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国人每天只工作4小时,GDP却稳居“欧洲第一”,是怎么做到的
说到工作时间,最有名的当属马云的996,什么是996呢?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每周工作时间高达:12*6=72小时,一周7天,相当于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长度在10个小时以上;而这不是最夸张的,本月初西贝的创始人及董事长贾国龙在其微博上说到:西贝是一家715+白加黑+夜总会的公司,即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5个小时,白天+晚上,夜里还总开会,同时也是靠着这种715的精神,才让西贝有了这么一点成就。
总结
任何事物都是有对比的,全球也就受儒家文化思想影响的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对上班时间、加班时间不敏感;其他地区如果也执行996工作制度,可能连工人都招不到。另外,别看德国人平均一天工作还不到4小时,但如果与欧洲其他国家、与非洲、与拉美相比,德国人的工作时间并不算短,属于正常水平,特别是德国的自动化效率远远高于大部分其他国家,这也是德国人一天仅工作不到4个小时,但GDP总量却可以稳居欧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原因。
2. 德国人为什么这么严谨,盘点的德国人做事严谨的故事
有社会学家认为,德国人这种严谨的民族性格,和自然环境有关。德国纬度较高,光热不足,多的是森林平原。他们经常要抵抗寒冷和饥饿,于是形成了严肃、保守、自省、谨慎的性格特点。给全世界留下了“靠谱”的印象,这靠谱,首先表现在“精确的守时观念”。
德国着名的哲学家康德,每天早上准时5点起床。7点出门。9点到下午1点在书桌前写作。下午3点半又准时出门散步,在菩提树大道来回走8圈。晚上10点再准时上床睡觉。如果“守时”这个词具有人形,康德就是它的化身。当然,康德的例子可能有些极端。不过,有调查显示,85%的德国人都认为,如果赴约就一定要遵守时间,而且,他们也希望身边的人同样遵守时间。
德国作为现代国家立足世界,不足200年的时间,这也要求这个民族要像海涅描述的那样,“德意志不是一个轻举妄动的民族,一旦走上任何一条道路,就会坚忍不拔地把这条路走到底。” 所以,一丝不苟地制定条条框框,一言不合就讲逻辑道理,这样的严谨,才是他们迅速强大的根本原因。
听说过这样的段子:
若是在大街上遗失一元钱,英国人决不惊慌,至多耸一下肩就依然很绅士地往前走去,好象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美国人则很可能唤来警察,报案之后留下电话,然后嚼着口香糖扬长而去。日本人一定很痛恨自己的粗心大意,回到家中反复检讨,决不让自己再遗失第二次。惟独德国人与众不同,会立即在遗失地点的100平方米之内,划上坐标和方格,一格一格地用放大镜去寻找。
侃侃也特别好奇德国的严谨究竟是怎样的,那又有多可怕呢?看看这些可怕的例子:
1、人手一个记事本
德国人有一样东西总是随身携带的,那就是记事本。德国人凡事都记录在本上,他们的一个习惯性动作就是伸手掏记事本,一个习惯用语就是:请稍候,让我看看记事本。记事本人人都有,大到公司经理,小到中学生、家庭主妇,人手一本。
(2)德国人如何做东西扩展阅读:
古代德国人:
法兰克人
法兰克人(Frank)是古日耳曼人的一支,有文字记载(公元2世纪)开始就生活在德国莱茵河沿岸,而法兰克语也属于低地德语,至今还被称为德国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Nordrhein-Westfalen)方言。
公元5世纪,部分法兰克人进入今法国境内,征服古高卢。于公元8世纪建立包括今天法国,德国,部分意大利的法兰克王国,分裂后,西法兰克王国最终变成了后来的法国,法兰西也因此得名。它的第一位国王是加洛林王朝的查理二世(秃头查理),出生在今天德国的法兰克福。而法国的卡佩王朝的祖先,罗贝尔家族,也是法兰克贵族,世代居住在东兰克王国的Haspengau,Worms,Rheingau。
盎格鲁撒克逊人
按英国早期历史学家比德(673—735年)的划分,盎格鲁撒克逊人由来自丹麦南部,德国北部石勒苏益格盎格恩(Angeln)的盎格鲁人(Angles),来自德国易北河下游下萨克森(NiederSachsen)的萨克逊人组成。
公元5世纪-公元6世纪,他们和来自北欧的朱特人大规模入侵不列颠东南端,他们居住的地方被称为英格兰,意思是“盎格鲁人的土地”,古英语类似低地德语,在法语中,英语就是盎格鲁人的语言的意思,至今和英语最接近的语言还是弗里西语,一种北德方言。他们建立了英国最早的西萨克逊王朝(威塞克斯)。
参考质量来源:网络-德国人
3. 烤鹅都是德国人烹饪圣诞大餐的首选,怎么做才最好吃
如果鹅是冻的,要提前解冻,清理内脏和颈部,用一把锋利的小刀去除管腔中的大块脂肪。彻底清洁内外,然后用厨房用纸拍干。不要切掉颈部皮肤,只需将较长的部分折叠在身体下方,以防止肉汁在烘烤时从颈部溢出,并能保湿。如果鹅肉的包装被捆住了,记得在清洗前松开绳子,把腿和翅膀轻轻拉出,这样有助于烤得均匀。烤盘应该深一点,因为它会流出更多的油和汁。放鹅前先铺一层锡纸,方便后面的清洁工作。用磨皮机把桔皮揉成碎屑。不要揉搓里面的白色橘皮,否则会很苦。用金龟子去皮。不要揉搓里面的白色橘皮,否则会很苦。
把鹅和烤薯仔一起上桌。剩下的鹅油过滤后放入玻璃容器密封冷藏。它可以用来烘烤蔬菜,豆类或炖菜下次。它很香。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语言来形容它的精致,只有你自己尝试过。
4. 德国人怎样吃中餐
------告诉你一个德国之二十三
在德国也象在世界各地一样,有中国人就有中国餐馆,有中国餐馆就有趋之若鹜的德国人前来就餐。
在德国的中餐馆生意很好,最辉煌的时代是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那时的生意别提有多好,门庭若市的中餐馆也是每个城市的一道风景。
虽然中餐馆菜单上的中国菜名和国内的菜名是一样的,但做起来就有大相径庭的,每个菜几乎都是经过改良的,按照菜馆老板的说法,这是为了适应德国人的口味。比如说
“北京鸭”的做法:把剔了骨头的半成品鸭子,放在油锅中炸脆,再连皮带肉切成片放在盘中,用水酱油盐味精调料和豆芽菜白菜笋丝蘑菇等一起勾芡。这是让客人吃鸭子时沾的作料,主食就是米饭。这就是德国式的“北京鸭”。
还有“古老肉”:把上好的猪肉切成卫生球大小的肉丁,裹上有味道的面糊炸成八分熟备用,再用番茄汁和苹果香蕉姜片胡萝卜一起熬酸甜汁,然后勾芡备用。客人点此菜时,把备用的猪肉炸脆,和热好的酸甜汁一起给客人。
“宫爆鸡肉”“宫爆牛肉”的做法,体现不了一个爆字。按照德国人的喜好,这个菜就是蔬菜片的大聚会,加上肉和很多汁水。
我们看着不伦不类,但是德国人吃起来是津津有味。一般的中餐馆“北京鸭”和“宫爆鸡肉”卖得特别好。
德国人还喜欢吃中餐馆的“杂菜炒面”“杂菜炒饭”朋友聚会在中餐馆吃饭,只要有一个人点了“杂菜炒饭”,十几个人都会点“杂菜炒饭”的,一人一盘尽情享受。他们不懂得每个人差这样点菜,然后可以相互品尝。不过以德国人的性格,就是大家点了不同的菜,他们也不会品尝别人盘中的菜品。
中菜馆的“铁板烧鸭”“铁板烧牛肉”也很受德国人的喜爱,每个中餐馆里的铁板烧卖得很火。
铁板在餐馆的厨房里用明火烧烫,在容器里放上调配好的调料,依照客人的要求,把牛肉或鸡肉炒好,或把鸭子切好,放在盘中,另有容器装上切好的洋葱等,用手推车让女服务员推到客人面前,吱吱作响的铁板和洋葱调料的香味,加上女服务员优美的姿势,往往会赢的客人的喝彩,在叫好声中德国人越发惬意的品尝中国的精美菜肴。
中餐馆里也备有水饺,但却少有人问津。德国人喜欢吃看得见的东西,就像比萨,不管是肉还是菜都摆在表面,吃起来心明眼亮。德国也有类似我们中国水饺的食品,他们叫“Maoutasche"做成方形的,大小有我们的馄饨皮一半,里边有一点点几乎不加味道的肉馅,这是德国人用来做汤的食品。
但是只要去过中国的德国人,就知道水饺是好吃的中国食品,就会在就餐时问服务员,有没有水饺?就会把我们的水饺介绍给一起来的人和旁边用餐的客人。然后沾着醋和砸好的蒜泥津津有味的享受美餐。一个曾经在中国工作过的德国人,每星期六的晚上就会带着妻子和孩子来享受中国水饺的美味。
热爱中国餐饮的德国人就是这样吃中餐!
5. 德国着名的美食
德国美食
【美食篇】啤酒的国度
坐在具有传统特色的古堡式餐馆中,要上一份杜松子酱汁,外加填梨子、油炸马铃薯子,再配上菊苣核桃仁色拉,一杯葡萄……
有人说天堂里最好的厨师是法国人,地狱里最好的厨师是德国人。此话虽过于夸张,但多少能反映出德国人不会吃的事实。德国人讲求营养,而不是烹调艺术,所以有人说德国的饭菜无非清煮、白炖加烤制。不过今日德国的餐饮业可以说是同际风味大荟萃,在此可品尝到世界各国的美味佳肴,德国菜也己不仅仅是白炖猪肘子加酸菜了。现在的德国厨师善于吸收其他外来饮食特色,在博采亚、欧、美众家烹调特色的基础上,也可做出美味可口佳肴。但是说到能标志德国,就不能不提香肠和啤酒等这类德国饮食了。
香肠
德国人是名副其实的“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的民族--吃猪肉喝啤酒。德国人每人每年的猪肉消耗量为65公斤,居世界首位。由于偏好猪肉,大部分有名的德国菜都是猪肉制品。德国的食品最有名的是红肠、香肠及火腿,种类起码有1500种以上,并且都是猪肉制品。最有名的“黑森林火腿”销往世界各地,可以切得跟纸一样薄,味道奇香无比。德国的国菜就是在酸卷心菜上铺满各式香肠及火腿;有时用一整只猪后腿代替香肠和火腿。那烧得熟烂的一整只猪腿,德国人可以面不改色地一人干掉它。
德国香肠的种类多样举世皆知,主要的原料从猪肉、牛肉到蔬菜或动物内脏都有,也经常搭配各类香料而制作成风味独特的地方口味,所以,大家会发现多数的香肠会以地区来命名,例如:法兰克福香肠(Frankfurter)、维也纳香肠(Wiener)、纽伦香肠堡(Nürnberger)等......在吃法上,德国香肠也呈现出多样化,不仅可以水煮、油煎或烧烤,同时也可以做成沙拉、煮汤、或直接生吃。
德国的肉类料理除了香肠外,火腿和熏肉在口味上也不下百种,而这也是由于制作方式及加入香料的不同而产生微妙的变化;大部分的肉制品,都是吃生冷的切片,直接沾些芥末酱就入口了。
德国啤酒
公元1516年巴伐利亚公国的威廉四世大公颁布了“德国纯啤酒令”,规定德国啤酒只能以大麦芽、啤酒花和水三种原料制作,所以近五百年来德国啤酒即成为了所谓纯正啤酒的代名词。今日的德国为世界第二大啤酒生产国,境内共有一千三百家啤酒厂,生产的啤酒种类高达五千多种,而根据官方统计每个德国人平均每年喝掉138公升的啤酒,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德国人更热爱啤酒的民族了!特别是在每年慕尼黑啤酒节(Oktoberfest)期间竟可消耗高达六百万公升的啤酒。多年来经德国人培养形成的啤酒文化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面包与马铃薯
德国人认为面包是营养丰富、最利于健康的天然食品,吃香肠必有面包与之相配。在面包的生产方面德国也可称得上是质量和数量的世界冠军。德国的面包有用精粉做的,也有用黑麦、燕麦、精粉与杂粮掺和在一起的混合面做的。德国每天出炉的各种各样的面包就有1500多种。面包是德国人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主食。据统计年德国人每人年平均吃面包81.5公斤,居欧盟成员国之首。
德国人面包的种类大概有三百种以上,常见的包括:黑面包、酸面包、全麦面包、八字型面包及小圆面包,有时面包夹上奶酪、火腿、香肠或涂些肉酱,非常美味。另外,马铃薯也自十八世纪起成为德国人的主食之一,在中午唯一一餐热食中配合着肉类、海鲜及蔬菜扎扎实实地填饱肚子。
德国人年人均食鱼达6公斤。糖果、巧克力、糕点等的销售量也十分可观。
葡萄酒类(Wine)
由于采用长期吸收了矿物成份的葡萄来酿酒,德国酒的味道高贵、独特,85%的白酒入口均甜美而色泽略深。烈性(Trocken)或半烈(Haltrocken)字样都会在酒瓶标签上注明,没有注明的,一般酒性较温和。高级酒类须于指定的十三个酒区出产。德国统一后,亦加入了旧东德的萨克森(Sachsen)、迈森(Meissen)、Naumbrug等地区。葡萄酒的酒味乃根据葡萄的种类、种植地区及酿制年份而各异,一般酒味的叫Qualitatswein及Kabinett;迟摘葡萄所酿成的酒叫Spatlese,是上等极品。除了以上两种外,还有餐后甜酒,如Ausless及Beerenauslese等。
具代表性的葡萄酒区:
莱茵河(Rhein Wine):是酒味温和的白酒,与薏丝琳(Riesling)有点相似。一般储藏在茶色酒瓶中。
摩泽尔河(Mosel Wine):有浓郁的鲜果酸味,容易入口,储在长长的绿瓶内。
巴登(Baden Wine):是费赖堡(Freiburg)与巴登-巴登(Baden baden)的土产酒。酒呈红色,非常美味。
法兰克尼亚(Franken Wine):装在一种独特的酒杯名为Bocksbeutel,或装在扁圆瓶内,酒区散布在符兹堡(Wurzburg)一带。
坐在具有传统特色的古堡式餐馆中,要上一份杜松子酱汁,外加填梨子、油炸马铃薯子,再配上菊苣核桃仁色拉,一杯葡萄……
一日三餐
德国和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样,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在七点,午餐一点,晚餐七点。有的地方午餐和晚餐之间喝午后咖啡,吃蛋糕。
与中国的饮食习惯不同,德国人最讲究、最丰盛的不是午餐、晚餐,而是早餐。在旅馆或政府机构的餐厅,早餐大都是自助形式,有主食、肉类、蔬菜、饮料、水果等,不仅品种丰富,且色香味俱佳。而在普通百姓家,不论其家境穷富,其早餐的内容一般般都大同小异:首先是饮料,包括咖啡、茶、各种果汁、牛奶等,主食为各种面包,以及与面包相配的奶油、干酪和果酱,外加香肠和火腿。德国人吃饭的效率很高,他们可以在短短的10分钟内把这些丰盛的食品搭配完毕并吃完,为其一上午紧张的工作提供能量。
德国的午餐一般多在单位食堂或快餐馆就餐,是名副其实的快餐,如一个由薯仔、沙拉生菜和几块肉组成的拼盘,外加一杯饮料。在有家庭主妇和未成年孩子的家庭,午餐也较简单,如一块熟肉、肉饼配煮菜和面包,或炖牛肉配米饭和生菜,再简单的就像中国的打卤面一样,用肉汁拌意大利面条,饭后喝一杯咖啡或吃一个冰淇淋。德国人简化午餐并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节省时间。
德国人的家庭晚餐通常是冷餐,内容是很丰盛的:一盘肉食的拼盘;鲜嫩可口的蔬菜,如小萝卜、西红柿、黄瓜;新鲜的水果,如葡萄、樱桃。有的家庭主妇还摆出各种风味的于酪,主食是面包。晚餐时间比较宽余,一家人围坐在桌前,边吃边聊。
除了一日三餐外,有些德国人习惯在下午四五点钟“加餐”,即喝杯咖啡或茶、吃块蛋糕或几块饼干。中上层家庭喜欢在此时邀请朋友来家里品茗聊天。在这样的聚会上,客人可以品尝到饮誉四海的德国糕点,德国妇女一般都练就一手烤制点心的手艺。不过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这种午后清闲的享受也只有在周未、假期或休假时才有可能。
餐厅(Restaurant)
Restaurant是餐厅的总称。德国平民化的餐馆可叫做Gasthaus或Gastatatte,至于Weinkeller及Weinstube是以卖酒为主的餐厅,同时也提供简单的菜式。一些高级酒店、高级餐厅或以特色美食招徕的餐厅,需预订座位。要一尝传统菜式及领略古雅气氛,便要到古城的市政厅地窖开设的Ratskeler餐厅。还有啤酒花园(Biergarten)也特别受欢迎。
结帐
用膳完毕后,可向侍应说:“Rechnung,bitte/bezahlen, bitte”意思即请结帐。由于服务费已计算在内,不给贴士亦可。如在高级餐厅,最好还是给小费。菜单(Speisekarte)/饮品单(Getrankekarte)德文menu/tageskarte解作套餐,头盘或汤、主菜,甜品都已包括在内。
特别推荐的德国菜色:
Schnitzel类--Jagerschnitzel:薄肉片煮成的德国式炸肉排配磨菇、香肠。
Zigeunerschnitzel--德国式炸肉排配辣椒肠
Schweinebraten--烤猪肉
Sauerbraten--醋焖牛肉
Schweinehaxen--咸猪手
Sauerkraut--酸白卷心菜
Maultasschen--碎肉菠菜大馄饨(斯图加特美食)
Knodel--马铃薯麦团
Linsensuppe--扁豆汤
Kartoffelsuppe--马铃薯汤
Zwiebelkuchen--洋葱醺肉饼
Apfelstrudel--苹果馅饼
Rinderroulade--牛肉卷
Forelle Mullerin--炸河鳟
Hering--腌鲱鱼
结帐
用膳完毕后,可向侍应说:“Rechnung,bitte/bezahlen, bitte”意思即请结帐。由于服务费已计算在内,不给贴士亦可。如在高级餐厅,最好还是给小费。菜单(Speisekarte)/饮品单(Getrankekarte)德文menu/tageskarte解作套餐,头盘或汤、主菜,甜品都已包括在内。
不对不对,bezahlen是付钱的意思,应该是zahlen, bitte。这才是结账。也可以说,ich will bezahlen。
还有,谁说的服务费已经计算在内!小费是无论如何要给一些的。如果到了高级餐厅,是要给10%到20%的小费的。
我就在酒吧工作,来的人除了一些黑人,德国的中学生,都会给小费的。
与"民以食为天"烹饪技术举世闻名的中国相比,德国的饮食不免人觉单调乏味。有人说德国的饭菜无非清煮、白炖加烤制,这同德国人呆板、拘泥的性格一样不讨人喜欢。不过现在如果你去德国,则大可不必为此苦恼了。由于世界各国的美食家云集德国,你在此可品尝到世界各国的美味佳肴,不论是法式、俄式、意大利式,还是日式及中餐等等都能见到。今日德国的餐饮业可说是国际风味大荟萃,而德国菜也已不再如传统的做法,仅仅是白炖猪蹄加酸菜了。现在的德国厨师善于吸收其他外来饮食特色,在博采亚、欧、美众家烹调特色的基础上,也可做也美味可口的佳肴。德国的餐饮业在近几十年中达到很高的水平,从五花八门的冷热饮小吃店、小餐馆、小酒馆到豪华的星级宾馆饭店遍布全国各地,各种风味一应俱全。那诱人的色泽、扑鼻的香味吸引人们一次次掏出钱包,以饱口福。
(一)德国的传统菜肴如果你周游德国,便可以有机会品尝到丰富多彩,极具特色的地方美味。当你坐在具有传统特色的古堡式餐馆中,要上一份杜松子酱汁,外加填梨子、油炸马铃薯子,再配上菊苣核桃仁色拉,一杯葡萄,享受这样一顿营养丰富、色香味美的晚餐,确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每一位萨克森人在饮食上都知道一条鱼须游三次,即在水里、黄油里、葡萄酒里游过后才能被端上餐桌。葡萄酒渍鲤鱼是萨克森人喜爱的周日菜肴。巴伐利亚的正宗烤猎肉加酸菜、巴登人的斑鳟鱼片等等,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佳肴。
(二)香肠、面包品种繁多如果你想在德国吃香肠,那算找对了地方。估计德国香肠有1500多种,其中仅水煮小香就有780多种,最受欢迎的要算是润口的肉肠,原肠类包括耐贮腊肠和调味浓厚的瘦肉香肠。此外,水煮肠中还包括60种不同的肝和风味特色肠,如着名的普法尔茨灌肠。吃香肠必有面包与之相配,在面包的生产方面德国也可称得上是质量和数量的世界冠军。在德国,面包有用精粉做的,也有用黑麦、燕麦、精粉与杂粮掺加和在一起的混合面做的。德国每天出炉的芳香扑鼻的小面包、角形小面包、"8"字形烘饼和长面包就有1200多种,此外,还有300多种其他不同种类的面包。面包是德国人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主食。据统计,1994年德国人每人平均吃面包81.5公斤,居欧洲联盟成员国之首。德国的有些面包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如汉堡的黑色的、荷尔斯泰因的黑麦面包、巴伐利亚的浸油撒盐粒烘饼等。在德国,面包认为是营养丰富、最利于健康的天然型食品,但德国人从不单独食用面包,而是要抹上一层厚厚的奶油,配上干酪和果酱,加上香肠或火腿一起食用。德国人喜食奶酪,其品种多达600多种,奶酪是德国人早餐桌上必备之品。鱼、糖果、糕点等也是德国人喜好的食品。无论是罐头鱼、冻鱼、鲜鱼、熏鱼,还是鱼色拉、虾、鲜贝等都很受德国人的欢迎,德国人年人均食鱼达15公斤。糖果、巧克力、糕点等的销售量也十分可观。
(三)啤酒、葡萄酒的国度德国的啤酒、葡萄酒在全世界享有盛名。德国是世界饮酒大国,酒类年消耗量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啤酒的销量居世界首位。啤酒、葡萄酒是德国家家必备的饮料,朋友相聚必有酒来助兴。德国的气候条件很适合葡萄的生长,全国有13个葡萄种植区、60个大型种植场、2600个小型种植地,主要集中在德国西南部和北部的阿尔河、莱茵河七峰岭及摩泽河两岸。这里山青水秀、气候怡人。最大的葡萄种植区诺依施塔特拥有2000顷葡萄园,在这里绿油油的葡萄架一眼望不到头,整个空气中都弥漫着诱人的葡萄清香。一串串芳香扑鼻的葡萄,红艳艳地闪着晶莹的亮光,令人垂涎,摘一颗放在嘴里蜜汁浸齿,香溢舌间。上等的葡萄酿造出优质的名酒。在德国两万家酿造商的酒窖中有着几乎无穷尽的葡萄酒种类。德国葡萄酒法规定:只有在品种、特性、成熟度、爽口度和外观等各方面达到要求的葡萄酒才可获得优质葡萄酒的标志。葡萄酒行家对酒瓶上的瓶贴看得很重,瓶贴上不仅标明详细的生产地,还标有官方的检验号。特制的上等葡萄酒按其不同的酿造年份可存放许多年。一瓶百年陈酒可卖到几千甚至上万马克的高价。总之,酒瓶外观典雅、酒味醇厚迷人,可以说是德国葡萄酒的典型特征。德国博登湖和美因河一带的居民在饮葡萄酒方面可谓独占望头,每人每年的葡萄酒消耗量达40升。葡萄酒对德国人来说不光是饮料,还是治病强身的药品。古时人们用葡萄酒来治愈霍乱和伤寒,今天适量地饮用葡萄酒可治疗低血压症和心肌梗塞。据说,大诗人歌德每天要饮葡萄酒,正是葡萄酒使其创作一直延续到他去世的最后几天德国人饮啤酒堪称"海量"。据称日尔曼人最不能忍受的是口渴,啤酒是越喝越渴,由此造就了德国人饮酒量越来越大。在德国喝啤酒最厉害的当数巴伐利亚人,生人每年要喝掉这种"大麦汗饮料"高达235.7升。巴伐利亚洲拥有1052家啤酒厂,这在德国也是最多的,其首府慕尼黑的10月啤酒节可称得上是一个誉满全球的节日。每年9月底10月初来自世界各地和德国境内的几百万游客聚集在慕尼黑,人们抱起一升装的特制的陶瓷大酒杯开怀畅饮,十几天中,几百万升啤酒被一饮而光,几十万只香肠随酒下肚。德国啤酒被分为20多个种类、1500多个品种,由于酿酒配方的多种多样性,所以产生出如此之多的啤酒种类也就不足为奇了。一般说来,德国北方人喜欢饮熟啤酒,南方人偏爱小麦啤酒、淡啤酒、黑啤酒和无苦味的啤酒,但无论是哪个品牌的啤酒在小酒馆、饭店和啤酒花园里都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由此可见,啤酒在德国人的饮食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http://myloveforever.blogchina.com/2344686.html
在给你一个网站
6. 求问看德国人如何做计划
摘要:计划取向意识是德国人深层文化意识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德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控制和支配地位,深刻地影响着德国人的思维、语言和行动,表现在很多方面,具有高效性、严时性和程序性等特色,使他们与其他民族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不同,也给各自带来不同的效果,充分显示出文化在支配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力量。德国人的计划取向意识具有广阔的背景,包括地理特征、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文化背景成就不同的文化意识。
关键词:计划、取向、意识、文化
一、计划取向意识1、综论计划取向意识是德意志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特征,也是德国人非常显着的深层文化意识之一。所谓深层文化意识,是指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一整套价值观念系统。这种意识是经过较长期的文化熏陶培养形成的、潜藏在人们意识深处但又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外界事物作出判断并表现出相应反应——这种反应往往是最直接的、不需要很长时间琢磨研究——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意识表现为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德国人正是如此:做任何事情先有计划、做好充足准备,规划好每一步、严格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运行、直截了当的奔向目标,像一只精准的针,到了什么时候就应该在相应的位置做着预定的事。德国人的这种计划取向意识体现在很多方面,大到国家项目,中到小的集体、社群活动,小到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在其他民族看来很多是不可理解甚至是比较可笑的,但这却充分体现了这一民族与众不同的文化特征与文化的内在力量,也反映了很多问题。2、对效率的追求——高效性
有一个很着名的“找针”实验——我姑且这么称呼。这个实验也许是某些人杜撰出来的供我们娱乐的笑话,说的是几位研究人员让一根很细小的金属针掉在地上,当时光线不大好,研究人员分别请了一些中国学生和德国学生(当然还有其他国家的学生,在这里不再赘述)来制定方案来找着这根针。在当时的情况下,仅凭肉眼去盲目的寻找是比较困难的,但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聪明,几位中国学生找来一块磁铁靠磁铁吸引铁质物品的特性很快找着了这根针;而德国学生拿到这个问题不是马上投入到“找”的行动中,而是先测量再计算算出针的可能范围,然后把这个范围分为数个小的区域,再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个排查,经过不懈努力他们也最终找着了这根针。虽然时间久了一点,但德国学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案,具有相当明显的程序性和可移植性。我想在很大程度上这个故事是在嘲笑德国人的呆板、颂赞中国人的聪明,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这种聪明并不是总能想到用到且管用,失去了这种聪明我们剩下的也许只有盲目和急躁了,这对于解决问题并不是很有效或很有效率的。而德国人采取的方法则更具一般性,从他们的视点出发,找针这并不仅仅是一个问题,而应该是一类问题,因而他们提出了通用的方案,且不管是在他们设计方案还是执行的过程中,他们思维的严谨性可见一斑,做过的,没有重复也没有遗漏,这样的精准,对于较大的问题或是生产不能不说是一种高效率的保障。德国人正是在这种看起来比较可笑的模式下高效的运作,“组织得像一只巨大的钟表,各个零件各司其职,每个齿轮按预定的时间到达精准的位置与其他部件啮合”。因而德国的科学研究出那么多成果,生产水平那么高,产品质量能有那样的保证,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迅速的崛起……这也许就是文化产生的深层次文化意识的内在力量吧!3、对时间的控制——严时性
德国人讲究对要做的事做好精确地计划,这是德国人计划取向意识的最重要表现。他们的时间观念很强,倒不是说每天忙于上班工作,无暇顾及其它,而是对要做的事所分配的时间上很讲究,不仅对自己,对他人要求也是这样,准时、守时、严格的时间控制——严时性(我暂且这么称呼)。人们习惯于按计划行事,几乎人人都有一册记事本在手,上面详细的记载着要做的事的时间安排,这种安排有的竟达二、三个月之久。在中国,如果一个人被问到一个月之后的某一天他会干什么,他一定会很惊讶,会怀疑这个问题的必要性,因为我们习惯于“看情况而定”,这种“中庸”的心态,既不超前也不滞后,“量体裁衣”,“量菜吃饭”,考虑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当然,对这些不确定因素的考虑是必须的,但我们在边考虑边行进的过程中会费很多时间,可德国人不这样,他们在做之前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哪些变动和哪些不确定因素,并制定了相应的应答措施,所以他们对于某个过程所要花的时间段做了充分的规划,于是对整体时间的规划便能很有把握了,这也许是其高效率的另一原因吧。4、对过程的控制——程序性
德国人对要做的事做好精确地计划的另一表现是对过程的控制——程序性。这让我想到了C语言——程序化结构设计,即对事物过程的分步分块处理,每一步每一块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都有明确的规划,最终的效果是本来一个很复杂很浩大的工程被瓦解成许多小的部件,把每个小的部件做好并做好它们之间的协调,那么综合起来这个工程便会像时钟一样精准运行。这也许是流水线生产方式的由来吧。德国人在这方面做得尤为突出,是因为它们深层次文化意识里的计划意识取向。举开会为例,他们在会前有详细的计划:会议怎样开、谈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一有结果,立即实施。而我们中国人则有很大的不同:通知开会往往只是时间和地点,会议开始后要经过一些客套引入正题,这之中又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让大家了解情况或了解大家的情况,然后提出问题让大家思考、发表意见,再集体讨论、表决,经过很复杂的工序后还不一定能拿出具体可行的决案来。这两种不同的运作模式下深层次的支配力量便是计划取向意识。
总之,德国人的计划取向意识表现再很多方面,但其文化背景也是值得我们了解和探讨的。
二、计划取向意识的文化背景1、“中部之国”的文化特征影响
德国位于欧洲的心脏,周边与诸多国家毗邻,除阿尔卑斯山脉外没有可用来定界的河床、山系、大陆隔断及海洋这些天然屏障,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一个没有国界的国家。欧洲发生的一些大的事件很容易波及到德国,尤其是战争,这里是经常性的战场,当然,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在这块土地上策划的,也许这并不能说明德国人好战,但至少说明战争给这块土地给这个民族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战争的过程是战火硝烟,战争的结果是家毁人亡,对一个民族而言是动乱频繁、地理变迁,这给人民带来极大的不安全感、不确定感。为了保护好自己,人们只有谨慎小心,尽量地减少这些不安全因素和不确定因素,让它们尽可能多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变为已知的、确定的,这便有了计划取向意识,让一切有计划、按计划行事。2、传统文化的影响
纵观德国历史,没有一座城市成为相对“可持续性”的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因而德国又被称为“没有文化中心”的国家,但德国历史上长期的邦国鼎立、四分五裂的局面却又促进了文化的丰富多彩,这种“多元性”是数个“一元性”的组合,没有一个中心的限制,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足够自由的发展空间,因而便形成了顺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的潜意识,这种潜意识的积淀从某个角度看便是计划取向意识的根基——有着自己的发展计划且独立完成。看重计划再德国是传统,有一句俗语是说“成就来自科学地安排时间”,这种安排就是计划或规划。由于地理的原因与外来文化的冲击,德国人一直都在求“变”,不过这种“变”是“变动”,是一种个人中心意识的表现,是在外来刺激下对控制权的欲望,主要是对自己的控制,掌握主动,追求变动是为了给自己更多的自由,以自己为中心,于是便加强计划意识,对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所要做的事十分明确。于是这种计划意识与清醒严谨的头脑相辅相成。对比一下,这和中国的中庸之道里求“变”是有很大不同的。中国人的“变”是“变通”,即对所面对的情形做出合理的估测与分析,然后做出适当的选择或折中的考虑,带有很大的随机性,所以很多情况下就是“就事论事”,而且中国长期的封建君主制度,人们的个人中心意识受到长期挤压已悄然淡薄,所以计划取向意识也不是很明显了。
三、总括德意志民族的计划取向意识是德意志文化的深刻内涵,是德国人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支配力量,也是德国社会运作的强大内在力量之一。这种意识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给个人和国家带来巨大的效益,但它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文化、地理、历史渊源,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它也有其不可忽视一些弊端,比如呆板。但我们将会看到这个民族在不断改进中越走越远,文化的力量是永远都不能忽视的。
7. 德国人如何做事
德国人以善于安排、崇尚理性、遵守纪律、服从命令、讲究精确而闻名于世。据说在德国,家庭主妇煮一只鸡蛋也要用量具精确衡量水的重量,煮面条同样要用天平称面条的重量。在德国,家里和办公室一样,都会收拾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大街上也是秩序井然,人们总是行色匆匆,很少有人在街上闲逛。
就像我们国家的京沪动车线的建设,要是放在德国、或让德国人来修建,估计没个十年八年是不行的,绝对不会去追求什么中国速度(政绩),但是建成后的质量就没得说、没得比了!
8. 在西餐中,薯仔有哪些做法呢德国人比较注重什么呢
据有关数据分析,欧洲地区每一年平均生鲜马铃薯80-90KG,在我国仅30KG。不难看出欧人对马铃薯的偏爱。法国巴黎不但是浪漫小屋,也是美食之都。在法国巴黎,小编点了一份烤牛排,配搭的有蒸好的红薯仔或炸薯片,牛肉细嫩,炸薯条金黄色,光这色彩已令人垂涎三尺。在德国瑞士安第斯山旅游景区,饭店供货的有烤牛排、烤猪排、烤香肠,配搭不可或缺的也是炸薯条。
上一步的小麦面粉,可以一点一点的,做一次,就能把握好这种度了。拿手团成球体,挤扁,放进锅中油炸,双面煎熟就可以。炸洋芋:提前准备马铃薯,香莱,折耳根,香薄荷,香肠;将胡萝卜用波浪纹刀割整条,别的调料清洗后叠成段儿小段的,香肠长切发展片;将切开的洋芋和香肠放进锅中炸,熟后捞起来留盘,将别的调料也放进锅中中,几秒后捞起来留盘;在盘里的马铃薯中添加自身喜爱的青椒和辣酱等,一道热腾腾的炸洋芋就搞好了。
9. 德国人都是怎么做猪肉的
德国人多属日尔曼族,爱好“大块吃肉,大口喝酒”,每人每年的猪肉消费量达66千克,居世界首位。由于偏爱猪肉,大部分有名的德国菜都是猪肉制品,最有名的一道菜就是酸卷心菜上铺满各式香肠及火腿,有时用一只猪后腿代替香肠及火腿。除了猪肉,德国人均面包消费量也高居世界榜首,每人每年要吃掉80千克面包。 提起德国,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啤酒。的确,德国是当今世界上着名的啤酒王国,人均啤酒消费量居世界首位,是世界“第一啤酒肚”。 在“吃”和“请客”方面,德国也有其独特之处,有很多做法值得我们深思。 德国的早餐比午餐和晚餐都要丰盛。在旅馆或政府机关的餐厅,早餐大多是自助形式,品种非常丰富,且色泽鲜亮悦目。 蜂蜜、果酱、奶油、奶酪、牛油等,都装在比火柴盒略小的精美小盒内,撕去表面软纸,即可食用,既方便又不浪费。办公室内大多都设有专门煮咖啡和茶的房间,职工在上午10点和下午4点各有20分钟的喝咖啡或茶的时间,他们同时还要吃一些糕点。这种点缀,可以防止中午和晚上因饥饿而过量饮食,是一种科学的“饮食习惯”。 德国的午餐和晚餐一般是猪排、牛排、烤肉、香肠、生鱼、薯仔和汤类等。在德国喝啤酒,酒量不大者不必担忧,因为酒宴上,德国人互不劝酒也不逼酒,喝者各自量力而为之。 德国人招待客人讲究节约、简单,饭菜仅够主客吃饱,营养足够就可以。例如,一个大工业集团的技术工程部负责人为访问学者举行正式宴会。参加宴会前会见和商谈的人很多,但宴会开始,主人方面作陪的只有5人,其他人都回家吃饭去了。宴会上只有一汤两菜,刚好够吃,一点也不浪费,主人也不觉得这样做就显得小气了。 德国在世界上是屈指可数的富裕国家之一,他们不仅本国社会福利种类多,而且还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把钱花在刀刃上,从这点看,德国的精打细算真是令人佩服
10. 德国人的做事原则、日常礼仪、生活习俗、日常休闲活动
德国人的日常礼仪
德国人非常注重规则和纪律,干什么都十分认真。凡是有明文规定的,德国人都会自觉遵守;凡是明确禁止的,德国人绝不会去碰它。在一些人的眼中,许多情况下,德国人近乎呆板,缺乏灵活性,甚至有点儿不通人情。但细细想来,这种"不灵活"甚为有益。没有纪律,何来秩序?没有规矩,何有认真?
德国人很讲究清洁和整齐,不仅注意保持自己生活的小环境的清洁和整齐,而且也十分重视大环境的清洁和整齐。在德国,无论是公园、街道,还是影剧院或者其它公共场合,到处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德国人也很重视服装穿戴。工作时就穿工作服,下班回到家里虽可以穿得随便些,但只要有客来访或外出活动,就一定会穿戴得整洁。看戏、听歌剧时,女士要穿长裙,男士要穿礼服,至少要穿深色的服装。参加社会活动或正式宴会更是如此。
德国人的生活习俗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习惯,德国虽然是个相对来说比较民主国家,可人们依旧有不少特别的习俗。作为外国人,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有助于与他们更多的交流和接触。
德国是十分尊重女性的国家,男士如果是和一位女士初次见面,若不是女士主动伸出手,男士不要主动和女性握手。在她们看来,这是卤莽和不礼貌的。第一印象会大打折扣。
德国人非常忌讳13这个数字。这和他们信奉基督教有着很大渊源。如果某个月的13日偏巧又是个星期五,那每个人都会过的小心翼翼,聊天办事时也会尽量避开这个数字,和他们接触时,尤为应该注意。
在国内,朋友生日临近时送份礼物并祝生日快乐,友人必定兴高采烈的感谢和笑纳。可这在德国可不行,而且会起到相反的结果,按照这里的习俗,生日不得提前祝贺。
关于迟到的问题无须多说,世界上几乎所有人都讨厌迟到,尤其是德国人。
德国人喜欢聚会,尤其是家庭聚会。如果你组织了一次,你会发现除了迟到的之外,你同样不会看到任何朋友提前敲门。德国人的习惯是提前几分钟就把车停在楼下,在车子里等到时间正好再出来敲门。理由是:若是早去必然回打搅人家的正常准备工作。这是不礼貌的行为。
德国的一些老房子有着巨大的烟囱,所以有一类专门清理烟囱的工人。德国人认为,路上遇到烟囱工人的话一整天都会顺利。若是有烟囱工人擦身而过,并且碰了自己一下,那一定会交好运气。这是因为德国人以前的房子的炉灶,烟道都很简陋,很容易引起火灾,而烟囱工人的工作就会避免这种灾难。这就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吉兆。
探访朋友时不要搞“突然式袭击”,要事先打好招呼,定好时间,准时到达。若非主人许可,不要自行参观,不要随意翻动桌上的书本和物品。若是探病,除了显而易见的外伤或者感冒发烧之类的症状之外,不要询问病情。
尊重他人隐私是非常重要的。年龄,职业,婚姻情况,宗教信仰,政治面貌,个人收入等等等等都是属于个人隐私,不好随便打听。尤其是对女性。在这里,共事多年却对对方一无所知的比比皆是。还有,若是看上别人买的一样东西,就算再喜欢,也不要询问价钱。
德国是个太注重个人隐私的国家,记得有一次,我因为半夜手机铃声太响被邻居报警,六个膀大腰圆的警察敲我的门,说明来意后,非常温和的询问我是否方便让他们进房间看看。离开的时候,其中一个客气的对我说:抱歉,打搅了,请把手机改成震动。
德国人的日常休闲活动
德国人大多喜欢骑自行车。50%多的德国居民表示,骑车是他们最喜欢的休闲活动之一。ADFC是全德国最大的骑车俱乐部,拥有会员11万。无论是骑车漫游,还是快速骑车运动,或是骑车去郊外,甚至去更远的地方都深受德国居民的喜欢,骑车是德国人的一大休闲活动。德国骑车俱乐部成员海克斯就多次骑车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