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战时德国为什么战败
一战德国战败原因:
A. 首先,从大的方面讲,德国、奥匈帝国等同盟国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失道寡助。
B. 其次,一战后期德国尽管在军事上取得了一些战术胜利,但没有达到速胜的目的,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最终变成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这对资源有限的德国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C. 美国的参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事件,它最终改变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力量对比和战略形势。尽管美国对参战所作的准备很不充分。美军对于1917 年的战局还不能立即产生明显的影响,但美国深厚的经济实力和众多的人力,使美国成了协约国集团的兵源基地和兵工厂。到1918年,协约国不论是在兵力上还是在经济实力上都占了绝对的优势。
下面回顾一下1918年的一战进程:
19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经过3年多的战争,交战各国的战争资源已经到了枯竭的边缘。但是,双方都不愿意在于己不利的情况下停止战争,于是加紧准备,企图给对方以最后的致命打击。
1918年初,德国利用暂时的有利形势在西线发动了最后的攻势。德军第一次进攻是3月21日开始的,到7月17日为止,德军一共在西线连续发动了5次进攻,但都未能完成1918年战局计划。尽管德军的进攻使英法军队遭到很大损失,数度在宽大正面上突破英法军队的战术防御地幅,但战术的胜利反而拉长了德军战线,使德军态势进一步恶化。5次进攻并使德军损失了100万人,德军的力量又遭到了削弱,其兵源已近于枯竭。
到1918年夏季,英、法军队与源源开到的美军一起,发起了对德军的反攻。协约国的总攻给了德军以最后的致命打击。9月29日,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向德皇表示:必须立即签订停战协定。10月3日,德国组成新内阁,向美国请求停战。11月3日,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签订停战协定,并随即陷入崩溃,从而又使德国失去了最主要的盟国。在此之前,保加利亚、土耳其也已经向协约国投降。德军本身已经无法再打下去,11月3日基尔海军起义,11月7日巴伐利亚爆发革命。11月8日,德国停战委员会首次同协约国军总司令福煦接触。11月11日,德国正式与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
停战协定规定:
德国从所有侵占领土撤出军队、交出大量战争物资,包括5000门火炮、2.5万挺机枪;交出公海舰队的全部舰艇和全部潜艇等。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㈡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的原因
持续了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以德国的战败而告终。那么一战德国战败原因是什么呢?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德国战败主要是有3个原因。首先,一战本身就是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发起的一场非正义性的战争。
德国在战争中是具有侵略性,因此没有什么人愿意站在同盟国的一方,德国缺少助力。一开始的盟友奥匈帝国, 军事 实力实在是太弱,被英、法、俄的人一打,基本上就没什么用了。另外意大利,那就更厉害了,直接打到一半,退出同盟国加入协约国,来攻打奥匈帝国。而协约国的数量还在不断上升,德国孤军奋战,注定是要失败的。
第二点,德国一开始是想要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的,这确实是对德国最有利的方式。但是德国的目的并没有实现,战争进入了胶着的状态,最终演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协约国人多势众,资源丰富,物资储备什么的比德国好上很多。因此德国最基本的物资都无法保证,这场战争肯定是要失败的。
最后一点,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美国加入了一战。美国的参战对整个一战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的加入彻底改变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力量对比和战略形势。美国自身深厚的经济实力和丰富人力资源,让美国变成了协约国的兵源基地和兵工厂。美国的存在让协约国不管是在军事上还是经济上都占了绝对的优势。因此德国才会彻底失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时间
一战起始时间是1914年7月28日,一战结束时间是1918年11月11日。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在塞尔维亚被当地青年刺杀,于是在7月28日的时候,奥匈帝国以这个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紧接着德国、英国、法国等趁机加入了战争,一战正式爆发。
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想要趁机吞并塞尔维亚。俄国和法国则公开表示支持塞尔维亚,英国也在暗中支持俄、法。随着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开战,整个欧洲大陆都陷入了战争之中。德国在8月份率先发动进攻,占领了比利时、卢森堡,还对法国发起了进攻。于是9月初,德军与法军就发生了马恩河战役。
随后,俄国在东线发动战争,于是德国只能抽调一部分兵力去东线。日本看到战争爆发后,趁机强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也对德宣战,占领了属于同盟国的太平洋岛屿。10月,土耳其加入同盟国,与俄军在高加索附近进行激战,俄军战败。同时英军在阿拉伯人的配合下, 成功 夺取了叙利亚的土耳其领地。
奥匈帝国被塞尔维亚击败后,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帮助奥匈攻打塞尔维亚。塞尔维亚不敌奥保联军,被同盟国占领。1915年5月,意大利开始对奥匈帝国宣战,但是全部被击败。1917年,俄国爆发革命,退出一战。同年,罗马尼亚、希腊、美国等加入协约国参战。终于在1918年,德国全线溃退,奥匈帝国解体,战争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
一战是欧洲 历史 上破坏力极强的一场战争,死亡率也是非常高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一战死亡人数。一战共有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参战,军事行动涉及的土地面积达到了400万平方公里,战线长度达到2500-4000公里。
1914年,也就是一战开始的那一年,那个时候英、法、俄 三国 本土加上各个殖民地的总人口大概是7.045亿。到一战爆发前夕,这三国共动员总兵力达到977.7万人。德奥两国本土加上德国的殖民地总人口是1.3亿,战争前集结到了兵力为634万人。从1914年到1918年这四年的战争期间,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动员了军队4218万人左右,最后伤亡2210万人左右,其中死亡515万人左右。而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共出动军队2285万人,损失1540万人左右,其中死亡338万人左右。
然而,这只是战争双方士兵的死亡数量,还有将近700万的平民,也因战争而惨死。因此一战的总死亡人数达到了1600万左右,死亡率是非常高的,甚至一战的死亡人数超越了持续了六年的二战。曾经有这样的一句话:“少数人的疯狂,数不清的死亡。”这一句话用来形容一战是最合适不过了。
一战本来就是因为帝国主义之间分赃不均引起的,几个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加深,从而爆发了这一场战争,但是最后被战火侵袭的却是全世界的人民。这场由少数几个帝国主义疯子挑起的战事,却将全世界的人拖入了一场疼痛的幻觉里。
猜你喜欢:
1. 文化综合(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概述
2. 二战时期经典战役
3. 英国历史上被入侵过几次
4. 《第一次世界大战》练习题及答案
5. 第一次世界大战重大战役
㈢ 德国一战获胜的几率比二战大吧,具体该怎么操作
是这样的。
一战的时候德国经过几十年的备战,准备充分,实力强大;而二战时期德国实际上才准备了6年,实际上还是在吃俾斯麦时期的底子,而且之前一战战败后被制裁得很惨,实力被削弱得很惨。如果不是一战的惨烈使英法等国产生了强烈的绥靖主义倾向,加上苏联的崛起使英法企图祸水东引纵容了纳粹德国的实力增长,纳粹德国是没有机会的。
一战时期,德国胜利的关键就是施里芬计划,这可以说是德国灭亡法国的唯一可能性,而一旦灭亡了法国,德国就将在欧洲大陆取得决定性的优势,再辅助一些手段,迫使英国不得不承认德国在欧洲的霸权(即使不承认,德国也将拥有与英国抗衡的基础)。
施里芬计划的核心是西线右翼,即将主要兵力集中于西线右翼,最大化的集中兵力,最快的速度击溃法国。但施里芬计划存在相当大的空想性,而且其制定的年代过早,也不完全适应一战时期的军事现实,所以在一战时德军统帅小毛奇对计划做了大幅度的修改。小毛奇违背了施里芬计划的核心思想,不仅加强了东线兵力抵御俄国,而且屈从于德国皇太子的压力加强了西线左翼兵力,而这一切都是以削弱担任攻击主力的右翼兵力为代价的。最终的结果就是德军右翼攻击力不足,在马恩河被法军击退,战争进入了长期持久的堑壕战和消耗战,德国虚弱的国力基础就在此后的四年间被消磨干净了。事实上,马恩河战役一失败,小毛奇就像德皇威廉二世报告称:“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
如果是我的话,从事后诸葛亮的立场,我认为小毛奇可以对施里芬计划有所损益,但不能违背施里芬计划的核心思想,应当最大限度的加强右翼。而面对左翼和东线的问题,应当分别对待。面对左翼皇太子的压力,可以向威廉二世力陈利害,请德皇出面安抚皇太子,让他正确认识他的作用。面对东线俄国问题,可以尽早联系列宁的布尔什维克以及任何俄国内部的反对派,以金钱支持他们在俄国内部发动叛乱和政变,牵制俄军。这样,就可以最大化地加强德军西线右翼兵力,一举灭掉法国。
扶持布尔什维克势力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养寇自重”。以德国的实力,即使消灭了法国,想击败英国也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最佳方案还是在消灭法国后与英国和解;而让英国接受德国的欧洲霸权,除了通过两国皇室的姻亲关系努力外,为英国树立一个比德国更可怕的对手是十分必要的。扶持布尔什维克在俄国取得革命胜利,就可以将德国包装成抵御布尔什维克扩散至整个欧洲的堡垒,为德国巩固其在欧洲的霸权创造合理性。二战前夕,纳粹的扩张就是这么干的。
㈣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起因是什么最后谁获胜
一战爆发于1914年7月28日,一直持续到了1918年11月11日才结束,这场延续了4年的战争,对人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其中包括了战争中的损失。
关于一战爆发的起因有人说是萨拉热窝事件,但其实这只不过是一战的导火索而已。即使没有萨拉热窝事件,恐怕一战的爆发也只是时间问题。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时期,也参加了一战,不过很可惜,在战后没有得到自己应得的利益。
虽然协约国打得很苦,中间沙俄还后院失火,退出了战争,但最终还是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
㈤ 一战中,德国要怎样做才能取胜
德国的主要对手是法国,所以需要做的是速度解决法国。有人会说东线俄国怎么办,其实,俄国的动员行动相对会比较迟缓,虽然数量庞大,但战斗力不高。
德国速度从比利时进入法国,(当时比利时中立,法比边境几乎没有法国军队),直接沿英吉利海峡对巴黎进行迂回包围,马其诺防线的法军腹背受敌,一定会全部投降。可惜事实是克鲁格将军的先头部队在马恩河一带,就被小毛奇拉回去了,给法国以喘息机会,错失速战速决最佳时机。
之后,再回头对付俄国。俄国好对付,就不用多说了。历史上的坦能堡一战就明白俄国的战斗力完全不是和德国一个档次的。
㈥ 一战中,德国是怎么失败的
一战德国战败原因:
A. 首先,从大的方面讲,德国、奥匈帝国等同盟国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失道寡助。
B. 其次,一战后期德国尽管在军事上取得了一些战术胜利,但没有达到速胜的目的,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最终变成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这对资源有限的德国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C. 美国的参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事件,它最终改变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力量对比和战略形势。尽管美国对参战所作的准备很不充分。美军对于1917 年的战局还不能立即产生明显的影响,但美国深厚的经济实力和众多的人力,使美国成了协约国集团的兵源基地和兵工厂。到1918年,协约国不论是在兵力上还是在经济实力上都占了绝对的优势。
下面回顾一下1918年的一战进程:
19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经过3年多的战争,交战各国的战争资源已经到了枯竭的边缘。但是,双方都不愿意在于己不利的情况下停止战争,于是加紧准备,企图给对方以最后的致命打击。
1918年初,德国利用暂时的有利形势在西线发动了最后的攻势。德军第一次进攻是3月21日开始的,到7月17日为止,德军一共在西线连续发动了5次进攻,但都未能完成1918年战局计划。尽管德军的进攻使英法军队遭到很大损失,数度在宽大正面上突破英法军队的战术防御地幅,但战术的胜利反而拉长了德军战线,使德军态势进一步恶化。5次进攻并使德军损失了100万人,德军的力量又遭到了削弱,其兵源已近于枯竭。
到1918年夏季,英、法军队与源源开到的美军一起,发起了对德军的反攻。协约国的总攻给了德军以最后的致命打击。9月29日,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向德皇表示:必须立即签订停战协定。10月3日,德国组成新内阁,向美国请求停战。11月3日,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签订停战协定,并随即陷入崩溃,从而又使德国失去了最主要的盟国。在此之前,保加利亚、土耳其也已经向协约国投降。德军本身已经无法再打下去,11月3日基尔海军起义,11月7日巴伐利亚爆发革命。11月8日,德国停战委员会首次同协约国军总司令福煦接触。11月11日,德国正式与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
停战协定规定:
德国从所有侵占领土撤出军队、交出大量战争物资,包括5000门火炮、2.5万挺机枪;交出公海舰队的全部舰艇和全部潜艇等。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㈦ 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么发生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在得到德国的支援后,于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主要在由德国和奥匈帝国组成的同盟国(Central Powers),和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组成的协约国(Allied Powers)之间进行。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㈧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是怎样败的
一战德国战败原因:
A.
首先,从大的方面讲,德国、奥匈帝国等同盟国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失道寡助.
B.
其次,一战后期德国尽管在军事上取得了一些战术胜利,但没有达到速胜的目的,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最终变成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这对资源有限的德国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C.
美国的参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事件,它最终改变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力量对比和战略形势.尽管美国对参战所作的准备很不充分.美军对于1917
年的战局还不能立即产生明显的影响,但美国深厚的经济实力和众多的人力,使美国成了协约国集团的兵源基地和兵工厂.到1918年,协约国不论是在兵力上还是在经济实力上都占了绝对的优势.
㈨ 一战后德国怎样在经济上成为战胜国而崛起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于1924年制定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由于德国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德国赔款的矛盾,德国按《凡尔赛和约》(见巴黎和会)支付赔款问题成为20年代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与政治中难以解决的纠纷 。根据英国提议,协约国赔款委员会于1923年11月增设两个专门委员会,一个研究平衡德国预算和稳定德国金融之方法 ,一个调乍得国资本外流情况并设计引回的方法。两个专门委员会以美国银行家C.G.道威斯为主席 。12 月由法、比 、意、英 、美5国代表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赴德调查 ,研究德国赔款问题。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该计划经同年7月16日~8月16日之伦敦会议 (英、法、意、日、比、希、葡、罗、南、美参加)讨论并通过,同年9月1日生效。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主要内容是:由协约国监督改组德意志银行,实行货币改革,并由协约国贷款 8亿金马克(折合1.9 亿美元)以稳定其币制,在赔款总数尚未最后确定的情况下,规定德国赔款年度限额,即由第一年(1924~1925) 10 亿金马克开始,逐年增加,到第五年 ( 1928 ~1929 )增至年付25亿金马克;德国支付赔款的财源来自关税、烟酒糖专卖税、铁路收入及工商企业税;发行110 亿金马克铁路公债、50亿金马克工业公债;德国的金融外汇、铁路运营以及税捐征收事务受国际监管。德国以法、比两国从鲁尔撤军作为接受赔款计划的条件 。1924年8月16日,计划被双方接受。道威斯计划的执行,对20年代后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24~1929年德国支付赔款110亿金马克,获得外国各种贷款约210亿金马克。1928 年德国声称财政濒于破产,无力执行该计划。1930年为扬格计划所取代。
“道威斯计划”是道威斯高超的经济、政治才华的结晶之一,也是一战后美国迈向“独立的世界主义”政策的重要一步。1921年3月4日,共和党人沃伦·G·哈定就任美国29任总统,并宣誓美国决不卷入外国的纷争。4月12日,哈定又在国会联席会议上说,美国“将不参加国际联盟”。但同时,这位总统又保证,他的政府将与那些想组成一个他认为非政治的国家联合体,以及想使惨遭蹂躏的欧洲国家复兴的外国政府合作。这就是说,哈定政府的所谓“不卷入”和“不参加”,不过是要以美国的方式对欧洲施加影响罢了。因为他们知道当时美国还不具备控制“国际联盟”的“能力”,但也清楚美国已具有的影响力,不参与欧洲事务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是“道威斯计划”产生的美国大背景。
作为解决德国赔偿问题的方案,“道威斯计划”的产生及其得以实施还有更具体的背景。众所周知,“计划”不仅结束了德国经济的混乱状态,解决了德国继续赔偿的一系列技术性问题,而且也使美、法等围绕德国赔款问题的矛盾、斗争以及相持状态得到了大大缓解。再一个问题就是20年代德国对协约国的战争赔偿问题和战后协约各国对美国的战债偿还问题联系在了一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欧洲各国欠美国的战债共达103亿4千万美元。其中英国为43亿,法国为34亿,意大利为16.5亿美元。虽然《凡尔赛和约》规定英、法等可以从德国得到战争赔偿,但同时要偿还美国的债务。所以主张将赔款和战债问题联系起来讨论。1920年5月,英、法两国政府首脑发表声明,主张同时一笔勾销对美国的战债和对德国的赔偿要求。当德国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已无力偿还协约国的赔款,英、法等在德赔款问题的矛盾也日趋尖锐之时,1922年8月1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向法、意等六个协约国发出照会——即着名的“贝尔福照会”,提出英国“准备放弃对德国赔偿的一切未来权利和对战债偿付的一切要求。只要这一放弃成为一项使此重大问题能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的……总计划的一部分。”言外之意,是要求美国一同作废弃战债要求的努力。12月26日,法国操纵的巴黎会议决定对德国实施制裁之时,29日美国方面发出了“参与”的信号。这一天,美国务卿查尔斯·艾文斯·休斯在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对美国历史学会发表重要演说,指出应由一个“公正的”国际专家委员会来研究德国的赔偿问题,包括对德国的偿付能力作出新的估计。并且表示,美国公民将会参加这个委员会的工作。1923年1月11日法,比军队占领鲁尔后,英、法在德国问题上的矛盾更加尖锐,德国也停止了对英、法等国的赔偿。乘此机会,10月11日美国总统柯立芝对报界声明,休斯的纽黑文演说所表述的立场仍然有效,同时也反对将战债与赔款联系起来讨论。英国赞同组成专家委员会重新讨论德国的赔偿问题。为了迫使法国就范,英国联合美国对法国施加各方面的压力,致使赔委会于1923年10月15日在巴黎宣布C·G·道威斯和欧文·D·杨格为调乍得国财政情况的美国专家,后组成了道威斯领导的专家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