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国历史简介 德国历史简介是什么
1、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10世纪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18世纪初奥地利和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 。
2、该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 德国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翌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贰’ 德国的历史的怎样的顺序如何
德意志国家位于北海、波罗的海和阿尔卑斯山(东段)之间,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早在青铜时代晚期(公元前500年),日耳曼民族就已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日德兰半岛、威悉河和奥德和之间的北德低地平原定居。公元前2世纪末,日耳曼各部族已推进到德国中部和南部,赶走了生活在那里的凯尔特人,并开始与高卢的罗马人有了接触。
公元4世纪,匈奴人入侵哥特王国。东日耳曼人中的汪达尔人、勃垠第人和哥特人于是背井离乡向西、向南迁移;而西日耳曼人则在北海和阿尔卑斯山之间给自己开辟了生存领域。其间生活着6个大的部落群,即佛里斯人、萨克森人、法兰克人、图林根人阿雷曼人和巴伐利亚人。法兰克墨洛温王朝的军事首领克洛维及其继任者于公元500左右统一了法兰克人居住的地区,打败了罗马驻高卢的最后一任总督,政府勒阿雷曼人并把西日耳曼其余各族的大部分统一在一个王国中。由于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基督教变得以在整个法兰克王国传布。法兰克国王中最重要的一位君主是查理大帝。公元800年,他由罗马教皇加冕称帝,号为“罗马人的皇帝”。从此他就成了古罗马世界的皇帝和基督教会的保护人。
查理帝国几乎包括了现今的整个法国、意大利和以艾德尔河、易北河、萨勒河、多瑙河及德拉瓦河为界的欧洲中部地区。这个强大的帝国在它的继任者统治时期多次分裂,分裂后的每个国家有各自走上了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样,在一个世纪内,加洛林王朝达帝国便分为西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和勃垠第——普罗旺斯——意大利中部王国,从而在政治上完成了欧洲的重新划分。这一新秩序为中世纪和近代诸国分立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加洛林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于公元911年去世。东法兰克王国的公爵们推选康德拉为国王。康德拉一世的当选意味着完整的法兰克王国的分裂和德意志历史的开始。东法兰克居民使用的语言是“德语”(这个词源于古高地德语的diot,意即人民),从10世纪中叶起,人们便把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所在的国家称为“德意志帝国”。
康德拉一世并没有建立起实际上的王权来对付其他部落的公爵。年轻的德意志帝国的统一与巩固是在由他推荐并经公爵们推选的继任者、萨克森公爵亨利和他的儿子奥托手中完成的。因此也有人认为,德国历史开始于横利益是取得东法兰克王国王位、建立德意志王国的919年。公元926年,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作为所有基督教徒的世俗首脑和西方教会的保护人,奥托一世统治者原查理帝国的东部和意大利的绝大部分地区。这个地区后来取名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持续存在了8个世纪之久。
中世纪的德意志皇权崩溃之后,在意大利,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价值被重新发现。通过对古代世界古典作品的研究,人与上帝、自然界和艺术之间建立了新的关系。文艺复信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和教会神权的基础,使新思想文化大为发展并广泛传播。在这思想、政治、社会和宗教的动荡时期,具有批判和理性主义思想的人文主义者率先起来反对日益暴露出来的腐败现象。也正是在这时,马丁·路德怀着对宗教的一片虔诚向教会发起了进攻。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指出: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得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马丁·路德正是这样一位巨人,是一位为德国的独立自由而战的英勇斗士。1534年,路德把全部《圣经》译成了德文,“是它成了人民大众的书,成为真正的、有生活意义的书,普及整个社会的书。”(戚美尔曼语)从而给广大民众提供了一件反对剥削压迫的有用武器。
德国文化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当是古典人文主义时期,即从莱辛诞生(1729)到歌德逝世(1832)的一百年间。缘起于法国的启蒙运动,用理性反对信仰,用科学反对宗教,成了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先导,最终把欧洲各民族的所有学者都卷了进来。18世纪下半叶,启蒙运动也在德国兴起,只是由于当时没有一个全体德意志人民共同为之奋斗的政治和经济目标,这一运动的思想也便没能变为政治现实。暴君当道,林立的小邦把德国弄得支离破碎,德国的思想和政治生活中的深刻矛盾依然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正是在这种情势下,德国古典人文主义才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传统。
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主要思想家是莱辛。他为建立德意志民族的现实主义文学和戏剧,为清除宫廷贵族的影响和盲目崇拜法国古典主义倾向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他的美学论着《拉奥孔》和《汉堡剧评》奠定了德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它的理论和创作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精神,对德意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8世纪60年代,作为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德国文学界兴起狂飙突进运动。诗人歌德是这场运动的旗手,哲学家赫尔德则是这场运动的精神领袖。狂飙突进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一、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个性的解放;二、崇尚“天才”,认为“天才”体现了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的、完美的人的形象;三、提倡“回归自然”,与大自然一起生活。所有这些,无疑都是具有反封建的进步倾向。这一时期,青年格的创作了使他蜚声世界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青年席勒创作了将狂飙突进运动的戏剧推到一个新阶段的剧本《强盗》、《阴谋与爱情》。这两位天才当时及后来创作的伟大作品,成了德国各点文学的主体和灵魂。
紧跟在狂飙突进之后,德国古典哲学也诞生了。其最着名的代表人物是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康德把自己的哲学定义为“批判哲学”。在某种程度上,他的哲学概括了人类历史的积极成果,从根本上推翻了统治欧洲达三百年之久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为德国古典哲学发展认识的辩证法开辟了道路。费希特从康德哲学出发,清洗了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成分,即“自在之物”,抓住了康德哲学中的“自我意识”或“自我”(即“我思”),把它发展成“知识学”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因此黑格尔说“费希特的哲学是康德哲学的完成。”合格二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的集大成者。其哲学是直接从康德、费希特、谢林等人的哲学出发,并在对他们哲学的批判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他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辩证发展的思想,是他的“绝对唯心主义”体系的合理内核。恩格斯因此评价说“黑格尔第一次——这是它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过程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来源之一。马克斯、恩格斯批判的改造了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核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哲学思想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他们把自己历史哲学的、社会分析性的和政治方面的思想,先后写进了《共产党宣言》和《雇佣劳动与资本》,进而在《资本论》中大大充实并发展了这些思想。
德国古典人文主义还创造了德意志音乐这一及其宝贵的世界财富。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巴赫、韩德尔,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格鲁克、贝多芬等都是世界级的音乐大师。
从1970年起,浪漫主义开始渗入德国的精神生活。在文学和艺术方面,浪漫主义使对古典主义人文主义的反叛。当然,德国浪漫主义上级上远远超越了文学和美学领域的范畴,波及科学、语言、经济乃至政治等几乎所有领域,对后来的德意志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德国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施莱格尔兄弟、蒂克、诺瓦立斯、霍夫曼、克莱斯特、艾兴多夫以及格林兄弟等等,当然还有诗人海涅。1833年,海涅出版了他的美学巨着《论浪漫派》,为其实已经走向衰微德浪漫主义做了总结。
普法战争结束之后,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并于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帝国。这是“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杰作,也是19世纪下半叶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史实。帝国创建之时,德意志的绝大部分居民还在农村及中、小城市中生活和工作。随着工农业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的职业结构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工业生产方面已经赶上了英国的领先地位,工农业生产总量已超过英国,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俾斯麦的专横终于导致了他1890年被年轻的皇帝解职。他执政的最后几年,德国国内的政治生活陷于僵化;科学和工业的日益发达也要求社会走民主主义和议会主义道路。1896年,年逾八旬的俾斯麦参观了汉堡港,那里桅墙林立,数不清的其中机的巨笔在尽情挥舞,面对眼前的一派繁忙景象,老人惊叹:“这是一个新的、改变了的世界,是一个新的时代!”
从19世纪后半叶起的这一百多年间,德意志国家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了越来越引人注目的角色。继承着一个伟大民族的精神和传统,在德意志那块丰饶的土地上,又产生了许多令人仰慕的哲学家、政治家、工业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他们用自己的不懈奋斗和不凡成就,为整个人类历史的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叁’ 有没有介绍德国历史的好书
德国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介绍德国历史的书籍介绍了过去一个世纪德国历史研究在国内外的新成果、新观点,介绍了整个德国的一个历史发展的趋势,勾勒了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丁建宏先生的《德国通史》或者是德国的emil Ludwig。folbrook的《德国简史》强国的崛起“德国——一个自我发现的历史”德国是铁制的。《现代世界史》,r·r·帕尔默,等“德国人民,一个民族的双重历史。《爱弥儿·路德维希》,杨成旭翻译的,这一本书讲的是德国贵族的文化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他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出版人。
在中国很容易找到的两本书是德国的德国历史和普鲁士的精神和文化。德国历史上大约五百页的古代德国统一,是一个很好的概述,特别是在不习惯读西方人写的历史书,似乎散乱的风格以前;“普鲁士精神和文化”还没有被读过,但是评论很好。
‘肆’ 怎么讲述德国历史
发生在50年前的一局魔兽录像(1937~~1945)
此次国际pcgame大赛请来了当时世界上最强的2个战队参加比赛,它们分别是:
同盟国战队对协约国战队
(美,苏,英,中,法对垒德,日,意)
5v3
美国,英国―――人族
中国,苏联―――不死族
德国――――――暗夜精灵族
日本――――――兽族
法国,意大利-―中立英雄带几个雇佣兵
日本和德国都是采用前期暴兵的打法,因为这两家的初期兵种很强,特别是德国的女猎手最大的特点是机动性非常好,而且生命值高;日本则是一级兵血长,所以即使操作差点赢面也大。但是这种打法的风险很大,需要在战争初期就迅速的彻底击败2~3家敌人(就是让对方gg退出游戏),然后坚守住老家,防止另外几家对自己的进攻,同时进行升级,发展自己的科技。继续扩大自己的领先优势。
美国和英国都是人族,讲究兵种之间的配合,减少初期兵力的损耗。英国比较擅长防守,一看初期德国日本暴兵,就在自己的主基地盖满了防御塔死守。而美国在地图的一个岛上,初期敌人没有空军,所以采取了魔兽战术中的攀科技打法,先是不参战,利用前期的宝贵时间迅速发展经济(mf以及降低维护费用),将国民生产轨道转至战争轨道(攀科技)。
中国和苏联名为不死族,打起仗来前仆后继,不怕死人,种族的韧性好。而且英雄能力很强,特别是在等级高的时候能够一击致命,但是这两国平时比赛打的少,参加这种大赛事会紧张,在开局阶段发挥不好也是很正常的。
德国首先进攻法国的主基地,法国的战术思想保守,总想着凭借着马其诺防御塔消极防御和英国的协防,不幸的是,魔兽是鼓励进攻的,最后中立英雄带着几个杂牌雇佣军当然不是女猎手海的对手,因为对方实在是机动性太强了,恶魔猎手希特勒带领女猎手运用hit&run的打法,即使有几个英国派来人族步兵帮忙也守不住了,最后法国不得不承认失败。但是这时候德国犯了一个错误,没有将英国派来的几个步兵消灭,而是让他们从一条叫敦科尔克的小路逃跑了,这几个步兵逃回基地以后与英国的英雄会合出去mf去了。不久德国又对英国的主基地发动了空军的大规模进攻,但是无奈英国已经盖好了不少防御塔,其英雄在mf后等级提高了,也回家协防。所以英国虽然对德战况十分被动,但是却死死守住了老家。
日本则是在中国主基地升级的时候从东北方向对其发起了进攻,几个兽族步兵冲进中国的主基地将其5个农民砍死了4个,另外日本凭借其良好的微操作,将中国的食尸鬼几乎全歼(食尸鬼实在是太脆弱了,虽然前仆后继,但是没有高等级英雄罩着的确不是兽族步兵的对手,而这时候死亡骑士毛**和吸血魔王蒋介石的等级都不够),这时候中国的盟友――美国派英雄送来一些宝物,如加血卷轴,加甲卷轴等,同时出动几个空军骚扰了日本的采矿农民,日本吃不消了,就在中国的主基地边上盖了几个箭塔,一边留下几个红血的步兵继续施压,妄图以此来打击中国的信心,一边把主力都撤回去准备对付美国的骚扰。
现在战局看上去好像对日本德国有利,但是实际上同盟国战队只有法国被彻底击败,而中国,英国虽然老家被打得四处冒烟,建筑也被拆了不少,但是在盟友的帮助防守下却没有gg,而是到处开分基地(比如中国的工业西迁,英国的家底分散至各个殖民地),至于意大利,水平太菜,都到了这时候,意大利集中其所有兵力连个英国冒烟的北非分基地都推不下来,还要德国帮忙。但是日本和德国却误以为中英两国已经放弃了,于是在游戏中期德国把感叹号放在了苏联的主基地,日本也表示同意。
苏联这个玩家,特长就是扩张型打法,分基地众多资源丰富,但是经常扩张起来就忘记了战备,在资源和战备中间总是权衡不好。这局又是采矿采的不亦乐乎,差点忘记了造兵,所以其部队数量不足以抵挡德日两家的合力进攻。
德国先期抵达了苏联的主基地,经过激烈战斗,德国凭借对战机的良好把握和优秀的微操作几乎已经全歼了苏联的兵力,还差一点点,苏联巫妖王斯大林的带领下,就凭着老家的斯大林格勒防御塔和分基地新造的兵力与德国周旋,同时又开了分基地准备大量屯兵,双方都筋疲力尽,情况十分危急。这时候日本却变卦了,说苏联分基地的兵比较克它的兵种,不但没有赶来收拾残局,反而借口家里没有矿了(石油,殊不知脚下的中国的主基地就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美国威胁到它的分基地,于是开始骚扰美国。
这时候美国主基地已经升完了3级,英雄也mf够了,正在准备参战,日本的骚扰正好让它下定了参战的决心,于是起了6个兵营狂暴高级兵种,满天的狮鹫,遍地的骑兵,领头的是10级的山丘之王巴顿和8级圣骑士麦克阿瑟,兵分两路,把德国和日本对盟友的攻势彻底击退,同时苏联也缓过劲来,分基地也运行了一段时间了,暴出了不少初级兵,趁着德国的中级兵都被美国的狮鹫和骑兵耗光了,同时也趁着自己的基地离着德国比较近,开始大举反攻德国。形势开始对同盟国战队有利。
同盟国战队的策略很对头,先从对方最弱的意大利下手,美英联军刚出现在意大利的主基地还没开始交手,意大利就慌忙打出了gg,先行退出了(从一开始日本就说意大利这小子心理素质太差,不让它加入战队,但是德国为了显得人多势众还是把意大利拉下水了)。而这时候苏联的大量初级兵已经连端了几个德国的分基地,兵锋直指德国主基地。美国一看就有点着急,心想这场比赛赢是肯定赢了,那我还不多歼灭点敌人,比赛后算分也多算点。于是六级大法师艾森豪维尔用终极魔法瞬间移动把美英双方的部队都转移到了德国主基地旁边一个叫诺曼第的建筑,就这样和德国的主力展开激战。德国受到美英和苏联的夹击,两线作战,败局已定,但是其战斗精神让人钦佩。战况空前激烈,
德国的兵力损耗殆尽,最后的残余兵力退至主基地的最后一个建筑(永恒之树-柏林)旁边死守,被苏联的部队全歼,其英雄希特勒(称号为恶魔猎手)自杀殉国。
德国方面的战斗结束,只剩一个日本了。此时同盟国拥有绝对压倒的优势结束游戏,日本的牛头人酋长裕仁也已经准备gg了,但是这时候美国去不顾国际pcgame大赛的规则,使用了作弊软件,从另一款暴雪游戏-星际争霸中拷贝来了两颗原子弹文件,丢在了日本的主基地,日本不得不退出了比赛。最终同盟国战队为胜利方,选手排名分别为美苏中英法。
又因为本次比赛美国使用了作弊软件,属于严重犯规行为,因此国际pcgame大赛永远取缔了同盟国战队的比赛资格,而且宣布今后不允许任何选手使用甚至学习使用作弊软件拷贝原子弹文件,违者杀无赦斩立决。50年后,一名叫伊拉克的选手学习这个软件,立刻被开除出游戏界,永不录用,以儆效尤!
‘伍’ 急!!!关于德国史的论文
一、引言
考察十九、二十世纪的德国民法学说史,需首先划定自19世纪起德国民法学说史的大致分期。按照多数民法史家的意见,19世纪开始以后的德国民法学说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第一个时期:19世纪前半期的“法典论争”与“历史法学”时期;第二个时期:19世纪后半期的“概念法学与德国民法典”时期;第三个时期:20世纪前半期的“自由法运动”与“法社会学”时期;第四个时期:20世纪后半期的“现代私法学”时期。以下分别考察这四个时期中德国民法学说的基本状况。
二、法典论争与历史法学
(一)法典论争
在19世纪前半期的德意志私法学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德国历史法学派之登上德意志法学的历史舞台。而导致其登场的契机,是所谓的“法典论争”(Kodifikationsstreit),即围绕是否需要制定一部统一的民法典而展开的论战。
围绕应否制定一部统一的民法典而展开的论战,最初发轫于1814年德意志人民反击拿破仑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同年,学者蒂堡(AntonFriedrichJustusThibaut,1772—1840)发表《论制定德国普通民法典的必要性》一文,号召编纂适用于德意志各领邦的统一的民法典。对于蒂堡的主张,萨维尼(FriedrichKarlvonSavigny,1779—1861)发表了《论当代立法和法理学的使命》一文加以反击。一方面认为现今制定民法典为时尚早,另一方面呼吁在进行正式的立法以前,应建立“法学理论”,即理论应当先行。应注意的是,这两人立场的迥异,尽管直接表现为是否应当立时编纂一部统一的民法典,但其后的背景,实际上是对18世纪以后风靡欧陆各国的“自然法”和“习惯法”思潮的不同认识。蒂堡站在启蒙主义的立场,主张制定一部“理性法的法典”;萨维尼则认为法律是民族精神的产物,成文法与习惯法相较,实居于次要地位,故主张德意志民族的统一民法典应基于习惯法而编成。显而易见,这是两种截然对立的不同主张。
发生在19世纪肇端以后的这场法典论争运动,其范围实际上并不仅限于对于民法典编纂的各种是是非非。萨维尼志在通过对法律的历史研究来建构民法的潘德克吞体系,他因此成为19世纪德意志法学的最高权威 .不过,蒂堡倡导的“理性法的思想”并未因此在德意志法学界销声匿迹,事实上,他的这一思想与费尔巴哈的刑法学及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合流,最终促成了哲学法学派的形成。以这场法典论争为契机,19世纪前半期的德意志法学,便以历史法学和哲学法学为轴心而展开出来。历史法学和哲学法学,因此成为19世纪前半期德意志法学上的双壁。
(二)历史法学(派)
历史法学(HistorischeRechtswissenschaft)的真正创始人,依学者通说是萨维尼。他为了法典论争的需要而于1815年创立了用来反击论敌的学术刊物——《历史法学杂志》,并倡导对“法律进行历史的研究”,及把“作为学问的法学”(Rechtswissenschaft)定为该刊的历史使命。经过一段时期,以向该杂志投稿的学者为中心,形成了着名的历史法学派(historischeRechtsschule) .最初,历史法学派系由萨维尼、普希塔和耶林所代表的“罗马法派”,及基尔克所代表的“日耳曼法派”组成。这种情况反映了德国15世纪继受罗马法以后所形成的日耳曼法和罗马法的双重构造格局。不过,随着对法的历史的探究的日渐深入,两派之间的裂痕益深,以致最后走上了分道扬镳的道路。一般认为,促使两派之走上分道扬镳的道路的,是1846年的日耳曼法派(Germanisten) 大会。在这次大会上,两派不仅在学问上形成了对立,而且在对待1848年三月革命的态度上也形成了对立 .
这样一来,在外与黑格尔的哲学法学派进行斗争,内与日耳曼法派(Germanisten)的相互对垒的论战中,罗马法派(Romanisten) 终于发展成为19世纪德意志法学的主流。不言自明,罗马法派(Romanisten)的最大成就,是发起并从事了德国民法典的编纂运动。饶有趣味的是,当初坚决反对法典编纂的历史法学派,如今却极力主张编纂民法典。历史法学派的这种立场的转变,表明萨维尼建构的(私)法学体系已经确立起来了。
萨维尼在《论当代立法和法理学的使命》一文中表述了历史法学(派)的如下纲领:第一,法律与语言一样,是民族的共通的确信的产物;第二,法与民族的历史共命运;第三,法首先基于民族的习惯,尔后才基于法学而形成 .萨维尼的出发点,正在于摈除启蒙主义的自然法,而确认民族的、历史的习惯法。
不过,以上三点并不能完全描绘萨维尼法学的全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萨维尼还有历史的方法和体系的方法这样两个法学方法论。上述所谓纲领,仅系这两个方法中的前者即历史的方法。萨维尼的真正意图,是通过对“法的概念”进行“逻辑的计算”来建构自己的“体系法学”。历史法学,尽管形式上推重法律的历史主义,但实质上却是怀抱创建极端抽象的论理主义法学的志向的。
如果说萨维尼在《中世纪罗马法史》(共六卷,1815年—1831年出版)中表述的是对法律的历史研究的话,那么在八卷本的《现代罗马法体系》(1840年—1849年)中则是从事以概念的论理为依据的非历史主义的研究。萨维尼运用罗马法概念来创立现代德意志法学的信念是未曾动摇过的。对于萨维尼是否真正可以被称为罗马法学派的历史主义者,德国着名私法史家霍阿克(Wieacker)评论说:“这只是口头上的归依” ,可见是抱有疑问的 .在整个19世纪,萨维尼法学的权威未曾动摇过,他倡导的“权利意思说”和“法域论”,对于民法学以至国际私法学均有划时代的贡献。1842年,萨维尼弃教从政,任普鲁士修法大臣,通过对1794年《普鲁士普通邦法》的修订,为德国民法典的编纂作了政治上的准备。
这里有必要提到执着坚持和崇尚“历史法学的历史主义”的雅各布·格林(JacobGrimm,1785—1863)。该人不仅以作为童话集的着名编者而蜚声世界,而且作为萨维尼的开门弟子在法学领域也有重要成就。例如,他的《法的内在的魅力》(1816年出版)就是在法典论争犹酣之时写成的名着。另外,他还出版了《德意志法古事志》(1828年)和四卷本的《习惯法判告录》(1840—1863年)等着作。
雅各布·格林作为日耳曼法学者,主张从历史和语言的角度来把握法律现象。倡导包括法学、历史学和语言学的新学问的“日耳曼学”(即“德意志法学”)。可见忠实地实践历史法学的宗旨和纲领的,不是萨维尼本人,而是雅各布·格林其人。当然,萨维尼和雅各布·格林尽管是历史法学派的双壁,但无论在学问或政治立场上,两人俱有对立的意见。另外,在方法论上,与萨维尼坚信法的概念的论理性不同,雅各布·格林则是确信“法的语言的、诗的、象征的风格” .
(三)潘德克吞法学
秉承罗马法继受的传统,由历史法学中的罗马法学者在19世纪后半期建构起来的德意志私法学,以对德意志普通法和潘德克吞进行研究为工作的中心。所谓“潘德克吞”,即《罗马法大全》中的《学说汇纂》(Digesta),也就是罗马帝政时代被赋予了“解答权”的法律学者们的学说集成。萨维尼的后来者们,从这个“学说法”中抽绎出法的概念,并用来建构19世纪的私法学。
潘德克吞法学,具有易于理解的特色。创建它的学者们在潘德克吞这一论题下撰写了数量众多的教科书,并因此使19世纪的德意志私法学体系得以形成。其中,可以以之为代表的着述有作为萨维尼的继承人的普希塔(GeorgFriedrichPuchta,1798—1846)的《潘德克吞教科书》(1838年)。此外,温德沙特的三卷本的《潘德克吞法教科书》(1862—1870)、邓伯格的三卷本的《潘德克吞》(1884—1887)等等,也是这方面的重要着作。另外,作为历史法学派的论敌的蒂堡,也在法典论争前写成了两卷本的《潘德克吞法体系》(1803年) .
潘德克吞法学,曾被耶林斥之为“概念法学”而受到批判。惟无论如何,在法学史上,该概念法学的确曾经引领过德意志私法学的发展方向。德国民法典实际上是处在潘德克吞法学的延长线上的东西 .
三、概念法学与德国民法典
(一)对概念法学的批判
对于潘德克吞法学,耶林(RudolfvonJhering,1818—1892)斥之为概念法学而加以批判 .但耶林之直接发起攻击的,是普希塔的法学思想。
普希塔于1842年接替萨维尼在柏林大学的讲座的位置,并使罗马私法学得到了发展。不过,普希塔尽管是萨维尼的继承人,但他受到了他的老师的最大论敌的黑格尔的影响。
如所周知,概念法学认为,法学与法典,乃是完美无缺的论理体系,通过逻辑的演绎和推论,所有的法律问题均可以得到自动的解答。耶林批判概念法学推崇逻辑崇拜,并以嘲弄的手法写成《法学戏论》(,1884)一书,嘲讽当时的法学者盲信逻辑,热衷于抽象概念的游戏,而忘却法律对实际生活所负的使命,这犹如人生活在“概念的天国”中,不知社会生活为何物,自于实际生活无所裨益。耶林指出,“概念的天国”的第一个“入国者”并非萨维尼而是普希塔。即在他看来,正是普希塔,是造成历史法学蜕变为概念法学的罪魁!
但遗憾的是,耶林自身却成了概念法学的忠实信徒。在四卷本的《罗马法的精神》(1852—1865年)里,尽管他说自己的法学抱负是“通过罗马法而超越罗马法”,但其中的内容仍是确信“法的构成的优位性”。他坚信“分析、综合与构成”的三种法技术。不过,在1872年出版的《为权利而斗争》一书中,他却指出:权利是通过不断的斗争而实现的利益,将注意力由“法”移向“权利”,主张在法学中不是引入演绎的论理,而是引入归纳的论理 .
在1877年—1883年出版的两卷本的《法的目的》(DerZweckimRecht)一书中,耶林强调法律是人类意志的产物,有一定的目的,故应受“目的律”的支配,与自然法则之以“因果律”为基础而有其必然的因果关系,截然不同 .耶林在该书的扉页上开宗明义地写下了这样的话语:“目的,是一切法律的创造者。”这一话语被认为是耶林由概念法学转向目的法学(Zweckjurisprudenz)的“转向宣言” .
(二)德国民法典的编纂
远在德国法学界掀起民法典编纂的论争以前,主张制定民法典的蒂堡便提出了在德意志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之前,应先期实现法律上的统一的意见。萨维尼则认为应建构作为立法前提和立法基础的法学(理论)。其后,尽管萨维尼等人创建的法学被斥之为概念法学而受到批判,但历史法学(派)的学术活动却在事实上加速了潘德克吞法学的学问的体系化的进程。德国在经历了1848年革命的挫折后,于1871年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这样,制定民法典的政治与学问的基础也就具备了,民法典的制定指日可待!
在作了周到的准备并经过了一段较长的时期以后,德国于1881年为编纂民法典而成立了第一次委员会。该第一次委员会的实际上的领导人,便是后期历史法学派的重要人物温德沙特(BernhardWindscheid,1817—1892)。该第一次委员会于1887年作成了第一草案并向社会公布 .
1892年第二次委员会作成民法典第二草案。该第二草案经联邦参议院稍作修正后被作为第三草案提交给帝国议会,1896年公布了该草案,是为德国民法典。
德国民法典是一部内容包括五编、共2385条的卷帙浩繁的大法典。这是德国历史法学(派)诞生以来德国私法学的集大成的作品,以用语的洗练和论理的精致而对20世纪各国民法的法典化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总则、债法、物权法、亲属法和继承法的编制体例,被说成是“潘德克吞模式”的典范 .其中,在法典之始便开宗明义地规定总则,更被说成是该法典的重要特色 .
顺便提到,鉴于温德沙特在德国民法典的创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德国民法典第一草案是由他负责起草的),所以后世有称德国民法典为“小温德沙特”之说。该人对于德国民法典的影响,除他身体力行参与民法典起草委员会的各项活动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他撰写了《潘德克吞法教科书》,该书对于德国民法典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被称为是潘德克吞法学的最称标准的体系书,是对罗马法理论的总决算,为现代民法立法选择、取舍罗马法概念提供了参照 .
(三)对于德国民法典的批判
德国民法典自1900年1月1日起施行。德国人民在庆贺这部20世纪的大法典问世的同时,也听到了对于这部法典的不绝于耳的批判之声。有人认为它是“德意志自由主义延期出生的温馨儿”,也有人斥之为“19世纪的遗产儿”,绝不是“20世纪的种子”等等。当然,这些批判的声音,远在民法典草案阶段,特别是对于温德沙特负责起草的第一草案提出批评之时便已出现了,其代表人物是着名学者基尔克(OttoFriedrichvonGierke,1841—1921)和奥地利的安东·门格(AntonMenger,1841—1906)。
基尔克,是历史法学派中的代表性的日耳曼法学者。主要着作为四卷本的《德意志团体法》(1868—1913年出版)。该书叙述了德意志的家族、职业组合和国家等各种各样的所谓“同志团体”(Genossenschaft)的历史。他指出,不是罗马法的个人主义,而是日耳曼法的团体主义,才是适合于德国传统的法制度。另外,他还撰写了介绍日耳曼法学者的见解的三卷本的概说书——《德意志私法》(1895—1917年出版)和《德意志私法概论》(1913年出版) .
应当指出,团体主义理念及其法制度,乃是日耳曼民族的传统。在这一点上,日耳曼法可以说是前近代的封建法。近代资本主义因以自由竞争和私法自治为前提,所以可谓是罗马法的个人主义的复活。但随着社会生活的斗转星移,无论是从事资本主义生产,还是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个人主义俱无不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资本主义的矛盾,同时也是近代法尤其是近代私法的矛盾。为了克服这一矛盾,日耳曼法的团体法理念于是可以发挥它的作用。
基尔克的团体法理论,赋予各种团体以实在的人格,并承认其有权利、义务的主体资格。这就是关于法人本质的“法人实在说”。该说暴露了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法人拟制说”的局限性。另外,团体法理论,还打破了传统的公、私法的二元区分理论,为一个新的法域即“社会法”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888年德国民法典第一草案一经公布,基尔克便发表了《民法典草案与德国法》(1888—1889年出版),站在日耳曼法的团体主义立场,对草案的非民族性、对德国固有法的轻视,以及对该草案的强烈的罗马法色彩等进行了批判 .
奥地利的安东·门格从所谓“法律界人士的社会主义”的角度,对第一草案进行了批判。该氏所着的《民法与无产阶级》 一书,从社会主义者的视角,指明了民法典草案的阶级性。
耶林和安东·门格对于德国民法典第一草案的批判,得到了民法典第二次委员会的重视,民法典第二次草案因此被导入了某些“社会主义的因素”。尽管如此,它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该草案的“十九世纪的性质”,结果使这部草案最终成为法律,并带上“十九世纪的性质”而付诸实施了。基尔克、安东·门格等人团体的、社会主义的见解,作为20世纪的课题,被自由法运动所继承了下来 .
四、自由法运动与法社会学
(一)自由法运动
上文谈到,19世纪之时由萨维尼、普希塔和温德沙特苦心经营而后底于成的德国潘德克吞法学,坚持认为罗马法的概念极为精致,任何问题均可“依概念而计算”、依形式逻辑演绎的操作而求得解答。在进行机械操作时,应摈除权威,排除实践的价值判断,所获答案才能期其精纯。所谓“逻辑崇拜”(derKultusdesLogischen)、“概念的支配”(leregneconcept),正是概念法学的生动写照 .1896年德国民法典,正为概念法学的精华 .
但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反对概念法学的“自由法运动”(Freirechtsbewegun)兴起,并由星星之火演成燎原之势,“自由法学”运动由此登场。其发起者是着名学者耶林。
作为概念法学的叛逆者,耶林提倡“目的法学”,声称法律的解释,必先了解法律究欲实现何种目的,只有以此为出发点而解释之,才能得其肯綮。而所谓目的,指解释法律的最高准则,即目的法学 .
自由法论(包括利益法学)的主张,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第一,国家的成文法,并非唯一法源,此外还有活的法律存在,而这才是真正的法源。
第二,自由法论者对概念法学所服膺的“法律体系的逻辑自足性”、“法典完美无缺”等加以批判,认为法律有漏洞(Lucke)是必然的事。
第三,概念法学以“概念数学”(begriffsmathematisch)的方法,就法律的解释进行逻辑演绎的操作,而不为目的考量或利益衡量,甚至认为社会上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只需要把各种法律概念进行数学公示般的演算,就可以导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最为自由法论者所责难,斥之为“法律的逻辑”(juristischeLogik)。认为它未能切合现代法学的要求。现代法学的使命,端的在于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第四,概念法学禁止司法活动“造法”(Rechtsschopfung)。认为法典完美无缺,任何具体案件均可在法律之内寻得正确答案。而自由法论者却认为这纯属美梦,法律不可能尽善尽美,其意义晦涩者有之,有待法官阐释;条文漏洞者有之,有待法官补充;情况变更者有之,有待法官为渐进的解释(不改变法律文字,渐改其意义)等等。凡此种种,法官莫不需要凭借其智慧,而为利益衡量或价值判断,此非“造法”而又是什么?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陆’ 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简要说明
1、早期历史
很早以前德国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公元476年推翻了罗马帝国(西罗马)。
2、神圣罗马帝国
843年德意志从法兰克帝国分裂出来,962年建立神圣罗马帝国。通过长期的对外征服,神圣罗马帝国占领了捷克、意大利北部和波兰西部,并远征俄罗斯、匈牙利。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
3、德意志帝国
18世纪初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领导了艰苦卓绝的内政、军事和外交斗争。
4、两次世界大战
德意志帝国在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德皇威廉二世退位。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
5、东德和西德
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1961年民主德国修建了柏林墙阻止东德居民向西流动。
6、两德统一
1989年东欧剧变,包括东德在内的各国共产党政权纷纷垮台;在四强同意下,1990年东德和西德终于达成两德统一。
(6)怎么研究德国历史扩展阅读:
德国的文化:
1、美术
不少德国画家的作品享有高度国际知名度,创作形式也相当多元。源自德国地区的卡罗琳式建筑及奥托式建筑促进了罗曼式建筑发展,之后则以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及巴洛克建筑为主。
2、音乐
音乐是德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德国造就了各个不同时期的音乐大师,柏林爱乐乐团、德累斯顿国家交响乐团更是享誉世界。德国为欧洲第一大及世界第三大音乐市场。
3、哲学
德国哲学可以说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石。进入21世纪,德国与法国、奥地利、瑞士及斯堪地那维亚各国持续发展当代分析主义。
4、其他
德国的各类音乐会、艺术展览、戏剧表演、国际性大型体育比赛、街头庆祝活动和圣诞市场也吸引了不计其数的游客。
5、忌讳
忌讳数字13。视13日星期五为不祥 。不喜欢红色,红黑相间色以及褐色,尤其是墨绿色。法律禁用纳粹或其军团的符号图案,讨厌菊花、蔷薇(只用于悼亡)图案和蝙蝠图案。忌讳核桃。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德国
‘柒’ 德国详细历史
这个嘛,我就按照我的思路帮你理一下线索吧。
意志国家位于北海、波罗的海和阿尔卑斯山(东段)之间,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早在青铜时代晚期(公元前500年),日耳曼民族就已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日德兰半岛、威悉河和奥德和之间的北德低地平原定居。
公元前2世纪末,日耳曼各部族已推进到德国中部和南部,赶走了生活在那里的凯尔特人,并开始与高卢的罗马人有了接触。
之后多次侵扰罗马帝国。
1、843年,根据《凡尔登条约》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奠定了今日德国、法国、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其中(东法兰克王国,就是后来德国的前身。)
也就是说德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这里,但是日耳曼民族的历史则是我之前讲的,那是公元前几世纪的事情了。
2、东法兰克王国之后,962年,奥托一世在罗马加冕,建立了后来大家称呼的既非神圣,也非罗马的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一直统治到1806年。
3、德国1806年之后,就是一个分散的状态,而此时普鲁士是逐渐显示出自身的优势。
4、1871年,在通过几次王朝战争之后,德国完成了统一。统一之后的德国,就以不可遏制之势发展起来,但是由于保留来了一些军国主义的传统,最终导致了其成为一战与二战的主要发动者,二战后,德国被分成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由于得到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以及自身人员从业素质较高、重视科技与教育、推行艾哈德的社会市场经济,大大激发了经济,使其在20世纪60年代末,先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民主德国发展不如联邦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成立的欧共体中,联邦德国成为创始成员国之一,在欧共体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5、今日的德国,在世界上处于发达国家的行列,在教育科技等方面,都有值得学习与借鉴之处。
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写的,可能不尽如你意,因为现在研究的范围越来越窄了,要是世界古代史,我可能会懂的更多一些。
‘捌’ 谁能告诉我德国的历史
德国历史概述:
德意志(Deutsch)这个词大约见于公元8世纪,开始仅指在法兰克帝国东部地区使用的一种属于日尔曼语族的方言。卡尔大帝(德语:Karl der Große,即法语的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死后,帝国分裂,其中东法兰克和西法兰克的界限大约相当于罗曼语族和日尔曼语族的界限。东部帝国的居民后来才逐渐产生休戚相关的感觉,德意志这个词的含义由语言扩展到说此语言的人,最后才用以称呼它们居住的地区——德意志国(Deutschland)。公元920年,日尔曼人的东法兰克王国改称为“德意志王国”(拉丁文 Regnum Teutonicum),开始了所谓“德国”的历史。
与中国这样的统一与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对于历史上长期处于民族融合和政治分裂过程中的德意志地区来说,民族、国土、国家常常是相互分离的。从德意志历史整体考察,只有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后,Deutschland这个词才包含了同一的国土和国家政权的含义,因此,准确地说,只有这之后的历史才可以称为“德国史”,之前的历史只是德意志地区和德意志各民族的历史。
[编辑]历史分期
[编辑]史前时期
公元前后,在多瑙河和莱茵河流域,已定居着许多日耳曼部落,这些部落同企图征服此地的罗马帝国不断发生冲突。公元9年的日耳曼各部族在条顿堡森林之战中战胜了当时强盛的罗马帝国。在这次战役中,日耳曼部落伏击并消灭了三个罗马军团。此后,罗马人再也没有真正尝试过把它们帝国的东部边界推进过莱茵河。
自407年开始的一段时期中,各莱茵河沿岸的日耳曼部落渡过莱茵河并在今天的法国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短命的王国。476年,日耳曼人与罗马帝国的下层人民联合,推翻了显赫的罗马帝国。
[编辑]德意志立国时期
5世纪末,延续了几个世纪的法兰克王国建立,其中包括莫洛温王朝和卡洛林王朝的辉煌时期。在查理曼大帝(800年加冕)的治下,王国几乎拓展到了今天的法国和德国的绝大部分地区,称为查理曼帝国。查理曼大帝去世后,帝国很快走向分裂。公元843年,法兰克王国的疆域按照凡尔登条约分成三部分,西边的部分即莱茵河左岸的西法兰克王国就成为后来法国的基础;而东边的部分即莱茵河右岸操德语的东法兰克王国成为后来的德意志王国的基础,成为未来的神圣罗马帝国,也是今天德国的雏形;中间的部分成为了后来法德争斗的根源。
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当选为东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建立了萨克森王朝,正式创立德意志国家。萨克森王国的地域大致位于今荷兰、德国西部、瑞士和奥地利。严格意义上的德意志历史的就此开始。
[编辑]神圣罗马帝国
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962~973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从1157年起,帝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
[编辑]资本主义发展和宗教改革
[编辑]德国统一
[编辑]魏玛共和国
(1919–1933)
战后的魏玛共和国是在德国的土地上建立一个和平、自由、民主的政权的一次努力。但是,魏玛政府自一开始就注定了困于经济问题和本身魏玛宪法固有的缺陷。
开始的几年,魏玛共和国不得不忙于处理左翼和右翼相继发动的叛乱和1923年的严重的通货膨胀。接下来,由于德国与战时敌人们的关系逐渐缓和和赔偿债务的放宽,情况有了些好转。盟国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秩序和繁荣,这种繁荣一直延续到1930年来临的大萧条之前。
此后,经济的衰退,加上对1923年超速通货膨胀的记忆和凡尔赛条约严酷的条款引发的民族主义反对声音,从内外两方面断送了魏玛政府。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NSDAP,简称纳粹)利用了这一现实和不断增长的失业率。纳粹不断强调民族和种族的问题,并承诺让失业的人重新获得工作,他们把德国的许多问题都归罪于所谓的犹太人的阴谋,甚至宣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是由于内部的通敌造成的。
[编辑]纳粹德国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魏玛共和国的政局开始转向法西斯化。以希特勒为领袖的纳粹党在1933年1月30日开始掌握了德国的政权。
希特勒执政后,对内开始实行白色恐怖,残酷镇压异己分子,通过冲锋队、党卫军和国家秘密警察(盖世太保)及其遍布各地的劳动营和集中营实行法西斯专政。希特勒是通过鼓吹强烈的民粹主义上台的,上台后的他开始了对犹太人疯狂的种族压迫。1933年12月 1日通过《保证党和国家统一法》。1934年8月1日通过《德国元首法》等,加强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希特勒将国家经济纳入战争轨道,加快重整军备的步伐。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起50万人的军队,次年宣布实行由戈林主持的“四年计划”,工业发展速度超过西方各国。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将德军开进莱茵非武装区,7月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11月25日德日缔结《反共产国际公约》,1939年5月22日,德国和意大利于柏林订立同盟条约,至此,三国正式结盟,被称为轴心国。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9月,在慕尼黑会议上,希特勒迫使英法签订《慕尼黑协定》。10月,肢解并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开始,随后迅速占领了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1940年,击败英法联军,并占领了法国。随后占领了南斯拉夫和希腊等国。1941年6月22日,德国开始进攻苏联。1942年冬,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德军失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转折。1944年6月6日,美英联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1945年5月8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雅尔塔协定,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柏林作为特殊单位由4国管理。1949年5月,美、英、法3国占领区合并,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苏联占领区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
[编辑]冷战时期
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国战败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议》,德国除割让给苏联和波兰11.4万平方公里土地外,其余部分及首都柏林由苏、美、英、法分区占领。
1947年1月1日,美占区和英占区组成联合经济区,同年4月法占区也加入该联合经济区。1948年9月由州议会代表组成协商会议。1949年5月8日,协商会议通过《基本法》。5月23日,公布《基本法》,正式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9月20日,由阿登纳组成第一届联邦政府。联邦德国的议会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组成。联邦的最高司法机构是联邦宪法法院。
1946年4月苏联占领区的德国共产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合并,成立德国统一社会党。1947年12月6日,在柏林苏占区召开德国人民第一次代表大会。1949年5月30日德国人民第3次代表大会批准宪法。同年10月7日临时人民议院通过宪法。10月7日,正式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10月10日苏联占领当局将行政职权移交给临时政府。
1948年,柏林危机爆发,年底,柏林正式分裂成为两个城市。1961年,民主德国在东西柏林边界自己的一侧修建柏林墙,冷战达到了最高峰。
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较快,到统一前,联邦德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第四大国,贸易第三大国。民主德国在东欧国家中经济是发展最健康和快速的,统一前,东西德国都被世界银行列为世界十大经济体之一。
[编辑]德国再次统一
1990年10月3日,前民主德国的领土并入联邦德国。
关于德国统一的条约达成于1990年2月13日,这个协议通过1990年2月14日的所谓“四加二协议”(英美苏法四个占领国和东西德国)得以实现。统一后的德国仍然是欧共体(后来成为欧盟)和北约的成员国。
‘玖’ 德国的历史简介
10——1万年,通过迁徙,原本在亚洲腹地的日耳曼部落人群外迁。外迁路线是从亚洲腹地向南、西、东南等几个方向。如向西南迁徙的一部分人建立了古波斯帝国。其中一部分去了欧洲中部、北部,西部及东部,他们围绕着波罗的海沿岸居住,北部到了北冰洋沿岸,西部到了大西洋北部沿海,南部与罗马帝国相邻,长期战争。
西汉时期,汉朝与匈奴人发生战争,匈奴战败,一部向西北方向迁徙,他们到了欧洲消灭了日耳曼人建立的东、西哥特帝国,并对其他日耳曼人部落领地产生了威胁,日耳曼人就向罗马帝国迁徙,发生战争,随后日耳曼的一部进入罗马城,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四处寻找领地居住,由此遍布欧洲大部分。
匈奴人随后在新占领区域建立了匈牙利和奥地利,两个国家由一对夫妻来管理,其中匈奴人做国王,实际管理匈牙利,以匈奴人和被匈奴人征服的其他不明真相的群众为主;匈奴人国王的妻子是日耳曼人,是奥地利的名义领袖,奥地利设置一名贵族做宰相,辅佐王后管理奥地利,当时的奥地利国是以日耳曼人为主。
【之前的历史因缺乏足够史料故而年代相对模糊一些,之后就有根有据了】
匈奴人和日耳曼人战争持续多年,在此过程中,日耳曼人南迁与罗马人产生了冲突,但日耳曼人在匈奴人的军事压力下,如潮水一般进入罗马境内,根本无法堵截,罗马干脆选择优秀的日耳曼人加入罗马军队,代替罗马军人守边,这些加入罗马军队的日耳曼人文化进步很快,后来成为灭亡罗马的主要领袖人物。在这一段的欧洲历史上,日耳曼人最活跃的地方,反而不是当今的德国境内,而是欧洲其他部分。【关于这一部分,可参考阿拉里克词条,这是一个优秀的日耳曼人领袖】
【这一段时期的历史,请参考罗马帝国词条】
西元9年(中国汉朝),日耳曼战胜罗马人。
西元2-3世纪,居住在现今德国境内的日耳曼人逐渐形成了新的部落,开始仿照匈牙利、罗马国家模式,建立现代化的新的小国家。(所谓现代化,指的是与原来的部落制度对比而言)
凯撒与日耳曼人征战期间,说这些自称德意志人(Deutsche)的人是日耳曼尼亚(意思是邻居),从此这些人又有了一个统一的称呼“日耳曼尼亚”【不仅指的是这些人,这些人居住的地方也被如此称呼】,但很不准确,但限制于历史和条件,很多很多部落,当时没条件,现在是没史料去仔细区别了。
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部落在原来的罗马帝国疆域内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很多日耳曼人国家……其中之一……
751-987年 卡洛林王朝
800年 查理曼大帝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
843年 查理曼大帝的子孙三分帝国,法兰克帝国分裂,其中东法兰克后来形成德意志国家。
911年 第一个德意志国王康拉德登基,为早期封建国家。
962年 奥图一世(Otto)称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 基督教世界中只有一个皇帝,这个皇帝长期是欧洲的正统,其他的是王,但不是帝。最后一位皇帝解散了神圣帝国,欧洲再度陷入混乱中……
1092年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1118年 骑士文化的全盛期。
1241年 汉撒同盟成立。
13世纪中期形成封建割据。
1346年 欧洲流行瘟疫。
1386年 海德堡大学创立。
1415年 捷克宗教改革者胡斯(John Huss)被教廷火刑处死
1450年 古腾堡(Jahannes Gutenberg)发明活字印刷术
1517年 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点论纲,揭开宗教革命序幕。
16世纪发生农民战争。
1618-1648年 三十年战争。
1701年 布兰登堡选侯国取名为“普鲁士王国”
1806年 拿破仑进柏林,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告终。
1815年 拿破仑战败,英俄普奥四国同盟,普鲁士、奥地利崛起,根据维也纳会议组成“日耳曼邦联”。
1835年 德国第一条铁路在纽伦堡与Furth之间通车
1848年 德国各地爆发革命。
1862年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
1866年 普鲁士在“七周战争”中击败奥地利,隔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
1870-1871年 普法战争。
1871年 普法战争结束,德国击败法国,同时兼并了南德诸邦,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以普鲁士国王为皇帝。
1914年 德国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 战败,帝国崩溃,德皇威廉二世退位。
1919-1933年 “威玛共和国”。
1933年 希特勒上台后成立“德意志第三帝国”。
1939年 德国发动二次世界大战。
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战后,根据波茨坦协定,德国由美、英、法、苏联分占,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
1948年6月20日,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
1949年 美、英、法控制的西占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东部的苏联占区相应成立了民主共和国,德国正式分裂为两个国家。
1961年“柏林围墙”建立,柏林分为东、西柏林。
1989年 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前东德国。10月初,许多东德城市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要求放宽出国旅行和争取媒体自由等,东德总统旋即辞职。“柏林围墙”倒塌。
1990年 联邦德国总理科尔(Kohl)提出实现统一两德的计划,1990年10月3日东德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原有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建制改为5个邦,并入了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两个德国终告统一。
可参阅词条日耳曼,
‘拾’ 德国历史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有哪些
举几个要点吧,不然这个问题过大,回答就不着边际了:1.德国在内燃机/汽车领域的贡献... 2.一战结束,《凡尔赛和约》的苛刻压制,间接催生了“法西斯”这个怪胎...3.欧盟(或欧洲同盟),铸就世界多极化格局...4.德国在发展的道路上,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但能面对历史,认真悔过,发展创新,引领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