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产生城市内涝的原因(除降水以外)有哪些有什么防御措施
原因:
1、是城市硬化面积过大。
2、是城市排水规划的不合理。
3、规划设计方面的不足。
4、排水和排洪体系不同步。
5、排水观念的问题。
措施:
(1)整治河道: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
(2)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
(3)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
(4)增加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调蓄湖等。
(5)增加渗透能力:如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
Ⅱ 德国全境遇暴雨,多地街道内涝严重,当地的排水系统情况如何
当地的排水系统非常不好,而且可以看得出来下水道的排水真的是有问题的。
Ⅲ 为什么青岛的下水道非常出名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承认德国人务实和先进就卖渣返这么难吗?
萨沙说几个重点:
第一,德国人花费多年时间,建立了中国甚至世界上最先进的下水道。
1898年3月6日,《胶澳租界条约》签订后,德国人开始建设青岛。
当时青岛还很落后,不存在排污设备,一旦下雨就积水。
同时,本地居民卫生意识也差,随便大小便,街上就可以看到屎尿。
一旦下雨,街上卫生就极差,甚至导致青岛伤寒、痢疾等疫病大范围流行。
资料写:污水混着雨水渗入水井,污染了饮用水源,导致肠炎和伤寒在水土不服的德国人中流行, 连总督叶世克也于1901年初死在了这场时疫中 。
德国开始在德国人居住地,花费多年时间修建了当时世界上最梁坦先进的下水道:排水管道80公里,其中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
由于当时青岛不大,人口仅有5万,德国人居住地区更小,这80公里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事实证明,这套下水道修建好的半个世纪内,这一区域没有发生过大面积洪涝现象。
第二,雨污分流的考证。
今天中国大城市,基本都采用雨污分流。
不过,仅仅十多年前,中国很多城市还没有实现这点。
没有采用雨污分流的主要问题是,生活污水里面可能会有杂物,会导致管道的堵塞。
尤其管道使用时间久了以后,污水管道逐步会被堵塞,会越来越窄,需要不断疏通,工作量很大,效果不好。
而且,污水管不可能太大,因为污水不会有多少。
一旦出现大雨,污水管即便没有堵塞,也难以承受这么大的水流。
所以,雨污分流是很先进的,也很有前瞻性,是青岛没有内涝的根本性原因。
这个设计,对于建国后青岛的市政也有极大影响。
“青岛市后来新建、改建排水管网中,97%都采用了‘雨污分流’模式。”这大大领先全国。
需要说明的是,德国对于雨污分流在青岛的实施,细致论证了好几年才实现,体现了德国佬的严谨态度。
第三,德国佬建筑物的质量和前瞻性。
青岛极少数雨污合流的管道内部,对不起,全部贴有德国运来的瓷砖。
这是为了便于污水不会堵塞,以及清理时候比较容易。
大家知道雨污合流的管道有多高:高约0.8米、宽约0.4米。一个成年人爬进去,绝对没问题。自己当年的影子。
而市区主要的排水管道,有多大?
我们看看仅存的一段,安徽路排水管道入海口。这个排水管距离着名景点栈桥只有几百米,长3米,高2.5米,是长方形,普通 汽车 在里面行驶没问题。
下水道在特殊年代,竟然还做过防空洞使用,大家可以想想多款大了。
第四,排污本身也很先进。
当时报道这么写:当时青岛中心城区的污水排入大海,会对海滩或者港口锚地造成污染。经过严谨考证,德国人终于将排污点选在团岛的最西端,紧靠胶州湾入口的海峡处选定了排污口。这里水深且有着强烈的海流,可以将污水和杂物冲走。
即便如此,德国人还设置了污水泵站,采中饥用机器加速水流动,避免海水淤积。
其实类似的东西还有很多。
要知道,青岛充其量只是德国的一个殖民地,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丢掉了,德国人灰溜溜的厉害。
即便如此,德国人对于建设青岛是毫不含糊的,一个下水道都不但前瞻性极强,而且绝对保证质量。
要知道,很多东西不是没有建设技术,而是没有意识或者不愿意花钱。
正常来说,0.3米的下水道,可以保证大部分降雨时候不堵。但0.8米的下水道则可以保证无论什么下雨都不会堵。但0.8米的造价可能比0.3米高出二三倍,在于愿不愿意花这个钱。
德国人即便不能保证在青岛的的殖民,很可能是为他人做嫁衣,也毫不犹豫的花费巨资去建设。
而且看看今天留下的遗迹,这些建筑物的质量绝对是可靠的。
虽然过了一百年,由于城市扩大太多和设备老旧翻修,这些管道只剩下几公里,但不能否定在建设时候的先进性。
甚至可以这么说,直到90年代,我国很多城市建设者都没有这种意识。
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
以做事严谨认真甚至死板的日本人,惊叹于德国建设的下水道系统:“它们如此完美”!
这条暗渠位于安徽路下面
是一处具有百年 历史 的下水道
为德国占领青岛时所修建。
位于栈桥东侧的排水口
下水道顶部距地面大约1.9米
人在里面行走,不用弯腰
里面的墙壁长期受海水的侵蚀留下岁月的痕迹
下水道里异常宽敞,的确可以跑开 汽车
排水人员清理通道口的淤泥放水
下水道里面的通水孔
下水道上方的古力盖
下水道的尽头就是栈桥海滩
段子是假的
规划理念的确是最先进的
青岛下水道示意图
虽然油纸包的段子是假的,但当年德国霸占青岛,确实以19世纪末欧洲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来打造地下管网,以德国最先进工业技术修造城市排水系统。
这套排水系统有多强大?
首先是领先全球的理念:雨污分流,也就是雨水排泄与生活污水排泄分开处理。
为此,专门修筑十二条分流雨水的暗渠,总长5464米,更有总长29点97公里的排雨水管道和41点07公里的排污管道。
如此强大排水系统,当年造访青岛的亨利亲王就曾自豪断言:亚洲第一!
而当时,才是1898年!
1903年,德国人开始铺设污水管道并修建排水泵站
在当时德国胶澳总督府的备忘录里说,当时德国修这一套系统,是怀着大梦想的,要把青岛打造成德国的疗养胜地,一切工艺建造,清一色高标准严要求,修出这强大效果。
青岛也由此成为中国最早实现下水道“雨污分流”城市。
分流式下水道的雨水和污水分别排入不同管道,粪便和生活污水从一个管道流出,经处理后流入近海,雨水从另一个管道流出。一方面,它能确保强降雨时污水排放不影响泄洪;另一方面, 雨污分流 确保雨水管道不会被污水杂质堵塞。”
“青岛市后来新建、改建排水管网中,97%都采用了 雨污分流 模式。”
青岛下水道施工现场(资料图)
另外,德国人还给排水管道专门贴了瓷片。
青岛市博物馆讲解员孙晓雯介绍,管道下端较窄, 底部的瓷片非常光滑,使得水流能够快速流过,污水中的淤泥和杂质也能被一起冲走;而上端宽阔的设计则是为了水流较多时,能够实现快速流过、迅速排水。
这套排水系统的工艺水平,的确强大得令当时国人咋舌,这种独特的“V”字形水泥抹面陶瓷贴底的德式排水管,哪怕水量极小,都能保持高速排泄。
而且,对于如何不污染胶州湾,德国人也考虑的很长远。当时青岛中心城区的污水如果排入前海,会对海滩造成污染;排入后海,则会污染港口锚地。经过严谨考证,德国技术人员最终将排污点选在团岛的最西端,紧靠胶州湾入口的海峡处选定了排污口,该地不仅水深,而且强烈的潮汐海流能迅速把沉淀物冲走。
同时,德国人又在靠近小港的城市最低点设立污水泵站,用电力发动机驱动污水加速流动,避免淤积。
青岛“不淹城”的秘密
究竟是什么?
青岛雨水下水道。(资料图)
虽然德国人的排水系统非常先进,但要说青岛“不怕淹”完全得益于这种排水系统也有失偏颇。据悉, 德占时期建造的80公里排水管道,留到今天还发挥作用的已经很少了。这对于如今庞大的城市来说,已经是算很小一部分排水设施了。
青岛之所以不怕淹,一个重要原因是,青岛是典型山、海、城一体的滨海城市,主城区依山傍海,因地形地势而建。40%以上地形为山地丘陵,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三面临海,地下排水管道依势而建,这种特殊地形使降雨快速汇入大海。
另外,是因为青岛在后来的城市发展中,吸取和承袭了德式排水系统科学的设计理念,广泛采用雨污分流理念新建管道,并大规模改造、提升旧有管道。
德国排水系统,给青岛留下的最大贡献,就是城市防汛的经验理念。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和各大城市一样,青岛也在扩张,可与好些城市不一样的是, 青岛的城市扩容,每一个步骤,都是排水系统先行。排污排水管道铺好了,其他才跟进。
拿一个官方数据,上世纪九十年代,青岛就有排水管道596公里,这是什么概念?这个数据拿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也绝对领先大半一线城市。 发展到今天,青岛的排水管道总长,早已超过了三千公里。
有专家表示,德国人对青岛的城市建设煞费苦心且着眼长远。
在德国人看来,青岛地下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其实早就不是单纯的市政建设,而是事关德国在东亚的“国家形象”, 是百年前德国人为了把青岛建设成为东亚样板城市的标志之一。
这段地下排水设施,虽然在本质上,不是赠送,而是侵占,是占领,是屈辱。
但它直接奠定了青岛城市建设的高起点,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理念上,都让青岛“一出生便风华正茂”!
这座城市,从开始建造那一天起,就运用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理念,最严谨先进的技术工艺,并一以贯之继承了下来。
而“使用了100多年的东西到今天还能用”这一最大事实,对我们当今的“中国制造,青岛制造”,也是很大的一个启示。
复制下方关键词 并回复 获取精彩内容
丨大衣哥和他老婆都怒了丨青岛烧烤界女王 丨
丨青岛人自提公积金攻略丨妈妈群售假后续丨
“德国制造”和“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让青岛下水道出名了。
青岛在德占时期,德国曾铺设了80公里的排水管道,目前只剩下2.66公里,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是真的得益于德国吗?“德国制造”真的有那么神奇?
一、青岛下水岛的前世今生,人们只知道它的出名是“德国制造”,却不知还有“中国力量”。1、德占时期 。
1989年,按照《胶澳租借条约》,德国强借青岛99年,后来是侵占了17年。德国侵占青岛初期,由于青岛强降雨,洪水对这个城市的破坏性太强大了。一个是为了避免水灾,但同时,德国在青岛建造下水道,是有其目的,他们想的是树立德国在东亚的“国家形象”,也就是给自己的可耻行为树一块碑。因此,德国人把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和材料都运到青岛,来建造下水道。
建造下水道,德国是引进了欧洲最先进的“雨污分流”。什么是“雨污分流”?就是把家庭污水、粪便与雨水分开排走,雨水和污水分别排入不同的水道,污水经处理后排入近海,雨水就容易排放了。德国人在这方面倒很有耐心,单单从设想到论证就用了5年。不过后来,德国在欧人区的水下道采用的是“雨污分流”,在华人区却用了“雨污合流”。当年,德人共铺设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道是9.28公里,总共是80公里。除此之外,德国人还利用青岛的地理形势,建造了明沟、暗渠,目的是为了把雨水导流,这样的排水系统确实就很完善。
现在我们来看下水管道的材质、构造及作用:
陶土烧制,长约1米,内径75毫米—450毫米。管道之间接口处有螺旋,管道接通后,用沥青、麻丝、沙土缠绕、涂密。其作用是坚固、防漏。
管道截面是上宽下窄,下狭窄处贴上瓷片,其作用是加快水流,减少污泥。
管道40米—50米之间,设一个雨水斗或者入孔,其功用是沉淀泥沙。
2.日占时期。
后来,日本占领青岛时期,一段时间,青岛的排水系统曾受到破坏,于是,他们就抓来德国战俘,让他们来修复排水系统。日本人的模仿能力又特别强,他们在德国铺设下水道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完善和补充。据日本人的统计,到1920年3月,他们铺设的下水道长129.6公里。
3. 新中国成立后 。
1953年,青岛对大港纬路明沟进行了大的改造。为什么要改造呢?因为原来这可是一个臭水沟, 长600米,宽7米,把青岛人熏了几十年的臭水沟,摇身一变为街心花园,明沟改成了暗渠。 这可就是“德国制造”留下的后遗症啊!
青岛真的是下大力气在做好这件事,他们对下水道的的重视程度令人敬佩。我们来看一些数字:
上世纪90年代,青岛铺设排水管道是596公里。
目前,青岛市区已铺设排水系统3000公里。
这是什么概念啊!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强降雨时期,很多城市都羡慕青岛的原因。
青岛的下水道的前世今生就是这样,里面有德国的影子,对德占时期、日占时期,我们是深感痛恨。这也可能就是目前还留有2.66公里“德国造”下水道的部分原因吧——为了记住这段可耻的 历史 !
二、青岛之所以称为“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原因可不像网上所说的那么神乎其神。像什么神秘的“油布包”,管道内可以跑大卡车啊,等等,这些都把当年的“德国制造”说得太夸大其辞了。
青岛的地下水道确实是出名的,因为它的排水系统好。下大雨的时候,一些地方的积水,工作人员去辅助的话,10分钟就能搞掂,可一些积水深一点的,也得30分钟。当然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青岛在这方面确实可以骄傲。
青岛下水道这么出色,真实原因是这样:
1、青岛独特的地理位置。
青岛是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而且是三面临海,其下水道是依势而建。有利的地理位置,再加上科学的铺设管道,这样的话,雨天的时候,这些积蓄的雨水就可以通过完善的排水系统很快就流入大海。一些较低的地方,据说半个小时就能排完。
2、青岛对排水系统的维护,以及相关的应急措施。
再好的排不系统,如果不去维护,久了也会遭到破坏。青岛在新中国成立后,铺设了3000多公里的下水道,这可是一项大工程啊,有了这个基础,再加上青岛日常对排水系统的维护,以及专业人员的看管,其效果就出来了。
同时,青岛的防汛应急措施也是有自己的一套。
当然啦,青岛的下水道这么成功,有没有德国的影子?肯定是有的。德占时期,德国人建造的排水管道是80公里,但这么多年了,年久失修,有不少也过了解年限,所以大部分都被翻建整修,目前,仅有2.66公里是“德国造”, 就是在安徽路和大学路这段。影响大吗? 还不到目前青岛下水道的千分之一啊 。
但是, 青岛在铺设下水道吸收和继承了当年“德国制造”排水系统的一些设计理念,也是广泛采用了“雨污分流”的模式。 当然啦,当年德国人的排水系统是把清洁留给了自己,把臭气留给了青岛人民。今天,青岛的排水系统更加科学了。
结论:青岛下水道为什么那么出名?起因于“德国制造”,其实是夸大了。出名的原因是他们目前的排水系统几乎是很多城市羡慕妒忌恨,因为青岛不怕淹,或者是青岛极少会发生内涝。
多年来国内流传这个个说法,就是山东青岛的地下排水设施是1898-1914年德占殖民地时期修建的,因为设计科学,工程质量好,直到100多年后的今天还在正常使用,比后来国内自建的新型排水系统都更加可靠耐用,而得益于这套设施,青岛也是很少发生市内积水的现象,听起来有些神奇。
首先证实一点,青岛市南区西部、市北区西南部,目前确实还沿用着德国殖民时期的下水设施,至今已经有超过100年的 历史 ,运转状况良好。青岛在1898年之前不是一个建设完备的大城市,严格的说,那时候青岛不是一个城市,是数个沿海的并且不相连的小村落,倒是周边的即墨和胶州比较发达,有悠久的 历史 。青岛作为城市是德国开始占领之后才真正开始高速发展的,这其中包括铁路、银行、工厂,自然也包括了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下水设施。德国人当时是把青岛按照德国一个小镇的标准来精心打造的,施工质量颇高。由于德国是近代工业强国,他们设计的排水系统也代表着当时的先进水平,水准自然是领先于当时中国内地城市。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设计归设计,负责施工建造下水设施这些重体力活的,百分之百是中国劳工,德国人可不需要自己动手铺埋下水管,从这个角度讲,要说青岛的下水系统全是德国人建造的,不够准确。
第二点,现在的青岛不是百年前的规模了,德式下水道所在区域,只是现在青岛主城区的西南方位,大约住着100多万人口,而1992年往后青岛的主城区已经向东移动和扩大了,21世纪之后又向北扩张,并且跨过胶州湾开发了黄岛区,城市面积已经远远不止于德式下水设施所覆盖的区域了。这些后来新开发的区域,自然是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下水设施,和德国人没啥关系了。因此说现在青岛仍然用德国的下水道不假,运转状况也良好,但是仅限于主城区的一部分区域而已,更广阔的面积用的是现代化的下水设施,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说100年前的工艺比现在还好,就有些夸张了。
最后得做一个必要的说明,那就是青岛的排水状况和下水设施之间的关系。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青岛的确较少发生大的水患,那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个城市本身的排水压力不大,并不完全是下水设施优良的原因。这个道理很容易想明白,中国有句古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所有的大江大河最后是要并入大海的,而青岛是个入海口,不容易屯水,再加上地处北方降水毕竟有限,所以水患压力不大。德国设施是经久耐用,现在也确实还在发挥作用,但也不要夸大了百年前下水道的功效。
青岛每逢暴雨天,人人都不担心,照样上下班,日子一如往常,而这一切自然要归功于青岛排水系统是非常强大的。完善的排水系统让青岛人民面临多大的暴雨都面不改色,因为青岛的排水系统完全可以扛住这些暴雨的猛烈攻势。比如说之前的一篇媒体报道,青岛在经历过21小时的暴雨后,有一个路段有点积水,当排水工人开启了他们的应急排水阀后,奇迹发生了,不一会儿积水就没有了,十分厉害。
青岛的排水系统,以前只在小部分地区见效,但是后来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排水系统得到大力的改造,并且学习了他人的先进理念——雨污分流,取长补短,如今总长已超过3000多公里,排水系统的标准也高于国家标准。庞大优质的排水管道网再加上青岛的丘陵地形不易积水,使得青岛在狂风暴雨下仍然能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 上德国曾在青岛修建过排水系统,但是总长不过80公里左右,如今仅剩2.66公里,并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而且当时的德国排水系统只是服务于他们自己,他们将污水排到了华人区,导致华人区几乎臭气熏天,不少人饱受折磨。
如今青岛的排水系统如此雄霸一方,虽有一部分因素是因为他们雨污分流的先进设计理念,但是更应该归功于新中国成立后用心打造青岛排水系统的人们,他们的努力促使青岛的排水系统强大到不仅青岛人骄傲,外地人也十分羡慕。
1897年山东发生巨野教案,清政府签订条约把青岛给了德国100年,到1914年德国一战战败,青岛又归还了中国,这17年间,德国把青岛当做自己的城市建设,很多青岛古建筑是德国建造的,一直沿用至今,比如总督府,教堂,八大关等等,城市的下水道工程当时建造的现在还用的很好,他们建的下水道工程标准高,空间大,泄洪能力强
青岛的下水道真的有那么神?“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是青岛吗?青岛的下水道宽敞到可以跑卡车?
近些年,每当有城市因汛期内涝变成“看海胜地”时,青岛都会因“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标签饱受赞誉。
原因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青岛是典型山、海、城一体的滨海城市,这种特殊地形使降雨能快速经地面径流汇入大海。
原因二:气候条件的显着优势青岛地处温带季风区,降雨时空分布相对均衡,极少出现台风、连续强降雨等极端天气。
原因三:排水系统完善青岛在城市排水管网系统建设方面投资很大,排水管网建设标准和密度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
总结:青岛下水道的 历史 和今日现实说明:城市下水道就像人体内的血管,既要通畅,也要维护,两者缺一不可。下水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随时随地去维护,可能平时民众不怎么在意,但是他的作用至关重大,希望国内的其他城市能够向青岛学习。
其实这是中国人迷信德国货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说是清朝末年,青岛是德国的租界,那时候的青岛还不是一个城市,还只是一个村落,德国人非常用心的经营的这个租界,于是就按照当时城市的标准设计了青岛的下水道,然后又冒出一个传说,说是在青岛下水道的关键部件处旁边都有一包油纸包的备件,随时供青岛下水道的更换。
就客观来说,德国修建的下水道在当时确实是世界一流的,但是青岛市从来不内涝,得益于是这个德国的下水道,其实大可不必。
现在青岛市的面积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的面积,新修建的城区肯定是中国的下水道。老的下水道其实并不能满足于现在的城市需求,因为现在城市的下水道网路里面还要铺设管网,100年前可是没有光纤电信设施的。
青岛不内涝,其实主要还在于它是一个海滨城市,其实我们看很多海滨城市都不会内涝,比如香港深圳,我们就很少听说他城市发生内涝。
其实个人认为,如果消费者愿意付出与德国货同样的价格,其实中国人造的产品可能比德国的人还要好。但是因为德国货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中国的产品不得不在性价比上更加苛刻。但就工程来说,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的工程水平有中国这么高。
青岛的下水道系统确实是非常出色的。
我们反对神化德国人的技艺的做法,但是也不能就直接转到抹杀当年人家的先进性的地步。
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青岛老城区的规划和建设都与德国人密不可分。
青岛的旧称是胶州。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而出兵青岛,并将其占领。
1898年3月6日,清政府与德国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将胶澳等地区租借给德国,时间长达99年。但随着德国在一战的战败,民国政府成功于1922年收回青岛。
青岛被德国人掌控的时间,大概是20多年。在此期间,德国人对青岛进行了全面的设计与规划,将青岛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的德式风格的现代化城市,也奠定了如今青岛的城市格局、建筑风貌。
对于下水道系统的建设,也是由德国开始的。
根据后世学者的研究,当时的德国人在设计青岛下水道系统的时候,采取了“雨污分流”的先进理念,使得雨水通道的压力被大大地缓解。因此,青岛确实很少出现水漫街道的情况。暴雨天气,积水能够通过排水系统,迅速排向大海。
以上确实是德国人的先进之处。但是,青岛下水道系统的成功,也不只是德国专有之功。
在这近一百年来,原有的排水系统也要经过改造。目前,德国留下的下水道只有不到三公里,显然已经没有那么大的意义了。
总而言之,承认德国人当时的先进,与拒绝神化德国人的工艺,这是不矛盾的事。
嘛?好嘛?靠海太近了,下大雨整个城市的水能迅速排到海里,不是下水道的问题,德国人修的地下排水系统,当时是先进的,当今 社会 它落伍了,不先进了,全世界靠海的城市,下再大的雨,也无大内涝。
下雨不淹,下水道的设计是一个原因,我觉得青岛的地形 ,地貌是最主要的,1青岛是丘陵地带,2离海很近,就在海边上。市区下大雨水多的地方在大窑沟铁路的桥门洞和河北路的桥门洞子,离海都很近。以上两个是青岛下雨不淹的主要原因,这是任何城市都没有的大自然的馈赠!
Ⅳ 城市内涝形成的原因
问题一:产生城市内涝的原因(除降水以外)有哪些?有什么防御措施? 40分 城市内涝的成因?
(1)极端超标暴雨频发:
集中的超标暴雨是导致内涝的主要因素。“城市热岛效应“城市雨岛效应”;
(2)城市盲目扩张早哗扮, 水面率下降,地表径流不断增大:
城市建设的扩张, 使原本具有自然蓄水调洪错峰功能的洼地、山塘、湖泊、水库等被人为地填筑破坏或填为它用, 降低了雨水的调蓄分流功能。而且比表汇流时间变短,峰现时刻提前,峰值变大。
(3)城市排水管网的问题:
城市规划赶不上城市化步伐,城市雨水污水管道错接芦轮严重,设计标准偏低,而且水利部门排涝标准和市政部门排水标准不匹配。
(4)潮水顶托:
城市河道过度追求大水面、高水位, 闸坝增加, 内水外排不畅。河道和城市排水系统的高程衔接问题突出。
(5)市民不文明的习惯:
市民不文明的习惯也会导致周围排水管道堵塞, 这主要是指一些人为图方便,将垃圾或者工地废渣土倒排水管网, 造成管网的人为堵塞。
(6)城市建设及管理的缺陷
*** 普遍重地上,轻地下,正因为如此, 这些重要的民生设施往往会被各级 *** 忽视。
如何防治城市内涝?
(一)工程措施
1.整治河道: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
2.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
3.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
4.增加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调蓄湖等;
5.增加渗透能力:如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
(二)非工程措施
1.城市暴雨内涝风险评估:陆灶如利用RS和GIS和土地利用、DEM等来建立模型来评估风险;
2.适当增大设计参数:应增大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的取值;
3.城市防洪减灾政策与法规建设:约束和制裁不利于防洪减灾的经济社会活动,以实现防洪减灾的目标;
4.建立城市排涝工程管理机制:合理调整城市水利基金支出和使用结构,建立渠道畅通、管理严格的资金投入机制;
5.借鉴国外防治内涝经验:如日本,德国都是治理内涝和雨水利用技术十分先进的国家,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及技术。
问题二:城市内涝的分布,形成,原因,如何解决 你说的哪座城?
问题三: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和措施,城市内涝会带来哪些灾害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造成内涝的客观原因是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降雨特别急的地方可能形成积水,降雨强度比较大、时间比较长也有可能形成积水。
问题四:造成近年来各大城市出现内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
客观上,气候突变,各种气象灾害频频发生。有些城市地势低洼容易积水
主观上城市建设没有处理好城市排水
问题五:造成近年来各大城市出现内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施工有问题,管理不到位。
问题六:镧系收缩跟镧系元素倒数第二个电子层的电子数有关系吗 5分 有啊 正因为是f电子,所以虽然是填的电子数很多,但是又是满壳层,又是钻穿效应很大才导致半径增加却很小的.而没有收缩的上一周期的同族元素半径增加值要大,而且超过了电子层数增加对半径增大的效应,所以出现了收缩
下面是复制资料的,你看看,再按斯托克公式算算就行了
镧系收缩是指从镧到镥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它们的原子半径、离子半径均逐渐减小的现象。
镧系收缩是由镧系原子和离子的特殊电子结构引起的。从钪到镧,原子序数增加很多,即核电荷增加很多,核外电子也增加很多,而且电子层数也逐一增加。Sc有4层电子,最外层为4s2。Y有5层电子,最外层为5s2。而镧有6层电子,最外层为6s2。因此,它们的原子半径、离子半径必然依次增大。例如Sc、Y、La的原子半径分别是164.1皮米[1]、180.3皮米和187.7皮米,RE3+离子半径分别为68皮米、88皮米和106皮米。
然而对于镧系元素,从镧到镥随着原子序数的逐渐增大,原子半径、离子半径却逐渐减小
La是57号元素,原子核内含有57个核电荷(57个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核外的57个电子分别填充在6个电子层上。当形成+3价离子时,失去了2个6s2电子和一个5d1电子,最外层变成5s25p6稳定结构,Ce是58号元素,核电荷数比La多1,核外电子也比La(或Ce3+比La3+)多1,但是Ce(或Ce3+)多出的这个电子不是排布在最外层轨道上(5s25p6已充满),而是填充在4f轨道上成为4f1(La或La3+是4f0)。每增加1个4f电子,就相应地在原子核内增加1个核电荷,虽然4f电子是处于第4电子层,即处于5s25p6层的里面,但由于4f电子云比较发散(不集中),故对于外层的5s25p6电子的影响来说,核外增加的这个电子不能完全屏蔽掉核内增加的这个核电荷,对于Lu3+离子来说,大约只能屏蔽掉1个单位核电荷的85%。结果,Ce3+比La3+就净增加了0.15单位的正电荷,Ce原子或Ce3+离子吸引外层电子的力量就相应比La或La3+强些。因此铈的原子半径或离子半径随之缩小了一些。依据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说明Pr3+比Ce3+小,Nd3+比Pr3+小等的原因。因此,除铕和镱(电子结构达到稳定的半满、全满状态4f76s2、4f146s2)以外,金属原子半径从镧(187.7皮米)到镥(173.4皮米)略有缩小(共14.3皮米),而Ln3+离子半径却有明显缩小,从La3+(106皮米)到Lu3+(84.8皮米)共缩小了21.2皮米。 由于镧系收缩,Y3+离子半径就落在Er3+之下,而使钇成为重稀土元素组的成员,这也是Y通常同镧系元素在自然界共生的原因(我们还记得正是从“钇土”中分离出好几种重稀土元素)。由于镧系收缩,使得ⅣB族中的锆(Zr,镧系之前)和铪(Hf,镧系之后),ⅤB族中的铌(Nb,镧系之前)和钽(Ta,铪之后),ⅥB族中的钼(Mo,镧系之前)和钨(W,钽之后)以及ⅦB族中的锝Tc(镧系之前)和铼(Re,钨之后)的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很相近,Zr和Hf,Nb和Ta在自然界矿物 *** 生,且彼此难于分离。
问题七:为什么中国的城市会发生内涝 1、中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容易发生极端暴雨天气。
2、城市化建设进程过快,在追求速度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
3、城市下水管道开发建设缺乏长期规划,且排水能力过低。
4、市民不文明的习惯也会导致周围排水管道堵塞,由于后期维护不到位,排水系统丧失应有的排水能力。
5、城市防洪防涝应急预案体系粗放、预测预警机制不全、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
问题八:城市内涝与积涝有什么区别? 积涝即在盆地低洼地带,进水量大于出水量,就会产生积涝。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造成内涝的客观原因是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降雨特别急的地方可能形成积水,降雨强度比较大、时间比较长也有可能形成积水。
首先,城市内涝在中国比较普遍。从发生的区域来看,以前主要发生在一些沿海地势比较低的地区,内陆城市也经常发生。过去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小,可选择的区域比较大,一般都选择地势比较高的地区建设,而,现在城市用地十分紧张,可选择的余地少。
其次,城市的某些特定地点的发生率较高,例如立交桥。随着现代城市的建设排水内涝方面也出现许多新问题。例如很多地方的立交桥下,降雨后会积水。过街的地下通道、铁路桥、公路桥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而立交桥等在农耕社会是不存在的。
问题九:造成近年来各大城市出现内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
客观上,气候突变,各种气象灾害频频发生。有些城市地势低洼容易积水
主观上城市建设没有处理好城市排水
Ⅳ 青岛真的因为当年德国人修建的下水道从而暴雨不涝吗
第一,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国货质量的担忧和质疑所致,特别是常常爆出的“豆腐渣工程”,使得人们产生了强烈的焦虑心理。
第二,是有些人在质量自卑心理的驱使下,产生了“外国空气也香甜”的幻觉,对德国一贯严谨的刻板印象,使这些人产生了“晕轮效应”,认为但凡德国出品,必属精品,甚至可以上升为神话。
Ⅵ 德国造的下水道真有那么神吗
没有,只是因为他们的地利好而已,我们中国同意也有能力制作出这种的下水道,但是因为我们中国没有这样好的地利,所以自然就放弃了。中国的排水系统与德国有着本质的区别。我国排水系统采用地下管网,而德国大多采用 地下走廊排水设施,前者在地下浅埋一根直径约 1米的排信纤配竖和水管,而后者通常埋在地下几十米深,宽几米。
根据情况建造地下排水管道,这种地形特征使水能够快速排入大海,并且在雨后半小时基本上可以在地势低洼的地方排水,这不容易形成内涝。地下廊式排水设施在德国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在许多欧洲国家都有使用。尤其是巴黎,伦敦,罗马等城市的排水设施可以说是地下走廊的典范。
关于以上的问题今天就讲解到这里,如果各位朋友们有其他不同的想法跟看法,可以在下面的评论区分享你们个人看法,喜欢我的话可以关注一下,最滑指后祝你们事事顺心。
Ⅶ 中国哪个城市没有内涝洪灾
青岛,因为德国在殖民时期给青岛留下了良好的城市排水系统,但这也不全是德国人的功劳,这也与青岛自身地理优势有关。“青岛是一个沿海的丘陵地形,这种地形使 得雨水比较容易收集。” 所以青岛几乎没有出现内涝!
Ⅷ 德国全境遭10年不遇暴雨,多地内涝严重,有关部门采取了哪些应急措施
德国全境遭10年不遇暴雨,多地内涝严重,有关部门采取了哪些应急措施?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
一、水利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措施是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的根本措施。对于丘陵漫岗区要通过大量的修建水库、谷坊、塘坝、截流沟等水利工程,并结合田间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
1、管理设施不配套。
2、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均未按规范要求进行配备,多数由地方或农场水务局的工作人员兼管,并且人员偏少,难以保证管理质量,应根据规范要求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相关人员及设施重新进行配备,完善涝区工程管理。
Ⅸ 青岛不淹水真的是因为德国人下水系统建的好吗
不少网民认为,青岛号称“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是得益于上世纪初德国人占领青岛期间修建的排水系统。很多网帖的依据,应该是源于南方某媒体2010年刊发的报道《青岛古力:一百年前的远见》。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陈勇认为,德国建设排水系统的理念对青岛确有影响,但“青岛不怕淹靠德国下水道”这种归因太简单、不够客观。
青岛市市政公用建设中心副主任黄绪达说,德占时期共建造了80公里排水管道,但大部分管网因为超期服役和城市规划等原因,已陆续被翻建整修,只有位于安徽路和大学路的约2.66公里雨水暗渠和污水管线仍在正常使用。目前,青岛市内三区排水管网总长约3000公里,德占时期修的管网占比不到千分之一,对整个青岛排水系统影响已经非常小了。
Ⅹ 排水系统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发展,那么哪一个朝代修建的排水系统最好
中国排水系统好的城市有两个,一个是山东青岛,是清末德国人修建的。另一个是江西赣州,号称“福寿沟”,是宋朝时期客家人的智慧结晶。
不过,德国当年建造的的排水管线已经被大量改造,仅占青岛排水管线的3%。所以青岛没有遭受什么洪涝之灾,完全是因为国人的功劳,加上丘陵地形使得积水来的快,去的也快。
福寿沟的主要特点是沟渠尺寸够大,主干宽可达1米,最高处有1.6米,可供一人行走。如此大的管道尺寸保证了其排水的畅通性。
排水系统排水方式:
1、进水口接泄水管直接下排方式:
该种排水方式是较为简单的高架桥桥面排水方式,适用于桥下无车辆通行的情况。桥面雨水通过桥面横纵坡汇集到雨水口,雨水口接横向排水管道(空心板时)或竖向排水管道(连续梁时)将雨水直接冲淋到桥下。
2、进水口接排水管和落水管沿桥墩下排方式:
该种排水方式是在进水口接泄水管直接下排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的排水管和落水管,桥面雨水通过排水管道排至桥下排水沟或排水口内,适用于桥下有车辆通行的情况。
3、防撞栏杆外加排水槽的排水方式:
对于桥下有车辆通行的情况,为保证排水系统的维护和清通工作的便利,常在高架桥防撞墙外现浇一条排水槽,断面尺寸一般取30cmx SOcm。