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8世纪的德国文学经历了哪3个发展时期
18世纪的德国文学经历了3个发展时期。
启蒙运动时期(1700—1770):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德国的民族文学。德国启蒙文学最初的代表是戈特合德(1700—1766)。他的主要功绩是反对封建文学传统,倡导建立统一的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他一生致力于戏剧改革和戏剧理论建设,并创作了宣传启蒙思想的着名悲剧《濒死的卡托》(1730),为德国民族文学的诞生做出了积极贡献。
莱辛(1729—1781)是德国最有影响的启蒙作家和文学批评家。他最早提出写“市民悲剧”的主张,并亲自创作了德国第一部市民悲剧《萨拉·萨姆逊小姐》(1755),后来又陆续写出喜剧《明娜·封·巴尔赫姆》(1756)、悲剧《爱米丽娅·迦洛蒂》(1772)和哲理剧《智者约旦》(1779)等优秀剧本。他的美学论着《拉奥孔·论画和诗的界限》(1766)和戏剧理论《汉堡剧评》(1769)全面阐明了启蒙主义的美学观点和戏剧主张。莱辛的理论着作和创作活动为德国民族文学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狂飙突进时期(1770—1785):18世纪70年代,随着启蒙运动的深入和发展,德国发生了一场全国性的文学运动——狂飙突进运动。这一运动因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而得名,参加者多为具有叛逆精神的文学青年。他们反对专制暴政,揭露社会黑暗,提倡民族意识,要求国家统一;同时接受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崇尚天才,强调感情,追求个性解放。注重抒发个人的内心感受,形成德国文学史上一次反封建斗争的高潮。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一运动仅局限在文学领域,始终没有发展成为政治性的社会革命运动,而且持续的时间不长,到了80年代中期便迅速走向衰落。
狂飙突进运动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戏剧方面。其次是散文和诗歌。青年时期的歌德和席勒是这一时期德国文学的重要代表,理论家赫尔德尔(1744—1803)则是这一文学运动的纲领制订者和精神领袖。歌德的着名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利欣根》、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席勒的剧本《强盗》、《阴谋与爱情》是狂飙突进运动时期德国文学的重要收获。恩格斯热情称赞这些作品“渗透了反抗当时整个德国社会的叛逆精神”。
古典时期(1786—1805):18世纪末德国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它标志着德国民族文学的最后形成。1789年的法国革命给德国人民很大的震动,也给德国文学界以深刻的影响。当时德国资产阶级还没有力量夺取政权,只好在文学中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人道主义的理想,便把目光转向古希腊,认为古代艺术体现了一种淳朴和谐的美,用这种美来教育人便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倡导学习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创造了德国的所谓“古典主义”文学。这个时期,歌德和席勒密切合作,把德国资产阶级文学推向了顶峰,并且奠定了德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㈡ 启蒙主义运动时期德国文学最伟大的作品是什么
(1)英国 亨利•菲尔丁(1707—1754)着有四部长篇小说:《大伟人江乃生•魏尔德传》、《约瑟•安特鲁传》、《弃婴托姆•琼斯的故事》和《阿米莉亚》。 丹尼尔•笛福(1660—1731)着有《鲁滨逊漂流记》、《辛格顿船长》(一译《海盗船记》)、《摩尔•费兰德斯》、《罗克•萨娜》、《大疫年日记》、《一个士兵的回忆》等。 (2)法国 彼埃尔•高乃依(1606—1684)着有《熙德》、《贺拉斯》、《西拿》和《波利厄克特》等。 若望•拉辛(1639—1699)着有《安德罗玛利》和《费得尔》。 莫里哀(1622—1673),主要作品有《伪君子》、《石宴》(或名《唐•璜》)、《恨世者》、《吝啬鬼》等。 孟德斯鸠着有《波斯人信札》。 伏尔泰着有《查第格》、《老实人或乐观主义》、《天真汉》是哲理小说的代表作。 狄德罗的着名小说是《修女》、《定命论者》、《拉摩的侄儿》。 卢梭的文学着作是《新爱洛伊丝》、《爱弥儿》和《忏悔录》。 (3)德国 莱辛(1720—1781)。他的文学理论着作有《拉奥孔,或论画与诗的界限》和《汉堡剧评》。他还着有悲剧《萨拉•萨姆逊》和《爱米丽雅•迦洛蒂》等。 席勒(1759—1805)最着名的作品是《强盗》、《阴谋与爱情》和《华伦斯坦》三部曲。 歌德(1749—1832)的两部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
㈢ 德国启蒙主义文学的成就
德国启蒙文学分前后两期,40年代以前为前期,德国文学界的权威人物是约 翰•克里斯托弗•高特舍特(1700-1766年)。他主要的功绩是改革德国戏剧,并 对戏剧理论有所建树。
他接受布瓦洛《诗的艺术》的文艺理论,提倡戏剧创作应以 高乃依和拉辛为榜样,认为“理性是正确的风格的基础和源泉”,因此文学应该合 乎理性,而文学创作也应以教育和改善道德为目的。 到了启蒙主义后期,德国民族 文学才开始走向一个辉煌的时代,它的奠基人是莱辛。
18世纪70年代,德国发生了一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文学运动,即 “狂飙突进”运动,它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因作家克林格尔( 1752年一 1831年)的同名剧本而得名。“狂飙突进”运动在反封建和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方面 比启蒙时期更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标志德国资产阶级民族意识有了进一步的觉醒。
其主要思想倾向是反对封建割据,反抗封建压迫和虚伪的道德风尚,批评死气沉沉 的封建文艺,要求创作自由和个性解放。“狂飙突进”运动的作家们重视民族意识,提倡民族情感,强调从本民族历史中吸取题材,发扬民族风格;他们反对封建束缚,崇尚感情,要求自由和个性解放;他们拥护卢梭“回到自然”的口号,歌颂理想化的自然秩序,赞扬他们心目中的所谓淳朴的儿童和劳动人民。
这些作品中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并掺杂着感伤主义成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这场运动只局限在文学领域,没有发展到政治性的社会运动。“狂飙突进”运动的中心是斯特拉斯堡。约翰•高特夫利特•赫尔德( 1744—1803年)是狂飙突进运动纲领的制订者,他在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文艺理论以及对民间文学的搜集和研究。
这一时期德国文学的代表人物是青年时期的歌德和席勒,代表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