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对中小企业提倡什么理论

德国对中小企业提倡什么理论

发布时间:2023-01-14 12:53:32

① 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理论

20世纪70年代,Weston & Brigham根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融资来源的变化提出了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该理论把企业的资本结构、销售额和利润等作为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主要因素,将企业金融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创立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后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Weston & Brigham对该理论进行了扩展,把企业的金融生命周期分为六个阶段:创立阶段,成长阶段Ⅰ、成长阶段Ⅱ、成长阶段Ⅲ,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
该理论提出在企业各个阶段的融资来源为:
(1)在创立阶段,融资来源主要是创业者的自有资金,资本化程度较低。
(2)在成长阶段Ⅰ,融资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留存利润、商业信贷、银行短期贷款及透支、租赁,但存在存货过多、流动性风险问题。
(3)在成长阶段Ⅱ,除了有成长阶段Ⅰ的融资来源外,还有来自金融机构的长期融资,但存在一定的金融缺口。
(4)在成长阶段Ⅲ,除了有成长阶段Ⅱ的融资来源外,还在证券市场上融资,但存在控制权分散问题。
(5)在成熟阶段,则包括了以上的全部融资来源,但投资回报趋于平衡。
(6)在衰退阶段,则是金融资源撤出,企业进行并购、股票回购及清盘等,投资回报开始下降。
其后,美国经济学家Berger & Udell对Weston & Brigham的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进行了修订,把信息约束、企业规模和资金需要量等作为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基本因素来构建企业的融资模型,从而得出了企业融资结构的一般变化规律,即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随着信息约束、企业规模和资金需要量等约束条件的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处于早期成长阶段的企业,其外源融资的约束紧,融资渠道窄,企业主要依赖内源融资;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可抵押资产的增加,资信程度的提高,企业的融资渠道不断扩大,获得的外源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逐步上升。Berger等使用美国全国中小企业金融调查和美国联邦独立企业调查的数据,对美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进行检验证实了该理论。
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为解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特点提供了思路。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是否符合该理论,目前国内有关学者多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据国际金融公司(IFC,1999)在中国北京、成都、顺德、温州等地开展的一项针对民营企业的调查表明,我国民营企业不论处在哪个发展阶段,其融资来源都严重依赖于内部融资 。而在《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联合课题组发布的《2005年中国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也显示,目前中小企业首选的筹资方式中,利用企业积累的自有资金占48.41%、通过银行贷款来扩大生产规模占38.89%,其它形式筹资不足13%,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融资仅占2.38%。这说明了我国中小企业多把内源融资作为首选的融资方式,而银行贷款、发行股票或债券等外源性融资运用得极少。经过我国学者的反复证明,发现我国的中小企业基本适用这个理论。

② 中小企业国际化渐进理论与快速理论的区别有哪些

(一)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成长的渐进理论。

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成长渐进理论认为,中小企业限于自身资源(资金、人才、知识、技术等)的限制,外向国际化是一个由国内到国外、国际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逐步进展的历程。传统的渐进理论较多,下面介绍了三个具备代表性的理论。

1.Uppsala国际化模型。2O世纪7O年代,瑞典Uppsala大学的Johanson & Wiedersheim等学者以企业行为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能解释企业的市场选择和企业进入国外市场方式的Uppsala国际化模型,通常也被称为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Uppsala国际化模型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心理距离”。北欧学者认为企业面临区别的外国市场时,选择海外市场的次序遵循心理距离由近及远的原则。理由是,企业在一个相对熟悉的环境下经营的成功率比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高的多。北欧学派还用“市场知识”来解释企业国际化的渐进特征。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知识的多寡直接影响其对外国市场的机会和危机的认识,从而影响国外市场的经营决策。

2.站点模型。该模型是由Yip,George.S.,Biscarri,Javier Gomez& Monti,Joseph A.(2000)提出的。所谓的“站点模型”,包含六个步骤,作者定义为:就象在路上,这些站点的次序是有规律的,且企业必须追随这个路径。六个步骤分别是:动机和战略计划、市场调查、市场选择、选择进入模式、针对突发事件和问题的计划,以及进入战略和资源投入。

3.混合国际化模型。混合国际化模型是Li,Lei,Dan & Dalagic,Tevfik(2004)提出的,这是他们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特点提出来的国际化模型。他们认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历程包含三个紧要阶段,先前条件、计划和执行。为了控制危机,企业一般是由最初低水平的投入,进入心理距离接近的市场,然后是中等水平投入、心理距离较远的市场,最后进展到高水平投入、心理距离远的市场。但这只是一般的企业国际化成长路径,该理论也允许企业在国际化成长历程中存在返回和非连续的阶段。

(二)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成长的快速理论。

新世纪来,国际上出现了许多从成立初或成立后不久(一般以三年为限)就开展国际化行为的中小企业,通常称为BG(bom globa1)现象,传统的国际化成长渐进理论很难解释此类现象。下面介绍三个具备代表性的理论。

1.网络方式论。由Johanson & Mattsson(1988)提出的。他们认为,企业的国际化是企业在国际出产或市场网络中建立、进展网络关系的历程,企业在国际化历程中建立和进展其在国际出产或市场网络中的位置。他们把国际化的企业分为四种类型:早行动企业、孤独的国际化企业、晚行动企业和全球企业。国际化领域两位着名的研究者Madsen & Servais认为晚行动企业和全球企业与BG(快速国际化企业)相似。

2.组织学习视角的国际化理论。由Lars Bengtsson(2004)提出的。作者通过运用组织学习理论,来解释BG(快速国际化企业)的国际化成长历程。作者采用了Huber(1991)对知识获取历程的五种划分:先天学习、经验学习、模仿学习、嫁接和寻找/注意。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先天学习、经验学习和嫁接获得国外市场的经验知识,通过模仿学习、寻找/注意获得国外市场的客观知识。先天学习、嫁接、经验学习提高了企业的国际化倾向,企业会关注远距离的和战略性的市场,使得企业国际化模式与“心理距离接近”原则不一致。模仿学习、寻找/注意使企业获得国外市场的客观知识,刺激、鼓励、推动着企业的国际化。

3.BG出现模型。BG出现模型是由Kristiantand大学的Petra Lampa & Lisa Nilsson(2004)提出的。认为,经营管理者、市场和产品是影响企业国际化历程的三个紧要因素。

(三)两类理论是互补的,共同解释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成长两类理论不是矛盾的,而是互补的,共同解释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现象。

③ 亲历德国企业考察:告诉你德国工业4.0有多“可怕”

“我们身处智能制造时代,无所不在的智能制造正在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尤其在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许多智能管家、智能家具、智能手表日益成为我们生活的主角。

我们亲历德国,探寻它们在智能制造的发展情况,与大家分享我们的所见所闻。

健全、强健工业基础,自主可研发制造核心技术和部件,最顶尖的工业企业,政府耗资上百亿欧元的高 科技 战略,“工业4.0”已成为德国名片,具备独立发展智能制造的完整生态系统。

曼海姆大学

揭秘中小企业生存之道

曼海姆大学 曼海姆大学成立于1907年,其 历史 可追溯到1763年,迎面而立的建筑,昔日普法尔茨选帝侯科学院所在的巴洛克式曼海姆宫。其中小企业研究院,对于德国中小企业和隐形冠军的有相当权威研究理论。

今天,其默克尔政府智囊团成员——曼海姆大学中小企业研究院教授为我们分享德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情况。

提起德国,宝马、奔驰、阿迪达斯这些全球品牌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其实,在德国还有许多规模较小、鲜为人知,却撑起德国制造业的竟是一大批中小企业,在各自的行当中成为世界市场的领头羊,在全球2700多家“隐形冠军”企业中,德国企业几乎占据半壁江山。

巴鲁夫

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创新的自动化方式

随后我们前往参访世界先进的传感器制造商巴鲁夫,提供创新和实际感测解决方案,为 汽车 行业、冶金行业、机床行业、风电行业,提供广泛的应用和产业,前文说到的奔驰传感器,也是出自巴鲁夫。

我们聆听了巴鲁夫的 历史 ,自行车、摩托车和缝纫机构成了90年成功史的开端,在2016,品牌存在的进一步演绎,企业标语从“传感器产品享誉全球”演变为“创新自动化”。我们感受到巴鲁夫员工自身散发的骄傲,那种全心地投入到产品解决方案的开发与制造过程的闪光点。

奔驰

感受工业4.0制造现场

奔驰的 历史 就是 汽车 的 历史 ”,奔驰品牌的传奇发展,犹如世界 汽车 工业领域一颗闪闪发亮的明星。整个车间十分智能化,除了十几个工人监控自动化设备外,作业线上,全部是机器人在操作,总计五千多台,大部分是库卡机器人。

慕尼黑国际机器人及自动化展AUTOMATICA

全球知名度最高的机器人及自动化展

我们来到展会现场,它汇聚了整个自动化产业链,无论是供应商、采购商、企业管理层、产品开发商及设计师都能轻松寻找到各自需求,享受这个最新最尖端的机器人技术和 科技 成果的平台。

展会看点

● 协作机器人具有轻型化、经济化、安全化、操作简单化及图形化、应用方式及高负载协作应用场景不断丰富等发展趋势;

●工业机器人&自动化工厂具有人机交互方式多样化、数字化、柔性化、工序精益化、VR仿真应用兴起等发

其最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高负载机械臂FANUC M-2000iA,他可现场演示 汽车 搬运,该机械臂最大搬运重量达1.35吨,能够流畅完成大型部件的移动,可用于物流搬运、机床上下料、装配、码垛等领域

MAN集团

当之无愧的“MAN"

MAN在这三个字母背后有着强大、高素质的员工支撑着,慕尼黑MAN工厂建厂之初,拥有员工5000名。时至63年的今日,工厂的规模已大幅扩大,员工数量却没有明显增加,只上升至8000名左右,这与公司高程度的机械化配置水平,以及员工强硬的职业素养是分不开的。

沃克 Volkl

户外用品产品的神话

德国的最后一天,我们参观了来自老牌运动品牌——Volkl,从最初的马车生产商,到滑雪板的生产、再到网球拍的生产、再到安全头盔、登山鞋、户外服装、配件等众多产品,都充分体现出德国人特有的思维缜密、精工细节、追求完美的精神以及他们兢兢业业的钻研态度。

唯一缺陷是,沃克 Volkl虽在欧洲如日中天,但在国内的知名度局限在专业圈。德国的这几个企业都有个特点,德国制造之所以能成为德国智造,除发达的高级自动化外,与德国人动手能力强、讲究精益的工匠精神是离不开的,这也是在智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④ 中小企业如何进行伦理道德建设

中小企业伦理道德体系建设
——基于儒学伦理分析

陈爱清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管理世界》2009第12期刋发)

摘要:在市场经济环境和经济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出现了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引发了众多的社会矛盾,影响了企业的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构建企业伦理道德体系,用什么样的伦理更适合我国的中小企业伦理道德体系建设呢?本文通过对儒学伦理的分析,认为应用儒学伦理与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和现行法律制度有机结合是建设中小企业伦理道德体系,解决中小企业伦理道德问题,保障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伦理道德 体系建设 儒学伦理
(一)引言
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大多只重视企业的利润指标,却很少关注企业的伦理道德问题,大多数企业的伦理道德意识淡薄,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还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没有从企业生存发展的高度予以重视。然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民众维权意识的增强和市场经济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必将改变企业固有的生存观念和价值观念,新的经济形势与社会和谐发展要求中小企业必须具备完善的伦理道德体系。
目前市场上各种假冒伪劣产品横行,劣质食品饮料、药品及日常生活用品损害了无数人的生命、健康,致残致死事件常有发生,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企业欺骗顾客、损害消费者利益等不道德行为层出不穷,不重合同、不守信用而导致的民事纠纷不断,这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已严重地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伦理道德问题在中小企业已普遍存在。近年来发生的齐齐哈尔制药二厂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致人死亡事件,苏丹红一号食品添加剂含有致癌色素事件,南京冠生园“劣质陈馅月饼”事件,阜阳40家小企业生产的劣质奶粉造成食用该批奶粉的婴儿因并发症死亡事件。还有广东东莞、山东青岛等沿海地区的一些中小企业拖欠员工工资和其他债务,而弃厂逃离事件等几百个中小企业伦理道德缺失案例。这些企业伦理道德问题,影响到了中小企业的自身发展和生存,严重地破坏了市场经济的秩序及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各界也呼吁中小企业应加快企业的伦理道德体系建设。如何构建中小企业伦理道德体系?用什么样的伦理来构建呢?我作为一名创办和经营管理中小企业近三十年的企业实践者,充分地认识到,只有将我国儒学伦理应用到中小企业的伦理道德体系建设中,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才能增强,企业的伦理道德意识才能提高;只有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伦理道德意识,企业才会受到公众的青睐和社会的认可,中小企业才能生存发展做大做强。
本文对儒学伦理与市场经济的相融性、儒学伦理对构建中小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启示,以及对儒学伦理进行总体分析后,认为只有将儒学的伦理与现代企业经营理念、法律制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构建我国中小企业伦理道德体系、解决中小企业伦理道德问题的根本思想方法。

(二)儒学伦理与现代企业伦理综述
1.儒学伦理及发展
2300年前,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构思了儒学伦理,经过春秋战国至秦代时期,儒学的伦理思想已初步形成,到二汉时期、董仲舒时代,儒学伦理已系统化并进一步确立,从而形成统治地位。魏晋至隋唐时代是儒学封建伦理思想的演变时期,儒、释、道三家伦理思想经过激烈的角逐,最后形成以儒学伦理思想为核心,同时包融了佛、道两家一些伦理的思想体系。历史进入北宋至明代中期,儒学伦理得到深化并不断成熟。明代中期至清代的鸦片战争时期,儒学伦理走向衰落,早期的启蒙伦理思想在我国处于萌芽状态。此后资产阶级伦理与马克思主义伦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儒学伦理是人类古老的哲学,是研究和规范人类道德本性及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析揭示论证人类道德本性,强化道德的天理。儒学的“天人合德”的伦理思想、“推己及人”的道德思维方式,“乐群贵和”的基本价值取向,“修齐治平”的实践操作程序与我国的不同社会时期的文学、宗教、历史、政治、律法等思想融为一体,形成儒家伦理学,同时产生了儒学的“义”与“利”互补优化,“和”与“争”互补优化,“情”与“理”互补优化,“人”与“物”互补优化,“群”与“己”互补优化等核心价值观念。
儒学伦理是将我国社会悠久历史不同时期人类生活中所产生的道德观念,归纳提升为人伦规范,用于指导人的社会道德实践的伦理。因此,儒学伦理与世界其他所有国家伦理思想相比,具有更加丰富、完善的伦理和道德思想体系。
简而言之,儒学伦理是约束“人性恶”、促使“人性善”、内化“人伦”、外化 “人道”的“人伦思想”。
2、企业伦理发展与企业道德
企业伦理是从管理学、伦理学和经济学中分离出来的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企业伦理学起源于美国,历经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的萌芽价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初兴阶段和20世纪90年代初的勃兴阶段三个发展时期,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企业伦理学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国内企业伦理研究始于80年代未,虽然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已占到了我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经营、投入的行业较多,已吸纳了3亿多人就业,因涉及的社会面较广,企业伦理道德问题在中小企业的表现也比较突出,引发的社会矛盾较多。因此,企业伦理的研究引起了管理学界的普遍重视,他们对企业伦理理论建构中所涉及的理论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企业伦理学是专门研究经济伦理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是研究企业道德行为的学科。企业伦理是关于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的善与恶的道德规范。
美籍华裔学者成中英在《文化、伦理与哲学》书中说:“企业伦理是指任何企业团体或生产机构以合法手段获利时,所应遵守的伦理规则。”
德国学者阿尔伯特.勒尔在《企业伦理学基础》中的观点,“道德是指一定的文化界域内占实际支配地位的现存规范,而伦理则是指对这种道德规范的严密性思考”。
我国学者徐维群在《伦理管理——现代管理的道德透视》一书中写道:“伦理和道德,是伦理学的二个最基本的范畴,常被通用,但也有区别,笔者比较倾向于从伦理主体的角度对伦理和道德进行区分”。
企业道德主要包含企业道德意识、道德良心、道德准则和道德行为,这些都是企业伦理的重要构成,伦理是人的主观内化意识,道德是人性良知的外化实践。企业伦理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价值观念、内心信仰和企业组织规范起作用的。
人类的生活中离不开伦理与道德的规范统一,而道德是不能离开传统和继承的。企业伦理行为归根到底是“人”的行为,既然是“人”的行为,人的伦理意识就是人的道德实践和表现。企业的伦理道德更要包含人的民族性、文化性、地域性、传承性和相融性。企业的伦理道德内容主体是人的伦理道德,儒学的伦理的核心是规范人的道德主观内化和道德外化实践,并以此来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生存发展。
(三)儒学伦理对中小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启示
儒学伦理是关于人的行为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经济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在市场物与物交换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在人的行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层面上,儒学伦理特别强调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实践,由此,儒学伦理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伦理思想有着一些共同的理念,具有一定的相融性。
1.儒学伦理与市场经济的相融性
儒学伦理的重要思想之一是讲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儒学以“仁”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原则,是提倡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互利原则,人由于处于各种人际关系之中而不能孤立个体地生存,人只有通过在相互的交往中才能共同生存发展,因此,儒学提倡人与人“礼尚往来”。而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基本原则就是“仁”,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说来,就是要利己利人、推己及人,这其间包含着人与人之间互助的内涵。儒学这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互利交往合作共赢的伦理思想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互利交换原则是相互融通的。
2.儒学伦理注重规范和秩序的意识与市场经济对规范秩序的客观要求
儒学伦理注重规范与秩序的意识与现代市场对规范秩序的客观要求也有其一致性的方面。儒学伦理重视和强调人际间的相互交往关系,并强调人际间的交往要在严格的规范体系下,即“礼”的规范下进行。要求人的言行举止动态都要合于“礼”,通过“礼”的规范来实现人际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社会的和谐秩序。而市场经济则是社会化、国际化的经济交换,交换关系复杂多样,交换主体千差万别,因而只有在统一的规范条件制约和调解中才有可能正常进行。市场经济是以契约、合同为基础的法制经济,其伦理思想之一是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立法并制定规则,该规则的实行又依赖于稳定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体系。在欧美国家,市场经济规则的运用依赖于西方社会的宗教理念和法律制度而形成的一整套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如没有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就没有市场经济规则的正常运行。因此,市场经济在要求人的自主的主体意识时,更要具有自觉的良好道德意识。在我国,对道德自主规范与遵守社会秩序的重视则是儒学伦理思想的核心。
3.儒学伦理的忠恕之道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合作精神
儒学伦理对市场经济的作用,还明显客观的体现在儒学伦理推己及人道德思维方式,其“忠恕之道”,引用朱熹的解释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由此,尽己是推己的前提,正己后方能正人,自性善,才能与人为善。“忠”是儒学伦理的精髓,“忠恕”人不怨,且能尚德立业,“中和”人合人,方能和气生财。儒学伦理忠恕之道的价值取向强调个人与他人、与群体、社会发生矛盾冲突时,要釆取恭敬、谦让、忍耐的态度,以群体利益至上的原则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儒学伦理的忠恕之道还特别强调人要忠于自己的国家、忠于自己的家族、群体,忠于家庭和友人。儒学伦理中庸和谐思想更有利于培育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伦理精神。这种企业伦理精神对促进企业的凝聚力和加强群体合作精神,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西方的企业伦理思想之个人利益至上原则不同的是,儒学伦理在尊重个人价值的基础上更重视、忠于群体利益,强化人们对其所属的群体要有归属感、责任心和群体精神,要把为群体的效力当成是自己的忠诚表现。儒学所提倡的群体成员间要互利合作、和谐沟通、协商一致的精神非常适合企业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下企业经营的困难时期。
儒学伦理中的忠恕之道群体合作精神是实现企业发展的思想保障。企业的发展也在于员工对企业群体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企业经理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群体合作精神与西方企业的团队合作精神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企业和员工形成的是以利益为基础,感情为纽带,命运相关的群体,即“企业群体”,企业员工都为这一群体尽心努力,忠于职守,从而,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提高巩固,企业才能持续经营发展。
4.儒学伦理的诚信思想与市场经济的信誉至上原则
“信”是儒学伦理思想人的核心道德观,孔子说: “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就是说人无诚信则无法在社会中生存、立足。诚信是儒学伦理中为人处世的一个根本性原则。儒学的《中庸》一书则说:“诚者天之道也”。而“信”是诚的具体表现,是儒学伦理所强调的“五常”之一。《论语·为政》提倡“言而有信”。儒学伦理的诚信为本的道德准则与现代企业信誉至上的企业伦理道德观念是相同的。
在当代市场经济发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时期,将儒学诚信为本的伦理思想应用到企业的伦理道德体系建设中,从而使企业在市场交易行为中、人际关系交往中确立信用意识,同时也有利于使企业基于功利目的信誉得到升华,成为一种更加自觉的主体伦理精神,从而使企业信用和员工信用更加稳定和持久,更能有效地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发展。
当然,儒学伦理也存在着与市场经济不相融的一面,如重义轻利,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有一定的阻碍,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需要,企业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利益最大化,否则,企业就不能实现持续发展目标,然而,儒学伦理中的以义取利思想更能有效地使企业按合乎道德的标准来实现公司合理的利润,只有这样的利益才是最长久的。
二十世纪初,一些学者主张全面批评儒学伦理思想,他们认为儒学伦理思想是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封建意识,这种观点长期占主导地位。学术界和有些人主观、片面的认为儒学伦理与现代的市场经济理念是不相融的,在他们看来,儒学伦理思想是重义轻利、重群体轻个人、重人情轻法制、重和谐轻竞争,而西方的市场经济则是以个人利益至上的自由经济、法制经济,儒学伦理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要清除儒学伦理的这些传统观念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着名学者唐凯麟先生主编的《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研究》一书中认为: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有很多相融性,他对孔子的经济伦理思想和近代的儒家经济伦理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儒家的伦理思想具有现代价值,但有双重性,应批判性的继承、可以在创新的基础上合理的应用。
经过近三十年的企业实践,我们认为儒学伦理道德思想可以和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有机地结合。西方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可与儒学伦理中“仁”的以人为中心思想有机结合;儒学伦理注重规范和秩序的意识与市场经济对规范秩序的客观要求是相同的,儒学伦理的忠恕之道群体合作精神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精神是相同的,儒学伦理的诚信思想与市场经济的信誉至上原则是一致的。
(四)结论
亚当·斯密曾指出:“任何市场经济的发展只有在共享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基础上才能正常运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差异化和社会多元化的市场经济大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中小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基业长青,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和东西方企业伦理思想的差异性,充分挖掘应用我国传统的儒学伦理思想,并与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和现行的法律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以此来构建企业的伦理道德体系,而不能盲目地照搬移植西方的伦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众多中小企业的实践证明:谁如不重视企业的伦理道德体系建设,放弃了企业伦理道德去一味的追求企业的经济利润指标,谁就必将会被社会不容、被消费者抛弃,企业最终将走向灭亡。谁构建了伦理道德体系建设并付诸实施,谁的发展目标就会实现,企业和员工、企业和消费者、企业和政府、企业和社会就能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也是我艰苦创业、苦心经营、拼搏奋斗的三十年,在这段不寻常的历史时期,我国首批创业的中小企业已所剩无几、屈指可数了。总结他们失败的经验教训是:他们不重视企业伦理道德的建立,认为可有可无,或者是盲目地赶时髦,照搬移植西方的企业伦理思想。我经营企业近三十年的实践表明,我国土生土长的中小企业的伦理道德建设和实施,决不能离开传统的儒学伦理做基础,否则我国的中小企业就难以生存和发展。

⑤ 德国工业4.0的三个设想是什么

德国工业4.0的三个设想是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

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德国所谓的工业4.0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

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

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自2013年4月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以来,工业4.0迅速成为德国的另一个标签,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新一轮的工业转型竞赛。

⑥ 德国以什么经济为主

德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拥有世界领先的加工技术和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但同时也是一个以中小型企业(指500名员工以下,年销售额5000万欧元以下的企业)为支柱的经济强国。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实现社会充分就业,德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工作,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努力,形成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扶持政策和促进措施。
在企业经营和收入分配上,企业把企业的福利也算作人工成本,当然不能反映企业真正的经营情况,对其他行业也不公平。另外绩效工资、年终奖与经济效益挂钩的浮动比例是不是符合国家的规定,是不是有批文,年薪制、资金的分配方案是否通过职代会,也都是检查的重点。另外,企业福利待遇国家并没有明文规定,政策界限较模糊,一些企业就很容易钻空子,以福利的形式发放待遇。这些“灰色地带”怎样限制,将在这方面进行率先探索。
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德国政府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在市场开发上的支持力度,并重点支持出口企业参加各种展览会,拓展国外市场。政府每年拨专款3500万欧元,资助企业参加国内外展览,其中99%的经费用在了中小企业上。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是重要内容随着产业的扩大,行业的细分和企业数量的增长,技术工人的需求也是广大中小企业遇到的突出问题。强化职业培训,是德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又一显着特征,德国政府把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经营能力作为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内容,并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经过多年的发展,德国已经形成了标准较为统一的双轨制职业培训制度。
所谓“双轨制”或“双元制”技术培训,就是强制要求中小企业主、企业管理人员和初创业者、各类技术工人和青年人,在从事某种专业技术工作时,必须先经过2-_3年的培训,其中一半时间为理论学习,另外一半的时间为企业岗位培训。目前德国已形成3o0多个技工岗位培训统一的标准。德国职业技术工人待遇高,客观上促使了技术培训的良性循环。
据德国研究机构调查,在读的中学生中,只有20%左右的学生提出中学毕业后上大学,其他都愿意选择职业技术培训。在德国,大部分企业的需求是高技术工人。经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学员就业岗位稳定,而大学生就业率不到50%,—个技术工人的年收入相当于或者高于硕士学历员工的待遇,也没有技术工人地位低受到歧视的不良社会现象。注重创业服务是重要任务增加新创企业,扩大就业岗位是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目的。德国政府不断加大对新创企业的激励力度,激励项目已经超过200项。在所有激励项目中,对中小企业的创业资助力度最大。
一般而言,—个新创企业,经过审查,均可得到企业投资总额18%的政府资金支持,待企业正常运转后,还能得到投资总额的15%的资金支持。有的州、市,如莱法州,一个新创企业甚至能获得高达50%的资金补助。怎样扶持新办中小企业,经济技术部总的指导思想是:尽力维持新办企业的繁荣,保护现有企业的稳定,创造条件和环境,保证充分就业。
一是要求各类中介组织,免费为新创企业提供各类咨询。从2000年开始,制定了《中小企业七年行动纲要》,要求各金融机构举办“新创企业家”讲座,并且为个人提供发展创业的支持,要求工商大会在40个城市创建“卓越中心”,并给予资助。
二是对新创企业提供资助。设立了创新基金(ERP),凡新办企业自有资金不足者,可以得到“ERP”计划的自有资金证明,凭证明到复兴或平衡银行贷款,进行创业实践。如发生风险,政府ERP承担80%风险,银行承担20%。
三是减税支持。1998年政府出台了中小企业减税计划,从1998年一2005年,减少中小企业税收l50亿欧元,其中减少营业税65亿欧元,降低养老金税,收入缺口通过提高燃料税率予以弥补。经济技术部称联邦的“减税计划”使创业者在商业决策时又一次具备了可靠的基础和清晰的前景。
同时,各州也都围绕本州的实际,制订了许多鼓励和扶持创办中小企业的政策,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正由于有这种全方位的支持和资助,德国中小企业数量正以年净增7万户的快速度增长,为社会提供了绝大多数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⑦ 中小企业的研究背景

1.1.1课题背景 截至2010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己达到61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出口总额和上交税收分别占全国的58.5%、68.3%和50.2%,并提供了城镇就业人口75%以上的就业机会并吸纳了75%以上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最近,国务院专门就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出台了措施,可见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其实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作用也非常突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及新经济革命的深入,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动手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与研究。美国政府将中小企业称为“美国经济的脊梁”,里根总统曾指出:“中小企业是我们自由经济制度的心脏和灵魂”。日本经济学家认为,“没有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就没有日本的繁荣”。欧盟从1994年便开始实施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研究与开发工作的《第四个科技发展研究框架计划》,当时的预算已达123亿欧洲货币单位,1997年又提出了发展中小企业新战略的政策报告。德国把中小企业的发展看作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我国的台湾省也把中小企业当作是“台湾地区经济的中坚力量和柱石”。以美国未来学家《大趋势》作者奈斯比特为首的革新者,更是提出了世界经济规模越大,则中小企业经济实体越有力量的理论。然而,从世界经济发展来看,各国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都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其中融资难问题是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各国政府官员、经济学家、管理学家都把它提升到战略高度给予重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需要面对的困难更多。这是因为,我国的中小企业不仅要面对一般的融资问题,即直接融资缺口和间接融资缺口的问题,而且需要面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问题,即所有制歧视、社会信用文化匾乏、法制法规的不健全及公司治理结构极不完善等深层次的问题。 就直接融资而言,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不发达,目前仅有主板市场,适用于中小企业的创业板市场筹划近10年之久,却仍未出台,另外,债券市场虽己启动,但中小企业希望从债券市场上融得资金,并不容易,我国中小企业第一只集合债券—“07深中小债”于2007年11月14日甫在深圳正式发行,发行总额为10亿人民币,这是我国首只由中小企业捆绑发行的债券。目前第二只集合债券中关村7家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尚处于筹备阶段。综上所述,我国中小企业想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实属不易。 就间接融资渠道而言,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渠道狭窄,过渡依赖于银行。但是,己经走上商业化道路的商业银行在向企业提供贷款时,基于贷款安全性考虑,更可能对广大中小企业实行“信贷配给”。与经济的多层次相对应,金融机构体系也应是多层次的。然而,这种对应在我国正处于一种断层和缺失。在现行金融体制中,像国外那样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贷款担保组织、贷款担保基金、中小企业同业协会等中小金融机构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给中小企业的融资造成一些障碍。 1.1.2课题意义 在我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政府、银行、中小企业自身都应该积极参与。政府应该为中小企业融资创建良好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构筑全方位、多层次的市场融资体系,并尽量为中小企业提供财政及税收优惠政策;银行应深化制度改革,完善金融企业制度,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畅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而中小企业本身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内在融资能力,因地制宜的选择融资途径。 综上,鉴于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客观分析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与问题,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对我国渐进式改革的平稳推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⑧ 谁能告诉我一下国外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它们发展规律的图形呀

国外学者有关中小企业理论研究观点的历史回顾

2009-3-29 全球品牌网 唐海滨

作者认为,国外学者上世纪下半叶对中小企业的研究观点,一些国家发展制定的中小企业的政策,对我国研究当今中小企业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什么?因为他们经历了与我国类似的经济发展进程。

1.特点研究。西方学者一般认为,中小企业具有如下经营特点:(1)中小企业的经营,多属个人经营;企业的成败完全取决于经营者的个人能力;(2)利用的资本少,外部资本的筹措能力不必很强,其活动领域仅限于用中小资本能够操业的范围;(3)其成长与否,受其企业的独立自主性所左右;(4)由于资本弱小,存在许多竞争对手,容易形成过度竞争的局面;(5)环境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刺激或冲击是很大的,由此各企业的适应性差距较大。

2.规模划分。在德国,早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已出现了“中企业论”。在美国,上世纪50年代末就有人把由中小企业发展起来的较大规模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由于各国标准差异较大,中小企业是相对大企业而言统称的。一般把它们可划分为不同的规模阶段:(1)个体或微型企业。就业人数在10人以下的劳动集约企业是零星企业或个体企业。是一种家庭生产制,多数在自己的住宅从事营业,完全没有管理人才,没有组织。但它们之间差距很大。有的生命力很强,并不断成长发展,有许多停滞或破产。(2)小企业。一般把10—50人左右的企业称为小企业。在资本主义社会多数小企业是在住宅从事经营活动。带有同族色彩。企业的存亡是依靠经营者的勤奋、诚实等天资条件以及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技术。今天的发达国家在过去实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时,都曾经依靠过小企业。即使在1960年,美国、英国、原西德制造业的产业大约有1/4是在雇工人数不满100的厂家进行的。在雇工5—33人的规模占企业总数的比重,英国(1979)65.2%,美国(1997)56.4%,韩国(1981)70.6%,日本(1972)80.2%,印度(1977)51.7%,南斯拉夫(1981)6.6%,匈牙利(1981)2.2%,在雇工33—75规模上,上述国家的比重(%)为15.7、20.3、14.7、10.7、35.3、15.8、4.8。(3)中型企业。50—300人左右的企业属中型企业。虽有很多性质不同的企业,但却都列入中型企业的范围。中型企业的设备能力强,资本的装备效率高,以销售额来看,也是相当可观的。在上述外国企业中,介于这个规模之间的比重英国为12.2%,美国为16.2%,韩国为10.7%,日本为6.9%,印度为8.6%,南斯拉夫为44.1%,匈牙利为27.9%。(4)在国外,特别是日本,把介于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企业,称为骨干企业。在国外从人数上区分,把超过300—2000人左右的企业属骨干企业。日本把骨干企业销售额的上限定在200亿日元,即使股份资本,也应达50亿日元左右。在国外,骨干企业的研究史已有近50年。

3.优点分析。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者认为,发展中小企业则是发展中国家振兴经济,实现工业化的重要途径。并认为政府消除障碍比积极鼓励更为重要。他们认为,中小企业有四大优点:(1)增加劳动就业人数;(2)导致工业的分散;(3)促进收入分配的较大平等;(4)动员两种资源:企业人才和本地区原料,并且易于从事革新,促进技术进步。

4.末松玄六的观点。日本经济学家、名古屋大学名誉教授末松玄六在他的《中小企业经营》一书序言中对中小企业给予了不同的评价。许多人信奉“大量生产原则”、“大规模经济效益”的说教,而他却认为规模越小的企业,利润率、投资效益等生产率越高。由于大企业控制市场和系列化,有人主张中小企业应该资本集约化、设备现代化、大量生产化,并寻求经济联合才能生存下去。而他则认为,中小企业应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在劳动、知识熟练集约化、服务差别化上下功夫,才是确保生存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他认为中小企业是独立自主的企业,在经济发展上起到巨大作用,是大企业的支柱,完全可以自主经营。

5.普弗夫的观点。普弗夫在考察中小企业存在的依据时,认为保证中小企业存在的经济因素主要有:(1)GNP的增长率循环提高,当GNP急速增长时,需要很大的销售能力,这样需发展中小企业。(2)加快技术改革的步伐,使崭新的专门化的服务成为必要,支配服务业的中小企业的产业得到发展。(3)年轻的新产业的兴起。(4)有利于小企业的产业在优越的经济环境中比其它产业增长得快。他认为在更广泛的意义说,有利于小企业的特殊经济因素还有:(1)技术要求不高;(2)经营的熟练程度无足轻重;(3)不需要大量资本;(4)市场是地方性的。他认为中小企业有许多明显的特点,也就是其存在的合理依据:(1)弹力性强;(2)适应性强;(3)提供个人服务;(4)专门的、高级的服务的产品。设计出新产品和新工艺而使产品生产的方法发生变化的时候,对具有大量庞大的固定设备的企业是不利的。产品变化迅速,要求产品差别化,环绕其它企业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快的时候,必须有迅速的适应能力。普氏认为对中小企业的将来发生影响的环境条件有:整个经济的增长率;不同行业的增长率;能源;运输;城市化;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结构和组织;人口的发展状况;劳动市场;经营技术;特许化;租赁百货店的发展。上述因素越向好的方向发展,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越好。他认为,联合合并企业组织的集中,是中小企业的地位减弱的原因。

6.豪兰德的观点。豪兰德在《中小企业的未来》一书中得出的中小企业存在结论是:(1)整个经济的发展、企业数和国民生产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国民总生产得到发展,企业数就增加,因而中小企业也增加。随着景气的循环,观察企业人口的增减。整个经济的发展,能增加经济的幅度、深度和富裕程度,能决定市场,给中小企业的发展的机会。整个经济的发展,能提高收入的水平,增加个人储蓄,能供应中小企业的开业资金。(2)技术的发展越快,中小企业发展的机会越多。中小企业对技术发明有很大的作用。技术的发展呈波浪式的形式,扩大着中小企业的范围和数量。在新产品或新产业的初期阶段,中小企业能制造零部件,在成熟阶段,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专门化生产的机会。在销售和服务业中,由于受规模利益的限制,因而中小企业的销售、服务的机会是很多的。(3)在融资方面虽然中小企业有困难,但如果有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帮助,中小企业就可以通过投资公司、银行等部门的关心来融通资金。(4)联邦税的影响,也对中小企业不利。因此在税收上的改善,中小企业的地位会得到加强。(5)对中小企业的保护,表现在政府的一连串的反垄断政策里。(6)政府对中小企业产品的购买量的增加,也给中小企业更多的发展机会。(7)城市化的进展,进一步扩大了市场,越来越吸引更大市场要求的工厂离开原料供应地,引起了许多差别化或极端专门化的商品生产的中小规模工厂的出现。

7.对骨干企业的认识。学者们认为,骨干企业在一国各地普遍发展成为成熟经济的主要特征。自进入上世纪70年代后,P·德讷卡、P·R·拉罗斯、R·J·倍卡都明确谈到了骨干企业。从先进工业国家来看,骨干企业已作为大中小企业之间一个较大层次在客观上存在着。并且被认为,骨干企业的企业家活动越活跃,这个国家也就越有活力。因为骨干企业的活动背景是无数中小企业的活动。认为在成熟经济中,中小企业和骨干企业的生存领域进一步扩大了。经济的活力是依存于中小企业和骨干企业的。一般认为,骨干企业是随着重化学工业的发展而增加,并逐步形成一个阶层的。它从中小企业发展起来,但又不至于发展成为大企业,并作为一个独立企业存在。此外,生产的重复化进展,投资财产的需要多样化,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以及服务经济化的发展都拓展了骨干企业的活动领域。骨干企业的地区分散化被看成是成熟经济的特征。在革新的中小企业中有一部分向骨干企业成长。但并不是一切中小企业都可以成长为骨干企业的。只有那些具有企业家活动和组织能力而又独立自主地大量产生创造成果的企业才能够发展成为骨干企业。革新的中小企业是由优秀的企业家领导的,而大企业是通过组织来指挥活动,由专门的经营者进行管理,前者的经营是突出企业家个人的作用,而后者经营是通过组织来进行。骨干企业的特点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即有属于企业家的经营者领导和指挥,同时又通过组织来活动。因此骨干企业是以具有强烈个性的企业家和组织之间的紧张关系为轴心而展开活动的。骨干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家活动而不是组织力。它容易隐蔽企业的势力,不易看出它的势力强弱。因为它存在两面性。其存在形态在各个产业领域较集中的在第二产业,但目前第二产业中主要集中于高科技产业中。而且分散在各地区。因为它是从中小企业发展起来的,它和地区经济有着密切联系。

在西方发达国家再次工业化进程中革新的中小企业和骨干企业已成为技术革命的主力。为了加速技术革命,E·F·希姆哈主张建立ABCD综合体,A指行政,B指企业,C指信息机构,D指市民团体。通过这四方面协作,建立地区组织,加速技术开发的进程,而在这一进程中革新的中小企业和骨干企业起决定性作用。研究骨干企业的人士认为,随着成熟经济的形成,与现代工业化相对的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大企业万能的时代结束了。因为以地区为基础的小规模技术革命的必要性在不断扩大,所以大、骨干、中小型企业并存的时代已开始。在多数地区已经形成企业家、专门经营资源、资金的结合。发展地区经济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都扩大了。

8.一些国家对制定中小企业的政策的认识。1971年,英国中小企业的咨询委员会认为:“所谓英国病的病因,就在于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数量减少。”该委员会的A·德讷在对日本中小企业状况调查后认为:不助长中小企业的创业和发展,新的产业就不会出现,就业的新领域也就无法产生。美国经济学家R·E·卡弗斯提出,正常地、适当地向中小企业分配资金,是促使英国生产上升的手段之一。

在美国,下院在1978年听取了题为“理解中小企业界在生产社会中应该起到充满活力的作用”的汇报。1980年又发表了以“美国中小企业的未来”为题的报告书,在该报告中谈到60个劝奖项目。在卡特政府1978—1979年间先后召集全美各地的中小企业者举行了57次公开讨论会,并于1980年1月召开了国会加以讨论。下院对中小企业作用和重要性进行的分析中认为:(1)中小企业是竞争的先锋,中小企业具有能够通过竞争而比大企业更快地反映需求的能力。它们的生命,就依存于这种快速供给的能力。(2)中小企业是技术革新和创造发明的主力。他们认为,美国生产增长率的低下,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的技术革新受到阻碍。(3)中小企业是国民的职业造物主。在向失业问题挑战的斗争中,中小企业无疑是美国的领导者。民间就业者的2/3,是从事于中小企业。(4)中小企业是产生领袖人物的温床。美国的政治、社会领导人和杰出企业家多数出身于中小企业。(5)中小企业是企业家发挥才能,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做一个企业家,在美国,这是人们的普遍愿望。中小企业是给予社会以很大影响的企业家们大显身手的地方。白宫中小企业委员会认为20世纪80年代是企业家的时代,最重要的事情是,通过发挥创造才能和不断总结经验,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基础。该委员会满有信心地指出,中小企业的新产品、新服务、技术的突破,是美国未来的大发展,不断创造新的产业群和新的市场,并得出一个共识:中小企业应有与大企业不同的经营方法和不同的具有教育的独自的经济部门。大企业万能已经是陈旧的观念。中小企业具有极大的活力。该委员会提出20世纪80年代政府的政策目标是:(1)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应该发挥比较大的作用。到80年代末,它的产值应在国民总值中占到50%以上。(2)应该开展发展中小企业的独自的政策研究。其特别计划是:①使大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平等。扩大现有中小企业利润,使之扩大投资。②废止或减小有碍中小企业发展、危及中小企业存在的那些繁琐的规章制度和义务。③发挥创造革新活动,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技术状况,减少破产,谋求经济增长。④在贸易、新能源、革新技术等国家重要经济领域,扩大中小企业的参入机会。⑤在官方订货和金融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方面。⑥在政府各级政策决定中,听取和反映中小企业呼声的系统应制度化。他们把未来美国经济寄托在中小企业的活力上。

日本政府二次大战后,为了恢复经济,采取消除经济集中的政策,重视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并在通商产业省设立了中小企业厅,把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提到了政府的议事日程中,并制定了《中小企业基本法》,其目的在于,促使中小企业适应国民经济成长的需要而发展,并提高中小企业职工的社会经济地位。其主要政策措施有:(1)使中小企业结构高级化。第一促使其设备的现代化。要提高生产效率,必须使设备现代化,但中小企业资金又难以保证,所以政府要采取一定的优惠和援助措施在资金上帮助中小企业。第二促使中小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并使经营管理合理化。主要是建立中小企业的行业协会和其它机构开展咨询、情报、技术指导、技术开发等活动。第三促使中小企业的联合,建立“中小企业团体中央会”,担任指导工作,使得中小企业具有适应规模和进行专业化协作。发挥合作优势。第四及时对中小企业的转业进行指导,由政府指定转业行业,属于指定行业的中小企业者制定的转业计划获得政府或地方都道府县知事批准时,则从金融、信用保证、税制等方面给予支援。第五在劳动政策上,开展如下工作来完善中小企业劳动环境。一是通过雇佣保险制度使雇佣关系稳定;二是通过职工训练等促进工作能力的提高;三是通过最低工资制度等改进劳动条件;四是通过中小企业退职金互助制度等提高福利待遇。(2)补救措施。由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处于不利地位,为了弥补这一方面,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三项措施。一是防止过度竞争和适当事业活动的机会。二是使承包交易适当化。三是保证政府向中小企业定货(政府采购向中小企业倾斜)。(3)金融和税制上优待。在金融方面的措施有:建立使民间资金能够放心货放的信用保证制度;由政府系统的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认购中小企业为充实自有资本而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等。在税制上实行一定的减免税和援助措施。

以上叙述了上世纪末有关国家发展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国家政策和一些中小企业理论的研究情况,从中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再次工业化国家,都必须把中小企业作为活跃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二是中小企业有着独特的经营特点和发展规律,制定中小企业政策要尊重其经营特点和发展规律。熟悉欧美国家经济发展史的人士都会有一个共识:欧美国家20世纪末期和21世纪初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主要贡献应该归功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⑨ 德国双元制有啥特点

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主要特点:
(1)同生产紧密结合,培训目标更符合企业的需要。德国双元制模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序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为未来工作而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2)企业的广泛参与。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3)真实的生产环境及先时的设施设备,使学生比较接近实践,接近未来工作的需要;
(4)能较早地接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⑩ 国内外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理论

中小企业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大企业所不可替代和不容忽视的。中小企业在提供就业机会和所创造的国民财富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企业数量上大大超过了大企业。

中小企业具有的创造性、灵活性和成长性优势,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世界各国都比较重视中小企业发展。随着世界经济形势不断发展变化,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重重挑战。中小企业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同样中小企业政策问题也日渐突出。

中小企业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不足: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资源有限、市场占有份额低。这种不足,使得中小企业在新经济发展模式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小企业具有灵活的机制,但要改变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不利地位,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同样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

中小企业解决自身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向集群化方向发展。近年来,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引起了国内外一些学者的关注。中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吸收国外有关研究成果,并对国内中小企业专业集群现象进行了理论研究。

国外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不断广泛和深化,主要从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分析技术,从不同角度对中小企业集群进行了不同层面的阐述和实证,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中小企业集群的静态特征,如外部经济优势、交易成本优势、竞争优势、贸易优势、创新优势等,但这些理论都有其局限性,单纯靠某一理论均不能对企业集群问题做出完整、科学的解释。

我国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比较晚,主要是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地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创新网络、产业政策和实证等方面,也有些借鉴了非主流经济学从较新的研究视角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结合生态学或者社会学的观点,对中小企业集群进行研究。但总体上说,主要是一种线性的、机械的、静态的分析,仅适合于特定时间断面上的线性经济关系研究,许多研究停留于个别案例的事后归纳,很少抽象出集群共性特征,较少深入内部机理研究,也缺乏企业集群演化的较完整的理论框架,更没有用动态分析方法进行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分析。

1.2.2.1 欧美国家中小企业生存理论

随着现代生产大型化、集中化的发展趋势,中小企业似乎难以生存下去。一些经济学家曾断言,中 小 企 业 的 活 动 空 间 将 越 来 越 小。比 如,阿 尔 弗 雷 德 · 马 歇 尔 (AlfredMarshall)在 《经济学原理 (第一版)》中即持有这种观点。然而,纵观整个20世纪,虽然发达国家发生了数次企业兼并浪潮,并产生了一些巨无霸型企业,但中小企业的数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在日本、意大利,中小企业数量一直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即使在以大企业着称的美国,这个比例也在98%以上。在我国900多万家注册的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9%以上。企业发展的事实雄辩地表明,中小企业非但没有消失,其发展势头还越来越猛。

欧美一些国家的经济学者,对中小企业问题有着很深入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剑桥学派,而剑桥学派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分成三个学派,它们分别是最佳规模论、经济进化论、不完全竞争理论。

(1)最佳规模理论。最佳规模理论从规模经济方面论述了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可能性。奥斯汀·罗宾逊 (Austin Robinson)在 《竞争的产业结构》中用规模经济理论解释了中小企业的存在。认为,虽然大规模经营有许多优势,但并非规模越大越好。罗宾逊还认为,小规模经营虽然不能享受大规模经济的好处,但也有管理费用低、决策效率高、职工富有责任心等优势。基于这一理论,小矿生存有着大矿所不具有的优势。小矿的 “小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利用市场优化配置的一个重要基础。小矿生产机动灵活,可以充分开发边角资源;大规模采掘有利于大矿生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适于大矿开发还是适于小矿开发取决于矿产的赋存状况,只要是适合的规模即是最佳规模。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小矿的生命力及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大中型矿山企业与小矿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过去不可调和的竞争对立关系转变为协调合作关系;从直接竞争转为协调竞争,从而出现了共同开发矿产资源、共享资源开发效益的深入合作。

(2)经济进化论。最早用经济进化论 (林汉川,2003)思想解释中小企业存在的经济学家是马歇尔,他在 《经济学原理 (第一版)》中赞同斯密定理 (通过分工促进经济增长的论断),但中小企业顽强生存的现实引起了他的注意,而且在归纳古典经济理论时,他发现在规模经济递增和竞争之间存在着矛盾,即所谓的 “马歇尔冲突”。为解决这一冲突并解释经济现实,他在 《经济学原理 (第二版)》中借鉴了达尔文进化论提出了自己的理论。马歇尔认为,自然界许多生物都有生命周期,比如一株幼苗吸收足够的阳光、空气、水分和其他营养,会长成参天大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这种状况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它终究会因摆脱不了年龄的影响而失去生命力,其他具有青春活力的幼苗又会沿着这一轨迹发展。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有其 “生成—发展—衰亡”的生命周期。马歇尔还指出中小企业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管理费用低、决策灵活,同样可以获得必要的信息 (企业规模愈小,必要信息量愈少)。马歇尔从进化论角度、在中小企业个体层面上考察了其存在的原因,可称为 “个体经济进化论”。在20世纪末期涌现的企业能力理论经济学家中,经济学家安蒂斯·潘罗斯 (E.T.Penrose)秉承了马歇尔的分析,认为企业没有最优的规模,因为企业连续不断地产生出新的资源,这些资源可用于有效拓展 “邻近”的产品市场,单个企业往往处于由小到大的不断进化之中,周而复始。经济进化论用类比的手法阐释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原因。生物界的新旧更替归根到底是新的原本弱小的企业对曾经强大企业的更替,本质上来说与企业的大小并无实质关系,是企业的个体生命周期与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与企业发展的状况是否能够适应所决定的。我国小矿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了这样的事实:采掘业中,大中型矿山企业的主导地位是不容动摇的。小矿的发展并不能对大中型矿山企业构成威胁,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取代大中型矿山。但开展 “垂直型”的协作方式,却能创造出一种行业内部的 “共赢”局面。以大矿为顶点、以小矿企业为基础而组成“垂直型”协作方式。大矿通过技术指导等协作方式,把小矿纳入到生产体系中来。系列化论的核心是通过建立系列化生产经营体制,充分发挥不同规模、不同技术水平企业的优势,从而创造出大大超过各类企业独立生产经营的生产力,实现双赢。系列化不仅能通过长期持续交易所建立的信赖合作关系,为大矿节约交易成本、生产和管理成本,也能减少小矿企业信息收集成本和销售成本,提高小矿企业经营的稳定性。

(3)不完全竞争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的竞争市场和完全的垄断市场是不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是 “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状态,是中小企业成长的沃土。不完全竞争论者的代表人物是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张伯伦特别强调 “产品的差异性”对中小企业生存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由于产品的差异性,不仅大企业能形成垄断因素,中小企业也会形成垄断因素,因此,中小企业会生存和发展下去。罗宾逊夫人则强调了 “市场的不完全性”对中小企业生存的重要意义。市场的不完全性是指参与竞争企业的条件各不相同,诸如销售时间、销售技巧、运输费用的差异等,这些因素均会影响产品的价格。因此,只要中小企业经营策略得当,同样可以对价格产生影响,拥有竞争优势,这就是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存的真正原因。在马歇尔 “外部经济”思想影响下,20世纪世纪50~60年代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和理乍得·尼尔森 (Richard Nelson)分别指出,在企业和市场这两种基本的制度形式之间,还存在着第三种组织活动的基本形式,即 “组织间协调”或 “中间性体制”,也就是一些组织通过战略联盟等形式形成集群以获得外部经济的好处,这样的市场已非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市场,而是另外一种含义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单个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弱,难以与大企业抗衡,但可以结成 “中间性体制”,既能获得外部经济效果,又能获得集体竞争优势,以整体力量与大企业竞争。这样,他们就用另一种含义的不完全市场解释了中小企业的存在,同样可以影响市场价格的形成。不完全竞争理论从现实经济生活出发,证明了市场的不完全竞争状态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深刻根源。市场不完全性为小矿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单个小矿由于规模小、实力弱,难以与大中型矿山企业抗衡,但它们可以结成“中间性体制”,既能获得外部经济效果,又能获得集体竞争优势,以整体力量影响市场价格的形成,并与大型矿山企业竞争。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尤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小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缺乏协作的单个企业将难以生存下去。但是,通过集群内企业所建立的跨区域生产联系企业,可以将自己的生产经营与发展相对固定地融入更大范围的生产经营中,成为大矿山企业生产的组成部分。通过不断参与大矿企业的生产和流通活动,小矿企业可以与大矿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从而获得外部经济和集体效率,提高专业化技术水平,并与他们构筑起有能力创新和适应残酷竞争的网络组织。融入区域性生产体系,依靠特定产品的竞争能力赢得在区域劳动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可以帮助小矿企业从低成本竞争的陷阱中走出来,进入以创新、质量和市场应变能力等 “高级优势”为基础的高端竞争轨道。

1.2.2.2 日本的中小企业生存理论

早在 “二战”以前,日本决策层就特别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尤其是关于中小企业生存理论的研究。“二战”以后,日本调整了对内对外的政治经济政策,政府将重点放在了发展经济上,对中小企业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关于中小企业生存理论的研究出现了一个新高潮。其中,以未松玄六教授的 “最适规模论”,中村秀一郎教授的 “大规模时代的终结论”以及 “环境适应论”最具代表性。

(1)最适规模论。未松玄六教授在 “最佳规模论”的基础上,结合日本实际发展起了“最适规模论”,用以解释中小企业的存在。未松在 《中小企业经营战略》 (1971)中首先区分了最大收益规模的最适规模 (OSMRS)和最大效率规模的最适规模 (OSMES)。前者指以最大收益额所表示的最适规模,强调利润的绝对量;后者指综合考虑平均成本、销售利润率、总资本附加值率等因素时综合效率最大的规模,强调利润的相对量。只有OSMES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真正体现,但两者往往并不重合。行业不同,企业最适规模也各异,所以一些行业特别适合中小企业的存在。未松详细分析了一些行业大企业未必比中小企业具有竞争优势:①大企业人际关系不融洽;②大企业管理层次多,管理费用和协调费用高;③大企业信息传递渠道不畅;④大企业内企业家精神缺失;⑤大企业规章制度繁杂,决策不灵活。最后未松得出结论:中小企业只要能发挥自身优势,自然可以调整到最适规模,获得规模经济,与大企业共存并取得不断的发展。最适规模论的突出贡献在于:行业不同,企业所需的最适规模也不同,在某些行业中往往只有中小规模的企业才能生存,在那些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行业尤其不利于大企业的生存。

(2)大规模时代的终结。日本学者中村秀一郎在 《大规模时代的终结———多元化产业组织》中依据日本的经济现实认为,中小企业的蓬勃兴起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中村指出,日本经济在 “黄金增长阶段”(“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的主要特征是以重化工业为核心,企业在规模上追求大型化。然而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诸多原因,大企业生产经营步履维艰。“大规模时代”已经终结,中小企业将进入结构性大发展阶段。他认为,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日本自70年代已从重化工业阶段跨入信息化时代。首先,生产力随着科技进步快速发展,引起产业结构由资本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移,人们对规模经济的根本概念发生了动摇。其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带动需求结构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与之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取代了少品种、大批量的传统生产方式。此外,国家为发展生产力,其产业政策亦向中小企业倾斜,这一切都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可见,中小企业蓬勃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3)环境适应论。企业能否适应环境的变化,决定着它的生存和发展。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发生了战后以来最深刻、最激烈的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大企业并没有因为其雄厚实力而显示出强大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中小企业也没有因为其力量薄弱而被淘汰。在环境的动荡下,日本中小企业采取专业化协作,组成联合体,增加对外投资等策略,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日本经济学界对大中小企业的环境适应能力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认为在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大企业能充分发挥大批量生产的优越性,中小企业可在大企业不宜占领的领域发挥作用。而当环境发生激烈变化时,大企业因规模过大,行动迟缓,反应不灵,其适应能力大打折扣,相反,中小企业则显示出较强的活力和适应能力。回顾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的优势,有着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这一点不会改变。日本的中小企业生存理论是在欧美中小企业生存理论基础上结合日本中小企业的具体实践而提出来的,融入了许多时代特征。例如:产业结构变动,知识、技术的飞速发展等。以上这些观点和看法对于现代研究中小企业的生存理论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但纵观这些理论,我们发现这些理论普遍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未能发掘出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学及社会学方面的深层次原因,这些都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我国,纵观中小企业的主要生存理论,不难发现,中小企业,特别是各种类型的小矿,要着眼市场经济的挑战和机遇,善于规避自身的不足和劣势,善于发掘其优势和自身条件,确立正确科学的战略目标,并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集群效应,突破技术障碍,以适宜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小企业、小矿发展理论指导实践。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在众多西方理论基础上提出我国的中小企业、小矿发展理论,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小矿的发展。工业化过程中,企业分散布局带来的规模不经济、城镇化滞后、土地浪费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普遍关注。在我国矿山企业发展过程中,行政区划条件下土地所有权属的分割造成了 “村级村有,乡级乡有”的分散格局,土地分割细碎化。企业在低水平上散布于各村镇,难以形成集群效应。通过企业集群的形成可以突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解决好农村企业及小城镇发展中对土地的需求问题,也有利于土地集约化的开发。通过促进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一定空间尺度上的集中,形成产业的集聚,依托本地经济与非农产业的发展,结合本地发展特点吸引外来相关企业形成本地化的生产网络体系,并加强协作与信赖关系,完善社会综合配套服务,以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1.2.2.3 中小企业发展理论

1998年,迈克尔·波特 (M.E.Porter)在 《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 《集群和新竞争经济学》一文,把企业集群理论推向新的高峰。早在19世纪末,马歇尔就提出了企业集群理论,后来区位经济学家又把这一理论推进了一步。中小企业集群理论的流派很多,这里主要介绍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韦伯的集聚经济理论和波特的新竞争经济理论。

(1)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外部经济理论是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 《经济学原理》中首先提出的。他讲的是 “小企业集群”。他解释说,“现在我们要继续研究非常重要的外部经济,这种经济往往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他认为,内部规模经济是由单个企业内部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形成的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由众多相互联系的企业集中在特定地方所产生的规模。他用外部规模经济来说明中小企业集群为什么存在,他认为生产或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着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会使专门人才、专门机械、原材料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这种高效率形成了外部经济,从而促使中小企业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中小企业集群。

(2)韦伯的集聚经济理论。工业区位学家韦伯 (A.Weber)在1909年出版的 《工业区位 论 》 一 书 中, 把 区 位 因 素 分 为 区 域 因 素 (Regional Factor) 和 集 聚 因 素(Agglomeration Factor)。他认为,集聚因素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这是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地方工业化,这是最重要的高级集聚阶段。在高级集聚阶段,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形成的地方工业化就是企业集群。在韦伯看来,企业集群的要素有四个方面:技术设备的发展使生产过程专业化,而专业化的生产部门更要求工业的集聚;劳动力的高度分工要求完善、灵活的劳动力组织,劳动力组织有利于集聚的发生;集聚可以产生广泛的市场化,批量购买和销售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提高了效率;正因为如此,集中化可以使基础设施,如煤气、自来水管道、街道等共享,整个 “基础设施”使 “单个企业廉价”是可能的,从而降低 “一般经常性开支成本”,同时,一般开支的降低还会促进集中化。韦伯不仅分析了企业集群的集聚因素,还分析了分散因素。他认为,分散要素无非是集聚要素的相反倾向而已。产业在一个地方集聚与否,可以看成是集聚与分散相互作用的结果。韦伯将产业集聚归因于企业决策者将集聚所得的利益与因迁移而追加的运输和劳动成本进行大小比较后的结果,他将社会集聚和意外集聚 (外部经济)看做是次要因素而在分析计算时没做具体考虑。由于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以古典经济学为基础、以成本分析为依据来研究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工业地域结构,所以,他没有考虑垄断价格给企业带来的超额利润,也没有考虑政府和当地社会文化的作用,而只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来考虑资源型产业的集聚。

(3)波特的新竞争经济理论。20世纪90年代,波特提出着名的竞争优势理论,体现在他的 《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和 《国家竞争优势》(1990)三部着作中。在该理论中,波特通过个案研究方法,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特征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企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并由此提出了分析国家竞争优势的 “钻石模型”,即认为国家竞争优势取决于4个因素:投入要素状况;需求状况;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波特认为,当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持续发展时,国家竞争产业会不断增强,反之会有失去优势的危险。一个国家在国际上成功的产业,在地理上呈现集中的趋势,这样会提高经营的效率和专业化水平。

阅读全文

与德国对中小企业提倡什么理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62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38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21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1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95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75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6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67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30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34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56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59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70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78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09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7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27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59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