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日本侵略中国时期,德国人拉贝在南京拯救了25万中国人为什么记住他的人很少难道好人真的就没好报吗
这只是你的偏面看法,在事实上,最少有一半的中国人都知道拉贝和拉贝日记,他在南京所作的一切都被大部分的中国人铭记。
事实上,拉贝象很多正直善良的人一样,他作好事都是出于自己的良知,并不是想要人们回报他,但是古人讲“受恩不报是小人”,对于拉贝奉献精神,中国人应当铭记在心。
‘贰’ 83年前,在南京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德国友人,最后他怎样了
有一部电影长达三个多小时,还是全程的黑白片,但这部电影却是百看不腻的。它就是《辛德勒的名单》,1993年上映,热度至今不减。电影中犹太人的经历让人感到痛心,而人们也记住了一个人辛德勒,这个德国商人,用自己商人的身份变相的保护了上千名犹太人。他是真实存在的,而在南京也有一个德国人成为了南京的辛德勒,在南京事件中,拯救了25万的中国人。他是那个年代真实的活菩萨,后来他怎么样了呢?
加之德国在战后经济一度崩溃,1948年,拉贝甚至到了给孩子煮菜汤,大人啃干面包的境界。他们一家濒临饿死,善心是有善报的,他当初救下的那些人听说后都自愿给他募捐了1亿元。由政府转换成市价2000美元给拉贝,他的生活才逐渐变好一点。1950年1月5日,拉贝忽然中风,当晚病逝。
剩下的日记资料类都由他的孙子保存了下来,亲人把他安葬在了柏林西郊,而他的墓碑在1997年送到了南京。他的拉贝日记作为重要史料留存了下来,那是日军罪行的铁证。他当年收容难民的故居现在在南京大学的校内,建立了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以此来纪念他们当年的崇高品质。
‘叁’ 83年前一德国人救了25万中国人,现后人向我国求药,结果如何
引言
《谁氏子》有言:“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
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也一定了解的话就会发现,对中国人而言,知恩图报是一种非常良好的美德,而在这样的精神指引之下,自古以来,凡是对中国有过帮助的人,也都会得到我国的正面回馈。虽然说中国早就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但中国人民也从未忘记那些传统美德,现如今,中国也凭借着自身的独特优势,与很多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往来关系。
在八十三年前,有一位德国人来到了中国,并成功拯救了二十五万中国人,现如今,这位中国救星的后人也在困境中向中国求药。那么,对于这位德国人而言,他究竟为中国人民做过怎样的贡献?在面对其后人的求助信息,我国政府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结语
在了解到约翰·拉贝的故事之后,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虽然说在那个年代中,中国人民是处于一种较为弱势的地位的,但是,作为德国人的约翰·拉贝却并没有对中国人予以任何的偏见,与之相反的是,面对日军方面的仇杀,约翰·拉贝也愿意用自己的力量来拯救更多的中国人民。
可以说,正是因为约翰·拉贝在八十三年前的善举,因此,其后人才能够得到中国人的帮助。从我国政府对于约翰·拉贝后人的支援中也能能够感受到,中国人民对于曾经的恩人是非常感激的,而无论他们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中国能够做到,那么我们便会竭尽全力地予以帮助。
‘肆’ 二战德国为什么帮中国
德国在二战中帮助中国的原因:
中国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那就是人口数量众多。也就是说如果当时的中国有足够先进的武器装备,那绝对有潜力成为一个超级大国,而德国也恰恰是看中了这一点。如果一旦德国成功的将我们给拉拢过去,那么他们就可以提供一些强大的武器。
当然这也只是一个表面上浅层次的原因,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
当时中国的地理位置,北面挨着苏联,拿下还有英国殖民地,如果能将这个地方给拿下的话,那么在作战上就会有了更大的优势,可以对他的死对头苏联进行两面夹击的攻势。
(4)德国人是怎么救我们中国人扩展阅读:
二战前的中德关系:
1911至1941年间,中华民国和德国之间的合作在20世纪中前期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中德合作使两国结成联盟,密切的合作关系使中国的工业建设和军备迅速现代化,这在中国抗日战争之前尤甚。
此时期的中华民国一直在民国军阀割据与列强环绕的环境下艰难地生存着。1928年,中国国民党完成北伐,虽在名义上统一了军阀动荡之中的中国,不过于同时期,日本对外扩张,主张对中国发动战争的鹰派势力却在该国政坛抬头。
有鉴于此,中华民国迫切需要实现军备和国防工业现代化以获得自卫生存的能力,而德国方面则需要原材料的稳定供应,这种关系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末期间,将中德两国紧紧地维系在一起。
虽然合作的蜜月期自1933年纳粹当政开始到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而结束,只持续了不到4年时间;而且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改革也到1936年才开始,但中德合作仍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同样,中德合作也大大提高了中国抵御日本的侵略的能力。
‘伍’ 二战时德国为什么援助中国
国家之间就是利益交换,我们从没发现世界上哪个国家没有目的去支援别国!
中德两国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蜜月期”:一方面德国意识到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工业品、军火的市场,中国所拥有的丰富的战略物质------钨、锑、锰等更是他们称霸世界所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中国民国政府对于德国的军事化、工业化、中央化,对领袖崇拜、个人独裁有浓厚的兴趣。希望能从德国输入军队的管理方法、先进的战略战法、战斗技能,尤其是让那种“德意志精神”能灌输到中央军队的脊髓,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对内捍卫其统治、对外抵抗侵略。
政治方面,双方都与英法两国存在固有矛盾。当时世界上美国还不是世界的中心。与苏联也有很深的冤仇,德国与苏联虽然暗地联合,但是迫于形势。中国国民政府受苏联玩弄很深,也想寻求外援。
鉴于日本的压力,德国不得不在中国缩小援助范围,而随着德国开战,其外围也逐渐被盟国断绝,所以就无法在支援中国。
‘陆’ 从清末到民初为何德国一直援助中国
个“援助”应该打个引号。首先必须明确,咱们可是连个螺栓都没有“白拿”人家德国的,没占人家半毛钱的便宜。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什么“历史传统友谊”、“两国文化历史的深厚感情”等等,几乎都是装样子的说辞,可不能真信。相距甚远的中德两国,在20世纪初的密切往来与合作,那是基于战略需要和国家利益的需求,基本可以排除所谓的“感情因素”。
此外,由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失去了在中国的租界和殖民地。这让中德合作没有历史包袱,较为轻松。
还是如我文章开头所说,那是基于战略需要和国家利益的需求,基本可以排除感情因素。
此时,德国有求于中国的是稀有战略金属——钨矿砂,它们都是制造钨合金钢的关键材料,是生产枪炮的必需品。此外还有中国的猪鬃和桐油德国也有大量需求。
对,就是猪鬃,这个绝对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大家想想,机械化战争时期的作战平台和作战武器,哪一个可以不上漆,直接就开出来用的;此外还有清理大口径火炮炮管内的火药残渣的重要用途。通过合作,中国拿到了德国军事、工业、科技的“援助”。
其实“援助”这个词用的不妥,这些技术、军火都是用高于国际市场价的价格,或者是以货易货方式购买的,军事顾问也是八抬大轿高薪聘请的。咱们可是连个螺栓都没有“白拿”人家德国的,怎么就老被一厢情愿的描述成“援助”?
而且,据当时史料记载,德国出口中国的工业品,尤其是军工类,往往是二等品,甚至质检淘汰掉的“残次品”,为此,国民政府代表还多次跟德国有关部门进行了交涉。
到了三十年代中期,德国与日本开始勾搭,为了表示对日本“大东亚共荣”计划的支持,德国开始逐渐疏远了中国,在日本的压力下,一度在收到货款后,拒绝交货。到了1938年,德国顾问团就已经基本全部撤回德国。蒋介石的军事顾问——法肯豪森回国后拒绝接受任何工作,在盖世太保的监视威胁下,还坚持宣传中国抗战,直到德国下令预备役军人全部恢复现役,才重加入了德军。
法肯豪森才是咱们中国真正的朋友,可惜现在网有们总认为狂热的种族主义者——希特勒是中国抗日的大恩人........
客观地看,国军的德械师规模很有限,而且主力基本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损失殆尽.....在漫长的抗战中,发挥的作用不是特别大,远不及美国的支援。
总的来讲,二战前后,德国的外交思想是非常务实的:和日本结盟是谋求牵制苏联;而援助中国就是为了换取战争资源....于是中德成了贸易兼军事合作伙伴,其他的就别想太多了。
还是如文章开头所言,国与国之间搞关系,就是利益的交换,国际社会上还真没出现过,有哪个国家无目的去支援别国。
‘柒’ 为什么历史上纳粹德国要帮助中国
希特勒对中国有好感
由于希特勒在少年时生计潦倒,一个旅居奥地利的“张”姓中国家庭抢救了他,一次性给了他500奥地利帝国先令作为他的学费和生计费,还常常请他到家里吃饭做客,以是希特勒对于中国人有着稀奇的好感,以为这些来自“迢遥东方的巨大文明古国”的人都是善良无私的。这也使得希特勒后来对于中国也情有独钟。在第二次天下大战尚未完全爆发时,希特勒曾幻想和中国共同统治欧亚大陆,此中整个东亚、东南亚和器材伯利亚区域由中国控制。后来随着战役的连续,日本作为德国的盟友,对德国几次不顾自己的要求而想国民党军队提供武器设备而提出抗议,并派使者想希特勒重申了两国确立同盟伊始时所许下的“共同的目的”,希特勒才断绝了与中国的来往。
中国和德国的合作由来已久,这此中牵连到希特勒的一个性格和两个妄想。
希特勒在年少时曾经生计困苦而收到过中国人的帮助,这是毋庸置疑的,然则在他自己的自传性作品《我的奋斗》中曾披露过自己异常怨恨日本人,缘故起因竟是由于两个日本少年弄坏了他的车(我个人以为是小孩子骑的三轮车之类,毕竟有些让人感觉难以想象),这让他从小以为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天性是天使和妖怪的差别。这也是希特勒歧视日本人的缘故起因,他曾冲着自己的党卫军司令大喊着“真不该信托这些该死的日本人”。后来为了不影响和盟国的关系,特意将日译本和中译本中这一段删去了。而两个妄想,则指的是欧亚妄想和日耳曼民族复兴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