地籍薄由财政部和法院共同管理[8],体现了土地的财产属性和法律保护私有财产的意志。地籍薄上通用的信息向社会公开,公众可免费随时查询,涉及单位和个人隐私的信息需申请批准后才能查阅。地籍薄一般定期更新,但有重大变化的,如土地整理项目完成后,要随时更新,以保持地籍资料的时效性。德国每年对全国的土地进行一次航拍,航拍信息录入地籍薄,作为全社会开展土地利用活动的依据和基础。
㈤ 德国的土地是私有的嘛
德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土地当然是私有的,但这个私有指的是政府和土地的拥有者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土地权利的转移必须是公平交易,并不是土地拥有者可以超越法律行政规划随便处置土地,尤其涉及外国势力的时候,土地所有权应该受到国家主权的干涉。
㈥ 废弃地分类国外研究进展
美国 Anderson 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将土地利用/覆被分为 9 类,其中在一级类裸地中划分了开采后的采石场、沙砾坑井、深坑 ( Anderson,1976) ; 美国地质调查局 ( USGS)在 Anderson 分类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保留了露天矿、石场和沙石坑这些二级类; 在后续研究中,其又建立了一套分类体系,将采矿地和荒地作为一级类划分出来。美国威斯康星州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共设三级,其中一级类 9 个,二级类 39 个,三级类 29 个。一级类以土地功能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包括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通讯及公共设施用地、政府和公共机构用地、户外娱乐用地、农业用地和自然区域及其他土地。二级类中,工业用地细分为采矿用地,指用于采石、挖沙、采矿的土地,以及周围200 英尺以内的区域,包括正在开采的和在同一设备下已开采过的矿山,不包括已经停止使用的矿山。自然区域及其他土地细分为农村未利用地与垃圾填筑地。垃圾填筑地指用于垃圾掩埋和处理的土地,仅指发生垃圾填埋活动的区域。美国密歇根州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共设三级,其中,一级类 12 个,以土地功能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二级类 44 个,三级类13 个。一级类包括住宅用地,商业、服务业、社会公共机构用地,工业用地,交通、通讯设施用地,采矿用地,娱乐和户外活动用地,农业用地,灌木林,裸地和荒草地,林地,水域,沼泽。在采矿用地中细分为: 露天采矿区,具体包括采石场,采煤场,砂、砾石采石场等; 地下采矿,即在地表以下进行的采矿活动,采石场、煤矿应包括在内; 石油、天然气井,即用于开采石油、天然气等的土地,独立的油、气井及其周围区域也属于此类。在交通、通讯设施用地中细分了垃圾处理场,即固体废弃物处理和中转场所。上述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将采矿用地与裸地和荒草地并列为一级地类,但是,已经停止使用的矿山即矿后废弃地 ( Abandoned Mined Land) 应该归属采矿用地类还是裸地或其他地类未进行明确说明,而这部分土地正是美国土地复垦中重要的一部分。
相比之下,英国的土地利用分类将废弃地设为独立的一级地类,而且在矿区土地地类中还包括用于地下采矿、露天采矿的建筑物、设备和废石堆。英国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LUCS) 主要以土地覆被 ( 是否开发用于建设用地) 作为分类依据,根据土地利用情况将其分为 24 类,包括已开发用地和未开发用地两大部分。已开发用地包括城市中的所有用地类型和乡村中的矿区和垃圾填筑地、防御用地,具体包括住宅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工业和商业用地,社会机构和服务业用地,空地,矿区和垃圾填筑地,国防用地等;未开发用地包括农业、林业、水体、户外娱乐用地和空地等。在已开发用地中,矿区和垃圾填筑地包括: 矿区,即采矿工作区,具体包括为地下采矿、露天采矿而建设的建筑物、设备和废石堆; 垃圾填筑地,即用垃圾废料回填的废弃矿区。已开发用地的空地包括: 以前开发的空地,即不需要拆迁整理可以直接进行再利用的闲置土地,如没有固定的建筑物或者地基已被拆除的场所,包括没有建临时设施和永久性固定建筑物的临时停车场或运动场; 被遗弃的土地,即再利用前需经拆迁整理的闲置土地,如需要清理、平整或者需要拆除地基的土地。上述与未开发用地的空地即市内未开发土地进行了区分。英国水库和流域管理委员会于 1990 年制定了一套适合水库和流域规划管理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将土地利用按风险程度分为微风险区、轻风险区、适度风险区、高风险区和严重风险区。其中,将可能产生污染的砂石采矿地、垃圾与废物堆积地划入高风险区域,将垃圾与废物填埋场划入严重风险区域。此外,英国地质调查对自然地表 ( 岩石和自然地表沉积物) 进行了分类,建立了人工地表分类系统,包括人造地表、工作地表、填充地表、景观地表和扰动地表。这个分类系统反映了采石与采矿活动和工业过程造成的废弃地表、易变化的固化表面、污染的地表水和土壤等影响人工地表的特征。
德国的土地利用分类包括开采用地、废石场和存放用地,划分更为详细,如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包括了休耕地。德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为三级体系,其中包括 8 个一级类,以土地覆被 ( 是否开发用于建设用地) 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 62 个二级类,以经营特点 ( 土地功能) 作为划分的主要依据; 三级类以具体的行业为划分依据。在德国分类系统中,重要的思想是 “封闭的土地”,即表面被建筑材料覆盖的土地,类似我们提到的硬化地面,如建有建筑物的土地或者道路等。这个思想体现在 8 个一级类中。第一类 “建筑物及其周围土地”的含义是有建筑物的土地 ( 建设用地) 及其周围区域 ( 空地) ,包括商业和服务业、工业、交通设施用地,基础设施用地,用于垃圾处理的建筑物用地和空地,农业和林业、娱乐设施用地等。用于垃圾处理的建筑物用地和空地即主要用于建设处理废水、废气设施的建筑物及其周围土地。未使用的建筑物及其周围土地,包括施工现场、未使用的建筑物用地和空地等。企业用地类型包括开采用地、废石场、存放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废料处理用地、未使用的企业用地等; 农业用地中包括休耕地。
澳大利亚土地利用管理分类 ( Australian Land Use and Management Classification,ALUMC) 最初由墨累—达令河流域委员会 ( Murray-Darling Basin Commission) 提出,在澳大利亚各州政府及职能部门广泛应用,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现今的第六版分类系统是 2005 年 6 月修订的,是澳大利亚土地利用数据的空间数据架构标准。该分类系统按土地利用及生产形态划分为三级,包括 6 个一级类,32 个二级类等。一级类中将土地利用分为自然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相关的生产、旱作区农业和种植业的生产、灌溉区农业和种植业的生产、集约型利用以及水域 6 种方式,其中在旱作区及灌溉区部分中提到了过渡性的土地,包含退化土地、废弃土地、修复中的土地、利用方式不明 ( 不容易界定)的土地。这样的划分有其特殊性,符合区域性土地管理的要求。
日本的土地利用分类专门设立了整理地,即以修建宅地、填平等为目的,由人工正在进行改造的土地。日本的土地利用分类有三套方案: 一是国土利用计划中的用途分类; 二是土地利用基本计划中的区域分类; 三是日本国土交通厅国土地理院在宅地调查中采用的分类。日本国土利用计划中按用途划分的土地利用分类包括 7 类,即农业用地、森林、荒野、水面 ( 河流或水路) 、道路、宅地和其他。日本土地利用基本计划中按区域划分,把土地分为 5 大类,即城市地区、农业地区、森林地区、自然公园地区和自然保护区。日本国土交通厅国土地理院进行的宅地调查中使用的分类,把土地分为 8 大类和 15 个小类,8大类是林地,农业用地,整理地,宅地,公共、公益设施用地,河流,湖泊,沼泽等。
总结上述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国际组织的土地利用分类均关注土地利用中的相关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在联合国1993 年制定的 LCCS 分类中,将内地水域、沼泽、裸地等置于耕地与建设用地之前,强调了这类土地资源的重要地位 ( 徐健等,2007) 。各个国家建立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体系均不同程度涉及与退化废弃地有关的采矿用地、垃圾填埋场、裸地或空地,并将上述类型土地作为独立的一级地类或二级地类。但有关国际组织与美国的分类体系未对采矿以后废弃的土地、压占土地进行分类,同时未明确规定其划分为裸地还是采矿用地。部分分类体系对采矿以后废弃的土地、压占土地和闲置土地进行了明确规定,例如,德国的土地利用分类将其划分为废石场和存放用地,英国将其归并到 “已开发用地”的空地中,日本将其划分为整理地; 德国对长期未被使用的休耕地进行了专门分类。根据退化废弃地内涵,退化废弃地属于相关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更细致的划分,如对采矿用地、裸地或农用地进行三级或四级类型的划分和明确的规定; 而国外大部分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体系以二级或三级分类体系为主,无法体现四级类型。此外,目前国外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体系针对住宅、商业、服务业、社会公共机构、工业、交通、通讯设施等建设用地,以及林地、湿地和水域等生态保护用地和农业用地等进行了较细致的划分,但针对采矿用地、裸地或空地,以及暂时未利用、需要改造的土地未发现细化的研究成果和分类,尚未对退化废弃地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分类体系。因此,需要深入研究退化废弃地的分类体系,关注与现有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体系的衔接。
㈦ 法西斯失败后,战胜国是如何处置德国的土地问题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的求大神帮助
1.分区占领:战后,苏、美、英、法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 2.对德国法西斯的处理:战后,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的纽伦堡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有12名战犯被判处绞刑,7名战犯判处无期或有期徒刑。同时,法庭还宣判纳粹党为非法组织。
㈧ 一战二战德国的领土越打越少 为什么还非要打
说到德国其实这个国家也真的挺有意思的,感觉他们非常的喜欢战争啊,但是屡大屡败,而且细心的网友也发现了,那就是他们打来打去自己的领土面积却越打越小,既然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还要打呢?一站过后的领土面积就小了很多,二战还要打,有小了很多,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领土是除俄罗斯外最大的欧洲国家,面积有54万平方公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条约》的签订,德国割让了大约8.8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如下图所示:
第一、承认奥地利、卢森堡国家独立。
第二、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区划归法国托管15年,最后公投决定归哪一个国家。
第三、割让尤本和及萨尔梅迪给比利时。
第四、北石勒苏益格公投回归丹麦。
第五、承认波兰独立,并给与波兰海岸线。
第六、东上西里西亚划给捷克斯洛伐克。
第七、东普鲁士的梅梅尔(默默尔)划给立陶宛。
1936年时,德国的领土面积大约46-47万平方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割让了大约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现在德国国土面积357376平方公里。(两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被分割形势图)
割让土地细则如下:
第一,东普鲁士被前苏联强占(一部分),现在为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
第二、德国南部波西米亚划归现在的捷克。
第三、西里西亚州、波茨坦、但泽自由港、勃兰登堡部分和奥德河流域、切仕青等大片领土划归波兰。
第四、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划给法国。
第五、石勒苏益格划给丹麦。
第六、苏联占据东德,英法美占据西德,柏林分区占领,英法美占据的西柏林成为飞地。
德国为什么要打第二次世界大战?自1871年普法战争胜利后,普鲁士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随着工业和经济的发展,德意志的军人希望寻找“阳光下的地盘”和“海神手中的三叉戟”,要对当时大局已定的世界格局重新划分地盘和势力范围(海外殖民地),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这是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动因,不过德国被打败了。(二战德国击败法国,希特勒和将领们在埃菲尔铁塔)
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短短二十年后,德国再次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呐?我私下认为主要是一下几个原因:
一、被严重压抑的德国民族主义情绪。
从历史追溯来看,德国人是一个十分好战的民族,民族自尊心非常强,如果受到极端打压后肯定会反弹,整体民族都会向往俾斯麦时期的军国主义,重现民族的辉煌。
一战战后的《凡尔赛和约》,却是一个惩罚性和报复性的条约,这个条约让德国损失了8.8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约占当时德国领土的13.5%;损失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损失了12.5%的人口,随着割让领土而损失;16%的煤炭开采量,50%以上的钢铁产量。
这还不算,战胜国要求德国于1921年5月前,马上偿付赔款200亿马克,这时具体赔偿金额还没有定下来,全部黄金、商品、船舶、有价证券以及实物的形式赔付,德国还要负担所有占领军在其领土上的所有费用。莱茵河两岸50公里不能设置军事防御工事。
战胜国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德国和一劳永逸的削弱德国,让德国永无翻身之时。
当一个国家和民族遭受巨大压力的时候,一般会产生两种极端效果,一种是触底反弹,一种是压力被消化缓解,德国日耳曼民族作为一个战斗的民族在重压下触底反弹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人已经分析研究德国发动战争的这种民族复仇情绪,采取了与一战后截然不同的做法,他们推进“马歇尔计划”,援助发展欧洲国家,包括德国(西德),将这种民族复仇情绪逐步消融瓦解,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苏军占领柏林照)
二、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瓦解了德国人的希望。
德国为了还债,拼命掠夺人民财富,人民生活生活困苦,大部分企业集团举步维艰,整个德国的经济随时面临崩盘。
1929年自美国开始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冲击着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举步维艰的德国经济更是雪上加霜。德国工业生产下降了40%,农业生产下降了30%,600万人口失业,银行企业纷纷倒闭,德国社会阶级矛盾加剧。
三、希特勒上台,法西斯推行。
《凡尔赛和约》严重伤害了德国的民族自尊心,被德国人称之为“屠夫的合约”,加之经济危机的加重,德国的民族危机加重了。
此时德国为纳粹运动提供了土壤,希特勒成功调动了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仇恨情绪,将激昂的民族主义演变成民族复仇主义。此时软弱的魏玛共和国已经被德国民众所摒弃,他们需要新的强大的政府,新的强硬的国家领导人。在希特勒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德国绝大多数企业选择了支持希特勒,譬如:克虏伯、西门子、奔驰等,企业也面临绝境。
希特勒是德国民族复仇主义的代表,被认为是引领德国复兴的领导人。1934年,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掌握了德国的党、政、军大权。
上台伊始的希特勒就积极发展经济,尤其是军事工业,并打破《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禁锢,组建军队,1935年时已建成了足可以对外扩张的军事力量,1936年3月,德国军队开进了莱茵河非军事区进行布防,从此后希特勒将德国拉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车。
战争是希特勒评估当时欧洲各国军事实力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豪赌,至于战争的最后结局谁也难以下结论,只有打过了才知道结果。战争的任何一方绝对不会在预估自己失败的情况下开战的,希特勒对战争的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㈨ 德国为什么不尝试收回之前失去的土地呢
德国在二战时丢失的土地基本都在东部地区,如今已经住满了波兰人和俄罗斯人,没有收回的可能了(二战德国损失的领土)
战后,德国被苏联和西方分成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处于分裂的两德都无力追讨失去的领土,但德国人始终没有忘记这些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