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几本关于德国的书。 最近想看看德国方面的书,却不知从何下手。请...
了解德国的文化最应该读德国的哲学,在哲学书籍里,会有历史导论来支持哲学观点的成因,导论涵盖非常广,文化,社会背景,意识形态等等。我推荐德国古典主义哲学,这里面包含浪漫主义思潮,辩证法,存在主义等人类历史上最为璀璨的思想。非常值得一读
‘贰’ 有什么关于当代德国的书
<<德国现当代史>>
书名:德国现当代史
图书编号:2385202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定价:49.0
ISBN:730705278
作者:吴友法
出版日期:2007-01-01
版次:1
开本:大16开
简介:
本书叙述的是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至两德统一后的1998年施罗德任总理的100多年的德国历史。统一、分裂、再统一和崛起、冒险、失败、再崛起是本书的两大主线。围绕两大主线对德国历史的叙述不仅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即在叙述历史的同时,阐释了德国在20世纪曲折历史形成的原因。本书另一大特色是在文中出现的人名、地名、政党、条约后附德文对照,并按国际惯例附有大事记。
本书在叙述20世纪德意志人民所走过的这条曲折道路的同时,也探讨了德意志民族走上这一曲折道路的原因;同时本书也改变了过去写历史只注重写政治史的偏向,比较注重从经济、科技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对德意志民族进行综合考察和研究,力求全面地反映20世纪德意志历史的全貌。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世纪之交的德意志
第一节 德意志的统一和工业强国地位的确立
一、1871年前德意志历史概述
二、德意志民族的统一
三、世界第二工业强国
第二节 世纪之交的德国科技与文化
一、群星荟萃的科技界
二、思想、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第三节 威廉二世的内外政策和极端民族主义
一、内政上的政治专制和经济改革
二、外交上的霸权主义
三、军国主义和极端的民族主义
第二章 威廉二世的冒险与失败
第一节 通向第一次世界大战之路
一、战争危机的加深
二、大战爆发与“保卫祖国”
三、德军溃败与和谈
第二节 德国工人阶级的分裂
第三节 革命危机的成熟
一、社会危机的加剧
二、反战罢工的高涨
第三章 逆境中的魏玛共和国与德意志民族的崛起
第一节 德国“十一月革命”与魏玛共和国的成立
一、基尔起义
二、柏林起义
三、人民全权代表委员会
四、全德工人士兵苏维埃代表大会
五、德国共产党的成立
六、柏林“一月革命”和巴伐利亚共和国
七、魏玛共和国的成立
八、签订《凡尔赛和约》
第二节 魏玛共和国初期的国内局势
一、政治上的动荡
二、经济上的困境
三、法西斯的兴起
四、1923年革命运动
第三节 魏玛的对外关系
一、拖延赔款与鲁尔的被占领
二、接受“道威斯计划”与对外关系的改善
第四节 德意志的复兴和崛起
一、经济繁荣和世界大国地位的恢复
二、科技、文化、教育的新发展
第五节 反动势力的复活和德共的斗争
第四章 魏玛共和国的瓦解与第三帝国的兴起
第一节 经济危机与议会民主制危机
第二节 法西斯夺取政权
一、1932年选举
二、希特勒出任总理
第三节 法西斯独裁专制和恐怖统治
一、国会纵火案
二、《授权法》和政治一体化
三、警察恐怖
第四节 纳粹的经济、种族和文化、教育政策
一、总体战争经济
二、淘汰“无生存价值的生命”
三、法西斯专制文化
四、教育法西斯政治化
第五节 纳粹的对外政策与扩军备战
一、“和平”骗局与外交冒险
二、重整军备和军事冒险
三、德、意、日政治同盟
第六节 国内的反抗运动
第五章 第三帝国的冒险与失败
第一节 通向第二次世界大战之路
一、占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二、进攻波兰
第二节 冒险道路上的疯狂
一、吞噬北欧、西欧
二、轰炸英伦三岛和染指巴尔干、非洲
三、“巴巴罗萨计划”——进犯苏联
四、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五、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失败的前奏
第三节 纳粹铁蹄下的“欧洲新秩序”
一、野蛮残酷的统治
二、肆无忌惮的掠夺
三、极端的民族歧视
第四节 战时德国及抵抗运动
一、政治控制和经济控制的加强
二、国内各阶层反抗活动的加剧
第五节 纳粹德国的覆灭
一、东、西两线的溃败
二、希特勒垂死挣扎、众叛亲离
三、柏林被攻克——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
第六章 盟国管制期间的德国和德意志民族的分裂
第一节 盟国管制初期的德国
一、德国被四国分区占领
二、战后德国的状况
三、波茨坦会议和对战犯的审判
四、东占区的非纳粹化、民主化
五、西占区的非纳粹化、民主化
第二节 东、西占领区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分歧
一、“经济统一”还是“政治统一”
二、伦敦六国外长会议与东、西方冲突加剧
第三节 第一次柏林危机
一、柏林封锁与反封锁
二、外交谈判——柏林封锁解除
第四节 德国的分裂
一、西德在起草《基本法》问题上的分歧
二、鲁尔的国际管制
三、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成立
四、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成立
第七章 德意志民族的新崛起
第一节 两个德国的格局进一步形成
一、“舒曼计划”:德、法初步和解
二、《巴黎协定》:主权地位的恢复
三、民主德国致力于争取德国统一
四、苏联和民主德国关系条约
第二节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一、以两党为主的三党制政治
二、“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三、从阿登纳到科尔
四、经济成就与社会福利
五、科技和教育事业
六、对外关系
第三节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一、一党为主的多党制政治
二、东柏林事件
三、乌布利希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四、昂纳克的经济和社会政策
五、经济成就与生活福利
六、科技和教育事业
七、对外关系
第四节 第二次柏林危机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一、第二次柏林危机
二、关于西柏林问题的《四方协定》
三、两国关系的《基础条约》
四、两国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的新发展
第八章 德国的重新统一
第一节 两德统一问题骤然提上日程
一、民主德国庆祝建国40周年
二、民主德国政局急剧变化
三、两德统一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德国统一的内部和外部问题
一、两德统一的内部问题
二、两德统一的外部问题
三、“二十四方案”
第三节 通往统一的道路
一、3月18日民主德国大选
二、两德签订《国家条约》
三、三次“二十四外长会议”
第四节 德国的重新统一
一、两德签署《统一条约》
二、六国签署德国《统一条约》
三、两个德国的统一
四、统一后的德国议会选举
第九章 统一后的德国——再度雄起的欧洲强国
第一节 统一后的德国地位及困境
一、德国统一的影响
二、失业率急剧增加
三、新纳粹沉渣泛起
第二节 统一后的德国经济
一、东部经济改造计划
二、经济成就与困境
第三节 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一、积极推进欧洲一体化
二、全方位自主性外交
三、军事上走出国境
四、德国的“新亚洲政策”
第五节 从科尔到施罗德
一、科尔再度蝉联德国总理
二、施罗德上台——科尔时代的终结
三、科尔竞选失败对德国统一的反思
附录一 大事记
附录二 中德文人名、简历对照表
附录三 主要参考、推荐文献
后记
购买地址http://www.bookschina.com/2385202.htm
‘叁’ 想了解德国的历史看什么书好
(德)艾密尔.鲁特维克着
韩洁等译《俾斯麦》
山东大学历史系《德国近代史》
(美)威廉夏伊勒着
董乐山等译《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
‘肆’ 寻有关介绍德国方面的书籍
《文化震撼之旅——德国》[美]理乍得·罗德着。
作者是留德多年的德国人,对德国文化、生活习俗、常用德语、历史、思维、情结等都有详尽解释,是专门给留学/定居德国的人看的,很详尽。后面还有几个情景设计问答也做得很精心。在当当就能找到。
另外单纯看德国历史的话推荐你看《剑桥插图德国史》,旅游则是Lonely Planet的德国专题,LP的中欧版以及欧洲版也写得不错。
‘伍’ 《第三帝国的兴亡》了解二战德国最权威书籍
关于本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毁灭性最强的一场战争,德意志第三帝国是这场战争的主要发动者之一。关于“第三帝国”我们有很多疑问。例如,为什么希特勒能够掌握德国的政权,并建立第三帝国?“第三帝国”又什么能在战争初期迅速横扫欧洲?以及“千秋帝国”为什么只存在了十二年就归于灭亡?这些问题,并不是简单几句话就能回答得了的,必须走近历史的深处,才能找到答案。而这本《第三帝国的兴亡》就是作者根据亲身经历和第一时间的档案研究,写成的一本关于“第三帝国”全景式的着作。
核心内容
一、当时的很多德国人为什么会支持希特勒,和他一起建立这样一个国家?
二、纳粹德国是如何策划和展开战争计划,并且差一点把整个欧洲击溃的?
三、曾经纵横欧洲,取得巨大战争成就的第三帝国,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失败?
写在前面
本期为你解读的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名着,《第三帝国的兴亡》。我们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多,过程最残酷的战争。这场战争历时六年,有上亿军队投入战争,造成至少5500万人伤亡,4500万人流离失所,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更是无法准确计算。而这场战争的结果就是——没有胜利者。无论是战败国,还是战胜国,都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很多国家甚至沦为一片废墟。
在欧洲战场上,德国是这场灾难的主要发起者之一,它在战争过程中,几乎是凭借一国之力挑战了整个欧洲。德国先迅速吞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中欧国家,然后仅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逼迫法国投降,同时将隔海相望的英国打得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甚至苏联也一度被德国打得节节败退,连首都莫斯科都差点沦陷。如果你生活在1943年以前的欧洲,你会真的以为欧洲要被德国统一了。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
论实力,德国是欧洲大国中最后一个崛起的,它在19世纪中后期的时候,才统一独立。那时,大英帝国已经称霸世界将近三百年了,法国和俄国也各自称霸一方。而且,就在发动二战的二十年前,德国已经经受过一次重大的损失,不仅在一战中落败,还被迫签订了苛刻的条约。而就是这样一个国家,不仅在短短二十年中走出了战败的阴影,还掀起了一场规模更大的战争。德国是怎么做到的?
表面上看,我们似乎可以把大部分责任归结于希特勒的出现,如果没有他也许就没有后来的战争。但对于希特勒,我们仍然有许多疑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希特勒仅仅是一个低级军官,短短十几年,他就成了德国的最高掌权者,并缔造了德意志第三帝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纳粹德国。如果说,是希特勒带领德国走向战争,那又是谁把国家领导权交给希特勒的呢?
这不仅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探讨和理解这个问题,依然有很现实的意义。就像正文中会说的那样,希特勒的崛起和二战的爆发,都不是偶然事件,而几乎是一种必然。了解这段历史,我们不仅能看到国家政治变换的深层格局,还能看清,人类社会战争性质演变的底层罗辑。
而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我们不仅仅需要常规的历史总结,还需要全景式的历史探查,要从历史的深处去探查,纳粹德国究竟是如何迅速建立,又是如何在战争上挑战整个欧洲,甚至世界的。
这本《第三帝国的兴亡》就是一本对纳粹德国兴亡全景式记录的书。作者威廉·夏伊勒是一位记者出身的史学家,从1934年开始,夏伊勒在柏林呆了7年时间。在这七年时间里,他以记者的视角亲身经历、感受和观察着德国发生的一切。战争结束之后,他又是军方之外,最早接触和整理德国战争档案的人。正因为有这样的写作背景和基础,他的这本《第三帝国的兴亡》,是迄今为止这一领域最权威的书籍,关于第三帝国的所有问题,都可以从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那么下面,我就通过三个部分,来讲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我会告诉你,当时的很多德国人为什么会支持希特勒,和他一起建立这样一个国家?第二部分,我会带你回顾,纳粹德国是如何策划和展开战争计划,并且差一点把整个欧洲击溃的?第三部分,我会向你揭示,这个曾经纵横欧洲,取得巨大战争成就的第三帝国,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失败?
第一部分 希特勒这样一个法西斯独裁者为什么能成功掌控德国?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起。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发动者,它借助当时的“萨拉热窝事件”,也就是奥匈帝国的王储,斐迪南大公在塞尔维亚被刺杀一事,向法国、俄国等国家宣战,把整个欧洲都拖入了战火。战争持续了四年,最后以德国失败告终。
作为战争的直接发动者,德国自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这些代价包括,领土面积从原先的70万平方公里,缩减到58万,减少了1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福建省的面积。除此之外,还要负担巨额的战争赔款。法国人一开始索赔的数额是1320亿金马克,但当时整个德国已经是一片萧条了,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最后法国只能把赔款数额减到了200亿。更严重的是,由于担心德国会再一次发动战争,英、法等国对德国的军事规模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规定德国的常备军不能超过十万人,军队也不能拥有重武器。
从道理上来说,这一切当然是德国罪有应得。但当时的德国人可不这么想,对战争结果的不甘心,让他们不仅陷入了怀疑和愤怒的情绪中,甚至还渴望复仇。
在战争结束的前夕,表面上看,德国军队在战场上基本上是节节胜利的,几乎所有的战争都在其他国家的领土上进行,德国本土没有遭受过大规模的战火,更不要说被入侵了。德国在一战中失败的直接原因,不是战术和战略上有什么明显的失误,而是财力和物资支撑不下去了。
但大多数德国民众不了解这个事情,而了解内情的统帅和官员又不愿大肆宣扬。所以,在一战束之后,德国普遍流传着一个说法,就是他们之所以会在这场战争中失败,是因为有人在他们背后捅了刀子。至于这刀子是谁捅的,则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是犹太人,这也就为后来二战中德国人屠杀犹太人埋下了伏笔。
这就引发了一连串的情绪:因为有人在背后捅刀子,所以我们战败了;又因为我们战败了,所以要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甚至要勒紧自己的裤腰带,把钱给法国人。这个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崩溃,连皇帝威廉二世都被迫退位,流亡荷兰。第二帝国政府崩溃之后,一些政党分子和前政府官员,联合军队成立了一个临时的共和制政府,就是后来的“魏玛共和国”。
魏玛共和国在建立之初,就面临着一个内忧外患的局面。内忧主要是国内民众的负面情绪,他们对这个战败之后建立的“共和国”政府,并不十分的信任和支持。而外患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面对战败之后的国际压力,另一方面是成立没几年就赶上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由于魏玛政府一直没办法让德国走出战败的阴影,也没有办法应对经济危机,德国人对它不信任和不支持的态度,进一步加剧了。这些就是魏玛政府在后来被希特勒取代的直接原因。
不过,在作者看来,这些还都不足以成为德国放弃共和制,选择专制政府和独裁者的真正理由。因为,如果当时的德国人民认可共和制的政府,即使魏玛政府维持不下去,替代它的也会是另一个共和制政府。但当时的德国民众,在思想观念和文化认知上都更加信任军国体制,也就是说,在行为习惯上,德国人更倾向于执行和服从。当然,这也不是说德国人天性如此,这跟过去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
德国统一,是在1870年,而完成统一的,是当时位于德国北部地区的普鲁士。普鲁士原本只是德国境内的一个封建王国,因为土地贫瘠,矿产缺乏,人口又稀少,所以这一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都很落后,甚至没什么像样的贵族。在别的国家相继进行工业化的时候,普鲁士依然依赖农业经济。所以,普鲁士只能通过把整个国家军事化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爆发力。在这一方面,普鲁士非常成功,它不仅用纯粹的武力完成了德国的统一,还在后来的战争中,相继打败了老牌强国奥匈帝国和法国,迅速成为新兴的欧洲强国。正因为德国有这样的传统,所以作者才在书中总结道:德国之所以能崛起和维持,依靠的不是人民力量或社会思想,而是纪律严明的军队和忠实但思想狭隘的官僚。
知道了这个背景之后,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一位法国政治家会说:普鲁士不是一个有军队的国家,而是一支有国家的军队。军国体制的思想在德国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不仅国王会教育民众说,你不过是大机器里的一个小齿轮,就连很多德国哲学家也是这么说的。例如,大哲学家黑格尔就曾说过:国家对个人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个人至高无上的责任就是做国家的一份子。
你看,共和政体在德国,不仅要面对内忧外患,还要和积淀已久的军国主义思想抗争,失败几乎是必然的事情。最好的例证就是共和国总统,也是一战时的德国英雄兴登堡,他在去世前留下的一个建议,竟然是希望德国的皇室复辟。
在了解了德国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遭遇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希特勒这个人,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为什么他能在短短十几年中,从一个下级军官一步步成为德国总理,并最终成为一个独裁元首?这是因为,希特勒身上有很多符合德国人心理的特质,例如他非常有演讲天赋,可以很好的宣传和煽动人心。而他所宣传和许诺的,正是德国人希望的未来,例如摆脱一战战败的阴影,为德国人争取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等等。比如,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希特勒对着几万人大声说道:我们不为奴役而战!我们为自由而战!我们不是机器,不是牛马,我们是人!是从来没有屈服的日耳曼人。我们以自由的名义团结起来,为一个新的,公平的世界而战。
结果,在听了这样激情的话语之后,现场的德国人全部跟着希特勒一起高喊:德国和德国人民万岁,自由万岁!这就是希特勒演讲的魅力和影响力。
也就是说,原本德国人在思想上就倾向于军国主义,再加上临时组建的共和制政府不能很好的解决当时德国所面临的问题,这才让希特勒有机会建立第三帝国。又因为军国主义思想以战争为荣,所以希特勒才有机会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当时,不仅是希特勒,大部分德国人都希望通过战争来获得更多的东西。这就是希特勒能够如此迅速的掌控德国军政,并把它带入战争深渊的深层原因。
希特勒在掌控德国之后,立即开始了帝国的扩张计划,先是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接着是波兰和挪威,之后连法国也被迅速地拿下了。英国虽然依然在抵抗,但很长一段时间内,英国几乎被打得没有还手之力,就连庞大的苏联也被德国军队进逼莫斯科城下,差一点失守。这就是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希特勒之所以受到德国人的广泛支持, 主要是三个原因。第一,《凡尔赛条约》给德国人带来的负面心理和情绪;第二,德国的军国主义思想传统;第三,希特勒个人的影响和煽动能力。
第二部分 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国是如何策划战争,又是如何做到在二战初期所向披靡的?
既然希特勒向全德国人民许诺了一个美好且伟大的前景,他在掌握国家权力之后,就要开始实现他的诺言了,实现的方法就是进行对外战争。那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就来看看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国是如何策划战争,又是如何做到在二战初期所向披靡的。
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个解释是当时的德国军队率先掌握了机动性和攻击性最强的战术,他们把地面装甲武器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例如,1939年闪击波兰的时候,德国能够迅速出动3个集团军群,一共44个师,160万大军,其中还包括,7个装甲师、7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这些军队都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
而波兰方面,不仅在军队上相差60万,坦克和飞机的数量也只有德军的1/4,而且都相当老旧和落后,根本抵挡不住德国的装甲集中式进攻,400架飞机在德军的第一波轰炸中就全部报销了。仅仅一个月时间,波兰的百万大军,就几乎全军覆没了。
不仅波兰如此,法国也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人根据过去的战争经验,认为只要地面防线足够坚固,就可以挡住一切进攻,于是在东部修筑了长达几百公里的马其诺防线。没想到,在德国的装甲集团军面前,这道人类历史上最壮观,最坚固的防线根本不起作用,德国的军队没有和马奇诺防线正面对抗,而是直接绕过了它。曾经的欧洲陆军强国法国,在战争开始后一个多月就签字投降了。
不过,如果我们深入一点观察就会发现,先进的军事武器和作战方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从吞并奥地利,到法国投降,再到兵临莫斯科城下,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德国的主要敌人只有一个,也就是说,这些国家实际上都是被德国各个击破的。那么,这里的关键问题就是,在德国的重拳面前,欧洲的其他国家为什么不联合抗击德国?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从一战说起。刚才我们说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签订了苛刻的条约,让整个国家蒙上了一层阴影。但其实,被一战阴影笼罩的,不只是德国,连英、法这样的战胜国,也一直走不出阴影。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和伤亡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英、法等国虽然胜了,也是惨胜,人们对战争的畏惧达到了极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英、法等国都想尽量避免战争,对希特勒的挑衅也是尽可能满足和容忍。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希特勒有机可乘,二是这些国家之间会彼此猜忌。
第一个后果很好理解,英、法等国因为害怕再次陷入一场大战,所以在自己的核心利益没有受损的情况下,对希特勒的扩张,都采取漠视、忍让,甚至纵容的态度。说得严重一点,就是他们希望通过损害他国利益的方式,来满足希特勒的野心,从而避免本国陷入战争。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希特勒虽然有野心,但也不敢直接和英、法等国开战,他想就通过“莱茵事件”来测试英法的战争态度。所谓的“莱茵事件”,简单来说,就是在一战之后,法国为了避免被德国突袭,就以协议的方式规定,莱茵河两岸的德国领土是非军事区,德国不能在这里驻扎军队。站在法国的角度,这个协议当然是有利的,但对于德国来说,这就相当于将自家的国土完全向法国敞开,对方的军队可以随时进入德国领土,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如鲠在喉”。但是德国方面想通过谈判的方式,来解除这一协定,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希特勒在1936年的时候,公开派三万军队进入莱茵河两岸,试探一下其他国家的反应。
这是希特勒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之一,紧张到在办公室里跪下祈祷。因为一旦赌输了,就有可能同时引起几个大国对德国的军事制裁,而此时,德国还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但是,希特勒赌赢了,英、法等国只是在一开始提出了抗议,随后就变成了默认。希特勒这只老虎,就这么轻而易举地摆脱了一战的枷锁。随后,他大张旗鼓地先后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对于这些做法,英、法等国不仅视而不见,甚至还在德国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非分的领土要求时,在表面上支持希特勒。他们的目的,当然是希望希特勒在要求得到满足之后就停止自己扩张的野心。但这么做的结果,只能是让希特勒的实力越来越强,野心越来越大。
不仅如此,英、法等国的畏战心理和安抚政策,也开始让他们的盟友感到不安,进而纷纷另找出路。举个例子,当时的比利时人就觉得,英、法等国不能在未来的战争中确保自己的安全,就脱离和英、法等国的同盟关系,重新成为了一个中立国。这样一来,法国和比利时的军事协同条约就形同虚设。更重要的是,这一系列的举动,让苏联人觉得,和德国亲近才是比较安全和利益更大化的方法,因为同德国亲近,不仅可以避免德国的进攻,还能利用德国的大肆扩张,坐收一点渔翁之利。于是在几经谈判之后,苏联跟德国签订了着名的《互不侵犯条约》,后来两国还合作瓜分了波兰和北欧。
于是,德国在二战前期,基本上避免了一战时两面作战的局面。德国全力进攻法国时,身后没有任何危险,而当它进攻苏联时,法国已经成了它的傀儡。1940年6月,法国投降之后,除了德国的盟友之外,整个欧洲就只剩下英国还在苦苦挣扎,但就连法国人都认为,英国支撑不了多久,胜利最终会属于希特勒。
这就是德意志第三帝国能在战争初期取得巨大胜利的主要原因。总结起来,主要有两点:第一,德国的军事实力和军事策略,确实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即便是美国,单独对抗德国的胜算都不大;第二,希特勒在具有军事优势的情况下,利用欧洲各国的畏惧心理和互相之间的不信任,将他们各个击破。所以,如果你生活在当时的欧洲,你也会认为,德国会一统天下,希特勒的“千秋帝国”将变为现实。
然而,很少有人能想到,第三帝国的荣光也就到此为止了。仅仅五年之后,希特勒就在柏林的地下室自杀,他的“千秋帝国”也就此烟消云散。下面我将为你讲述第三部分内容,辉煌一时的第三帝国,为什么会如此迅速的走向失败?
第三部分 二战德国的歧途陌路和深层次原因
1940年9月1日,也就是法国投降的3个月之后,身在柏林的作者在日记中写下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德国军队在今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和胜利,但是战争并没有就此结束,也没有打赢。这是德国人非常关心的问题,他们渴望和平,他们希望在冬季到来之前获得和平。
作者会写下这段话,是因为几天前德国首都柏林遭到了轰炸,81架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从英国出发,跨过英吉利海峡,对柏林投放了炸弹。因为这是英国第一次对柏林实施轰炸,命中率很低,但这对德国本土居民来说,是一次极大的震撼,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战争和死亡居然离他们这么近。在第一次空袭两天之后,英国人又发动了更大规模的空袭,这一次英国人不仅炸毁了德国的地面建筑,而且还炸死炸伤近40名德国人。随后,作者又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的话:第一次,敌人在德国的首都打死了德国人。
为什么两次伤亡不大的轰炸,会对德国人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前面说到,当时德国人普遍崇尚军国主义,倾向独裁统治。这种崇尚和倾向的背后,是希望这种体制可以让德国重新崛起。希特勒在进行自我宣传的时候,也是这么说的,他许给德意志民族一个“千年帝国”。当时的空军总司令戈林,也就是仅次于希特勒的二号人物,在战争开始前,一再向德国人保证,类似德国领土被进攻和轰炸的事情,是绝对不会发生的。所以从柏林遭到轰炸开始,德国内部对于战争的态度,就出现了裂痕。
这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一个包括德国人在内的所有人都要面对的事实:战争虽然已经打得如此惨烈了,但是仍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法国投降之后,整个欧洲都很悲观,人们普遍认为,英国支撑不了多长时间。希特勒甚至一度自信满满地认为,英国人会主动来求和。但是,英国人在丘吉尔的带领下,依旧同德国对抗,刚才我们说到的空袭,就是英国人对德国轰炸伦敦的还击。
这一场双方你来我往的空战,还反映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德国并没有完全掌握制空权,而这正是英国能够抵抗德国的关键之一。希特勒曾经制定过一个在英国大规模登陆的海狮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是要让约40个师的军队渡海登陆,最终占领英国。但要让如此庞大的军队渡过英吉利海峡,就必须确保海上安全。但英国素来以海军强大着称,德国不是对手,因此,想要压制英国海军,就必须要有空军的全力配合。也就是说,德军想要成功登陆英国,就必须在空中战场完全压制英国。但是显然,德国的空军没能做到。最终,海狮计划胎死腹中。
同时,英国又凭借强大的海上优势和美国的资助,完成了对德国海上物资的封锁。这对于德国来说是致命的,因为德国无法通过自我生产,满足庞大的军事需求。当时,在石油和粮食方面,德国都严重依赖苏联,可苏联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经常趁人之危,漫天要价。于是,希特勒想通过击溃苏联来彻底解决物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德国会在没有搞定英国的情况下,发动对苏联的战争。
在希特勒的想象中,解决苏联是分分钟的事,只要把他的主力军队击垮,斯大林就会投降。但苏联的军事潜力和耐力都远远超过了希特勒的想象,这场计划中几个月就可以结束的战争,竟然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冬天。随着战线和时间的延长,德军的物资越来越跟不上,很多在西伯利亚作战的军队,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天气里,只有单薄的秋装,而没有冬衣。
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危机。首先,包括希特勒在内的所有高层都知道,战争需要尽快结束,国家需要时间来进行生产和恢复。希特勒不止一次制定过裁军计划,他想在战争结束后,裁掉四分之一的军队,让他们离开战场,进入工厂。但是,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希特勒只能进一步扩大作战,希望以此来尽早地击溃所有对手,但只要英、法、苏联等国还在坚持,德国和它的盟友就会在战争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这个时候,德国和盟友之间就产生了裂痕。比如,当时西班牙、意大利和日本都是法西斯国家,但是西班牙居然拒绝德军进入伊比利亚半岛,而不久之后意大利又单独向希腊发动进攻,让德国不得不分兵救援。远在亚洲的日本,则没有和德国一起进攻苏联,而是选择偷袭珍珠港,把美国拖入了战争。后来,西班牙越来越不配合,而意大利的纳粹政府甚至都被推翻了。就连德国内部,反对希特勒的声音也越来越高,甚至有人差一点用炸弹把希特勒炸死。
与此同时,反法西斯阵营,已经度过了最开始的不信任阶段,开始变得越来越团结。他们虽然代表着不同的利益,但是却有一个目标是相同的,那就是彻底消灭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国。比如,在苏德战争中,苏联以极其惨重的伤亡为代价,不仅阻止了希特勒统一欧洲的计划,而且还逐渐实现了战争形势的逆转,反而让德国在军事上损失惨重,在经济上进一步的陷入困境。同时,美国也一方面积极投入战争,另一方面在经济上大力援助英国、法国和苏联。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1943年以后,原本所向披靡的德国,开始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在军事上既无法抵挡苏联在东边的反击,也没有办法阻止盟军在西边的登陆,最终柏林只能在两面夹击下失陷。而面对这种局面,希特勒也无力回天,最终只能在兵临城下的情况下,选择自杀。第三帝国也在存在12年之后,烟消云散。
从这我们可以看到,第三帝国的失败,不仅仅是希特勒个人的失败,还是整个军国主义思想的失败。虽然在古代和近代,不乏有通过军国主义的手段来刺激国家发展的例子,例如希腊的斯巴达和后来的普鲁士,还有二战时期的日本。但是,“军国主义”的悖论就在于,他们既然是靠战争崛起,就永远无法摆脱战争的泥潭。就像前面说到的那样,希特勒一直想停止战争,恢复国家生产,但是对他来说,停止战争的办法就是进一步的扩大战争,只有在击溃所有的对手之后,他才能从战争的泥潭中撤出。但是,在他击溃所有对手之前,自己已经在战争中崩溃了。
总结
到这里,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就说得差不多了,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
回顾整个第三帝国,也就是纳粹德国的历史。你会发现,无论是希特勒在德国的崛起,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必然的事件。就像刚才说的那样,希特勒之所以能发动战争,除了他个人的性格特点之外,更多的是因为德国社会过去几百年的思想传统,也就是军国主义。如果再深入一点,你就会发现,军国主义其实也不是只有德国才有,而是源于人类在过去几千年中,对战争的认知。
在过去,无论战争的规模多大,多残酷,战争总是能为战胜者带来巨大的利益。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其实都是利益之战。但是,在经历了这两次战争后,人们突然发现,无论是战胜方,还是战败方,除了获得一片废墟之外,一无所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希特勒和他的法西斯盟友们的失败,不仅仅是他们自身的失败,而且是整个人类战争传统的失败。也正因为如此,和平才成了过去八十年中人类社会的主旋律。
‘陆’ 有哪些介绍德国民族历史文化的书籍
德国历史的书籍:《德国通史》、《剑桥国别简史丛书.德国简史》、《一本书读懂德国史》;
日本历史的书籍:《世界历史文化丛书:日本通史》、《日本史》、《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一口气读完日本史》。
‘柒’ 求推荐好的关于德国历史的书籍
图说天下--德国--血与火的统一
‘捌’ 有没有介绍德国历史的好书
德国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介绍德国历史的书籍介绍了过去一个世纪德国历史研究在国内外的新成果、新观点,介绍了整个德国的一个历史发展的趋势,勾勒了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丁建宏先生的《德国通史》或者是德国的emil Ludwig。folbrook的《德国简史》强国的崛起“德国——一个自我发现的历史”德国是铁制的。《现代世界史》,r·r·帕尔默,等“德国人民,一个民族的双重历史。《爱弥儿·路德维希》,杨成旭翻译的,这一本书讲的是德国贵族的文化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他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出版人。
在中国很容易找到的两本书是德国的德国历史和普鲁士的精神和文化。德国历史上大约五百页的古代德国统一,是一个很好的概述,特别是在不习惯读西方人写的历史书,似乎散乱的风格以前;“普鲁士精神和文化”还没有被读过,但是评论很好。
‘玖’ 想了解德国的历史看什么书好
其实直接买一些高中或大学的历史书更好
别看不起这些书,并认为这些书薄,但其实它包函了所有的知识,而且编辑也考虑了在这个年龄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再编撰进入的.这些书不但没有史书的枯燥,而且更好理解,附合你的要求,这就是为什么中学大学不用史书而用课本的原因
如亿联弘靡嗉率壶詹坏犬果想理解透彻和深入些,可买些课文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