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10年经济增长多少

德国10年经济增长多少

发布时间:2023-03-07 19:37:33

A. 二战德国经济

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到来时,德国受到沉重打击。1923—1928年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德国工业生产上升的趋势是以美国提供的短期贷款为基础的。此时,这笔约200亿马克的贷款被美国收回,由此触发了德国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经济危机。

危机期间,工业生产直线下降。1929—1932年,煤产量下降32.7%,生铁产量下降70.3%,钢产量下降64.9%,机器制造业产值下降62.1%,发电量下降23.4%。工业生产总值下降约40%,生产资料生产减少53%,消费品生产下降25.3%,出口总额减少69.1%,进口总额减少70.8%,国库黄金储备锐减4/5。10 与此同时,劳动时间平均削减约47%,在建筑业中劳动时数减少约66%。各行业职工人数大大减少,其中钢铁、机械和电力工业的职工减少约64%,硬煤开采业职工减少约47%。

经济危机对工人阶级的生活带来灾难性影响。失业人数迅速增加。1929年9月,失业人数为130万,一年后达到300万,1931年9月上升为435万12,1932年2月除几百万人临时做短工外,失业人数达800万。失业救济金波动于每周16.44马克(大城市)和13.14马克(小城市)之间。只有82%的失业登记者能够领取失业金。

经济危机对城乡小资产阶级的打击也相当沉重。在经济危机期间,城市小工商业者、小企业主和手工业者的经济地位动荡不定。许多工厂倒闭,中小企业大量破产。据德国官方统计,1928—1931年工厂年倒闭总数由10595家上升到19254家,几乎增长一倍。同时期内,工厂年合并总数由3147家上升到8628家,几乎增长2倍。其中,个体商贩的处境十分窘迫,1931年有6664家商店倒闭,3581家被迫合并。正当小资产阶级经济社会地位受到严重威胁,对共和制感到失望,并逐渐脱离传统资产阶级政党寻找出路,对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充满憧憬时,希特勒的纳粹党抓住了时机。它有针对性地对小资产阶级展开了蛊惑性煽动,把他们拉到纳粹运动中来,成为纳粹运动的主要的社会基础。

希特勒上台时有八百万失业者,他许诺"工作,工作,再工作",为此进行巨额贷款,开展各种事业,特别是军工,扩军备战,战前可说达到了充分就业。纳粹深刻理解大抓民生的意义,首创性地提出"休假",使休息日增加了一倍,并开始发展大众旅游,十四天的德国全境游只要四十至八十帝国马克。希特勒甚至还提出"全民汽车化",于是"大众汽车"应运而生。面对世界市场和气候的不确定性,确立和采取了许多保护农民的制度和措施。今天欧盟的农业制度、道路交通规则、强制保险制度、儿童补助制度、税率等级制亦即自然保护的基础都来自那个时代。纳粹确立了养老金计划,让年老和贫穷不再是同义语,"使老年工人的生活水平和其他职业的同胞没有明显的差别",联邦德国持续并发展了这一制度。

更加有人做过计算希特勒上台的前三年,全国的经济实现了每年以%100的增涨速度增加

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此时,德国政~府的赤字仍然高得吓人,失业人数超过600万,莱茵河西岸地区虽然已被盟军在1930年6月归还,但却百废待兴;而且法国还占领着萨尔州,并企图用培植当地分裂势力和亲法分子的做法,通过全民公决,把这个州正式吞并掉。只要德国的经济形势不好转,法国人的这个阴谋就随时可能得逞。而且,纳粹party的执政还有些先天不足,因为它并不拥有议会中的绝对多数席位,这些都困扰着魏玛共和国的新任总理希特勒。

在执政的第一年里,希特勒政~府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做得相当成功。反对party被不违反民~主的程序和手段取缔了,莱茵河西岸重工业区的工厂相继恢复了正常运转,德国摆脱了战败国的地位,收回了大量主权。除了被取缔的那些政party的忠实追随者外,大部分德国人民对反对party和工会的消失都并不反对,甚至很赞成。魏玛共和国的14年统治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一场丧权辱国的灾难,人民生活水准比一战前的帝国时期大大下降,所以他们对这个民~主政体及其政party并无好感;旧工会连起码的就业率和工人最低生活保障都争取不到,更遑论其它。1933年,希特勒除了把少数反对party成员打入监狱以外,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他的亲手设计和主持下,人类历史上不仅空前,而且很有可能绝后的伟大经济奇迹开始了。

自1928年起,各种高速公路的修建计划就已经纷纷出台了,但总是因为政~府财政困难而作罢。希特勒对这个计划非常感兴趣,但也有很多反对意见,因为德国人当时穷得叮当响,连能否保住饭碗都有问题,根本没钱买汽车。但希特勒还是决定拉紧裤腰带来加以支持,因为按照他的逻辑,必须先有路,然后才能有汽车,不然汽车就是造出来也没地方开。何况高速公路可以创造大批就业机会,而高失业率又使得当时德国人的工资低廉,降低了建筑成本。所以他力排众议,跑遍全国各地,喊了许多口号,四处为工程剪彩、奠基。有的时候,口号比钱还管用,德国人民真的不计报酬,不讲待遇地跟着他们的领~袖,以军事化的纪律,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Fuehrer(领~袖):这个词一直被错误地翻译成"元首"。这是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后,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身的希特勒给自己取的新称呼,目的就是贴近群众,不要像"主席"或"总统"那样,显得太贵族化。在上任后的前四年里,他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内政建设方面。谁也不能否认,他的政~府在经济方面表现得实在出色:1933、1934、1935,仅仅三年,希特勒就把德国-这个之前全世界赤字和失业率最高的、实际上已经破产的国家改造成了世界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国,而且这完全不是靠外国投资和援助取得的。

在这三年内,德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无疑远远超过了100%-当然这也得益于大量旧工厂重新开工,世界经济复苏等客观因素,而德国国民的失业率从30%以上降到零-除了蹲监狱的那些犹太人和反对派以外。更加惊人的是,希特勒实际上兑现了他竞选时的诺言,为德国人民实现了共同富裕-决不是让少数人率先富起来,而是让广大工薪阶层和管理阶层一起富起来。工资上涨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管理阶层不久就找不到什么东西,是他们买得起,而工人们买不起的了。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德国工人,三年前还在下岗,为了每小时工资只够买一块面包的临时工岗位,你和你的左邻右舍争得头破血流。而三年之后,你却坐着豪华游艇去非洲或美洲享受阳光假日去了。工薪阶级有权并有钱出国度假,这之前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过-英国没有,美国没有,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工人直到现在还没有(甚至想都不敢想),而在1935年的纳粹德国就有。

随着长达1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它至今还叫做"希特勒路"-建成,各种造车厂、修车店、加油站如雨后春笋般相继破土而出,其中最着名的当然是1938年建立的"大众汽车"公司。不仅如此,希特勒还在比较飞机和飞艇之间的优劣,以决定他下一个支持建立的交通公司到底是应该叫做"大众飞机",还是"大众飞艇"呢。当然,希特勒热衷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即将到来的大战积累实力。他曾经说过:"人民需要度假,因为这样可以使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坚定的精神状态。"

B. 德国统一的影响

德国已重新统一。在这种统一的必然性背后还潜伏着许多关于国内和国外经济后果的问题。为了对这些后果有较清晰的了解,在一个具体数量分析的框架内对这些问题进行考察将是有益的。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部进行了一项研究(见关于,出版物的专栏),研究成果在本文中予以简述,其结论是:东德走的道路对统一后德国的经济有重大影响,但是统一对国际上的影响可能较缓和。
改变东德的经济
在今后10年中,东德经济的演变将会展现一个新的经济奇迹,还是会在欧洲共同体内出现另一个地区性问题?从多方面看,预后诊断结果是良好的。例如,西德的储蓄余额是筹集东德投资需求的现成来源。再则,尽管这个国家的东部地区长期为中央计划体制所抑制,但它有可能很快恢复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企业水平。然而,东德的资本贫乏,而且支助东德实现西德的工资水平还需要一些时间。显然这会造成压力:消除东德和西德之间的收入差距的缓慢过程会造成大多数技术工人向西德移居,但过早地缩小差距将对鼓励投资不利;无论哪种情况都可能危及东德的经济恢复进程。 为了分析这些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工作人员编制了一个详细的东德宏观经济模型(见有关模型的专栏)。一些较大的不确定因素掩盖了东德的原始条件、外国投资者可能的反应、预期的移民模式、东德吸收大规模投资的能力(尤其是在统一后的最初几年)以及政策和机构框架。因此,用该模型构成的前景方案并不是肯定会发生的事,而是说明在谨慎选择的假设前提下可能出现的发展情况。它们以1990年下半年东德经济的轮廓作为起点,假设在临近统一之前东德的劳动生产率为西德水平的30%左右。今后10年中东德缩小生产率差距所要求的经济增长率水平不仅取决于最初差距的大小,而且也取决于西德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前景方案假定西德的劳动生产率每年增长2.5%左右,或者说,从1990年到2001年累计缩小1/3。 假定东德的劳动力减少10%(由于移居和较低的劳动参加率),要使东德的生产率到2001年提高到西德的水平,东德的产出每年要增长13%。在资本和劳动力使用中,消除无效能现象对提高增长率有重大作用。然而,即使东德新近发行的股票收益可能使增长率得到一些弥补,但在1991—2000年期间的累计净投资仍然需要约1.8万亿西德马克(按1990年价格),几乎等于西德1990年的国民生产净值。一个不那么雄心勃勃的目标可能是,到2001年生产率水平达到西德的80%。这可能使生产率差距接近西德最贫困的3个州与8个较繁荣的州之间目前存在的差距。这样也需要1.1万亿西德马克的累计净投资,平均生产增长率达到10.5%,这仍然是一个颇为令人生畏的目标。 方案A是这里讨论的两种方案中比较乐观的一种,它符合后一个目标(见图)。虽然失业率在开始时很高——1991年失业人数占劳动力的1/4—但下降的速度也很快,到本方案终了时与假设的西德水平(6%)相同。1991—1992年的平均总投资额很大,占东德GDP的43%。这全部需要由外资提供资金(包括西德的财政拨款);由于西德的消费额远超过净产值,因而实际上需要的外资总额约为净投资的150%。整个1991—2001年期间的净投资,3/4来自东德以外地区(包括西德的财政拨款)。然而,对外资需求作这样的估计,在财政拨款与其他方式的外部筹资的平衡上是微妙的。这里所作的计算是假定东德政府经常帐户,的赤字完全由西德的拨款弥补。

按照方案A,东德进口的货物和非生产要素劳务,开始时每年大约是1200—1300亿西德马克,相当于西德GNP的5%。随时间的推移,这些进口净额下降,到2001年接近于零。这种情况的出现,一部分原因是与产出有关的投资需求的下降,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储蓄率上升。虽然私人储蓄有所增加,但是对外经济较强的地位主要是由于政府帐户的情况有了改善。东德总的政府赤字情况是,早期非常高(几乎是东德1991年GDP的一半),但以后稳定下降,到2000年出现最初的预算结余。 方案B(图上也已标绘)不很乐观,到2001年东德的生产率只有西德的60%,大量人口从东德移居西德。投资水平比方案A低,减少无效使用劳动力和资本的进展较慢,这使经济实绩不那么强健。1991—1992年的净投资只有方案A的60%,而这种比较软弱的状态在本方案中将持续始终。这是由于过高的工资需求和经济结构上的弱点,加重了投资者在初期已有的犹豫心理。财政失衡问题从一开始就比方案A严重,低增长率一方面限制了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又提高了社会支出对GDP的比例,使财政失衡顽固地居高不下到2001年,东德的基本财政赤字为GDP的9%左右。累计的赤字较大,这又增加了利息支出,但是,由于假设有西德的拨款,这些利息费用记在西德的政府账户上。这种财政执行状况反映在对外帐户上,赤字远比方案A大。
世界储蓄
在一个资本流动性很大的世界中,投资可以敲开国际储蓄总库的门,而不必局限于当地资本市场。衡量统一对东德的影响的有益起点是,考虑能在多大程度上吸收全球的储蓄来增加东德的投资和提高社会开支。方案A和方案B对东德1990—1994年的平均进口净需求得出的数字(年均600亿美元)大体相似——方案B的产出数字较低,但与同期较低的需求数互相抵消。东德这些进口净需求所需外资同全世界4万亿美元的储蓄额相比,显然是比较小的——不到全世界总储蓄额的2%。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西德较高的储蓄,尤其是其较高的产出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东德的需求。这将取决于西德的供应能力,转过来又受其劳动力增长的影响。 德国的统一重新开创了东、西德之间的自由流动。由此出现的东德向西德移民,预期将提高西德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方案A中,从东德到西德的净移民假定在1990年为32万人,1992年减至7万人,1993年以后每年2万人。移民的结果是,到2001年预计西德潜在产出比没有移民情况下高出1.25%,前提是要有足够的投资以保持一定的资本-劳动力比率。在方案B中,1990—1991年的净移民数字假定与方案A相同,但从1992年起要高出许多:那年为27万人,到2001年下降至9万人。这促使西德在2001年潜在产出提高3.5%。但是,在最初几年中,增加的潜在产出在减去移民增加的消费和上面提到的较大的投资之后,与东德的外资需求相比是比较小的,在这一点上,两个方案相同。
对德国和国外的影响
为了用数量表示统一对东德以外地区的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全球宏观经济模型,即“多国模型”(见解释模型的专栏)用有关东德的进口净需求、财政失衡和移民等各种不同数据作为投入,计算各种方案,并与不包括国家统一的效果的基线作比较。传播这些影响的一些主渠道可以由此勾画出来。在提高全球投资对储蓄的比率以后,世界范围内的实际利率都将上升,尽管各国的上升幅度不同。东德增加的需求一部分是对准西德的货物,这促使西德产量的增加,与外国货相比,德国货价格上涨(通过德国较高的价格和较硬的货币,使西德马克的实际汇率升值),降低统一后德国的净出口。 这些影响的大小程度取决于许多因素。例如,统一将如何影响德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行为?这里假定德国中央银行将同过去一样继续抵制超量需求的压力;税率保持不变;以政府公债弥补增大的预算赤字。 生产能力的利用水平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在“多国模型”中,生产能力对产出不是一个绝对的制约因素。相反,生产能力利用率越高,由于需求增大而产生的通货膨胀的压力也越大。在下面提出的模拟模型中,生产能力利用率的起点很高,但仍然低于1972—1973年和1979—1980年曾达到的历史高峰。再则,正如前面所讨论的,从东德来的移民进一步增加有提高产出能力的趋势。最初加于西德生产能力的压力也将取决于东德进口需求的地理分布。这里假定在需求增长中有2/3首先在西德增加的出口中出现,其余在其他国家的出口中显示出来(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历史上的进口份额为基础进行分配)。 假设的东德进口净额已在图中表明。在方案A中,这项对需求的模拟导致西德的增长率在1990年提高0.6个百分点,1991年提高1.3个百分点。以后几年的产出增长速度比原来可能达到的速度慢,因为从东德净进口的变动率是负数,同时也是山十利率上升和货币升值的时滞影响。不过,由于有利的供应效果,西德产出水平仍然较高,德国作为一个整体,产出的增长始终是紧挺的(见表)。但是通货膨胀的压力也较大:1990—1992年产出价格的上涨,平均比基线快0.5个百分点。

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中产出对其他国家的效应为负值,但数值不大,而非汇率机制国家的产出效应略有正值。这两组国家都在某种程度受较高利率的影响。汇率机制国家由于其假设的中心汇率平价的稳定性,也有实际的有效升值(如同它们的货币与西德马克一起对美元和日元的比值上升),这与利率的上升相结合,抵消了对德国较强的出口地位的刺激,总的说来,方案A指出,德国统一的国际影响并不很大,需求的扩大不会使德国的生产能力承受无法控制的压力。但是,德国较高的政府开支,到1999年将使合并的政府债务对GDP的比率提高16个百分点。在这以后趋于下降,回到基线水平上。 方案B为整个德国勾画出一幅不太有利的前景,但不是单单指西德,因西德有来自东德的更多移民推动其产量的增长。由于失业救济福利提高、收入增长缓慢、东德的产量增长不快、需要支付积累起来的较多债务的利息,所以合并后的财政平衡以其对GNP的比率来衡量,情况更为恶化。其结果是,到1995年政府债务超过基线,达到合并后GNP的19%,2001年达到30%。尽管如此,对金融市场和其他国家的影响与方案A差别不大,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相近似。
政策上的问题和不确定因素
德国统一对德国政府赤字和债务的影响是当前政策争论中的主要特征。特别是政府赤字长期居高不下的可能性(例如,从上述不很乐观的方案看)引起许多方面的关注。大家都认为减少西德的支出,尤其是减少补贴支出是限制这些赤字的可取办法。但是,如果压缩支出的措施不能使预算实现足够的节余,可能需要考虑增加税收。由于所得税最近已作改革,提高直接税可能会引起消极作用。提高增值税税率看来是比较可取的替代办法,这样做与政府改进税收制度的效率这一目的相一致,也有助于使德国的增值税税率更接近欧洲共同体的平均税率。 因此,方案A按1991年提高间接税收入200亿西德马克在“多国模式”中进行模拟 。这相当于西德增值税税率提高近2个百分点(东德也作相似的增值税增税,可再增加收入30亿西德马克)。假设德国中央银行考虑到提高间接税以后对价格产生的初期影响而提高其货币流通量指标,由此增加的收入有助于限制国家统一对预算的中期冲击:在这项模拟中,方案A的合并后政府债务比率与基线比较,到1991年不是提高到占GNP的16%,而是只增长10%。模拟的增税会造成短时间较高的通货膨胀率,GNP减缩指数的上升比1991年快1.7个百分点(比方案A高一个百分点)。既然价格上涨会激起对通货膨胀继续上升的担心,所以对提高间接税一举应加谨慎斟酌。 方案A假定汇率机制国家的中心汇率平价不变。这个方案会使其他汇率机制国家的产量略微下降。通过重整它们的货币对西德马克的比价,可以避免这种情况。但是,对汇率机制国家“硬通货”政策可靠性的消极影响——即货币政策对稳定价格所作的承诺——也要予以考虑。尤其是,通过紧缩货币政策和避免重新调整它们对西德马克的汇率,汇率机制中其他国家近些年来已多次成功地降低它们的通货膨胀率,使之接近于德国的水平。它们的货币对西德马克贬值可能引起对它们的反通货膨胀承诺的疑虑。 所列表表示1991年其他汇率机制国家货币对西德马克贬值(贬值4%)这一方案的结果,使人们臆想汇率将进一步调整(设想每年等于调1.5%),从而在今后几年中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其他汇率机制国家曾经历高于方案A的通货膨胀,但产出也较高。对德国的影响只是略有不同。
结论
山于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上述模型所作模拟的只能看作是德国的统一对其他国家可能产生的影响的粗略数量分析。统一后的德国除了其经济政策和私人及企业行为上的不确定因素外,还有其他正在进行的结构变化可以减轻这些结果,包括与欧洲共同体单一市场计划相结合的各国经济走向更大程度的一体化。 各种方案呈现的总的景像是德国统一在国际上的影响比较缓和。而且,这些影响对东德经济改变过程能否取得成功不特别敏感。由于东德所需要的资金同全球储蓄相比较小,这种情况并不怎么令人惊异。但是,东德经济在未来几年中所走的道路对现已统一的德国有重大影响,对其他东欧国家也能提供一些重要的教益。 【专栏】
这项研究所使用的模型
本文所描述的模型实验是根据1990年10月获得的情况进行的,它没有结合以后的经济发展和政策预告。将东德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看待,例如,东德有一个完全独立的财政部门。虽然这一方法与统一的德国的机构特征不相符,但它可以在不造成任何根本扭曲的情况下有助于对统一的各种影响进行分析。东德的两个方案是根据一个详细的模型作出的,该模型将东德的需求、供给和收入等方面的情况综合在一起。在第75期不定期报告中对该模型作了描述。 为了对统一对东德以外的地区的影响进行评估,东德方案的各项结果被作为外部影响用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多国模型中。多国模型是由若干个分支模型组成的,这些分支模型将7个最大的工业国分成7个组别(其中,德国模型依据的是联邦共和国统一之前的数据),其他工业国作为1个组别,发展中国家按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分为两个组别。多国模型标准Ⅱ对此作了介绍;PaulMasson,stevensymansky和Guy Meredith撰写的“一个经济修正和扩展的模型”,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定期报告第71期,1990年7月出版。
关于德国的新出版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版了第75号“不定期报告”《德国统一的经济问题》,定价10美元(有关订阅通知见封底)。本文概述的东德几种发展方案是根据该书第四章“东德的投资需求”和第五章“东德:新的经济奇迹?”写的。这两章的作者均为DonoghMcDonald和GuntherThumann。对西德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所作评估系根据第六章“德国统一的国内和国际宏观经济后果”撰写,这章作者为PauMasson和GuyMeradth。该报告其他九章涉及许多主题,其中有财政和货币政策,劳动力市场,储蓄者和投资者的行为,以及东德制度改革的挑战。

C. 高分悬赏关于德国经济论文一篇,2000字即可

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几个因素
关键词:德国 经济发展 体制创新 理论创新

key words: Germa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novation in system, innovation in fundamental theory.

内容提要:文章分析了德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点,指出德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在于它根据自己的传统和国情进行了经济生产方面的体制创新和基础理论方面的创新,所以能始终保持自己经济方面的活力。

Abstracts: this thesis analyzed some factors in German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ions, pointed out that the vigor of German economy based on its innovation in modern proction system and fundamental academic research.

现代德国是欧洲最重要的国家,并两次给世界带来了战争的灾难。尽管德国发展模式在政治方面的失败令人感到十分惋惜,但对德国人始终能够在经济方面保持异乎寻常的活力,学者们普遍持一种赞赏的态度。德国人在基础理论,重工业,化学,精密仪器,以及军事武器制造方面的成就,都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德国人为什么能够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期内,无论在何种体制下,都能始终保持自己的经济活力?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分析了以下几个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或许能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提供一些有用的素材。

一,以农业为依托的发展

工业化以前的德意志以农业为主,且处于分裂状态——保持德意志的分裂一直是英法等大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而德意志的分裂的确对德国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坏的阻碍作用,但这种作用在德国统一后便转化为推动工业化的巨大动力,德国社会中所有要求工业化与都市化的力量迅速地占领了德国的政治舞台。其资本投资率在1850年前后估计只有5%,在1850-1860年间则增长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70年代则为12.5%。

不过,与英国相比,德国没有因为工业的发展而牺牲其农业。一旦如美国这样的国家其农产品开始威胁德国农业的基础——谷物市场时,德国政府便使用关税等方法对农业进行援助。虽然这种保护是由于物价引起城市居民生活费用上涨才使用的,但它却使德国的农业能够在迅速工业化的时代从新的农业发展中获益,并能稳步地发展。在德意志帝国建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谷物和马铃薯的产量几乎增加了一倍。产量的增加部分地来自耕地面积的增加,但主要还是其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结果。根据统计,1878-79年间的产量与1901-1910年间10年间的平均年产量进行比较,平均每公顷小麦的产量从1.35吨提高到1.86吨,黑麦从1.06吨提高到1.63吨,薯仔从7.11吨提高到13.51吨。

尽管农业部门在不断地吸收新技术以利于农业部门的现代化,但工业化过程中的农村人口流失问题依然产生了。如同其他工业化社会一样,农村生活逐渐失去了它的吸引力。一场离开土地的大逃亡开始了,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上升,这种变化的原因十分简单:城市需要劳动力,工资也在不断地提高,人们自然向往令人愉快的城市生活环境。下表显示了这种人口变化的趋势:

各部门就业人口变化表;

年代 1882 1907 1925 1939 1950 1964
就业人口百分比
农业和林业 42.2 33.9 30.3 25.0 24.6 11.4
工业和手工业 35.6 39.9 42.3 40.8 42.7 48.3
商业、交通和服务业 22.2 26.2 27.4 34.2 32.7 40.3

当然,西方学者尚无法得出十分精确的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自从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工业和农业已经交换了它们在德国经济生活中的相对地位——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而农业日益下降成为一个国民经济中的小伙伴。

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分容克将自己的土地作为自己的财产并不断地扩大,但他们不再将土地租给农民,而是雇佣自由劳动力做工,这使得很多新技术有可能被应用,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德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很大的增加。从1820年至1875年,小麦和黑麦的产量翻了一倍。 同时,德国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下表可以看出这种变化:

德国经济结构图:1850-1913。

各行业在国内生产所占的份额(马克) 各行业所雇佣的从业人口
1850/4 1870/4 1910/3 1849/58 1878/9 1910/13
农业 45.2 37.9 23.4 54.6 49.1 35.1
工矿业 21.4 31.7 44.6 25.2 29.1 37.9
运输 0.7 2.1 6.4 1.1 2.0 3.6
服务 30.0 25.0 20.5 19.1 19.8 23.6
住房 2.9 3.3 5.1
总计 9.6百万 15.7百万 45.6百万 15.1百万 19.4百万 30.2百万

德国工业中的传统行会势力强大,真正的职业自由在1869年后才开始出现,而德国的传统行会和手工匠的地位并未被替代,结果形成了德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另一个特点,即“双重经济”的特点。即便在1870年,手工匠人与产业技术工人的比例仍然是一比一。

因此,德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农村未受到如同英国圈地运动那样的冲击,农业人口是逐步地离开土地,加入城市的就业大军的。同时,城市的工业构成也十分复杂,并非单一的现代工业经济。这种逐步演化,多种性质行业并存的现象,尽管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保持了社会在转型时期的基本稳定,有利于德国人将自己传统的精细作风融进新的行业中。
二,以铁路建设为龙头的工业化进程

德国现代工业的基础逐渐形成后,从19世纪中期起,产生了一批大公司,它们是德国现代工业的标志,尽管德国的大公司形成的速度极快,其形成过程与英国和比利时等国却没有什么不同。最初都是从纺织部门开始,因为雇佣了大量的劳动力,毛织业也慢慢采取了现代的模式,但其对整个经济结构的转轨影响不大,主要是棉织业和丝织业在机械化的进程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而手工业尽管落后,但也坚持到了80年代,才被迅速出现的大公司所取代。

与英国相比,德国的经济起步有十分明显的不同,英国在农村中劳动力解放是与农业生产力的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同步发生的,并为工业化所需要的市场购买力作好了准备。但德国的农业由于技术落后,农业生产率没有提高,因此农村群众的购买力也没有相应的增加。结果,在德国推动工业化的动力与英国相比是来自完全不同的方向,即来自铁路建设方面,也就是来自工业本身。由于德意志关税同盟把德国大多数地区联合成了一个统一的销售区,鼓舞了国家和私人企业主进行必要的投资,开发这一地区的交通并将其联结起来,这样才能使它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化的资本雄厚的经济区。1841年,着名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在反复强调一个好交通网对一个国家富强的意义以后又写到:“关税同盟和铁路系统是联体双胎,同时出生……有相同的精神和意识,它们相互支持。”“价廉、迅速、可靠、定期的客货运输是把国民财富和文明推向四面八方的最强大所杠杆之一。” 同这位学者一样,鲁尔区的企业家哈尔科特也认为,铁路是一国财富的源泉,是一种为整体利益克服局部利益的团结精神的开路先锋。铁路建设确实是卓有成效的实行工业化的真正的发动机。1835年7月7日,德国开通了第一条客运铁路,1850年,德国的铁路已经有6000公里。

德国的工业化大跃进是随着1840-50年代铁路网的修建和鲁尔地区发现巨大矿藏而开始的。铁路的修建带动了钢铁工业、煤矿工业与机械工业。德国的煤矿从1820年的1.3百万吨增至1850年的5.1百万吨,到1913年的190百万吨,加上87万吨的褐煤,几乎占了整个欧洲大陆煤产量的三分之二,生铁在1826年超过了10万吨,1867年超过一百万吨,而到1913年超过了13百万吨。钢产量从1870年的126000万吨增为1913年的17.6百万吨。生产组织的规模很大,很现代并具有很高的效率。例如,1900年时至少有24个鲁尔的煤矿的年产量超过了500000吨,1902年,德国平均每个钢铁工厂的产量为75000吨,而英国仅为40000吨。

铁路是德国比法国发展得更快的一个部门,而且这种发展是在全德统一之前就开始的。所以德国铁路的特点是有很多小的中心,而不是如同法国那样有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规划和基础。

德国的这种特点反倒成为它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有利的因素,因为它的铁路完全是以经济为目标而发展起来的,以民族的需要而迅速发展。政府规划建设,私人也进行投资,两者的共同投入加快了德国的铁路建设的速度。德国铁路的大规模建设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前后经历了30年左右的高速度发展,这种铁路发展对德国工业革命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德国的工业革命……看来是随着铁路作为主导部门的不平衡发展。” 铁路投资作为国民净投资的比例在1851

D. 德国经济现状

今年德国第二季度GDP增长创新高2.2%,但8月份经济可能出现疲软,令德国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信心降至16个月以来的低点。

根据海外一家知名媒体的调查显示,将于北京时间17日17:00公布的8月ZEW经济景气指数可能连续第四个月下跌,由7月的21.2降至20。

德国第二季度经济的惊人增长,主要得益于过去几个月强劲出口的拉动,以及2009年挤压的需求,但是现在需求开始缩水。欧洲各国为削减巨额预算赤字而紧缩开支,而这对欧元区缓慢增长的经济构成威胁。欧元区恰好是德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其结果是,德国的这种强劲增势将无法维系。

与此同时,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6月制造业订单额远逊于市场预期。另外,中国7月制造业增长为17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驻法兰克福首席德国经济学家Thorsten Polleit日前表示,“目前来看德国经济前景一片光明,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乌云在蓄积。然而,尽管德国的经济增长在今年下半年会放缓,但是可以明确的是,这种增长趋势仍将高于长期水平。”

创纪录的第二季度增长
德国国家统计部门13日公布的德国第二季度季调后GDP初值季率为上升2.2%,远高于第一季度0.2%的增长。这是1991年德国统一以来的最大增幅。

德国经济部部长布鲁德雷(Rainer Bruederle)上周五(13日)表示,这个数据暗示了德国经济在去年缩减4.7%之后,又在2010年上涨超过2%。

此外,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上调了对德国2010年经济增长预期,从原先的2%上修至3.5%。

Messer Instriegase GmbH首席官员Uwe Bechtholf指出,德国第二季度的经济表现很好。现在人们担心接下来几个月,经济的表现会让人失望。

空前的紧缩政策
作为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提出的“前所未有的”预算削减计划的一部分,总理内阁6月份同意向银行、航空以及核电厂进行征税计划。这项紧缩政策包括了开支的削减以及增加收入两方面的措施,预计从2011年到2014年累计节约资金达816亿欧元。

世界上最大的豪华汽车生产商——宝马公司(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欧洲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大众的奥迪公司以及全球第二大豪华汽车制造商戴姆勒公司(Daimler AG)在德国国内的销售疲软,而在中国的销售业绩良好。奥迪今年7月在中国的销售额同比增长53%。戴姆勒公司的奔驰汽车在中国的销售翻了三倍,宝马的销售增长了82%。

大众公司在昨日的季度报告中表示,西欧各国实施的紧缩政策以及各银行和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一些列挑战只会对限制经济的增长。由于国内需求,尤其是个人消费继续疲软,出口仍旧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

德意志邮政银行(Deutsche Postbank AG)经济学家Fabienne Riefer指出,“我们已经到达顶峰了。但是经济增势的冷却并不能成为更大担忧的理由。”

E. 法国、德国、俄国的经济怎样

德国就法兰克福,法兰克福是德国首都和德国最大城市,是德国最大金融中心和德国最大经济中心。

F. 各国gdp排名2021最新排名

美国仍然位居世界第一位,从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首登世界第一,到二战后哈佛大学教授提出了GDP的概念,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立了GDP的地位,直到今天美国依然是全球GDP最高的经济体。

美国商务部公布的GDP初值为23.03万亿美元,美国GDP从2020年的20.89万亿迈向了2021年的23万亿美元,GDP名义增速超过10%,在抛开物价上涨因素以后,美国GDP同比增长5.6%,美国GDP大约占全球经济的四分之一,总体占比趋势是逐年下滑。

我国目前依然位居全球第二,去年GDP增速为8.1%,保持领先地位,GDP总量折合美元为17.7万亿美元,与美国GDP的差距只有5.3万亿美元,我国GDP增量超过3万亿美元,相当于一个法国的经济体量,同时我国GDP占全球经济的比重提升了1%,至18%。

我国2021年制造业总量超过31万亿元,仍然位居世界第一,我国自从2010年工业产值超过美国以后,至今仍是全球第一工业大国,工业及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0多年保持世界之首,而且2021年我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首次出现回升,这意味着制造业转型效果显着。

日本、德国GDP分别排名全球第三、第四,日本GDP的特点是20多年几乎不增长,2021年日本GDP为4.9万亿美元,1995年GDP为5.55万亿美元,反而不如20年前的水平,这也直接导致日本人均GDP跌破4万美元,快要被韩国反超。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原本被称为欧洲经济“火车头”,可是自从疫情发生以来,德国经济的表现却不如人意,去年GDP增速只有2.7%,反而在拖欧盟GDP增速的后腿,就连英国、法国GDP增长都超过7%,日本GDP停滞这么多年,德国也没超过。

英国、印度、法国GDP分别位居全球第五、第六和第七,其中印度作为增速较快的经济体,还是没有超过英国,虽然2019年实现了反超,首次成为世界第五,可是2020年由于疫情冲击GDP大幅下滑,跌至全球第六,2021年虽然GDP增长较快,但仍是第六。

英国2021年GDP为3.19万亿美元,印度为3.08万亿美元,法国为2.9万亿美元,英国和法国的经济增速分别是:7.5%、7.0%,英国脱欧之后,反而成为了欧洲GDP增速最高的经济体之一,法国GDP增速的表现也不差,至少要好过德国。

阅读全文

与德国10年经济增长多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3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10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89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34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58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4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375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34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0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0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26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3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37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51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177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48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7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997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33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