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如何成为强国

德国如何成为强国

发布时间:2023-01-25 02:05:54

㈠ 作为一战战败国的德国,是如何用20年时间成为欧洲霸主的

从1918年一战结束,到1939年发动二战,作为一战战败国的德国,用了短短二十年时间便再度成为了欧洲霸主,竟然再度拥有了发动二战、挑战其他欧洲列强的实力。那么,一战后的德国是如何迅速崛起的呢?

德国虽然是一战战败国,但科研能力工业体系仍然强大

1918年11月11日,随着德国正式宣布投降,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德国作为一战战败国,虽然在经济、领土等方面面临着巨大损失,但出色的科研能力和强大的工业体系,却为未来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德国的科研能力到底有多么出色?我们以人们津津乐道的诺贝尔奖来举例,从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发,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在此期间一共获得了18个诺贝尔奖,这个数字大家或许有些模糊,但横向对比一下就不难发现其中的恐怖。同一时期,法国获得了16个,同属老牌帝国的英国只有5个,此外瑞士4个、意大利4个、美国3个、西班牙2个。

德国在工业经济领域的表现同样极为出色,要知道在1880年—1900年的“第一次经济奇迹”期间,德国的工业能力便已经排名世界第三,凭借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德国到1913年时,经济总量便已经占据全球的14.8%,这已经超越了老牌帝国英国的13.6%,仅次于美国的32%。而在贸易领域,一战前的德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贸易国,仅次于英国。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

时任美国总统胡佛表示,延期偿付权根本与债款无关;延期偿付权届期后,德国的仍要按杨格计划的规定赔款。但以上计划最后都全数失败,德国再也没有进行任何赔偿,纳粹党上台以后,更是不承认任何赔款,杨格计划遂告终结。

㈡ 一战德国战败后为何迅速发展成为二战强国

德国在第1次世界大战之后能够迅速崛起,主要是由2点原因造成的。首先要明白当初虽然德国失败了,但是德国的基础非常雄厚。由于当时德国还是有着一定实力的,所以并没有那么容易被打败。并且在第1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和英国等战胜国都反对削弱德国,所以德国就利用这个机会可以有发展的机会。当时美国和英国也想要利用德国来压制苏俄的势力。那些战胜国不仅没有惩罚德国,反而向德国提供了非常大的经济支持。就是因为当时这个决定,所以德国才可以在战争结束后迅速崛起。

㈢ 长期分裂为33个小国的德国,为何仅二十多年就成为世界第二强国

1862年10月,俾斯麦就职首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德意志邦联的其他33个邦国和4个自由市发出战争宣言:“ 目前普鲁士重大的政治问题不是靠空话连篇和多数派投票所能够解决的,必须用铁和血来处理。德国的一统天下不是靠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靠它的武力征战来打下江山。

当时的俾斯麦名声未显,他的这番发言在英法等老牌强国眼中,就显得有点狂妄自大的意思,德意志邦联下的其他邦国听了这话也有点按捺不住想要教训俾斯麦教他做人的冲动了。

但俾斯麦却用行动给了那些想看他笑话的人狠狠一巴掌: 仅用了八年左右,俾斯麦就把自己说过的豪言变成了现实

对于这样能把吹过的牛皮兑现的人,我们有一个很贴切的形容词——牛逼哄哄。

近代德国的崛起,某种意义上,确实称得上是一个比较传奇的故事。在1871年之前的德国,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当时的德意志,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也被许多欧洲国家所看不起。

俾斯麦的强势崛起结束了德国几百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俾斯麦的另外一项成就就是将原本实力并不拔尖的德国,在短短二十多年里,一跃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

自从1871年德国统一之后,德国国力就以飞速持续发展着。在19、20世纪之交,也就是在德国统一仅仅过了二十多年之后,德国就已然崛起为了新一代工业强国,甚至超越了昔日的两个欧洲老牌工业强国—英国与法国。(20世纪初,德国工业产值占全球比重为20%,而英国则为17%。)此时的德国,工业实力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德国速度,可以说是令人惊叹。当时正在进行明治维新的日本,也正是因此,将德国作为了自己的一个重点学习对象。

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类似的,任何一个传奇故事的背后,也必然会有它的原因所在。德国的崛起,自然也不会例外。笔者认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上,以史为鉴,从近现代历史上其他国家的崛起吸取经验教训,是很有必要的。在本文之中,笔者就会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究竟是哪些原因,使得德国在短短二十余年之内,就能够崛起为一代工业强国。

1、西里西亚地区

历史上,西里西亚地区原本是被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所控制的。在18世纪40年代,普鲁士与奥地利之间曾经爆发了一场战争,普鲁士从奥地利手里夺取了西里西亚大部分地区。 奥地利 对此耿耿于怀。

于是,在1756年(也就是中国清朝干隆皇帝在位的中期),奥地利联合俄国与法国,再次对普鲁士开战。普鲁士与英国结盟,对抗法、俄、奥联盟,这就是着名的“七年战争”(部分西方历史学家称其为“第0次世界大战”)。七年战争持续到了1763年,最后以英、普联盟的胜利而告终。普鲁士守住了自己先前夺得的这片土地。

在一百年之后,普鲁士王国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建立起了德意志帝国。因此,西里西亚的大部分地区,也就继续被统一后的德国所统治。西里西亚地区资源丰富,有着大量的矿产资源,如铜、铁、锌等等。欧洲工业革命开始以后,西里西亚地区随之成为了欧洲着名的工业区之一。德国控制这一地区,自然有助于德国的工业发展

2、莱茵河工业区。

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英、俄、普、奥诸国举办了维也纳会议(1814—1815年),商讨欧洲的战后格局。普鲁士希望能向莱茵河流域扩张势力。

为此,普鲁士积极寻求俄国的帮助,同意将原先普属波兰的华沙等地割让给俄国,以换取俄国在莱茵地区问题上对自己的支持。

在俄国的支持之下,普鲁士的要求在维也纳会议上得到了满足。普鲁士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了莱茵地区。后来,普鲁士又在莱茵地区发现了许多煤炭资源。众所周知,煤炭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当地着名的鲁尔工业区,也正是因此,得以快速发展。

3、阿尔萨斯—洛林工业区

还是说工业资源。普法战争结束后,法国把煤铁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割让给了德国。(中学语文课文中学过的《最后一课》,历史背景就源于此。)

自此,德国获得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此外,法国还向德国缴纳了高达50亿法郎的巨额赔款。)这对于德国的工业发展而言,也是大有裨益的。

前文提到:德国统一之前,德意志境内邦国林立。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德意志境内仍旧有30余个邦国。德意志各邦国在货币种类、计量单位等方面都不统一,并且还设立关卡,征收关税,不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这就对德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构成了较大的阻碍。(试想一下:如果你去其他省市的时候,还要专门去银行兑换一下货币,是不是显得很麻烦呢?显然,这对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

19世纪30年代开始,在普鲁士的领导之下,大部分德意志邦国组建了德意志关税同盟。德意志关税同盟对内取消彼此之间的关税,实行统一的货币、度量单位等等,统一商业规则,消除了各自之间的贸易壁垒,对外执行统一的关税。德意志关税同盟的成立,德国国内市场开始走向统一,是德国历史上的重要一笔。德国统一战争后,随着国家统一大业的完成,德国境内的货币、商业规则、度量单位等也最终实现了全面统一。这有力地推动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德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

此外,德国政府对于铁路建设的相关问题也是颇为重视的。德国统一后,德国铁路里程成 倍速 增长。一战前夕,德国总铁路里程已经超过了60000公里。德国也就因此成为了当时欧洲铁路网密度最高的国家。而除了铁路建设以外,德国的内河航运等其他交通运输业。也很发达交通运输业是工业化的成果之一,但是它加强了国内的经济交流等活动,有助于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国内市场的统一,从而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

之前提到:德意志关税同盟对外实行了统一的关税政策。统一的关税保护了德意志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在德国统一之后,德国政府对来自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世界霸主)等国的工业品征收高关税。如此一来,高价格就削弱了英国产品在德国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助于德国本国工业在这一时期的发展。

一般情况下,我们这一代人都应该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实际上,义务教育制度最早诞生于普鲁士王国。18世纪初期,普鲁士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家长必须将自己的孩子入学接受教育,如阅读、数学等课程,不然就会受到处罚。19世纪 前 中期,普鲁士政府又颁布法令,取消了小学学费,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的普及。直到19世纪中期,德国的识字率已经位于欧洲前列。

19世纪初期,普鲁士的柏林大学(今洪堡大学)创立。柏林大学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首次倡导学术自由以及教学科研,为德国的人才培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德国统一之后,德国政府进一步完善其教育制度。德国的教育制度为德国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是德国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助力。

总设计师曾经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德国政府十分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出台政策积极鼓励。大家想必都听说过西门子和奔驰这两个着名的德国品牌(1937年拯救了无数中国平民的约翰·拉贝先生就是西门子公司的一员),而他们就诞生于工业革命时期的德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产物—内燃机,正是由维尔纳·冯·西门子先生(西门子创始人)所发明的。此外,德国政府还多次派团学习外国的先进科技,聘请外国的技术人才等等。这些,都有利于德国的工业发展。

德国统一后,由于普法战争,德、法两国成为了死敌。为了孤立法国,在铁血宰相俾斯麦执政期间,德国积极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与其他国家保持良好关系。1873年,德国拉拢俄国和奥匈帝国,组建了三皇同盟。

然而,因为俄、奥两国都意图向欧洲南部的巴尔干半岛扩张势力,两国矛盾逐步激化。1878年柏林会议后,俄、奥两国最终因为巴尔干问题反目成仇。面对两个盟友的决裂,德国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德、俄关系也就因此逐步转冷。但是同时,俾斯麦还是在努力维护与俄国的关系,签订了《再保险条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德、俄关系。

俾斯麦还注重维护德、英关系。为了不刺激到英国,德国这一时期在海外殖民地问题上处事比较谨慎(韬光养晦),以避免与英国产生矛盾。

总体而言,俾斯麦执政时期,德国和大部分欧洲国家保持着比较良好的关系(德、奥两国为盟友关系,德国与俄、英两国的关系也暂时比较平稳。),其所处的国际环境相对较好。这一时期良好的国际环境也为德国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如今的中国,与当时德国的情况当然并不完全相同。但是毫无疑问,从德国崛起这段历史中,肯定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感谢大家的阅读,祝朋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觉得文章好的朋友们,记得给文章点个赞,关注一下,每天都会给您带来好文章

㈣ 德国是如何崛起的

自中世纪以来,德意志长期四分五裂,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然而,至少从18、19世纪之交,德意志民族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一跃成为欧洲的头号强国。

普遍的观点认为德国的崛起一靠军队,二靠教育。其中,教育被视为德国强大的根本原因。

将德国的强大归因到教育,虽然不是很全面,但不无道理。早在18世纪末,普鲁士就立法推行义务教育,开创了教育史上的一个先例。19世纪初,在普鲁士进行的诸项改革中,教育改革可以说最为引人注目。威廉.洪堡从人文主义理念出发,力求为所有的公民提供全面的教育,他所创立的教育体制为德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此后,在各邦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教育体制不断完善。比如在普鲁士,小学的入学率在1816年就达到60%,到1864年更达到93%。到1871年时,德国的文盲率大致只有13%,而英国的文盲率为30%(1861年),法国是24%(1866年)。德国教育领先的情况略见一斑。

洪堡等人所推行的大学改革,更是成就显着。洪堡主持建立的柏林大学扭转了大学发展的方向,推行教学和研究结合的原则,创立了德国式的研究型大学,同时也开启了现代大学的先河。在洪堡大学精神的滋养下,德国大学很快进入一个辉煌的时期,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专精的知识,而且富有科学研究的精神。大学教授更是以学术研究为天职,投身于教学和研究,做出了数不胜数的学术成就。

德国的大学得到普遍的赞扬和肯定。英国历史学家梅尔茨在20世纪20年代说:“在现代,没有一个国家像德国那样拥有那么多的思想学校和学术学校,也没有一个国家能自夸开创并进行了这么多巨大的事业,而他们需要大量训练有素人员的合作和集体努力”。

可以说,在近现代历史上,德国的学者和专家为德国带来的荣誉和关注要远远超过其他群体。而所有这些成就都是德国大学的成果,德国是欧洲国家中将大学与学术联系最为密切的国家。大学也许是观察德国人最好的窗口。梅尔茨认为德国大学“比任何别的东西都表征出德国的心智,德国心智在这种机构里得到最完美的表现”。

德国人重视教育,但不盲目重视。在19世纪中,德国建立起了一个庞大而多样的学校和培训体系。特别是在20世纪后期,“双元制”职业培训制度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被称为德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所谓“双元制”,就是把手工业中徒工的训练与学校的理论学习结合起来,政府和企业共同培养合格技工。在培训期间,学员按规定到企业学徒一定的天数,同时也必须到职业学校接受教育。

清末李善兰曾对德国的教育有一个概括,说德国的教育体制的特点为无地无学,无时非学,无人不学”,此说甚为精当。直到今天,这三条应当仍然有效。“无地无学”是说教育的普及程度,“无时非学”是说不同的行业和职业都有专门的教育和训练,“无人不学”则是说人人都有学习的机会,都有学习适合自己需要的学习机会。这种多轨、多类型的教育制度,虽然不一定符合民主的原则,但从效果和功能上看,这一体制为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行业领域培养了特殊的人才,这倒是体现了人尽其才的思想。

从反面看,当教育不受到重视或受到破坏的时候,国家的实力就会减弱,强国可以变弱。在纳粹统治时期,教育和科学事业受到极大的破坏,特别是大批犹太学人被迫离开大学、离开德国,德国的教育和学术事业因而受到空前的重创,从19世纪以来所积累的学术基础面临瓦解。经过这次浩劫,德国作为学术中心的时期也就一去不复返了。这段惨痛的历史为教育强国提供了一个反面的例证。

纵观近代德国的发展过程,我们有理由把德国看作一个教育兴国或教育强国的范例。19世纪德国史学大师蒙森曾把大学、军队和关税同时并列,认为这三者是德国崛起的核心因素。他能够把大学列在首位,想必不会反对教育强国、学术强国的说法。(作者系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㈤ 请问德国是怎样崛起为欧洲强国的

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 条件:①与西欧其他国家措施基本相同。②其他的具体措施和原因: a.政局趋向稳定,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实行非军事化。 b.美国的扶植,不仅保留雄厚的工业基础,还通过马歇尔计划提供经济援助。 c.政府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行,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 d.高素质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创造了“经济奇迹”。 结果:50年代,德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6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已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㈥ 希特勒时期的德国为什么强大

希特勒时期的德国经济为复苏阶段,并非腾飞。

为加强对全国经济的控制,纳粹政府对全国经济进行改组,淘汰中小企业和手工业,加速资本和生产的积聚和集中。首先,消灭小业主。其次,强制卡特尔化。

1933-1939年,希特勒在经济上强化了行政效能,对国民经济强化行政监管,其经济制度被后人称作“命令经济”。

为了稳定局势,纳粹政府经常援引魏玛宪法第48条规定的紧急状态法,发布管理经济的法令:

一是在经济领域推行严厉的刑法;

二是强制推行价格刑法,三是重建外汇管制;

四是为维护正常经济秩序而颁布卡特尔法;

五是在证券法、银行监管和税收豁免方面引进了银行监管制度;

六是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重新规定了泄露商业机密的刑法条款。

纳粹德国经过两个四年计划的发展,经济基本得到了复苏:1933年国民生产总值(以1928年价格计算)约为737亿帝国马克。

以不变价格计算,1938年的德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1,264亿帝国马克。但是,纳粹德国1913至1938年的经济年均增长2.6%还是微不足道的,它低于1870一1913年的平均水平2.9%,更远远低于1950至1960年的7.6%或1950至1970年的6.2%。

所以,纳粹德国的经济只能叫复苏而不能叫腾飞。

(6)德国如何成为强国扩展阅读:

希特勒对文化思想领域的控制也是前所未有的

纳粹分子的“焚书”,充斥着法西斯的专制精神,推行一条摧残科学文化事业的愚昧反动政策。1933年3月13日,戈培尔(Joseph Goebbels)被任命为教育和宣传部长,统管教育、文化和新闻出版工作。

为贯彻“领袖原则”和德意志民族精神”,在文化领域实行文化生活总体制。必须使各方面的创造性艺术家都集会在国家领导下的一个统一的组织中。不仅必须由国家决定思想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发展路线,而且还必须由国家领导和组织各种专业”。

在所谓纯洁德意志文化的旗帜下,法西斯还大张旗鼓地对“非德意志文化”开展大规模的清理运动。

首先是焚烧非德意志着作,1933年5月10日,在柏林及30多所大学所在城市举行一次“焚书日”活动,仅柏林就焚烧了近两万册图书,被焚烧的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卢森堡、李卜克内西、倍倍尔、梅林等人的着作,还有着名作家海涅、亨利希·、托马斯、爱因斯坦等人的着作。

其次是举办所谓“蜕化”艺术展览,对全国民间图书室、图书馆和博物馆进行“清理”,列出禁书、禁画书目,编造成册,一律被取缔。犹太艺术家的作品、表现主义风格和现代的艺术流派作品,均作为“蜕化作品”,在被取缔之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阿道夫·希特勒



㈦ 德国强盛的原因有哪些,史实说明

,德国的最大的竞争力是其合理的政治体制和学会妥协的政治文化,以及德国官员对权力的自我约束和对权力的敬畏。当一个国家的人民不用害怕官员,官员除了工资一无所有时,社会想不和谐都难;当官民和谐相处时无疑减少了不必要的内耗;当官员畏惧手中权力时,贪污腐败就不容易发生,即使发生了也能很快得到纠正。一个社会内耗较小、政府清廉执政则意味着国家可以轻装上阵,致力于发展经济,为人民谋福利。
其次,德国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其合理的经济制度,这就是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德国在短短的15年时间里之所以能实现民富国强,合理的经济制度是关键。德国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社会市场经济的建立,将经济发展的好处让渡给企业和个人,政府只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和法律秩序的维护者。政府的任务集中在防止经济的垄断,鼓励企业自由竞争和创新,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和个人财富的合理增长。这就是德国成为世界强国、人民富足安乐的重要原因。
第三,软实力同时也表现在一个国家的自信和包容度。去过柏林的游客都知道,在勃兰登堡门有一个小伙子举着民主德国的国旗、穿着东德的军服和游客照相。试想一下,假如有人在平壤穿韩国军服,扛着韩国国旗在大街上行走,会有什么后果?在访问柏林期间,我看到一群库尔德人穿白布聚集在美国大使馆前面,我问这是干什么?他们说抗议在土耳其军队轰炸库尔德的老人和孩子。我问他,你们游行示威是否需要批准?回答,“不需要,游行示威是自由的,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不影响交通。所以你们看,这个地方不在交通要道上”。这就是说,自由的前提是不妨碍别人,当你不妨碍别人的时候,你的自由是得到保障的。
第四,德国的软实力体现于其较高的国民素质,这种高素质蕴含于德国人民的生活细节之中,而生活细节和其传统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观察其民族素质,只需看其普通人的工作方式、生活状态和性格特质。
德国民族高素质的持续动力来自于德国教育。德国特色的教育是德国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一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教育,德国教育看似平淡无奇,但却培养了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了足够的人力资源。当年德国经济起飞,今天德国经济平稳发展有赖于德国教育,特别是独具一格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教育的特点之一是终身学习,我的同学中有白发苍苍的老头老太太,我问他们,你们来学习干嘛?因为在中国叫学以致用,到了60多岁,即使拿到文凭,没人用你就可惜了。老头老太太说,学习就是一种乐趣,是人生的需要,因此才终身学习。德国大学分布非常密,一个小小的国家就有三百多所公共大学,只要是公立大学,他都能讲的出一些值得骄傲的东西。比如哥廷根大学44人获得诺贝尔奖、洪堡大学29人、维尔茨堡大学14人(包括5位短期研究学者)海德堡大学10人、弗莱堡大学9人、图宾根大学7人、莱比锡大学6人。毫无疑问,德国真正的强大来源于教育。
虽然软实力看似无形,但其威力却不可低估。比如德国人的信誉,只要跟德国人打交道,只要他说可能的,一定能办到,如果办不到,肯定一句话都不会答应,因此,人们会对其信任有加。德国人良好的声誉、德国高质量的产品和德国非常优良的服务,这都是有口皆碑、有目共睹的。
国家软实力也和做人是同样一个道理。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讲信誉、政府很包容,其他地区的人就愿意与其往来,放心进行文化、商贸交流。交流活动增多,经济就会有活力,社会也就随之繁荣。

㈧ 德国为什么崛起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1、依托于其强大的科学技术。联邦德国科技基础雄厚,战后的德国政府鼓励科研部门与经济部门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使国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由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并得到了国家的经济援助和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
2、利用外国资本。战后初期的马歇尔计划增加了联邦德国的工业发展资金,扩大了就业,增加了税收,引进了新技术和新设备,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3、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战后德国人不能在国际上扮演重要角色,他们把全部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来并在很短时间里在经济上打败了当年的战胜国。
4、法德矛盾的缓和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德两国的发展走出了冤冤相报的怪圈,并走上了“欧洲自主”的发展道路。1951年4月,以法国、联邦德国(西德)为代表欧洲六国正式签订《煤钢联营集团条约》,至此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它结束了两国争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根本的纠正。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日益走向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重要力量,推动了法德关系的改善和德国经济的发展。
5、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联邦德国政府通过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6、进行社会政治改革。战后,德国清除法西斯主义,建立民主化的国家,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并推行较为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形势。
7、联邦德国人民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和他们的辛勤劳动。1950年联邦德国的在校大学生为10万人,平均1万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学生,到1970年增加到41万人,平均1万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学生。此外,联邦德国还非常重视职工的业余教育,由于教育和训练,联邦德国就业的劳动者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联邦德国人民的敬业精神,极大地促进了联邦德国经济的腾飞。

㈨ 不碰房地产,不碰金融业,德国是怎样变成一流经济强国的

德国把制造业当成经济支柱。

果失去工业,德国的经济将直线下降。因为德国的工业太发达了,而且它赚了太多的利润,所以德国人甚至不必为发展房地产经济而烦恼,因为绝对不需要这样做。强迫发展房地产经济将付出更多。至于不发展金融业,这主要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每个人也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痛苦历史。作为一个被打败的国家,德国必须支付大量赔偿金,这使当时的德国政府印制了大量钞票,导致通货膨胀。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德国和整个国家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因此他们现在在金融领域非常保守,宁愿赚钱少于发展金融业,因为德国担心金融问题会一度再次销毁他们。

㈩ 一战德国战败后为何迅速发展成为二战强国

一战时候属于德国战败,按到限制虽然很严重,但是没有真正打烂德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基础,德国依然是主要的工业国,国民人口等还是很多的,一战对德国的处置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只限制了德国的军备发展,但是德国的军事工业没有被完全摧毁,德国依然具备了扩军备战所需的一切条件。

德国在当时属于欧洲第一大国了,工业基础相当雄厚,一战没有在德国本土进行,破坏不大,恢复的底气还是有的,没有伤到德国的骨头,一战之后德国呢,转入低调重新进行储备,限制没有让德国落后于别人,反而让德国在多方面成了可以领先于别人的体制东西,二战之前,德国是重新起步,属于从零起步,虽说还面临许多问题,但是不受约束的地方也多,不会为以前的积累所因,更利于接受新的事物,新的理念,这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德国在一战之后,也在一直在谋求重新扩军备战。德国军队与企业等一直都是在进行这个准备,军方搞了不少计划,企业搞了不少研发项目,可以说,德国复兴的条件从来就没有失去过。

1914~1918年的一战,是德国取代英国世界霸主的一次试探,最后却以失败告终。一战战败后的德国却用了二十年的时间重新发展成为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强国。为什么德国能够迅速从一战的战败国发展为二战的强国?其原因不外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国内因素主要是德国的基础雄厚,经历过两次工业革命的德国具有完善的教育体系,高水平的 科技 发展水平,高素质的工人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国际因素主要是美国和英国等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平衡政策,英法等国力量的削弱降低了其对世界的控制力,以及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和苏联的存在为德国提供了机遇。

作为一战战败国的德国想要重新崛起,想要迅速发展成为二战强国是极其困难的。那么,为什么德国能够重新成为强国呢?
从德国的国内形势看:基础雄厚。 第一点原因:德国的教育体系完善,为德国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德国的 科技 水平高超,助推了德国生产力的发展。
一个国家最大的发展潜力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教育。一个教育发达的国家,必然会发展成一个全面发达的国家。教育意味着智慧的开启,教育意味着全 社会 国民素质的提高。一个国家国民的整体素质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发展高度。 德国完善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了高素质的国民,高素质的国民为德国的发展提供了高素质人才基础。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 科技 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 水平越高,就越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德国的 科技 水平高吗?德国的 科技 水平当然高。二战时期的德国制造就是德国 科技 水平的体现。 无论是德国的虎式坦克还是德国的斯图卡轰炸机,无论是德国的列车炮还是德国的导弹,都是德国高水平的 科技 展示。

教育的发展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会推动 科技 的发展, 科技 的发展又会推动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越高,德国崛起为强国的基础就越雄厚。
第二点原因:在德国进行工业化的过程中,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工人,这些高素质的工人重建了一战后受到破坏的德国工业体系。成熟的工业体系是德国血脉!
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崛起,成为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崛起,想要取代英国的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无论是英国的崛起还是德国的想要崛起靠的都是高素质的工人。 为了获得高素质的工人,德国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完善的教育体系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工人而存在。

虽然德国在一战争战败了,虽然德国军队的发展受到了限制。然而,德国的工人队伍并没有受到削弱。只要这些高素质的工人还存在,那么德国就能够重新建立被破坏的工业体系。 只要德国的工业体系建立起来,那么德国就能够重新武装军队。一个拥有强大工业体系和强大军队的国家也必然是强国。

德国在一战战败后的崛起依靠的是工人和工业,德国在二战战败后的崛起依靠的也是工人和工业。当然, 工人和工业的意义不在于强大的军队,而在于强大的竞争能力。拥有强大的竞争能力的德国怎能不是强国?!
从德国面临的国际形势看:秩序崩乱。 原因第一点:美国和英国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在欧洲采取了平衡政策。如果德国被完全压制了,那么法国就会控制整个欧洲。一个能够控制欧洲的实力强大的法国是不符合美国和英国利益的。
美国是美洲国家,英国是欧洲的一个岛国。美国和英国都与欧洲大陆没有陆上连接线,这种地理环境就决定了美国和英国必然对欧洲大陆采取平衡政策——让德国和法国互相牵制。德国强大,英国和美国就支持法国;法国强大,英国和美国则会支持德国。 一战后的情况是法国强大,所以英国和美国的政策是支持德国。德国成为二战强国与英国和美国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英国是二战前的世界第一强国,美国是想要取代英国世界第一强国地位的潜在强国。在英国和美国的竞争中,需要保持国际 社会 秩序的稳定。国际秩序如何才能稳定?各国力量保持平衡。欧洲的秩序如何才能稳定? 保持法国和德国的力量平衡。所以英国和美国是不支持一战后法国对德国的削弱的,这就为德国的重新发展打开了缺口。

法国想不想成为欧洲的霸主呢?当然是想的。法国成为欧洲霸主后会不会威胁英国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呢?一定会。 成为欧洲霸主的法国会不会与美国产生竞争呢?必然会。如此,英国和美国就实行了有利于德国发展的平衡政策。
原因第二点:英国和法国综合力量的削弱降低了其对国际秩序的控制能力。英国和法国制定的一战后的凡尔赛体系已经不能有效的控制德国的发展。
在二战之前,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是英国和法国。从巴黎和会的结果上看,英国和法国才是世界秩序的制定者和维护者。英国和法国为什么能够制定世界规则并维护世界秩序?因为英国和法国强大的综合国力。然而, 一战后的英国和法国虽然仍然保持了世界强国的地位,但其对战后国际秩序的控制力已经相对下降了。

二战之前,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是美国,美国之后是德国,德国又被苏联取代。无论是美国还是德国和苏联都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英国和法国的摆布。虽然英国和法国还是最强大的,但美国和苏联实力的增强决定了英国和法国处于无力状态。 虽然在一战后建立了国联,但美国并没有加入。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国际秩序的分化。

英国和法国不能控制美国,英国和法国能够控制德国吗?当然也不能。 英国和法国的力量在削弱,美国的力量在加强;英国和法国的影响力在下降,德国的力量却在上升。
原因第三点: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和 社会 主义苏联的存在为德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经济大萧条让英法等国无暇顾及德国, 社会 主义苏联又吸引了英法的注意力。在经济危机和苏联的影响下,英法没有能力和机会限制德国。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英国和法国才会限制德国的行为?在英国和法国内部 社会 情况稳定的前提下。英国法国内部 社会 稳定吗?当然不稳定。1929年从美国开始了遍及全世界的经济危机,英国和法国不可避免得陷入了经济危机之中,英国和法国政府的财政收入急剧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和法国对于德国的突破了《凡尔赛条约》的行为是无法控制的。

十月革命以后,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 社会 主义国家苏俄,后改名为苏联。苏联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发展道路,代表的是与资本主义完全不同的且与资本主义敌对的发展道路。 社会 主义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而资本主义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天然的敌人, 社会 主义与资本主义必然会进行不可避免的斗争。 在英国和法国眼中,德国力量扩张的威胁远远小于苏联存在的威胁 。所以,苏联才是英国和法国控制的重点,英国和法国想利用德国打击苏联。 从某种程度上说,英国和法国的绥靖政策就是故意的放纵德国,以期望德国进攻苏联。

二战前,英国和法国的主要目标在于苏联,而不在于德国; 英国和法国的注意力在经济危机,而不是进行军事斗争。所以,德国获得了发展的战略机遇。

总而言之,一战后战败的德国能够迅速发展成二战强国既是因为自身的基础雄厚,也是因为国际秩序崩坏后出现了对德国有利的国际局势。在国内因素和国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才使德国成为了二战强国。任何一个强国的出现都需要自身的实力强大,都需要获得对己有利的国际局势。空有实力而没有机会的国家是不可能成为强国的,获得机会而没有实力的国家也是不可能成为强国的。一战后到二战前的德国是既有实力也有机会,所以德国成为二战强国。机会和实力是个人成功的关键,也是国家强大的关键;机会和实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感谢希特勒吧!

一战后的德国作为战败国,混得却是不怎么样。

割地、赔款、军事制裁这三座大山压得德国喘不过气来。

首先,一战的失败导致德国领土以及殖民地权益大幅度丧失。

比如,德国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战时,就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了法国。这是普法战争过程中,德国前身普鲁士从法国强占去的领土,一直被视为法国人的耻辱,都德的《最后一课》也就是讲的那个时期的事情,所以这也被称为恢复法国在普法战争前的疆界。

此外命运类似的还有,北石勒苏益格回归丹麦。西普鲁士、波森省归属波兰,西里西亚予捷克斯洛伐克,萨尔梅迪给比利时,克莱佩达地区给立陶宛等等。几乎德国周边的国家都从德国身上吃到了肉。特别是波兰,占据着曾经条顿骑士团的故乡。

这些都为日后德国的疯狂报复埋下了伏笔。

当然,这是欧陆领土。其在海外的殖民地同样也纷纷换了主人,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分配。比如在山东的权益被日本拿掉了。当然,按理说这本该属于我们自己,因为当时中国参加了协约国阵营,属于战胜国。但“二十一条”将权益出卖,并由此引发了“五四运动”。

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得中国和德国没有了殖民地上的冲突,使得上世纪三十年代,双方度过了一个资源换武器的密切合作期。

此外还有萨摩亚分给了新西兰、东非给了英国、喀麦隆给了法国,马里亚纳给了日本等等。

殖民地的丧失,导致德国失去了廉价的原料采集地,这也是其后来选择和中国合作的重要原因。

当然,对于德国发展来讲,除了领土丧失,更为严重的是经济损失。

根据协约国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共需赔偿2260亿马克(约合113亿英镑)且以黄金支付。1921年赔偿金额确定为49.9亿英镑,即1320亿马克。这笔钱来源于德国关税、烟酒糖专卖税、铁路收入及工商企业税。换句话说,德国几乎的所有税收都得要拿去赔款。

这笔钱,就像一把无形的枷锁压在德国身上,使得德国喘不过气来。

此外,为了防止德国再生事端。协约国对于德国在军事上也给予了极大的限制。按照条约规定,德国不能拥有海军,不能拥有空军,不得进出口武器,甚至于连取消义务兵制来现在德国军事训练人数的招数都想到了。

当时的德国,仅仅只被允许拥有10万陆军部队,即咱们所熟知的魏玛共和国时代的十万国防军,那是日后二战中盟军的噩梦。

总之,海外利益瓜分,领土被割让以及难以承受的战争赔款,极大的限制了德国的发展,使其在后面三十年代席卷西方的经济危机中,举步维艰。

当时的德国国内经济面临崩溃,通货膨胀高得吓人,马克疯狂贬值。据说当时为了节约印刷成本,钞票已经变成单面的了,且面值大的吓人。

此时的德国民众陷入了绝境,他们需要希望,需要生存下去的希望。这时候,纳粹和希特勒站了出来,他们打着“生存”的大旗,走上前台。

而纳粹上台后,利用民众对于纳粹政府的信任废除了黄金与股票交换,只进行货货交换。换句话讲,当时纳粹政府利用空头支票来代替了当时非常需要的真金白银。

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其意味着政府可以在暂时没有硬通货支撑的情况下,来维持 社会 的一个经济运转。

特别是强制性的以物换物,完全就规避掉了货币贬值带来的通货膨胀问题。当然,这里面门道很多,又是发行债券,又是控制物价等等,这里就不多讲了。

当然了,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不足以从根本上去解决德国的经济颓势,毕竟资源就那么多,再怎么换,大家还是吃不饱饭。

所以,接下来便是第二步,也是国家面对金融危机最常用一种办法,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机会,让大家有工作可做,进而创造出更多的资源。

当时希特勒政府弄出了一大片基建工程,比如修路,建楼等等。德国建筑工人的数量从66万人急剧增加到200多万人。

此外,政府还鼓励制造业,因为一战虽然失败,但德国的工业体系尚存,人才技术都在,只是没有订单。而为了刺激内需,政府再次干预,民用消化不了就政府来,转为军用。就算用不了,那也先造着。

这也使得德国的军工业非常发达,为日后德国发动战争打下了基础。

不过,说这么多,大家估计都会有疑问。难度希特勒恢复德国经济仅仅就是靠开空头支票吗?

当然不是,光开空头支票也不行,毕竟老百姓要吃饭,工厂原料也要进口,这些都是实打实的需求,要拿钱的。

那么钱从哪儿来?

首先,赔款这方面虽然压得德国喘不过气来。但好在压得不算太久。因为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德国并不是没有帮手。首先死对头英国为了保持“大陆均势”,并没有严格限制德国。而道威斯计划的实施,更是成了德国的救命稻草。为了不让德国因为经济崩溃而还不起赔款,协约国以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这使得以美国为主的大批外国资本源源不断流入德国,杜邦、美孚、摩根、福特等财团和公司都跟德国签订了巨额订单。

此外,纳粹还将犹太人洗劫一空,以补充内需。

如此一来,钱的问题,不再那么严重。

但这些还不足以让德国称雄欧洲,毕竟《凡尔赛条约》还在,经济、军事上限制依然很大。

所以,接下来最主要的就是冲破限制,而这就得感谢英法了。1935年德国恢复普遍征兵制,英法没管,此后莱茵事件,英法等国又没有管。最终德国得以成长为军事大国,并凭借着强大军事实力去开启掠夺式经济,比如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其实力愈发膨胀。

最终成为了欧洲的噩梦!

一战德国战败后,本国未遭外敌进入,(除了一次法国进入德国工业区,后又退出。)割去的土地,也非精华地区。德国的工业和技术工人、工程师也得以完全不受损失,可以说,德国元气尚在。在军事方面,由于有军官团的存在,虽常备军只保持10万,但都是精英,在军事训练方面,和苏联的合作,让其军人有了充分的训练。经济方面,有美国的贷款和“希特勒新政”,使德国经济大有发展,又利用当时的反尤趋势,获得了大量的硬通货。而德国民间充斥着对“一战”的不服和复仇心里,有了民意基础,可以说战争的三个w,何时、何地、何人都已解决,第四个w,为何,早已不存在问题——那还等什么?又何能不强?!

第一德国本土没有遭受战争破坏,第二美国提供了大量贷款及技术支持,第三日耳曼人坚韧团结和强烈的复仇心。

1. 德国本土没有遭受战争破坏

一战结束时,德国本土受到的打击根本不值一提,虽然死伤无数(相较英法已经好很多),但工业机器和工业人口都得到了保留,这就为日后的崛起留下了基础。只有有合适的时机这些工业机器和人口就能创造出巨大的威力。

2.美国提供了大量贷款及技术支持

由于德国经济低迷,饭都吃不饱,还通货膨胀,战争赔款一直很难缴完的,就造成了英法能正常的还美国人钱了。美国为了这笔钱,就搞出了一个道威斯计划,来主动贷款出钱扶植德国经济。这就导致了本来应该德国给钱出去的,结果却是越来越多的钱往德国流。这就是德国能够经济崛起的重要原因,为德国二战打好了经济基础。

3.德国人的团结和复仇心

一战后,战胜国处置德国的《凡尔赛条约》,被德国人视为奇耻大辱。复仇的种子,在很多德国人心中生根发芽。这次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清零,本土13%的面积被割走,使得德国人心里都憋着一口气,全国都有着这样坚定的复兴德国的目标,注定发展会更加迅猛。

以上个人观点,欢迎点评。

一战和二战为德国储备了很多科学家,可谓人才济济,尤其 科技 一流。又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做为后盾,想不发展都难。

第一次世界大时间(1914~1918)年,随着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在经过四年多的残酷战争中,欧洲有3000多万人死伤,有200多万妇女无法再组建家庭,不能不说和平对我们来说真是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当下。众所周知好战必亡,德国战败后被迫割地赔款,虽然英法取得胜利,但元伤也大伤,唯有美国在战争中牟取暴利,成为战后世界上第一的金融强国,印证了一句名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要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个相对短暂的和平时期出现了,德国实力得到迅速恢复,毕竟德国还是欧洲大国,当时还坐拥6000多万的人囗,德国科学技术仍然高度发展,经济潜力依然巨大。再者一个得益于是美、英资本的扶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美、英统治集团企图将德国变成为反对 社会 主义苏联的反动堡垒,所以多方面支持德国,就这样德国在政治上取得了和战胜国平等的权利。德国在恢复经济的同时,也采用种种手段重整军备,使德国一步一步地变得强大起来。

领导人是关键

技术再那里啊

1、德国的工业本来就很强,即使在二战中被摧毁严重,但整体技术基础摆在那儿了。

2、德国完备的教育体系,人才充足,虽然在战争中有的逃跑到了外国,但留在国内的还是大部分。

3、由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德国得到了美国的大量援助。

4、日耳曼人团结尚武的民族特性,即使输了一次,也不会让自己输一世。

阅读全文

与德国如何成为强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3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10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89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34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5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4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375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35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0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0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27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3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37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51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178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48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7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998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33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