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芳村德国教堂怎么去

芳村德国教堂怎么去

发布时间:2022-02-08 11:50:48

❶ 芳村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大王滘
(大黄滘)大黄滘是指东塱至南?amp;#93;的一条人工河。传说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进军广州时,在珠江受阻,利用原有河汊于一夜之间开筑成一条人工河,沿河道突然绕到唐军背后,攻下了广州。其后还利用此处附近荒洲做刑场,把一批唐朝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押到此处处死,人心大快。
大通寺和“大通烟雨”
宋代广州八大镇之一的大通镇,位于芳村花地,镇内建有一寺,即大通寺。据《南汉书》卷十七列传第十一僧达岸条载:“僧达岸,名志清,姓梁氏,新州人。……一日,渡城河西,阻风,登南岸,爱其地僻,奏请移居。后主为发帑藏,建宝光寺,使驻锡焉。”宋政和六年(1116),由广州经略使觉民题“大通慈应禅院”额后,“大通寺”才因而得名。寺内有一井,同治《番禺县志》卷五记载:“烟雨井在大通寺中,晨熹初散,常袅轻烟,所谓‘大通烟雨’是也。”“大通烟雨”从宋代开始就成为羊城八景之一。大通寺原址在今广州果子食品厂内。
白鹅潭与“鹅潭夜月”
白鹅潭宋代时称为鹅湖。而白鹅潭之名则始自明代,《广东新语》卷四中载:“珠江上流二里,有白鹅潭,水大而深。每大风雨,有白鹅浮出,则船楫坏。丙申五月朔,二白鹅状如小艇,随波下上,时无风雨,舟经此者皆见。……相传黄萧养作乱,船经此潭,白鹅为之先导”。“鹅潭夜月”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
花地黄大仙祠
花地黄大仙祠位于花地大氹尾街,祠始建于清咸丰六至八年间,初时只是一连三搭的平房,对人赠医施药。光绪甲辰年(1904)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倡议重修该祠。重修后的黄大仙祠是一间极为壮观的庙宇。该祠所供神佛为儒、道、释三教合一,故各种不同的信仰者都可到此朝拜,因而香火鼎盛。1912年潘达微先生在此办幼儿院,后日军侵占,将其作为宪兵司令部。1947年重修孤儿院,1952年改为儿童教养院,后为广州包装制品厂,已复建。
车歪炮台
正名大黄滘炮台,坐落芳材东塱大黄滘口,现广州造船厂对出江面,鹤洞大桥的西侧的珠江河畔。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两广总督阮元筹建。该炮台工程浩大,建筑坚固,炮台基础厚约3米,炮位通道墙厚2.1米,垛口高约1.2米,厚0.9米。药局建在海心洲龟岗北岩石下,是贮存弹药仓库,高约5米,直径为8米,墙厚达1.5米。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该炮台曾先后有过抗击英帝国侵略者的光荣历史,是个有纪念意义的古迹,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国教堂
位于冲口街的下芳村。德国教堂是1902~1903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兴中会准备在广州起义的秘密据点,该据点是用以秘密筹划军事行动及储藏军用物资之所。在1903年1月25日起义计划暴露后,被两广总督会同德国公使进行调查,抄没了全部军用物资,秘密机关被破坏,且有10多个革命志士被清政府杀害。这次起义是兴中会组织的最后一次武装起义,其功虽不成,其事已轰动全国,震慑了清政府,鼓舞了革命者斗志。
中市谢家祠(南便祠)
这是一间古老祠堂(深三进)。1924年秋天,市郊一区农会在这里成立。该农会是广州市郊成立最早的区一级的农民协会。在农协会成立的同时,农民自卫军也组织起来,大队部设在附近的“北便祠”,成了教工幼儿院;北便祠毁后,已建成民居。
花地罗家祠
东漖北路附近花地中学南校所在的大策直街一直行车,或步行到大策五巷一直走。这里就是近三百多年历史的罗氏宗祠,南宋初广东人从北方南迁首领罗贵后人分支移居所建。近年发现的清代碑文中提到的罗家人,从南宋末年便迁居花地,长期从事花卉培育。历经数百年发展,逐渐成为这里的“花坛盟主”,他们很可能是有据可查的广州最早从事花卉贸易的人。清代晚期祠内有当时芳村地区4所小学堂之一,养正小学堂。古时祠前有旗杆夹,旗杆夹可惜已在破四旧运动时被破坏。从历史照片看,当时很有水乡特色。有河冲一直通向珠江和茶窖,附近老人讲当年可行小船和龙舟。80年代未河冲已被改造成内街道路。
罗家的宗祠,这里却曾是广州园艺业的摇篮,在1958年8月成立了“广州市园艺学校”,成为培养广州园林人才的基地,一直持续到上世纪60年代初才停办。现在宗祠尚存三间两进。
罗家祠是花地现存的三座老祠堂之一(招氏、谢氏、罗氏三大宗祠)。重开后村将祠堂修缮一番,现在基本是恢复原貌,目前是村里的民兵团办公之地。现在祠堂前还有百年大榕树,大榕树下建了街心公园。
毓灵桥
该桥横跨芳村大冲口河上,是一座古老的梁式古桥,建于清代中叶(一说建于明代)。桥名“毓灵”,是取“钟灵毓秀”之意,历史上这里属钟秀乡。桥长25米,宽2.04米,全桥分三段,中间一段主桥长7.06米,其余两段各为6.25米,两头有引桥。整座石桥全由青油麻石构成,石料质地坚硬,结构紧密,造型古朴。80年代区政府曾重修。
聚龙村
聚龙村位于芳村冲口街招村的东北面,始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是广州目前发现保存最完整的清末民居建筑群。聚龙村别墅群以水而建,西侧的冲口涌全长约1100米。逢端午节,这里都有热闹的起龙船、扒龙船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争相一睹。且冲口涌上有三座石桥:毓灵桥、聚龙桥和跃龙桥。
五眼桥
该桥坐落在石围塘厚水河(又名秀水河,即今五眼桥河)上,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南海县户部尚书李待问捐资筹建,是芳村区现存古老石桥之一,原名“通福桥”,因其有五道桥孔,俗称“五眼桥”。历史上,五眼桥是广佛大道第一桥,以红米石建造,结构坚固,造型优美,桥石级坡度小,便于轿马上落。该桥现保存完好,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醉观公园
清末,在花地河畔及其交流策溪一带,以昔日羊城八景之一的“大通烟雨”为起点,分布着留芳园、醉观园等八大名园,既经营花木,又供人观赏。民国27年(1938),这些名园遭战火摧残。抗战胜利后,虽有恢复,但园林面貌大不如前。
真光中学旧教学楼建筑群
真光中学旧教学楼建筑群位于广州市真光中学校内,共5座,始建于1918年,主体建筑为“真光堂”(即先在的真光中学图书馆)。

❷ 芳村德国教堂的历史价值

德国教堂位于荔湾区芳村大道东冲口街信义路上,是德国教会在广东的传教总部。据介绍,教堂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由六幢哥德式建筑楼寓和一座哥德式钟楼组合而成,曾称“芳村大钟楼,礼拜堂”。
德国教堂不仅是西方文化在广州的传播点,更重要的是,它曾是孙中山领导“兴中会”策划广州起义的一个秘密据点和武器收藏处。1902年,时任南粤兴汉大将军府总参谋长的李植生,在德国教堂当“汉文教习”,在德国牧师阿·高力加的支持下,把德国教堂及附近的肥料公司作为兴中会起义前贮藏武器、粮食等作战物资的场所。1903年,因叛徒揭秘,藏身于教堂内的梁慕义等20多人被捕,贮藏的所有物资被查抄,孙中山第三次广州起义宣告失败。

❸ 请问广州的 芳村德国教堂还在吗想去拍摄一下,谢谢大家回答

还在啊,就在芳村洲头咀隧道口旁边

❹ 有谁还记得广州芳村珠江隧道旁的礼拜堂呢

信义路有基督教堂啊,没有搬啊,教堂在信义路刚过荔湾区劳动局未到荔湾区建设局的地方

要我发图吗?

珠江隧道那边已经没有教堂了,都变成酒吧街了

❺ 广州芳村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有醉观公园、1850创意园、德国教堂和聚龙村。

❻ 百度一下德国的路德宗教会

路德宗(Lutheranism)是以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为依据的各教会团体之统称,因其教义核心为“因信称义”,故又称信义宗,它是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的产物,由马丁·路德于1529年创立于德国,这一新的宗派的建立,标志着基督新教的诞生。目前其信徒分布在瑞典、丹麦、挪威、德国和美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共有427个独立的教会团体,信徒约6840万人。信仰依据编辑

1583年编成的《协同书》(the Book of Concord),包括三大新经《尼西亚信经》、《使徒信经》、《亚大纳西信经》,马丁·路德的《教义问答》、《施马尔卡尔德信条》,梅兰希顿(Melanchthon)的《奥格斯堡信纲》等。[1]2主要特点编辑(一)“因信称义”,主张人们唯有对基督的真正信仰,才能成为义人,即无罪的、得救的、高尚的、得永生之人、凭遵守律法、道德戒律和外在善功并不能得救。人只有具备了纯正的信仰才能成为真正的基督徒,外在的善功只是纯正信仰的必然结果。(二)强调圣经的最高权威,认为《圣经》是上帝的启示,因而是信仰的唯一源泉和准则,一切教义、礼仪和制度均要与之保持一致。(三)坚持“平信徒皆为祭司”,即每个基督徒在教会中均具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都可以担任神职,故不应有任何特权。(四)从“因信称义”的原则出发,不重视教会的形式和体制的统一,不同的教会制度如主教制、公理制或长老制,在不同的路德宗教会团体中均存在。在北欧该宗拥有国教地位。(五)实行洗礼和圣餐两项圣礼,突出布道和唱圣歌,实行婴儿受洗,认为圣餐礼是神圣的,表明基督真实“临在”于饼和葡萄酒之中。3历史发展编辑世界发展路德宗在16世纪传入北欧诸国和西欧部分地区,至18世纪中叶开始传入北美。由于移民背景复杂,分散的路德宗教会始终没有联合起来。美国内战更加剧了南北教会的对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路德宗教会才开始着手合并。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在西方列强大肆进行殖民扩张的同时,路德宗也逐渐传播到亚、非、拉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二战结束后,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教会团体的分散和诸多的新问题,路德宗强调加强团结、统一认识,开展传教和提高教会的作用等新任务。为此,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1947年路德宗世界联盟(LWF)成立于瑞典,标志着路德宗在世界范围内的联合达到了新的阶段。此后,该联盟积极推动教会内外普世合一运动,关注社会与政治形势的变化。该组织在1957年的尼阿波利斯大会上突出了“自由、团结、改革、服务”的主题、针对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形势,调整了路德宗的传教方针,在传教会议上提出三项任务,即对亚非拉新兴的独立教会从财政上予以扶持,从工作上给予协作,派人培养当地的神职人员,各国的路德宗教会团体也着手解决本国存在的问题并开展活动。德国地区二战后,东西德大部分路德宗教会最初是统一的,均参加了“福音教会”,有着共同的领导机构,协同开展活动,因而教会成为冷战时期联结两个德国的特殊纽带,这就决定了德意志路德宗教会始终十分注意东西方关系的切身政治问题。各教会对待国家政治的态度虽存在分歧,但其基本立场是,一方面承认两个德国政府都是由上帝建立的,基督徒应服从国家政权,另一方面又主张应有条件地承认政府的行为和措施。有的教会团体甚至声称基督徒不应顺从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政府及其强迫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行为。因此,西德教会与东德和苏联曾因军队牧师、资助东德教会、无神论宣传、苏联的宗教政策等问题发生了一系列摩擦和争吵,关系逐渐恶化。1968年后,东西德路德宗教会基本上断绝了共同开展活动的关系。对于德国重新统一,路德宗教会一贯予以拥护。它还主张东西方应和平共处,停止发展核武器和实现裁军,但也有的教会认为核武器作为防御手段有其正义性。西德路德宗也曾针对该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贫富不均现象,提出公正分配生产资料和财富的主张。北欧地区瑞典、挪威和丹麦的路德宗教会拥有国教的地位,教会在立法、财政等方面受议会和政府的制约。其神学立场较保守、少变。但是,战后教会内外要求实现政教分离的呼声日益高涨。1953年瑞典颁布法律,扩大公民选择宗教信仰的自由,部分取消了对公共教育和政府公职的宗教信仰限制,瑞典政府和议会还在60年代初成立专门委员会调查政教关系。挪威政府和议会还在60年代初成立专门委员会调查政教关系也开始注意到扩大教会自主权的要求,但至今无显着成果。同一时期,北欧教会内还出现了提高妇女地位的呼声。1958年,瑞典议会通过法案,允许教会向妇女授圣职,1960年开始任命女牧师,但她们的权限与作用仍受限制,教会内对此事也意见不一,直至1979年始正式确认在教会中男女一律平等。美国地区美国路德宗在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经历了一个持续发展的“复兴”时期。教会及信徒数量有较大增长。教会团体也加快了联合的步伐。1960年~1962年,一些分散的小教会团体分别合并为美国路德宗(American Lutheran Church)和全美路德会(Lutheran Church in American)。较古老保守的美国密苏里州路德会(Lutheran Church—Missouri Synod)也开始转变其僵硬态度,与其他路德宗教会和其他宗派开展对话,谋求合作。但由于基要派人士重新掌握了该会的领导权,致使路德宗内部的进一步联合趋于停滞。6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新思潮和社会运动不断涌现,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及女权运动风起云涌,路德宗的信徒增长率开始停滞,甚至出现降低的势头。为此,它着手进行自我调整与改造。前述三个主要教会团体于1965年组成礼仪改革专门委员会,力图在保留福音传统的同时,对礼仪进行一些适度的改革。与此同时,它们在理论上强调了关心社会现实问题的重要性,以改变其不关心社会政治问题的旧形象,但这些活动遭到教会内部保守势力的反对。为吸收更多的信徒,它们还对传统的福音传道活动进行了反思,提出流动传教、跨教会传教等新方法,并且启用青年担任教会领导人,此利于吸收青年信徒。7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路德宗人数减少幅度趋缓,但并未停止。因为这一时期五旬节派对路德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吸引了部分信徒的兴趣,与此相联系,基要派势力有所抬头。这突出表现在路德宗密苏里会的转变中。它们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夺取了该教会的领导权,继续坚持“圣经无谬”论,反对妇女任圣职,排挤自由派人士,并退出了一些从事普世教会运动的机构及其活动。该教会逐渐成为美国路德宗的保守派的主要营垒,拥有信徒280万人,会刊《见证报告人》(Witness Reporter)。这些变化引起了其他路德宗教会团体的反思,它们采取了更为积极和灵活的方式促进联合。经过长期谈判,美国路德宗(ALC),全美路德宗(LCA)和福音路德教会联盟(AELC)于1987年5月合并为美国福音信义会(The Evangelicae Lutheran Church in America)。该会采用1978年完成的“路德宗礼仪书”(Lutheran Book of Worship),既保留了福音传统又作了一些适应现实的改革。它在美国拥有540万信徒。会刊《路德信友》(Lutheran)。此外各教会也十分注意讨论堕胎等生命伦理学和同性恋道德问题。亚非拉地区亚非拉地区的路德宗教会团体,在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运动的推动下,加速了本色化运动进程。如拉美地区路德宗教会,于1965年7月在利马召开第四次协商会议,会议强调本地区教会的自身团结,摆脱外来控制,争取社会平等,扩大传教等。普世合一运动70年代后,在路德宗世界联盟的领导下,国际路德宗在普世教会运动、传教和争取社会正义与世界和平方面表现十分活跃。在普世教会运动中它倡导“和解的多样性”(Reconciled diversity)即在承认和保护不同教派特点的前提下,进行对话,谋求联合。以此为基础,该联盟及一些国家的路德宗教会与天主教、长老宗、卫斯理宗、安立甘宗、浸礼宗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对话,就神学和社会问题交换看法,发表了许多有关文件,这种对话且有向基层教会发展的趋势,除此之外,还力图开展与世界其他宗教和意识形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对话。在传教方面,路德宗世界联盟极力呼吁其所属教会大力推进福音传教工作,鼓励各国各地区及基层的教会自治自理;同时号召它们加强传教工作的协调与合作。由于70、80年代路德宗在欧美的影响有所减退,而在亚非拉地区却有所增加,因而它对第三世界更加重视。1977年,路德宗第六届大会在达累斯萨拉姆召开,这是该宗世界性大会首次在南半球国家举行,反映了第三世界教会地位的上升,也说明第三世界国家教会开始形成一个力量。1987年,中、南部非洲和美国的一批黑人神职人员和教徒创立了“黑人路德宗国际会议”(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Black Lutherans),对路德宗的神学合一运动和非洲传统宗教等问题均提出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在社会问题上,路德宗大部分教会都采取了较为现实的态度和立场,主张本着“公正”的原则处理社会问题,反对战争和军备竞赛,要求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提倡“人权”,反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倡导维护生态环境;呼吁消除社会贫困。1999年10月31日,路德宗世界联盟和天主教双方高级代表在德国奥格斯堡签署《成义教理联合声明》。2006年7月23日,路德宗世界联盟、世界卫理公会协进会 (World Methodist Council)及罗马天主教在韩国举行的世界卫理公会大会上,签署了具历史意义的有关“因信称义联合声明”(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JDDJ)。此声明表达了确认在“因信称义”的圣经教导上的共识。[2]2009年1月19日,天主教教宗本笃十六世举行了传统性的大公接见活动,会见了前来罗马庆祝圣亨里克节日的路德派教会代表团。这项会晤是在第101届促进基督信徒合一祈祷周的开端举行的。[3]2010年12月16日上午,天主教教宗本笃十六世接见路德宗世界联盟主席穆尼伯·尤南牧师及其代表团。[4]路德宗流传已有460余年的历史。在基督新教各宗派中,它是最早建立的宗派;在神学理论上,对其他教派具有较大的影响;也是人数较多的宗派。其教会团体除少数持基要派观点外,多数持福音派神学思想,并注意吸收某些新的神学观点。它重视社会现实问题,注意在各国的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和施加影响。[5]在华情况来中国的路德宗因国籍不同而差会名称各异,中文都称信义会。在华传教区主要在鄂、湘、豫。在上海由1905年(清光绪31年)传入的北美信义会(E.L.A)和挪威路德会(简称N.M.S)合成一个信义会,该会在南昌路38号有1所礼拜堂。[6]中国基督教信义会从欧美传来的路德宗教会有近20个差会。信义宗教派(Lutheran Church)很早就已经在武汉地区活动。1913年(民国2年),就有4个信义宗差会在汉口近郊滠口联合设立滠口信义神学院,并出版《信义神学志》与《信义报》,在全国有一定影响。1920年(民国9年)部分信义宗差会在中国组成联合组织“中华信义会”,成立“中华信义会总部”。到了解放战争后期,有16个差会属于信义宗的教派加入了“中华信义会”,其中在河南、湖北的有5个。“中华信义会”下属主要联合事业有滠口信义神学院、中华信义会书报部、信义书局与信义大楼。信义会在武汉的信徒崇拜聚会活动始于1947年,该年7月6日河南豫中信义会一批信徒来到武汉,先后在信义大楼、青年会、海军“黄宫舞厅”活动,由以美差会为背景的“豫鄂”、“豫中”两会合办,牧师为郭绍汾。不久,武昌设立了该会小教堂。在汉口黎黄陂路与洞庭街交界处的信义大楼,共6层,建筑面积达7 000多平方米,是由信义宗的美国、丹麦、瑞典、挪威、芬兰等8个差会捐资于1924年建成的。该楼为过汉之中西教士提供寄寓,也常租给官僚大亨居住。建国后,武汉基督教界开展三自爱国运动,中华信义会于1951年1月在汉口召开会议,宣布割断与西方差会的一切关系,改名为“中国基督教信义会”,将原来16个以差会为背景的总会统一起来,按照地域划分教区。“中国基督教信义会”的全国总会设在汉口,负责人为喻筠、陈建勋。[7]中华福音道路德会1913年(民国2年)9月,美国密苏里州路德会(The Lutheran Church-Missouri Synod)传教士牧师雅仁德(Rev.Arndt)夫妇来到汉口,为福音道路德会在华传教之始。雅仁德首先在汉口海寿里租房传教。1926年之前武汉曾设有7个教堂。该会初来武汉时,曾先后采用信义会与路德会之名,但为避免与鄂北的挪威路德会相混淆,1927年后改名“美国福音道路德会”。1942年又改名为“中华福音道路德会”。以后该会又陆续向沔阳、宜昌、沙市、恩施与四川万县等地发展,抗日战争后又发展到重庆、昆明等地,但它的重点活动地区为湖北及四川东部,它的总会一直设在汉口。1927年大革命时,该会所办之路德中学坚持与学生运动相敌对的立场,受学生冲击,是当时武汉基督教中唯—被停止宗教活动的教派。1934年该会坚持要在所办小学里向儿童讲授宗教课,拒绝向中国政府立案,因而所办7所小学都被封闭。30年代,他们在所办的双周刊《路德教见证》中常常宣传反苏、反共、反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该会总会在武汉解放前一直由美教士任主席,解放后虽由中国牧师李牧群接任(在重庆),但与西差会割断关系之前,仍由西教士以代主席身份在汉控制一切。武汉设联合区会,武汉解放后区会负责人为魏天年、魏章荣等人。[7]1949年,美国传教士陆续回国,途径香港并开展福音和救济的工作,组成了日后的“美国路德会香港分会”(Lutheran Church-Missouri Synod Hong Kong Mission)。起初,传教士在调景岭搭建临时帐篷,举行聚会,服事附近的难民;继而开办圣经学院,培训圣工人员。1950年,租用九龙大埔道232号,创办第一所堂会,举行国粤语聚会。1953年,该会开办第一所中学。自60年代起,该会陆续开办多间中、小学及幼稚园,向学生提供基督化的全人教育,另一方面,学校亦成为福音的基地,堂会及布道所以校舍为堂址,积极进行学生福音工作。自50年代协助难民开始,该会一直致力发展社会福利工作。至1977年,香港路德会社会服务处成立。同年,该会由宣教区发展为本地独立教会,并注册为“香港路德会”(Lutheran Church-Hong Kong Synod),与美国路德会建立伙伴教会关系。该会会友逾八千人,有堂会34间,布道所八间;中小学及幼稚园40余间,教员千余人,学生2万多人;并有社会服务单位40多个;另设有支援机构九间。[8]广州中华信义会1867年,德国信义宗教士来华传道,当时名叫巴陵会,初在广州油栏门设立礼拜堂进行宗教活动,又设信义神学院,选择“各方青年俊秀”培养成巴陵会教士。由于活动场地的限制,该会必须另设新址。由传教士韩士伯、何必力在下芳村购置土地建立新堂(即德国教堂处)。1882年教堂建成,广州中华信义总会也设在这里。它是德国信义宗在广东传道的大本营,信义神学院也设在这里,因为这里是德国教士在广州的总会,下芳村地区的老百姓叫它为德国教堂。广州中华信义会的传教地区,不限于广州,而是面向广东全省各个县,省内北部和东北部的县份,都有它的活动影子。信义会对客籍居民集中的地方尤其重视,先后向惠州、花县、清远、英德、韶州、始兴、南雄、江西赣南地区,还有顺德、中山、新会、从化、增城等地区派出传教士。在这些地区建立分会,设立教堂。据1936年统计,广州中华信义会名下有10个公会,69个区会,中西职员73人,华人牧师7人,四人牧师11人,男教师40人,女教师10人,神学院有学生25人。除了直接的宗教活动以外,还配合传道活动办了一些中小学,其中广州的中德中学和韶州的德华女子中学颇有名气。此外,在各地办了一些由教会控制的小学。抗战期间,教会的影响继续扩大,它通过传道、赈济、救灾、慈善事业等扩大宣传。到1946年广州信义会的徒众有了很大的增加,在粤赣两省有教徒一万余人,成为一个很有影响的教会。抗战期间,广州中华信义会曾被一些单位占用,作过孤儿院。1945年,德、日法西斯战败投降。因德国教堂是德国牧师募资修建的,抗战期间又有部分德国人居住在教堂范围内,故被当时国民党政府当局认作敌伪财产,在1946年初被国民党政府的粤、桂、闽区敌伪产业处理局及中央信托局联合查封。有的房屋被国民党政府士兵占作营房,有的被当地政府挪作官署,有的田产被农民夺回,有的房子被拆掉。事情发生后,广州中华信义会总干事蓝体恩连续发信上诉于国民党政府行政院,竭力申辩广州中华信义会产业并非德国产业,不属于敌伪财产。他说:“信义会的经费来源多属自筹自给”,“一般由中外教友捐资”。他把美国的教会也扯进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信义会的日常经费支出“则由世界信义宗大会,及美国信义会拨款……救济”。蓝体恩甚至运动参与接收敌伪财产的美国代表葛雷出面支持。葛雷出具的信义会产业并非敌伪财产的证明上说:中华信义会产业,“并非德国产业”,以后“管业权属信义会,德国人不得过问。”葛雷以一纸证明,判定信义会产权归属。由于葛雷的干涉,逼使敌伪产业处理局不得不对查封一事再下令“暂缓执行”。以后国民党政府又下令取消查封。[9]台湾地区1950年代,即有四国(美国、挪威、丹麦、芬兰)八差会一起合作,后因政策不同,有三国四差会仍在台湾信义会内,其余四差会各自独立发展,渐次成立新的总会。在台湾的信义会教会,共有六个总会:台湾信义会、中华基督教信义会、中国信义会、中华福音信义会、台湾信义会、中华福音道路德会。除了上述六个总会外,礼贤会台北堂由香港礼贤会在1975年来台设立,后因1980年代香港礼贤会面临经济危机,因此原亦设有之堂会机构如永和布道所、台北礼贤学舍、台北普济诊所等,后来发展就大受影响,而陆续停办。[10]中华基督教信义会大陆时期原名为“遵道会”。 来台后原属台湾信义会“新(竹)苗(栗)区信义会”,1958年独立成立总会,向台湾当局登记,正式名为“中华基督教信义会”(The Chinese Lutheran Brethren Church,简称CLBC)。CLBC是由“北美路德信友教会”(The Church of the Lutheran Brethren of North America)(以下简称母会)于1900年由五个路德宗教会合组而成。设立之初的异象就是向中国人传福音。因此在1902年差派齐郝伦牧师及师母抵达湖北枣阳开始宣教事工,1905至1910年又有华伦女士、文达道牧师夫妇、安达伦牧师夫妇等相继抵华,1910年在河南省桐柏县,1911年在平氏设立宣教总站,集中力量在湖北省、河南省接壤的边境传福音设教会,办学校及一些医疗工作,所以又叫"豫(河南)鄂(湖北)边区信义会"。[11]1930年在河南省唐河设立传福音总站,1933年安德牧师夫妇(Rev E. C. Anadahl)步伍其父安达伦牧师后尘来华,安牧师夫妇在河南工作6年后旋即于1939年回美,因正值日军侵华,接着是内战。1954年再来台湾,1979年正式退休回美。[11]遵道会宣教士除以上提到的外,还有齐师母(1902)、罗美珍小姐(1906)、王德龢牧师外号王老虎(Rev P. M. Valder 1919)、饶利亚小姐(1917)、聂和慈牧师(Rev A.E. Nyhus 1928)等均来华。华人教会领袖有张渭滨,涂常五牧师等。直到1949年差会共差派34位宣教士来华。[11]中华基督教信义会虽属信义宗教会,除了强调四个“惟独'也即:"惟独圣经,惟独基督,惟独信心,惟独恩典",主张政教分离外,也有几项和其他信义宗教会稍异之处。 其中有:一、笃信圣经是上帝的话和三大信经(使徒信经、亚他那修信经、尼西亚信经)及奥格斯堡信纲为信仰根基。二、强调信徒个人重生得救经验,也即不在意传统家世。三、不注重崇拜仪式,比如讲台在中间,而一般信义宗教会讲台在右边,牧师不必穿特别服装。四、平信徒也可以参与圣工事奉,如:主日讲道、分享等,也即平信徒祭司。五、根据圣经教导,不强调但也不排斥灵恩。六、注重教会自立、自养:为落实此政策,差会规定七年内补助款逐年减少,至七年完全自立。因为这一项早期在台湾蒙召献身的传道人尤其有家室者,因早期台湾经济落后、信徒不知爱传道人、或信徒收入不高,只够本身维持家用,奉献不够传道人基本生活所需,相当辛苦,有外出兼职、也有教会利用开办幼儿园以增收入。如:新竹胜利堂、桃园永生堂、龟山布道所等,但教会还是先后完成了自立、自养,传道人子女也有多人献身传道如骆月眉、骆玫玲等。七、注重宣教,开拓教会。当教会人力、物力够时,就开拓新事工。如:胜利堂开拓得胜堂。八、注重本色化地方教会,因此没有一间教会使用”北美路德信友教会“××分会的名称,就是由别的教会转入本会者像双和教会、复兴堂、新生堂也仍然保留原名,以免建造在别人根基上(罗十五20)中华基督教信义会来台工作的动机,是由于1950年美国世界展望会主办男声合唱团,前来远东作福音演唱,团员中一位Joe Erickson先生,看到台湾接受福音人数之众多受感之后在美国Fergus Falls所召开海外宣教年会中,提出向台湾传福音的呼吁,这项呼吁当即获得本会母会信徒,特别是过去大陆时期,与本会具有密切关系人士的良好反应,进一步认为有向台湾外省籍同胞,恢复传福音之必要。此一建议当即获得海外宣教委员会之同意,乃于1951年差派原在豫鄂工作多年的聂和慈牧师夫妇(Rev A.E. Nyhus)前来新竹开拓工作,1952年购下南大路214号双栋日式房屋(现改编为南大路430号),稍加修葺,正式成立教会,聂牧师夫妇工作一段时间 后,业于1964年退休返美。[11]着名成员马丁·路德梅兰希顿梅兰克吞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贝尔

❼ 从芳村汽车客运站到石室圣心大教堂的路线,详细点

公交线路:1路,全程约8.2公里
1、从芳村汽车客运站步行约50米,到达芳村客运站-公交站

2、乘坐1路,经过11站, 到达靖海路口站
3、步行约480米,到达圣心大教堂

公交线路:地铁1号线 → 地铁2号线,全程约9.7公里
1、从芳村客运站步行约220米,到达坑口站
2、乘坐地铁1号线,经过7站, 到达公园前站
3、乘坐地铁2号线,经过1站, 到达海珠广场站
4、步行约670米,到达圣心大教堂

❽ 芳村德国教堂的文物境况

1960年后,德国教堂被改作民居,但自1991年一场大火烧毁了三号楼宇的顶层后,教堂被废弃,至今无人居住。由于年久失修,尽管教堂原建筑物保留但已破烂不堪,钟楼的哥特式尖顶也遭到破坏,屋顶杂草丛生,被有关部门鉴定为“危房”。
因位于规划中的洲头咀隧道芳村落地处,很长一段时间都面临拆与不拆的问题,命运叵测。考虑到德国教堂重大的文物研究价值,教堂将不会因洲头咀隧道的兴建而被拆,要力保下来。

❾ 芳村德国教堂的介绍

位于芳村联合围码头旁的百年德国教堂全名为德国信义会教堂,是广州唯一的一座德国教堂,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但年久失修,破损严重。

阅读全文

与芳村德国教堂怎么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3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10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89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34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58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4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375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34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0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0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26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3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37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51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177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48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7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997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33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