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的沙漠是怎么形成的

德国的沙漠是怎么形成的

发布时间:2023-02-17 23:47:08

⑴ 沙漠是怎样形成的

沙漠的形成即沙漠化现象。所渭沙漠化,即植被破坏之后,地面失去覆盖,在干旱气候和大风作用下,绿色原野逐步变成类似沙漠景观的过程。土地沙漠化主要出现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形成沙漠的关键因素是气候,但是在沙漠的边缘地带,原生植被可能是草地,由于人为原因沙化了。
贸易风沙漠——贸易风(即信风trade wind)是从副热带高压散发出来向赤道低压区辐合的风,来自陆地的贸易风越吹越热。很干的贸易风吹散云层,使得更多太阳光晒热大地。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主要形成原因就是干热的贸易风(当地称为哈马丹风)的作用,白天气温可以达到57°C。
中纬度沙漠(或称温带沙漠,参看温带沙漠气候),位于纬度30°到50°之间。北美洲西南部的Sonoran Desert和中国的腾格里沙漠都是中纬度沙漠。
雨影沙漠是在高山边上的沙漠。因为山太高,造成雨影效应,在山的背风坡一侧中形成沙漠,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Judean Desert。
沿海沙漠一般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因寒流流经,降温降湿,冬天起很大的雾,遮住太阳。沿海沙漠形成的原因有:陆地影响、海洋影响和天气系统影响。南美的沿海沙漠阿塔卡马沙漠(Atacama Desert),是世上最干的沙漠,经常5-20年才会下一次超过1毫米的雨。非洲的纳米比沙漠(Namib Desert)有很多新月形沙丘,经常刮大风。
仙人掌公园,美国的亚利桑那州因沙漠气候的关系,有相当多的仙人掌,特别是巨大的树形仙人掌(En:Saguaro),因此在1994年成立了(En:Saguaro National Park)树形仙人掌国家公园,园中有多达1000多种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仙人掌。此外在日本琉球,也有仙人掌植物公园。
古代沙漠,地质考古学家发现地球的气候变化很多,在地质史上有些时段比现在干燥。12,500年前,大约北纬30°到南纬30°之间10%的的陆地沙漠广布。18,000年前,这个区域的50%是沙漠,包括现在的热带雨林。
很多地方已经发现沙漠沉积的化石,最老的达到5亿年。在美国的Nebraska Sand Hills是西半球最大的古代沙海。它现在已经有500毫米的年均降水量,沙粒已经被植物稳住,但是还是可以看到高达120米的沙丘。
喀拉哈里沙漠(Kalahari Desert)也是一个古代沙漠。
盐碱沙漠,各种盐碱土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实质主要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如阿联酋国等。

⑵ 撒哈拉沙漠是怎么形成的

德国科学家说,他们通过利用一种新的计算机模型模拟地球的气候变化后发现,撒哈拉地区在大约4000年前经历过一次剧烈的气候变化,在随后300多年的时间里,那里的气候发生了巨大变化。

1万年前,在如今成为世界最大沙漠的撒哈拉曾经遍地生长着野草和矮灌木林。但是后来,夏季的气温升高,几乎没有了降雨。这种气候变化使很多古生物遭受灭顶之灾,并迫使那些活下来的物种向其他地区迁徙。

研究人员说,撒哈拉沙漠另一次程度不太剧烈的气候变化发生在6700至5000年前。

据波茨坦气象研究所的这些科学家说,撒哈拉地区的沙漠化是1.1万年以来最剧烈的气候变化之一。这一气象模型表明,人类使用土地对撒哈拉沙漠的形成并不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⑶ 世界最大的沙漠是什么

世界最大的沙漠是撒哈拉沙漠,这个世界最大的沙漠气候炎热干燥。然而,沙漠上发现许多绮丽多姿的远古大型壁画,在这极端干燥缺水、土地龟裂、植物稀少的旷地,竟然曾经有过高度繁荣昌盛的远古文明,实在令人惊叹!这个世界最大的沙漠过去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世界最大的沙漠之谜!

揭开世界最大的沙漠之谜

据考证,撒哈拉大沙漠曾经是一片绿色的平原,非洲居民在这片绿洲上创造了古老和值得骄傲的灿烂 文化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当年绿洲变成了世界最大的沙漠?使得这里“穷荒绝漠鸟不飞,万渍千山梦犹懒”!

世界最大的沙漠

壁画之谜

1850年,德国探险家巴尔斯来到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进行考察,无意中发现岩壁中刻有鸵鸟、水牛及各式各样的人物像。1933年,法国骑兵队来到撒哈拉沙漠,偶然在沙漠中部塔西利台、恩阿哲尔高原上发现了长达数千米的壁画群,全绘在受水侵蚀而形成的岩阴上,五颜六色,色彩雅致、调和,刻画出了远古人们生活的情景。此后,世人注意力转到撒哈拉,欧美一些国家的考古学家纷至沓来,1956年,亨利·罗特率领法国·探险队在撒哈拉沙漠发现了1万件壁画。翌年,将总面积约11600平方英尺的壁画复制品及照片带回巴黎,一时成为轰动世界的奇闻。

从发掘出来的大量古文物看,距今约1万年至4000年前,撒哈拉不是沙漠,更不是世界最大的沙漠!而是大草原,是草木茂盛的绿洲,当时有许多部落或民族生活在这块美丽的沃土上,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

撒哈拉沙漠壁画这种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磨光石器的广泛流行和陶器的制造,这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在壁画中还有撒哈拉文字和提斐那古文字,说明当时的文化已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在壁画中还有撒哈拉文字和提斐那古文字,说明当时的文化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壁画的表现形式或手法相当复杂,内容丰富多彩。从笔画来看,较粗犷朴实,所用颜料是不同的岩石和泥土,如红色的氧化铁、白色的高岭土、赭色、绿色或蓝色的页岩等。是把红岩石磨成粉末,加水作颜料绘制而成的,由于颜料水分充分地渗入岩壁内,与岩壁的长久接触而引起了化学性变化,融为一体,因而画面的鲜明度能保持很长时间,几千年来,经过风吹日晒而颜色至今仍鲜艳夺目。这是一种颇为奇特的现象。

在壁画中有很多人是雄壮的武士,表现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威武神态。他们有的手持长矛、圆盾,乘坐在战车上迅猛飞驰,表现出战争场面;有的手持弓箭,表现狩猎场面。还有重叠的女像,嬉笑欢闹的场面。在壁画人像中,有些身缠腰布,头戴小帽;有些人不带武器,像是敲击乐器的样子;有些似作献物状,像是欢迎“天神”降临的样子,是祭神的象征性写照;有些人像均作翩翩起舞的姿势。从画面上看,舞蹈、狩猎、祭祀和宗教信仰是当时人们生活和风俗习惯的重要内容。很可能当时人们喜欢在战斗、狩猎、舞蹈和祭礼前后作画于岩壁上,借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或鼓舞情绪。

壁画群中动物形象颇多,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动物受惊后四蹄腾空、势若飞行、到处狂奔的紧张场面,形象栩栩如生,创作技艺非常卓越,可以与同时代的任何国家杰出的壁画艺术作品相媲美。从这些动物图像可以相当可靠地推想出古代撒哈拉地区的自然面貌。如一些壁画上有人划着独木舟捕猎河马,这说明撒哈拉曾有过水流不绝的江河。值得注意的是,壁画上的动物在出现时间上有先有后,从最古老的水牛到鸵鸟、大象、羚羊、长颈鹿等草原动物,说明撒哈拉地区气候越来越干旱。

世界最大的沙漠壁画

在今天极端干燥的撒哈拉沙漠中,撒哈拉壁画如此丰富多彩、气势磅礴,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丰富多彩的古代艺术品呢?究竟是谁在什么年代刻制的?为什么会出现在极端干燥的撒哈拉沙漠之中?这些问题,迄今还无法解释。

有些学者认为,要解开这个谜,就必须立足于考察非洲远古气候的变化。据考证,距今约3000—4000年前,撒哈拉不是沙漠而是湖泊和草原。约6000多年前,曾是高温和多雨期,各种动植物在这里繁殖起来。只是到公元前200年至公元300年左右,气候变异,昔日的大草原终于才变成沙漠,一步一步侵袭,最终变为世界最大的沙漠。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在沙漠上有这么多绮丽多姿的大型壁画,这也说明这里曾经有过这么高度繁荣昌盛的远古文明。不知道考古界还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呢?

考古学家对世界最大的沙漠的发现

接着,考古学家连续在撒哈拉沙漠地区获得新的发现。他们在沙漠地区发现了许多河流的遗址,并且获得大量的鱼骨骼和生物的化石。这些考古成果说明,在远古时期,撒哈拉沙漠地区是一片草原,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有的考古学家断言,撒哈拉沙漠底层埋葬着大量的动植物遗体,使这一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到了1936年,人们终于在撒哈拉北部地区勘探出大储量的油气田。这说明,如果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沙漠地区,绝不可能蕴藏着如此丰富的石油。考古学家们还在撒哈拉东部恩阿杰尔地区发现了大量栎树和雪松的化石,说明这些树木曾经生长在这一带。

1981年11月,飞越撒哈拉的美国航天飞机利用遥感技术,发现了茫茫黄沙下埋藏着古代山谷与河床。随后,地质工作者通过实地考察,证实了沙漠下面的土壤良好,并且发现了古人的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

世界最大的沙漠进一步的考证

根据气象学家的研究,在1 万年或更早以前,撒哈拉沙漠地区气候温润,降水丰沛,是一片茂密繁盛的大绿洲。只是到了4000 多年前,气候才慢慢改变,形成今天的不毛之地。壁画的内容正好反映了这一沧桑变迁。据放射性碳14 测定,最早的壁画画于公元前8000~前7000年。这时期的图案中出现了大量水牛、大象和河马等对水十分依赖的食草动物,可见当时这一地区乃是沼泽密布的大草原。第二阶段约为公元前3500~前1600 年,这时候牛群开始多了起来,表明人类已经进入了畜牧时期。第三阶段约为公元前1500~前1200 年。这一阶段的典型形象是马,有些马还拉着有轮的车子,可见当时文明程度已经相当高了。到公元前2 世纪时,牛和马的形象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骆驼,可见撒哈拉的气候正渐渐变得干燥,草场消退,土地开始沙漠化。也就是说,至少在公元前200年前的时候,撒哈拉就变成了一片茫茫的沙漠。

世界最大的沙漠

科学家对世界最大的沙漠的猜测

从以上考证,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远古时期,撒哈拉大沙漠是一片绿色的平原。对于绿洲变为千里沙漠这个问题,地质学界提出了人为成因和自然成因两种对立的观点。

前者认为,这片土地自古以来自然条件就很恶劣,一直经受着太阳的暴晒和季风的侵扰,之所以会有绿洲变沙漠的结果,是因为人类自身的活动所致。据分析,这里的人们犯了一个难以挽回的错误:远古时代撒哈拉诸部落为了扩大自己的政治与经济实力,无节制地烧木伐林,放养超过草原承载能力的牲畜,而且人口也越来越多。若干世纪下来,随着人口的增多,田地变广了,牲畜也变多了,渐渐地绿色原野就无法负荷了,这样,林木锐减,草原枯萎,土地沙化,最后就演变成为世界最大的沙漠。

后者也有两种看法。有的科学家认为,这是自然条件变化的结果。因为这一带气候极其干燥,日照时间特别长,最热的几个月中平均温度30℃,地表温度更是高达70℃ 。此外,这里还受到一股“ 哈马丹”的东北风的影响。这种风终年不停,吹起来使整个地区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再好的植被也会被扫荡一空,无法存留。有的科学家则认为,这是地质历史大周期的转折,改变了撒哈拉的古气候环境。年均降水量由300毫米左右突然降至仅50毫米,于是河水枯竭,由岩石碎屑构成的沙砾层裸露在烈日之下。在年复一年的风化剥蚀下,大量的碎屑变成可以被风刮走的沙粒,旧的沙粒被风吹送到远方,积聚、连接成一片,新的沙粒继续产生——直到有一天,厚厚的沙粒铺盖在地面上,于是沙漠形成了。

还有人认为,撒哈拉沙漠的植物特点促使了撒哈拉地区的沙漠化。撒哈拉沙漠里的植物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根系非常发达,也许露出沙层的部分仅有一两米,但它的根部可以长达20多米,弯弯曲曲地伸入到沙层的深处,千方百计地吸收沙层深处的水分。以上几种说法,也只是人们的一种猜测,关于撒哈拉绿洲是如何变成沙漠的,乃至世界最大的沙漠,这个问题还没有找到准确的答案。

⑷ 撒哈拉沙漠是怎样形成的

撒哈拉地区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以阿拉伯人为主,其次是柏柏尔人等。居民和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尼罗河谷地和绿洲,部分以游牧为主。不过撒哈拉沙漠是怎么形成的呢?以下就是我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撒哈拉沙漠的形成

(1)北非位于北回归线两侧,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干热的下沉气流,且非洲大陆南窄北宽,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范围大,干热面积广。

(2)北非与亚洲大陆紧邻,东北信风从东部陆地吹来,不易形成降水,使北非更加干燥。

(3)北非海岸线平直,东侧有埃塞俄比亚高原,对湿润气流起阻挡作用,使广大内陆地区受不到海洋的影响。

(4)北非西岸有加那利寒流经过,对西部沿海地区起到降温减湿作用,使沙漠逼近西海岸。

(5)北非地形单一,地势平坦,起伏不大,气候单一,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地区。

撒哈拉沙漠的介绍

地貌类型

撒哈拉沙漠干旱地貌类型多种多样。由石漠(岩漠)、砾漠和沙漠组成。石漠多分布在撒哈拉中部和东部地势较高的地区,尼罗河以东的努比亚沙漠主要也是石漠。砾漠多见于石漠与沙漠之间,主要分布在利比亚沙漠的石质地区、阿特拉斯山、库西山等山前冲积扇地带。沙漠的面积最为广阔,除少数较高的山地、高原外,到处都有大面积分布。

组成部分

着名的有利比亚沙漠、赖卜亚奈沙漠、奥巴里沙漠、阿尔及利亚的东部大沙漠和西部大沙漠、舍什沙漠、朱夫沙漠、阿瓦纳沙漠、比尔马沙漠等。面积较大的称为“沙海”,沙海由复杂而有规则的大小沙丘排列而成,形态复杂多样,有高大的固定沙丘,有较低的流动沙丘,还有大面积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主要分布在偏南靠近草原地带和大西洋沿岸地带。从利比亚往西直到阿尔及利亚的西部是流沙区。流动沙丘顺风向不断移动。在撒哈拉沙漠曾观测到流动沙丘一年移动9米的记录。

环境气候

撒哈拉地区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以阿拉伯人为主,其次是柏柏尔人等。居民和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尼罗河谷地和绿洲,部分以游牧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沙漠中陆续发现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铀、铁、锰、磷酸盐等矿。随着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改变了该地区一些国家的经济面貌,如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已成为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尼日尔爾尔成为着名产铀国。沙漠中也出现了公路网、航空线和新的居民点。

撒哈拉沙漠气候炎热干燥。然而,令人迷惑不懈的是:在这极端干旱缺水、土地龟裂、植物稀少的矿地,竟然曾经有过繁荣昌盛的远古文明。沙漠上许多绮丽多姿的大型壁画,就是这远古文明的结晶。

居民经济

虽然撒哈拉沙漠(不包括尼罗河谷)大如美国,但是它的居民估计只有250万,每平方公里还不到0.4人。偌大的面积空无一人,但是只要瘦瘠的植被能供养牲畜,或有可靠的水源,散落的人群便会在这世界上最艰困的环境中和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下生存下去。

考古学上证明,已陆陆续续有形形色色的人在撒哈拉沙漠定居,动植物的培育驯养导致职业的专门化。对外贸易也发展了,毛里裘斯的铜在西元前2000年就找到其出路进入地中海的青铜器时代文明。

游牧民的大迁徙方便了他们卷入全撒哈拉沙漠的贸易。撒哈拉沙漠中的绿洲居民易遭桑哈亚人(柏柏尔族)和其他骑骆驼游牧民的袭击,他们之中有许多人是为了逃避北非古罗马末期的混乱和战祸而进入沙漠。许多馀下的绿洲居民,其中有哈拉廷人(Haratin),被游牧民所征服。7~11世纪期间伊斯兰教扩张至北非激起了更多的柏柏尔人和极欲保持传统信仰的阿拉伯群体迁入撒哈拉沙漠。伊斯兰教最终透过贸易路线扩张,成为沙漠中主要的社会势力。

尽管有相当大的文化差异,人们还是倾向将撒哈拉沙漠的人归类为牧人、定居的农夫或专业人员(诸如铁匠、牧工和耕作者)。图阿雷格人(他们自称为塔马什克〔Kel Tamasheq〕人)以好战和狂热的独立性闻名。他们虽然是伊斯兰教徒,但保留女族长的组织,且图阿雷格妇女享有不同寻常的自由。西面的摩尔人集团原先拥有强有力的部落联盟。提贝斯提及其南部边境的特达人(Teda)主要是骆驼牧人,以独立性和吃苦耐劳而着称。

在沙漠范围之内,固定职业限制在绿洲中,这里的灌溉情况允许有限地种植海枣、石榴及其他果树;谷物诸如黍类、大麦、小麦、蔬菜;及诸如散沫花这种特殊作物。水源严重限制了绿洲的拓展,在有些地方,水的过量使用已使水位严重下降,茅利塔尼亚的阿德拉尔(Adrar)区绿洲的情况即是如此。严重的蒸发而造成土壤的盐化和被侵蚀沙所埋是又一种危害;后者如阿尔及利亚苏夫(Souf)绿洲情况,需不断用人工清除。

(1)资源。在殖民统治撒哈拉沙漠期间,殖民当局对这块看似没有希望的地区的经济发展毫无兴趣。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在发现了石油之后,此地引起了国际的兴趣和投资。

金属矿物在经济上相当重要。阿尔及利亚拥有几个很大的铁矿,茅利塔尼亚西部的伊吉尔山(Mount Ijill)的储存量也相当可观;埃及、突尼斯、摩洛哥、西撒哈拉沙漠和尼日尔爾的存储量略逊。毛里塔尼亚西南部阿克茹特(Akjoujt)附近埋有相当数量的铜矿石,阿尔及利亚贝沙尔(Bechar)南面有大量的锰矿。铀则广泛分布在撒哈拉沙漠,尤其尼日尔爾的极为重要。摩洛哥和西撒哈拉沙漠有极丰富的磷酸盐。

燃料资源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煤的来源有摩洛哥的无烟煤层和靠近贝沙尔的烟煤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在阿尔及利亚的因萨拉赫(I-n-Salah)发现石油,在埃及的沙漠西部、利比亚的东北部、阿尔及利亚的东北部都发现丰富的储藏量。突尼西亚和摩洛哥的储藏量则少些,乍得和尼日尔爾的储量也不多。在撒哈拉也发现了油页岩。阿尔及利亚的大天然气田已开采,埃及、利比亚和突尼西亚也有小一些的天然气田。

但是沙漠的经济发展极为困难,对传统的撒哈拉沙漠几乎未有所改变。

沙漠人民从采矿中几乎一无所得,也许还适得其反。游牧生活的衰落始于安抚政策,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变和正式的定居政策的实行(因为游牧生活管理起来不便),更加快这种衰落。普遍的环境情况不佳进一步鼓励游牧民流入绿洲和城镇,从而产生过分拥挤和贫穷。油田里的高工资吸引着劳工,但传统的生活受到破坏,何况工作机会不多且又并非永久性。沙漠传统产品(诸如兽皮和羊毛,过剩的水果、盐)中只有海枣,尤其是北部绿洲的海枣,在商业上尚能维持其重要地位。盐虽然仍在提炼并送往南面苏丹西部区域,现在却要与廉价的进口盐竞争。1950年以来,旅游业有相当的发展,但是由于交通和提供膳宿的困难也只能限制在撒哈拉沙漠的边缘地带。

(2)交通运输。撒哈拉沙漠,传统上都是透过骆驼队,缓慢、艰苦,也很危险。需冒迷路、过热、窒息人的沙暴以及饿死、渴死等危险,再加上还可能遭到打劫。尽管有这麼多危险、困难,沿着连接绿洲的商队路线的泛撒哈拉沙漠贸易从很早时候起就一直延续了下来。主要的路线大多在提贝斯提山脉的西面,其中最东面的从乍得河向北至比尔马(Bilma,今尼日尔爾境内),通过费赞(Fezzan)区至的黎波里(Tripoli),是多少世纪来一直在使用的路线。提贝提斯山脉东面几乎没有绿洲,但是尼罗河西面的“四十〔天〕路”(darb al-arn)原先是运奴隶的路线。黄金、象牙、奴隶和盐是早期贸易的主要项目,但是今日,骆驼商队多半都已停业,只有从伊吉尔、比尔马和马利的陶代尼(Taoudenni)来的残留的盐生意仍使用骆驼队。但是主要的路线仍在使用,只是改由特别装备的机动车行驶,并且常常有护卫队护送。年复一年,现代的公路沿着沙漠中的古代贸易路线进一步延伸。法国首先创办了泛撒哈拉沙漠公共汽车服务,至今仍在运行。主路线外有一个认可的卡车网可行驶汽车,当然必须小心翼翼地驾驶;但是在这开阔的沙漠里四轮驱动是真正必需的,至少要有两辆车子、足够的零件和大量的发生意外事故时的供应品,燃料、食物和水——尤其在夏季,所有的特别规定对所有旅游者都适用。在大的地区,地图是不够的,导航方法才是必需的。

许多跨越撒哈拉沙漠的国际航空公司的定期航班辅助了地面旅游的不足,当地的航空公司联结各主要居住中心。铁路自从在阿巴德莱(Abadla,阿尔及利亚的贝沙尔附近)“泛撒哈拉沙漠”被弃而不用之后,很少有发展,只建了一条线来运输毛利塔尼亚的矿物。

研究探索

古代描绘撒哈拉沙漠的记录与今日所见雷同——一个广阔无垠的可怕障碍物。埃及人只控制他们邻近的绿洲,有时也控制南面的土地;迦太基人显然延续了早在青铜时代就建立起来的与内地的商业关系。罗马人对撒哈拉沙漠感兴趣在西元前19年至西元86年的探险文献中已有记载。地理勘探在中世纪一直持续进行。

中世纪的旅游者怀着宗教和商业动机对进一步了解撒哈拉沙漠及其人民作出贡献。

接下来的欧洲人对撒哈拉沙漠的认真探索始于19世纪,很多是始于偶然对非洲内地的主要水道发生兴趣。为了试图决定尼日尔爾河的走向,英国探险家里奇(Joseph Ritchie)和里昂(George Francis Lyon)于1819年来到费赞区,1822年英国探险家德纳姆(Dixon Denham)、克拉珀顿(Hugh Clapperton)和奥德莱(Walter Oudney)接连越过这个沙漠从而发现了乍得湖。苏格兰探险家莱恩(Alexander Gordon Laing)穿过撒哈拉沙漠,于1826年抵达传说中的城市廷巴克图,但是在他回来之前却在那里被人杀害了。法国探险家卡耶(Rene Caillie)乔装成一个阿拉伯人,于1828年从南部越过撒哈拉沙漠到北部访问了廷巴克图后生还。其他着名的探险由下列各人完成︰德国地理学家巴尔特(Heinrich Barth,1849~1855),法国探险家杜韦里埃(Henri Duveyrier,1859~1862)和德国探险家纳赫蒂加尔(Gustav Nachtigal,1869~1875)以及罗尔夫斯(Gerhard Rohlfs,1862~1878)。

自从欧洲各殖民国家军事占领撒哈拉沙漠之后,进行了更详尽的探险,至19世纪末,已经掌握了沙漠的主要特点。虽然20世纪政治、商业和科学等活动极大地增加了对撒哈拉沙漠的认识,但是无垠的地带仍很遥远,知之甚少,难以抵达。

沙漠岩画

岩画的发现

1850年,德国探险家巴尔斯来到撒哈拉沙漠进行考察,无意中发现岩壁上刻有鸵鸟、水牛及各式各样的人物像。1933年,法国骑兵队来到撒哈拉沙漠,偶然在沙漠中部塔西利台、恩阿哲尔高原上发现了长达数公里的壁画群,全绘在受水侵蚀而形成的岩阴上,五颜六色,色彩雅致、调和,刻画出了远古人们生活的情景。

壁画群中动物形象颇多,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动物受惊后四蹄腾空、势若飞行、到处狂奔的紧张场面,形象栩栩如生,创作技艺非常卓越,可以与同时代的任何国家杰出的壁画艺术作品相媲美。从这些动物图像可以相当可靠地推想出古代撒哈拉地区的自然面貌。如一些壁画上有有划着独木舟捕猎河马,这说明撒哈拉曾有过水流不绝的江河。

人们不仅对这些壁画的绘制年代难以稽考,而且对壁画中那些奇怪形状的形象也茫然无知,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谜。

岩画的几个阶段 根据在撒哈拉沙漠发现的岩画,可以将这些不同的岩画分为几个阶段:

1.水牛时期,大约从3万5千年以前至公元前8000年左右,这时期的岩画大约产生于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8000年时期,是用一些目前已经在当地绝迹的动物奶汁混合颜料画在岩石上的,这些动物包括有水牛、象、河马和犀牛,画中的人物使用棍棒、斧头、弓箭和用棍棒甩出去击打猎物,但没有见到标枪,他们经常戴有圆形的盔帽。这些岩画主要分布在阿尔及利亚的东南部,以及乍得和利比亚境内。

2.黄牛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500年至公元前4000年左右。这一时期当地居民开始从事游牧生活,放牧牛羊,曾经发现有陶器和新石器时代经过打磨加工的石斧、石磨和箭头,也有一些打猎用的弓箭。放牧的动物是从亚洲引进的。后期也发现一些可以聚集较多的人和牲畜的村落遗迹。

阅读全文

与德国的沙漠是怎么形成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3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10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89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34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58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4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375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34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0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0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26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3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37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51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177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48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7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998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33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