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核裂变为什么会被美国先使用

德国核裂变为什么会被美国先使用

发布时间:2023-02-07 21:15:49

‘壹’ 为什么德国首先发现了核裂变,美国却率先成功研制了

一个女人在娘家时就怀孕了,在出嫁后把孩子生在了夫家,你能怪这个女人的娘家没有得到这个孩子吗?
原子弹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之所以它没有在德国生产出来,是因为德国在原子弹完成研制之前就已经被攻占了,德国的科学家被美国人抢走了,美国研制原子弹是在德国研制基础上实现的——这就象是抢走了一个怀孕即将临盆的女人,然后把孩子生在自己家一样自然。
当年杜勒斯有句名言:科学家是高地,科学家是未来,科学家是长期的回报!
与苏联重视抢钱财和机器设备不同,美国人因为离得远,机器设备运输不便——也许那些设备它就看不上——所以它更重视人才的抢夺!

‘贰’ 二战时期德国、日本和苏联都有原子弹计划,为何只有美国成功

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自然非二战莫属,二战的终结性武器也是众所周知的——原子弹。作为人类历史上威力最大的武器之一,原子弹直接加速了二战进程。

但是也产生了一个问题,除了美国,当时的德国和日本都有原子弹计划,但是为何德国和日本都没能抢先造出原子弹,尤其是,拥有强大国力的苏联二战时期也没能第一个研制出原子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940年,英美德等国的科技杂志不约而同的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关于核科学的研究论文几乎一夜之间消失的无影无踪。各国的主要核物理学者也都销声匿迹,就像从未在学术界出现过一样。

2. 全力以赴

虽然德国日本和苏联都有原子弹计划,但是由于战争等原因,并不能全力以赴的发展,比如日本陆军部建立原子弹方案之后,海军也建立了相应的方案,众所周知日本陆海军不和,所以陆军和海军的方案直接冲突就体现了出来。陆军抢夺了大部分的核科学家,但是却认为原子弹并不能制造出来:“以德国和美国的国力都不能制造,日本至少需要10年时间。”但是日本海军却一直没有放弃原子弹计划。

德国和日本的毛病也差不多,陆军和海军各有一套计划互相掣肘,而且方案不同,海军专注于核动力潜艇(毕竟海军靠邓尼茨狼群战术活着),所以德国的核计划也算是各有各的一套。

而且当时浓缩铀的方案全世界有三种,这三种方案到底哪个比较好谁也不知道,美国的曼哈顿计划居然三个方案同时上马,但是其它国家可就完全做不到了,比如苏联由于苏德战争的问题核计划就只能一拖再拖,其实苏联掌握了大量的美国核情报,也具有相当的研发实力和国力,问题在于苏联被苏德战争束缚无法全力以赴,所以美国才能抢先。

3. 秘密破坏

其实美国核计划成功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在于破坏了德国的核计划。比如当时德国本来认为石墨反应堆是可行的,但是盟军情报人员通过往石墨里面掺入杂质导致石墨不纯,以至于德国的核科学家认为石墨根本不能作为减速剂,结果德国在挪威的重水工厂还遭到了盟军特工的攻击,导致德国重水生产停滞,所以德国最终才未能生产出原子弹。可以说盟军的破坏对德国核计划失败也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说,核武器的成果不单单是国力问题,更是考验整个民族智慧的问题,可见我国当年的成功是多么令人振奋。

‘叁’ 二战时德国先于美国制造出原子弹吗

美国最先制造出原子弹
德国作为一个在本世纪初在物理学领域曾遥遥领先,特别是在核物理研究方面拥有象海森堡、盖革、博特和在放射化学上有象哈恩这样优秀人才的国家;作为一个最先在实验室里分离出铀235,首先发现核裂变和具有强大的化学工业,并占有很好的铀资源的国家;作为一个具有良好的组织传统,而且即使是盖世太保这样的特务组织也对科学研究有一定兴趣的国家,德国却未能在世界上首先制造出原子弹,其中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一:纳粹对现代科学、尤其是抽象科学的反对,使得核物理研究失去了基础当现代物理学的一些概念与经典物理学发生冲突时,德国物理学界的保守势力和亲纳粹分子,无形中接受和应用了纳粹的理论宣传,而将这种学术上的冲突归并为政治和民族观念上的冲突。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勒纳和19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斯塔克,从20年代起就致力于所谓“日耳曼物理学”的研究和分类,企图为经典物理学找到“日耳曼血统“的原因。勒纳攻击相对论为“犹太人的诡计”,斯塔克宣称量子力学是“徒劳的形式主义”。他们不断地晋见包括希特勒在内的纳粹高级领导人,并在纳粹主管宣传的罗森堡的支持下,不断地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文章,攻击爱因斯坦、普朗克、索末菲、海森堡和他们的学说,企图将自己的“日耳曼物理学”强加于德国社会。
二:纳粹对犹太科学家的迫害,使大量优秀科学家逃离德国,导致核研究方面的人才匮乏,同时也成全了美国的核计划。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哥廷根的4个物理和数学研究所的所长中有3个离职,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也离开了柏林。这一年共有20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辞职而去,其中包括11位物理学家。在战争前夕,有40%的大学教授失去了职务,这些职务大多落到了不学无术的纳粹分子手里。在索末菲的领导下,慕尼黑大学曾经是一个很出色的原子研究中心。1935年,索末菲准备退休时,他与其他学者想请海森堡作为接班人,但纳粹分子拒绝了这一要求。经过3年的较量,最后还是由一名纳粹分子占据了这个职务,从而断送了这个中心。纳粹在青年学生中进行煽动并征兵,还使德国的核研究失去了一批年轻的研究人员和学生。对于研制原子弹这样大规模和复杂的科学研究,一支有志献身于研究,精力旺盛,反应灵敏的年轻研究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但德国恰恰缺少这样一支队伍。
三:纳粹对核研究的组织工作不得力。希特勒将科学研究和人的品德对立起来,他强调:“德国教育需要的是个人为团体的牺牲精神,而不是由科学助长起来的物质利己主义。”尽管德国邮电部长奥尼索格在1940年就对希特勒讲过原子弹,斯皮尔在1942年又向他汇报过,但至今没有发现任何记载希特勒在这个问题上曾采取行动的文件。1942年以前,希特勒完全把赌注押在闪击战上,认定战争会很快结束,认为不需花费大力气去研制尚无把握的新式武器,没有原子弹照样可以取胜。纳粹头目们还从发动战争的实用需要出发,一开始就把研制火箭武器放在首要地位,仅从1937年到1940年,德国陆军在发展大型火箭方面就花费了5.5亿马克,而德国军备部长施佩尔批准给予“铀计划”的经费,只有100多万马克。这与美国的“曼哈顿工程”相比,还不到千分之一。
四:德国人对原子弹的研究发生了偏差。制造原子弹离不开反应堆,有了反应堆才能摸清形成大量核裂变的规律,而制造反应堆必须有能够使中子裂变速度变慢的物质,即减速剂。德国科学家最初找到了两种控制中子裂变的物质,一是重水,二是石墨。德国科学家开始采用的反应堆是石墨沸水堆,石墨有减慢中子的作用。布雷格根据自己的理论推断和计算的结果,很有预见地认为最理想的减速剂是石墨。于是他提出需要100块长3米、宽0.6米的石墨片进行深入的研究。生产任务交给了位于拉齐步日的一家工厂,由于石墨片的规格特殊,数量大,加上紧迫的交货期限,引起了总工艺师埃尔温·施密特的猜测,他断定这是用于军事目的,于是,他设法使生产出来的石墨片中含有二氧化铁、钙和硫等杂质。布雷格不知其中缘由,他用这些含杂质的石墨片进行试验,结果屡试屡败,最后不得不怀疑是自己的理论或计算出了问题,布雷格只得另从其他途径寻找新的减速剂,原以接近制造原子弹的日期便大大推迟了。而着名物理学家费米在美国芝加哥设计的用石墨作减速剂的原子反应堆,却于1942年12月2日试验成功,打开了可控核裂变的大门,为美国制造原子弹铺平了道路。正如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在1954年为《纽约时报》着文所说的那样:“本来布雷格教授是会比美国早两年造出原子弹的,只是由于他的一个差错,才使得人类免遭一场全面的浩劫。”布雷格面对失败,不得已另找途径,经过多次试验分析,德国科学家们最后确认重水可以充当减速剂。
五:英国特工对挪威重水工厂的破坏使得德国的原子弹研制计划几乎陷入停滞。重水由氘和氧化合而成,天然水中的重水含量只有六千分之一左右。德国重水的主要来源是被占领的挪威的“努尔斯克”重水工厂,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重水生产工厂。英国突击队和当地挪威的地下抵抗组织联合起来,欲图摧毁这个重水工厂。第一次突击以失败告终,但是德军在抓获了这些突击队员后,未经审判就把他们处决了,但并没有提高警惕,有效地加强对工厂的保护,以至工厂最后被完全摧毁。后来,重水的供应一直卡着德国核研究的脖子。1942年,德国全部的科研计划归戈林管理,一批科研人员也从前线返回实验室,但在这一年虽然有2500万马克的科研经费没有用完,却没有对急需资金的核研究提供更多的帮助,以后,重水工厂和铀工厂相继遭到破坏,加上前线告急,德国的工业再也负担不起核反应堆的建造和原子弹的研制任务了。
六:德国科学家内部的思想混乱和失误部分参加德国核研究的人是很消极的,并没有全心全意投入研究工作,大多数科学家都是带着像海森堡那样的复杂心情参加核研究的。其时,德国“铀计划”的核心人物海森堡已认识到许多原子弹的关键技术问题,如,他认识到了制造原子弹的核心部分——反射器和临界质量问题。他在德国战败之时,曾对哈恩说过:一个直径54厘米、重约1吨的球状铀235,能够利用“极快的中子“维持链式反应,并产生大量的中子,但是,如果铀235材料外面包有一种“反射器”的话,那么有250公斤的铀235就能起爆了……通过临界质量以下的两小块铀235压到一起的方法,就能控制起爆时间。海森堡等德国科学家在战争期间故意避开了对原子弹的研究,转而研究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这是使德国原子弹研制工作没有突破的一个重要原因。海森堡对他的行为曾这样解释道:“在专制政权统治下,只有那些表面上与政府合作的人才能进行有效的积极抵抗。”另一位科学家罗伯特·容克对此作了补充:“海森堡和他的朋友们之所以原因从事德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这首先是为了使另外一些缺乏觉悟的物理学家无法把他们决心使之失败的事业推向成功。”而一直与纳粹作顽强斗争的劳厄,在评论德国失败时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作出新发现的愿望,他就作不出新发现。”

‘肆’ 原子弹是怎样被发明出来的

20世纪初,当着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首创了核动力公式后,到了30年代,意大利的费米,英国的詹姆斯·乍得威克,德国的哈恩、施特劳斯等科学家均在原子物理的研究中发现,1克重的铀产生裂变后其能量相当于燃烧3吨煤或200升汽油所放出的能量,所产生的爆炸力将是巨大和惊人的。人类自此进入了崭新的“核工业”时代。

一、德国人捷足先登,核武器研发动手很快。
然而,就在科学界这一惊人的发现感到欣喜的时候,德军最高统帅部也对此发现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认为:如果应用到未来的战争中,制造“超级武器”,称霸全世界的梦想指日可待。

说干就干,1939年4月,6名原子物理学家被召集到柏林,当然这个会议是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会议就一个议题,就是如何开发原子能的应用,研制可产生核裂变的装置,直白的说,就是原子弹。德国人的效率就是高,同年的9月26日,德军最高统帅部就正式确定了代号为“U”的秘密研制核武器的计划。

二、专家向美军方建议,被当做“怪人”。
该计划的实施,最终还是在物理界成为大家熟知的消息,一些开明的科学家很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原子弹的威力巨大,谁拥有它谁就能主宰世界,如果“战争狂人”希特勒一旦拥有,凭他的疯狂劲,倒霉的是全人类。

这些担心不是危言耸听,他们要阻止德国的实验项目,流亡在纽约的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立刻联系一些开明人士或权威人士,积极奔走,呼吁白宫尽快开展“超级武器”的研发工作,目的就一个,不能让希特勒研发出“超级武器”。但当他们向美军方提出这项方案时,军方从没有听说过这样东西,也不相信原子弹能产生巨大破坏力。最终这些专家都当成“怪人”来看待,对他们的建议更是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

三、美国是唯一能阻止该计划的国家。
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啊!军方的态度让费米等人即感到失望,又心急如焚,他们深知核能的巨大威力,如果“战争狂人”抢先制造出“超级武器”,那么人类的悲剧将是史无前例的。他们不气垒、不放弃,深知“超级武器”的研发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首先,研发需要雄厚的经济后盾作保障,没有钱什么事情都不用去想,而当时的美国是经济大国,有这样的经济条件;其次,许多科学家或专家为了躲避战火,来到“天堂”纽约,使这里拥有当时最多的人才和完备的研发体系;第三,当时白宫没有直接参战,而且隔着大西洋,远离战火纷飞的欧洲,为研发提供安定的 社会 环境。这些条件,只有当时的美国能提供,也只有它才有可能挑战德国,并与其相抗衡。

后记
软的不行,来硬的。费米、泰勒等人决定直接上书总统罗斯福,只有他能让研制方案落实并尽快实施。为了增加说服力他们找到了德高望重的爱因斯坦,请他作为代表向总统进言。同时,还拉上科学顾问阿列克谢·萨克斯(罗斯福的好友),委托他向总统进行游说工作。

最终,1939年10月,罗斯福下令成立一个铀顾问委员会,并于当年的12月6日正式批准了“超级武器”的研制计划。国会首批20亿美元科研经费到位。白宫在正式制定这项研究工程的同时,为这项工程取名为“曼哈顿工程”。

这个问题以时间序列梳理如下:
180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约翰道尔顿观察分子时发现了分子上有重影,开始不以为然以为自己是老眼昏花了,后来眯眼仔细观察发现了是一种更小的物质——原子

1911年,新西兰原子核物理学学家卢瑟福用阿尔法粒子轰击金箔提出了原子核模型,随后通过同样的实验发现了原子核中更小的单位——质子。

1934约里奥居里夫妇用阿尔法粒子轰击元素,第一次发现人工放射性

1938年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235时,发现了奇怪的现象,轰击后铀就像发生了连锁反应,又会出现新的中子使更多的铀原子被轰击,并且放出了能量。随后就将这个现象叫做核裂变——这是认为这个现象很像生物中的细胞分裂,毕竟1841年就发现了细胞分裂,这个概念是成熟的。着名核物理学家费米发现中子辐射产生新放射性元素以及用慢中子引起核裂变获得同年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领完就跑到美国了。
失道寡助——德国
1939年4月,柏林大学和柏林工业大学教授舒曼和汉堡大学物流化学系主任、陆军顾问保罗 哈特克来到希特勒位于帝国战争部的办公室,向希特勒汇报了可以利用铀原料来制作一种新式炸弹的构想,随后希特勒正式批准德国原子能计划。

1940年海森堡称为德国研究原子弹的负责人,德国原子能计划紧密推进,同年4月9日,德国占领了挪威重水生产厂,并且掠夺了全部重水。

1944年2月,德国的所有重水又被英国突击队摧毁,虽然德国建设了用于核物理实验的重水反应堆,但是知道战争失败,反应堆并没有临界。不过事后证明德国的原子能计划完成度已经达90%,只比美国至多慢了两年。
得道多助——美国
1939年德国核裂变成功的消息发表后许多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其中奥秘,其中美国籍匈牙利物理学家魏格纳就力劝美国政府抓紧开始原子能计划,要赶在纳粹德国前研究出核武器。

1941年10月9日,美国罗斯福总统批准了原子能计划

1942年8月,研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开始,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参加其中,包括逃跑到美国许多顶级犹太物理学家,包括奥本海默、费米等,爱因斯坦也提供过咨询,奥本海默被称为“美国原子能之父”。

1945年7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三位一体”爆炸成功,当量相当于1500—2000吨TNT炸药

原子弹我们大家都知道属于核武器,它的威力骇人听闻。但原子弹是怎样发明的,或者说为什么能有人想到这恐怖的武器,从而实践,真正运用到军事当中。

爱因斯坦很多人都说它和原子弹无关,他没有参与美国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可我觉得是有很大关系的。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着名质能方程式。 质能方程E=MC2 ,E表示能量,m代表质量,而c则表示光速。他提出能量守恒定律,能量 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它物体,而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后来该方程式 主要用来解释核变反应中的质量亏损和计算高能物理中粒子的能量。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理论,科学家们发现,赋予物体质量的原子核里面蕴含着惊人的能量,从而开启了对原子核的研究。

1938年,德国科学家奥多·哈恩和弗里茨·斯特拉斯曼发现 铀原子核裂变 现像。发现原子核在裂变同时会释放惊人的能量,这种链式反应如果不加以控制,会产生惊人的能量释放。第二年,1939年初,二人发表论文。这一论文引起了德国高层和希特勒的注意。希特勒立即成立了研究机构,可由于当时德国的不重视,经费不足和对犹太人的屠杀,导致许多优秀人才流失,最终输在终点线上。

早在前期,爱因斯坦在得知德国研制核武器时,爱因斯坦明白它的重要性和希特勒的野心,写信罗斯福,但也没得到罗斯福重视,但至少在罗斯福心中,有了对这种武器的认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罗斯福意识到了原子武器的重要性。

1942年由美籍犹太裔着名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为主导的原子弹研究计划,也就是曼哈顿计划开始落实,美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金钱。迅速超越德国技术,历时三年。原子弹原告成功。

其实,原子弹并不是谁就可以发明的,这其中离不开那些在方方面面取得成就的科学家和为原子弹制造付出汗水的普通劳动者,据悉,曼哈顿计划投入超过10万人,这每一个人,都起到了作用,不管脑力也好,体力也罢。

原子弹的研制和使用——结束了二战却开启了核竞赛!

二战期间,美国集中了本国和西欧众多优秀的科学家,动用了十万人员和大量工业资源,耗资20多亿美元,秘密研制了两年,制造了世界第一批原子弹。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第一次使用了原子弹,加速了日本的投降和二战的结束。致使日本几十万人死亡,导致了战后美苏两国的核军备竞赛。

(爱因斯坦与西拉德)
美国研制原子弹问题的提出过程
原子弹研发的条件: 1895年,德国科学家威廉·伦琴发现了阴电荷“X射线”。1902年,法国科学家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镭。1905年,爱因斯坦发现物质和能是同一体的原理,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发现了放射性物体的活动规律。这些都为原子弹的研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铀裂变的发现过程: 1938年,德国物理学家奥托·哈恩和弗里茨·斯特拉斯曼通过试验发现,了物理学界期待的核裂变反应。1939年,犹太女物理学家莉泽·迈特纳通过试验,发现每裂变一个原子可放出大约两亿电子伏的能量。1939年,意大利科学家恩里科·费米,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证实了铀裂变试验。

(原子弹准备中)

游说美国研制原子弹: 那些亲身遭受希特勒迫害而从欧洲移居美国的科学家,他们担心,如果德国首先拥有原子炸弹,希特勒就会毁灭世界。1939年,移居美国的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等人获悉德国正在开会讨论利用原子科学成果研制新武器。

但是,他们的游说都遭到了冷遇。于是,这批科学家把希望寄托在名震一时的爱因斯坦身上。1939年,西拉德到长岛拜访爱因斯坦,说明铀裂变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爱因斯坦表示愿意帮忙。他又拜访了罗斯福总统的私人顾问亚历山大·萨克斯。

1939年10月,在椭圆形办公室里,萨克斯正在把爱因斯坦的信念给总统听,罗斯福举棋不定,认为干预过早。在萨克斯不停的游说下,罗斯福决定采纳爱因斯坦的建议,支持研究原子弹。从此,这一问题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注意。

(广岛原子弹爆炸)
美国研制原子弹“曼哈顿计划”的提出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被迫卷入二战,加快了研制原子弹的步伐。1942年,美国制定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美国政府为计划确立了两条原则,第一,给美国军队造出原子弹;第二,赶在德国人前头。

参与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家有,英国物理学家乍得威克,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匈牙利物理学家特勒和西拉德等。1942年,德国军需部长把制造原子弹的可能性告诉希特勒,希特勒对此态度冷淡。

(原子弹爆炸后)
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1945年8月,第一颗原子弹即将准备就绪。对于原子弹的使用,高级军官和科学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以格罗夫斯少将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对日使用,以爱因斯坦和西拉德为代表的一派反对使用原子弹,他们认为目前形势已大为改观,而且德国没有研制出原子弹。

1945年7月,杜鲁门总统决定在日本投掷原子弹。杜鲁门作出在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决定与其说是军事上的需要,不如说主要是出于政治考虑,既是为了夺取胜利果实,又是为了战后与苏联争霸。原子弹的使用,为冷战时期的核讹诈开创了先河。

(原子弹爆炸后惨状)

原子弹是着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阐述了原子弹对美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因此研制出来的。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亡到美国的科学家西拉德等人,为防止德国人抢先造出原子弹。动员爱因斯坦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阐述原子弹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得到罗斯福总统的重视。

2.不过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后,美国政府认识到原子弹的重要性,因此加快了研制原子弹的步伐,并在1942年8月制定了“曼哈顿计划”。

3.美国不惜重金提取铀235,此外意大利的科学家费来在美国设计建造了原子能反应堆,用来生产钚 239做为原子弹的原料。

4.1945年3月美国成立了原子能委员会,由四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奥本海默、费米、劳伦斯、康普顿四位物理学家,带领10万人的研制团队,一起加快了原子弹的研制步伐。

5.1945年7月美国生产的铀235和钚239已经足够制造原子弹了。因此美国在1945年7月16日进行了原子弹爆炸实验并取得了成功,这就是原子弹的发明过程。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当场炸死30多万人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

是一种更小的物质——原子

阅读全文

与德国核裂变为什么会被美国先使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3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10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89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34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5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4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375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34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0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0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26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3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37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51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178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48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7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998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33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