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现在对哪个国家倾销商品

德国现在对哪个国家倾销商品

发布时间:2023-03-16 14:03:36

① 拜登对18个国家及地区征收反倾销税,包括中国台湾

据路透社3月3日报道,当地时间周二,美国商务部宣布,对18个国家及地区的普通铝合金铝板征收反倾销税,其中对从德国进口的铝板征收高达242.8%的反倾销税,对从韩国进口的铝板征收最高5.04%的反倾销税,对从中国台湾地区进口的铝板征收最高17.5%的反倾销税。

报道称,18个被征收反倾销税的国家中,税率范围从49.4%-242.8%不等,德国为最高。同时,德国也是对美国出口铝板最多的国家,2019年德国对美国的铝板出口额达2.866亿美元。

美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管理局发布的一份说明列出了被征收反倾销税的国家和地区,包括巴西、克罗地亚、埃及、希腊、印度、印度尼西亚、意大利、阿曼、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南非、韩国、西班牙、土耳其和中国台湾地区。报道称,此前特朗普政府根据《国家安全法》对大多数进口铝征收10%的关税,而上述关税是在此基础上征收的。

报道称,就在罗得岛州州长吉娜-雷蒙多当选美国商务部长后几小时,征收这些关税的决定才被公布出来。美国参议院周二以84票对15票批准了雷蒙多的顷睁伍提名。雀或一些反对提名雷蒙多的共和党人表示,他们担心雷蒙多在中国贸易和 科技 问题上“不够强硬”。在1月举行的提名听证会上,当时雷蒙多拒绝承诺继续对可能向中国电信公司华为出口的产品实施某些限制,此举遭到了一些共和党人的批评。

报道称,拜登上任后似乎并不急于取消特朗普2018年对美国进口钢铝施加的关税。美国广播公司(ABC)透露, 拜登已经承诺要改变特朗普“美国高于早碧一切”的贸易立场。拜登希望修补与欧盟和加拿大等美国关键盟友的关系,这些盟友对前总统特朗普的反复无常、激进的言行感到困惑和愤怒。然而,拜登政府没有表现出在这个问题上迅速采取行动的倾向。相反,拜登把重点放在尽快疫苗接种工作,并向遭疫情打击的经济提供更多援助。

就在一个月前,拜登通过维持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进口的铝征收10%的关税,从而推翻了特朗普在其任期最后一天结束征收关税的举动。拜登当时说:“现有证据表明,从阿联酋进口的石油仍可能取代国内生产,从而威胁到我们的国家安全。”

② 什么是倾销,反倾销

倾销自重商主义时代发生以来已有数百年历史,反倾销也已有百年历史,且多次出现倾销与反倾销矛盾的激化。本文考察并分析重商主义时代至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倾销与反倾销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特点,尤其是探寻其中的根本原因,以史喻今。
美国着名经济学家Viner(1923)论及倾销起源时指出:除去官方大量出口补贴引起的倾销外,倾销只是到工业革命带来大规模生产并需要积极寻求更为广阔的市场时才流行起来。重商主义时代的倾销基本上是在出口补贴下出现并存在的。不过,对这一时期倾销的考察,还应注意到当时倾销的发源地欧洲,尤其西欧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这对理解倾销的历史起因是重要的。

亚当·斯密(1974,中译本)论及英国奖励出口政策时指出:商人和制造业者,赖于这种奖励金,才能在外国市场上以与竞争者同样低廉或更为低廉的价格出售他们的货物,出口量因此增大,贸易差额变得对英国有利。亚当·斯密又指出,由于英国商人和制造业者在外国市场上不能像在国内那样拥有独占权,因而提供奖励金推动出口是最好的办法。出口奖励金能使过剩的货物运往外国,同时国内那部分货物的售价得以提高,这正是商人与制造业者的利益所在。出口奖励金就这样往往被滥用来搞许多欺诈行为(亚当·斯密,1974,中译本)。

这一时期英国商人和制造业者为获取利益,有时还自行为出口提供奖励。亚当·斯密说:“我知道,某些行业的经营者,都私下同意从自己的荷包里掏出钱来奖励他们一定部分货物的输出。这种方策施行得很顺利,虽然大大增加了国产商品,却仍然能在国内市场上使他们货物的价格提高一倍以上。”很显然,在产量增加下,只有采取价格行为才能做到这一点,而这正是本义上的倾销。

就这一时期出现倾销的直接原因而言,首先是商人和制造业者在国内拥有一定程度的垄断;行会组织和商人公会的历史沿袭,也会提供一定程度垄断的可能性;尤其地理大发现后相继建立起来的商业公司,凭借从政府获得的种种特权,垄断着对外贸易。其次,当时的倾销得到政府重商主义政策的保护,在国际市场分割状态下,倾销商不必担心倾销品的回流,因而倾销得以实现。

Wares(1977)在谈到重商主义时代倾销的目的时,认为在于获得有利的贸易顺差地位,而不是为了垄断。这一判断的前半部分应该说是正确的,后半部分却不尽然。事实上,当时英国商人和制造业者通过倾销打入并占领许多国家(地区)市场,从西班牙、弗兰德尔、南德意志、意大利等地市场上把当地的和其他国家的竞争对手排挤出去,形成了英国商品在这些市场上的垄断地位。

从有关研究文献看,当时未见反倾销记载。这一方面与各国普遍奉行重商主义,对外国商品的进口设置高关税有关,另一方面与倾销市场的分布有关。当时,英国等国廉价商品的销售市场主要是这些国家的殖民地,或者如西班牙、葡萄牙等通过殖民掠夺获得大量金银没有实施重商主义的国家,以及贸易比较自由的意大利、南德意志等地。
二、18世纪下叶至19世纪70年代

这个时期以工业革命兴起而着称于史。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法国、美国、德国以及其他欧洲一些国家自19世纪30年代起先后发生工业革命;俄国和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后也开展了工业革命。作为先驱的英国工业在长达几十年时间里一直处于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地位,这一地位直到19世纪后期,随着法、德、美等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才逐渐削弱。与上述变化相应地,国际倾销与反倾销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即该时期大部分时间里,英国几乎是惟一的倾销国(Wares,1977);直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德等国也开始对外进行倾销。

这一时期英国几乎是惟一的倾销国。这主要是由于当时提出的指控基本上都是针对英国。18世纪后期,独立不久的美国就指责英国以出口补贴或由生产者联盟提供的非官方补贴在美国进行倾销,排挤当地的新兴工业和竞争对手。A·汉密尔顿《关于制造业的报告》(1791年)就涉及英国帆蓬布和亚麻布的倾销。英美《根特条约》签订不久,美国又指控英国制造商故意在美国倾销商品,企图摧毁美国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工业(Viner,1923)。在欧洲,拿破仑战败,大陆封锁政策破产后,英国以倾销价格将其工业产品抛售到大陆,使法、德等大陆国家的工业遇到极大的困难(豪斯赫尔,1987,中译本)。此外,英国在印度、南美、东亚地区也继续倾销工业品。

这一时期以英国为代表的倾销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1.除传统产品外,新兴工业的产品――铁和棉织品等进入倾销行列。例如,拿破仑战争后,英国向法国等大陆国家大量倾销铁,几乎彻底毁灭了法国的铁工厂(奇波拉,1988-1991)。又如19世纪初,英国棉布服装制衣业主指责兰开夏(Lancashire)纺纱业主对外廉价倾销纱线,使之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Viner,1923)。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行业在英国是已经采用大规模生产技术,并且在国内市场上已拥有一定垄断地位。

2.由于上述原因,倾销已经作为垄断定价的策略出现了。进入19世纪,欧美各国逐步减少公开的直接出口补贴,因此,比起重商主义时代,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易反映各国工业的竞争实力,也为具有大规模生产优势和一定垄断地位的厂商或厂商联盟提供垄断定价的机会。垄断定价下的倾销,已不仅仅是为国家争取有利的贸易地位,而是明显带有厂商排挤竞争对手,以便占领或巩固其销售市场的动机。例如,19世纪初,法国毛织业主三次试图用安哥拉羊毛生产毛织品都失败了,因为产品在市场上一出现,英国纺织业主便降价20%~25%,使竞争成为不可能(Viner,1923)。这也是典型的“垄断化”倾销,使得后来的生产者无法进行规模生产,形成竞争。

3.这一时期总体上还是自由竞争时期,倾销还不是厂商定价策略的一部分。从当时情况看,英国厂商由于工业革命的先行优势,尚未遇到其他国家厂商的有力挑战;规模生产优势和价格优势能够支持英国厂商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无须求助更低的出口价格(Viner,1923),倾销还没有成为国际竞争所需依赖的重要手段。事实上,随着英国19世纪中叶实行自由贸易,以及欧美其他国家制造业的大规模发展,国际上对英国倾销的指责相对减少,转而指向美、德等后起工业国的厂商。
来看这一时期反倾销方面的情况。由前述可见,这一时期各主要工业国家的垄断组织普遍进行持续倾销,并且彼此为主要的倾销市场。不过,却未见有它们彼此间专门的反倾销行动的记录,至少这一时期还没有一个主要工业国家进行反倾销立法。这里的原因,可能首先在于:除英国外,工业革命在欧美几乎同时兴起,它们的工业化进程处在大致相当的水平上,彼此间吸收工业品的能力也基本上同步提高;同时,它们既拥有各自的优势生产部门,也还存在较明显的劣势部门,而这些部门对于国民经济和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来说又属于基本部门,其产品往往是基本的投入品或消费品,它们在这些产品上彼此互有需求,单方面的行动可能导致对等报复,本国生产或消费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其次,当时各国的关税水平都已很高,而且多次竞相上浮,或者根据实际情况机动地运用从价税、从量税或附加税,事实上也起到了征收反倾销税的作用。

形成对照的是这些工业国家的附属国的反应。主要工业国家在相互争夺对方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在其他国际市场,包括各自殖民地或附属国市场上展开激烈争夺。例如美、英、德在拉美,美、英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德、英、法在非洲、中欧和东欧,美、英、日在中国、印度、东南亚等市场的争夺。这些附属国仍然是工业国的原料和初级产品供应来源,同时也已开始发展自己独立的经济。工业国的倾销显然有损它们独立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因而正是这些国家率先针对进口倾销作出反应。这些附属国的反倾销行动也可能是由于受到宗主国某种程度的怂恿。1914年以前,世界上通过了反倾销立法的只有4个国家,即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联邦,它们当时都是英国的附属国,即所谓的“自治领”。其中,加、澳、新三国的立法主要针对美国的倾销,南非主要针对德国和其他一些欧洲工业国的倾销,涉及的产品主要有棉纺织品、机器和钢铁等。上述四国这些产品的本地生产当时并不能满足需要。这一方面反映了美、德等国垄断组织倾销范围之大;另一方面,如考虑英国对这4个国家的宗主国地位,也反映了英国与新兴的美、德之间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与反争夺。

四、两次大战之间时期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21年间,世界经济尤其是主要资本主义工业国家经济的发展历尽波折。继一战结束初期的经济混乱后,先后发生了1920~1921年、1929~1933年以及1937~1938年三次世界性经济危机。除20世纪20年代两次危机之间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期外,这一时期危机和萧条年份居多,市场争夺更为激烈,倾销与反倾销的矛盾也日久弥坚。

一战刚结束时,各资本主义国家着手放宽战时实行的对外贸易限制。但1920~1921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国际贸易的下降,使各国又恢复或保持了贸易限制。这一时期的贸易保护主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各国争相提高关税。1921年,英国实行《保护工业法》,对一些重要工业制成品(光学器械、各种化学品等)规定高额进口关税;其他欧洲国家以及印度、澳大利亚等国也纷纷提高进口税率。1922年,美国实行“竞争性关税”,农产品和原料平均税率达38.10%,其他商品为31.02%。20世纪30年代的危机与萧条再次导致关税战升级。1930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法令,提高了890种商品的进口关税,使上述两大类产品的平均税率分别升至48.92%和34.3%。这一行动立即受到其他国家抗议,共有45个国家先后提高了关税,对美国进行报复;而美国在1931年底到1932年初,又先后颁布法令,对一些进口商品征收10%~100%的关税。在这种背景下,英国也终于放弃了自由贸易原则,从1931年起,在放弃金本位制的同时,转而推行全面的高关税保护政策。1930年,英国83%的进口商品仍然免税,缴税商品仅为17%;但到1934年,后一个比例达到75%(宋则行、樊亢,1994)。(2)除关税外,对进口商品的数量限制也开始普遍流行,限制措施包括进口配额制、许可证制;禁止一些商品的进出口,以及外汇限制等等。自动出口限制(VERs)、有秩序销售(OMAs)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在背景下,倾销与反倾销斗争仍然激烈存在。但与前一时期相比,又有不同的特点,并且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也有所不同。就倾销方面来看,这一时期的形式和性质比前一时期更为多样化。战后初期以及20年代,仍然以卡特尔倾销为主。例如英国托拉斯委员会1919年的一份报告指出,英国许多“生产者同盟”亦即卡特尔代表达成一项总体协议,相互维护利益,使各业卡特尔足以强大,从而控制和维持国内价格,同时即使有亏损也要通过低价出口来扩大产量(Viner,1923)。当时卡特尔的倾销也带有更为明显的掠夺色彩。再如英国,碱业同盟还在战时就同南美进口商签约,共同独占和控制苛性苏打的贸易业务,以便一旦战时禁令取消,就能把美国公司从南美市场赶出去;英国的漆布辛迪加、亚麻油毡辛迪加在战后初期也在土耳其大量倾销,目的是把比利时和法国的商人排挤出土耳其市场。又如日本,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倾销国之一,其商品到处廉价倾销,猛烈冲击了世界市场。尤其是纺织品,由于工资成本很低,是日本当时具有很强竞争力的行业,日本纺织业对美国、印度(英国最重要的纺织品出口市场)、中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大规模倾销,排挤美、英以及当地的竞争对手。战后初期,由于战争期间成长起来的生产能力未及时调整,积压剩余货物,也由于消费能力还比较低下,因而美国以及英国等一些欧洲国家倾销的相当一部分是积压下来的商品。

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由于危机频繁发生,萧条持续存在,倾销也更为频繁地发生,在表现形式也有新的变化。除上述20年代的倾销情形继续存在外,还表现在:

1.比起前一时期,私人厂商或卡特尔的对外出口得到了国家更为积极的支持,采取的措施有国家担保信贷、直接提供出口信贷(包括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给予直接的出口补贴,以及向出口商提供国内税收方面的优惠等等。国家的这些鼓励措施助长了卡特尔对外倾销。例如德国,在政府补助下,1930年,外销的煤炭比其国内价格低30%;向荷兰倾销的水泥价格只及国内的1/3;1931年,政府又给外销的稞麦每50公斤补助4马克,支持了倾销(宋则行、樊亢,1994)。国家对卡特尔倾销的支持,还表现在对本国出口倾销的管理。例如1934年3月,日本政府修订《出口商会法》,加强对倾销的管理,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出口商之间的竞争性倾销。

2.20世纪30年代,主要工业国家,尤其以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为首,同各自的殖民地、附属国组成货币和贸易集团,从后者那里继续获取廉价的原料和初级产品,同时也使其成为自己商品销售(包括倾销)的市场。在这种集团化过程中,德国的做法又颇具“特色”。作为战败国,德国当时已失去了本来就不多的殖民地。为满足对原料、初级产品的需求,同时又因缺少外汇,德国利用日益增强的实力地位(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工业和对外贸易在资本主义世界重又回升到第三位,30年代后期,又仅次于美国,重居第二位)以及传统的市场联系,从1937年起,先后与中东欧、中东和南美许多国家签订双边易货贸易协定,实行“划拨清算制度”,即非现金结算制度,获取这些国家的战略原料(石油、有色金属、铝土、木材等)以及农产品,同时也借机大规模倾销工业品,以低于国内价格进行结算,换取所需商品。

3.货币信用危机发生后,各国货币纷纷贬值。私人厂商或卡特尔在国家支持下,利用本国货币贬值机会,进行倾销(亦即外汇倾销)。日本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以棉织品为例,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日本棉织品出口额仅及英国的33%,1930年增为65%,1933年超过英国跃居世界首位,1935年竟超过英国40%(宋则行、樊亢,1994)。这里除了日本因工资低廉具有竞争力外,利用日元大幅度贬值扩张出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两次大战之间,倾销作为私人厂商或卡特尔出口定价战略组成部分的意义不那么显着了。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紊乱所致。即便如此,各国倾销的仍然以其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为主。

再来看反倾销方面的情况。如前所述,这一时期各工业国家极力扩张本国的出口(倾销),同时又采取关税和非关税措施保护本国市场或对别国的倾销进行报复。作为贸易保护手段之一的反倾销措施也起了重要作用。反倾销行为既有来自卡特尔层次,也有来自国家层次(亦即本义上的反倾销措施)。前者往往表现为卡特尔针对外国倾销采取报复性行动。例如战后初期,英国金属业同盟建立了“斗争基金”(fightingfund)对比利时在英国的倾销进行报复性倾销。国家采取的反倾销措施,这一时期比较集中地发生在战后初期和20世纪20年代。主要原因可能在于:(1)关税战的剧烈升级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2)前述各种非关税限制措施也基本上都是1929年危机爆发后开始启用的,这样(1)和(2)已经相当有效地抑制了进口倾销;(3)经济的紊乱使得各国无法也无暇对外国倾销进行必要的调查和裁决。

一战前,仅有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联邦进行了反倾销立法。战后初期,特别是1920~1921年危机爆发后,为了抵制外国为出清积压商品或垄断市场进行的商品倾销,仅1920~1922年,又有10多个国家先后出台了反倾销法,其中包括美国和传统实行自由贸易的英国。

这一时期,英、美等国之所以进行反倾销立法,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保护本国战时成长起来的工业部门。在英国,战争使得汽车、电气、有色金属和化学等新兴工业部门暂时逃脱了德国的竞争,得到了发展;战后,这些工业又从战败的德国剥夺获得了大量特许专利。尽管如此,英国仍然惧怕德国的竞争。反倾销立法便像颗定心丸,以此保护上述新兴工业。类似情况也发生在美国。战前,美国面临的进口竞争主要来自欧洲国家。战争期间,由于欧洲竞争的中断,美国原先缺乏竞争力的一些制造业得到了发展。战后初期,美国十分担心欧洲国家恢复对美倾销,重新占领美国市场,摧毁这些工业。美国尤其担心德国的倾销,因为战时成长起来的药品、光学玻璃、刃具、精密手术器械,特别是(有机)化学等正是德国的优势行业(产品)。即使战后,美国这些行业相对于德国仍然无竞争优势可言。以在工业和军事上有重要用途的化学染料为例,战前德国几乎控制或能够影响全世界的生产,美国自己生产的仅能满足需求的10%,其余基本上依赖于德国。美国染料业在战时终于成长起来,战争结束时生产能力已能基本满足和平时的需要。尽管如此,美国染料业依然担心德国卷土重来,无法与之竞争。因此,1921年,美国先是推出了《1921年化学品控制法》,又于当年首次通过反倾销法。染料业对美国反倾销法的制定起了很大的作用(Wares,1977)。上述英、美保护的行业到二次大战爆发时,都已成长为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并在这两个国家工业体系中占有比较重要地位的行业。例如,英国1926年合并成立的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已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几家化工企业之一(夏炎德,1991)。这也说明,反倾销措施虽然具有反竞争效应,但对于保护一国相对劣势行业,使之免受外国优势厂商的倾销损害,无疑是一种有力的手段。

五、结束语

倾销与反倾销的历史有着一条明显的发生、发展轨迹:从倾销国来看,倾销随工业化的先后由最初少数先行国家逐渐扩展到更多国家;从倾销商品来看,某种产品起初只是少数国家的厂商倾销,但逐渐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厂商参与进来,而且某些产品起初由工业先行国倾销,但逐渐转向以后行国家为主。这一轨迹与二战以来倾销、反倾销的演变也十分吻合。垄断、关税壁垒、国家的出口鼓励和进口限制政策对倾销的发生、发展,乃至倾销与反倾销矛盾的激化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更一般地说来,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产品销售市场竞争随工业化的普及而日趋激烈,并且与优势生产有着“天然”的联系。反倾销也仅是一种抵制性保护措施。如此看来,倾销与反倾销继续成为今后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问题,应是毫不令人奇怪的。

③ 德国的粮食贸易的现状,及对其他国家在粮食贸易上的态度,和对转基因食品的看法(要有例子说明)

正好前几天做演讲时注意过。参考着看看吧!

德国农业发达,是欧盟三大农产品主产国之一。目前德国共有耕地1190万公顷,农场平均规模36公顷,德国农业从业人口占社会从业人口的2.1%,农业GDP占全国GDP的0.77%。从20世纪60年代起,德国依靠科技进步和机械化发展,粮食单产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总量持续上升,从60年代初的1726万吨提高到2006年的4347万吨。从1990年开始,该国从一个粮食进口国转变为欧洲重要的粮食出口国,主要出口品种是小麦、大麦和黑麦,2005年粮食净出口562万吨。

德国粮食政策的基础是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德国首先必须遵循欧盟的政策和法律,在此前提下,联邦及各州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欧盟农业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保证粮食安全,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和买得起所需要的食品。韩国粮食政策旨在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保证粮食稳定安全供应,努力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粮食结构调整。

德国采取的最重要的手段都是政府的高额补贴,依靠补贴促进粮食生产,既有产量补贴又有农民收入补贴。同时,粮食安全由单纯依靠国内市场转为依靠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
德国储备粮有两种:一种是国家储备粮,为发生自然灾害、战争等时用;一种是欧盟干预粮,农民以干预价格出售给农业部储备局。德国没有大量的储备粮,这是因为曾经存在大量的生产过剩,所以对粮食的供给满足需求有信心。2006年,德国粮食总供给量为6400万吨,总消费量为4200万吨。

德国对储备粮采取招标形式进行。对于国家储备粮,供应者和储备者都是通过招标进行确定的;对于欧盟干预粮,农业部对储备者进行公开招标,粮食所有权属于欧盟,联邦政府执行欧盟的政策。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粮食由私营仓储企业承担保管责任,具体程序是:首先,每年由私营企业提出申请,政府对申请企业的财务状况、设施条件、管理能力以及仓储商对其设施的控制能力等进行审核并进行现场核查;其次,政府与获得批准的私人企业签订仓储合同,确定储存费用补贴;第三,运用高科技手段对仓储进行监控。穗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规则,促进管理手段现代化,基本实现粮食出入库、质量检验检疫、装卸等业务环节的全过程机械化、自动化和电子化,降低了监督的成本。

欧盟采用进口限制。高质量的小麦、玉米和高粱等,采用的进口关税是干预价格的155%与进口价之间的差价;低质量的小麦、大麦和玉米等,采用的是配额管理,其中,小麦配额290万吨,税率每吨12欧元;大麦30万吨,每吨16欧元;玉米,242万吨,零关税。

德国有关法律规定:消费者可以知道牲畜在被屠宰前是否用转基因饲料喂养;蛋、奶、肉制品必须标明是否是(间接)转基因食品。
德国允许进口大量转基因食品,但是在德国允许种植的转基因植物只有一种MON810玉米。全球转基因植物的种类很多,目前种植的主要品种有玉米、油菜籽、棉花和大豆。80%的转基因产品不是直接上了消费者的餐桌,而是作为饲料喂养牲畜。因为自从欧盟禁止给牲畜喂屠宰废料和肉骨粉之后,欧洲农民就用价格低廉的转基因大豆作为饲料。消费者如果想避免食用转基因食品,就要少吃荤食,如肉、蛋和奶制品。其余20%的转基因植物中大部分是棉花,用于生产T恤衫和牛仔裤。目前,在德国的超市买到转基因的西红柿或者薯仔是不大可能的。

④ 德国主要向哪些国家出口哪些商品

德国比较畅销的出口商品(商品偏向于技术型高端产品):

1:车辆及附件;2:航天器及其零件;3:钢铁制品;4:有机化学品;5:橡胶及其制品6:家具类;7:珠宝首饰类贵金属;8:木及木制品;9:玻璃及其制品;10:玩具、游戏或运动用品等。

德国主要向中国、东南亚等地区出口商品,主要得益于他的工艺水平的精湛

而对中国而言,进口德国的商品已是很多外贸朋友的选择之一。

⑤ 信仰第一,幸福第二德国如何在160天内败光默克尔16年的遗产

德国,一个一言难尽的国家。


1945年4月30日下午3时30分,在苏联红军攻克柏林的隆隆炮火中,希特勒与结婚仅一天的妻子爱娃·布劳恩在地下暗堡的寝室中双双服毒自杀,随后希特勒的心腹戈培尔等人将希特勒夫妇的尸体抬到总理府花园的一个弹坑里并浇上汽油焚毁,至此罪恶的德意志第三帝国寿终正寝。

希特勒自杀后,柏林防线很快土崩瓦解。1945年5月9日,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凯特尔元帅、什图姆普弗上将和弗雷德堡海军上将在柏林军事工程学院的食堂大厅内向苏联及其盟国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纳粹德国正式投降,第二次大战的欧洲战争至此落下帷幕。

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德国也两度尝遍了战败国的滋味,受到了空前严厉的惩罚,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不仅面临着巨额的战争赔款,其国土更是遭到了惨烈的肢解,除奥德河以东的波美拉尼亚、西里西亚和东普鲁士补偿给了波兰和苏联,其余国土则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割占领,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拉开序幕后,德国则成为两大阵营针锋相对的最前沿,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则成为两大阵营的代表,承受了近半个世纪的撕裂。

然而即便如此,德国也依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躺平佛系,而是不待痊愈,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新一轮的扩张时期。

虽然国土被撕裂,且美国驻军星罗棋布,使德国难以重新武装并东山再起,但德国却开始了“曲线统一欧洲”的百年大计,并一度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在静夜史看来,德国之所以“永远在路上”且永不言弃,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德国特立独行的 历史 轨迹。

虽然神圣罗马帝国作为法兰克帝国中最出色的后裔,一度在西欧大陆风生水起,但由于内部皇权与教权的长期对立,极大地虚耗了中央集权的努力,使得神圣罗马帝国长期邦国林立,而各邦国内部的矛盾也纷繁芜杂。

再加上神圣罗马帝国地处西欧大陆腹地,也就是“十字路口”,与周边所有势力几乎都尖锐对立,所以宗教改革推动“三十年战争”等旷日持久的战争洗礼,配合拿破仑战争等“助力”,神圣罗马帝国最终分崩离析,成为徒有虚名的地理概念。

所以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才说:“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然而,就在神圣罗马帝国越来越徒有虚名时,普鲁士公国和奥地利公国则异军突起,尤其是奥地利大公国的哈布斯堡王朝通过皇室联姻和金钱贿赂,长期垄断神圣罗马帝国皇位长达400年之久。

但 历史 最终选择了普鲁士,1862年俾斯麦担任普鲁士王国首相后,开始着手策划德意志的统一大业,并立志实现排除奥地利的“小德意志”统一。为实现统一,普鲁士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先后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最终在1871年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号“德意志第二帝国”。

德国的统一,迅速打破了各地的壁垒,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全国大市场。随后未完成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方兴未艾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德国面貌焕然一新。

由于普鲁士带有浓厚军事封建性质的军国主义传统注入了德国的基因,于是德国军工业迅速勃兴,容克贵族和垄断资产阶级组成联盟,德国的垄断迅速成型,并最终形成了卡特尔帝国主义。

在这一框架下,德国对外推行保护主义措施,对内高度垄断专制,再加上法国50亿法郎的巨额战争赔款,德国的崛起一日千里,综合国力在一战前超越英国成为欧洲第一。


由于保护主义对国内民众的野蛮掠夺,以及容克资产阶级的疯狂压榨,德国国内消费市场长期低迷。再加上德国工业的发展需要更大的原料产地,于是德国对殖民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德国与英国水火不容并爆发一战的根本因素。

而一战的结局,是德国的一败涂地,并受到了协约国的残酷惩罚,尤其是法国一再表示要将德国从地图上抹去。但英国出于欧洲大陆均衡的考虑,以及美国制衡英法和苏联的心理,德国最终成为美国的自留地,再加上英国对德国无产阶级政党的警惕,于是希特勒势力趁机崛起并建立了“德意志第三帝国”,并再度成为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而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惨败,德国终于输得“家徒四壁”,甚至连“龙兴之地”东普鲁士都成为苏联和波兰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到德国依旧没有放弃“称王称霸”的努力,武力不行就推行“非暴力”。

由于二战再度让欧洲大陆满目疮痍,美国则一跃成为资本主义阵营的大哥大,于是西欧各国只能接受被美国“安排”的结局。而美国为了打击西欧的无产阶级势力,对抗苏联的步步紧逼,更为了消化二战期间的“爆兵”库存,在1947年推出“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各国经济复兴,于是与有荣焉的联邦德国迅速翻身。


但对于西欧各国而言,虽然面临着身处美苏之间却被边缘化的尴尬命运,但作为“大航海”时代以来的国际政治舞台中心,西欧各国内心深处依然有“老子当年”的自命不凡。于是为了避免“吃美国嘴软,拿美国手短”地沦为美国殖民地,西欧各国决心抱团取暖,重新回到世界之巅,这是欧洲一体化的最初动机。

而联邦德国就是欧洲一体化的坚定推动者,在接受了“马歇尔计划”的支持且借助朝鲜战争重新武装后,联邦德国积极推动法德和解,西欧一体化率先起步。

在美苏针锋相对的冷战时期,西欧一体化是对美国的明显忤逆,但为了避免西欧被苏联挖墙脚,美国还是默许了西欧一体化的不断成长,这是联邦德国劲头十足的重要原因。

对于联邦德国而言,虽然国土被撕裂成好几瓣,但普鲁士的精神还在流传,因此在军事手段难有作为的情况下,经济上的联盟无疑是最有力的手段。

因此,为了欧洲一体化的不断壮大,联邦德国充分发挥经济层面的大哥大作用,力压法国推动英国加盟,将西欧一体化不断推向高峰。


即便是在东西德国统一前夜,英国拉着法国意大利等国搞串联,德国也依然不忘初心,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继续扩大和欧盟的最终诞生。

应该说,作为欧洲的经济霸主,德国的“建群”确实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毕竟从德意志第二帝国开始,80%以上的德国产品就是销往欧洲大陆,可以说欧洲就是德国的经济腹地。

在这样的情况下,欧盟越大对德国越有利,即便是英国这样的刺头,因为经济实力不如德国,势必难以抗拒德国的影响力,因此德国领导的西欧一体化日新月异,并成为其他国际组织趋之若鹜的成功集体。

然而,时至1991年苏联解体,国际格局风云突变,因为苏联势力的烟消云散,欧盟再也不是美国的小可爱,反而成为美国的新公害。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开始了对欧盟的一系列打击,比如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2009年的希腊债务危机,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2015年的难民危机和2016年的英国脱欧危机等,确保了欧盟的自顾不暇、疲于奔命。


然而在默克尔的坚强领导下,德国依然在风雨飘摇的危机中坚持下来,并极大地提升了欧盟的凝聚力以及德国在欧盟内部的号召力。毕竟德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意味着给欧盟带来更多红利。

然而,当欧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欧盟东扩”,德国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因为苏联解体使东欧产生了巨大的权力真空,因此面对这样一大片商品倾销市场、原料产地以及劳动力富集区,德国早已按捺不住欣喜。

但问题是,扩大欧盟没错,但德国面积和人口的比例随着欧盟扩充不断缩水,严重影响了德国在欧盟内部的号召力;

与此同时,“欧盟东扩”虽然不同于“北约东扩”,但德国作为北约成员国,推动东扩无疑会强烈刺激俄罗斯,为德国引来新的危机;

另外,东欧穷国的加入分走了西欧富国的资源和红利,因此内部的东西对抗正在让东扩后的欧盟疲于奔命;


最后,欧盟各国虽然在经济上与德国称兄道弟,但毕竟深受苏联影响,很多国家甚至极度仇俄,而在欧盟难堪大任的情况下,投靠美国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于是德国惊奇地发现,新加入的东欧成员只是将自己当成了提款机,兼任美国安插在欧盟内部的卧底。

所以,欧盟越壮大,尤其是东扩,德国的境遇就越尴尬。

然而,就如同二战前的希特勒一旦开始扩张就根本停不下来一样,无论德国的内部凝聚力还是外部号召力,都需要通过不停的扩张来维持,一旦停止,不仅欧盟危矣,德国更会万劫不复。

毕竟德国位于欧洲十字路口的区位,可谓自古缺乏凝聚力,因此扩大版图增加纵深自古以来就是德国为之奋斗的不竭动力。同时,某种程度上说,战后被拔掉利齿的德国需要在美国的控制和自身对资源和市场的需求中找到微妙的平衡,既不能忤逆美国又不能失去独立性。


应该说,默克尔基本完成了寻找平衡点的重任,于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德国充分利用欧盟的团结与美国抗衡,同时与俄罗斯达成能源的合作共赢。而能源的紧密合作也推动了德国在东欧问题上的成功,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也一度缓和。同时借助俄德友好,德国叫板美国也更有底气。

但问题是,国际形势时刻在变,尤其是美国对俄罗斯的围堵不仅阴魂不散而且变本加厉,俄罗斯只能奋起还击。而俄罗斯的抗争必然殃及池鱼,令近在咫尺的欧盟尤其是德国深受冲击。

再加上德国在默克尔之后的领导人朔尔茨没有经天纬地之能,甚至缺乏萧随曹规的决心,于是德国的堕落也就在意料之中。

今天的德国,不仅160天败光默克尔16年苦心孤诣的政治遗产,更走上了拥抱美国坚决反俄的路线。


诚然,因为英国的远走高飞,德国为防止美英联手兴风作浪,选择委曲求全拜倒在美国的牛仔裤下不足为奇。但像德国这样跪得这么彻底,而且还妄图通过自残甚至自宫,也就是能源来恐吓俄罗斯的,确实令人无语凝噎。

要知道,意识形态的对抗固然重要,但要因此赌上自己的身家性命,德国的赌注未免太过惨烈,毕竟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本质上已经回到了资本主义的家庭,德国的操作本质上是和过去的自己纠缠不清。

但问题是,二战后的德国,虽然内心深处依然有军国主义传统,然而却只能埋藏心中,沉醉于过去只能让自己陷入无法自拔的深坑。

所以,如果继续“剑走偏锋”,德国本就不太美好的明天,必将更加遍布阴云。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⑥ 德国汽车出口国家有哪些

德国是世界着名的汽车生产和出口大国,其主要的汽车出口市场集中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等地。以下是德国主要的汽车出口国家:

1. 欧洲市场:德国向欧洲各国出口汽车数量巨大,尤其是向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荷兰等欧洲国家。

2. 北美市场:德国向北美市场出口较多的汽车品牌包括宝马、奔驰、奥迪、保时捷等。其中,美国洞哪是德国重要的汽虚升车出口市场之一。

3. 亚洲市场:德国汽车品牌在中国和日本市场也有广泛的销售和认可。此外,德国也向印度、韩国和东南亚等亚洲国家出口汽车。

4. 其他市场:德国还向澳大利亚、南非和中东等地区出口汽车。

总之,德国作为全球重要的汽车制造和出口大国,其汽车产品涉及的出口市场较广,不仅覆盖了纳誉码欧洲、北美和亚洲等传统市场,同时也在探索更多新兴市场。

⑦ 中国和德国之间都有什么贸易往来

中国和德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包含,德国主要从中国进口电脑、纺织品等商品,中国从德国的进口则主要集中在机械领域。机械设备进口是中德贸易的重中之重。

在进口方面,2018年,德国货物进口来源国按金额计算前三位分别为中国(1062亿欧元)、荷兰(982亿欧元)和法国(652亿欧元)。

在出口方面,2018年,德国货物出口目的国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美国(1135亿欧元)、法国(1053亿欧元)和中国(931亿欧元)。

在贸易顺差方面,德国2018年对美国的顺差最高,达489亿欧元;其次为对英国的顺差,达450亿欧元;对法国的顺差则为402亿欧元。

(7)德国现在对哪个国家倾销商品扩展阅读:

据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整理的历史数据显示,自2015年起,德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逐步减少,其中2017年德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为145亿欧元。2018年,德国对华贸易逆差进一步降至130亿欧元。

发展中德贸易是保持和发展两国关系的一个基础。长期、持续和较快的发展中德贸易,有利条件是主要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双方经济和贸易的互补性;此外两国对外政策的相似性也是一个重要的有利条件。

⑧ 为何二战意大利经常拖后腿,德国却一直对其不离不弃

历史 上的意大利在罗马帝国时达到了自己的辉煌,虽然在日耳曼人入侵和中世纪以后逐渐没落,但是凭借祖上的庇荫以及在地中海中独特的战略位置。意大利还是在近代搭上了列强的末班车,不过作为欧美列强中最弱的一环,意大利并没有多少实力,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猛刷存在感。

意大利在一战之前一直是德国的坚实盟友,但因为在阿尔卑斯和德国小兄弟奥匈帝国闹翻以及惧怕法国,让他们在战前突然加入协约国联盟,着实蛇鼠两端。而在二战中在墨首相的带领下他们倒是真的加入了轴心国的阵容中。

但所谓 “狗中哈士奇,国中意大利” ,二战中的意大利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先是在东非让土着武装胖揍,在其后的入侵巴尔干和北非的作战中又让英军狙击,而且不仅打仗不好使,在日常的作战中还经常犯一些中二错误,什么 “没有撬棍不开炮,防空兵炮打元帅……” 之类云云,着实坐实了“轴心国”卧底这个称号。

不过就是这位一直拖着自己后腿的小兄弟,德国却还是不遗余力地对他进行援助,不仅让隆美尔带领非洲军团协助其控制北非,更是直接派军驻扎在意大利防止盟军登陆其本土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德国这么热衷于帮助自己的小老弟意大利呢?

近代的德国和意大利很像,和英法这种老牌殖民帝国相比,德意都是在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快速崛起,双方在列强的鄙视链中都是后来挤进来的暴发户,在列强中一直被人孤立,英国人要的是一个分裂的普鲁士而非强盛的德国,法国就更不用说了,普法一直是死敌。因而同病相怜的两个国家就合作在一起了。事实上如果不是意大利因为和奥匈争夺阿尔卑斯,意大利还真的有可能在一战加入德国。

而在一战结束后意大利虽然是战胜国,但是一战期间高昂的军费让其国力甚至不如一战前,国内的矛盾让墨首相快速上台,而墨首相激进的言论给了隔壁同样战败的德国注入了新的思想,甚至成为德国一战后重新崛起的指路人和明灯。

德国人在20-30年代甚至组团去意大利学习,30年代的德国就有很浓厚的意大利影子,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因为英法垄断了海外市场,从德国和意大利生产的商品可以相互倾销,在30年代以后,德国一直是意大利最大的进口国,两国的关系密不可分。

又回到之前说的话,在二战之前德国在欧洲实际上是被孤立的存在,英法忌惮他,不断消减其国防实力,在经济上也对其进行制裁,放眼欧洲,没有一个国家敢和德国走得很近,只有意大利在墨首相上台后,无条件倒向德国,甚至在30年代末期还和日本一起组成“轴心国联盟”,一起推荐德国为老大,这让德国打心里将当意大利是自己人。

故而,这样一位德国崛起的“明灯”,又在欧洲同病相怜的小老弟,德国无论是处于国际形象还是 历史 根源上,都是要帮助这个盟友。

军队战力强: 和一战后被狠狠打压的德国不同,意大利作为战胜国的好处还是很多的,首先他们拥有欧洲前四的陆军,和世界第五的海军,其战争潜力虽然不如其他几个大国,但也能作为一个有力的帮手协助德国进行作战。而且别看意大利军队在战场上拉胯,但是作为防守方式有很强大的作战能力,40-41年意大利非洲军团在隆美尔的带领下也打了几场漂亮的翻身仗,压的英国人在埃及不敢冒头。

而且在军队的协调作战上都是德国人占据主导,有的意大利军队还是颇具战斗力,比如意大利的公羊装甲师在不满员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跟英国的精锐装甲22师打的有来有回。

地理位置优越: 意大利的整体实力虽然不如英美,但其战略位置确实很重要,意大利从地图上就像是嵌入地中海的一枚钉子,德国和意大利结盟,他们可以通过意大利为基地,向北非进军,从意大利南部出发可以就近登陆突尼斯-埃及。正升从而拿下自己梦寐以求的中东油田等地。同样在地中海的意大利的海军可作为德国海军补给基地和即战力,威胁北非的英军航线,隔离英国本土与非洲和中东的联系。

除了进攻方面,意大利还是德国的后花园,意大利(特别是北部)对于德军来说至关重要,事实上德国人在控制意大利后,很好的在这里狙击盟军,特别是名将凯瑟琳依靠古斯塔夫防线等地的防御层层狙击了盟军的进攻让盟军在意大利南部取得部分胜利,但是在北部的意大利山地盟军依然举步维艰,想依靠意大利直接进攻法国南部和德国后方的战略企图却被阿尔卑斯山很有效的挡住。

因为在意大利军事行动的失败,让盟军不得不在法国西部等地开辟第二战迹液场举州老。

二战中德军不惜冒着分兵的危险帮助意大利,除了是两国之间 历史 上的友好同盟以及墨首相这个“明灯”人物之外。更是看中意大利一旦倒戈偏向盟军的话,德国的整体战略部署会处于被动地位,因此虽然知道意大利人的战斗力不行,但德军还是义无反顾的增援意大利,甚至在战争后期意大利突然反水的时候快速占领意大利北部,阻止盟军的进攻,可见德国是很看中意大利这个地方。

当然德国人帮助意大利也有自己的恶趣味,当时的意大利和日本都是“国联”的创始国,和这些国家的结盟可以很好的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而且没有什么是比有两个国联创始国当小弟是最能显摆的事情,而且和这两个国家结盟可以让德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曝光度更高,不怕被英法孤立。

阅读全文

与德国现在对哪个国家倾销商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57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33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16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57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90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69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1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63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25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29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5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55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64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73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05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73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96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22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54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